《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茨威格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2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正那些闪耀时刻的存在,平凡的日子也有了光
昨天听了一场内部分享会,公司邀请了目前85-90这一代投资市场操盘手中的最优秀的几位分享关于一、二级市场的投资策略。其中一位来自红杉资本的分享者说了一段话,印象深刻。
他说在一级市场,投资回报是极不平均的,基本上是由3-5%的项目挣97-95%的钱。这个钱主要来自“认知差异”,就是在一个项目最早期或者即便已经表现出很好的成长性时,市场上大部分人还是不认可,在那样的时候就介入进行投资。
但是当这些项目一旦开始高歌猛进时,它的成长速度和最后能够达到的规模往往会超过创始人和投资人自己的想象。
那些最后成为巨大公司的创业者,大部分是因为他们踩到了巨大的创业机会,当这个时代机遇到来的时候,他们成为了被历史被机会选中的人,不过就算不是他们,也会是别人的。面对巨大的时代红利,创业者做了正确的事,然后成为了被选中的人,在时代大河奔腾中获得自己都难以想象的增长速率。
生命自有其法。life is on the way。
听到这里时,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茨威格笔下的那些历史瞬间,在某一刻和历史发生共振的特别人物。
斯蒂芬·茨威格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一生著作繁富,举凡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文论、传记等等,均有作品问世,并翻译文学名著。
很多人即便不认识他,也一定知道他的那一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曾被改编为电影,由徐静蕾饰演女主角。在那部小说中他把一个女孩的迷恋、赤忱、痛苦写的淋漓尽致,茨威格就像一个雕塑家,把那种爱恋刻成了一座雕像,让那些感受化成实物,摆在那里,让读者更加直观的去感受。
这或许是茨威格最厉害的地方吧,在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 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在那尘土飞扬中,他做出了一幅沙画,将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无比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瞬间定格在纸上,将那份发生时的平静和时代远去检验之后的震撼摆在你的面前,一眼万年。
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收录了茨威格的12篇历史传记特写,将12个决定历史的瞬间,化作12首歌曲,生于反叛死于反叛的逃亡者巴尔博亚、被遗忘的凯卡波尔塔小门、困顿中犹如神授的亨德尔、一夜天才鲁日、拿破仑的滑铁卢,格鲁日的触底反弹、歌德的热恋、被遗忘的奥古斯特和他的黄金王国、被假枪毙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在绝望中坚持铺设海底电缆的居鲁士·弗·菲尔德、托尔斯泰最后的平静、悲壮的南极探险、十月革命的前夕,或高昂、或激烈、或悲壮,这些被时代被历史选中的人,仿佛在一瞬间接收到了历史的使命,抗争、奋起,他们有的成为永世流芳的英雄,有的成为被车轮碾压的石子,他们颠簸起的巨浪,不停的被歌颂,被嘲弄,这些后世解读与历史瞬间相遇时,成为了人类星空的星光,人类群星闪耀时,发光的是这些瞬间,也是这些人,更是那些时代本身。
在茨威格的自序中,他提到,“歌德曾满怀敬意把历史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但在这作坊里发生的,却是太多不可胜数的被我们熟视无睹和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像艺术创作和生活中到处遇到的那种情况一样,那些令人震撼的非常时刻并不多见。这个作坊里常常只有一个编年史家,冷漠而又持之以恒地把一件一件的事实当成一枚一枚的珠子串连成一个数千年悠久的长链,因为那些历史的尖锋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一个民族里,为了产生一个天才,总是需要几百万人。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伴随着无谓流逝的漫长岁月。”
《人类群星闪耀时》十二个历史时刻中的火花:
1、“这些强大的、如同上帝一般的外来者,一见到金子,就把尊严抛到一边去了。他们像一群解开铁链的狗,向着对方扑过去,拔出刀剑,攥紧拳头,声嘶力竭地狂吼。人人都想得到比别人更多的黄金。部落酋长看着这场闹剧,既惊奇又鄙夷,这是天涯海角不谙世事的人们对文明人的永远的惊讶,在这些文明人的眼里,一小撮黄色金属比他们的文明,在精神上和技术上的成就都还宝贵”——不朽的逃亡者。
2、“欧洲悚然认识到,由于它的麻木不仁,命运注定的一股破坏的暴力从不详的凯卡波尔塔这被遗忘的小门突然冲了进来,这股势力束缚欧洲达数百年之久,使其无法发挥自己的力量。然而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拜占庭的陷落
3、“看到第一句,他就跳起来,‘comfort ye!’(鼓起勇气!)歌词这样开始。这句话简直像魔术。不,这不是一句话,这是上帝给予的回答,是诸天之上天使的呼唤流进他沮丧的心灵。‘comfort ye’——读出声,胆怯的灵魂便为这创造之语衷心震撼。语音刚落,几乎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呼唤着,歌唱着,有如松涛流水之声。啊多么幸福啊!在这段音乐中,他感到,他听到,天门已经开启!”——亨德尔的复活
4、“倘若鲁日当时果真被处死,倒还死的壮烈,而不致像后来那么潦倒。因为不幸的鲁日在人世四十多年,度过成千上万个日子,一生中却只有一天真正有创造性。他被赶出军队,被取消退休金;他写的诗、歌剧、文章不能发表,不能演出。命运不宽恕这位擅自闯入不朽者的行列的业余作者。这个小人物干过各种各样并不总是干净的小营生,艰难地度过渺小的余生。那一次残酷的偶然机缘使鲁日有三小时成为神和天才,随后又轻蔑地把他再度掷回原先的卑微,这无可救药地毒化了他的性格,使他变得性情乖戾。”——一夜天才
5、“恰恰在被他耽误的那一秒钟之后,格鲁希显示出,为时太晚地显示出他的全部军事指挥能力。在他恢复了自信,而不再是仅仅依照命令行事的时候,他深思熟虑、精明、谨慎和认真所有这些伟大的品德,全部清楚的表现出来。在被敌人五倍兵力的包围下,他率领部队突围撤退,没有损失一兵一卒,没有丢失一门大炮,拯救了法兰西,拯救了帝国最后的一支军队,表现出高超的战术水平。但当他返回时,那里已经没有皇帝向他表示感谢,没有敌军与他对垒。他来的太晚了,永远太晚!尽管他的地位在上升,尽管他被任命为总司令、发过贵族院议员,在每一个职务上都表现出魄力和才干,但任何东西都无法赎回他原可充任命运的主任而他却对之无能为力的那一瞬。难得降临尘世的伟大的一秒钟,她对不恰当地被召唤来而不善于利用他的人的报复就这么可怕。”——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
6、“九月五日,这辞行卡尔斯巴德,与爱诀别的日子,作为分水岭,作为难以忘却的内心转折的瞬间,它立在情感的两个领域之间,最后的欲望和最后的断念之间,开始和完成之间,通过令人心悸的哀诉变为永恒。谈起它时,我们应当心存怀念之情,因为德意志的创作从那以后没有过情欲描述得更为辉煌的时刻,把最富有原始力量的感情倾注入这样一首强力的诗中。”——玛丽恩浴场悲歌
7、“这一天,约翰·奥古斯特·祖特尔达到目的了。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不,不对。他是最穷的乞丐,最不幸、最倒霉的人。”——黄金国的发现
8、“茫茫雾霭,如烟腾起,似承载尘寰全部黑暗的重压,落入神祗黎明的灵辉,深渊之中,人声鼎沸,仿佛成千人在齐声呼唤。于是他生平第一次听到人间至深至重的苦难,尘世的诸般痛楚化为激情的呼号响彻大地。他听见弱小者的声音。”——壮丽的瞬间
9、“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总能够带领犹豫不决的人和自己一道前进,居鲁士·弗·菲尔德终于促成了再度出航。决定性的事情几乎总是静悄悄一声不响地取得成功的,这一条古老的经验又一次得到证实。此次出航丝毫不引人注目:没有众多小船在大船周围游弋表示祝贺,没有人群聚集在海滩上,没有盛大的告别宴会,没有人发表演说,没有牧师祈求上帝保佑。就像去进行劫持行动似的,船只胆怯地悄悄驶出海港。”——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
10、“1890年列夫·托尔斯泰着手写一部戏剧自传,它后来作为他的遗稿中题为《在黑暗中发光》的片断发表和演讲。这部未完成的戏剧,在他第一场中就暴露了,它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他的家庭悲剧的一种最隐秘的描述,他这样写显然是对一种有意逃亡尝试的自我辩护,并同时是对他的妻子的一种致歉,这即是说,是一部在极端的灵魂分裂中寻求完全道德上的平衡之作。”——逃向上帝
11、“在寂寞地面对虽然看不见但近在咫尺的死神的这些时刻,外面的风暴像个疯子似的撞击着薄薄的帐篷,海军上校斯科特回想自己加盟的一切,在这从来没有人声冲破的极度冰冷沉寂之中,他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他的民族,对全人类的亲情。心灵深处的幻影召唤由于爱、忠诚和友谊而同他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影像来到这白色荒漠,他要同他们说话。斯科特上校用冻僵的手指在濒临死亡的时刻给他挚爱的所有活人写信。这些书信是十分奇妙的。面对死神,这些信里没有一丝一毫渺小的哀伤,字里行间似乎吹进了这没有人居住的天空的水晶般澄澈的空气。信是写给几个人的,却是说给全人类听的。它们是写给一个时代的,但又是万古长存的。”——南极争夺战
12、“由于刺探情报的特务们只注意那些饶舌的人,不知道,对于世界的每一场革命,最危险的人永远是最孤独的人,他们读的多,学到的也多。”
“上百万颗毁灭性的炮弹在世界大战中投射出来,工程师们在设计重量更大、破坏力更强、发射更远的炮弹。但是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一颗炮弹比这趟列车射的更远、更能决定命运的了。这趟列车装载着这个世纪最危险、最坚定的革命者,此刻正从瑞士边境呼啸着穿越德国,前往彼得堡,到那儿去炸毁时代的秩序。”——封闭的列车
茨威格说“历史——这个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已经把那些时刻表现得十分完全。无须任何外来的帮手,而且,伟大的历史凌驾于所有的作家之上,谁都甭想超越他。”
通过茨威格的笔触,我们隔着遥远的时代,依然感受到了时代巨变时刻的脉搏,苍劲有力,直达人心。仿佛瞬间拥有了大开大合的世界观,和广阔的人生经历。
可是回想起来,自己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王潇潇洒姐说:“每个人的时光简史和恢弘的人类历史是一样的——当回顾时,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人做过什么,而绝大多数的生活只是一直在不停的挑水耕田;当你回顾你的时间简史,也许只能记得光辉或落败的时刻,而沉默日子里绝大多数的你自己,都在不停地挑水耕田。日复一日,劳作的你喂养着休憩的你,无数个日子里卑微的你,才得以目送着英雄的你远去。”
我们的一生中大多数是平凡,默默的努力、奋斗、颓废、挫败,然后在某一个瞬间走到了聚光灯下面,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可是只有自己知道,我们还是那个自己,并没有改变,正如历史中那些曾经闪耀的瞬间一般,想到这里便觉的那些平凡的日常也有了意义,那些发光的重大时刻也多了一些一份责任。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我不会让心中那撮奄奄一息的火苗熄灭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迷茫和无力,因为我想到了小时候自己第一次意识到死亡这件事:
那时我正在读小学三年级,我有一天趴在床上,想到有一天我死了,这世界上便没有我了,我的思想什么的都没了,没有意识了,太可怕了,差点吓哭。。。
这之后我便想既然每个人都有一死,那我总得留下点什么给世界,让它在我死后依然生机勃勃,于是我成了理想主义者。
到现在看这本书,12个人已经死去了,但他们创造了不会陨落的星星,在他们死后的宇宙里依然闪耀着。
我今年21岁,距离我意识到死亡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我这个理想主义者慢慢地悲观起来,因为二十一岁的我一无所有,创造一颗永恒闪耀的星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
“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意味着一切,第二个则什么都不是。”南极探险队看见挪威的国旗比他们先插在南极大地上时,他们留下了眼泪。同样经历了南极天气的极端考验,但是最终却成了什么多不是的第二个。
对,历史太漫长,漫长到最后只会记住“第一个”的东西,而无数个“第二个”却淹没在历史浪潮中。
第二个并不失败,依旧会像斯科特写下恳请我们照顾好他的遗孀死去一样具有史诗般的光荣,失败的是你没有成为“第二个”的资格,你没有去追求“第一个”。这样的你,不会像巴尔博亚欠下债后出逃勇敢探索发现新大陆;也不会坚持不懈地攻下拜占庭,更不会像七十多岁的托尔斯泰依旧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出逃...
因为他们没有停止追求,即使在灵感枯竭了,心中依然响起《弥撒曲》,是他们心中那团永不磨灭的热火点亮了一颗星星,让它永远在黑暗的宇宙中闪烁。
我今年21岁了,距离我意识到死亡已经过去十多年了,我这个理想主义慢慢悲观起来,因为二十一岁的我一无所有,创造一颗永恒闪烁的星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但是,我不会让心中那撮奄奄一息的火苗熄灭,我会努力让它燃烧,变成热火,变成永恒不灭的生命之光,把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照亮,让它闪烁在人类无穷无尽地宇宙中!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人类群星闪耀时 决定人类历史的其中三个瞬间
打卡 人类群星闪耀时。
1.法国国歌在一个很偶然的契机下由鲁热作出来 然而这国歌最后还是在一战期间才成为法国国歌 而鲁热却不能随着国歌被人永记心中 他只是一个小人物 甚少被记起。 2.没有想到 拿破仑的败战滑铁卢居然是因为一个叫格鲁希的习惯服从命令的老派作风给影响到了 当拿破仑在高地上腹背受敌 堪倍希望格鲁希带着原本命令追随鲁军的三分之一军队过来增援 可是格鲁希只是没有主见的需要拿破仑的一道纸令 滑铁卢最后的结果现在大家都知道 如果 当时考虑的一秒钟 格鲁希能显示勇气和魄力 那么现在欧洲的格局可能还是一个谜。 3.弥赛亚是亨德尔在他最绝望 孤立无援的时候 找回了以往意气风发的一首曲 现在读来很是平静 在其中关于上帝的描述和一句句歌词都是亨德尔的深刻贴身体验 也一直是亨德尔低头谦虚的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感激上帝的最佳颂歌 他也选择了在4月13日 这个弥赛亚公演于世的一天 他的身心曾在那一天复活 也确信自己在这一天将获得永生 音乐的力量居然是这么大
书还没有读完 只是一半 书写的是决定人类历史的10个瞬间 每次读完才会说 原来那件事的背后故事居然是这样子 不再是懵懂在一件事情的表面 读书的好处 虽然这本书很多时候是有一些作者的主观表达 而他的主观表达又是在描述人物性格事件中 让人心情激昂的良药 我是不喜欢 可是无从拒绝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No one was born to be a failure.
o one was born to be a failure. Great men are always suffering.
这本书中的人物都是教科书中的人物,都是值得一生去追求去探索去学习的人。看到他们的人生,看到他们的不凡,看到他们的拼搏,看到他们的种种,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同时也感觉很多事情真的是事在人为,只要行动,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不要停止探索,不要停止追寻,不要停止拼搏,不要停止奋斗,不要停止前进。我们的一生真的只有自己可以书写,别人即使会在自己的人生中产生影响,但是终归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自己是一个综合体,是一个经历过各种事情的,真真切切的存在的综合体。
不要被苦难击败,不要被遥远吓退,不要被自己遗忘。我们总是在前行,总是在迷茫,迷茫之后继续前行,不要忘了来时的路,不要忘了目标,认准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古人说“将星陨落”其实也就是在怀念曾经“群星闪耀”的时刻
1513年9月25日,太平洋与南美洲的发现,巴尔博亚和皮萨罗前望太平洋后望大西洋的彼时彼端,决定了人类命运的下一个方向;1453年5月29日,东罗马帝国的覆灭,欧洲文明在那一瞬间决定“抛弃罗马”,日后的欧洲文明是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葡萄牙、进而是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的世界;1741年8月21日,“哈利路亚”的歌声随着亨德尔《弥赛亚》的创作而从此响彻云霄;1792年4月25日,《马赛曲》的诞生鼓舞了一群又一群激昂的法国革命者;1815年6月18日,科西嘉怪人最终迎来滑铁卢的失败命运;1823年9月5日,老年的歌德却又沉浸在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之中,并进而完成了《浮士德》的巨著;1848年1月,旧金山的发现掀起了狂热的“淘金浪潮”,最初的发现人和所有者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故事几经辗转,原本以为会借此宣扬法治和私有财产的保护,但到头来会发现,利益与诱惑面前,人性毫无二致,“价值”并非普适,普适的只是存在于虚妄的托词、借口与想象;1849年12月22日,正在经历生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面对行刑的那一瞬间,决定了今后世界人类史上将诞生新的深刻思想与文学瑰宝;1858年7月28日,居鲁士弗菲尔德铺设欧美海底电缆,人类世界终于连成了一个整体;1910年10月末,处在人生末端的托尔斯泰终于挣脱家庭、世俗、贵族的束缚,走向理想、走向革命、走向独立,也走向死亡;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征服南极的悲剧故事似乎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出现过,我至今还有些许印象,尤其是记得当初阅读这一故事时并不喜欢、反感或害怕恶劣环境下的悲剧结尾,但是今日再读,无数次湿润了双眼,尤其是生命前最后一刻还在执笔写下最后的诉说,对家人、对朋友、对祖国,那是怎样的一副铮铮铁骨与民族气节,又是怎样的人生理念与自我实现的价值,又是怎样一个悲剧式英雄主义或者英雄注定悲剧的宿命;1917年4月9日,列宁穿过德国回到俄国,为世界带去变轨,“十月革命”从此震惊世界,在阅读《巨人的陨落》时也涉及到这一幕,列宁横穿德国的举动给后来多少阴谋论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似乎也只有茨威格可以把这12个人类历史瞬间描绘的如此身临其境而又真挚饱满、直抵心灵。
在本书的序言中看到说茨威格是个“资产阶级作家”,当时颇不以为然,但是看完全书发现如果这个名词能代表某些意思的话那倒也的确可以适用。
历史观的问题无需讨论,因为无论是个人式的还是群众式的,都不妨碍用极其绚烂的文笔去描写十二个历史瞬间,凸显它们璀璨而辉煌的价值与意义;但是涉及到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暴力、血腥、奴役、屠杀等元素时,作者固然也一分为二的看待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是,举例来说在第一篇的故事中,把皮萨罗、巴尔博亚等人的主基调定性为正面积极甚至伟大,则不免的确令人心存芥蒂。
当然,这些都已经是题外话了,我宁愿在纯文字的世界里徜徉而享受,享受茨威格细腻动人的笔触从而走进彼时彼刻历史当下的伟人心理、感受真实历史瞬间带给我的有如穿越之后的身临其境的震撼与体验。感谢!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六):12个问题导读
本书导读
---------
[探险版]
太平洋、淘金地为何总被破产者发现,发现者又为何都不得善终?
两百年前的人类如何用电缆将两个大陆连接在一起?
一百年前的人类对南极发起最后的进攻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战争版]
野蛮力量的如何被强大的意志、超人的想象力聚集起来,从而摧毁麻木的文明?
而同样是在战场上,一个平凡人物的迟疑,又是如何葬送了战争天才拿破仑?
[文艺版]
中风的失业者如何写出传世名曲?
革命的法国国歌如何在一夜间被写出,其作者为何又潦倒一生、差点死于革命党手中?
古稀老人单相思年轻少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政治版]
年轻人在鬼门关前走过一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老人为何在自己家中被年轻大学生教训,最终愤然离家出走?
每天定时到图书馆沉迷学习的中年人,竟敢和德国皇帝叫板?
这三个人的名字是如何与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
如果你对上述任何一个问题感兴趣,不要怀疑,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是为你准备的。
.S. 本书略带鸡血,怀疑其中还是有不少艺术加工(尽管茨威格在自序中说自己没这么干)。当然,毕竟是一本文学书,也不用以史书甚至实验论文的精度来苛求。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七):跌宕起伏
现在微信读书上读了几张,然后去图书馆借来看,借的是这一版。茨威格,第一次阅读他的作品,相比于《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要有名气的多(可能是电影改编的多的缘故)。在序里译者介绍说茨曾说过“如果我写了一千页,一再修改之后,八百页扔进了纸篓,只留下二百页精华,我也绝无怨言”,佩服他的态度。
拜占庭的陷落或许是由于我对战争不感兴趣,欣赏不了。
从亨德尔的复活开始看入。弥赛亚的创作过程、马赛曲的创作过程、拿破仑滑铁卢之战归结到任用了胆小谨慎的格鲁希。
整本书下来,印象最深的是黄金国的发现,约翰·奥古斯特·祖特尔一个颠沛流离的浪子白手起家创业,结果这满地的黄金却是他灾难的开始。当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过于庞大,远远超出他所能承受,这便是灾难。想起不知曾在哪看的:财富如水,有一杯,独自饮用;有一桶,与友人分;有一泳池,与众共享。他那个打赢了官司无法执行,儿子被逼死,自己癫狂的状态,我都不知道该哀叹还是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