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王子的領悟》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7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王子的領悟》读后感10篇

  《小王子的領悟》是一本由周保松 / 區華欣著作,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USD 13.00,页数:201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王子的領悟》读后感(一):只是笔记

  不市儈、不世故、不算计,率性、善良好奇,敢於信任人也敢於去馴服,而且對天地萬物有一份直接的、溫柔的感受

  在此意義上,小王子歷經滄桑,仍然心懷赤子。

  如果你是五千多玫瑰的其中一朵

  馴服是個相互選擇、相互接納和相互投入的過程,體現了一種相互性(mutuality)。

  這種雙重自主性,加上命運的偶然性,使得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在時空的某一點能夠恰好相遇然後彼此馴服的機率,變得極小。緣份之難,即在此處。

  自我馴服的意思,就是我們將自己的生命視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聯繫的對象。通過感受自己的身體,聆聽自己的內心,愛惜自己的人格,我們慢慢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去,聆聽自己的內心,愛惜自己的人格,我們慢慢學習認識自己和愛護自己。

  在很多時候。這個離我們最近的「我」,恰恰離我們最遠,因為人會自欺、自憐、自卑、自我放逐,甚至自暴自棄。在我們真實的人生,我不一定最懂「我」,也不一定最愛「我」。

  當今社會,生活中的許多領域正在慢慢被商品邏輯入侵,並令這些領域本來的意義變質,因此而改變我們的情感、價值會理論關係。

  商品化並非某個領域的個別現象,而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不斷累積並尋求利潤極大化的邏輯,是商品化的最大動力。

  真正的選擇,選擇者必須要有說「不」的自由尊重每個人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可以有自由意志去活出自己想過的人生。

  一個人與一本書的相遇,需要情感和知識的準備。

  《小王子的領悟》读后感(二):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我的生命,由我自己来驯服

  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我的生命,由我自己来驯服

  文/蒋苡芯

  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 你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吗? 你知道你正在拥有的痛苦和纠结来源于何处吗? ······ 这几年,当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感觉到不快乐孤独压力大; 当我已察觉到自己必须用心思索上述这些问题、用胆量直面这些问题而非逃避时候; 当我感觉正在思索中的自己已经有一些答案、又有更多疑问的时候,有缘在香港序言书店与周保松老师的《小王子的领悟》相遇。 字字句句读完这本书,发觉其中的道理,其实每个但凡有过社会经历的人多少都能看明白一些,无论你是否认同和践行。 清华大学的刘瑜老师在推荐语中这样写道:“《小王子的领悟》是一个光与热之作,在这本书里,他沿着小王子的足迹去追问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爱,什么又是理想的公共生活。” 于我,《小王子的领悟》像一个从容平和前辈,淡淡地讲述着一种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沉淀感悟,除了共振,还有自省,以及更多留待未来体验······ 近日,获知这本于16年在香港出版的书,几经周折后终于在内地问世,为周老师高兴之余,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朋友,希望我们都能读出不同的领悟。以下是我个人的读后体会,为记,并与大家分享。 一、我们的梦想 你,还有梦想吗?你觉得,现在还有梦是否奢侈吗?你正在你的梦想现实痛苦挣扎吗? 读过《小王子》的朋友,应该都对一副“蛇吞象”的画印象深刻,那是飞机师圣修伯里在小时候绘画的一副作品。 当他拿着这幅画兴致勃勃去邀请大人欣赏时,大人们不仅质问:“这不是一顶普通帽子吗?”并且:“建议放弃对绘画的喜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正经的学习上。” 圣修伯里按照大人们的安排,走上了规规矩矩的路,直到在沙漠遇到了小王子,小王子看到那副画时说:“这是蟒蛇吞了大象。”,圣修伯里突然觉得,他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蛇吞象”好像早已成为了《小王子》一书中的一个意象。很多人说,它代表初心,代表我们最初梦想的好看模样。 周保松老师在《小王子的领悟》中解读道,对许多小朋友来说,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往往是他们快乐源泉健康成长动力,以及自我肯定基石。 我这几年总有一种感觉,不知从何时起,梦想一词在年轻人话语体系里,正在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梦想成为了一些年轻人们不敢公开谈论、甚至回避交流话题。 我的有些朋友们,也许是怕大人们看不上他们的浅资历,会觉得他们自不量力;或是怕同龄人呱噪心高气傲的大野心,怕梦想破碎时的嘲笑声;又或许,他们早已跟社会规则妥协,害怕去掀起梦想浪潮时附带的不安与躁动,害怕生活的安稳感被就此打破,只好让物质欲望占领精神世界。 于是,很多一起长大的伙伴在聊起未来的打算时,会说:“我现在只想挣更多的钱,买车买房。”“算了吧,还不如就这样找个人随便嫁了。”“你怎么那么不切实际,还在高谈阔论你的梦想。”······ 另一种是,梦想不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追求,而成为了一种自我营造的虚影。 宏大目标包装精致言语的粉饰,享受着宣示梦想时别人或真或假的追捧,把那个幻想出来的美好泡沫,当成了已经是自己囊中物的样子。 包括我自己,两种关于梦想的姿态或多或少都集于一身,成为一个矛盾体。 一面,自我克制地接受着“去梦化”的过程,社会压力,收入束缚父母逐渐年老的现实,一面又极力想要冲破家庭经济年龄学历等种种枷锁,去为了实现自我,拼个头破血流。 周保松老师在《小王子的领悟》中提到,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努力要成为一个好大人,好大人需要世故、圆滑,懂得保护自己,要学会务实地为自己打算,小心翼翼地跟着主流期望走。 主流期望是什么? 也许是我18岁的时候,有人曾说:“你一个云南的女孩,以后想要在北京立住脚,太难太难了。” 也许是大学毕业后,很多朋友们都在为父母的要求痛苦:“你在外面能干什么?不如回来找个工作早点结婚孩子。你看那个家谁谁谁,如何如何。” 也许是工作后,领导的质疑:“你这种学校毕业的学生,凭什么来到我们这里?家里有关系吧?” 也许是在无数个我们想要为自己打算、做决定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用社会共识,用现实的规则,用年龄、婚姻男女地位、学历、出身外貌等等条件,来质疑你,告诉你:“NO!你不可以。” 所有的长辈,都年轻过,所有的年轻人,都做过梦,犯过错,可是,似乎这个社会在加速一个一个年轻的心灵“去梦化”的过程,对年轻人的容错率越来越低。 记得去年看过沈星在采访朴树时问他:“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活得很少年?”朴树回答:“不是我依旧活得少年,而是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老得太快了。” 有时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真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一定要来北京工作。面对很多人曾问我:“你想去北京做什么?”我总是无从回答。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梦是美好的,并且我很庆幸自己在这条路上一路坚定的走了下去。 至于做什么? 我总觉得,我们每个人在过去读书阶段,受父母的监护,学校的教学环境影响,其实个性并不鲜明化和完善化,并未彻底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人生。 进入大学后,当自己有了更多选择机会可能性,拥有了更广阔视野格局,个性和自我的需求会在此时萌生,与过去小时候的梦形成潜移默化关联,于是,做什么这个问题,便逐渐有了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但,很多人在做什么的过程中,逐渐妥协,忘记了曾经被心中梦想击中的触动感和荡漾感。 我一度也觉得自己是这样,想要下定决心去抛开婚姻、女孩年龄、家庭牵绊等社会束缚去追求梦想,去寻找自我时,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 读周保松老师的《相遇》一书时,得知过去他还在新亚书院读书时,曾在商学院修读工商管理,但他因为热爱哲学,在2年多的自我怀疑和与家人的据理挣扎下,终于决定转读哲学。 在香港这座金融城市,所有人或许都清楚这样的选择在世俗意义上看,他会失去什么,也许是失去成为西装革履中环精英可能性,也许是失去了更好物质生活的入场券。 但周保松在书中讲到,当他下定决心转读哲学的时候,他领悟到,诚实地聆听自己的内心踏实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真实地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那道风景,是我之所求。 我想和所有同龄的朋友们分享、探讨的是,也许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向大人世界妥协的圣修伯里,也许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未知,也许我们会被车子房子等物质压力所困······ 但希望,我们不要放弃自己发梦的权利,不要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尝试,并且勇敢的去追寻你心中所想,哪怕打破常规真的需要付出代价,哪怕有人会觉得我们too young too naive,哪怕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条件和武器不一,但梦想这个词是平等的,只是希望我们都能脚踏实地地去走向梦想,而不是白日空想。 至于梦想的前途呢? 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前途不是人一生必得的所求,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内心的充盈和平衡力量更为重要。 我母亲常说:“我不束缚住你任何,你去做你想做的,追求你想要的,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能把它过好。”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想做这个梦,我们想去过另一种生活,那又有什么关系,把他放下吧,顺着你的心去追寻另一个。大人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对的,大人的世界,不一定就是好的。 那么外界眼光和压力呢?我们真的有勇气去抵御这些吗?我现在也没有,但我也愿意去一点一点试着看。 二、爱是尊重,爱是驯服 有些长久的内心执念,放下之时,真的只是瞬间。 在《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深爱着他的玫瑰,但却因为长久以来彼此相处不好,小王子觉得无法面对他的玫瑰,选择了离开B612星球,踏上了他的旅途。 他来到地球后,曾在玫瑰园里发现有5000朵玫瑰都和他的玫瑰长得一模一样,他认为他的玫瑰不再独一无二使他陷入了一种自我认同的危机中,直到他遇到了狐狸,并且教会了小王子关于“驯服”的道理。 狐狸告诉他,你对玫瑰的感情,是驯服关系里的独一无二。 对此,周保松老师解释道,要建立这样的关系,你要用心,要愿意投入时间去关心和聆听对方了解对方的需要;你要找到彼此相处最恰当仪式同时也要承担起照顾对方的责任,以及愿意承受因爱带来的责任。 狐狸还告诉小王子,如果我们彼此驯服,我们就会在我们的关系里,体会到另一种意义的独一无二——我们一起走过的路,共同记忆生命中因为相遇带来的改变,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取代的。 “只要你驯服了我,那么以后只要风吹麦子,我就会欢喜,就会想起你金黄色头发。在此意义上,你于我,就是此生无可替代的唯一,因为是你,而不是别的成千上万男孩,走进了我的生命。” 不得不说,“驯服”这个词用得很妙。在中文的译本中,对原词有“驯养”、“驯化”、“驯服”等版本,据保松老师介绍,为确定更好的说法,他还专门去信给台湾译者缪永华女士,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使用“驯服”。 在我们的人际中,让以每个个人为宿体的爱情、或者友情等重要情感走进我们的生命,不也是一种相互驯服的情感吗? 在《小王子的领悟》中,保松老师用了很多的篇幅在讲述“驯服”的各种面向,其中最打动我的,是《麦子的颜色》和《狐狸的心事》两章。 狐狸是深爱小王子的,所以它邀请小王子来驯服它,但它也清楚小王子深爱的是玫瑰,所以狐狸选择了陪伴小王子成长,并且只和他做朋友,最后送他离开。 狐狸知道,它从来都不是小王子的远方,小王子也终不会为它停留; 狐狸知道,它自己是爱的主体,小王子也是爱的主体,它在选择人,他也在选择人,你爱他,就必须尊重他是独立的主体,尊重他的选择; 狐狸也知道,在对小王子的爱里,它不是一无所获,它收获美好的回忆,还有金黄色麦田的美好念想······ 我很喜欢周保松老师在《小王子的领悟》中说的那句:“灯火阑珊处站着的那人,遂似近却极远,可望而不可及,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件必须接受的事。怀念只能留在心里。” 是啊,怀念只能留在心里。“狐狸或许会这样告诉自己:我用心爱了,也许,这样就够了。” 是啊,你也曾这样告诉过自己吗? 我用心爱了,也许,这样就够了,我不是一无所获,因为爱,我变成了更好的样子,因为爱,我尊重与接受他的不爱。并且希望,他也拥有更好的人生。 三、我是谁? 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你勇敢地面对自己了吗?你也想要一个答案吗?会不会没有人能回答? 这个世界是你所想象的吗?所有的改变你都能承受了吗?你会不会也常常觉得害怕?你会不会也常常想不出办法? 台湾歌手巴奈的这首《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在无数个深夜循环播放着,我想,我也在找一个答案吧,我想,这个答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要用一生去寻找吧。 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小王子的领悟》中用了一章《如果你是五千多玫瑰的其中一朵》,站在被小王子否定了价值的花园玫瑰们的立场,来探索这个问题。 看过《小王子》的人应该都记得,小王子刚来到地球遇见这五千朵玫瑰时,曾一度陷入了认同危机,直到他从狐狸那里学到了驯服的道理后,小王子重新回到花园,告诉这五千朵玫瑰:“你们很美,但是你们是空的,没有人会为你们而死。”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玫瑰的价值,也用这些话伤害了这五千朵玫瑰的自尊。 其实我们每个人,因驯服关系被别人看作是独一无二重要的存在范围并不会太大,对于更多没有关系、或者足够深刻关系的人来说,你其实非常渺小,非常普通,甚至不是玫瑰、只是小草,并不重要。否定的声音伴随着整个成长的过程。 比如读书时老师对你的否定:“我从来没教过像你这么差的学生。” 比如爱恋某个男生时他对你的否定:“你配不上我,我看不上你。” 比如工作时领导对你的否定:“你觉得你自己合适做一名记者吗?” ······ 否定累计,甚至你自己一度都会怀疑:“我到底行不行?”“我是不是真的很糟糕?”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用四个字解答了我的这个困惑。当我也在被否定中开始怀疑自我,感觉自信被逐渐消磨的时候,她说:“你要学会‘及时止负’。” 我想,这与周保松老师解读的五千朵玫瑰应该对小王子的否定作出的回应,应该也有共通之处。 周保松老师在书中说道,每一朵玫瑰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谁也不比谁重要。所以,既然小王子不在乎她们,她们也就不必用他的标准来贬低自己。 哪怕她们最终没有找到像小王子一般的爱人,她们也可以主动地去发掘自己的志趣,寻找值得委身的志业,并大声地告诉小王子——即使没有人为我而死,我的生命也不是空的,我的生命,可以由我自己来驯服,生活是自己的,我只需向我自己交代。 而对于小王子来说,哪怕他说得有道理,也不需要用一种胜利者的姿势来教训她们,而应该对她们拥有一份同理心的理解。因为小王子也曾纠结过、无知过、年少过、做错过······ 对于我们这些社会人也是一样。 所有人都曾年轻过,希望我们未来无论成为多了不起的人,面对年轻人时,可以对他的错误加以指正和引导,不要急于去否定、打击、质疑,并且毫无缘由的拒绝,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多一些交流和沟通; 对于正年轻的人,进入社会后,也不可过于学生气、孩子气,用心、负责任的去完成每一份工作,对待每一项任务。 也许这样,无论对于前辈或者是年轻人,都会更加平和自如一些。 四、理解让人自洽 小王子来到地球后,在沙漠遇见了飞机师,他很急切地想与飞机师分享自己与玫瑰的爱情。 小王子问飞机师:“到底玫瑰的刺对玫瑰有什么用?” 飞机师当时在忙着修飞机,随口回了一句:“一点用也没有。”并且他还告诉小王子,他正在做事,不要烦他。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其实经常发生,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一些人的真切需求对我并不重要,于是给予敷衍或是不耐烦、甚至是忽视的态度,或者强制要求对方来接受自己的观点,拉大彼此间隙,导致彼此受伤。 周保松老师在书中随之提出了“同理心”的概念。在我们脆弱时,总是希望有朋友能够理解我们的痛苦、哀伤,能够感同身受地来对我们进行开导、安慰。但一个人真的有可能如其所是地理解另一个人吗? 他接着提出,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得不到重要他者的理解,就会很易变得孤僻、自卑和失去自尊,因而无从肯定生活的价值,但生命经历的差异,不仅使得人们难以互相理解,甚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冲突。 以我自己来说,随着年龄渐长,这几年和父母的聊天中其实对了很多关于意义探讨的问题。 对于我们彼此来说,或许都无法接纳个人的一些决定和选择,但我们都在尝试着理解对方。 我妈说:“我们尊重你的每一个选择,但你不要强加一些东西给我们。” 我爸说:“你有你的人生,我们有我们的人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们不用我们的成见和规则来束缚你,你也不要用你的标准和你的追求来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舒服的方式生活。” 便越来越觉得,这样的理解会让人活得更自洽一些吧。 五、当我们面对死亡与失去 面对死亡,理解死亡,接受死亡,对于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来说,尤其对于从来以为死亡是避讳话题,避免谈论的中国人来说,其实不易。 周保松老师在《小王子的领悟》中,在最后一章“归零之前”,述小王子是如何面对他的死亡,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死亡? 他认为,人死后,会归零,从something变为nothing,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生前所做的一切也会跟着归零。“我们为这个世界播下的种子,会继续生长,甚至有机会繁衍四方。” 我人生中有过几次面对死亡的经验。亲人、朋友、老师、前辈······他们有些倏然离开,甚至没来得及道别,有些在离开前经历了漫长的、痛苦的治疗过程······ 自我19岁至今,面对一些人生变故,也曾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与死亡面对面交谈,去理解死亡的内涵,化解内心的悲痛与恐惧,至今仍然在开脱和挣扎中矛盾着。 我曾问过母亲:“如何看待疾病与死亡?” 她说:“这是每个人早晚都要面对的事情,只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过好每一天吧。” 如果来过,留下过,爱过是生的意义?那么死亡是为何? 我现在的答案是,如果我提前预知了死亡,会让我更加珍惜;如果我终将面对死亡,我相信周而复始和心中留存。 六、与书相识 周保松老师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认识周保松老师,源自去年9月,在关注香港中文大学女生撕海报事件时,看到他在微博上的发声。 面对成百上千的质疑声,他始终用心且平和地解释着、回应着、包容着、理解着······那样追求自由又不偏激的学者姿态,让人心生好感,由衷尊敬。 去年12月,在保松老师微博上关注到《小王子的领悟》要出大陆版的消息。“今夜看到封面,竟无语凝咽。终于,终于见到了。” 恰逢当时去香港跨年,周保松老师在北角办深夜读书会,于是在序言书店买了书赶去签名,也因此有了一面之缘。

  《小王子的領悟》读后感(三):B612

  一款自拍的APP用了这个名字,说明开发者想传递出自己心中的柔软,表达一种情怀。《小王子》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心里有什么,就会读到什么。「小王子一直在那里,你能否共鸣其中,要看你有多少知识准备,也要看你的心有多柔软」。  这是一本让人觉得哀伤和心疼的书,一旦对准了锁芯,记忆缓缓而来,关于爱的一切便会将我们包围。玫瑰、狐狸、蛇、国王、地理学家……每个人物我们都会去和生活对应起来,因为爱获得,因不会爱失去。失去的不可逆带来无尽的追悔和怅惘,这无解的空虚也只能用「因为麦子的颜色」来说服和慰藉自己。颜色就是回忆,日子越往前走,留在身后的回忆便越发清晰,那是我们心的躯壳,里面住着你我。理智和感性可以创造多少可能,我们在通往幸福的路上走得多远,一条暗藏的悲伤之路也在同时铺就。我们创造的无限可能里,只是一次次让我们越发深刻理解了理智和感性,并逐渐接受自己无法培养出没有哀伤的幸福。又是一次无奈的妥协,叹口气:这就是生活......   「真正的痛,不在分手一刻,而在领悟之后」。未知的幸福和悲伤就在不远的前方,选择相信什么,都逃不掉另一个选择的如影随形。喜怒哀乐,希望绝望,本就相互交织。愈是拥有,就愈怕失去;愈是倾注着感情,就愈发害怕得不到回应。刘易斯(C. S. Lewis)的著作《四种爱》中有一段话,:“不管怎样,去爱就会容易令人受伤。爱上任何事物,你很难不会因此心乱如麻,甚至为之心碎。如果你想确保自己分毫无损,唯一方法就是不去爱任何人,甚至爱动物也不行。”可是我们无法选择不去爱,爱就是龙卷风,要么被裹挟得遍体鳞伤,要么与其翩翩共舞。   爱是感性,责任是理性。B612有着小王子过往的一切。离开之后他才成长,审视清楚了自己的内心。他想要回去,愿意付出极大的代价,所得的却是一种未知。我们轻易丢掉了在日子翻滚之后才意识到无比珍贵的人和事,重新寻回的可能微乎其微,往往只能带着无尽的悔恨哀伤,风轻云淡独自前行。那心中越来越爱的玫瑰,那生命里充满感激的狐狸,那生活里带我们通往希望与未知的蛇,那无尽的满载爱的忧伤,那个是我们所有人影子的小王子。   生活越来越五花八门的出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眼花缭乱。任何人事物都带来多多少少的感情刺激,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心中的B612愈发清晰,它在等着我们的归去,这是等不到的等待,可是这份等待让我们看清了那是一条蟒蛇,吞掉了一头大象。 「阅读伴侣」

  《小王子的領悟》读后感(四):我就是五千朵玫瑰花中的一朵

  在此意义上,我的生命,由我自己来驯服。——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

  前不久,用了一天的时间,还是把周老师写的《小王子的领悟》读完了,就像读完他《走进生命的学问》那本书一样,获得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慰藉。这种慰藉像一团柔软却又颇有韧劲的面团,经过个体的思考烘焙后变成可口的面包,吃下去,最终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

  这本书是周保松阅读《小王子》后对小王子、玫瑰花、小狐狸、驯服、梦想……产生的体悟,这种体悟更多是关于哲学与政治哲学上的体悟。但这种体悟并不是佶屈聱牙的描述,而是一种理性地、温润地语言,娓娓道来。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哲学札记,是一本《小王子》的启发阅读书,更是周保松老师给我的好好生活的一丝温暖的提醒。

  还记得读《小王子》的时候,我曾产生过这样的想法:

  “小王子对那五千朵玫瑰太无情了,他们在遇到小王子后一定非常失落,因为他们从此知道,自己的存在并没有唯一性,甚至因为小王子的出现,他们变得平凡而无意义。会不会有些玫瑰花从此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然后一蹶不振,最后枯萎凋谢。”

  那时,我似乎就是五千朵玫瑰花中的一朵,切实感受着他们糟糕的心情:我怨恨小王子打破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让我变得平庸、普通。

  这个想法和一连串的疑问总是让我在某些时候质疑自己,甚至怜悯自己。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周保松在《小王子的领悟》中竟然有一节,解答了我内心所有关于“五千朵玫瑰花”的疑问。

  “我们因此要留意,驯服自我、驯服他人及驯服志业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补足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只有先学会好好驯服自己,才能好好驯服他人和生命中的志业。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所有关系的主体,如果我们不能好好爱自己,让自己活得健康、正直和有爱,我们也就很难和外面的世界建立好的关系。

  读者或会好奇,小王子为什么可以那么容易就能驯服玫瑰、狐狸和飞机师,并和他们每一位都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原因当然不在于他特别英俊,也不在于他特别有权势和富有,而在于他能自爱。他自爱,所以容易得到别人的爱。

  有了以上的觉悟,当玫瑰们失意于外面的世界,难以找到愿意为他们而死的人,他们仍然可以对自己说:没关系,即使如此,我还是能够每天好好欣赏落日,好好细味风吹麦田的声响,好好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幻里感受树叶的不同颜色,好好活好自己,然后好好老去。”

  读到这段话,特别是“我还是能够每天好好欣赏落日,好好细味风吹麦田的声响,好好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幻里感受树叶的不同颜色,好好活好自己,然后好好老去。”这句时,我简直要蹦起来,大声朗读出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抒发出此刻内心的共鸣。

  平凡、平庸、普通,我曾经从心底里厌恶这些词语,同时,这些词也让我产生过无比巨大的恐慌感。我害怕自己变成五千朵玫瑰中的一朵,在自顾自怜中度过短暂的一生;害怕自己某一天迷失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无力自拔。那时候,如何定义“有意义的人生”,是成就一番伟业,是组成一个美满家庭,还是成为别人欣羡不已的对象?这个问题让我迷惘。

  有意义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吗?现在我知道,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成功是外界对个体的判定,而有意义则是自己对自己的判定。不同主体做出的判断一定是不对等的。成功的定义或许会很单一,比如: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可“有意义”必定是多元的,它可以是保护流浪动物,保护自然环境,追求正义,致力于建立公民社会等等。美剧《老爸老妈浪漫史》中的主角马修,是一个可爱到爆炸的人,他的人生追求无比单一:成为一个律师,而且仅仅是环境保护律师,因为他不想和儿子只能在臭水沟里钓鱼。他所有的人生轨迹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进行,他所作的一切努力也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这么单纯地男主,怎能不爱呢。

  如此看来,五千朵玫瑰花不需要失落了,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小王子:你的玫瑰花是你人生的意义,而我们也会找到自己的意义。就算我是五千朵玫瑰中的一朵,我也一样可以独一无二,因为独特还是平庸是自己对自己的定义,然而我们会驯服自己,用富足的内心世界来抵御这漫长而又无趣的一生。

  周保松的这本小书,我想很快读完,的确我也很快就读完了,因为他的领悟直达人心;可我又舍不得读完,因为想从他温暖的笔触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慰藉和共鸣。

  “一个人和一本书的相遇,需要情感和知识的准备。”周保松在《小王子的领悟》中如是的说,不知道未来再捧起这本书时,还会有怎样的领悟。

  《小王子的領悟》读后感(五):永葆赤字之心

  2016年夏,与壮壮姐在香港商务出版社参加周保松的新书发布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王子的了不起,是他见尽人生百态,仍然能够保存童心:不市侩、不世故、不算计,率性、善良、好奇,敢于信任他人也敢于去驯服,而且对天地万物有一份直接的、温柔的感受。

  在此意义上,小王子历尽沧桑,仍然心怀赤子。

  — 关于成长 —

  所谓成长,往往是个去童真的过程。当童真去尽,一切都回不去了,大人才会在儿童天真的眼里,看见童年的自己。

  小王子离开B612,游历各个行星,来到地球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而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社交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不断学习和适应成人的游戏规则,甚至被锁在主流社会界定的“社会认可网络”,并在其中浮浮沉沉。

  在这场成人游戏里,如何自处?

  ①入世:一心一意与社会和解,融入社会认可网络;

  ②出世:活在社会之外,自己肯定自己;

  ③大隐于市:内圣外王——走向社会,保有童心,改变世界。

  小王子没有逃离社会或拒绝社会,而是勇敢地走向社会(告别他的小星球,进入社会认识不同的人),并在明白社会世态后,依然保有童心,依然认真地活着,依然愿意真诚地建立各种驯服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小王子如此认真地真诚活着,不是在自求多福,不是在明哲保身,同时也是在改变世界——虽然这未必是他的意图。他改变,他身边的世界必然跟着改变。狐狸因他而变,那花园中的五千多玫瑰因他而变,飞机师也因他而变,点灯人和地理学家,也会因小王子的到来而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终于看到另外一种活着的可能。

  — 小王子的三次危机与三次成长 —

  第1次危机:初恋危机

  危机说明:小王子与玫瑰相恋却不知如何相处

  解决之道:成长(出走B612,远走他方)

  因为其初,所以情动于衷,所以全情投入,但却也因为其初,所以手足无措,所以茫然无助。小王子很爱玫瑰,玫瑰很爱小王子,但他们却不懂得如何维系这段感情。一段稳定的关系,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聆听,需要理解,以及需要体谅和分担。

  初恋的脆弱,正是因为双方都渴望得到最好的爱,但却不懂得怎样好好去爱。爱,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受伤跌倒挫败,庶几是这个过程必经的一课。

  小王子后来有一段教人动容的忏悔:“当时我什么都不懂!我应该根据她的行为,而不是她的言语来评断她。她芬芳了我的生活,照亮了我的生命。我真不该离开她!我早该猜到,在她那可笑的装腔作势后头,暗藏着柔情蜜意。花儿总是如此言不由衷!可惜当时我太小了,不懂得好好爱她。”

  灯火阑珊处站着的那人,虽似近却远,可望而不可即。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件必须接受的事。怀念只能留在心中。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第2次危机:自我认同危机

  危机说明:小王子遇到五千多玫瑰,自我肯定基础的崩塌

  解决之道:驯服(答应狐狸的请求,开始一段驯服关系)

  “他感到自己非常不幸。他的那朵花儿曾经对他说,她是全宇宙唯一的一朵玫瑰花。可是,光这座花园就有五千多,每一朵都跟她好像。我自以为拥有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儿,所以很富有,其实我拥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玫瑰。这朵花儿,再加上我那三座跟膝盖一般高的火山,其中一座搞不好还永远熄灭了我不会因为这些就成为一个伟大的王子……于是,他就伏在草丛中,哭了。”

  这里的自我认同危机有三层:小王子的认同危机、玫瑰的认同危机、小王子爱玫瑰的基础。小王子之前的自我肯定是建立在比较的标准之上的有价值的人生(世俗的成功/幸福),在面对花园里的五千朵玫瑰时,霎时崩塌。在成长的历程中,我们也会经历这样的崩塌,只是没有小王子的那么猛烈罢了。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大学到研究生,研究生到企业…...一步一步,从自我走向社会,一步一步,发现更大的天地,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

  这是,狐狸出现了,给出了解决之道——驯服。“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跟成千上万个小男孩一样的小男孩而已。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还只是一只跟成千上万只狐狸一样的狐狸而已。可是,如果你驯服我的话,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就会是这世上的唯一。我对你来说,就会使这世上的唯一……(因为爱而需要,NOT因为需要而爱。)

  将“独一无二”的意义进行延展:小王子之前认知意义上的“独一无二”具有普遍客观性,而驯服关系里的“独一无二”则内在于某种特别的情感、记忆、价值——“因为她是我的玫瑰,所以她于我,就是宇宙的独一无二。”我们每一个生命亦是如此,平凡普通,却又独一无二。

  驯服关系里的独一无二:

  ①在特定关系里产生;

  ②只有用心投入,才有机会感受到;

  ③只对身在关系里的人有效。

  驯服的三种对象:

  ①(人)他人:

  ②(物)志业

  ③(己)自己:我们将自己的生命视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联系的对象。通过感受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内心,爱惜自己的人格,我们慢慢学习认识自己和爱护自己。(自我驯服,做自己的守护者!)

  伤害内在于爱。接受爱,也要接受爱可能带来的伤害。

  死亡内在于生命。拥抱生命,也要泰然面对必将到来的死亡。

  第3次危机:道德危机(没有对玫瑰负责)

  危机说明:小王子从狐狸那里学会了驯服,意识到自己深深伤害了玫瑰,有严重的道德缺失

  解决之道:赎回责任(主动被蛇咬,希望藉此回去和玫瑰重聚)

  “可是你不该忘记,你现在永远都得对你驯服过的一切负责。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责任伴随驯服而来,并内在于驯服的关系。只要你用心去爱,用心去和你爱的对象建立联系,你就自然生出相应的责任,因而也就愿意接受责任的约束。这些一重一重的责任,构成人的自我,并为我们的生活赋予意义及决定我们的行动。

  成熟的道德主体能够自主地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同时愿意承担这些判断和行动带来的后果。

  当代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提出人的道德发展有三个主要阶段:权威的道德→社群的道德→原则的道德。

  — 孤独的现代人 —

  人人皆孤岛。《爱的艺术》中认为“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所以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其作者给出的出路是真正的“爱”。而《小王子》的作者圣修伯里,给的出路是“驯服”。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小王子在不同星球遇到的那些很奇怪的人,不正是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常人?!迷恋权利、妄求虚荣、追逐金钱,相当程度上,是现代人生活的写照。

  ①国王——权力

  ②爱虚荣的人——虚荣

  ③酒鬼——成瘾/沉迷/逃避

  ④商人——占有(我们只是不断地经过,不断地相逢与告别,从不曾真正拥有什么。与己与人与物都是如此,生命本身只是一个过程。其中一段也甚是讽刺“如果你发现了一颗没有主人的钻石,那么这颗钻石就是属于你的。 当你发现一个岛是没有主的,那么这个岛就是你的。当你首先想出了一个办法, 你就去领一个专利证,这个办法就是属于你的。既然在我之前不曾有任何人想到 要占有这些星星,那我就占有这些星星。”大航海时代开始的侵略、殖民...)

  ⑤点灯人——盲从的工作(“这个人一定会被其他那些人,国王呀,爱虚荣的呀,酒鬼呀,实业家呀, 所瞧不起。可是唯有他不使我感到荒唐可笑。这可能是因为他所关心的是别的事, 而不是他自己。”)

  ⑥地理学家——脱离实践(何谓短暂?何谓永恒?)

  — 关于选择 —

  我们通过选择,成为自己生命的作者。

  选择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拥有所有可能性,而在于要在诸多可能性中择其一,然后放弃其他。选择,是取也是舍。

  小王子最后决定以被蛇咬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方式,回到B612赎回自己对玫瑰的责任。而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小王子是一个成熟的道德主体。小王子在做一个规范性的证成(normative justification):提出理由,证成自己所要做的行动,是合理的和值得支持的,因此具有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内在约束力。

  — 理解之难与理解之必要 —

  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人的有限,以及意识到每个个体都各有独特且同样值得尊重的生命,我们更要对那些我们在乎但却未必能好好理解的人,给予更多的体谅和关怀。

  想到朋友对马东和尧十三的评价“人的悲乐观往往与表现出来的状态相反。因为觉得还有希望所以愤怒,因为底色悲凉所以娱乐至死。”叔本华、儒家(尽人事,知天命)、斯多葛学派都是如此。

  斯多葛学派:底色悲凉,却以最大的热情投入生活。“爱我们所爱,但要知道我们所爱的都如朝露。”“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任何希望。” (吾日三省吾身:今天改正了什么?今天抵制了什么?今天收获了什么?)

  — 童心与幼态持续 —

  “幼态持续”(neoteny)由美国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率先提出,认为幼态持续是人类进化的核心特征,并一直在推动者世界各五中的进化。而童心、赤子之心是“幼态持续”的体现。衰老的起点,不是在皮肤松弛之时,而是发生在思维停止探索之后。

  HOW?如何实现幼态持续/赤子之心?

  ①由内而外:永远不满足于简单解释

  ②由外而内:借鉴自然界的隐喻、外部学科的启示(元知识、底层规律),知识迁移及创造性应用。

  《小王子的領悟》读后感(六):周保松的领悟

  【怎么发现这本书?】

  一位朋友的推荐。加上此前我因为运营公众号的缘故,需要广泛涉猎,无意间在一个公号的二条读到节选自本书的一段,第一次读到有如此说理且叫人信服对童话书《小王子》的评论,觉得还蛮有意思,特别。于是当和朋友聊起来时,重燃起一探究竟的兴致。正巧家中有人去香港扫货,便让没怎么读书的她顺带跑一趟诚品书店。

  这里插一段插曲,话说亲戚去到书店后,按照惯例,我建议在前台查架号,不料先被告知不予查书,而后幸运地遇到一个店员,刚好理过架,帮忙找到。书店不予查书,也是奇葩。

  ut finally friend and I got it.

  【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

  178-179作者提到写这本书的缘由。

  1、 归结起来是,周先生N刷了《小王子》以后有感而发,发了以后要广而告之。

  2、 从来《小王子》多数时候被当做一本简单的童话书看待,作者希望借此番解析,重塑人们对本书的认知,对书的作者真正想传达的价值观有新的了解,探讨里头隐藏的哲学问题,并尝试去理解它们,再带出自己的观点。

  3、 周先生献给女儿的作品。

  不过,作为一名政治哲学教授,周先生确实把《小王子》谈出了不少哲学味。逻辑缜密,讲究论证的过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我有什么跟这本书的故事】

  由于这本书开本小,港版书的用纸使它很轻,于是今年在前往武汉看樱花前夕,在书架上挑一本在动车上读的书时,就选了它。它夹了数瓣樱花和我在武大图书馆前的柏树上扯下的枝叶回到广州。

  【这本书的结构】

  全书的思路走向是以《小王子》的故事的推进而推进,根据作者从中提取想论证的观点划分章节。

  【摘抄】

  80-81 例如玫瑰可以说,尽管我们需要通过驯服来找到活着的意义,但却不必将建立联系的对象狭隘地局限在“小王子”身上,而可以是一些值得投入和献身的活动,例如一个人的事业、信仰、艺术追求或社会理想。

  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不见得。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当发觉在我们身边,除了家庭、事业和爱情,许多人也会倾注大量时间和心力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甚至视之为毕生的志业,例如动物权益、环境保护、绿色生活、转型正义、性别平等、工人权益等。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认为这些是可有可无的随意选择,而是能够提出理由来作出合理证成的重要目标。

  当这些目标成为他们真心认同的志业时,也就意味着目标背后承载的价值,已走进他们的生命,并与他们建立起难以分割的联系,并在最深的意义上,成为界定自我和安顿生命的基础。与此同时,这种内在的联系也会产生相应的责任,促使当事人去好好守护和实现这些价值。

  就此而言,如果我们跟着狐狸的教导,这种对志业的追求,也是生命的驯服,虽然在这里,驯服的对象不再是特定的某个人。有了这个领悟,玫瑰们就不必每天在花园中被动地等待她们生命中的小王子,而可以主动地去发掘自己的志趣,寻找值得自己委身的志业,并大声地告诉小王子——即使没有人为我而死,我的生命也不是空的。

  《小王子的領悟》读后感(七):#因为麦子的颜色啊#

  #前言#

  前不久读了周保松老师写的小王子的领悟。

  小开本,200页,3号竖排版,不过寥寥万字,就把我击中了。

  我是很早就知道了这本书的,但一直没有仔细了解过,拿到手时,才觉得:周老师真是高明!

  假如给我小时候读过的童话排个位,小王子绝对能排在第一位,但也许是时间的原因,小王子的意象已经变得固化了,我理所当然地相信我所读到的一切,一个单纯的、善良的、坚强的、从B612走出的小男孩……正因如此,我才颇有自信地翻开了周老师的书,却发现一切都和想象中的有些不同。

  #小王子的领悟#

  小王子离开B612后,独自漂泊,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又一个奇怪的人。有毫无子民的国王、爱虚荣的人、生意人、酒鬼、点灯人和地理学家。

  虽然在他们那都停留不久,很快赶往下一个地点,但心情都还不错,也没怎么去想念他的玫瑰。

  直到小王子来到地球的时候,他偶然路过了一个大花园,那里有5000多璀璨绚丽的玫瑰,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按理来说,小王子在看到玫瑰时应该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他自己也有一朵长得一模一样的玫瑰,而在这儿,有5000朵那么多呢。

  但小王子是这么对自己说的:

  我自以为拥有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儿,所以很富有,其实我拥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玫瑰。这朵花儿,再加上我那三座跟膝盖一般高的火山,其中一座搞不好还永远熄灭了,我不会因为这些就成为一个伟大的王子……

  于是,他就伏在草丛中,哭了

  小王子是如此痛苦啊,他的花儿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有的那些花儿,那是他的自我价值判断。

  而这种自我肯定,在遭遇到5000朵玫瑰的时候,彻底粉碎了。小王子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富足的人,因为他的玫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而他又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玫瑰的人。所以他才能在不同的人前显示得不卑不亢。

  在危机感袭来时,小王子除了失落的空虚感,恐怕他还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当初自己爱上玫瑰,主要是玫瑰的独一无二令他感到自豪。既然这已经不是事实,那么他还有理由继续去爱吗?

  2.小王子清楚,玫瑰并不是故意要欺骗自己,因为她也不知道世上竟会有如此多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玫瑰,这一地的玫瑰促使小王子去想:如果玫瑰知道了,她会怎么办,事实上,他第一秒想到的,就是玫瑰:

  她八成会气坏了,万一她看到这些……她会咳得好厉害,她还会装死装活,掩饰自己的荒谬可笑。而我则会被迫假装去照料她,因为,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她为了也让我难堪,真的会任由自己自生自灭……

  想到这里,小王子清楚地明白,玫瑰要是知道了这一点,体会到的危机感并不会比自己小。于是他开始担心了,他担心玫瑰能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在心里开始了行动,要更加积极地去照顾她,这样似乎她能好受一点。虽然这可能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但总归是有点用吧?

  至此,我们发现小王子陷入了人生中不得不面对的三大挑战:

  1.我的价值是基于什么而产生的

  2.玫瑰的价值又是从何而来

  3.我该如何继续爱我的玫瑰,或者,放弃爱她

  这三个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同一个问题:在处理爱情的方面,独一无二意味着什么以及独一无二是否有那么重要?小王子想要解除危机,就必须清楚地明白这一点。

  狐狸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这就是第二十一章的第一句话

  我不禁想到了种种画面,他就像是一个救星,踏着五彩祥云而来,口里仿佛还在呢喃着小王子的名字……

  他开口了:小王子,你不必如此悲伤,因为除了玫瑰自己所有的特性,我们还可以通过驯养来让她变得与众不同啊。

  “驯服?什么是驯服。”

  狐狸说,驯服就是建立联系,这是什么意思呢,狐狸说道:

  “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跟成千上万个小男孩一样的小男孩而已。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还只是一只跟成千上万只狐狸一样的狐狸而已。可是,如果你驯服我的话,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就会是世界上的唯一。我对你说,就会是这世上的唯一……”

  “世上的唯一?”

  小王子对这个词十分敏感,他突然发现,原来世上有两种独一无二,一种是认知意义上的,当他见到地球上的5000朵和B612上自己的玫瑰一模一样的玫瑰后,他就知道玫瑰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有道理的,符合我们观测到的事实。

  于是狐狸很巧妙地避开了这一点,他让小王子明白了我们可以有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是驯服关系里的独一无二。它不是外显的特征,而是存在于关系双方的内在联系,例如:情感、价值、记忆……但这不是说,这种独一无二只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相反,他必须真实存在且真实地影响着当事人,当事人才会被打动,才会在彼此共建的关系里找到活着的意义。

  这么说可能对小王子还有些难懂,于是狐狸又换了另一种方式来讲: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事情很多,但无论她们多么漂亮多么独一无二,你没有和她们建立关系,那么她就与你无关。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一个对你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人,聆听她的心声,对她投入时间,对她倾诉你的难受,同时也愿意承受爱给你带来的苦难和眼泪。

  你看我本身只是一只和其他千千万万只狐狸没什么不同的狐狸,而你也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男孩。但是你要是驯服了我,我就会时时挂记你,我们的关系就会进入到生命中的另一种独一无二,我们走过的路,说过的话,一起产生的记忆都会成为我们各自人生中不可取代的烙印。

  小王子,我就这么跟你说吧,这种关系只要你认真投入,你就会知道那到底是什么。你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我不吃面包,更不吃麦子,麦子对我毫无用处,我对麦子也毫无感觉,但只要你驯服了我,那么以后只要有风吹过麦子,我就会欣喜,就会想起你那金黄色的头发。在此意义上,你就是我生命中的唯一。因为是你而不是别的成千上万的男孩,走进我的生命。

  小王子听完这段话,终于放下了对独一无二的执念,他明白了驯服的作用,然后他又回到了5000朵玫瑰花之前,说道:

  你们很美,可是你们是空的,没有人会为你们而死.当然,我的那朵玫瑰,普通路人会觉得他跟你们好像。可是光她一朵,就比你们全部加在一起还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进罩子里的。因为她是我拿屏风保护的。因为她身上的毛毛虫,是我除掉的。因为我倾听的是她,听她自怨自艾,听她自吹自擂,有时候甚至连她沉默不语我都听。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因为她是我的玫瑰,所以她于我,就是宇宙的独一无二。这,就是小王子的领悟。

  #假如你是5000朵玫瑰中的一朵#

  小王子两次在玫瑰花园的态度截然不同,可能是他为了急于证明自己,也可能是他过于挂念他的玫瑰了,他根本没有想到,他的话儿到底有多么伤人。

  周老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这些玫瑰,你会怎么回应小王子?

  我突然意识到,我根本没有注意过这些花儿,也许是她们有5000朵那么多,也许是因为她们无法开口说话。但这并不能成为她们被忽视的理由。

  我们都渴望变成B612上那株被小王子呵护的玫瑰,抑或是那三个膝盖高的火山。可是如果我们停下来想想,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是那朵玫瑰,而是5000朵玫瑰中的一朵,如果我们再诚实一点,我们很可能连玫瑰也不是,只是生长在路旁的小花小草。

  那么在我们这么平庸的一生,要如何肯定自己的价值呢?可能有两种选择:

  1.积极寻找驯服与被驯服的对象

  2.扩大驯服的内涵

  第一种选择看起来最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多个条件同时符合:你必须找到一个值得你驯服的对象,同时对方也同意被你驯服。驯服是相互接纳、相互投入、相互依存的的过程,体现了一种相互性。

  这意味着,驯服不可能是一个单向的,可以由某一方单方面决定的行为。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第二种方法了,那就是扩展我们对驯服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不必把产生联系的对象狭隘地局限在某个人的身上,而可以是一些值得投入和献身的活动,例如一个人的事业、信仰、艺术追求或社会理想。

  这样一听似乎有点自欺欺人,但我们确实也发现,我们周围有些人会把他们的心思倾注在家庭、爱情、商业活动之外。例如:保护环境、绿色生活、性别平等、工人权益等。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为之奋斗的,是可以做出合理证成的重要目标。

  一旦确立了这种目标,那么就意味着目标背后承载的价值,已经走进了他们的生命,他们为其倾注心血,主动背负着沉重地责任,为自己的目标摇旗呐喊,昼夜难眠。他们完全可以大声地喊出:即使没有人为我而死,我的生命也不是空的!

  #因为麦子的颜色#

  在小王子第二十一章,小王子和狐狸作最后道别时,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动情的对话:

  小王子就这么驯服了狐狸。然而,离别的时刻终于逼近:

  「啊!」狐狸说……「我会哭的。」

  「都是你害的,」小王子说,「我一点都不想伤害你,可你偏偏要我驯服你……」

  「是啊,」狐狸说。

  「可是你会哭啊,」小王子说。

  「是啊,」狐狸说。

  「所以说你一无所得!」

  「我有,」狐狸说,「因为麦子的颜色。」

  他们不是单纯地在说再见,而是永别。

  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狐狸教会了小王子驯服的道理,而后小王子从巨大的身份危机中走出,他明白了自己对玫瑰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他一边体味着驯服的力量,一边和狐狸聊着……

  离别的时候到了,狐狸很不舍,但没有强留,因为他知道,回去是小王子的使命……爱是不能强迫的。

  小王子见到狐狸伤心,但他内心又何尝不是呢,心里内疚,口头却不肯认错。还有点儿不近情理地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狐狸。

  因为他知道,一旦承认自己的错误,也许自己会在霎那间崩溃…他不敢追问下去,因为在追问狐狸的同时,他也在追问自己。

  万一,狐狸也不知道呢?

  只能这么欺骗自己:这不是我的错啊,都怪那臭狐狸,是他非要我驯服他的。这样竖起一道墙后,自己才能走得没那么挂念,那么伤心

  狐狸也不恼,也许是他早已习惯了驯服,他似乎一早就知道了驯服并不是万全之计,里面深深暗藏着伤害。这不是那种矛盾或者纠纷产生的利益受损,而是爱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分别是必将到来的,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空间上的,即使是深深相爱的人也会遭受生离死别的痛苦。是故爱得愈深,伤的愈重。伤害的可能,内在于爱。

  既然爱必然带来痛苦,我们为什么还要相爱呢。大不了做一个绝情的人,岂不更好?没有开始也就没有今后所承受的种种痛苦、不是吗?

  所以我们又不得不回到小王子的疑问上来:我们最后是否一无所得?

  是啊,付出了那么多,我们能得到什么,我们的得大于失吗?

  顺着这个思路,狐狸给出了答案,并不啊,「因为麦子的颜色。」

  因为你驯服了我,所以我得到了像麦子的颜色象征的记忆。所以驯服是目的,痛苦是成本,而记忆是所得。但这听起来有些儿奇怪,哪有人是为了记忆而去构建关系的呢。

  所以啊,我猜测狐狸是在说:我的小王子啊,我们不是一无所得,所得就是我们爱过,我们互相驯服过,你知道吗?我不吃麦子,麦子对我毫无用处,我对麦子也是毫无感觉,但这一切却都因为你而改变。你走后,每当清风拂过麦田,麦穗起舞,麦子的颜色就会提醒我,有个金黄色头发的王子,曾经走进过我的生命,并和我有过美好的相遇。这就够了。

  你大可以选择永远不爱,但没有爱的人生又是何其遗憾。是的!你的永别可能会使我受伤,可那又如何?

  我爱你!不是痛就能阻止的,在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并不孤单

  你听呐,麦子拂过的声音

  我

  又拥有了一次你

  真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王子的領悟》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