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7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读后感10篇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是一本由[德]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7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读后感(一):还是那个国

  无论马噶尔尼还是李希霍芬,都是从他者的眼睛看大清,看民族。他们有的几乎具备今天白左的政治正确与克制,比如马噶尔尼,有的比较坦白直率,比如斯当东还有李希霍芬。

  越看越觉得国还是那个国,人还是那个人!尽管免裆裤换成西装裤,镇远定远换成了Su33和瓦良格,但大多数人深层思想构成真没什么本质变化经济文化落后一塌糊涂,偏偏放不下天朝可怜优越感,光着屁股也要用各种愚昧偏见来加强歧视。对自然科学毫无兴趣,对世界充耳不闻妄图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继续沉睡。

  很烦为什么勤劳而不富强这种追问,李希霍芬在这里给出了一些答案农民们确实很劳苦的耕种,但没人想过不是掠夺性的利用土地以外其他自然资源,因为祖宗没干过。这不是勤劳,勤劳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褒义词,这是愚昧的因循。

  西人游记还更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从他们的游记可以看出,至少清代中期后期大量国土上的林木甚至灌木都被砍伐殆尽,作者在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河北各地见到的平原山地,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树木的,都被人们砍伐了,要不盖房要不烧火。

  脏和臭也是作者反复提及的,尤其是和先期到达的日本形成强烈对比,似乎对大城市唯一感到文明气息的就是宁波,房子干净的,人是修饰过的,衣服是绸缎的还很干净。但其他城市和农村在李希霍芬笔下差别不大,尤其是北方,到处可见的农村是大人破衣烂衫,小孩几乎全身赤裸村子屋子充斥着各种臭气,人也非常肮脏,这种肮脏是不分阶层的?即便穿着好衣服的身上的味道依然令人很不舒服

  对于被强迫开埠,日本和中国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日本人迅速转向跟过去切割,以西方为师要成为强国,大清全民灌输仇恨,各种谣言流传,开始希望把洋人糊弄过去,后来又试图只要洋枪洋炮。。。。。。今天依然是这样,国还是那个国。

  更正译者一个错误,在上册李希霍芬提到在长江“看到像海豚一样动物当地人称为水猪”译者认为这里应该是鲟鱼,这肯定不对的,应该是白鳍豚或者江豚。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读后感(二):李希霍芬中国吐槽日记

  不算书评。书还没读完,读的过程中屡屡见识李氏的吐槽功力,对中国,对自己,对传教士,对各种事物…颇觉有趣,故记于此,不定期更新。

舟山群岛

  39 从平台我们去了一个山洞,每个参观的人都会被带到这里。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进入山洞的时候会看到一个盘腿而坐的人,而后会被告知这个人已经保持这种坐姿多年了,借此来说明他的神性。但是我们没有人带领,所以当我们毫无预期地走进山洞的时候,那个盘腿而坐的人并没有在他的位置上,而是和另外两个人站在外边。我们的到来无疑造成了尴尬,只见他赶忙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摆出佛的坐姿。

在长江下游的旅行

  87 当天晚上我们借助一股微弱的东南风踏上了有点儿危险的湖中航行。的确是危险的,因为我们陷到了泥里。

  101 14日到达镇江的时候,我去拜访了一些老朋友。……由于每个人都认为我是个专家所以各种各样秘密飞进了我的耳朵,其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在这附近发现了石墨的事。每个人都觉得只有自己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都神秘兮兮地向我炫耀着,好像不久的将来一笔巨大财富就会到手了。其实我早就熟知这种东西毫无价值可言。我的权威性随着我敢于说出石墨其实没什么价值的论断很快就丧失了。但是不久之后他们都不得不承认我是对的。

  109 中国人其实比任何欧洲民族更善良友好,否则我怎么可能安然无恙地在这里考察呢,尤其是在那些欧洲人还从未涉足的地方。唯一的问题是,他们的迷信想法常常把我看成是魔怪。比如有一次我在深山里考察,那里的人就以为我是山鬼。想想看,如果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欧洲人突然在山上看到一个中国人的话,恐怕也得这么想。有一次我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那是在弗拉尔堡(奥地利西部),一个村子的人都拿棍子追打我,因为有个老太太跟他们说,她在山上看到一个魔鬼在那里到处敲石头,其实那是我在找化石呢。

去往山东和在山东的旅行

  131 乞讨在这里是家常便饭。否则那些可怜的人们能怎样呢?上了年纪女人孩子们都有自己固定的乞讨的地方,仅仅靠堆起来的几块石头避风,不停地向路过的人伸出手。这样的讨饭人一路都是。尽管如此,从我这一路的经验来看,这些人实在是因为受灾不得已才干这种营生的,而不像意大利人是因为懒惰

  134 如果有人在方济各会传教士面前提起耶稣会士,前者就会流露出嫉妒神情。这一点让人不解,因为耶稣会在中国曾经受过灾难性的打击按理说没什么可嫉妒的。但是我一提起耶稣会,这三位立刻就嫉妒起来。或许是因为方济各会自己认为他们传教不成功是因为不如耶稣会那么富有,或许是因为耶稣会通过展示才干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吧。

  136 在泰安府我就发觉,当地人对来自英国的传教士甚是轻蔑,把他们看成是卖书的商人。当然传教士们不可能免费派发《圣经》,他们只象征性地收一点儿钱,还不够纸张价钱。这种做法方面促成了中国人买他们的书,但是是用来做鞋底子,因为这些纸张非常结实。而另一方面,传教的目的完全被遮盖了。尽管价格极其便宜,但是中国人觉得传教士们还是有钱赚。

  141 现在我们又进入了砂岩丘陵中,看来所走的这条路连接起很多地方,因此并不一直沿着河谷前进。如果一直沿河的话会更好走些,而砂岩层因为起伏不平对于推车来说走起来很艰难。常常看到很多推车的人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很让人可怜。其实修一条平坦点儿的道路都不需费这许多力气。今天我就从车上摔下来一次。

  148 晚上一帮看起来还算诚实的人作为当地代表来到我住的地方,希望我能为重修这座桥捐献一些钱。一位出家人拿给我一本很大开本的书和一些红色纸条看,纸条上写着一些捐过钱的人的名字。他说将来会把这些名字都写入书中作为纪念。他们希望我们捐助几两银子,但是我觉得数量太多,于是就失去了在这个地方名留青史机会

  153 如同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规律一样,坐这样的车也有规矩。人们往往把行李放在后面好倚靠,再在前面放些被褥,好能舒舒服服地躺着或是坐着。但是别高兴得太早,虽然你搭好了窝儿,但是保不齐什么时候,就听到车把式大叫一声“吁!”多半是硌了石头,你的脑袋这时难免就会重重地磕在棚子两边,也许你还没缓过劲儿来,想看看自己的胳膊腿儿是不是还在,但是马车早就走出老远了。到了晚上歇脚的时候,有好几次我都不解为什么整天被颠来颠去四肢还很周全呢,而且骨头也都还好好的。

  159 天气情况是我此次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天气好得使我不得不不停地考察,有时候我甚至都盼望下次雨,那样我就可以休息休息了。

从满洲南部去往北京

  169 今天,原来的车夫在他的新客人的催促之下走了,而新雇的车却迟迟不来。于是我被耽搁在这里,试了很多办法都没用。我只能派保罗拿着名帖去找当地衙门里的大人,这个人倒是很爽快,立刻就指派了两辆车过来。但是我们的行李太多,这两辆车放不下,还需要一辆,一时却找不来第三辆。连派出去找第三辆车的第一辆车也没回来。看来今天能上路的希望不大,好在对于我这样一个地理学家来说倒是不缺事儿干。

  170 今天的时光我还是不得不在貔子窝度过,直到中午的时候,那位大人才找来了3辆车,每辆每天960文,这个价格算是高的,尽管如此刚开始那位大人居然索要10吊,后来才降到6吊。就是这样,他还从中得到了好处。没有保罗,恐怕我很难处理这样尴尬的事情。(当然这次没有他我也不会陷入如此境地。)

  212 总的来说,只有北京和沈阳周边的官道维护得还算可以,其他地方的所谓官道连德国最差的道路都不如。中国人对此情况也很坦白,因为那些大城市里的人根本就不会走远,更没有人会沿着官道做长途旅行,所以没必要把每处的官道都修得那么好。

在江西、安徽和浙江的旅行

  218 如果在德国有某个协会接纳我,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近乎半退休的地理学家来说,能够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为我的国家服务,这一愿望或是企图就不再像现在这样如同空想一般。当然我必须承认,如果我是某位部长,当如我一样的旅行者站在我面前问我怎么安置他的时候,那我也必定会十分尴尬,也许会说:“看看,我们能怎么安排您呢。”

  230 在中国收集信息的时候不得不小心行事。中国人不爱回答问题,当你问什么,他总是要思考良久。或者是害怕说出真相,或者干脆告诉你不实的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你得想办法和他单独聊聊,取得他的信任,然后才能得到真话

  232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当地人还是比较热情温和的。但是今天却有人朝保罗扔了一块石头。他悬赏捉拿“凶手”,围观的人都凑上来,甚至连那个扔石头的人也混在其中,想洗清自己。

  233 中国人常常根据行李的多少来判断旅途中的人有没有钱。这样看来,在他们眼中我一定是个富翁。因为我带着大概300斤的行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酒(红酒啤酒等),这些东西很快就会被消耗完。别人在中国旅行消耗的是金钱,我消耗最多的是酒。

从南至北穿越中国:广州——北京

  266 会说满洲话的仆人在广州几乎没有,唯一找到的一个每个月要100两银子,而且还提出他也得有个人服侍,因为他除了会说满洲话什么也不会。

  291 位于河右岸的煤矿比目前为止我见到的任何一地的煤矿规模都大。……今天我们意外地受到了友好的对待:这里的人虽然对我们也充满好奇,但是并没有骚动,反而比较安静。尽管如此要想在这里从事地质考察还是有难度的,只能找到不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最大的阻碍还是围观的人太多了,我们的到来一定造成今天产煤量的减少,因为人们都来看我们了。

  293 如果一个人在柏林的菩提树下大道上来个倒立,引来围观的人都未必比一个地理学家在从宜章到郴州的路上拿着小锤子收集化石时引来的人多,而且如果围观的人群中一旦有个把不法之徒,那么对那位地理学家来说将是很大的侮辱和危险。

  362 中国人在指路的时候常常不那么诚实。有时候他们指的路要么得经过很窄的巷子,要么得从他们自己家的门口走过,要么就是偏偏让我们走人多的地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制造障碍让我们停下来供他们围观。比如这次他们又称意了,在当地人的指引之下我们偏离了大路,走进了一片沼泽。苦力们不得不扛着车子前进,而我坐的车子还被摔坏了。我只好扔下坏了的车子,只带着另外两辆继续前进。

  388 山西构成了对抗西部暴乱的一座堡垒。其中山西南部最重要的据点就是平阳府,因为从山西北边发起的进攻很难对抗,比较而言从南边渭河盆地而来的就很容易控制住。现在这座古城几乎成了废墟,我只看到了很厚的城墙。大概在16年前,有一伙河南的叛民攻进了这座城市,掠了一些财物就跑了。跑出去没多远,守城的士兵站在城墙上朝他们开了几枪。这些士兵本来是想以此让皇帝知道,他们和叛民进行了搏斗,并且殊死保卫了这座城市。但是这些叛民却把这几声枪响看成是挑衅,于是立刻折回,毁了这座城市,杀死了很多人。自此后朝廷的士兵就在废墟中驻扎

  399 站在高处往下望,脚下是迷宫一般的黄土丘壑,移步换景,人永远都不会感觉疲倦,因为总有新的惊喜在等着你。有时候我抑制不住在四周攀上爬下,想看看到底还有什么未知的地形。但是这种尝试结果糟糕,因为不久就会在复杂沟壑迷失方向,而且找不到任何标示方向的参照物。道路也是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有时又突然不见了,真让人着急。直到听到持续不断的骡马脖子上系着的铃铛发出的声音时,才欣喜若狂地发现我们又接近大路了。但是当你循声而去,却发现你站在一段黄土梁的顶部边缘,而大路就在你脚下深深的沟壑中,要下去还要绕很长的路,并且面临再次迷路的危险。

  412 这里的老百姓非常有礼貌也很友善,和太原府东边平原地区甚至和平定州附近地方的人截然不同。先前在那些地方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对我们说些侮辱性的话,一般我们会劝阻或是制止他们,有时也回击。甚至一些白发苍苍老人也如此,这些老人走路慢腾腾地像个蜗牛,嘴里经常骂“孙子”。孙子这个词本意指孙辈,常常用来作为辱骂的词汇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读后感(三):史料意义高过游记,民变战乱的外国学者侧记

  这本书最重要的并不是作为一个北德意志工程师,满地找煤矿,收集化石,给地层岩石分类,或者规划铁路线路。而是作为一个亲历者,从侧面记录了太平天国、捻军、同治回乱之后的中国,各个地方被战争蹂躏的样子,以及和有幸未经历战火的州府之间的鲜明对比。

  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的东南富庶之地,荒村空房梯田长满树林,杭州府和严州府属下几个曾经在贸易线路上的县城,在历史地图上尚存,在作者经历时只有三五户人家,而在现在的地图上,县治已经撤销,只剩下了地名用来作为乡镇的名字。富庶如杭州,竟然有被撤销建制的县域,太平天国祸乱是在不浅。尽管是反抗清朝,但对于村镇百姓的灭绝伤害,实在不能算是正义之举,太平天国还是伤害远大于所谓进步意义的。

  作者路过考察地质和矿产时的随笔所记,在我读来,竟然成为刷新对太平天国印象的史料。

  作者除了在东南穿行,还有沿着运河北上,看见捻军过后的凋敝;有在江西东北和江南五府穿行,所见均是残垣断壁和十不存一的城市;还有正在平定之中的回乱,以及因为尚未收复而不能通行的新疆甘肃。作者记录的1870前后的中国,真是满目疮痍、四处烽烟,这篇游记也因此更加具有记录般的史料作用。

  一个完整有效的中央政府能够维持下来,动乱创伤渐渐平复而走向洋务与维新,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顺理成章的事情。或许,这是近代化开启之前,普通民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轮阵痛。随后而来的,有区位发展优势的东南州府走向了新的繁荣,而遭受创伤的黄淮之间、江南西道、关中陇西,就此与近代化过程拉开距离。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读后感(四):李希霍芬,吐得一手好槽啊

  李希霍芬比较坦率,来中国考察就是为了钱与名声!

  对中国的考察和认知是他最重要的资本,会有好的前程。“虽然我考察的出发点是获取科学成果,但是也其实用价值,尤其是对普鲁士来说。我甚至能够拥有直接给宰相俾斯麦写信汇报考察结果的自由。”

  他看到的资源,主要是煤有关,当地中国对黑乎乎的资源并无太多兴趣,中国对绿油油的茶,白白的丝棉更有兴趣,他们来钱更快。李希霍芬考察土壤,深感中国人不会利用这么好的植被资源做大畜牧业。他考察水利,又觉得涛涛江河也被闲置了。

  不过,他对中国人做生意的精明很佩服,一开始吃亏的可能是中国人,因为不了解嘛。但一旦了解后,吃亏的就是外国人了。

  这种能力似乎并不受到李希霍芬的赞赏,他对这个民族千年来信奉孔子深感绝望,这里远离上帝的关怀。他觉得汽车以及火车的推广也许会对破处迷信有帮助。李希霍芬很庆幸地说,要是中国人教育水平和精神力量一下子达到智力水平的高度,那么一定会向世界上其他地方进军。幸好他们现在只有生产茶叶和丝线的能力。

  李希霍芬游走中国发现,中国各阶层之间生活品质差别并不大。满洲人?不过是拥有特权而已。他感慨中国不如欧洲,欧洲的中间阶层的修养与学识很高,而中国还只是看金钱和学问。可是欧洲,金钱并不能带来地位。

  最可怕是中国人的傲慢,什么都觉得中国是最好的。对外来的东西没有好奇心,你给他手表,蒸汽机,相机,他们只是轻蔑地看看而已。欧洲不同,看到精美的瓷器,就会想着自己做出来。中国最先进的是什么呢?是农耕技术。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印刷技术,但远不如古卷堡金属活字印刷术先进;再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他们的枪前却极其落后;虽然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德国人还茹毛饮血时代,但中国人对当代自然科学文化一无所知;他们的天文学历其悠久,却远超不过托勒密(Ptolemaus)所达到的高度;中国人在马可·波罗时代就开始开采煤矿,但至今找不到一丝矿物学、采矿学和地理学的痕迹;中国人的指南针只在自己的海面上航行……

  李希霍芬总结说,中国在种稻谷与生孩子方面是全世界的典范。

  李希霍芬在母亲的一份信里,说到达尔文在欧洲青年心中的震撼。他认为德国人比较积极进取,对自己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着无穷的渴望与学习劲头。他注意到日本人也是很爱学习,一发现欧洲有先进之处,就立刻有学习的欲望。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读后感(五):换个角度 重新审视中国

  终于是读完了这套史诗级巨作,作为李希霍芬先生的旅行日记和书信整理,能坚持看完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该如何评价这本书呢?它是李希霍芬为了德国的利益对中国进行考察的结果,李希霍芬的考察对列强刮分中国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可是这本应该让所有爱国的中国人都无法接受的一本书,却将旧社会的中国几乎所有的丑陋之处都暴露出来,甚至有很多根本上的"恶习"依然存在,这着实让人痛心。我们只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可是当你的武器科技都达到领先的时候,是否意味着这些"恶心"也随之改变么?同时我们也看出再伟大的人都要面临普通人一样的处境,李希霍芬绝非冒险家,也不是凭着兴趣可以不要工资的研究学者,他也想成功,也想早点回家,他也依然为自己未来的生计做着打算。但是他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他像是陆地上的航海者,面临未知的物质条件贫乏,面临未知的文化冲突,他用生命做着自己热爱的研究。12年漂泊他乡,4年多对中国的考察,这对于一名地理学家来说是一种怎样的考验。当看到最后一行书信时,我相信那时的李希霍芬先生一定是热泪盈眶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