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6 21: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10篇

  《一个人世界史》是一本由余世存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一):一个人解读一千人

  当我拿到书的那一刻,第一眼看到的是粉色的封皮, 接着就是书里面夹的一张大地图。很明显作者用心做这本书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工具书,是一本记录着世界史的历史书。然而我是学理科的,对于历史方面一窍不通,甚至政治更是丝毫不懂。这本书弥补了我对历史的无知,使我们看到了真相了解事实

  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世界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史观。书中包含了1000多名世界史人物简介也就是说有1000多部世界史。每个人对事物看法态度都是不同的,就像《罗生门》一样,如果再多几个人,那么所谓的事实也就更多。

  第一章是写饮食的,每个历史人物对于饮食的看法都不相同,有挑食的,有素食的,有贪食的••••••古话说“民以食为天”,我觉得谁要是说自己对吃不感兴趣,那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失去味觉了,二是得了厌食症。在对事物的看法方面,能看出那些历史伟人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可爱一面。之前我对芥川龙之介的看法一直是个迷,看他对人性理解十分独特,本想到他对饮食不会那么考究,他竟然不喜欢吃姜,而且对食物名字十分敏感。在吃过生姜蛋糕之后被人告知有生姜,竟然立刻拉肚了,他的心理作用还是战胜了他在创作无懈可击意志力

  第二章是写男女的,男男女女,无非是爱情婚姻。有的婚姻是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有的则是受制于物质纳粹上台后,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因妻子犹太人遭到迫害,随之失业。他的妻子不想连累他,要求丈夫放弃自己,而雅思贝尔斯回答:“我如果这样做的话,我的全部哲学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成功者,在面临危难之际,依然不离不弃,遵循内心声音理智永远战胜其他情感。如果他当时真的放弃了妻子,那么他的名声会更加糟糕,受伤害的还有他的人品

  我们都认识杜尚,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关键。而当他被问到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是我度过的美好时光”。对于艺术,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一件艺术品,或者是一段音乐之类的。然而在我看来,艺术是一种态度,是人们追求内心真实所想,永不放弃的坚定信仰。把生活过成艺术才不辜负自己,从来不管他人的看法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书中的历史故事太多,每则都很简短,但是每则都映射着一个人的完整人生,一个人的思想是不会被轻易改变的,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内心真正向往东西,并得到它。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二):碎片

  余世存的上一本是《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这本是《一个人的世界史:话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1900—2000》。

  作者以33种维度,碎片罗列了世界名人轶事语录,是否确有出处不得而知。一小段一小段地读下来,也颇有呼应自我观点之处,例如:罗素没有当面指出他人的学术错误,维根斯坦指责他是“一种缺德的世故”;再例如:居里夫人说过“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如果看得太重,将一事无成”。

  作者说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个人感觉还是要对这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各路英豪有些泛泛的印象再读才好。书中涉及一战、冷战、斯大林时代背景部分,我就看得比较迷糊,还是积累不够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三):一个时代的世界史 一个人的世界史

  唔,开篇之前,先说下,我会分两个部分来写这篇书评。

  1、我为什么会选择读这本书。

  2、我读了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现在来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选择读这本书。

  我是一个会为了封皮就去买一本书的人。

  这应该也是所谓的“颜控”吧。

  我会选择读这本书,在没有看到各种介绍编辑推荐之前,一看到封面,我就选择要读了。

  封面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绅士,整个身体包纳着这个世界,换而言之,也就切题了,一个人的世界史。腰封的介绍就更是说到了此书的精髓之处,本书的集结撰写,都是作者二十多年的读书思考所写成的一本书。

  把塑料封皮拆开,因为是精装书,就更是对此书的好感增加了几个度。很有幸的成为了随机附赠百年世界政治、人文地图中的一员。

  附赠地图之 百年政治地图 图片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另眼观看世界史——《一个人的世界史》有感

  关于世界史的相关书籍有很多,但大多数书籍都是按照时间地点来进行叙述的。但是本书《一个人的世界史》与这些书相比的特点就是描写主线是以人为中心出发的,而且是按照专题进行安排的。本书作者余世存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出版了多部著作,之前听说过他的《非常道》非常受欢迎,但是很遗憾没有拜读。不过今年游行看过了她的新著《盗火与革命》,比较喜欢他的写作风格。后来听说他的新作“立人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安身与立命》和《世道人心》,所以这次看到他的新书《一个人的世界史》就立马感到很好奇

  拿到本书翻开一看发现本书按照专题形式共分为三十三个部分,从饮食到男女,从变异到风格,从非攻到应对,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每个专题都是选取了各个时代名人的逸闻趣事来进行介绍,例如在“男女第二”里面提到的数学家葛立恒的话:“我知道一位数轮学家,他仅在质数的日子和妻子同房:在月初,这是挺不错的,2,3,5,7;但是到月终的日子就显得难过了,先是质数变少,19,23,然后是一个大的间隙,一下子就蹦到了29......”我刚看到这则趣闻的时候不禁哈哈大笑,一方面感叹这些数学家的冷幽默,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说话语中体现出对这些思想比较僵化的数论学家的讽刺

  又如“兼济第十二”里面维特根斯坦拿《哲学评论申请研究基金时罗素的鉴定批语可谓是非有意思的,其评语大意是:“这本书非常有创造性,但在他看来是错误的,然而同意给他研究经费”,这样的评语和我们现在的高校青年学者申请青年基金项目的时候遇到专家评审的时候,往往会碰到一些专家因为自己不认为项目有可实行度就直接建议拒绝,这往往断送了一些青年学者的研究之路,故而看到书中这个事例的时候特别感慨

  当然本书采用的人物趣闻的编排方式虽然新颖,而且作者在选取的这些事例中采取的是中立态度,但是我个人认为有些名人的言论本身都会引起一些争论,例如“饮食第一”里面最后一个事例引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大饥荒研究的结论,我认为就不一定符合这一章的主题。还有一点的就是本书的书名是《一个人的世界史》,但是本书选取的这些专题的内容,如果说是一本趣闻轶事合集可能还更为靠谱一些。当然这个想法也可能是我单方面对本书的书名理解出现偏差缘故吧。

  我建议本书可以作为一本作为消遣阅读的书,如果要作为一本历史性质的书的话我觉得是不太合适的,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知道其他读者是不是有和我一样的看法。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五):片段中的历史

  对于书名,理解为“历史人物的一句话”更为贴切。当年读作者的《非常道》时,还觉得碎片化的集录方式不是严肃的写作也非严肃的阅读。

  如今已习惯了碎片时间里的碎片阅读,作者用历史碎片勾勒出的过往时空,既显得梦幻又引人思考。本书为旧版新印,分饮食、男女、人生、风格等33个专题,收录西方名人对特定问题的语录,时间上无序可循,主题上互不关联逻辑上毫无章法。本书汇集的语录风格迥异,有的是至理金句,有的是粗鄙白话,大杂烩式的摆布犹如漆黑幕布上投出的点点光斑,不是完整的历史图景,却折射出历史给人类思想刻下的点点印记。在作者看来,世界史的认知应当立足于个体的人,而非某种观念塑造的历史。

  尽管这一史观并不严谨也难以满足历史叙事的客观标准,但作为对精神世界的探究,文字之中还是能勾起沉思甚至是共鸣闲暇时读读蛮有趣味。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六):如果不贪吃也不贪财怎么能成为大人物

  http://www.iqiyi.com/v_19rr9l406s.html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七):昨日的世界 - 对20世纪回眸

  茨威格曾在给友人书信中说:“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那本书就是《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华夏自古有修史立传的传统,为的是以史为鉴,警醒后人,至于有没有起到作用,则要另说。人类的进步,相比人性的改善技术上的突破相对不知容易千万倍,所以才有了“社会发展,人类在倒退”的论断。

  仿佛不管从哪个角度看,20世纪都是一段奇特的时光,两次大战把欧亚两大陆打的稀巴烂,却又被人们重新修建的焕然一新,越发光彩。各种思潮的此起彼伏,政局动荡,群魔乱舞,英豪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忙的是不亦乐乎

  如今回望,昨日的世界似乎像是今日世界的倒影绚烂异常。今日的世界,依旧肆无忌惮喧嚣躁动,只是没有多少人记得昨日的往事,人们都着急的往前追,从两条腿变换成四个轮子,马车换成了火车飞机,失去的不只是路两边的风景,还有回望的勇气兴致

  余先生的《一个人的世界史》,以个人的角度,从饮食、人生等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20世纪众多领域杰出人物的言论轶事,细细道来,通过这些断面的故事,让我们看到20世纪精英阶层性格气质视野。说是“一家之言”也罢,正如本书序二中所说,“任何阅读都是一次演绎或再创造,每一种演绎都是对原义的误读或部分的背叛”。我相信书中所列的绝大部分都是作者阅读得来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义也在于此。

  通过这些一个个简短的话语或是故事,像拼图般一一拼接起来,一个个清晰形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饱满丰富相比之下,后工业背景下的现代人,仿佛一点也不现代。消费浮躁和趋同,构成了现代人的气质。

  回到《一个人的世界史》这本书来说,这本书也更符合现今的阅读趋势,是一部闲时消遣的碎片化阅读物。它不是小说,没有什么情节发展,亦不是评论,没有什么个人观点,有的只是话语和故事按章节主旨简单罗列,至于能不能当史书来读,应当是见仁见智。细细想来,它就仿佛是一个人心中的世界史,琐碎杂乱,但又经过简单归类梳理。

  也许正像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所引用莎翁《辛柏林》中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八):跪着的灵魂从未站起?

  看书太少,所以对于余世存是谁,其实并不是非常清楚,但是当我看到《一个人的世界史》这个书名,再看到内容简介中将此书描述成为“记录了上至总统国王,下至平民百姓功德言行。”而且“这样的碎片世界史对普通读者来说,没有意识形态或学术圈子束缚,直取世道人心。”我想对我这样完全不在学术圈子内,只是个普通百姓的人来说,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去了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的生活,不也是件满足好奇心乐事么?可是我实在是太单纯了点,真滴,太单纯了。任何一篇文章,或者说任何一部成书的作品,总会或多或少地会通过文字的形式去表达作者内在的真实想法。作者书名下的副标题其实就非常清楚明白地写着:话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部分经余先生审视过的这百年来的话语,我发现余先生的精神世界是确确实实地被百年来西方的话语权所改变,并且他正试图用这本书去改变他所谓的“封闭生存中”我们,从而让我们也去把握到他所领会的“某种世界精神”。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其实都是有原因的。一直以来,个人比较固执,看书,一方面要颜值,一方面内容要符合我的口味。一本书,不光内容要好看,要吸引人,封面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这点上来说,我不得不为这本书的设计打个高分。一片红色世界中,有个清晰的黑影戴着西方的小礼帽,而黑影中被密密麻麻的西方人占据着,中间一行英文:World History 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本书要讲述的是西方的历史,而这历史是谁的历史?是余先生眼中,一个人的世界史。其实本书不过是选编,余先生不著一言,他只选编他所认同的,他眼中的世界史汇成三十三个部分,一一展示给众人

  出于对余先生的不了解,对吴敬琏的不了解,对弗朗西斯科的不了解,所以拿到书的我其实非常兴奋的,几乎是瞬间拆开了那薄塑,然后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要想了解一本书,光看只言片语评价肯定不够,所以依然是依了我的习惯,我首先从序看了起来。

  可是当我看到第一则吴敬琏先生给余先生作的序一时,不知道为什么,对于整本书究竟是想要通过话语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精神世界,我突然有了一种不详的预感。

  我为什么这样说是有理由的。吴先生给的序标题是:浩浩荡荡的世界文明主流。光看这标题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世界文明主流,这百年来确实是整个世界向前发展速度最快的百年,因此要说文明的发展似乎看上去无可厚非。可细看个中内容,第三段描述真是让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郁闷积累在胸,不吐不快。“回忆我一生的世界眼光是有趣的。在冷战时代,我们是封闭的,我们一方面不得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方面宣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那时自顾不暇,谈外谈洋色变;我们自卑又自大,但为什么我们一穷二白呢?朋友在哪里呢?谁在妨碍我们发展呢?……从国家到个人,我们都离世界文明主流相去甚远。”

  请原谅我完整地引用了吴先生这么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究竟想要宣扬一种什么话语。美苏冷战是从1947年开始到前苏联解体为止。这很明显是属于两种意识形态之争,当然前苏这个社会主义老大哥不幸地被美兵不血刃地瓦解了。这样的时代,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我们,中国,是我们想封闭还是别人要对我们实施封闭呢?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建设,难道不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反而是需要别国的施舍么?我们被亚非拉国家抬进了联合国,这难道不是朋友遍天下的表现么?我们什么时候自卑自大过?我想自卑自大的可能是类似于吴余先生这些向西方膜拜,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的人吧?我们一穷二白的原因难道不是很明显么?西方列强通过武力攫取了发展中国家多少财富?发展了多少年?而我们的新中国却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依靠自己的赤手空拳,依靠全中国人民的力量,一切从零开始,哪怕是这样,从49年建国到现在才六十多年的时间,我们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可即使这样,都没有扶起吴余先生们下跪的灵魂啊。还以为世界文明的主流是什么,原来在他们眼中,只有西方的文明才叫文明主流?那明显是一部赤裸裸的侵略史,何来文明?经济的发展就能衡量一切了?就能称为文明了?这不是典型的一切向钱看的文明?赤裸的资本控制的文明?

  如果说吴先生的序无法代表余先生所选编文章的内容,那么再继续看絺士先生所作的序二。

  前面大段的内容我就不复述了,从最后两段来看,明显从絺士先生的文字里,我看到他在余先生选编的文字里看到什么了?居然是“他们认为自已是在地狱的边缘游走,甚至是沉陷炼狱之中。从无别人像他们那样,挣扎在两个世界和两种文化之间,就像聊斋里的书生,奔走于人鬼天地之间。做人好,还是做鬼神更好?在两个世界之间不断地适应,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受折磨……”这种形容看上去真是让人怵目惊心,那余先生究竟是把自己身处国内看成是人间还是地狱呢?

  序二的最后一段是这么说的:汉语世界的人们借由西方文献,找到灵感、乐趣与惊奇,从而将其视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然后真相并非如此……在两个世界间,余先生的汉语找到了他们自己。

  这是得跪下多久的灵魂才能将西方的文献视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并且以此为乐趣与惊奇。看到这里,我的不好的预感进一步加深。可是这都是在借用别人的眼来看余先生所选编的西人言语。有句老话说得好: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得亲自咬上一口。所以为了知道余先生究竟选编了一些什么样内容的西人话语,我必须要亲自打开它,咬上一口,尝尝味道才知道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继续看了来自余先生亲自作的序。

  余先生对这本书是这么预期的“无论我们如何自得,我们是山寨的,而跟‘世界性的’有着距离。”并且自己主动说出有读者认为他的《非常道》是他的“鲁迅版”而这本书则是他的“胡适版”。一个是抨击时政的鲁迅,一个是讴歌西方的胡适,呵呵。就是没有一个是讴歌现在的中国的。也许对现在的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可能这句:我们所谓的“山寨生活”才不算空过。这就是他对现今社会最好的诠释?

  看完他的自序,基本上,这本书究竟想要向我们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精神”是非常清楚了。

  可我还没有看细节,所以我继续耐着性子开始了饮食第一之旅。

  开篇第一个关于萧伯纳的段子,就给我们展示了西方的普世价值。呵呵,素食主义么?因为段尾是这么说的:宁可死去,也不愿让肚子成为动物的坟墓。也许只是余先生自己不吃荤,所以他把素食放在了第一?我不能太狭隘地认为他是在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应该尊重每一种动物的生命?

  中间的大段我就不一一引述了,就找来饮食篇结尾的内容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作过大饥荒研究,他的结论是,在现代史上,民主国家从未发生过大饥荒,而发生大饥荒的地方,没有一次是因为粮食不足。

  这段话,首先我想说诺贝尔奖是个政治意味非常浓厚的奖。再次作者把这个作为饮食篇的结尾,我觉得这确实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历史观。因为我们知道,在我国从1959到1961我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由于大跃进运动导致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在作者引用的结论中:其一,说到民主国家从未发生过大饥荒; 其二,说发生大饥荒的地方,没有一次是因为粮食不足。

  这里面实际是隐藏了两层意思:其一,我国是非民主国家。不知道他对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怎么看?这么大的民主二字看不到么?其二,发生大饥荒的地方,没有一次是因为粮食不足。不管造成饥荒的原因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原因。总而言之粮食短缺是事实的存在。可是这一棒子就全给否定掉了。那爱尔兰历史上的大饥荒呢?那因为他们历史上发生过这种大饥荒,所以他们也从来不是民主的国家对吧? 感觉作者的逻辑思维很奇怪,也许他只是为了讽喻我国而引用了这样一条逻辑存在问题的言论吧。

  后面的内容我就不一一说了。偶尔翻过几条,有对前苏作者的讽刺,有对扎克伯格的花式跪拜,我只想说想知道这本书啥滋味的,如果你不是一个跪着不愿意站起来的人,千万不要去轻易尝试这本书,因为会让你难受得紧。

  不知道怎么地就想起《易经》里的两卦了。一卦为泰,一卦为否。都是三阴爻三阳爻组合而成。可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它们或者成为了泰卦,或者成为了否卦。可它们还是它们,三阴三阳。这本《一个人的世界史》我想看在我眼里,它对我而言是否的,是非常不适应的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一次体验。但也许在其他人眼里,也许它就是泰,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以上。毕竟梨子滋味如何,诸君不如亲自尝上一口?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九):我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些感动过、挑战过我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也仍有益于世道人心。

  “”我不揣冒昧地把那些触动过我的人物话语整理结集,推荐给读者朋友。我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些感动过、挑战过我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也仍有益于世道人心。我相信回想这些切近的域外人物,可以获得“世界之中国”应有的广阔而个人的视野,可以积累我们正当有效的世界关怀。”——《一个人的世界史》后记 余世存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十):世界版《舌华录》

  余世存先生的《非常道》从文体上或许是源自《世说新语》和《舌华录》。

  南朝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以其卓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续作、仿作者历代不绝。降至明代,继何良俊《何氏语林》、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焦竑《玉堂丛语》等著述后,又问世了专记清言俊语的《舌华录》。明代曹臣《舌华录》,乃是根据汉至明代99种子史文集和当时见闻,博采古今人士警言隽语,厘分9卷18门。书名“舌华”,盖取佛经“舌本莲花”之意;亦即潘之恒序语所谓:“舌根于心,言发为华”。

  对于当代中国阅读来说,《非常道》可谓是碎片化浅阅读的开创者,当年甫一出版,即洛阳纸贵。本书作为《非常道》的续篇,与《非常道》的不同是将目光放之于现代世界。这些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在各种不同语境下的话语,为读者构筑成一幅拼图或马赛克式的世界现代史图景。将中国放置于这个一个文明浩荡的现代世界,如同是一面环绕四周镜子,或许更能看清楚当下中国的方方面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之前以《非常道Ⅱ》出版过,此次为修订版。书名亦更新为《一个人的世界史》。都这部书,我只能承认自己孤陋寡闻了,许多外国人我都没有听说过,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我为他们所说的话而感动。

  应该承认,这样的书很适合生活匆匆的现代中国人,随手翻两页,甚至只看一句半句话,就足够了。人们经常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其实不一定正经危坐才可以读书。这就是一本随处可读的书,适合每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