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打动人心的设计》是一本由[美]奇普•基德(Chip Kidd)著作,精装出版的2016-10图书,本书定价:16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瞬间打动人心的设计》读后感(一):设计的信息传播效果、神秘值图表与素材/灵感来源
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言,这些新思路也许能够促使你用一种和之前有着少许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我的工作经常需要写文案并协调设计相关图片,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不仅增进了我对设计的了解,对文案写作也有重要启示。
1. 设计的信息传播效果
设计是为了传递信息,视觉信息和文字信息,因此设计者理应关注“信息传播效果”。作者不仅将这种技巧用于视觉设计/视觉传播,也用在了写作/文字传播中。本书在写作上,信息传播效果极佳:叙述简明,要点清晰。很快就读完了,但值得重读,反复领会,方能纳为己用。
刚翻开书时有想过:这么少的字数,用精装和这么好的纸张来印制,是不是太浪费了。读到一半就知道:并不是。字少并不意味着“没货”,相反,我想感谢作者用简明的叙述,节省了阅读者的时间,而没有硬凑字数;装帧设计和纸张传递了一本设计主题的书籍应有的品质;值得精装的原因在于:虽然此书读完一遍很快,但却值得留在书柜里反复查阅,获取灵感和提示。
在其他书中也看到过类似表述: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本书从内容到排版设计都很好地解决了阅读效率问题。清晰易懂地解释了“瞬间打动人心的设计”具有怎样的神秘值、素材/灵感从何而来。
但本书认为“能瞬间打动人心的设计”不一定是清晰易懂的。
文案写作亦是如此。
2. 贯穿全文到“神秘值图表”
作者发明了简单的“神秘值图表”(一根横轴)来衡量一幅设计的神秘/清晰程度。广告文案也可以用清晰/神秘轴来衡量。
《瞬间打动人心的设计》读后感(二):如果设计都这么清晰,那神秘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次翻阅此书,觉得内容不够诚意,作者提出神秘值图表,借由设计案例中清晰与神秘一组数据的对比来表达这二者的呈现方式与重要性…对于闻名于世的大设计师来说这样显然还不够。
今次重新坐下来通读全篇,随着内容的深入,逐渐了解到作者之脑洞,与一件作品成型的思路:留心生活必不可少,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更尤为可要。
全书大概一个多小时就能读完。虽然不能同意作者每一作品的表现,也不能认定这就是多么“好”的设计,但读到最后,他对一针见血的解决问题、神秘带来的希望、最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这总结性的阐述还是让人感动,在设计师大谈设计思维不可明状的氛围里,究竟还有多少人愿意如此直接纯粹的来为我们揭示,这瞬间打动人心的设计,
————————————————
《瞬间打动人心的设计》读后感(三):《Jundge it》
第一次看关于TED系列的书,感觉它新颖简洁有思想。本书用了神秘度标尺贯穿始终,通过一个个的例子,来告诉读者何为设计,设计就是为生活服务,有的设计需要尽可能的简洁,有的设计适度的神秘感反而更能达到效果。
但是就个人而言,我不大喜欢中文的标题,英文的《Jundge it》更加贴近文中内容。因为文中大部分例子都是关于设计书的封面,本书的中文版封面,既不是很简洁,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书的内容,也没有太多的神秘感,感觉是一大败笔。
评判事物不能只看外表,但是你认识事物首先看的就是事物的外表,所以好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
在以后的生活中,当看到一个杯子,海报,书的封面或是一些其他的东西,会不由自主的思考设计者这样设计的初衷是什么,这样设计能取得什么效果,这也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吧!
《瞬间打动人心的设计》读后感(四):设计:来源生活,服务生活
作者写这本书的方法也有一些,就是一个用一个例子接一个例子来阐述,非常类似一个Presentation的详细阐述版,内容不长,但我觉得蕴藏的信息和想法不少。
看完这本书,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设计”,自己想了一下,无非就是所有不是原生态的东西,都是经过设计的。这么一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早已被设计包围和填充,建筑物,交通工具、电子产品、各种海报、封面和表格。
我总结,作者这本书其实说了两个事情,用什么方法去评判或分析一个设计;他的设计方法或设计灵感来源。作者认为设计的核心是清晰和神秘感;清晰是为了解决或者说明问题,神秘感是为了保持希望和艺术感;
而给我启发最多的是作者的设计方法,我总结就是仔细观察和感触生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最近今年,我们的生活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智能手机的兴起,每个人在手机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手机确实给人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呼啸而来的信息。但如果我们抬头,把眼睛从手机上移开,是不是也能获得同样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