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5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10篇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本由程耳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元,页数:2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一):《程耳的罗曼蒂克》

  现在深有体会一句话“别把话说得太满”。记得以前和朋友聊纸质还是电子版的书是,信誓旦旦的说肯定不看电子书,纸质书有厚重感,看起来有成就感

  这周周末的尾巴上,外面寒风瑟瑟,飘着小雨,我买了犹豫好久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电子版。先前一直想买纸质版,可是又怕内容一般,不值得收藏。现在读完后才发现,还好买的电子版。

  去年年底看的《罗曼蒂克》,那个周末回家,冲着葛优和章子怡的名头去看的。没想到人不多,几乎包场。不得不说,一个人安静的看这种文艺片挺有感觉的。当然,这也不是意思是两个人不好各有千秋吧,两种不同浪漫

  电影其实是三篇短篇小说拼凑起来的。看完小说,电影的镜头历历在目。也不能完全说哪个更好。电影镜头很美,颇有艺术感,也较为完整的还原了小说的一些人物刻画事情描写,但是我觉得还是小说更翔实点。三篇小说都出现了杜先生这个人,但是我觉得他都不是主角

  一万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对上海的印象也是不同的。郭敬明用《小时代》刻画了他心目中物欲横流的上海。而程耳用《罗曼蒂克消亡史》刻画了他想象中,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称霸的民国海滩。借助了吴小姐、童子鸡小生、渡部三个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时代。尽管网上不少人喷该小说集描绘的人物不是那么清晰生动。但是我觉得程耳已经很了不起了,把自己的罗曼蒂克用自己特色语言讲述出来,而且拍出了电影,这本身就是个很罗曼蒂克的事儿,不是吗?喷程耳的,未免也太吹毛求疵,这部电影或者说小说集谈不上多深度,但是大部分人都写不出这种读起来酣畅淋漓故事来。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二):寻觅是必不可少

  寻觅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眼睛看到的是真的

  读完程耳《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几个短篇,我不自觉地,甚至就是以一种逼上劲儿来的势头,问自己:他喜欢并擅长讲“坏人”——至少曾经是坏人、不干净的人(《第三个人》中的何伟,《边境风云》中的毒枭,《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北方客人等)的故事,那么你呢?

  我当下必然是得不出什么结论的。这将困扰我良久。我没有信心像答卷一样知道在哪个时间线之前,能顺利把它解出来。

  而我并未深陷其中,是因为还在思考别的。

  明明读这本小说集之前,我已经摊开了《阅读的故事》,并且经过一日日的跋涉,才刚渐入佳境,我又在此间隙不由得被“不知道天地浩瀚,人间喧哗”的诗意吸引了去,也算初初涉身张寒寺的神奇世界。但事实显然发生了某种转折:我一扎进这本书里,就把其他的都丢至一旁了。读后,风景果然不同凡响,有种转身想告别竟发现自己后背多了指腹厚的一层肉的惊诧感,以致我被那个瞬时感到必须停住脚步留下点什么的自己拖回了书桌前。

  最后的《第三个×君》,可能是书中所收小说里真实比例最大的一篇,在我看来,文章怀念,也是祭奠。他说:“我看见他努力取悦周围,同时又耿直地与周围为敌。”只一句话,纵然抛去二人的交情,其实即他经历见证过的“肉身消亡,皮囊不再”的朋友的种种生前事,还是道出了一个矛盾的自我,正如普罗大众中的你我一样。这样的立体,不在于句子本身的描摹力度,而在于它像一个镜面,映照出普通人间的丑态,妥协躬身也好,偶然试炼也罢,歌中或心里唱念的“踏入万丈红尘里,做回我自己”到底多么不易

  他又说:“我对他的见识并没有多到哪里去。”一行字,充满了哀恳,却无实质遗憾或因遗憾而带来的失落,只有惨然接受一切,对对方的死,以及与其相关一切的无能为力。他当然明白,因而也一再自白式地说道着:“所谓生者的无谓的羁绊,好像有什么意义似的。大概就是这样了吧,回忆固然清晰冗长,但再多也还是不会抓到要领。”

  那么究其何故令此×君选择自杀呢?如果眼睛看到的文字迹象是真的,便是如下解释:他是困兽,是囚徒感情归宿对象Z小姐索求过重,以至于他再也承受不了,更满足不尽,所以以死寻求解脱。这当然是双方共同作用力的结果:一个长期被逼上绝境而忘却了改变男人,一个惯于索要而不曾有一点自给自足意识女人,最后只剩“自作自受”不悲不喜的收场。

  “无论看起来是怎样的,她的一切都是要求回报的。”我注意到的是前半句。感情的现象、表示相对的是什么呢?是回应,是有爱作衬底的回应——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这点“发现”与探讨,根本就毫不奏效,抵挡不了从古至今为情所困、为生而迷惘男女执着地向死亡奔赴而去,这当然也不是“自律最自由”之类的崇高宣言所能拯救得了的!

  于是,既然这个问题连死亡如此大的代价都换不来一丝更明朗启迪的话,那么倒不如脱掉虚伪外衣,把所有不必要的遮羞布都拿开,干脆进入感官欲望的满足中来得纯粹!藉此,我才开始认识到为何他的作品总脱不开性:无一不直接,但也质地各异、内情迥然。所以,承认人先是用身体说话、感知,而后才可能走心的,又有何不可?

  “他感到她的臀部在手心滚动,能逐渐察觉她步伐的困扰与波动。她的脚步透露出苦恼,仿佛在忍耐什么,等到恰到好处时,他将手准确无误地放到她双腿中间,她停了下来。”滚动、困扰、波动、苦恼,连同透露、忍耐,一连串的“动”词用得非常妙!果然简洁又准确,他的用词富有想象空间,正如他的字句镜头感十足!

  想起他在与许知远的对谈时说:“最简单和最准确的词语一定是最合适的。把太多的东西藏在太短的句子,这个正好是阅读的快感。正好说明寻觅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我似乎有些明了,他所记录的是人群共性的盲区:人性的、感情的、自我的、世界的——看似多个剖面,又仿佛集中于同一剖面。至此,看过他电影的人,应该和我一样不难记起,《第三个人》中,高圆圆扮演的肖可面对一个第二次见面的男人那段长长的自白——亦是倾诉

  “为什么我们要兜圈子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直接说重点?我下午才认识你,晚上就来找你。你不会不知道我为什么不想回家?因为我寂寞,因为我对你有期待,你知道答案,可是你还是要那么问。我也不关心你印了什么,可是我也得那么问。好像不这样,我们的话就谈不下去。为什么我们一直就要兜圈子呢?……来不及了,没有时间了。我不想再说那些废话,我没有时间了。我们之间完全陌生,可是绕过这些话,我们还是可以互相安慰。……”

  一个靠药物维生的灵魂对着另一个几度想轻生的灵魂,难道不是对镜自照吗?他们之间如果要发生爱,还得先解决各自的问题,最起码能活下去。而这一“难题”,除了个体本身,真的别无他途可解。

  《皮囊的诗篇》里就有这种对镜自照、叩问自我的场景:“他清楚地记得在镜子里好像是第一次看到自己脸庞时的震惊,挫败感如此深刻清晰,仿佛就在昨天。此前他从未对自己的脸有过意识,现在看清楚了,丑陋的脸,像是来自一个他讨厌的陌生人

  “第一次审美尝试与觉醒,第一次灵魂的成形并附着。他从前是瞎的,此刻才看得见。他感到震惊、挫败、悲愤、自卑一生未走出阴霾。”

  这里确然是高潮,或者说只有这里才是真正“有用”的!此前的絮叨、铺垫、伏笔、娓娓道来,都不过是虚无,仅为此真实作衬底。“从前是瞎的,此刻才看得见。”善于检省或者就是所有敏感又相对比了解自我的人,都能够像这样在分秒中不断推翻自己,又继而得以重新发明自我——这毕竟需要武器:于程耳,除了文字,还有电影。

  那么,对于我们呢,我们的武器有什么?

  如果我们无法明确这一答案,大概唯有像程耳一书再书那样,一问再问,一探再探。他说自己“先写了《童子鸡》《女演员》《罗曼蒂克消亡史》三篇文字,加起来三四千字的短故事,后来的小说和剧本都是这三千多字的延伸,只不过延伸的方式不同。”

  的确,坦诚如他,这本集子,故事的味道差不多,如此也正确证了他的坚持。也许他也在摸索的过程中,一并帮我们追查了不少这世界的“疑点”。比如,一辆轿车怎么能坐下这么多人?谁才是羔羊呢?不弄得庸俗一点怎么能成功呢?

  世界的回声,提供了最显性也是操作性最强的答案,比如:不嫌挤就可以;迷惘而良知尚存的深陷异乡囹圄的年轻人就是羔羊啊;只有附庸风雅这一件事真正被继承,而成功的里里外外本身就包含了冷酷。如果你我想听取更多不劳而获的“真理”,那么他也是“热情慷慨”的:

  因为无知,所以势利,大家都是瞎的,画得好不好不是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有没有人肯为你叫好才是,你只要撞过一次大运,碰巧成功过一次,瞎子们就会永远爱你

  这世上名不副实的人太多,要警惕那些名声响亮的人。

  如果虚假总是胜利,还越来越强大,说明整个世界在堕落——

  没有人能了解造物设计的庞杂与缜密。

  ……

  如果说《皮囊的诗篇》里年轻人在等待寂静——死亡来临前,已经了悟“他知道没什么能够禁锢灵魂”的话,那么第三个×君就是先他一步自主地去寻找新的皮囊了——依然没有任何意义。这和《第三个人》中何伟扭曲的思想甚至是信念下的行为异曲同工。只是前二者向死,末者向生。

  然而,无论是何伟还是童子鸡,如果没有经过一个人(“我被她改变了”,“我爱上了从前我憎恨的”)抑或一段劫(“他也是一个贱种”,“这一认识足足耗费了三十年”),是绝不会获得彻底的连根拔起式的训诫,绝不会对新知“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生诸多的道理执念或贪妄都是需要时间的,或检证或交付,当然也可能浪子回头。

  “有些人宁可选择被别人打死,也没有能力去选择打死别人,因为他们很善良。……杀人算得了什么!我是有理想的!……我是有梦想的。我不是一个庸俗的人、不思考的人!我需要改造世界!”

  “事实上我们并不像关爱自己脆弱般真正关爱死者。”也许程耳想说的是,纵然亡事近在眼前,但我们思虑的还是自身的事:或出于自私,或出于本能,或出于困惑,或出于其他没什么可说的庸俗的隐情。——“一切都不值一提。”

  淡豹言,能对抗历史的只有对历史一次次的重写。而程耳的姿态是怎样的呢?他说,历史对于创作的意义在于,他写小说的时候是一些历史人物给他“一个起点或者根基”,他“能够知道起点在哪,方向在哪,活动的区间在哪,包括道德以及信仰,甚至于说审美品位弹性在哪”。他把玩历史并重建历史,其“构造的秩序”是他的故事始终同质的灵魂所在,其叙事的顺序也是他的风格。他对此毫不掩饰,并且一点都不觉得有掩饰哪怕委婉、晦涩些许的需要。“历史上是这样的人,那么在小说中始终会在这个维度。”

  他对镜头的用度很“省”,很节制:没用的细节不出现,有用的画面重复出现!对文字亦如此。

  《女演员》中有“她也就习惯了”的夫妻关系,《边境风云》里女儿爸爸同样说过“我习惯了”——这个小姑娘随毒枭出境,由其抚养长大,并与之相爱,相伴多年,当然可以说习惯。区别于其他人填充或丰盈故事过程中的细节(微观)内容,程耳喜欢只以结果呈现出来,采取一种宏观叙事手法,讲述更远更大层面上的故事。相应的,这部分在他这里空白的东西,也可留给观众去想象,去钻研,去续写……总之,就现下来看,似乎还是不如他对此像这样什么也不讲来得高明。他的表达驾驭确定感,同时又毫不限制读者通过他的文字生发想象。

  他自称,啤酒好处是可以一直喝下去。但他的作品势必不仅仅是啤酒,倒可说“后劲儿”足得很。看过他的作品,我很难潦草地关掉电子设备就忘却,从身体里会不觉生出许多疑问,欲图先问问自己,再向这大千世界讨教。我在他“趣味狭窄”的故事中,见识到两三点纯纯的温情

  “我看着你走进来,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很舒服。觉得你很奇怪,你跟别人不一样。……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你吸引我,想看见你,想跟你说话。晚上吃饭的时候,周围很吵,可是我会走神,我心里很安静,我在想你。”

  但更多的,仍是隐隐的流动愤怒

  “连目标失去战争如何结束呢?没有能力结束的战争又怎么能发动呢?”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三):没有结局的读后感4.27

  看完了《罗曼蒂克消亡史》,听说导演还写了一部同名的短篇小说。嗯,我喜欢短篇小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好好阅读了,没什么好丢脸的,反正读不进书已经很丢脸了。我抱着想要恢复以前看书的状态,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个状态。一旦你特别想做一件什么事,那多半是做不成的呵呵。反而是随便看看,居然就看完了,成为了这么多年第一本酣畅淋漓读完的书。七个故事,开始不知所谓,最后欲罢不能。程耳喜欢暗喻,那些阴暗的晦涩的语言,但是感觉他很好,说着说着便把那些那些语言都点亮了,把那些支离破碎的玻璃碎片,还原成了完整的镜面,让一切无所遁形。程耳的文字和电影,啧啧,怎么说?给人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嗯,就是奇特。大部分时间你会带着一种奇特的好奇,看着一捧捧土从你的脚开始,到小腿,到膝盖,到微微凸起的肚腩……最后到脖子,离你的鼻子只有一厘米,你突然看到远处的土里已经冒充了一只小苗苗,两瓣叶子,嫩绿的,然后你笑了,一切都无所谓了,最后土没过你的头顶,一层层覆在上面,平得仿佛它们几万年前就在这里,但你知道有什么不一样了。我之前一直在想,什么是罗曼蒂克,那些话,那些动作,它们都具体表达什么?直到看到这句话: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这确实就是我们这些谦逊、卑微、渺小的人可以提供的。可能这就是我一直想问的罗曼蒂克,从《人鱼》的怪病,那是最底层的罗曼蒂克,外表的罗曼蒂克,到《童子鸡》里的十字架,人情的罗曼蒂克,到《皮囊的诗篇》,肉欲和灵魂的罗曼蒂克,到《第三位x君》,生死的罗曼蒂克……那些罗曼蒂克在杜先生的步伐里,黄先生的哀叹里,渡部的野心里,王妈的谈笑里,车夫的冷静里,老五的温柔里,小六的花痴里,吴小姐的眼泪里,戴着玉镯的手里,沾着血的樱花耳环里,偷吃的黑猫里,挂着的十字架里,满地的血泊里……其实电影很好,但小说更好,我想到书里有这么一个片段:民国二十六年去菊餐厅决战之前的那个下午,他或许想过要放弃,就在杜宅门口的路上,一手抱着两个儿子,另一手抱起杜小姐,开始往外奔跑,越跑越远,仿佛要逃离一切。不久他放弃了,他们太重了,他不得不放他们到地上。他大口喘着气,放弃了放弃的想法。小说弥补了我很多遗憾,也增加了我很多遗憾。我以为妓女和童子鸡会永远在一起。我以为老五只是十分爱杜先生……我有好多以为,但他们都是以为而已。 我的手表就在这两天掉了,这是我第一个正式的手表。它有着乳白色的底盘,上面镂刻着细腻的浮雕,闪闪的小钻熠熠生辉,它的表带的葡萄色的,已经有些旧了,开始出现了斑驳的缺憾,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美丽。每一天,每一次看到它,都忍不住心里的喜爱,我常常把它对着光感叹,怎么会有如此好看的手表。我带着它去了好多地方,走过了很长的路,每一张照片上都有它,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经过一晚上,我以为没这么伤心了。刚刚妈妈拿出一个新手表,是按着原来那个手表样子买的,好像啊,可是我看到的那一瞬间,感觉到了什么的破灭。那些曾经被它惊艳的岁月, 罗曼蒂克说到底是人情吧,好的人情,坏的人情,蓝色的,紫色的,它烟火气,温存

  ……为什么没写完,我忘了。当时看书,不是没懂,不是全懂。这样未完的结尾,让我想再读一次。

  TW,这次去读实体书吧。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四):不知为什么,你不能怪他凉薄

  由7个故事组成,我倒并不十分喜欢《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个故事,也可能是我没能看懂某些隐喻。

  喜欢前四个故事,其中第四个《童子鸡》,最喜欢。据说电影中,也包含了这个故事,杜江和霍思燕夫妇演绎的童子鸡和妓女。

  这个故事并不十分复杂,大概可以概括为:童子鸡在遇难后被妓女救了,妓女在照顾他康复的过程中,给他吃的喝的;让他免费睡了自己;又让别人睡了自己好多次,好给他一个高升的机会。最后童子鸡腾达了,嫌弃妓女了,妓女也就去过自己的日子了。某一日,地位已颇高的童子鸡在街上看到车里被折磨得变了模样的妓女,他抬手让车停下,幻想自己会像以前妓女对他一样,为她清洗伤口,照顾她康复,给她很好的生活,然后想起自己的名声地位得来不易,于是抬手让车走了。

  程耳用一种戏谑中带着平静的语气讲这个故事,仿佛这个故事发生的理所当然。明知真心易被辜负的妓女仍然选择了天真地给予爱和善意,明知自己理应回报妓女但是仍然抬一抬手就选择视而不见的童子鸡,你觉得故事里的谁是咎由自取或者狼心狗肺都无所谓,这个故事它就是这样了。

  也喜欢《人鱼》里,人鱼在水族馆工作,为了减少家到水族馆来回六七八个小时的路程,想要找一个男人定期和自己开房,这样就不用每天奔波,可以偶尔休息。X君对人鱼十分同情,甚至想过要为她租一间房子,毕竟几千块对X君来说不算什么。但故事的结局我们都知道的,X君的同情心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转瞬即逝。不够漂亮人鱼还是要自己想方法面对疲惫的生活,坚持自己做一只美人鱼的梦想。

  还有其他的故事,大抵也是一样的论调,有种你说不出来的压抑。喜欢一些句子,如下:

  人鱼:

  1. 我想是没有。她是累赘,她只是谈资。她的故事给×君或我那所谓的善意带来的刺痛,短暂而无痕,除去在当时的一点点较她而言更像是娼妓式的我还善良的自我陶醉之外,什么也不会留下。总体来说,我们根本更像是娼妓也难说。或许是嫌麻烦,大家终究为省却麻烦而活着,就像她想要省却每天六小时的车程。或许仅仅不过是忘了

  2. 作为结尾我本想非常时髦地说,在某一次的匆匆入水之后,她豁然开朗,突然发现在这并无边界与止境的水里,如果不再上去而是就这样一直游下去一直跌落抑或一直往下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或许有人喜欢,但这真是让人生厌的写法。事实上,她仍是那样,并将一直那样,依靠贫乏的资源活下去,什么都不会改变。

  女演员:

  1. 她读书不多,却自以为并不少,偏爱被廉价的诗意打动。

  2. 她生在普通人家,父母都颇为急功近利,渴望改变。她从小的教训便仅限于不近人情的严苛,却不得要领。她在压抑中学会了忍耐与逃避,离有效的解决之道相去甚远。这使得胡小姐即使在成名之后也仍然时时拘谨、紧张刻板。谈吐之间既没有市井的灵活风趣,也没有她所期待或是她以为拥有的智慧,无知而刻板。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五):罗曼蒂克VS消亡史

  首先,先看了书,之前也了解有电影版本,不过没有看过。首页内侧看只有八万字,便翻了下去。

  有7个章节构成,以罗曼蒂克消亡史那一章节为主线,前后又穿插了其他的辅助故事,但是《皮囊的诗篇》那章节确实没怎么看懂,汗....其实这几个故事就像是剧本,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精悍,惜字如金,不拖沓,但是看书的过程中,缺乏画面感,或许是想象力不够。书读罢之后,又拿来影片观看,不得不说,影片所营造的画面感比我看书来的具体,但是没有能够讲述里面有些细微的剧情反映出来,但是看过书之后你能够了解影片里面所缺失的东西。

  对于那段历史,了解不多,也不是很清楚程耳具体影射了哪些人物与历史,但是其所刻画的每一幅画面也算得上是上乘之作吧。

  下面是豆瓣影片下的简介,你可以领略一下是罗曼蒂克多一些还是消亡多呢?

  “一出上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群像戏——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费的杀手,被冷落却忠诚的姨太太,外表光鲜的电影皇后,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测的管家,偶尔偷腥的电影皇帝,荷尔蒙满溢大脑的帮派小弟,一心想要破处的处男,善良的妓女,随波逐流的明星丈夫,投靠日本人的帮派二哥,日理万机却抽空恋爱的戴先生。

  战争之下,繁华落尽。帮派大佬逃亡香港,交际花不知所踪,日本妹夫死在菲律宾,电影皇后被丈夫抛弃,处男遇上妓女,姨太太杀死二哥。战争惨烈,战争终于结束。”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六):同步电影,但比电影更精彩。

  三个晚上零碎读完,很惊喜的作品。

  首先,文风克制冷静,是个人喜欢的风格。最早对于此类文风的喜爱,源于许知远,但后来发现许的迷茫多年不变,而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单纯的云山雾罩已经不再解渴,清晰的解决方案成为更想要的内容;后来转向刘瑜,冷静中的俏皮令人耳目一新,且同为女性太多的小心思都能get,不过刘对政治议题的深刻让文字中哲思更多,浅薄如我并不能领悟,故难免有些望而却步。如此情形之下,程耳的出现,难免有惊喜。没有许的迷茫,也没有刘的深刻,似乎只是单纯描述一种生存状态,但简单的冷静之下是无尽的思考空间。

  其次,对于内容的筛选,七篇文章中除了三篇电影中的民国题材,其余四篇都是现代生活的一瞥。其中三篇是X先生系列。X先生这个代称用得很好,无需姓谁名谁,X君就是你我。无论第一个X君娼妓式的伪善与自我陶醉、第二个X君在生活压力之下选择欲望排解,还是第三个X君享乐之下自我坚持的人生,都能看到我们周围人的影子。普通人的生活,也是最值得书写的。另一篇看得有点迷糊,一个活在哥哥阴霾下悲愤且自卑的他。

  另外,每篇小说或多或少都与性(特别是妓女)有着关系,食色性也吗,或者由性牵引更易发散?从对女性的态度,很容易看出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文明程度。不知道这是否是我的过度解读。但聊胜于无。

  最后说下较之于电影小说中的不同,据程耳所说,小说和电影是同步进行的,

  老五:

  小说中着墨较多,电影中被淡化。

  1、名字由来:妓院中排行第五的舞女;

  2、和杜相会时,已知自己怀孕,并破例送后者下楼,不曾想这已是诀别;

  3、杜初次远走香港的时间里,老五的小洋楼客人未曾间断,她自如游走于各派系之间,手腕可见一斑,也因此在刺杀张的筹划中,被黄推荐给杜;

  4、刺杀张的计划中,老五是行刺主角,负责火车内部行动,车夫在外作为补充;子弹用尽未射中一人,但老五以决绝展示了她对杜的感情,即便杜只是在晚上喜欢她。

  5、杜回上海时,从黄口中得知老五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生前遗愿便是希望他带儿子去香港,杜为此后悔不已;待他到小洋楼欲带走儿子时,被老妈子拒绝。

  小张:

  普通人,和王妈不是同伙。

  车夫:

  电影中戏份较多,小说中其实很少。身份模糊的一个角色,可能是国/共安插在上海的棋子,和王妈关系不明。

  杜欲带其去重庆,但被拒绝“拉车最远只到浦东”,表示根在上海。刺杀张是他最后一次露面,菲律宾战俘营复仇渡部的篇章并无他的角色,杜是凭借两根金条贿赂美国大兵得以进场而非军装,引渡签字的环节同电影一致

  小六:

  有说小六做性奴时期被毒哑,书中并无提及。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七):那些经得起打量的荒诞,才最浪漫

  刚才查了一下电影《天才捕手》的票房,上映17天以来才1451万,而前天上映的《金刚:骷髅岛》,2天累计票房已超3亿。这样对比下来,显而易见,国人的观影需求已经越来越娱乐化了。《天才捕手》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虽然当时在电影院只有零零星星几个人,而且还有两个人中途离场,但是我要说,它带给我的精神愉悦要比场场爆满的《美女与野兽》高至少一个层次。这让我想到了去年的电影市场,去年12月上映了一部国产片叫《罗曼蒂克消亡史》,在我看来它是能排进国产年度前三的好片,然而票房却惨不忍睹,上映十天才艰难过亿,都还不及同时上映的《长城》的首日票房。怎么说呢?只能改用李敖先生的一句话了,现在国内的电影市场是形势一片大好,品质与审美却一片大坏。

  回到《罗曼蒂克消亡史》,电影早就看完了,正如一位微博书友所言:“冗长而不烦闷,节奏缓慢却并没有稀释掉仇恨。你知道仇恨就在那里,深沉到足以支撑你养大仇人之子,然后在尘埃落定以后,在他面前杀掉他唯一的珍宝,诸其心;令他一瞬的软弱所遗留下的女人举枪,诸其身。要以这一切报复使他知道,当他怀抱着别样的心思踏上这块土地的一刹那,已经在为自己修建绞刑架。”电影很好看,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有值得反复思考的内涵,估计至少得看三遍才能捋顺其中的一些细节(当然最好是看书啦[喵喵])。

  其实在电影上映前一天,同名短篇小说集就已经出版了,程耳既当编剧又当导演,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小说中的对白在电影中可以完全保留,比如那句“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呈现出的是原汁原味的“程式风格”。还是应了一句老生常谈,好导演首先得是个好编剧。

  这本集子由七个彼此关联的短篇小说组成,犹如七把扎出人性荒诞的利刃。一、三、五、七故事背景都在现代,X君一个挨着一个,平凡人卑微生活里捕捉到的一点不可思议,说是不可思议,其实也多半是一般人根本懒得去思去议。二四六就是同名电影的故事脚本,《女演员》是吴小姐(也可以说是胡蝶)那条线,《童子鸡》是杜江霍思燕那条。同名的就是电影主线。写“有名有姓的人”,不过作者的下笔处很懂留白,也并不着意在讲历史掌故、编排人物上。他似乎只是在借着那些慌乱时代里的“传奇”们,完成自己许多不慌不忙的小挑衅。前者(现代故事)像折纸——平面里揉出褶皱,后者(民国故事)又有点像拼图——把碎片拼合平整。

  程耳的小说如同他的电影,循环推进,多线叙事,起落得当,总要人怀着好奇与疑惑,绝难一览无余。他通过冷静自律又舒缓细腻的叙述,连接往昔与现在,抖落隐秘——人类的存在就是一部消亡史,那些浪漫的,需要被重新打量,那些经得起打量的荒诞,才最浪漫。

  作为导演的程耳,喜欢驾驭犯罪题材,将人逼入绝境,显现真性情。作为作家的程耳,亦是如此。生活中很多悄无声息的绝望时刻都被他死死抓住,然后一笔一画慢慢讲述。你会惊叹于他的冷静从容,也会在一无所有的荒诞里,发现温情。

  总而言之,正如史航说这是他2016年读过的最有趣的一本书,我也觉得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文字拿捏很有意思,画面感十分强烈,是一本堪称精致的现代文学佳作。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八):熟悉什么观察什么丰富什么,于是写得最好的还是女演员

  读了十几二十年的文学书,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看个两三页也总能觉察出来。

  程耳的文字,细碎、流行,有日本流行文学的影子,用词却夹杂几分民国味,男人,男作者,聪明,文字上流露出过分的聪明,狡黠,爱的是广泛的女人和女人的人性。

  好,自然是好。一本书到手后的两天内读完三遍。

  七个短篇,结构完整、叙事逻辑严密、有理有据有情可原的还是《罗曼蒂克消亡史》电影里用到的三篇《女演员》、《童子鸡》、《罗曼蒂克消亡史》,于是几个主角也浮现出来:浅野忠信和葛优,杜江和霍思燕,王妈老五老六。三个短篇无论聚合还是拆开,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导致电影和小说一样,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电影的画面配合小说里那些惊艳的细节,美是灵动的,到底程耳的简介:作家,电影导演,生于1976年8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作家,先于导演。

  风格,胜过形式。

  既然说写得最好的是《女演员》,那么就从女演员这一篇开始谈一谈吧。

  女演员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九):寻觅是必不可少的,而他终于走向了自己的沉默

  找了一家书店

  附近伯鸿书店

  点杯蜜桃乌龙

  用了一个下午

  从第一页开始读

  寻觅是必不可少的

  人鱼

  现实与荒诞的故事

  没钱为了生存有些人还能这样

  多无助

  女演员

  开始就想起了电影里的袁泉

  多么悲伤

  原来虽然有了钱

  生存下去

  还是需要那么的故事

  鸡

  你记得我的名字

  我请你吃混沌

  还请你睡

  谁的生活不是总有哀愁呢

  童子鸡

  弄一次会上瘾的

  地位高了会失去自我的

  你可以全心全意的救我

  我可以认为过去了就要往前看

  就是一贱种,与遗传有关

  皮囊的诗篇

  一个人荒荒唐唐乱七八糟的一生

  罗曼蒂克消亡史

  这一生发生的那么多事

  过去了

  故人不在

  一切都不值一提

  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第三个X君

  杀死时间还是杀死自己

  这是个问题

  在去向死亡的长途奔波里

  大家都很累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十):带我去往孤独

  电影我是看了两遍的,第一遍是一个周二的早上,前一天晚上看到了不少不错的评价,心里也正有口气郁结在那里,便立刻买下了第二天的票。也正由于是周二,电影院人并不多,电影也看的仔细。电影就是讲故事的艺术,镜头,音乐,演技方方面都不错。看完之后,一身的鸡皮疙瘩还没落下。我总是这样,这些让我皮肤战栗的好东西真难得。

  我回家以后又向女朋友 推荐了几次,她也愉快地决定在元旦一同去看。元旦人多,观影体验自然直线下降,开影后陆续地入场,男朋友给女朋友的装逼式地讲解都让我厌烦。可《take me to Shanghai 》的音乐响起,我还是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走出影院的心情也比第一次复杂的多。这便是第二次观影。

  忘了是在哪里得知还有同名的书,我不抱希望地在豆瓣上搜,还真有。

  没看之时以为是电影的翻版,看了童子鸡之后认为会有电影里还没讲出的话。书不是一次读完的,也正是中间的私货,以及写法让我得高度集中注意力。

  终究还是读完了,倒数第二章电影里的情节不断地在脑海里闪回,熟悉而陌生。故事讲述的方法像是一个人坐在你面前讲,没有电影那样跌宕,却是一样的雅致。

  “我有时会想起你,你应该是在北方”,我以为书里会有杜先生和小六的瓜葛,却是只字未提。

  最后一章是纪念故人又掺杂了思考,我看到的也只是两个模糊的影子。故人的消亡好像并不能引起我的过多感触,美好的事物在消亡,我们总是在麻木。

  书的字数比较少,其中和电影相关的章节读起来流畅,写法也很棒,电影里的旁白也多是出于此。关于这本书的想法就到这吧。

  我想,人总是孤独的,无论在看不看得见的瞬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曼蒂克消亡史》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