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曼蒂克消亡史》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4-03 20:3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曼蒂克消亡史》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由程耳执导,葛优 / 章子怡 / 浅野忠信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曼蒂克消亡史》影评(一):一个影迷的奇幻臆想

之前看到很嗲的预告片的时候,就对此片充满期待,快看完的时候就在想,如果写评论的话尽量别骂人啊。 尽管各方各面都很像,但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个影迷的奇幻臆想。片子只有一个人物贯穿全程,就是葛大爷的角色。浅野忠信几乎演到最后,开篇的字幕却是对他不阴不阳的描述,他是主人公吗?影片就在这样不明就里的氛围中开始了。在没能完全进入剧情的时候,就发现一件事,一部部经典影片的既视感浮现眼前。于是,看这部片的乐趣开始出现,一次接着一次,越来越紧凑,越来越密集。越来越有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可以说,导演是和我们影迷一起的。但同时,导演担心跟影迷拉不开阶级,于是搬了一把很高的交椅上端起导筒,可能有点恐高的感觉。 由于剧情剪辑的混乱以及节奏的飘忽,很难确定以下情节是按顺序描述的,所以下面的记录不分先后。首先出现的是《教父》,这很经典,没像《一步之遥》那样露骨的戏谑,而是波澜不惊好像没事一样。这个情节是日本人要合作开银行,葛大爷不同意,另外一位大佬插话有意合作,然后葛大爷成为暗杀对象。这和教父不同意合作做毒品生意,桑尼插嘴被教父打断,而后教父遭暗杀如出一辙。 当章子怡跟葛大爷说想逃离这个地方,自由自在的样子,马上想到《卧虎藏龙》的玉娇龙,还在想,果然演员一辈子都在演一个角色。然后被强奸,又想到《艺妓回忆录》,戏子任人摆布的无奈。这时的章子怡不是玉娇龙了,眼神无光,行尸走肉一般了。章子怡被关进地下室,性虐,可能导演之前很好的看过《小姐》,但实在是太糙了,只能剪碎了当MV使。最后子怡终于被葛大爷找到,万水千山辗转到菲律宾,把日本人毙了,简直就是《亲切的金子》附身,只是没那么亲切。 袁泉在里面也是演员,也要演戏中戏,中间对导演说,波澜壮阔怎么演?这不就是她演的《暗恋桃花源》中她问导演,白色山茶花怎么演一样吗,手上的动作都一致。。。 中间还有一段拍成的黑白片的演绎,这个戏仿的就多了,第一个想到的是阿莫多瓦的《对他说》中的戏中戏,黑白影片。不过阿莫多瓦的隐喻深多了,这里面的是个无旁白意识流玩法。 戏演的差不多了,人物的本相也都露了之后,觉得终于结束了。没想到后面更集中,稍不留神都会错过。镜头一下切到菲律宾,一个斜插在废墟上的旗帜,《父辈的旗帜》啊,再一看人,没跑了,《硫磺岛家书》。再一转眼,成排的小房子,《辛德勒名单》中的集中营再现。美国兵轻蔑的说不可思议,怎么就投降了,还要自己建战俘营。这不是日本人在《桂河大桥》里给英国人的评价么。但是《桂河大桥》里对英国人是赞颂的,这里评价这一句是要干嘛,歌颂鬼子还是碎嘴子? 好了,终于结束了,该死的基本都死完了,没什么要致敬的了吧。一个镜头突然出现,大铁门后面站着个人不知道在看什么。这不是《一代宗师》的开头吗。。。防不胜防,要是从这开始看我肯定以为是在放《一代宗师》。 再罗列下去有点矫情了,也会觉得有些穿凿。但上面这些都是马上浮现出来的,印象深刻,以至于写的时候都记得。致敬和戏仿本身无可厚非,周星星童鞋和昆丁老顽童都是这方面的高手。但不同的是,这两位要么就是明目张胆恣意解构,要么就是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完全融在自身的叙事中。而在这部片里,完全是拿来用一下的感觉,或者这完全是导演,哦不,是影迷的一种自觉,并非刻意借鉴。片子看得多,到什么时候自然走什么道。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导演特别像是影迷的代表。而影迷做不到的是,这部片子电影语言的使用。 从电影语言上来说,这部电影显然没说“人话”,但也没像戈达尔那样说外星人的话。就好像老外刚学汉语的时候,会说,我很大很大的吃饱了。我们早就很大的明白了,但也知道这不是人话。这片子有几个地方非常突出,可能是特别想沾点艺术气质吧,但做的有点大而无当了,或者说形式大于内容。 大特写 电影银幕很大的,大特写不是随便用的。然后到处都是,脸,眼睛,枪口,血,首饰,钉子,拼命用大特写,是因为场景搭的不够细致怕中远镜头发现吗?还是导演有什么恋物癖,嗜血?这个也还好,配上无缝剪辑,能挺过去。 慢镜头 好在现在都是数码拍摄了,要不这高速摄像机要走多少胶片啊。干什么都要进一段慢镜头,不举例了,心脏直抽抽。拼命地用慢镜头,还一本正经。让我想起《憨豆的黄金周》里面威廉达福做导演在戛纳拍的那个自导自演的影片,冗长的慢镜头一个接一个,自恋啊自恋,无情的嘲讽。不知道导演是怎么了,是触景生情拍到哪都要掉眼泪吗? 上帝视角 我们知道现在无人机航拍技术很成熟了,拍的挺好的,很稳很直,但为什么呢?更好玩的是,前面这些都能接上。片子的电影语言就是,大特写照一会,不能再推了拉开接慢镜头,再走一会,然后切上帝视角跟拍一会同时慢镜头,好几分钟过去了。因为这三种用法都是最抓观众注意力的,所以观众屏息凝神,大气都不敢喘,然后看过之后心里想,这是看什么呢。。。 配乐 请问这是配乐吗?我以为片场谁手机响了呢。不说那两段配着字幕的歌了,导演觉得好听,符合情节就放那吧。其他呢,配乐是情绪氛围到了相当的程度了才起的,否则就是噪音,浪费画面的。结果配乐好像几乎没停过,随便个什么情况就配上一段,长短倒不挑,反正有情绪没情绪都给。把气氛调动的那叫一个诡异,哎呀,起配乐了,我应该感动了吗,我应该紧张了吗,发生什么了吗,都没有啊,谁手机响了吗?还有一种可能,导演把自己打动了,在监视器前一直抹眼泪,同时翻看手机音乐。 这几个是电影拍摄手段,也没什么,各有各的风格呗。但是人物呢,这个是确定的吧。片子里的重要人物,都像是在玩COSPLAY,都在搞体验生活的感觉,但他们自己都知不知道在演什么人啊。感觉完全是完成表演工作,把台词说完,把位置走完就完成了。其实演员也就是这样,演员是提线木偶,分别在于操作提线木偶的人,也就是导演本人吧。其实这些演员的表演指导工作应该挺过瘾的,也折腾的上天入地的。强奸也有,床戏也有,杀人也有,死人也有,说一会普通话,说一会上海话,吃一碗这个,喝一碗那个。戏码都很足,但都是明晃晃的在演,而且都是一副我在演,我在努力演的样子,偶尔还有些快收工了吧今天的感觉。这就尴尬了,演员演完了领盒饭,领片酬,领分红,观众跟着凑什么热闹坚持个什么劲呢。 这部片子是沪语片,接地气的。电影是越接地气越容易玩文艺。这片子显然两个都想要,然后确实瞎了。简单说应该怎么评价呢,是比较可恨的,精致的垃圾吧,觉得这个最准确。当一碗汤很难喝的时候,里面的海参鲍鱼燕窝鱼翅品质如何,有什么大来头都毫无意义了。也别推到审查身上,不是审查让片子剪的零碎,反而真应该认真考虑电影分级制度,让这样的R级影片有正确的定位。而且那些特写、慢镜头什么的,跟审查一点关系也没有,完全是导演的个人趣味。当然,片子里有很多之前国产电影看不到的东西,尤其是暴力,直白的性,沪语的腔调,尤其是在大银幕上。观众也许会看的很爽,尽管可能不明就里。但从影迷对影迷的角度,就有点拿不住人了。 以上文字也是一个影迷的奇幻臆想。 2016.12.16 ---------------------------------------------------------分割线---------------------------------------------------------- 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还没有看过其他评论,现在才发现很多人拿这部片子跟昆丁的片子类比,谈暴力美学,谈非线性叙事。额。。。这就尴尬了。昆丁是我的最爱之一,所以这么比的话我突然觉得这片在我这还没死透,写的时候确实没想到这。 前面提到的所有片子都是直觉使然,当时就想到的,但我死活没想到昆丁。 先说暴力美学。昆丁自己都坦诚的说,他影片中直接的暴力的表现受港片的影响很深,在这之前“暴力美学”这四个字说的就是吴宇森,没说过第二个人。所以总说昆丁的暴力美学,尤其是看港片长大的中国人说,他会不好意思的偷笑吧。 主要说说非线性叙事。昆丁第一部非线性叙事电影,让他名声鹊起在世界影坛立下里程碑开电影语言先河横扫戛纳力克国师的就是永远牛逼闪闪的我最爱的著名的,《低俗小说》。 但是,请注意,《消亡史》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不叫非线性叙事,叫倒叙插叙相结合的线性叙事。区别在哪里?《低俗小说》里用小标题分了段落不假,但是,昆丁没有标出来这是时间上的第一段,这其实是第二段,所以你看他们并不是复活了,而是这是之前的事情啊。他没这么干,他就是好像乱扔在那,用他的话说,像一本印串了章节的低俗小说。由此形成奇妙的观感,不管事情怎么安排都不混乱,单看哪一段都趣味盎然,合在一起又相映成趣互为照应,总得看下来觉得很酣畅爽快。非线性叙事也可以搞非线性复线的方式,通过来回穿插搞双时间轴,或者细一点像格里菲斯平行交叉剪辑玩“最后一分钟营救”。 这部电影都不是,导演很明确的标出了年份,一九几几年,而且不止一次,看多了真不容易分清那个是时间轴的前面,而且还有强关联性。这种闪回一般在中间玩一次,交代完了回来搞结局。或者如《黄金时代》那样要讲很长的时间跨度,不需要连续时间的讲故事,所以把每个年代顺序的标出来,让大家知道时段推进了。总之,所有标时间的都有分段效果,是很重要的信息需要观众知道,有顿挫感,目的除了那个年份有特殊含义外,就是让观众更好的意识到时间的推进,便于理解情节。可是,这部电影反反复复的出现年代的倒叙和插叙,每个都标有年份,记忆力不好的同时也没有看电影记笔记习惯的观众一分神就陷入到时间的黑洞了,看到年代标不仅没清晰,反而更迷惑了。而且接二连三的出来,一次又一次的转景,特别像牛群冯巩说的相声段子里的,顺着绳子倒啊倒啊倒出一头牛,倒啊倒啊又倒出一头牛,没完没了了还。 所以暴力美学不是昆丁同志的,这部片子也不是什么非线性叙事。 2016.12.22

  《罗曼蒂克消亡史》影评(三):豆瓣电影日历,第五十二篇,罗曼蒂克消亡史(The Wasted Time )

去年圣诞节上映,充满了争议的一部片子,程耳作品。不喜欢它的通用版海报,翻了75张,发现了喜欢的一套。

之前只看过各个版本预告片,没看过任何影评,今天第一次观影(果然和预告片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耐心看完电影前半部分,目不转睛地看完后半部分,其实,观赏性是有的,背后隐藏的深意,导演和观众各有一番解读。就我个人而言,很是欢喜整个片子的风格,特别是看的时候,从嘴角挂笑到眉头紧皱,特别想滤清每一条线索,搞懂导演每个镜头背后的含义,但看完以后又心情沉重,思绪万千。你说它是黑道消亡史也好,说它是抗日题材也罢,我只觉得,每个人在那种时代的背景之下都是风雨中飘摇的浮萍,而这无数的浮萍纠缠在一起又如同一片汪洋,再看下去,根都是连在一处,从未曾分开。无论是各种身份,哪个阶层,在时代的浪潮里,那看似牢牢站稳的一亩三分地,也终究会消亡殆尽。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给足了戏份和舞台,演员们的演技真的很诚意,以至于我不自然地带入到其中,想要体会那个混乱动荡的时间段里,到底什么也是活着最重要的支撑。或者,只有活着吧。

PS:上海话轻声细语地说出口,真的挺好听也挺有趣的,或许是因为骨子里流了一点上海的血统?(托老爸的福,这个逼我是要装一下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影评(五):从此以后,我再没有,罗曼蒂克

把悲伤留给自己

  《罗曼蒂克消亡史》影评(六):个么侬想组撒事体???

前去观影之前,这部电影简直具备了所有蛊惑我前去一看的元素——
天时:周五晚上!
地利:离我家最近的影院,黄金时段,有8块8的特价场次!
人和:葛大爷,子怡,大红老师,佟掌柜,我想死你们啦!还要讲沪语呀,有趣的嘞!
图样图森破的我就这样走进了影院,只来得及在开场之前看一眼豆瓣上不知所云的剧情简介。
然后,我就蒙逼了。
之后的时间里我一直保持着葛优瘫的姿势,在豆瓣上,在微博上,试图通过看一些解读和影评解答我的困惑。他们说,这部电影痛快呀!好呀!绝啦!良心!而我只能继续在懵逼状态中,不能自拔。
那些看懂了的人说,哎呀这里背后其实是这样这样的~有人问,电影里没演这段呀,你怎么知道的?他们就说,就是这个感觉呀,导演说过的......哎呀这部电影不适合你。
合着这电影得全方位立体式沉浸式跳出式观影,先补预告,再补访谈,最后脑补一些情节揣摩一些心理才能看懂呀。
一屏幕的好演员,他们表情细致入微,动作意味深长,他们活在被慢动作浸透的老上海讲着南腔北调的沪语.......可是放在一起怎么就这么不对劲。
整部电影下来,唯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日本妹夫这角色。一开始展现的明明是个老老实实做寿司喂喵星人对妻子微笑对儿子拥抱的老好人来着,后来发现他其实是禽兽不如潜伏已久的间谍。
至于其他的部分,我只想问,侬到底想组撒事体???

  《罗曼蒂克消亡史》影评(八):为什么短评有字数限制,讨厌

我承认是个特别好的电影,但是我不喜欢。
第一是因为太血腥,亲手养大自己的外甥就是为了在他爸面前杀掉他这种情节无论如何我都消化不来。
第二导演请来了这么多有演技有风骨的演员,配乐布景和叙事结构都很考究,主题却偏偏选择了抗日,抗日在我这就是非黑即白,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什么探讨的,更没有什么深入挖掘的必要,发挥空间太小。
可能跟最近看了十诫有关,越来越觉得电影应该要深入地探讨人性,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样好的一个主题用抗日这个框架套住,其实是偷懒的。如果这些人就生活在当代呢,他们的罗曼蒂克又是如何消亡的呢,没有抗日,没有大是大非,甚至没有谁对谁错,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没有节制地使用大背景大场面,把所有的人都投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然后再去讲述他们如何挣扎如何彷徨,这样的电影是有必要存在的可是有点太多了,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中国电影人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剖析是极度匮乏的,而票房的压力又让所有人都近乎浅尝辄止。总之还是希望在题材上能够百花齐放吧。
以上也只是我不知所云的吹毛求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曼蒂克消亡史》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