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为了报仇看电影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1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为了报仇看电影经典读后感10篇

  《为了报仇看电影》是一本由韩松落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一):为了赚钱看电影

  俗,恶俗无比,卖力滑破手指也找不到为其空洞和浮夸可以开脱的一二。于影评虽然我尚懒得偶有动笔,可也学得来对自己长篇累牍无力卖弄着情节如何感情如何嗤之以鼻。编排这么巧妙推进这么自然表演这么特么传神,情节情感如何自早在不言中,要我碍大家眼听一遍不高明的复述!于是我尝试了解更多专业导演技巧,每逢佳片上映时也可叫大家明白艺术巧妙究竟何处,当然于剧情于立意于表演尚看不出艺术片高明的,倒也不必白费气力多余解释,互相敬而远之大家各得其所

  洋洋洒洒落笔十几万次,不细看也知作者当真观影无数,可谓己远不能及。如今大剌剌把些私下把玩的小随笔拿上台面版姑且当作是生活所迫,或许是看准了腹中无甚墨水朋友对些矫情浮夸见识的渴求,不怎么用过工可也能当作文艺咖朝人卖弄,何乐不为。方才读完的太宰治《人间失格》后不知名的第一人称短篇反而更为惊悚,要警惕拿艺术作了贪图权钱的俗人!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二):影映人生

  “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有的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在韩松落的世界中,看电影并非一种简单的消遣,更像是历经一次次记忆轮回。在这百世轮回间,时而将自己带入其中,躬身品味人间百态,时而又置身于外,以旁观者清明解析社会人性

  真正优秀作品往往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甚至于作者行笔间的思索停顿,这种心灵的碰触恰恰是韩松落具备的。当我们细细品读其作品,思维溪流不由自主地与他汇集一处,由他执笔写下那些我们人生中那难以言明脉脉心语

  如韩松落所言,我们之所以贪恋人生,全因对生活那一点质感依赖真实的生活充满了未知,电影《阿甘正传》中说到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对生活抱有期待生活中颓废失落激情愉悦构建在一起,才有了我们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人生质感。相反,如果只是机械重复既定的生活,刻意的去避免人生中任何戏剧化的事情发生,那样平静的生活缺乏记忆的支点,当我们回首之时,看到的或者是一片空白。《横冲直撞好莱坞》中的何宇明之前规划的那么完美的生活,却在一日之间翻天覆地,在经历了坎坷之后才有了崭新的生活。当我们安于现状时,一旦生活有了些许变动,就会莫名的焦躁不安。其实当我们真正经历波折之后,才发现其实一切都不过尔尔。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如果只是留恋于一种情绪,生活便不是生活,生活所依赖的质感也随之消散。

  我们生活在灰暗的现在都市里见证了太多的冷漠悲哀,所以我们常常将自己心中的那份善与美寄托于电影之中,以电影的欢笑掩饰现实的悲哀。然而熊毕竟不是泰迪熊,我们由电影中得来的感动也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为自己的感动而感动。但当我们回归现实,才发现感伤主义的背后,是“压倒一切的冷酷”。我们向往山环水绕的古村,留恋阡陌纵横的旧镇,然而时代变迁,他们随风湮灭,我们也只能于电影之中追寻他们的痕迹,现实中的是老者佝偻背影和一声哀叹。

  人生如戏,戏若人生。人的一生有两场戏,一场是自己的,一场是社会的。在我们自己的戏中,自己始终是主角,永远不会过气,永远是不会为人所累。而在社会的这场大戏中,我们就如那绚烂烟花短暂美丽之后就消散不见,埋没在茫茫人海间。若是无法适应这身份落差,便容易在这社会中迷失自我。但事情往往有意外,也有人在这社会的舞台玲珑八面,成为了这一人物这一事物象征,让我们铭记不忘,于是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追逐那逝去的时光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三):为了报仇看电影

  欢愉在于细小,在于沉默

  有时候 ,看电影是为了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

  ——题记

  为了报仇看电影,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书名就吸引了我,为了报仇而看电影,怎么瞧都有一种咬牙切齿的感觉

  要怎么去形容这本书啊,它像是一座海边的小别墅,通体洁白,木制的墙壁上可以看到树木年轮和纹路。走进这座屋子,你会看到品种繁多的绿植,将屋子分隔成各种各样区域,可谓处处有乾坤。屋子里有各种精巧的架子,上面摆放着的是千奇百怪艺术品,每一样不同,每一个都有独特故事。木梯旋转而上,仿佛邀请你去遇见更多的秘密

  电影是真实的虚构,生活是虚构的真实。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就让我们去电影里去寻找。

  韩松落真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比谁都迷恋温情,有时候却又让人毛骨悚然。大约眼毒的人通常心静,我们都知道,其实都包藏着翻云覆雨的海。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叫阉人的起义,看完简直是汗如雨下无言以对

  韩松落写道:“一个人经常性地成为别人倾诉秘密的对象,其实是以为被当作无害和无能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阉人”,缺乏作恶能力行动缺乏影响力。”

  最后他说:“无害常常是无能的同义词。”

  是啊,忠厚老实的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有相同趣味的人,总会排除千难万险,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跨越年龄和身份的鸿沟,最终比肩而立

  那就是是他是否在生活里剔除了自己不喜欢的人,脱离了自己不喜欢环境,是否最终与那些与自己相近相投的人,走在了一起。

  “由此我也突然明白了我们这个小城里某个富豪作为。从前他是街巷里的混混,最终成了富豪,洗白了身家的同时,也洗白了脾性,但他照旧刻意地,定期做些坏事,间或召集人马露个脸扬个威,随后又费劲挨个为手下善后。因为无害和无能联系在一起,必须要以作恶的方式,宣布一下自己的存在。”

  怕被定为无能,所以要宣布一下自己的存在。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四):为了报仇看电影

  寻常人家,看电影,无非是图个休闲娱乐。有惊心动魄场面,或者是香车美女豪华卡司阵容即可,这些都是我们所称的“爆米花电影”。但韩松落看电影则有些不一样,他在《为了报仇看电影》这本书里这样说“有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

  韩松落早期的作品,如广受赞誉的《怒河春醒》,还有就是《为了报仇看电影1》、《为了报仇看电影2》,一直都缺货。恰逢新版上市,索性就买一本来看看。不过有些文章之前在一些杂志上看过。翻阅完整本书,从篇幅长短、行文特色,不难看出,这大部分都是一些专栏文章,也无怪乎很多文章之前看过。

  不过,通读下来,会发现,韩松落的文字,还是挺好读的,放在杂志专栏里再合适不过了,他们就像一本杂志里的一碟青菜清淡、他的文字还可以解腻,适合清闲阅读,当然也可以把它作为你的一份观影指南前提是你的口味和韩松落的类似

  读韩松落的文字,你会发现,韩松落的文字使用上有极强的洁癖,文本干净。而字里行间,也并不像他说的“报仇”那样激烈,相反,他是平和安静的。文字充满穿透力,主要体现在他那些韵味十足的金句上。你几乎可以从任何一篇文章信手拈来一两句耐人回味的句子。比如,他在《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中这样说到,“越美丽的东西,我们越不可碰。是不可能,也是不能,这是人生的禁忌,也是命运的谶语。”又比如他在《完整的人》里这样说,“使一个人被孤立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没有机会展示完整的人性,陷入单一扁平的、约定俗成形象窠臼中去。”

  像这样或充满哲理、或令人回味悠长话语,在韩松落的文章里俯拾即是。他们往往使他那些干净、疏离的文字,增添了一份深度

  韩松落的影评或者娱评里,有个非常明显特点,是他能将各种文学、掌故信手拈来,这靠的绝对深厚的文学底蕴,比如他非常爱写的张爱玲常见到的钱钟书、纪伯伦等等。当然也可以从他的电影品位里看的出来,他对文艺电影明显的偏爱,某种程度上也恰恰适合他的文字,和文字中所流露的情感。

  他的文字里,感情是平淡真诚的。所谓平淡,是没有疾风骤雨般的挞伐或控诉,相反他的语调温和,从那些文字里,可以窥得作者本人,大概也是平和的,他试图在有理有据和真诚的文字中表达自己的看法

  当然,读他的文章,你还会有重大收获,就是他对电影的深厚积累,有时候文章里出现的电影名字,会让你目不暇接。其实看过他的书《老灵魂》的话,你会发现,他对音乐大概也是用心颇多,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标准文艺青年,写得影评和娱评。

  话说回来,如果你平时比较喜欢阅读一些散文,或者是平淡、素净的文字,你应该看看韩松落,他还可以给你开一份不错的文艺电影指南。

  大概是碍于文本的原因,韩松落的文章,读起来缺陷也非常明显。比如,或许是篇幅或者是专栏文章的限制所致,他的文章缺乏影评的深度,他很少在电影专业领域的品评,在电影表达上,也基本是出于感性的直观感受,较少理性分析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影评欠缺应有的深度,对于有一定研究的读者来说,或许过于浅显、简单,则显得寡淡无味

  当然,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不过大概也是文风所致,一个作家或是作者的文风一旦形成,你会发现,这种改变其实非常困难。而韩松落的文字便是如此,容易沾上他的文字风格的明显烙印。一本通读下来,似乎有很多似曾相识地方。比如他偏重文艺电影,比如他的行文特色,痕迹非常明显,接连读起来,容易让人疲劳

  其实,我买了几本韩松落的书,读下来会发现,他的书比较耐读的大概是《老灵魂》,里面涉及到不少的音乐往事钩沉,或是比较适合这个年龄的我。

  当然,习惯了浅阅读的时代,他的专栏文字,绝对是夜间不错的枕边读物。

  清新细腻的文字,平心静气的说理,跳跃其中的文字金句,偏文艺的电影指南,或者理性的旁观娱乐,如果你爱这些元素,或许可以买本《为了报仇看电影》、《窃美记》、《对这个残酷的世界说情话》、《老灵魂》,放在身边。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五):"为了报仇 看书和电影"

  第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进了我的心坎里。 "有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 看到名字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一部充满诙谐色彩的影评书,但越看下去越是觉得这不仅仅是评论一部一部电影堆砌而成的辉煌高楼,反而像是用经验和非世故眼光雕葺的一座精心镂刻的江南亭阁,带着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借助一部部电影的情节,铺画出一幅浪漫和真实交织的蓝图。 看到这本书,看见里面一部部电影的名字,真的让人想要去看电影,去看韩松落笔下普通人视角不太相同的电影。真的想要看一部电影,看一遍影评地去阅读,然后自己再在书页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那才是真的去看这样一本书。这本书我看得很慢,这样的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只适合随着真的电影和真的人生去读。 这本书里的文章篇篇短小精悍,但却字字箴言,我自诩不是看电影看得少的人,但却在里面见到不知多少我没看过的小众且优质的电影,书配上电影,再加上一汤匙的人生,这本书美味得刚刚好。看书,其实往往看得就是另一段匪夷所思的人生,一段我们也许没有办法亲身经历的经验,一段掺杂着真实快感慰藉的故事,电影也是一样。这本书,看起来是用一种影评的目光去审视着一部部电影,但其实是用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去审阅了万千人生。 我喜欢这本书里引用的书籍名言,有些确是我曾经看不下去的,像是《乌合之众》和《尤利西斯》这一类书,但现在仿佛又重拾了兴趣,兴冲冲去书店买来看,虽不算是津津乐道,但也慢慢接受了这些看不太懂的东西。这些电影里,中外皆有涉猎,让我也对华语电影产生了新的认识。突然觉出自己以前的肤浅,被好莱坞电影高制作成本的特效蒙骗,也觉出华语电影的未来,并非像我们想象的一片黑暗平常口味偏欧美的我,竟然看着这本书,猎阅了那么多华语好片。 看书的目的在于改变偏执,那我也算没有白看。很多观点想法并不能一成不变不去发展世间并非非黑即白,偏执的生活和眼光不尽然予以期待。这本书我大概还要看很久,但再久也不算太久。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六):关于《为了报仇看电影》

  关于《为了报仇看电影》

  ——有时候,看电影是为了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

  有句话叫做“日光之下,再无新事”,意思是在这个有七十亿人的世界里,我们爱的、恨的、为之欢笑的、为之哭泣的所有的一切,都曾有人经受过,没有事情是全新的。而所谓的独一无二的我们,也是庸常的,何况大多数的我们也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本身就是庸碌的。这样庸碌的我们,大多都喜欢看电影。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看电影呢?或许是因为电影里有未知的世界,电影给了我们一种经历未知的可能;或许是因为我们在电影里看到过去,看到回忆,看到情怀;又或许是因为电影里有别人家的一生,有肆无忌惮的笑和泪,有真真切切的爱和痛。作者韩松落说:“有时候,看电影是为了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是啊,电影里的人痛痛快快的过完一生,电影外的我们也可以暂时放下身边的麻木,假装自己正经历着电影里不同寻常的一切,我们伤心,哭泣,愤怒,反击,欢笑,人生圆满落幕。罗素说过,“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我们用这两个小时为自己编织一个色彩斑斓的梦,电影散场,梦也结束了,我们又回归寡淡的生活,等着下一次美梦的召唤。

  仅仅如此吗?

  至少于作者来说不是的。书的标题是“为了报仇看电影”,内容却远不止于此。作者还说:“看电影,是接受馈赠。”我们在电影里经历别人的人生,在别人的世界里反思自己,拿走别人用血泪换来的人生感悟。我们接受了电影太多的馈赠,而付出的代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本书里提到的馈赠太多了。同一类型的电影都会给我们不同的感悟,何况电影的种类、数量远远超出你我的想象。与其说这本书是观影指南,不如说是对看电影这件事本身的探索。缺爱的人偏爱花团锦簇的电影,受不了平庸的人偏爱精彩刺激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爱的电影本身就已经反映了我们的生活现状。同理,我们爱的书、音乐也都在某一程度印证了这一点。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从一部电影中韩松落就可以看出这么多呢?越往下读就越为自己的浅薄而羞愧。看之前也确实没有想到一本影评合集能带给我这么大的感触。这是一本需要慢慢读的书,你完全不必急着一口气把它读完,睡前,闲暇时,甚至是等人时,拿出来翻一两篇,便足以回味一整天了。

  我想我们是需要这样一本书的,拿来给庸碌的生活添一点调味剂。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七):读《为了报仇看电影》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被这个书名所吸引,因为自己喜欢看电影,以为这是一本小说。关于通过看电影来报仇的小说。后来,发现我错了。这原来是一本影评。而且字里行间充满温馨。之前 虽然听说过韩松落这个名字,但从未读过他的作品。为了了解一下他,刻意去网上搜索了一下。韩松落,70后,1997年开始散文及小说写作,在多家媒体开设有专栏”,是《南方都市报》举办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看电影》及《香港电影》杂志举办的“华语优质电影大奖”评委等等。一个人的经历和职业深深影响着自身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我觉得这样一个与电影接触频繁的人,写出来的影评也绝对不会差。

  这本书包装很精美,书皮上映着一句话“有时候,看电影,是为了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这句话让我想到很多,我们每次都按部就班的生活,做什么都成了应付,只有我们走入电影院,会看到一个和我们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或哭或笑,若有所思,走出影院,仍久久不能释怀。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居然不是文字,而是书中的那些彩色插图,记录生活的某个瞬间,是那么静谧,是那么和谐,我的时间也仿佛定格在那一瞬,眼前似乎也出现了插图中的那些事物。

  这本书分为六部分,依次为:人生的质感、熊不是泰迪熊、向你打听一个人、安倍晴明的庭院、爱是最好的唤醒、所有的故事都是爱情故事。每部分都有一个吸引读者的主题,六部分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就像这本书上写道,“生活就像一个取之不竭的影库,而且永远比戏剧精彩,比惊悚的更惊悚,比传奇的更传奇,比煽情的更煽情,比励志的更励志”。

  这本书表面上是写影评,其实更是给我们传递一种理念:生活其实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美丽,我们要在平淡中寻找特别,把简单的生活过到精致,这样你的生活不会像电影种一般波澜壮阔,但也能够独一无二!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八):为了报仇看电影

  “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有的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在韩松落的世界中,看电影并非一种简单的消遣,更像是历经一次次记忆的轮回。在这百世轮回间,时而将自己带入其中,躬身品味人间百态,时而又置身于外,以旁观者的清明解析社会人性。

  真正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甚至于作者行笔间的思索停顿,这种心灵的碰触恰恰是韩松落具备的。当我们细细品读其作品,思维的溪流不由自主地与他汇集一处,由他执笔写下那些我们人生中那难以言明脉脉心语。

  如松落所言,我们之所以贪恋人生,全因对生活那一点质感的依赖。真实的生活充满了未知,电影《阿甘正传》中说到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对生活抱有期待。生活中的颓废、失落与激情、愉悦构建在一起,才有了我们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人生质感。相反,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既定的生活,刻意的去避免人生中任何戏剧化的事情发生,那样平静的生活缺乏记忆的支点,当我们回首之时,看到的或者是一片空白。《横冲直撞好莱坞》中的何宇明之前规划的那么完美的生活,却在一日之间翻天覆地,在经历了坎坷之后才有了崭新的生活。当我们安于现状时,一旦生活有了些许变动,就会莫名的焦躁,不安。其实当我们真正经历过波折之后,才发现其实一切都不过尔尔。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如果只是留恋于一种情绪,生活便不是生活,生活所依赖的质感也随之消散。

  我们生活在灰暗的现在都市里,见证了太多的冷漠和悲哀,所以我们常常将自己心中的那份善与美寄托于电影之中,以电影的欢笑掩饰现实的悲哀。然而熊毕竟不是泰迪熊,我们由电影中得来的感动也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为自己的感动而感动。但当我们回归现实,才发现感伤主义的背后,是“压倒一切的冷酷”。我们向往山环水绕的古村,留恋阡陌纵横的旧镇,然而时代变迁,他们随风湮灭,我们也只能于电影之中追寻他们的痕迹,现实中的是老者那佝偻的背影和一声哀叹。

  人生如戏,戏若人生。人的一生有两场戏,一场是自己的,一场是社会的。在我们自己的戏中,自己始终是主角,永远不会过气,永远是不会为人所累。而在社会的这场大戏中,我们就如那绚烂的烟花,短暂的美丽之后就消散不见,埋没在茫茫人海间。若是无法适应这身份的落差,便容易在这社会中迷失自我。但事情往往有意外,也有人在这社会的舞台上玲珑八面,成为了这一人物这一事物的象征,让我们铭记不忘,于是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追逐那逝去的时光。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九):所以爱看电影的男子都是上辈子折翼的天使咯

  家里有这本书的纸质版,几年前在书柜看到此书书名,仿佛就已经像看完了整本书了,自己应该是从来没有从书架上取出过。

  因缘巧合,现在看到有电子书版了,倒有了兴趣看了。

  以前我“发明”过一个理论:一个人看电影的多少是衡量这个人有多宅的最可靠的标准。毕竟多数电影,得在屋里看,得在家里看,得(躲)在幽暗之处看,得自己独自看,哪里有热闹升天之处,活泼好动之人,呼朋引伴之巧,能坐得下来,静静看着屏幕,甚至几小时不发一语的。

  韩松落是真的喜欢电影艺术的人,也可见他有多宅了。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形象定是黑框眼镜戴着,肤色并不黝黑,神态不可能聒噪,话肯定不多。

  看书里一些内容揣测这书应该写于2009年左右,书里提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现在看起来难免感到时过境迁,倒无须过度注意。书中还几次提到豆瓣,不过当时的豆瓣估计更为小众,跟现在还是有一些不同了。

  不过作者当时估计已经人到中年了,借助电影,借着时事说的话,不会流于表面,人生百态,心境哲理,倒是至今相通的。现在看此书,就是重点关注这个方面。

  影视艺术的呈现技巧,那倒不必在此书中向作者要求,韩也不于这些方面落笔,更多地要么从某些电影产生的背后故事背景,或者电影中折射出的道理,再或者从个人观影体验方面来讲,倒可以给那些作为电影爱好者提供一些共鸣和启发。

  大概此类宅男都是聪明又心思敏感的人,知道如何高效地感受五味百态,又明白如何将这种种感悟转化成言语。读来篇幅不长,围绕一个小理,总可以给人的心底滴一滴墨水然后渲染开。

  今年作者又出了类似的一本文集。我看了一部分,发现文风、所涉及的方向与此书类似,估计作者这么多年初心未改,仍然坚持于自己这个喜好而不厌倦、停止。安然自处,也是难得。

  《为了报仇看电影》读后感(十):看电影不只是为了看电影

  七年前,我就在豆瓣新书主页上看到了这本书,蓝色的封面特别纯粹简单,底边一个抽象卡通的圆脸半身像,好像就是作者自己。当时我就好奇,报什么仇要看电影呢?

  可惜我这个拖延症患者,一直到再版才因为机缘巧合真正把书捧在手里。

  韩松落,未阅其书先闻其名。大概,很久以前就在网页、微博或者报纸杂志上读到过他的文章,又或者见到过这个名字,带着沉静、萧肃又一眼难忘的笔名。

  开书首页,他说: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有的时候,看电影,是接受馈赠。

  他是个专栏作家,又是位资深影评家,全书收录的尽是他将电影与现实掰开揉碎又重新拌入思考的一盘盘新菜,娓娓道来,看电影,究竟是为了什么。

  你可以很快看完这本书,不出三天,最多一周。

  一篇篇短小精悍不超过千字的文章,以人性的不同面分为六个子辑,每篇都似乎没有关联,但早已在一次次翻页中做下了铺垫,在情感和心灵深处浅浅埋下种子,等待某一句话使之生根发芽。在地铁上、在公车上、在闲暇午休时抑或是入睡前夕,简练的文字、穿插生活的画面,就像烟火般在情感世界的各个角落散落花火,引发共鸣,一读就停不下来。

  你可以很慢品完这本书,大概几周,长则几月。

  博学又广识的韩松落,在每篇精短的小散文中融进少则一部多则十部的电影,或简短或详细的描述其中的情节,引人思考,触及内心。如果够喜欢电影,或者够好奇体验,读着读着,就去找找其中的电影来看,远至三四十年代甚至电影发端之时,近及时下流行最新电影。看完电影再带着新的感受翻开书页,大概是与作者最真诚的互动了吧。又或者,每每读到他文中的金句,便会本能地放下书来,陷入属于自己的无限思绪中,晃神回来,已过许久。

  他是个犀利的作者,不喜欢平庸,而生活本就一尘不变,循环往复;不喜欢世俗追捧,而人本就是好大喜功的。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好像每个人都迷失在金钱的信仰中,为生活所奴役,一点点的八卦或周遭的喧嚣就会让我们陷入社会学所谓的“一级愤怒”中。而他却好像那个世俗之外的人,虽食五谷杂粮,却保持着“悠然见南山”的超脱,以手术刀般的锋利,直插内心,毫不留情,割下陈腐,唤出新生。

  他是个温暖的作者,会因为开满杏花的山谷而感动,会因为爱唤醒对生活的新期待。现在的我们生活内容好像比任何时代都要丰富,信息的获取太过轻易,但也许比哪一代人都要孤独而冷酷,打开新闻,负面和丑闻更能获得高点击率。而他犹如一束初冬的暖阳,带着温暖而不灼人的文字照进阴湿的心间,让爱不再纠结,让人生更具质感。

  这本书适合任何人,每一篇文章在不同的人读来都会有别样的感触,所以,“剧透”或“剖析”任何一篇可能都是“自私”而主观的做法,唯有自己来翻一翻,悟出自己的感受,才是对这本影评散文集的最佳注解吧。

  生活本平庸,所以要报仇。以电影的方式窥见人性,用文字的力量宣泄情绪。

  报仇是宣誓也是反抗,因为不安于平凡,不服于现状。

  当然,我们也会感恩,因为电影展现的不同人生而感动,照近现实,遂发现身边的花花草草,人情事故伴我们成长,给予我们正能量。

  正如作者在扉首的题字“心如琉璃”,剔透了人生,照出了彼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为了报仇看电影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