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岛上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5 10:55: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岛上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

  《岛上故事》是一本由梅叶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薇薇爱阅读

  生活在一个岛上, 想想应该是很不错的一件事情吧。 作者开篇就给大家说了他住在这个岛上,现在回去要乘飞机,然后转车, 几经周折到家之后。时间要很久。 不过想想这样的岛上, 人们一定都是很淳朴的。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大概不明白在一个小岛上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岛上的人家不多, 距离最近的镇子也要有一段距离。 不过这种生活方式倒是比较让人向往。 想着走到周围要坐船出去, 水边可能还有很多孩子在那边玩耍。

  这本书的封面是淡淡的颜色,故事也是逐个娓娓道来。

  水产城里的陌生人, 知道最后你好奇那个叫做004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存在,既然那里那么美丽, 怎么会没有人知道路线, 周围之后一条铁路与外界相连呢? 如果他离开的时候记不住路线, 那怎么才能找到回去的路呢? 因为听起来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好像被描述成伊甸园一样的地方, 听多了, 人们就觉得这事儿不是个真实的存在, 于是开始怀疑这个人的人品, 作者也说借钱给他,他说要回004 , 然后就一直没有音信, 或许是找到了004 或许是去了下一个地方流浪。 但是不管怎样, 004依然是一个谜一样的地方。

  牛皮顺的故事里面, 还是第一次听到西瓜票的事情, 赌局里赌输了,之后发西瓜票给大家, 顺婶子居然不生气, 在西瓜摊上给了拿着票领西瓜的人挑西瓜, 而且不生气的也不是一次两次, 是一直这样, 为什么呢? 按理说有个爱赌钱的老公是够生气的了, 但是为啥要给他们挑西瓜的, 我觉得换做其他的任何人, 估计这时候撸胳膊挽袖子要气坏了去打架了。 后来牛皮顺没有再去赌钱了, 因为顺子婶手里已经有了1000张的西瓜票, 而这些, 或许是他们的约定吧。 牛皮顺家的西瓜只有也不似以前那样的形状了, 不知是不是因为有了时间安心种瓜, 瓜才变了形状的。

  络腮胡兄弟里面, 作者讲述的一个时间段里面当地发生的变化, 开始会有手艺人来这边做买卖, 然后就在旅馆里, 每个手艺人都有着跟手艺相关联的名字, 只有络腮胡兄弟没有, 他们是双胞胎兄弟俩, 分不清楚哪个是哥哥, 哪个是弟弟, 只能从他们的性格做判断。 后来络腮胡兄弟都喜欢上了一个女人, 又后来一个因为疾病死去了, 剩下的一个人别人再分不清是哥哥还是弟弟, 俩人从没有吵过架, 之前的关系特别好, 而活着的一个人性格是沉默不爱说话的, 大抵是因为失去了手足心里难过的。 又后来小镇发展的过程中,手艺人逐渐的离开了这里, 人们也就再没有听过络腮胡兄弟的事情了。

  平常生活中就是有着这么多的事情, 我们习以为常, 而每件事情却有着他的不同之处。 仔细的观察中, 发现这些事情就是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呐。

  这本故事集写的是记忆中的浙江南田岛上的故事,看完第一篇《水产城的陌生人》,有点玄乎,顺手去网页搜了一下林逸人的故乡:404城。居然真的存在。于是,随着梅叶挺一个个玄乎又真实的故事,让我觉得真真假假,似乎是真的但是又很神秘。这大概是文人的一种理想化——文字加工。梅叶挺在后记中提到“记忆本身并不可靠。”而这种陌生的熟悉感,来源于岛上发生过的17个故事。

  《岛上故事》是一部有着影像纪录质感的作品集。作者出生成长于故事中的海岛,从渔村到小镇再到城市,回望往事,作者用冷静旁观的温情文字记录封存了一段时空,再将之转变成书中收录的17个故事。这种特殊的回忆方式给了作者创作和想象的自由,作者试图通过“人、物、地”三个维度搭建成长过程中的乡土变化、人情冷暖,营造一代小镇青年共同的成长记忆。于是这些故事中有匠人、赌徒、渔民、赤脚医生,有渔村、小镇、街道、田野,这些故事共同交织出一个把往事回味成故事妥善安放的空间。

  《水产城的陌生人》中的林逸人,他说他的故乡在沙漠,他称故乡为伊甸园,他要回到他的故乡了,他跟“我”借了五十块钱,他消失了……

  《蔡为明的录像带》中的蔡为明用一台老式录像机自导自拍了一部“电影”,它记录的虽然是“赌徒”的一次逃窜,但其实是他自己内心往事的缩影:“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杨三婆的秘籍》中,杨彩娥有一本古代名医传下来的“宝书”,专治各种疑难杂症。“我”因为鼻子里生了疮,而有机会接触这本“书页张张泛黄”的宝书,书中的秘方确实有奇效,疮治好了。然而后来,这本秘方终于大白于天下,答案有些啼笑皆非。

  还有让母亲操心的有文身的阿飞舅、“我”与邻居江老头的战争等故事。一座小岛,一幕幕独家往事经典重现。

  这部特别的故事集记录的是曾经被安放在故乡的那段时光。

  丈量一只候鸟与家的距离——读《岛上故事》有感(864字)

  作者:苇眉儿

  有一个地方,你走得越远,思念就越长;有一个地方,也许你会离开,但你从来都不会忘记。这个地方,就是故乡,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了一首歌:“我的故乡并不美啊,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那时候只知道跟着老师的节奏唱,全然不能体会那种游子的思乡情。长大了,离开故乡去闯世界,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蓦然回首,才惊觉故乡才是心中最温暖的所在和最忠诚的依赖。

  终其一生,我们都是追故乡的人。一本《岛上故事》,作者梅叶挺罗列了17篇走心的故事,聚成还乡的牵挂和思念,内容文字既是对故乡的深情回眸和凝望,更是对往昔故乡烙在骨子里的温馨记忆和诠释,有家,有爱,有说有笑,有痛苦的泪水和难言的悲伤。那一草一木那一砖一瓦那一山一水,融进了生活的底色,渲染成心中最美的画卷。没来由的,就会心酸,就会莞尔,一段时光记忆追述一段岁月印痕,故乡翻过一篇成了旧日往事,唯有记忆鲜活和生动着。就此温一壶酒就着这记忆中故乡的夜色和月光,下酒,微醺的时候再哼一回《故乡的云》:“我已是满怀疲惫,醒来却都是酸楚的泪。归来吧,归来吆……”歌至此处,汗已涔涔,泪已潸潸,心抽搐成小小的一团。

  我想,这本《岛上故事》对漂泊无依的游子来说,就是投掷了一枚催泪弹。纵使眼睛干涸,但是心灵的泪水不自觉会汩汩流出,那是本能,更是一种全然抹不掉的乡音乡貌乡土乡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梅叶挺的字里行间,浸润着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南田岛的原汁原味,他用一颗最真最纯的心,描绘了故乡在他心中的位置和地位。

  都说故土难离,都说叶落归根,都说荣归故里,故乡就像一棵树,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绿叶葱茏,花朵繁茂,枝桠朝天,盘根错节,在每一年的轮回中往复循环四季的歌。故乡的风俗人情你来我往,汇聚在眼前栩栩如生。其实,很多时候,回望是为了更好地赶路和跋涉,我们终究还是要迈好眼前的每一步,丈量一下一只候鸟与家的距离。独家往事,小岛生活,故乡思绪,交织在一起,网一样的思念,愿远方打拼漂泊的你心中依然留有故土的芬芳朗润和清澈明亮。

  1.

  你多久没回故乡了?

  这是梅叶挺写《岛上故事》时最想问的问题。

  大城市拼搏,背井离乡,职场里穿着同系的西装长裙,唯一的区别是,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梦。

  他的梦里是家门小巷烤羊肉串的嘶嘶白气,她的梦里是清晨浓雾里模糊的摇橹声。

  闲聊时,我们会用不同的口音在地图上比划着讲故乡到现居地的距离,憧憬着赚了大钱就能回到家乡去。

  但是“林逸人”不同,他因犯错从家乡逃出来。

  十几年后,他却再也找不到故乡,那是座不管是在公开发行的纸质地图、电子地图、城市列表、车牌号、电话区号、淘宝可送达的城市列表上都没有痕迹的,只有代号叫做“004”的小城。

  传说,那座城市不过4平方公里,居民却都是高人隐士,有同时能炒8个菜的厨师,凭记忆就能锉钥匙的匠人。可是,周围人都不信林逸人,觉得他是瞎掰出这样一个故乡。

  2015年,作者偶然看到类似那座神秘小城的报道,报道中记录“2010年后该城废弃,所有人都离开了那里。”

  愿每个人都有家可归。

  2.

  特殊的出生地,决定了林逸人成为本书中的第一个故事。

  大概是这个契机,作者兼主人公梅叶挺决心记录下自己的家乡。

  南田岛是东海上的一个小岛,梅叶挺就是原生岛民,岛民与村民不一样,他们有对居住地的忧患意识。相对来说,海岛消散的速度更快,千百年后,海水上涨,这里会变成一个再也找不到的故乡。

  但岛也是个很有趣的地方。

  每个人在这里寻找自己小小的梦想。

  《土耳其来客》一章中,土耳其来客“爱多”酷爱喝啤酒吃烤鱿鱼,自称来中国之前,是负责给雕像修复“鸡鸡”,修着修着突然不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于是飞镖在地图上一掷,听天命来南田岛寻找答案。

  《蔡为明的录像带》中,录像带老板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在岛民看小黄片时,他就开始欣赏台湾电影,把早年赚的钱都买了一台摄像机。多年之后,带着自己粗剪的短片回到岛上,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的“电影梦”。

  这里有很多神秘的地方。

  《龙虎斗路廊》的故事里,村与村之间有一条路廊,这路廊上就有个歇脚处,石头垒的房子恰好卡在两座山腰之间,房子里有三条板凳一桶水,还有一个白影鬼。若干年后,莺飞草长,路廊崩塌,只剩下白影鬼留在那,却再等不到吓来路人。

  《江老头的战争》一文的主人公江老头,有一栋阴森的像碉堡的房子,前门从来不开,堆满了船上的旧木头,门框上结满了蜘蛛网,院子里却充满了似有若无的葡萄香。岛上人都说,江老头和老太只有清晨和晚上是人形,其余时间是妖精。

  ……

  每个人在这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但真正出了岛才发现,自己的所知与社会主流是那么格格不入。有些人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有些人,坚守梦想却抑郁不得志,最终被风土沉淀为“有故事的岛民”。

  没有离乡就不懂故乡。

  作者远上浙大北大离开家乡,距离远了心终于慢慢挨近生长的地方。最终把记忆中的小岛,用一个一个故事串起来,看起来故事是分开的,又能在里面找到联系,前一篇的配角是下一篇的主角,就像慢慢铺开一幅巨大的画卷。

  也只有在这时候,人们才会发现,身后有一个“老家”是多么幸福。因为身后有一根牵扯人生的线。

  所谓落叶归根。

  3.

  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回忆故事集。

  《岛上故事》是一扇窗,推开向着过去的路,你不认识故事里的人,却能想起自己里的故事。

  台湾作家舒国治说过:“人习惯找寻昔年生活的影子和气味。早年的日子过得愈缓慢深刻,追索于今日之与昔相似的情怀则愈浓。”

  我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门口有个卖鸡骨棒的大娘,说起来颇有传奇意味。

  这大娘头发花白,年纪最大,所以颇为显眼。

  别人都是早早撑个摊子卖,她却骑个自行车,每天放学很久之后姗姗来迟。

  自行车后面载着一个大泡沫盒子,装着几十袋豆皮和鸡骨棒,盒子旁用铁丝捆着一瓶酱汁,每天掀开盖就开始卖。

  因为豆皮和鸡肉皮筋煮的软烂,酱汁味道独特,所以每每都要围上里三层外三层的孩子。

  数量有限,卖完就走,逢年过节,一连几天就不来了,常为了一包鸡骨棒而省吃俭用的我,只能咽着口水转攥着钱眼巴巴的等上几天。

  她会令人记忆深刻到什么深度呢?就是跟小学同学许久未见面,聊着聊着,有人就会问:“你吃过小学门口的鸡骨棒吗?”

  长大后,我吃过很多家鸡骨棒,甜的咸的,颇有嚼劲的。

  却都没有那个门口小推车的味道。

  我们怀念故乡和成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那里多么举世闻名。而是感激这块塑造我们情感与性格的土地,也怀念那时轻易就能留下快乐、崇拜、感激的情感。生命最初阶段的美好,最终成为长大后的精神家园。

  还有天高山远,倦鸟终有林可归。

  童年的记忆有一天会消失,生活长大的地方会面目全非。

  世上的一切东西,都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父母在变老,标志建筑物被推倒重建,最豪华的商场挂着“低价转让”的牌子。

  记住,是怕后会无期。

  最喜欢结尾的一句话:“故乡终究是回不去的,它只能存在于记忆里,而故事的作用就是把它封存起来,像做一个琥珀。”

  有读者看过,也想自己写几篇纪念。但实操时才发现,童年的人只模糊的剩下个影子,片段再也连不成故事。

  只能再通读一遍《岛上故事》,以兹纪念。

  书是现在比较主流的32K,这个尺寸的书拿到手感觉刚刚好,说不出的妥贴,书封上这样说说:“终其一生,我们都是追故乡的人,写给每一个漂泊无依的你”。

  在阳光铺散了一地的春日午后,读完了这本《岛上故事》,合上书,在温暖的阳光中闭着眼睛,我恍然回到了很多年前,回到故乡邻居家的一个小院子里。那是我同学的家,小学同学,一个只有妈妈带着的漂亮女生,大家都愿意和她玩,其实她们家的房子应该是租来的,但是因为她妈妈和气,大家总喜欢把她家当据点,那天刚好是她的生日,我们被邀请晚上去吃蛋糕,等不到晚上,午饭一过所有人就都到齐了,整个下午,我们几个小女生都在她家院子里跳皮筋,皮筋从踩在脚下一直到双手高高举过头顶,轮流在我们的身体不同部位变换着高度,想让人尖叫的是中间居然没有一轮卡壳,玩特别的尽兴,跳完最后一局,几个人都高兴疯了,那个时候流行倒立,我们手一撑齐刷刷的靠着墙立了一排,几个人兴奋的讨论着刚才跳皮筋的细节,顺道也演练了一下晚上的生日会……已经忘了那天晚上蛋糕的味道了,但是我清楚的记得那天也是像今天这样的明媚的阳光,暖暖的,以至于我在今天想起来还不由自主的眯起眼睛。

  年少时,总以为只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才配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然而随着年龄渐增,会发现,其实留在记忆深处的,能让人蓦然回首的从来都和惊心动魄无关,反而是那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平凡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总会在不知名的时刻涌上心头,温暖着你,也影响着你前行。

  作者在书中讲了17个故事,看起来是用了旁观者的身份,虽然他也时时参与其中,作者在后记里如是说说:我并不想写属于自己的私人回忆,我希望每个故事带给阅读的人一个意向,一种氛围,继而让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即属于我也属于阅读的人。我觉得作者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笔下的故乡是录像厅,是小赌坊,是水产城,是龙虎斗路廊;他笔下的故乡属于用西瓜票做赌资的牛皮顺,属于独自在岛上等待了不知多少年的林娘,属于打牌喜欢用计算器做挡箭牌的老徐,属于始终要回去找伊甸园的过客林逸人;他笔下的故乡有拥有“医学秘籍”的杨三婆,有觉得哪怕自己去坐牢也好只想不一样的阿飞舅还有他的文身,有充当村人心理医生的招魂婆和她的小黑屋,有为了陪伴心爱的人而等待了半生的剃头匠阿曾……这些像每天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的他们构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南田岛,你并不认识他们却觉得他们像极了你身边的他或者她,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一定也有这样的一座岛吧?

  作者说切片有时是植物细胞,有时是动物的红细胞,鲜活的一瞬间被固定在一块玻璃片上,封存好,随时可以拿来细细观看,只是时光会有切片吗?你的时光切片冻结了哪个时刻?是让你心动的?让你感伤的?让你平静的?还是让你缅怀的?

  很喜欢作者在“蔡为明的录像带”那一篇中引用的《东邪西毒》里的一句台词: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真是一个不错的结句,我想。

  今天还有故事《岛上故事》

  以前看小说,总羡慕作者经历了那么多故事,我怎么就没遇到过,当年想到的原因就是有故事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还有什么故事。的确当年看的小说,作者都比我年长,时代都比我经历的久远。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这些故事其实很多就是我经历过的故事,查一下作者,竟然比我年轻十岁,于是就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的生活总是有故事,只是看你能不能发现这些故事,能不能记得这些故事。

  真的很佩服作者梅叶挺,这些故事还都是他小时候听到的看到的,但是他竟然记得那么清楚,包括当年为明叔的录像厅,宣传用的向对联一样对账的广告都一字不差。也许是靠自己的想象补充上去的吧,也许这就是小说家和普通人的区别。他们总能观察和记录到很多生活中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才能够让故事变得好看。而且作者写得也的确很有味道,什么味道呢?就是多年前看过的文学的味道,这种味道你一读就知道了。只属于文学,只属于文字,只属于故事的那种味道。一种久违了的味道,久违了文学,久违了故事,久违了文字。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海岛之上,住在海岛和海岸不都是靠海吃饭,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可大了,沿海可以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而海岛却是孤立的封闭的一个地方。不是有船吗?的确有船,可是如果风浪大的话船是出不了海的,所以一旦去了岛上,什么时候回来就只能看天了。

  岛上的故事的确精彩,的确有趣,第一个讲的是一个岛上来的陌生人,说是来自一个地图上没有的地方,周围都是沙漠,叫004,那里地方不大,但是高人辈出。后来作者在新闻里看到中国西北的沙漠里有一座核城叫404,和陌生人描述的非常像。

  书里面有爱情,有赌博,有历史,有奇人异事。但是每个故事都婉转曲折,感觉很真实,又让人叹息。这岛屿叫南田岛曾经有很多村庄和人口,后来明朝实行海禁,结果限在三天之内所有人都必须迁走,背井离乡。于是五百年海岛被荒芜,直到清末没有人再管理海禁,于是才有人来到岛上,所以岛上的人口都是从各地来到这里的,时间都不长。

  岛上的故事本来就很棒,加上作者的文笔和想象,就在真实和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你觉得每个故事都那么实在都是作者所见所闻,真实可靠,可是又让你觉得太神奇,太曲折,太文学了。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

  题外:感谢《今天你读书了吗》小组,由此开启了新的读书篇章。晚上吃饱饭、跑完步,接一杯热水,翻开书页,昏黄的灯光下,也别一番情致,恍然,真是好久没静静的读书了呢。

  看到新书,我总是喜欢迫不及待的阅读封面、扉页和尾页,因为一本书大部分的精华和梗概大都会源于此。这本书的开本比较小,装在包里每天背来背去倒也很轻松,适合闲时或者等人时翻开来,因为每一个故事都很短。

  对此书的第一印象有几个特点:

  其一,这本书的主题是在讲故乡,随手一翻,每个故事又不长,我片面的以为会与其他的散文差不多,一章一节一主题,多是在叙事,或者整篇讲述一个故事。但是让你惊喜的是:他却是重在写人物故事。这种感觉很特别,文风清奇,夹杂着晦涩幽默,但并不难懂。

  其二,关于故乡的文自古就不少,鲁迅先生的《故乡》,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湘行散记》等等……但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开头就点题,或者在文的开端便让你猜出了关于“故乡”的端倪。梅先生有别于其他文的叙事手法,通过对人、物、景三点一线的方式,给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家乡画卷。

  其三,17个故事,17个人物,作者长于人物描写,从各具特色的人物描述入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纸卷上展开、绽放,生活气息浓郁,人物特色鲜明。我们跟着杨三婆、江老头、赤脚医生等等,一起回到了他们神奇的家乡——一个叫南田岛的地方。字里行间透露着爱屋及乌的情感,描述稍浮夸、不浮躁,于一个个温柔的故事里体味脉脉深情。

  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南田岛,和一幕幕啼笑皆非的故事。

  ---------------------我就是我 不一样的烟火--------------------》

  1、林逸人

  我认识一个奇怪的人,叫林逸人。

  他说他的家乡是一个叫做004的沙漠里的伊甸园。

  但是没有人知道004城在哪里。

  林逸人每天都在水产城里帮工。

  大家眼里的林逸人也许是神经病。因为他每天都在念叨他的家乡004,和家乡里各路隐世高手。本来以为伊甸园是个传说,本来以为林逸人口里的伊甸园就是我们大家心底最想到达的地方。但最后,作者却揭示了一个意外的答案……(自己看吧,就不告诉你)

  2、李德顺

  他是卖西瓜的,因为爱吹牛,大家都叫他牛皮顺。

  牛皮顺爱赌。

  居然为了赌博的事儿,还创造性的想出了西瓜票,和他卖西瓜的事儿连在了一起。

  因为西瓜票,牛皮顺不赌了。真是稀奇。

  人吧,终究还是要有点信念的,说不定可以抵达你自己都未曾想过的远方。连牛皮顺都可以突然戒赌,为什么你不能坚持跑步?

  3、阿飞舅陈安

  算命这回事,有人信了,那自然准;有人偏不信,说不定成事儿了。

  关于“文身”和“纹身”,特地去查了咬文嚼字,正规来讲,应该记做“文身”二字。

  在他那个年代,文身还是个稀罕物件。

  即便是现在,文身依然是不正经的表现。

  阿飞舅就有一个不正经的文身。

  …………

  以上,仅是其中的3个小故事。

  17个很轻的故事,却承载着梅先生最深的惦念。

  掬一捧故乡的水,回味里最是那家乡厚重的甘甜。

  远处离乡的大雁,回忆的最是那故乡温暖的风。

  那么,梅先生,一定是个离开了故乡的汉子。

  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南田岛,和一幕幕啼笑皆非的故事。

  它会让离家的你、漂泊无依的你,心底荡漾起柔软波浪。

  书的开本比想象中的小,拿在手里倒挺舒服的,也方便外出时携带。不知为何,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一直在自动播放背景音乐——《后会无期》,挥之不去。

  先说说我对这本书起初的兴趣来由吧,作者梅叶挺,没听说过,封面中规中矩算不上多吸引人,文案称此书为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回望,话说人生在世,谁还没个故乡呢?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了我?想来缘由有二:一是近日阅读作家笔下的故乡成瘾;二则是其目录列出来的小标题,“牛皮顺的西瓜”、“土耳其来客”、“招魂婆的小屋”等让我瞬间掉进一个“这书会很有趣”的迷思中。

  翻开第一篇,走进作者的家乡南田岛,一个我完全没听说过的地方。当其形容水产城“像一只被太阳炙晒的海龟拼命爬向海港,却终于死在离海港百来米的碎石路上”时我突然觉得作者文笔有点酷,又或者是我笑点低得感人,反正我被这句话给逗笑了。

  在作者现实与回忆穿插的视角下,用其温暖审慎又撩人的笔触娓娓讲述着故乡的日出日落,人来人往,悲喜苦乐。一个地方除了风景,最吸引人的还是人情,它相互糅杂构成了我们各自印象中的故乡。

  读过水产城里的林逸人,穷赌后发西瓜票的牛皮顺,文身小舅陈安等人故事之后,感觉梅叶挺对笔下人物的描写还是很传神的,抓住人物特点廖廖几笔就鲜活了起来。就说开篇的林逸人,每次说话总忍不住想拍他巴掌让他说人话,现实中遇见这样的人应该很有趣吧,就像遇见老了几十年的小王子,但当看到结尾关于404城可能的猜测时我立时汗毛直竖,因为我也想到了这种可能性,也不知道林逸人最后有没有回到404城。

  当这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渐次露面,开始勾起我二十多年前的回忆。活在一个半封闭的村庄里,那久远却依然面目清晰的邻里。以为只有离开故乡的人才会那么深切的怀念故乡,可惜并不是,我在2017年的初春深深怀念着1997年的夏天,老房子还没拆,天蓝得发亮,路旁是雨天会有蛙鸣的田野,山脚下流淌着清澈的河水,还有可以光脚赶海的地方,每个人见面都会微笑着打招呼......

  是的,我也怀念我的故乡,即使在我仍未离去的此时此刻。

  作者采用了“积木型结构”来重点描绘故乡的景、人、事,叙事干净利索不反复。而我同时在读的另一本《再会,老北京》有一个缺点就是它的讲述总有重复的地方,常常从一个地方出发然后就讲飞了,半天后想起再扭头跑回来。可能是两本书的类型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它们其实都挺好读的。

  《岛上故事》的后面附有“南田岛人文历史源流及地理命名述略”,若对南田岛感兴趣就不妨也读读,篇幅很短。

  这本书用了我一个下午中的三个小时就着一袋糖炒栗子读完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炸出了我许多回忆,待今年夏天去广鹿岛的船上可再重读。

  疯猴勿杀20170310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蓉《乡愁》

  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还那么好看。乡愁是老家屋顶上那缕炊烟,远远近近的呼唤还那么温暖。乡愁是故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活蹦乱跳的童年在心中撒欢。乡愁是老家树冠上那只鸟窝,岁岁年年的梦里总能孵化春天。记住乡愁只要一轮明月,你就记住了梦的来源。而离开家乡的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便开始怀念小镇上热闹的喧嚣; 怀念草地上沁人的泥土香; 怀念蓝天中白云的飘荡 !

  而《岛上故事》这本书则包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乡情在其中,并且也是一部有着影像纪录质感的作品集。作者出生成长于故事中的海岛,从渔村到小镇再到城市,回望往事,作者用冷静旁观的温情文字记录封存了一段时空,再将之转变成书中收录的17个故事。这种特殊的回忆方式给了作者创作和想象的自由,作者试图通过“人、物、地”三个维度搭建成长过程中的乡土变化、人情冷暖,营造一代小镇青年共同的成长记忆。于是这些故事中有匠人、赌徒、渔民、赤脚医生,有渔村、小镇、街道、田野,这些故事共同交织出一个把往事回味成故事妥善安放的空间。

  本书作者梅叶挺,1983年生人,浙江岛民。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生物专业,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十年间从事过媒体、房地产、广告,连续创业者,创办过3家公司。2015年开始全职写作,以质朴、幽默、画面感极强的故事,真诚、深刻的书评影评俘获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岛上故事》为作者的首部短篇作品集。

  本书由十七个发生在南田岛的故事组成,看完这本书,我第一次知道了南田岛这个地方,也让我明白了一个地方除了风景,最吸引人的还是人情,它相互糅杂构成了我们各自印象中的故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剃头匠阿曾传奇》和《漫长的独自等待》这两篇故事。阿曾是个喜欢听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甜蜜蜜》的南田岛理容师,他也不仅仅只会理发,闲暇时他也会抱着吉他唱着歌,下下象棋看看书,教小镇上的人打打太极。日子过得平平谈谈的阿曾,后来干了一件很轰动的事,那就是娶了镇上的颜寡妇,后来他们携手离开了小镇,归隐山林了!最让我钦佩阿曾的事他为了这段感情等待了20年,两人彼此明明是喜欢的,却谁都没有捅破窗户纸,而这段缘分20年后又再续前缘了,尽管颇曲折,但我觉得无论有多晚,但只要两个相爱的人可以携手共度一生那他们就是幸福的!

  而《漫长的独自等待》里文章开篇讲述了南田岛上居民从哪儿来,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居住。也是在这篇文章里,我认识了那个为情所困的林娘。洪武二十年,也就是1387年,对南田岛的先民们来说是一个让人黯然神伤的年份。三月里,正是鱼虾肥美的时候,传言已久的“禁海令”终于成了现实,所有岛民都要按“禁海令”要求搬离南田岛,而林娘为了等进京赶考的顾恬(林娘未婚夫)一个人留在了南田岛,陪伴林娘的有五只鸡、七只鸭和一条狗,每天清晨林娘牵着黄狗从茅舍走出,走到滩边的高崖,摸着黄狗的脑袋眺望远方,傍晚再重复一遍。太阳每天从同一个方向落下,第二天又准时升起,顾恬却从未出现。林娘一直在南田岛等顾恬归来,然而当她生命结束的那天也没有等到顾恬回来!透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为了他不顾一切,有时候爱真的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直教人生死相许啊!

  在书中作者将他的故乡记忆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故乡是多么的美丽!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一个苏北小镇上,是一个鱼米之乡,那里民风淳朴,每一个人都很善良又和蔼可亲,故乡与城市截然不同。城市生活节奏很快,每天都是车水马龙,而故乡生活节奏很慢,让你感到每一天都很悠哉!想到家乡,我便开始怀念童年与小伙伴在油菜田里抓蜜蜂;在草坪上方风筝;在夏夜里抓萤火虫……的独家记忆了!

  我也相信每一个身在异乡的人,都会在孤枕难眠的深夜里 ,回忆故乡 !因为那是安放我们整个青春的地方啊,那里有我们割舍不下的牵挂, 只身在外有些苦,只能一个人熬下去 ,而故乡就是当你委屈和心酸时, 转过身来, 就能痛快大哭一场的温暖的怀抱, 只盼昨日异乡人 ,能做今日归来客!

  感谢作者,正是因为看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一番故乡的意义,故乡,意味着情义情感的寄托;故乡,意味着心灵的归宿;有了这些,我们便有了美好、幸福、和希望;有了这些,我们便有了家。故乡,约等于人世间所有点点滴滴的泪水与感动。没有感动,我们就没有故乡,没有故乡,我们就没有温暖的家。希望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多看看自己的故乡,多看看自己的父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岛上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