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谜》是一本由李开元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谜》读后感(一):秦始皇的谜题
本书主要围绕秦始皇的谜题,分别为秦始皇的生父,秦始皇的弟弟,秦始皇的表叔和秦始皇的后宫。
1.秦始皇的生父肯定不是吕不韦,关于献怀孕女姬的故事是汉初时候编的,原本版本是说春申君黄歇给楚考烈王献有孕女。编造的目的很明显是别有用心的说嬴政不具备秦朝皇室血统,为篡权寻找合适借口。
2.秦始皇的弟弟成蛟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母亲是韩国王女,依附于夏太后。最终因为秦始皇生母赵姬的势力膨胀,而遭叛逃投降于赵。他有个儿子,叫子婴,也就是秦三世。
3.秦始皇的表叔叫昌平君,是楚国人,这个人在历史上被抹去,其实他是秦始皇最重要的顾命大臣之一,协助秦始皇平定了嫪毐之乱,罢免了吕不韦,在相国位上担任了足足十一年的丞相。秦灭楚国时,被拥立为最后一代楚王,兵败被杀。
4.秦始皇的皇后是楚人,长子扶苏也是楚人后裔,并且陈涉吴广起义也打了扶苏的名号。楚国和秦国联盟四百余年,经历了二十一世。而秦始皇却要派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去终结楚国,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所以秦灭六国,楚最无辜。
除此之外,书的最后证实秦始皇焚书是真,坑儒是假。原本秦始皇杀的仅仅是欺骗他的方士而已,经过汉朝儒生的捏造,把秦始皇塑造成昏庸残暴的君主,把自己塑造成了正义凛然慷慨赴死的卫道士。
秦始皇一统天下,是顺天逆民。顺应历史发展分久必合的规律。但急功近利血腥的暴力和战争违逆了老百姓的心意,民心不稳,秦朝仅仅只有14年寿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1.秦孝公时代(前361-前338)。这一阶段是秦统一天下的出发点,在这段时期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奠定了制度基础。
2.秦惠文王时代(前337-前311)。这一阶段是秦稳步东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秦惠文王任用司马错攻占巴蜀,稳固基地;任用张仪破解六国联盟,实现了东进的有利外交,北取上郡,南夺汉中,东进三川,稳步扩张。
3.秦昭王时代(前306-前251)。这一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秦昭王任用魏冄安稳内政;任用白起通过伊阙之战,歼灭了二十万韩魏联军,通过长平之战,歼灭了四十万赵国军队。这时候的秦国,天下三分有其二,统一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难以逆转。
4.秦始皇时代(前246-前221)。这一阶段是统一的最后阶段,秦始皇年幼不能亲政的十年,有华阳太后、夏太后、帝太后代理,有吕不韦、昌平君理政,有蒙骜和王齮掌军。等秦始皇亲政之后,平定了嫪毐之乱,罢黜了吕不韦,放逐了昌平君,启用王翦最后取得灭楚之战的胜利,也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
李开元把历史学的基础部分分成三个世界:往事是第一世界,史料是第二世界,史书是第三世界,在这三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种种历史作品,都是属于3+N的历史世界。
《秦谜》读后感(二):没有想象,何来历史?
作为学现代文学出身的文科生,王德威先生一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叫人念念不忘。李开元先生写秦朝的几本书看完,觉得学人治学有时候真是相通的。我指的是,他们都有一种类似于孟子“知人论世”的思维方法。
王国维在研究甲骨文的时候,就提出要结合使用地下材料和文献材料,一起研究才能够推动学术进步。李开元先生的一系列推论,无非是一边从历史书里咬文嚼字、倒推那些草蛇灰线的叙事技巧,一边用出土文物来敲定自己的推理。这种二元结合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出奇,只不过是常识的高明运用。问题意识反而是最重要的事情。
问题提出来了,怎么解决就成为一个问题。核心问题其实是,如何理解秦朝,尤其是作为大一统帝国的秦朝,而不是此前的秦国。
正如王德威把五四的演进脉络上推到晚清的变革当中,从那时候的人事变动、风云际会里找寻诱发五四的种种前因。这并不是宿命论,即那种因为发生了一个什么果,就一定要找寻一个因出来,说是前世命定。所有的历史都发生在一个过程当中,而非一瞬间形成。在历史事件发生之前,趋势的演变,气运的生成,都需要层层累积。况且,人本来是冲动的动物,是非成败,不过是一瞬间几个人思考的结果。
李开元对秦国谜团的解惑,根基在于理解战国时代,或者说是战国时代的秦国到秦王朝建立这一段时间的“后战国时代”。一个时代的整体氛围是怎样的,生活在其中的人有感性的认识,但未必说的清楚,后来人可能自认为理解了,但感觉上或许有所偏差。两汉四百年对秦王朝的历史想象基本可以在人心中定型,足以改造真实的历史。这并非是说史书中的秦朝是虚假的幻象,但一定可以说,那是某种变体。我们今天理解的四百年前,也就是明末清初,和当时人的真实处境相比,一定也大有不同。看看我们自己是如何反反复复地在历史书中矫正我们的历史观,就可以想象,前后汉四百年间,对于秦朝的理解也一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开元在论秦的一系列书籍中就已经明白地指出来,汉武帝时候对秦朝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尊重秦始皇到打压秦朝,把开国以来对前朝的崇敬完全变为五行相继的“革命”。
秦帝国的一系列谜团,单靠想象是没有办法搞定的,即使现在就把秦始皇陵给发掘了,恐怕也还是有很多谜团无法解开。李开元的办法是,既然我们对秦帝国的事情无法参透,那么看看诸侯秦国时代是如何解决问题。秦孝公以后,秦国变法相继,建立起一套依法治国、以吏为师的体制,种种行为都有章可循,具体而微。这个时代的人们怎么思考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怎么处理问题,就是李开元想象的空间,也是重建秦人思维方法的路径。既然不知道怎么钓鱼,就去研究他们怎么打鱼。想象出来方法以后,再予以确认,演绎出来的结果看看是否相符。
这就是李开元的解谜之道。至于说前辈引以为傲的以推理和文学手法写历史,比比司马辽太郎以及井上靖等人,差的太远啦。只不过秦朝是我们自己的历史,读来亲切有味,又有那么多英雄,读起来非常可爱。就我个人来说,李开元对秦始皇的理解倒是受益颇多,确实可以说是一代伟人,不但是汉承秦制,简直可以说是我们这个国家一直都在沿用。这一个伟人不是因为他一统六国,而是对人才的使用,虽说是国际化时代人才大流通的环境下之必然,但也隐隐让人看到一个能够量才委用、不拘小节的勤政皇帝的影子。此外一点,秦始皇和燕太子丹、昌平君的爱恨情仇,真是非常过瘾,友谊变仇雠,比电影《英雄》一类更恢弘更传奇。
四个字:足以解忧。
《秦谜》读后感(三):一本有趣的历史著作
一本有趣的历史著作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读后
秦始皇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之帝。他,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创立皇帝制度及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影响中国政治制度数千年。但他,又被称为暴君,焚书坑儒,阻断文明。梦想万世基业,却仅历15年秦王朝即告覆灭。在他身上,有着无数的谜团。
往事越千年。除非专业的或有兴趣于历史者,我们心中有关秦始皇的印象往往来自于影视作品,真实的始皇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去、前年,有幸读了李开元教授的【秦崩】、【楚亡】,其新颖的视角、观点,独特的表述,其历史学家那深厚的人文情怀都令我动容,也颇受启发。
作为千古一帝,有关始皇帝的史料本应很多。更何况中国自古有令人骄傲而未断绝的历史书写传统,但有关秦始皇的历史记载却又湮灭缺失,使秦始皇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李开元教授在【秦谜】一书中,就“尝试用侦探小说的手法,破解秦始皇身世中的诸多疑案”(【再版序(李开元)】。包括:
第一案:谁是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庄襄王之子还是吕不韦之子?
第二案:弟弟和假父的故事,秦始皇与弟弟们,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生死情仇?
第三案:寻找秦始皇的表叔。
第四案:秦始皇的后宫谜团?谁是皇后?为什么后宫中所有的女人,都没有留下姓名?
阅读其“破案”的过程是有趣的。作者层层递进、抽丝剥茧,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照、质疑不同历史文本的异同与矛盾,从法理、人性、当时的历史状况、各国间的人员关系与往来等方面来论证其假设,加上李开元教授一以贯之的优美文笔,的确有引人入胜之感。
本书在解谜的同时,也提出了作者有关历史学的基本观点。李教授认为,历史学的基础部分有三个世界:往事是第一世界,史料是第二世界,史书是第三世界,在这三个基础世界之上衍生出来的种种历史作品,都属于“N的历史世界”。他认为,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曾经真实发生过,这是历史的第一世界,但这些在时间中过去的往事,已经消失,后人也不可地亲眼看到了。不过,有关的一些信息,却通过口述、文字记录等形式保留下来了,这些能够反映往事的史料,就是历史学的第二世界。根据史料所编撰的历史著作,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史记】就是属于第三世界的历史著作。对于司马迁来说,尽管他是极其伟大的历史学家,但他出生以前的所有历史,都是他没有亲历过的,他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史料来编撰,所以,不能无分析无批判地将【史记】作为史料来看。那么,推而广之,其他的历史著作也同样如是。
李教授在其【再版序】中说,他确信历史学不是科学,而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的科学基础,是讲史料的可信度和解释的合理度,历史学的人文性,是讲历史学的本源和主体,是以人为本的叙事。我想,这些观点既拓展我们读者的视野,自然也难免见仁见智了。
总之,这是一本有独特风格的历史推理著作,值得一读。至于谜底是什么?朋友们读过后就知道了,当然也仅是一家之言啦。
《秦谜》读后感(四):事情就这样联系起来了
初次读到这本书,还是在2015年,彼时《罗辑思维》脱口秀节目正火,罗振宇为了推销他当时店里销售的独家书籍,也拼命鼓舌在节目中做推销,为此做了多期和他销售的书有关的节目,尽管本来是抱着看看节目算了的心态,不过和本书相关的那期节目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记得那期节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罗胖在节目里说的,宋朝以前的文字史料就这么多,一个本科生在专业学习期间,就可以将一个朝代的所有史料都可以看完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要在这些文字里做出花样文章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类似秦朝这种更加久远到两千年前的时代,文字史料更是付之阙如了。
当我终于拿到这本多年来唯一一本原价买到的图书,翻开令人惊喜的线装后,内容确实令我着了迷,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近似一种读推理小说般的快感,李开元老师凭借《史记》《战国策》以及考古发现的秦律碑文及继承了秦法的汉代法律等,螺蛳壳里做道场,却最终端出了一份饕餮盛宴盛给了我们。
显然,引发秦始皇的命运走向的,除了秦国因素,其次最关键的,则是楚国的影响,这个和秦国交界一样被中原帝国视为蛮夷的国家,也在深深影响着秦国的人事安排兴衰更替,甚至让秦始皇父亲异人的最终得帝祚,扶苏得到假诏后的自杀,乃至陈胜吴广起义后“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等,都开始产生了剥丝抽茧般地联系,当最后一块拼图拼列完整后,我们看着眼前的魔板,终于恍然大悟:所有事情终于就是这样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强烈感受到了彼时的身份认同,并没有那么强烈,许多国家的要员,其实都是外国的贵族,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甘愿与故国敌对相向,也许今天的我们并无一定能够理解当时人们的那种国家认同。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却有一处地方意外地打动了我:李开元引用的一处史料,是出土的实物,秦国前线的两位亲兄弟此时正在为秦攻略敌首,两人分别去信给家里的大哥,古人竹帛贵重,上面文字个个珍贵,因此都是及其简扼,和家里讨要钱帑衣物,最后又要谆谆叮嘱几句家中的大哥,手足之情溢于纸面,然而这两份书信最终却出现在了大哥的墓葬里——因此很有可能发出这两份信后不久,两位弟弟就都战死在了沙场,甚至连尸首都没有留下,也许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史书中记载的拎着对方人头杀戮的虎狼秦军的另一面。
《秦谜》读后感(五):解释与建构
历史是建构出来的,人物是解释出来的。这本书加深了我的这种观念。
现在初中生学到的秦始皇的“历史”,止步于“暴政”、“焚书坑儒”,留下一位独断专行的霸主形象;而作者在书里的意思,是要重新建构、重新解释秦始皇的形象,正如同他暴君的形象也是被汉武帝时期的某些好事者给建构、解释出来的。
本书注重史实大于哲理,作者不是在写斯宾格勒、汤因比意义上的历史哲学,而是更具体的、更生动的历史认识方法:①发现材料(史料/文物);②搭建时间空间;③合情估计、合理推演,用因果串联起一系列史实;④得出结论。战国后期的社会因素纵横交错,秦国内外有大量不稳定势力。而作者抽调史书论据的功力,从三段《本纪》中揪出昌平君来、从寥寥几语传记中挖出面首嫪毐来,当真值得肯定;此外,作者重点叙述的外氏亲族在秦国掌权、甚至乱权的篇章尤其让我耳目一新,从这里总结出了秦始皇的人格。在前半生受到亲族压制的他,亲政以后会有怎样的行动呢?“秦灭六国,楚最无辜”,战国七雄不说远的,一百年前大家还在攀亲戚,至少不分家吧?那么,从东周分封到秦朝郡县的天意转换,能否说是“姓”在政治力量上最终击败“氏”的过程呢?宗族力量对国家的干涉总会引起中央力量的警惕,等待它的只有被铲除吗?愿哪位大神能讲一讲古代史里家族和宗族的关系,小弟先行谢过。(秦王受到楚系亲族的掣肘不用细说了,参见芈太后逆袭记。)
这本书并非严肃的历史考据,而是历史探案——当然在行文上也挺抓人的。作者对于这种若即若离的写法貌似轻车熟路,先架构好内在的逻辑,然后给出第一层级的史实证据,论述一番后再给出下一层级,以此类推……喜爱侦探小说的读者想必不会陌生。
尼至埃谓:“没有事实,只有解释。”何况历史呢。
《秦谜》读后感(六):跟着历史侦探去追寻历史
机缘巧合之下,有幸拜读了李开元教授的这本书,收获挺大的,李教授尝试用侦探小说的手法,破解秦始皇身世中的诸多疑案,也算是异类的历史研究,我们读着读起来也会感觉很轻松有趣,就像在跟着福尔摩斯、波洛或者金田一断案一样。
作者用侦探小说的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推理,利用少量可用的史料及最近挖掘出土的文物上提供的信息,经过大胆合理的假设与想象,对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嬴政及其周围人们留下的千古疑案进行了推测。哪些千古疑案呢?其一生父之谜,其二假父与弟弟之谜,其三昌平君之谜,其四后宫之谜。在史料极其有限的基础之下,李教授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具有“一分材料说十分话“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多方联想与合理推测。在直接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搜寻间接的旁证,运用联想和推测,上下内外关联,前后左右旁通,索隐探微,设问求解,将各种蛛丝马迹串联起来,最大限度地解析历史,揭示历史的真相。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始皇帝的生父并不是吕不韦,并且知道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谣言误传下来;了解了弟弟成蟜的生平及其为何会发生反叛;了解了神秘莫测的昌平君的真实身份及生平,楚国王子与秦昭襄王之女的孩子,也是嬴政的表叔;了解了嬴政的楚国皇后以及扶苏、胡亥的身世背景………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但是《秦始皇本纪》这篇文章却留下了太多的疑案,李教授认为最主要的疏漏是对于秦国外戚势力的描述。秦楚之间几百年来互通婚姻,关系密切,到了秦惠文王的侧室就是史上有名的芈八子,而到了秦昭襄王时芈八子成了宣太后,把持朝政,弟弟魏冉有魏楚两重身份,同时身居丞相之职。到了秦始皇,养祖母华阳太后、昌平君是楚国势力,母亲赵姬、吕不韦及嫪毐是赵国势力,而夏太后、韩太后及弟弟成蟜是韩国势力。13岁亲政的嬴政周围有三股强大的外戚势力,压力可想而知………
史书对于秦国外戚介绍的疏漏导致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有很大的缺失。李教授的这一番历史推理为我们还原了许多历史事件并对一些时间进行了合理推测及解释,同时也为我们了解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当然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身后的谜团仍然数不胜数,期待李教授接下来新的历史推理成果。
《秦谜》读后感(七):秦始皇他亲爹到底是不是吕不韦?
在很多人眼中,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探寻历史的真相。
但是,史学家黄仁宇曾经说过,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在发现和批评荒谬,而在发掘和解释荒谬背后的逻辑。李开元教授的《秦谜》就是这样一本书。
《秦谜》是我今年读得最爽的书之一,这本书的主题在于重新解开秦始皇的身世之谜。
其中最重要的谜题就是:
秦始皇他爹到底是谁?
秦始皇他爹是不是吕不韦?
对于秦始皇他爹的人选,老百姓可能对吕不韦的认识可能比秦庄襄王更多。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是,吕不韦把自己小老婆送给流落赵国的秦国王子子异,借而把自己的骨肉推上王位。
李开元教授基于史料和推理,提出法律鉴定、医学鉴定、史料记载三条证据,最后推翻了吕不韦是秦始皇他爹的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看三条证据:
法律鉴定,秦国的继承制度非常严密,会更严格按照法律验身、设立。
医学鉴定,是历史记载的赵姬怀孕生子时间不可能是在和子异在一起之前有孕育的,而且生男生女不一定,吕不韦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
文字证据,是《史记》添加材料的秦国世系及其他史料记载,秦始皇就是子异的儿子。
结论:秦始皇他亲爹就是秦庄襄王子异。
那么这个谬误的来源是那里,来开元教授说是太史公司马迁。
而且还找出了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李园献妹”。
赵国时,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这件事发愁,李园把妹妹献给春申君,然后春申君使其妹怀孕后,又献给楚王,剧情何其相似。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记录这个错误的故事呢?
历史背后的真实逻辑
这里又要回到李园献妹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假的,为什么是要编造这个故事呢?
否定皇位继承人合法性。
这时,我们可以理解了,其实汉灭秦后,就需要否定秦始皇的合法性啊,于是李园献妹的故事,就变成吕不韦献妾的故事了。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凉。”
这才是历史叙事尤其是荒谬背后的真实逻辑
所以,我们看秦始皇身世之谜时还需要回到《史记》成书的时代。
这应验了福柯的那句名言:“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时代,而不是历史讲述的年带。”
读史的警惕:历史叙述背后的逻辑,比历史本身重要。
我们读历史4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读史实,把历史当故事了解过去的事。
第二个层次:读规律,就是发现史实发生背后的原因。
第三个层次:读情景,这时不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读历史,而是要回到当时的情景去理解历史,很多看似荒谬的事情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第四个层次,读逻辑,历史的书写一种都与政治有关,中国尤其如此,所以我们读历史时,要去发现历史叙事的动机和逻辑。
正如历史学家鲁西奇在《何草不黄》里说的“历史研究者的任务,也许并非透过历史资料去探索所谓“历史真相”弄清“唯一”的客观历史,更重要的乃是各种历史资料看作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或人群对历史的述说,与认识。去分分析这些述说与认识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如此叙述?换言之,历史学家所面对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叙述与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
《秦谜》背后的历史逻辑
其实李开元写《秦谜》,其实秦始皇身世之谜只是一个引子,整本书的主线是秦国外戚势力在秦国的博弈,直到最后各个国家外戚势力逐渐被清除,实现大一统集权统治的建立。
根据这个逻辑,秦国历史的很多谜团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比如秦始皇荒的身世之谜、秦始皇为什么要杀他弟弟以及公子扶苏自杀的悲剧。
最后总结一下,读历史,首先读史实,尽量搞清楚史实,比如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其次,读规律,我们通过秦始皇的盛世之谜因此背后外戚斗争的兴衰,到集权的建立。再次,读情景,把史实(历史故事)放到当时的外戚势力斗争中去很多故事就得到了合理解释,最后,读逻辑,就是历史叙事者的逻辑,秦始皇身世之谜是为了汉朝提供合法性,那么你觉得李开元讲述这个历史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秦谜》读后感(八):莫做“耳食者”
作者李开元先生并不陌生,读过他的《秦崩》和《楚亡》,初拿到这本《秦谜》,私以为也是一样的体例,走历史散文抒怀路线,看过第一章后,再细读了封面的宣传语——“比小说还好看的历史推理开山之作”,燃起了解谜的兴趣。
本书的四大谜语不能说老生常谈,但都是秦始皇研究焦点:吕不韦是否献有孕之女、嫪毐的假父得名、秦始皇的后宫,等等。看似碎片化的故事片段和历史人物,作者用外戚势力,尤其是楚系外戚当政,这根隐藏的线索紧密缝合,帮我们勾勒出“秦外戚世家”的全貌,纵深至穆公起、宣公兴的秦国发迹渊源,横阔至秦楚关系及与六国亲缘外交,落脚点则是秦始皇的社会属性——关乎亲缘血统关系网。
且不论作者揭秘手法和谜底揭晓,最吸引我的是作者的两个观点。
一是对历史的重新认知——“3+N的历史世界”。“3”是历史学的三个基础世界,“N”是历史学的多个延伸世界。第一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往事,第二历史是反映往事的史料,第三历史是编撰的历史著作,这就是三个基础世界。历史划为“3+N”的多重维度,等同于衡量历史真假和价值的多把标尺。我一贯信奉于感知真实的历史,即“第一历史”,因厌倦了中学课本中的历史。而想达到“第一历史”的彼岸,必须先逾越第二及第三历史的此岸,在此逾越过程中,又因种种“N”重延伸世界的阻碍,彼岸的历史则变得不可望亦不可及,也缺失了对历史的尊重,从而为某种目的而变形滥用。当和作者一同哀叹时,作者又提醒我们:历史本就是基于史料对往事的推想,而合理的推想必须基于现有的史料、合于发生的逻辑,否则将走向空想和臆想的怪路,而这也是历史变形的缘起。
二是对“六王毕,四海一”的重新建构——天意难测民意重。天意是时势,是历史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逆转的宿命。“四海一”就是天下大势,秦帝国的创建就是顺应天意的产物。但“六王毕”却成为了民意人性的关切,秦灭六国的暴行成为了民意人性的佐料,结果就是“天意无情,民意人性”。天意和民意的聚餐离合,贯穿了历史长河,左右了来源流向。造就“四海一”的秦帝顺天逆民,沉湎“六王毕”的民众逆天顺民,唯到了刘邦建国,顺天顺民。不知是天意超前,还是民意滞后。援引作者文中观点:体察天意和民意,方能通古今之变。古代社会,天意重而民意轻,现代社会,民意重而天意薄……天意难测而识者少,民意可察而变数多。
无论历史世界如何被天意民意割取,但愿自己莫做“耳食者”。
《秦谜》读后感(九):《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读书笔记
从未翻阅过真正的史料,关于他们的一切都是从被加工过的各种书籍、电视剧里所获知的,历史如何,真相如何,我从来不知。因此对于作者的推理除了信服,再无其他,整理出来方便自己查阅。
【秦始皇】 一、身世 关于嬴政的身世,作者开篇指出,世人之所以千百年来难以辨识真相,起源于《史记》内容的自相矛盾。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秦始皇是庄襄王,即嬴异的儿子,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在吕不韦家见到赵姬,一见钟情,娶以为妻,生下了嬴政。 然而,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则是另外一个说法:吕不韦与赵姬同居的期间,子异到吕不韦家做客宴饮,对赵姬一见钟情,请求吕不韦将赵姬送与自己。吕不韦为了获取投资的成功,只得将已怀有身孕的赵姬送与子异。赵姬隐瞒了自身情况嫁与子异,如期生下嬴政。 作者分析了这两种说法,梳理了整个的故事脉络,从法律制度、人物动机和医学等方面得出“嬴政拥有纯正皇室血统”的结论,分析如下: 吕不韦三十岁时,约在公元前262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他偶然结识了在赵国当人质的子异,并察觉出子异作为政治权力的商品价值。经搜集各种信息,他再三计算核实后,决定投入自己的全部资产,拥立子异成为秦国的国王。而在这个商机中,血统——子异身上纯正的秦王血统,是吕不韦投资的买点。 当时,作为王太子的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尚未确立继承人,因为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是他的正妻,亦是他的表妹,属于以宣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一族,熊姓芈氏,安国君是倚仗了芈氏家族的力量,才在秦昭王的多位儿子中胜出,做了王太子。可惜二人无子,故吕不韦认为安国君后嗣问题,取决于华阳夫人的意向,于是在征得子异的同意后,吕不韦通过他的公关能力,从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身上下手,以“解救芈氏家族的危机”成功说服了他,接着又获得华阳大姐的支持,最终通过华阳大姐说动华阳夫人立子异为安国君的继承人。 秦汉的继承制度非常严密,父亲的地位必须由嫡子继承,嫡子的认定必须是父亲和正妻所生,或是另外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所以,在这次政治交易中,子异的王室血统是整个事情的关键。作者认为,从这个角度上看,吕不韦没有在王室血统上作案的动机,而华阳夫人和芈氏家族在有关子异血统的问题上,同样不容许有任何疏漏,留下任何可能被质疑的死角。 其次,秦国是法制国家,王子和封君的册立不但有法律文书保存于政府机构,还有正式的仪式宣称其事,各种形式的“信用符”广泛地使用在各种协议约定当中,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凭证。华阳夫人收养子异为养子、安国君立子异为继承人等事都是立有正式的凭证文书的,根据作者的推断,子异立赵姬为正夫人,立嬴政为嫡长子作为继承人,也都是立有正式的凭证文书的。 以上是法律推断,作者又通过医学证明,《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写道:至大期时,生子政。“大期”是指妇女足月分娩的日期。如果赵姬是在怀孕两个月以后才被献给子异(以古代检测手段,怀孕两个月后恐怕才能知道),嬴政就不会在“大期”而产,而是早产。早产是非正常的分娩,非正常的分娩当有非正常的原因,纵然子异不怀疑,也很难瞒过他身边的人包括医官、夏姬(子异的生母)、老妈子等人。 因此,作者认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是可信的记载。 除此以外,《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末尾还有一份添加材料,可以称为《别本秦王谱系》,里面有一句话: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茝阳。生始皇帝。这可以作为秦始皇是庄襄王子异亲生儿子的另一条直接证据。
二、后宫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他的皇后,以及有关秦始皇所有后宫的消息,在史书中几乎都没有记载。 根据继承了秦国制度的汉朝初年的情况来看,秦始皇应有正夫人一人,称号为皇后,侧室多人都称夫人。真正有名分,可以被称为秦始皇后宫的人,大约十来人。世上盛传秦始皇的后宫列女在万人以上,都是后世的传闻和文学的夸张,不能作为信史来看。 但作者从秦始皇多名子女身上着手,都未能找到更多关于后宫有价值的信息,唯有在扶苏处,作者与著名历史学家藤田胜久先生的看法相似:根据后来陈胜吴广对扶苏(秦)和项燕(楚)同时出现在起义军口号中的矛盾,可以解释为扶苏的母亲可能是出身于楚国的王女,扶苏冤死后,复兴楚国的起义军以扶苏的名义为号召。 因此,作者推断始皇后是一位出身于楚国王族的女子,不但与华阳夫人关系密切,也与昌平君关系密切,是同一亲族关系网里的人物。 延伸展开来看,在秦始皇的多位儿子当中,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能力最强,声望最高,也最为秦始皇所看重,是帝国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看好的接班人。然而,秦始皇始终没有正式册立他为太子,许正是因为对于扶苏母亲背后楚系势力始终心存忌讳,担心扶苏即位后政权再一次落到楚系外戚的手中,又会引发政治上的震动。正因如此,一直未正式册立扶苏为太子,从而导致幼子胡亥篡位,种下了亡秦的祸根。
三、谣言 关于焚书坑儒,焚书可靠,坑儒可疑。 两千年来,许多人把坑儒看成暴君秦始皇的标志性罪行之一。但在调查秦始皇疑案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发现秦始皇反儒的确切证据,反而在追查扶苏的案件时深入坑儒事件当中,经过仔细的查阅寻访、严密的追踪考察以后,获得充分的证据,断定坑儒是一桩伪造的历史。 晚年的秦始皇因为惧怕死亡,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追求长生不老上。在古代中国,修炼长生不老之术、提炼仙丹仙药的人,被称为方士。 为了迎合秦始皇的喜好,大量的方士被召集到咸阳来,在秦始皇的身边进进出出,数量有三百人以上。侯生和卢生是有名的方士,他们受秦始皇礼遇厚赏,四处为秦始皇寻求不老的仙药。 但仙药怎么可能被找到,找不到仙药的卢生找了各种理由搪塞(玩弄?)秦始皇。秦是法制国家,重视实践实效,法律规定,凡有方术特技,不得模棱两可,经检验不灵验者,以死罪论处。卢生等一帮方士们于是串通起来一齐大逃亡。秦始皇大怒,将此案交由御史台追究刑事责任。在追查审讯的过程中,在咸阳的各种方士奇技者、部分言论文学者都被牵连进去,最后的结果,判定其中四百六十余人有罪,被活埋于咸阳东郊。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坑儒”事件的来龙去脉。
四、评价 我很喜欢这句话:看法可以有很多,事实却只有一个。 外戚干政是秦国政坛的深层背景。楚系外戚集团主政,左右秦国政坛八十年之久,从秦昭王时代一直持续到秦始皇时代。可以说外戚关系,特别是楚系外戚集团的存在,是秦始皇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背景。 在这个大背景下,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天下的最后一个阶段。 而天意和民意,是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两个视点。从这个角度观察,可以看到秦国以它特有的条件顺应了天意,成为实现天意的工具,逐一消灭列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帝国;也可以看到,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又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残酷的战争过程,残酷地强暴了各国的人心,是违逆大众民意的。 天意无情,民意人性,秦灭六国的历史是一部顺天逆民的历史。
【长安君】 长安君成蟜是嬴政同父异母的弟弟。 由于与其相关的资料记载较少,以下大部分为作者推测: 战国时代都属于韩国的领土,基于地域观念,称韩为夏,称韩国出身的韩夫人为夏夫人,因此作者推测嬴异的生母“夏姬”出身于韩国王族,是韩国系的夫人。按照当时的惯例,王子的婚姻多由母后决定,且多会在自己的近亲中选取,以此推断,当赵姬和嬴政因战乱被困于邯郸的期间,夏姬为子异选取的新夫人,应是韩国王族出身的韩夫人,即成蟜的生母是韩夫人。 子异即位以后,养母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是势力强大的楚系外戚势力的中心人物,生母夏姬被尊为夏太后,是韩系外戚势力的中心人物,两宫太后的局面正式形成。 根据《战国策·秦策》《新序·善谋》《史记·春申君列传》等文献的记载,秦王政五年,成蟜出使韩国,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得到韩国献出的“百里之地”。按照作者的逻辑,夏太后与韩夫人都出身于韩国,与韩国王室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她们动用自己的关系网,派遣成蟜出使韩国,通过军事压力和外交活动,迫使韩国献出百里的土地。成蟜归来后,因功受封,这或许就是“长安君”封号的由来。 秦王政七年,夏太后死去,成蟜失去保护伞,韩系外戚失去了中心人物,不可避免地衰落。而以赵姬为中心的赵系外戚力量日益强大起来。 秦王政八年,成蟜领兵进攻赵国,突然在前线投敌叛国,史称“成蟜之乱”。作者推测,成蟜是因为被赵系势力逼得走投无路才走上了叛国的道路。
【嫪毐】
与赵姬(帝太后)同为赵国人的他,是吕不韦为了避免情感上的纠缠和政治上的危险而寻找的替身,一位可以取代自己充当帝太后情人的替身。 战国秦汉时代,寡居的太后、公主养面首,公开持性伙伴的事情并不少见,不以为丑而隐瞒,甚至受到支持和鼓励(这还真是刷新了三观)。 受到帝太后宠爱的嫪毐,与帝太后形影不离,育有二子。不仅成为秦国数一数二的巨富,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 然而,他千百年来受到的是妖魔化的丑化和各种谩骂,真实形象完全被隐瞒和篡改了,实际上嫪毐在政治上是有所作为的。 作为帝太后的面首和宠臣,财富并不难得到。可封侯事关国法、建立封国,并不是一般的事情。纵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封侯的原因(也因如此,被世人误解了两千多年),作者还是做出了合理的推断: 秦国是一个绝对重视爵位的国家。商鞅变法明文规定,爵位的授予,必须根据军功或者是与军功相应的功劳。秦国的爵位一共二十级,最高一级是侯。在秦国的历史上,被授予侯爵的人屈指可数,都有登记,有被封侯的理由,例如王翦是在大败楚军、攻灭楚国以后方被授予的侯爵。 而嫪毐受封长信侯,秦国史书做了正式的记载,表明嫪毐立下了非同寻常的功劳,却未说明是何功。 历史事件的真相,不仅仅在事件的本身,也在事件前后左右的关联当中。 作者查询史书,发现同年发生了成蟜之乱,因此推断当夏太后过世,在帝太后打击韩夫人和成蟜的行动中,嫪毐充当了头号打手。在他的一手策划下,韩系外戚势力遭到彻底的清洗,领兵在外的成蟜被迫降赵。许是在这件事情当中,嫪毐因为镇反立了大功,被封为长信侯,权倾朝野。 而红极一时的他因一次偶然的口角被人告发,由于暴露帝太后的隐私,牵涉到秦王的声誉,他受到追查。 秦王政九年,嬴政满二十二岁,当他前往雍城举行冠礼时,首都咸阳成为政治空城,嫪毐在咸阳发动了武装政变,史称“嫪毐之乱”。 许多人,包括我都曾以为是嫪毐是想谋朝篡位才发起了政变。但作者推翻了这个结论,他指出: 嫪毐是帝太后的亲信,他的一切包括财富、地位、权力都得自于帝太后的恩宠,他的重大行动实际是代表帝太后的意愿。此次政变使用了帝太后和秦王的印玺调动军队,说明是得到了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的支持和指使。嬴政是帝太后的长子,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也是帝太后在秦国能够立足的唯一凭借和资本,她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理由对嬴政下手。而嫪毐与帝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没有秦王室的血统,他们绝无任何可能继承王位。 因此,这次政变的目的并非是篡位,对象更不是嬴政,实际是华阳太后和吕不韦。在夏太后过世,韩系外戚彻底崩溃以后,帝太后势力的过度扩张引起了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的警戒和不满,嫪毐暴露帝太后隐私的事件正好授予了华阳太后打击帝太后的口实。楚系集团开始彻底追查此事,他们希望利用嬴政亲政的机会清除嫪毐,剥夺帝太后的政治权力。加之嫪毐封侯建国后,在政治上成了吕不韦的对头,二人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政争。正是在这双重逼迫之下,得到帝太后支持的嫪毐狗急跳墙,发动政变,企图用非常手段,消灭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 只是政变发生后,秦始皇命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兵攻击嫪毐。两军大战于咸阳,嫪毐兵败,后被处以车裂之刑,参与叛乱的二十多位高官,都被枭首示众。依附嫪毐的家臣多被判刑,而被流放到四川的数量就多达四千多。他与帝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 从此,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瓦解。
【昌平君】 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 在这三位大臣中,吕不韦从秦昭王时代就活跃于商界政坛,但缺少军事经验,没有真正带兵打过仗,他一生中参加过的唯一一次准军事行动,是庄襄王元年主持秦灭东周君。而秦灭东周君,仅仅是一次基于军事压力的外交行动。因此作者认为,此次真正领兵前往咸阳实施平叛的人物应当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但是,关于他们姓甚名谁,担任什么官职,为什么会在紧急情况下临危受命,所有的一切,《史记》中都没有明确的交代,唯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提到:“昌平君,楚之公子”。 根据作者分析,公元前272年,即秦昭王三十五年、楚顷襄王二十七年,这一年,秦国与楚国和好,身为楚国王太子的熊元到秦国做人质。熊元入秦,一住就是十年。按照战国时代质子在他国的做法,他们往往在当地娶妻生子,一如子异在赵国做人质时娶赵姬生嬴政。而昌平君,很可能还有昌文君,或许就是熊元在秦国娶秦妻所生的儿子。 熊元在秦国做人质时,控制秦国政权的是楚国王族出身的宣太后及其楚系外戚集团。秦昭王是宣太后的长子,他有一半楚系的血统,他的正妻也是从楚国迎娶的。以两国间关系而论,当时楚国是秦国最重要的盟国,熊元作为楚国的王太子,他在秦国娶妻是有关秦楚两国关系的大事,妻家不但应当同他的地位相当,也应当同秦国王室关系密切。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秦昭王当时大约五十四岁,多子女,熊元在咸阳娶秦昭王之女为妻符合各方面的利益,也合于古代王室间通婚的礼仪秩序。 根据这个推测,由母系入手,将昌平君与秦国王室、与秦始皇的关系做一个梳理,如下图所示:
熊元即位以后,作者推测昌平君留在了秦国发展,理由有二:一、秦国法律明确规定,秦国女性与外国男性所生的子女其法律地位是秦国人。昌平君的母亲是秦国的王女,他是真正的秦国王室宗亲,在秦国的生活和活动等同于秦人。二、华阳夫人出身于楚国的王族,而昌平君的楚国父系出身使他天生与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关系亲密,有共同的归属感和利害关系。因此,为秦效力更符合他的发展轨迹。 分析了昌平君的出身,作者又根据“攻毐令”推断出他的官职——御史大夫。 秦汉帝国的法律制度非常严谨,诏令的下达有一套制度化的程序,最高政令的发布是以各种诏书的形式下达。诏书的发令方是王或者皇帝;诏书的接受方,第一位是丞相,其次是相当于副丞相的御史大夫。而昌平君在接受秦王诏令时排名第二,地位仅次于相国吕不韦,以秦国的官职而论,应是仅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 从而可以合理地推断出,昌平君在二十三岁时,伴随子异即位开始登上政坛。二十六岁时,因为嬴政幼年即位而跻身于被委以国政的大臣之列。三十四岁时,他身为辅政大臣,以御史大夫的官职受命领军平定叛乱,拥立嬴政顺利亲政,声望和实力都到达高峰。至于他是何时被立为丞相的,《史记索隐》中没有交代。作者推定,应当是在秦王政十年,他接替受嫪毐之乱牵连被罢免的相国吕不韦,成为辅佐秦王嬴政的第二位丞相。 在接下来的十一年里,昌平君以秦王表叔、平叛功臣的身份出任丞相,辅佐秦王统一天下,先后攻灭韩国(十七年)、赵国(十九年)和燕国(二十一年),可谓功高位重,权倾一时。 直至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四十六岁时,被迁徙到秦楚交界的楚国旧都郢陈(见于《史记索隐》: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古文中“徙”字的本义是流放到边远地区去服役,带有贬意)。 至于被贬的原因,史料中并未记载,作者将其和攻楚之战联系到了一起(其中涉及韩国的部分暂不整理): 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欲攻楚国,比起李信的海口,老将王翦提出需六十万人。于是嬴政任命李信为大将,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而王翦则被免职贬斥出京,让他退休回到故乡频阳去安度晚年。 作者结合昌平君出京有敢死之士跟随,以及后来反秦复楚、被项燕立为楚王的事情,推想在进攻楚国的问题上,昌平君与秦王嬴政意见不合,可能是附和王翦,持慎重态度,甚至是另有微词,结果遭遇与王翦同样的命运,被免职出京,打发到郢陈去了。 而此次战役,李信统领二十万秦军攻击楚国失败,是战国以来秦国历史上罕见的惨败,事后秦始皇亲自请王翦出山。 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统领六十万秦军出动,以秦军一部包围郢陈。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在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的紧急情况下,昌平君是秦国的丞相,又是楚国的公子,具有秦楚两国王室贵戚的双重背景,他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成为最后一代楚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秦王政二十四年,《史记·秦始皇本纪》纪事如下: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儿子,是最后一代楚王,与项燕一起战死于蕲县,可是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史书上并未记载其真实姓名。 直到1982年在一堆废品中发现一件残破的铜戈,专家们根据其形状、材质等特点,推断它是秦国的兵器,在这件铜戈的一面上发现有细如毫发的三行铭文,其中一行刻字如下:十七年,丞相启、状。 秦国最初设置丞相是在秦武王二年,而秦朝在位长于十七年的帝王只有两位,一位是秦昭王,一位是秦始皇。考察史书的记载,秦昭王十七年时,出任相国的人是穰侯魏冄(冉)。在秦国历史上,相国只有一人,丞相或者一人,或者由二人承担,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没有同时置相国又有左右丞相的情况。 从而得出,启和状并非是秦昭王时代的人物。 而在秦始皇的时代,有一位丞相叫隗状,“丞相状”应是指该人,隗状在秦王政十七年时已担任丞相,因排名在丞相“启”后,当是左丞相,故而推测右丞相“启”便是指昌平君。 故昌平君,全名熊启。
【胡亥】
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生于秦王政十八年。 秦始皇即位以后,曾经五次巡游天下。胡亥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便是在他二十岁,在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的时候。 这一次巡游,秦始皇做了一个对未来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就是带上幼子胡亥同行,这个决定直接牵涉秦始皇究竟想选择谁做自己继承人的问题。 晚年的秦始皇确实曾打算立胡亥为太子,废长立幼的打算并不是他一时兴起的念头,而是经过数年酝酿的积虑。经作者分析,胡亥之所以格外受到父亲的宠爱,一是幼子身份招人疼惜,二是出于他鲁莽而顽皮的可爱性格,三是胡亥没有政治野心。他没有政治野心的特点,在他做了皇帝以后仍然没有改变。他的人生观是追求人生的享受,满足自然生命的快乐,与政治权力和政治功业完全无缘。 作者认为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宠爱胡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与他的母亲有关。幼子的母亲往往是年轻貌美,最得老夫欢心,爱屋及乌的人情古往今来一贯如此。但这也只是个推测。 可以确定的是,在当时的形势下,始皇帝带胡亥出游的举动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向百官和天下显示可能立胡亥为继承人。同时,还有另一个隐蔽的意图,在巡游途中考察他是否能够胜任未来皇帝的重任。 考察的结果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可以得出:不合格。 始皇帝口授遗诏时,胡亥是唯一在身边的儿子,也是他有意立为继承人的爱子。然而,在最后的决定关头,他并没有将后事交代给近在身边的胡亥,而是交代给了远在上郡的扶苏。对于这件舍近求远的事情,只能解释为:经过十个月的亲自考察,始皇帝最终认为胡亥不适合做自己的继承人,他从扶苏摇摆到胡亥的心,又从胡亥摆回到了扶苏。 只可惜,一切都已来不及。受赵高教唆,胡亥走上了谋朝篡位的道路。 胡亥本人不善言辞,不喜欢交往,做事无城府而有些莽撞。他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信任的人依赖极深,几乎到了盲信的地步。 始皇帝生前,胡亥对他的爱戴和信赖近于盲目,始皇帝死后,胡亥将这份爱戴和信赖移情到了老师赵高身上,最终酿成了身死国亡的悲剧。 他死前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见赵高一面,他知道发动政变、逼迫自己自杀的人就是赵高,依然无怨无恨,只求见一面,他对赵高的依赖,至死也没有改变。
我这样的外行人大概是没有资格去评论这本书的,只能最后引用一句话来表达对作者的敬意:历史是基于史料对往事的推想。 所以,感谢作者的推理,感谢让我看到历史。
《秦谜》读后感(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读过李开元先生的《秦崩》《楚亡》,基本是读过最好的关于秦崩和楚汉相争的最好的历史书籍了。秦崩后楚兴,楚亡后汉立,引用《史记》材料,实际的地理复盘,再加上合理的推断,勾勒出不一样的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基于史料对往事的推想,《秦谜》不仅仅是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谜题的破解,更为吸引我的一种将客观史料与主观逻辑推论相结合的历史研究方法,这种思考方式甚至可以延展至我们的日常生活。未见过,未听过不代表未发生过。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的也未必为实,要把你眼见的片段或场景放置到大环境中,辅以情景,加以思考,可谓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
其实,史学著作有很大程度上是想象的产物,无不有著史、传史者的主观判断和当适时社会、政治情势之需要。始皇帝身上一直被历史贴上了暴君的标签,被儒家史学人为的丑化了,读本书有一种正本清源的感觉,看法可以有很多,事实却只有一个。李开元先生根据史料,通过历史环境,人情制度逻辑等进行逻辑推断,得出合理的推论,再与史料相印契,解开历史的谜点,补充历史的缺遗。很喜欢这种历史叙述和思考方式,特别是对于数学系毕业,喜欢逻辑推理的我,老对口味了。基本是一气读完,很难停顿,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之感,读时兼有历史解惑和推理的快乐,读逻辑推理部分享受到的那种快感,有种读东野圭吾作品的赶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