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是一本由[美] 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 / [美] 瑞安•尼科迪默斯著作,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你深感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时间总是觉得不够用,钱虽然越挣越多但是总是不够花,那么你该停下来认真的审视这一切,到底是工作出了问题还是生活出了问题,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一切都不是问题,而是你要学会改变,因为你追随的所以身心疲惫,有的时候懂得放弃,可能会得到更多。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极简主义》作者是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 和 瑞安•尼科迪默斯。下面和大家一起聊聊我和作者的极简主义。极简主义是帮助你获得自由的工具,让你远离恐惧、烦恼、压力、内疚、抑郁以及束缚的自由,获得真正的自由。极简主义只是去除生活中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从而使我们能够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后面会提到断舍离就是帮助我们去除无关紧要东西的方法论。
1 取回我们的时间
2 让我们摆脱多余的东西
3 享受我们的生活
5 活在当下
6 专注于重要的事物
9 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
11 体验自由
12 创造更多的东西,消耗更少的东西
首先在学习极简主义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幸福。在百度百科里,幸福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并不与快乐、满足、方便划等号。幸福感=R*满足感(R:幸福商)。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作者的观点类似,幸福源自内部,源自内心,源自充满意义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充满热情和自由,可以实现个人成长,为他人做出贡献,成长和奉献才是幸福的基石。那么我们如何追寻内心,找到生活的意义呢?
1 我们不是自己财物本身;这句话翻译的很难懂,我的理解是财物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该特别关注我们内心以外的财产和物品,更多的应该关注我们内心的幸福感。
2 我们的价值并不局限于自己所拥有的财产;我们的价值分为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有形价值是我们的财产比如存款和房车等,无形资产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比如通过个人影响力改变了别人让别人变得更加优秀,自己乐于助人为这个社会贡献着自己的热情,医生治病救人挽救别人生命,消防员营救被困人群等等。
3 记忆在我们心中而不是物品上;至今我还存放着某人送给我的笔记本,上面写着我现在都记不起来的文字,也许它也应该做一个断舍离了。
4 财物给我们的身心带来重压;房价上涨得让人难以置信,作为刚需,买不买得起有没有资格买,成了很多人的心头病,汽车每天每月每年的耗费,信用卡每月的还款深怕延期造成不良记录等等。所以这个月赶紧把信用卡注销掉,仅留ETC的信用卡即可。
5 你可以给自己想要记住的物品拍个照留念;想要舍弃却残留着过去的温度,心心念不肯忘掉过去,那么久拍个照然后告诉自己,记忆不再物品上,而在我们心中。
6 对我们来说只能平添愁思的物品,对于别人来说却有实际用途;两月前,我把前几年的保暖的衣物几乎都捐赠出去了,自己仅留下几件可能会经常穿的保暖衣物,捐出去的衣物我都重新洗过,而且很多都只穿过一次或则两三次,甚至还有没穿过的,再还未接触极简主义的时候,已经再开始慢慢精简自己的生活。
7 放手让我们获得自由;之前在得到APP听到猴子和花生米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多年以前,猎人为了抓住猴子,选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瘦口瓶,装了大半瓶香脆的花生米,放在猴子经常出没的地方。这种瘦口瓶,瓶口只能容得下猴子一只空手伸进去。猎人放好瓶子,就躲在了林子里。很快,猴子发现有好吃的花生米。当它确认没有危险后,就小心地伸手到瓶子里抓取花生米。可是,握满了花生的手无论如何都扯不出来!猴子手里抓满了花生米,此时,猎人出现了,猴子赶紧逃跑,可套在手上的瓶子严重影响了它逃跑的速度,最终被猎人抓住,失去了自由。其实,猴子只要松开手扔掉花生米就可以摆脱瓶子,但它又怎么可能放弃自己心爱的花生米呢?我们人何尝不是,不懂得放弃,所以丢掉的更多。
断舍离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充满了很多诱惑和值得舍弃的部分。比如和前女友分手了,那么当断则断,别像《猎场》的男主郑秋冬和女主罗伊人一样,优柔寡断,不懂放弃可能就会失去更多。坚持极简主义首选需要学会“断舍离”,何为“断舍离”?《断舍离》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著,断舍离分别是三种思想:
极简主义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断舍离,并且通过五个关键因素帮助我找到人生的意义,下面详细来了解乔舒亚和瑞安两位作者提出的极简主义的五个关键因素。
这里健康定义的范围是情绪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财务健康等。对于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两方面,吃什么和怎么锻炼。
(1) 每天坚持20个仰卧起坐 (2) 每天坚持散步2圈(我们小区1圈刚刚1公里) (3) 保持充足的睡眠 (4) 应当规避的食品:加工食物和包装食品,糖类,肉类(鱼除外),奶制品,水以外的一切饮料,碳水化合物(面食) (5) 多吃的食品:有机食物,鱼类,少量的水果,豆类,蔬菜,果蔬汁,绿色饮品,水
(1) 素食主义:避开肉类,可能会使用奶制品、蛋类等动物产品 (2) 严格素食主义:避开肉类,包括动物产品 (3) 鱼素主义:食用鱼类的素食主义 (4) 石器时代饮食注意:像原始人一样饮食,主要以肉类和水果蔬菜为主,少吃或则不吃奶制品、谷物类;《谷物大脑》也有类似观点 (5) 间歇性禁食法:正常饮食和间歇性禁食轮流交替,比如一周其中某一天只饮水不吃任何东西
(1) 我们是否持续地改善健康 (2) 我们对自己的进步是否满意
乔舒亚的锻炼原则
(1) 享受锻炼,找到并发现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锻炼的方式,然后坚持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比如不喜欢跑步,那么就可以选择竞走或则散步 (2) 锻炼释放压力,并且可以思考什么事情更为重要 (3) 多样化锻炼,让锻炼保持新鲜感
走向健康之路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欺骗自己,让要改变或应该成为必须,坚持极简主义,摆脱生活中多余的部分。不要浪费金钱购买零食,家里不要存放零食。写下应该要做的事情,然后把应该替换成必须,一件件去完成,比如我必须要坚持锻炼身体,这样写还不行还要细化下去不然不具备可执行性,我必须坚持锻炼身体,每天20个仰卧起坐,10个俯卧撑等。我最近一直坚持使用清单APP,它可以制定每天重复的任务,然后完成一项划掉一项,非常的方便而且可以帮助自己审视哪些任务没有完成需要今天去完成的,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心理健康方面,停止嫉妒,不要去思考他人的意图或企图,做最简单的自己。如果真想知道他或她心理是怎么想的就直接去问,否则就接受事实,不要胡思乱想。
人际关系包括:亲人、朋友、同事、配偶、恋人、室友、同学、同行等
绝佳人际关系的八大要素:爱、信任、城市、关怀、支持、专注(倾听不要打断)、可靠、理解(容忍>接受>尊重>欣赏)
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的3种方法:
(1) 评估现有关系并改变
列出人际关系的姓名,并标识是首要、次要、外围。首要关系为最亲密的关系,如父母配偶等,次要关系仅次于首要关系,可能是亲朋好友或则老板、精挑细选的同事,外围关系可能就是同事、熟人、远房亲戚、邻居等。然后列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影响是“正面”还是“中性”或则“负面”。负面的人际关系让你不快、空虚、沮丧、不满。
回答以下重要问题:
A 你有多少人际关系 B 为什么这么少或这么多 C 首要人际关系所占比例 D 次要人际关系所占比例 E 外围人际关系所占比例 F 正面人际关系所占比例 G 负面人际关系所占比例 H 中性人际关系所占比例
首要人际关系所占比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比如:爱人、伴侣、配偶,密友或则说是最好的朋友,直系血亲如父母或则子女等。
(2)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寻找新的人际关系前要想清楚的3件事:
A 你想要什么?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人群中发现到这类人的特质,然后将他列为人际关系的目标。 B 人际交往中你绝对不允许的是什么?如果这个人拥有你绝对无法接受的信念或则价值观,这个人可能就不适合列为人际关系的目标。 C 为了吸引这样的人,你必须变成什么样的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想要吸引这类优秀的人就必须把自己也变成同样优秀的人。
(3) 改变并提升自己
尽量远离电视和网络,因为他们会影响你的注意力和消耗掉你的绝大部分时间。网络和电视还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宅,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所以想要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就要走出去。改变提升自己最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学习需要专注,提升自己需要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改变提升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管理,这里的知识不仅限于书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包括软技能如社交、沟通、表达等。
找到提高热情和兴趣之前,先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你是什么人?找到可以确定自己身份的特质。
三大枷锁:
(1) 移除身份的枷锁,不用职位、头衔来标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移除确定性的枷锁,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说就是走出你的舒适区迎接更大的挑战,举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真实的例子,我刚到一家公司任职,试用期是3个月,然后总监想把以前离职的同事再挖回来,因为他们以前在总公司一起工作了很久关系比较要好,正好在转正时间节点,他对总公司说我不合格需要延长试用期,其实意图很明确,是在给那个朋友留更多的时间,让他考虑。当总公司叫我过去谈试用期的事情,我很意外,回来头脑里的想是离职还是继续证明自己。最后我选择了挑战最大的那个,留下来证明自己,第二天人事打电话叫我过去签订一个延长试用期的协议,又对我说总监才上任,以后要多跟他沟通,继续努力。后来试用期很顺利的通过,而且也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困难; (3) 移除金钱的枷锁,做好每月预算(预算分类、预算界限、团队合作、适当调整、安全保障),建立安全保障应急款,配置退休基金、住房基金、财富建设基金等。注销掉信用卡,还清债务。实现财务自由的五项要素:预算,投资,免于债务,极简化,奉献。
资金分类:比如食品酒水开销、行车交通开销、交通通讯开销、居家物业开销、进修学习开销等 预算界限:确定哪些是该买哪些不该买,确定的标准是需要还是想要,需要是没有就活不下去,想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大多数是虚荣心的需要,如果是投资自己可以让自己成长的学习类开销可以大胆的投入 团队合作:如果有家庭,就要一起执行预算并严格控制开销 适当调整:可能在最初的预算和控制会遇到一些问题,可以做适当调整 安全保障:备用3~6个月的备用金,以便不时之需
找到3个以你的爱好可以谋生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这一节主要讲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逐步积累变化,采取行动并提升你的标准。还有作者30奶奶来学到的人生课共30条:
我们必须去爱 仅仅爱是不够的,还要采取行动 快乐是买不到的 成功是相对的 让改变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把应该两字去掉换成必须 成长和奉献就是人生的意义 健康最重要 寄情之物没我们想的那么重要 你的工作不是你的使命 找到你的兴趣很重要 人际关系很重要 你不需要所有人喜欢你 地位和成功不流于表面,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内心和情感 嫉妒和艳羡是无用情绪 每个人都有崇拜的东西 我不是宇宙的中心 清醒是可贵的自由 活在当下 我们经常无故害怕 改变没什么不好,改变就是成长 装作完美并不会让我们完美 过去不等同于未来 疼痛是有益的,但为此让自己饱受折磨绝对没有好处 怀疑害死人 等待没什么不好,有的时候需要放慢速度不要着急 诚实极其重要 坦率和诚实一样重要 提升他人的价值是让他人买你账的唯一途径 广告诱导是癌症,不要被广告诱导购买 我仍然在努力把一切搞清楚
不可思议的成长与奉献的死循环:你越成长,就越能帮助他人;而越帮助他人,你自己就能获得更多的成长。 为人际关系网的人奉献自己增添价值。 增添价值的方法: 创造人们可以使用的东西 激烈某人采取行动 伸出援手 在别人想哭的时候提供肩膀,给人依靠 为某人指出更好的方法 提供一个新观点 以身作则 更多地去聆听 给予充分的关注 在某人需要的时候支持他 去爱他们
《少的力量》《少做一点不会死》的里奥巴伯塔; 《极简》作者乔舒亚贝克尔; 《影响力方程式:如何为自己代言》《死不妥协完全指南》朱利恩·史密斯; 《改变你有医生的理财习惯》戴夫拉姆齐; 《发现你真正兴趣的七个关键》乔纳森米德;
《极简主义》读后感(二):华而不实何谈极简?
完全被书名吸引进来的,结果是大失所望,不知道为什么评价这么高,书里开始的时候,提到需要做读书笔记并多次读此书,这本来也是我的习惯,结果读着读着,就变成快速翻阅,一目十行了,我觉得书里有时候用十几页来阐述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实在是有点繁琐,书的前半部分讲的是饮食和健康,全是一些所有人都懂的内容,看了没有能调整自己的动力也没有顿悟的感觉,就像是从网上搜集来的流水帐,作者强调多次自己为了实现极简主义放弃了六位数的年薪。寻找到了新的生活和幸福。为了这个决定我给个赞,但是多次在书中重复提到。我觉得作者并没有真的认为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必竟书写成这样,版权不见得能持久维持这样的生活。极简在心,像这本书本身就违反了极简的原则。极简也许只是想撑起这本书的物理价值而以吧。
《极简主义》读后感(三):极简主义是一个误导
我是信奉断舍离的,所以很自然地就翻起来这本书《极简主义》。
这本书是由两个年轻人撰写的,他们也是极简主义网站的创始人,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他们所信奉的极简主义的一些理念以及实践做法。首先这本书明确地告诉读者极简主义是一种工具、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极简主义能够实现更多的幸福和更大的自由。这帮我们摒除了惯常的一些想法,为了极简而极简。所谓极简,是对纷繁事物的排序,舍弃掉或者尽量减少不重要的事物。然后书中用了绝大多数的篇幅介绍了他们认为人生中应该着重发力的五个方面,分别是健康成长热情奉献以及人际关系。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实际上有一些误导,名字为极简主义,让人感觉到这本书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精简如何去忽略如何去删除,但是这本书最主要的事情是告诉我们如何集中力量、如何全力以赴,聚焦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然后我们可能会拥有一个更为丰盈、更为有意义、更为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并且值得在实践中去不断的去体悟,也就是像作者一样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去寻找创造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我看过的一本书中写道“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快乐从属于当前的利益,而意义是从属于长远的利益。” 作者提到的五个方面,有三个方面是有具体的指向,他们是健康、奉献(奉献是为他人带来价值)、以及人际关系。热情这个方面我觉得是一种做事情的方式,是与当前的利益相关,如果具有热情,那你可能会更加快乐,就像有句话常说的“不是要改变做什么,而是要改变做事情的方式”。成长我觉得可以不单独列为一项,成长是一种结果。如果一个人能够聚焦于生活中的重要方面,那么在这些方面一定会有成长,这是一种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一种因果关系。
《极简主义》读后感(四):极简主义是不是等于扔东西
极简主义是不是等于扔东西,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其实所谓的人生道理,往往没有什么新鲜的,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佛教乃至共产主义,都会强调相比物质生活,要要重视精神生活。所以这本书说得大致都对,但却没什么意思,不过它让我真正将扔东西的极简主义和我的其他认知联系起来了,从这点来看,这本书没白看。
为什么说它没意思呢,因为它大概是说了很多正确的废话,很不像那些典型的教你如何扔东西的极简主义的书,而是更多的讨论了一件事,相比层出不穷的物质生活,什么更重要?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包括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和奉献。它不过是像无数有哲思的人一样,再一次指出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不是由物质生活来决定的,或者至少不仅仅是由物质生活来决定的,在消费主义主导一切的当今社会,很多人很多时候会忘了这一点。
而所谓的扔东西,只不过是给陷入物质生活枷锁的人的一次解放自己的机会。那些断舍离的技巧是极简主义的术,而极简主义的道则在于寻找有意义的生活,这就不是几本书能解决的问题了,所以说这本书说得对,但也没有什么用。我现在倒是觉得相比直接的鸡汤道理,可能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让人行动起来的方法,其实更有作用,比如说只要你大动干戈扔几次东西,你对物质生活的理解就能提高很多,当然前提是,你得带着脑子生活。
《极简主义》读后感(五):极简主义--书评
此书提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五种价值: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批判性审视这本书吧,有些精神确实可取可执行也有理论基础,我比较看中健康这一章节,作者的饮食习惯我很赞同,有一点还说服了我,但是执行相对有点难度,我也是鱼素,作者比鱼素更可怕作者只吃鱼其他的海产品不碰,尤其是虾蟹之类的,因为书中写道尽量少吃食物链最底层的动物,虾蟹都是海底的清道夫吃垃圾比较多,可是我多少有点做不到,还有作者很少吃麸子类的实物远离糖份,只喝水,因为除了水之外的任何饮品都含卡路里甚至包含咖啡,作者的极端程度比我想象的还厉害,我只能望而生畏,但是没错食物就是生存的基本,不是获取快乐的途径,没必要把太多情感寄存在食物上。如果你以为这本书是教你扔东西教你不买东西那就错了,它教你的不是逼迫自己不买而是从心里不想买,没必要买,充实自我的不是物质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专注于自己喜欢事情的满足感,那份满足感是从物质中获取不到的。比如有了好的身材要比拥有多少件修身的衣服要强的多,有了好的肤质要比涂多少遮瑕膏好的多,成为更好更充实的自己不需要物质的包裹。人非圣贤,只能慢慢调整,读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有开始就比没有要好。
《极简主义》读后感(六):又一本成功学吗?
因为想出类似的书,所以就看了这本。
书中第一部分介绍了自己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或者开支之后的幸福,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追求幸福的人,看到第一段还是很振奋人心。这个钩子设置的很好。
正文的第一部分谈健康,其实就是庄子说的归还事物的本质,物尽其用。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作者给出了一个清单,就是所谓的西方量化科学中的人体必需东西,也不知道真假的,反正读者自己吃的舒服,觉得身体需要什么就多吃点,摄入过量了就控制一点。然后提到了健身,我一直不觉得健身就能保证健康,一身的肌肉没有很好看啊,都是消费主义和西方的霸权文化还有健身馆宣传出来的。适度运动,身体舒展开没病就好。第一部分无趣且司空见惯。
第二部谈人际,作者说把自己身边的人按重要、次重要、弱关系排序,然后分析他们的影响,正影响还是负面影响。然后针对正负面影响做相应的调整。读的时候心潮澎湃,但还是没有试。
好了,书已经过去一半了,作者又开始谈不看电视,断网的好处,留出了太多的时间。嗯,听听就好。
第三部分谈热情,你的工作要有使命感,然后你才能充满激情的做你的工作。当然想做的东西会遇到很多现实中的枷锁,作者就从地位、身份、确定性、金钱上一一打破了枷锁,当然是从他们的成功方面,你的话就要自己搞定了。但我的理解是开心就好,不要在意那么多别人的眼光。总结完毕。这一部分还有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作者寻找兴奋点的方法,即回忆自己的兴奋事情,寻找兴奋点及兴奋原因。虽然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很简单,但量化到具体的路径还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接下来两章就是成长和奉献,就是你自己那么成功了,觉得没有奋斗目标了怎么办,奉献吧。别扯了,先把健康、人际还有热情搞定再说吧。
总结一下啊,这本书最大的借鉴之处就在于作者摆脱了消费主义陷阱,人追求的是快乐不是消费,消费并不能保证带来快乐。所以你要回归本心,物尽其用,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被广告欺骗,健康啊,人际啊,热情啊。嗯,说的很有道理,但跟其他成功学一样,激情澎湃地看完了,真正能做到多少呢?给你自己带来一些收获,能让你幸福一点就好。
《极简主义》读后感(七):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想要的事情,马上行动起来。
2018年第三本阅读~极简主义。极简主义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极简主义者选择摆脱非必需的东西和关系,把握重要的东西。所谓的重要东西是读者自己的选择,书中主要讲了以下五个方面。 健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运动坚持锻炼,饮食上要采取鱼素的石器时代饮食方式; 人际关系:亲人是你的核心,同时寻找你想成为的人,然后努力学习。一个好的人际关系的养成要经过四个阶段: 忍受,接纳,尊重,欣赏。 热情:寻找你热爱的事情,把它变成你工作。但是首先你要抛开你身上的锚。(例如;债务,多余的消费,社会给你添加的标签等等) 成长:接着上面一条,当你寻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时候,每段时间都要设定一个可执行的目标来不断的改变自己,直到有一天能够摆脱你原来的生活。 奉献:就是给社会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既可以帮助你自己寻找生活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感觉到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所有的核心主要是两点:1.马上要行动起来,要把应该做什么改成必须做什么!2.你自己要知道,你究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极简主义》读后感(八):关注你所认为的重要部分
极简主义【美】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美】瑞安·尼科迪默斯、李紫这本书,花了两个小时就快速看完了,实在是极简主义写的也不极简。 虽然理解了作者对极简的定义是相对而言,对财产、工作的极简,对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反而是一种对生活的重新整理,对其人际关系篇较为喜欢。
这本《极简主义》最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想法就是极简主义不再是简单的断舍离,控制欲望、抛弃不必须物品等等,控制支出。年初很穷的时候,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今年要开始过极简主义、zero waste,其实就是简单的控制欲望,不逛街、不购物、卸载淘宝、少看购物分享帖子等等。但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让人生有意义,必须在五个方面做来平衡。1.健康;2.人际关系;3.热情;4.成长;5.奉献。人的精力、时间、金钱都是有限的,需要在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投入大量的人生,其他不是特别重要的就需要慢慢的极简主义,这会让你的生活更加明确,不需要追求所有的完美,这才是正确的极简主义的打开方式。
《极简主义》读后感(九):理性的消费者有不买的自由 —— 听 the minimalists的Podcast有感
书并没有看过,了解他们主要是通过听Podcast。几个月之前写的日记放在这里。
最近迷上了听the minimalists的Podcast,感觉收获很多。简单介绍一下,the minimalists是两个好朋友,Joshua 和 Ryan,他们30多岁,几年前离开职场,放弃了六位数的收入,专职写作、分享,倡导一种简单的、有意义的、自知自控的生活。他们的理念包括:主动减少自己拥有的不必要的物品,消除过度消费带来的债务,减少生活中带来消极影响的人际关系,减少无意义的信息摄入,从而留出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关注有意义的事情:健康,朋友家人,成长,创新,心之所向。
我听了有几点思考。
1. 物品:正如他们说到,一个人的居住环境里有很多物品,而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几乎没有被使用。物品就是为了让人使用的,为了人的生活更方便,给人的生活带来价值。如果有一件东西,你在过去一年内并没有用到它,将来一年内也不会用到它,那它对你来说,除了占地方就没用了。物品不应该被他人和广告赋予价值,不是有这么一辆豪车就多酷,拥有这么一件衣服你就多美;而要想到,除了广告里描绘的美好画面,我个人为什么需要这件东西。衣柜里的衣服,喜欢的也就那么几件;厨房里的各种小家电,好些不用都落灰。搬家的时候还麻烦。现在很流行的一类文章“让生活更美好的这10个物品”,有些设计新颖、实用性强的确实不错,但是多数也是制造出来的需求,买回来懒了又束之高阁。
2. 在美国生活,感觉到消费主义无处不在:一是广告太多太有毒,电视不能看,一集电视剧中间插播多少广告,让人没法好好看;邮箱(不论是实体的那个邮箱,还是电子邮箱),经常被广告填满;广播,路牌,广告到处都是。大多简单直接,只要这么多钱你就可以拥有这那。少数超级黄金时间(奥斯卡,超级碗)里的广告倒是有创意有内涵,把自己的品牌融入积极的价值观里,广告的编导都可以去好莱坞当导演编剧了。二是提倡分期付款,贵,没问题,慢慢还就是了,每月只需要还这么点就行了,于是很容易就背上了许多年的债。三是信用卡消费被鼓励,开卡各种优惠,消费多少免年费,信用卡消费如此简单快捷,不像交出现金那么痛苦,更鼓励了大手大脚地花钱,回头慢慢还债吧。人很容易成了信用卡的奴隶,而陷入无止境地还钱中。
我感觉国内这些年来,消费主义也是越来越盛行,双十一等各种促销活动,全民的购物狂欢,不断刷新纪录。然而每个人可能并不需要这么多东西,除了买的那一瞬间爽,有多少买回来的东西,真正带来了价值呢。
3. 消费的多面。从宏观层面上,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这些年来,便宜的、随手可得的物质,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让各个环节,从原料供应到快递小哥,大家都有钱赚。从这个角度讲倒是无可厚非。我对过度消费的感想主要有两点,1是人对自己的生活要有判断和自知。资本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为了促进更多的消费,不惜让广告颠倒是非制造幻觉,影响消费者的判断。如果不经思考判断而是听外界诱导/社会影响而买买买,那和被骗子骗钱有什么区别?钱是自己辛苦劳动赚来的,买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等于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2是对环境的负担,消费品的材料和生产过程,需要使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去年冬天《雾霾之下,我为什么没回美国》这篇文章里,其实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点,过度的消费对环境造成了过度负担,everything comes with a price, 大量廉价的可被浪费的物品,都是有其环境代价在里面的。为了更好的环境,自己能做的最简单的事就是减少浪费。
4.泛滥的信息,在侵占每个读者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感觉到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权,才是最宝贵的。频繁刷社交网络、参与网上无意义的争辩、阅读碎片化的信息,都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以为是自己在享受,其实自己被这些信息消费。
5.很佩服the minimalists这两人。资本会通过种种方式告诉你什么是你想要的,并且遮挡住其它反对的声音,而理智的生活的声音,只能通过呐喊才能让更多的人听到。
先想到这么多,有很多想法是听了他们的podcast,结合自己的感受想到的。感兴趣可以去关注他们(http://www.theminimalists.com/)。写完才发现,今天正好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我觉得在当下,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不仅仅有对所购买物品的知情权,更有选择买或者不买任何物品的自由。
《极简主义》读后感(十):极简主义,工具矣。
极简主义,不是扔东西,断舍离,而是一种追寻有意义,幸福生活的工具,让我们减少焦虑,轻装上阵,专注当下,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两位作者,曾经领着年薪6位数的薪水,过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奢侈生活,但他们并不幸福,各自遭遇着他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在自身的不断追寻和他人的启迪下,他们走上了极简主义之路。从健康,人际关系,热情,到成长,奉献,他们自身的情况得到了改善,而且通过创办网站,公开演讲,社区服务,让更多人了解,走上了极简主义之路。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极简主义而非财富,助他们实现人身价值。
极简主义,是一种追求有意义,幸福生活的工具。与其说是一种少即是多的哲理,毋宁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物欲横流,消费至上的时代里,你不是得到一些遁世之方,而是一份积极进取的人生指南。它本身并非宝藏,却是你人生的藏宝图。
若你正饱受物欲之困,又苦于没有解决之道,那么《断舍离》,《你体内的囤积欲》可以帮助你。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走得更远,前进的路上越走越远,那么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本书是两人合作书写,既有各自的文章,又有共同撰写,作者视角时而第一人称,时而第三人称,略有混乱。然瑕不掩瑜,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