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刺杀孙策》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19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刺杀孙策》读后感10篇

  《刺杀孙策》是一本由史杰鹏著作,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杀孙策》读后感(一):该死的孙策

  昨天收到大王新书《刺杀孙策》,下班后翻开,看完。 对我而言,大王的书都有一个特点,翻开就得一口气看完。以前年轻时候颇能熬夜,用整晚的时间看完一本书,精神体力上倒不觉得什么。现在十一点以后就困了。好在刺杀孙策不那么厚,刚好在十一点前看完。意犹未尽是有的,但像读《楚墓》觉得《楚墓》未完的感觉却不明显。 这本小说独特。 孙策比大王以前小说中的人物有名的多。无论是沈武、婴齐、何敞,还是《楚墓》中的伍生,他们说到底都是小人物,没有自带光环的出身。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里,凭着比常人多出一点的执着---或者说信念,以及好学而得的才华解决一个个困扰阻挡自己难题,一步步走向他们不可控的结局。 孙策不一样。他勇力过人雄姿英发,攻城掠地战无不胜更何况,他还有大乔------这些都是他拥有众多粉丝基础。你要是在网上批判一下孙策,估计会有很多人反驳甚至骂你。 以孙策这样级别历史人物作为主角,这在大王的历史小说中还是第一次。(除了《赤壁》,当年的电影名震一时,但也烂出天际。如果以大王《赤壁》为脚本,至少在立意、情节方面不会落人诟病。个人认为,大王《赤壁》亦属上乘。) 有朋友可能会说,这本小说是以尹昭视角展开的,而尹昭也是位没有即真的小吏,不折不扣小人物。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纵观全书,所有情节的铺排都围绕着刺杀孙策这个点进行的。孙策出场寥寥,但其狠毒残酷心理变态性格,攫取天下野心,勇猛过人的手段却刻画的异常生动,让人有身处其时的恐惧绝望感。在《刺杀孙策》中,他是一切的缘起,从卑微的樵夫到阴沉的孙权,在这场刺杀孙策为节点事件前后,都无一例外的和孙策发生联结,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从这个角度讲,孙策才是这本小说当然的主角。 这本小说很像一个圆。楔子里孙策杀许贡点出整个事件的因由是圆周的一个点。除了刺杀孙策,小说里所有章节也都是分布在圆周上的点。韩当—阿蘅—尹昭一条线,门客—阿蘅—尹昭是一条线,县令—吏椽—尹昭也是一条线……所有的人物或关联或从属,最后都无例外的归结到孙策身上。孙策是圆心的点,他不知道所有的事,但他被杀死,就够了。而刺杀孙策事件是简单的。孙策杀许贡,许贡的门客为主君报仇,针对孙策嗜好猎虎的特点,驯养老虎在丹阳做局。 这样的结构巧妙。它使我们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一度忘了“刺杀孙策”而体味到孙策治下江东的众生相。也一步步了解到孙策的该死。 孙策是该死。他所造成的桩桩血案的孑余之人都有理由向他复仇,他所残害的女孩子父亲有理由向他复仇。可他最后死在谁的刀下?为什么杀他? 细思极恐,回味悠长。 整本小说的气质沉静的,悲伤氛围自始而终。有让人温暖的人和事,但也难掩伤感文字一如既往的大王特色,典雅而克制,能一下子把你带到那个时代,别人学不来,我更说不好

  《刺杀孙策》读后感(二):《刺杀孙策》读后感—最凉的世需要最热的血

  历史小说写成这样真不枉一口气读完。作者是个悲观主义者,整部小说,虽然结尾算得上明亮,“好人得意坏人遭殃”,但乱世之下平民布衣的沧桑苟且却依旧沉重得从字里行间漫溢出来,所谓的“腾达”亦不过像是触不到实处的镜面反光—这一刻似乎明亮,也许下一秒又会沉入不见底的黑暗。谁在操纵呢?谁是真正的命运主宰者呢?也许是老天,也许是盘根错节的人性

  小说的主人公,既非被刺杀者孙策,亦非谋划多年的刺客,而是籍籍无名的布衣尹昭。这样一个陋居乡野的平头百姓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可以想见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小人物的视觉来呈现当时的世俗风貌和时代背景,使得小说更加真实,有代入感;以个人跌宕起伏的经历描述命运的诡异变化来增强小说的张力和可读性。也许这样的意图大多数小说家都能模仿,实现,但是这部小说另有独到之处扎实的汉代历史知识、疏淡松朗有节制的语言风格—-这却是鲜明的作者个人特色,旁人无法模仿效行。

  作者赋予小人物尹昭温暖的人性:家庭内,尊父怜妻爱女;家庭外,友善乡邻同事朋友,但同时,作者又描述了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尹昭的种种憋屈:因为没有男嗣而在大家族内受到欺压;因为只是县衙给事(临时工)而遭排挤和不公平待遇;因为仗义正直得罪小人而导致被孤立隔离……如果就这么麻木地认命也就苟且过了一生,但作者笔下的尹昭却并未因冤屈愤懑而躺倒在地,他愤怒,有血性,如书中这一段描写:尹昭的邪火立刻嘭的一声窜起,只觉头顶热血腾涌,仿佛头皮也要揭竿起义,拥立着毛发根根直往上竖,胸中好像开了冶炼炉,怒火熊熊,铜汁四溅,也戟指骂道……

  世道如此,人世沧桑,但是就此浑沌随波逐流活得也太过潦草。尹昭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但他心头仍有热血,是非依旧分明,也许就是这一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终结大人物孙策的性命

  《刺杀孙策》读后感(三):蠕动的蝼蚁

  《刺杀孙策》是继《亭长小武》之后,又一部精彩历史小说。让我憋足了劲,用两个下午读完,精彩至极。

  一个充当历史背景布的蝼蚁,尹昭,因为汉末征战,县政府工作人员短缺,加之自己爱读书,且识得古文字,被召为县政府粮站帮忙的临时工——给事县廷。

  本以为可以凭借努力晋升加薪,却被县长假许欺骗,家里也没有钱送礼,原地踏步。还被派出所所长殴打,他仿佛陷入了深井之中,齐腰的烂泥,不能自拔。深井幽暗的四壁,挂满了一双双眼睛,来自单位正式遍和事业编的鄙视。

  人渣枭雄孙策,对,就是那个孙策,在尹昭所在小区门口,强奸了尹昭的女儿后,抖搂抖搂,骑马跑进了山里射虎。尹昭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被大伯家长期压制,家族中也是弱势群体。女儿又被奸污,尹昭心里的阴影又被抹厚一层。

  尹昭擦着泪水走进山里,去完成县府派给的任务,为大领导射虎保驾护航。躲在树上的尹昭,发现射虎人体特征,跟女儿描述的施暴人一摸一样:胸前三道疤,两旁纹着八个篆字“受命于天,即受永昌”。尹昭气血上涌,提着刀就过去了:“我操你妈,你个畜生!”

  除了精彩的描写,生动的文字,作者史杰鹏先生,秦汉古文字专家、训诂学专家,当然使出了看家本领,嵌入了汉代律法、礼仪服饰家具等诸多知识,并在页脚注释。让我学习了很多。书中还有一些生僻字词,它们就像女人胸脯上的纽扣,还带着密码,我就一边看一边查工具书,《康熙字典》和《说文》。不断地标注,不断地解扣。

  《刺杀孙策》读后感(四):花了两天看完一口气看完的第一部历史小说

  儿子在写作业百无聊赖,找来到了一周都没有翻开的《刺杀孙策》,一打开,合不上了,第一天一个早上,第二天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了。说实话文学类图书比较少,比较喜欢看点所谓实用性的强的书籍,买史老师的书主要用意是表示一下对自由表达权利支持,尽管有时候也受不了他那喜欢把SB挂在嘴上的言说习惯。一个文学的门外汉技术从业者,我的几点感受

  情节展开看似杂乱,但却直达中心。刺杀孙策的情节铺陈展开“包袱”不断,从韩当的侄子被在山上杀掉被认为是老虎所吃开始,有点前一段看的英文原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感觉——精心准备,手到擒来。看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刺客在不断画着思维脑图,一步步引诱孙策,不知为何刺客对孙策的性格把握这样的好,他们不过是刘贡的门客。我强烈感觉到刺杀孙策是一部好的电影剧本,不知道未来有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面世。

  语言上摆脱了很多网上文学过分现代或者戏谑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涨姿势作用,其中有N个我不认识的字词,譬如“掾”字,这个字太常出现,不得不查了下字典,还有后面多个具备专业历史语言文字的作者才能写出来的。我想文学也有开启民智的作用吧!

  思想境界上还是一贯的史老师对人生“”猥琐“”的种种无奈感,在一丝丝生命如蝼蚁的白描中由尹昭的不屈不挠,仗义血性中看到一丝丝人生黑暗中亮光;孙策作为一个在三国中表现抢眼的吴国的伟光正人物接近了历史史实,尽管我也不知道历史史实具体如何,但我觉得这里的孙策才是真正的人生存在——残忍跋扈,随意放纵,嗜血狠毒,这不就是几乎一切中国历史人物的真面吗?

  短小精悍,情节紧促,小题大做,值得一看,尤其是陪着孩子写作业的时候!

  《刺杀孙策》读后感(五):岁月忽已晚

  一个下午,窝在宿舍里读完了《刺杀孙策》。外面阳光大好,读完的时候,外面却是乌漆抹黑一片,只有对面楼的灯光一直凝神会聚,坚守岗位,天黑得越来越早了。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一部小说了,上一回这样一口气看完一部小说,还是研一的时候读老师的《楚墓》。后记中有位先生说,这本书要一口气读完才能体会其中意味,不禁窃喜,自己竟然不经意间暗合了。这位先生说这本书哀而不伤,我却觉得心里满满的辛酸,“活在古代不容易”,在那样一个没有先进医疗的战乱年代,小小的创伤就会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似乎死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

  跟随史老师读了三年书,再看这样一部历史小说的时候,相比于读《亭长小武》时,有了很大不同。或许是因为三年里和史老师在生活中接触,能够听老师传道解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似乎觉得师门正一起吃着火锅,史老师正坐在对面,大家正听着老师神采奕奕地和我们描述他要写的故事。书中的很多细节,来于老师的生活经历,也是我们都有的生活经历,于是古人似乎并不古,变得亲切起来。那段杀鸡的描写格外精彩,画面脑海中涌现,那鸡的挣扎、抽搐,被方血后的哀鸣凄凉垂死挣扎无济于事的无力感,最终在主妇的手中失去了生命的光辉

  又如对于疼痛的描写:“疼得哦,感觉有另外一个尹昭从身体里抛了出去。我趴在那里,等了好一会儿,那个尹昭才回来。”这样新奇的比喻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是怎样的痛感呢,但是转念一想,痛起来的我似乎真的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我,我去哪里了。不过还是十分好奇,那个跑出去的尹昭做了什么呢?还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他突然从腰间拔出书刀,在自己手臂上划了一刀,鲜血崩绽,‘我觉得不痛啊,比起活着的痛,真的是悬如天壤。’”突然就能体会那个时候小吏的无奈挣扎的感觉了,似乎一切都是看不到头的,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去想,拼命豁出命来保命。

  老师对于典籍的熟稔,一直让我们汗颜,从前每每侍坐时,都觉得自己学识浅薄。老师不仅能随手写出漂亮的古文字,还能脱口而出典籍中的语句,更对典章制度烂熟于心,在书中又能不着痕迹地将这些交代清楚,使得整个事件逻辑清晰,人物之间产生的种种事情有理有据。于是,史书中小小的一件事,被填补了很多细节,而这些细节又是通过小人物来展现的。史老师的书多以小人物出发,以那个时代最平常的生活来为我们打开窗户,让我们看得时代的一隅。处决于吉之前的那段对话,颇为精彩:

  韩当道:“听说了,正想请他来府中,看看是否真有什么法术。”

  太史慈一拍掌:“义公,孙将军担心得对,连你也这么信奉他,此人真是不除不行啊。”

  “此话怎讲?”韩当似乎吃了一惊。

  太史慈道:“孙将军说,此人妖言惑众,靠治病画符笼络百姓,乱君臣上下之位,如果不除,恐怕他日又是一个张角,必乱江东。这回,就是孙将军专门派我来解决的。”

  韩当道:“哦,孙将军巨眼灼灼,我等不及。子义准备如何解决?”

  “枭首示众。”

  最后四个字,可谓触目惊心,想来竟然是如此狠心,但是合情合理,除此四字,无以形容那种残忍。而这段对话将于吉的命运死死定在了板上,只能一声叹息,不忍翻下去,好像于吉的首级在下一页就要喷薄着炽热的鲜血在我们面前显现。

  老师曾多次告诉我们,他是怕鬼的。在他的书中,却屡屡提及鬼,一来在汉代鬼神却是诗歌重要命题,二来老师自己的感受也为这些描写增色不少。“韩当顿时喜笑颜开:‘是吗,太好了,我也喜欢读这些杂书,对经书却没有兴趣,所以读来读去,最后成了武夫。鬼故事,我尤其有兴趣,希望君以后多来说说。’”老师在《楚墓》中也曾提到方子郊喜欢看鬼片。越是害怕,反而越有兴趣。古人从前那种视死如生到贪生怕死转变,究竟源自何处呢?

  于吉死了,燕崇也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永恒定格在胸前又能如何呢,孙策的命运在许贡死的时候就被决定了。最后,不知何故,我竟开始为那只被打死的老虎阿花惆怅起来。

  

  《刺杀孙策》读后感(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看完《刺杀孙策》,正是月满中天的晚上,满世界的清辉,天地幽幽却又澄明。恰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如那晚月光般令我心思悱恻,荡气回肠。

  骑车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起一个画面:有天上班时,也正是十字路口,上班时间车水马龙,绿灯还剩一两秒,我奋力骑了过去,对面一个交警用手指向我,吹起了尖锐的哨子。我以为他要大声呵斥我,骑到他身边,正准备停下接受责骂。没曾想他低下头,开始看地面。

  之所以想起这个画面,是觉得那个善良的交警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小吏尹昭,竟有几分相似。

  这本书里的一些人物看似平凡普通,但极富有魅力。比如:阿蘅说:“其实,曲有误,周郎顾,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哼,不过是有机会学弹琴的人太少罢了。”比如:燕崇也认真地看着尹昭,说:“其实我也明白,但就是觉得你亲切。大概,这就是天性吧……从理智上讲,我知道跟你混,没有出路……”少年时喜欢看与俊男美女有关的电视剧和小说,但年纪越长,觉得人的魅力并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很多。

  主角尹昭,跟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看起来无甚差别。不是英雄,不是富二代,人性该有的弱点他都有。但他又不太一样,比如,路过山坡的坟茔,他“忽然觉得无论多么不顺,都是小事,和寥廓的宇宙相比,人命也不过像蝼蚁,何况那点小小的凌辱。”虽然我们如此平凡普通,可并非知觉麻木,也会去努力思考,丰盈人生。看到这里,突然觉得,尹昭又不太像是一个古代人物,他好像是你,是我,是芸芸众生中跌打滚爬,却又始终不愿意放弃;摔了很多跟头,还拥有发现美好事物能力的那个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刺杀孙策》小说里,它出现了三次,两次都是借燕崇之口。燕崇,是我在书中特别喜欢的一个人物,单纯,善良,丰神俊朗,最终竟然死了。想想也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在如此时代环境下,能活着已是万幸。想到这点,不禁悲从中来。

  我喜欢古诗十九首,也喜欢这本《刺杀孙策》,在我看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以简单质朴的语言,把人心中细腻幽微的情感都发掘了出来。所谓的共鸣在这里,就是深深的叹一口气吧。

  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历史小说,你可以从中一窥东汉末年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一本世情小说,道尽了人间悲欢。

  《刺杀孙策》读后感(七):杀了那个独裁者!然后?我上!

  史杰鹏老师的时评广受关注时,我就说其实也不过是良好,其历史小说才是无可替代的优秀,虽然还不好说是“伟大”,但当下无人能及,乃开宗立派之势。

  最开始读到其作品,是有朋友推荐当时新著《楚墓》,双线交错,精彩瑰丽,欲罢不能。于是找到办公室里早就放着的大厚本《亭长小武》《婴齐传》,都是熬夜读完,酣畅淋漓。推荐给同事,却屡屡被拒,大概是篇幅太厚,望之生畏。

  再后来读到《赌徒陈汤》,那种小人物的不顾一切奋力往上爬而始终不可即的百爪挠心,从低微的具体的视角对盐铁专卖制度的反思,简直令人击节叫好。

  去年口碑甚好、加印经历却有些坎坷的《户口本》,是史老师唯一现实题材的小说,当然也挺优秀,但我个人觉得还是不如其历史小说。因为史老师的古文学养、写作能力、思考深度等各方面的优势,能综合体现在其历史小说当中,几乎无人能及,可惜历史小说的读者群总还是嫌小,作为写作者,总会有网罗天下更多读者的野心,未必舍得安静耕耘于寂寥一隅。

  史老师很会讲故事,情节上总是巧妙构思、跌宕起伏,设置的惊天反转往往比一般推理小说还出乎意料,几乎每一本不论多厚都能紧抓人心、迫得你一口气读完。

  史老师历史功底非常扎实,对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准确呈现、生动可感,他的人物不是活在我们对某个朝代的架空想象当中,而是脚踏实地活在大汉前后那段具体的时空当中。他们居住的位置,所接受的社会各种制度,所说的话,所穿的衣服,所坐的车马,所吃的食物,都是有据可查的。

  史老师的文笔耐心典雅、古拙沉稳,最开始可能有些生僻之感,但读进去,自有内在的韵律感,这种从扎实的古文功底隐约透出的典丽,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到的。

  更可贵的是,史老师对小人物的处境、普通普遍并不高尚的真实人性,有着深刻而宽容的理解,和活灵活现的描摹。尽管史老师本人在生活中或许显得比较单纯,并不是那么擅长人际交往。

  文人呐,大抵是纸上谈兵。虽不惮以自己最大的恶意揣度,却仍不免震惊于那些背弃,为其所伤。说到底,只是有些事,自己再明白也做不出来罢了,便也只得作罢,自苦于内心无法为外人道的纠结。

  正如史老师新著《刺杀孙策》的主角,尹昭。

  各路人马针对孙策的刺杀行动,是小说的内在线索,而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一个善良无用不得志的无奈中年男,尹昭。大概与作者自身的境遇有关,这一本的主角尹昭不像小武、婴齐那么英武俊朗、生机勃发,更不像陈汤那样左突右击上蹿下跳。他人到中年,雄心壮志早已不再,百般隐忍,与人为善,只盼与妻女老父安稳生活。

  小人物往往却是串起散落线索、甚至点燃导火索的关键点。他神秘的小妾,不幸的女儿,倒霉的堂兄,分别揭破了一扇真相的纸窗。但他身在其中,却并不能看破命运的诡谲。尹昭心中藏着巨大的秘密,也藏着巨大的困惑。

  尹昭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某些中年男,你说他是好人,读过点书,有点见识,对人很好,可是他的自嘲又那么真实:无用呵。为着生存,忍气吞声,不见得有一天过得幸福,却还是觉得,多活几年总是好的。对妻女老父,对小妾,对小友,对百姓,他是爱的,想要尽力保护的,可是他能做得到多少呢?那种深长的无力感,那种对强权不得不屈服却又摆不脱的不甘,那种自责自毁的纠结、对亲人的愧悔、对明天的迷茫,再真实熟悉不过。

  为什么一个好人不能过上轻松舒心的生活呢?因为遇到那些趋炎附势、互害无下线的小人物?因为命运的无常?因为兵荒马乱的环境?尹昭是知不道了,你我能知得道吗?

  至于孙策,虽然是书名所示的核心线索,却只在一头一尾出场两次,给人印象不过是,残忍独断,鲜衣怒马,力大无穷,与每一个狂妄自大的独裁者相似。

  一个人们不敢妄加议论的老大哥,军功显赫,呼风唤雨,却又八面树敌,是每个人都欲除之而后快的倒霉蛋。

  旧臣的门客要杀他,不惜豢养猛虎;女儿被他轻薄的小吏要杀他,从不可思议处射出一箭;以为前来护驾的部下,却是神补刀;大概孙策临死时也未必猜得到,亲生弟弟早已处心积虑、布下天网、欲取而代之。

  孙策,非死不可。

  可孙策之死,与尔等小民无涉,他死了给他亲弟弟腾位置,小民小吏,不过还是过着一如既往的苦日子罢了。

  《刺杀孙策》,书名就已经泄底,但为什么刺杀,如何刺杀,也就是作案动机和作案手法,说起来可就纷繁复杂,烧脑程度不次于东野圭吾神作《嫌疑人X的献身》。我今天是读第二遍,才得大致清晰,才觉得第一遍读时是有些误解,以至于对小说整个调性的判断有些偏差。今天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部《刺杀孙策》是史老师写作水准不断攀升的一部新作,值得一读、再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刺杀孙策》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