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3-14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精选10篇

  《这么远那么近》是一本由宇文卿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一):十年,你走远,你未走远

  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么远 那么近》。自从十年前的这一天,他纵身一跃,这一天就让一个节日快乐变得非常滑稽,十年后的今天,我非资深荣迷,却也忍不住缅怀。十年前,我还不懂这个人,除了知道他是一个知名的香港演员一无所知。十年来,看过了他的电影,听过了他的歌,在别人的人生中寻找这样一个生命轨迹,并不能说全懂,但是至少,他值得欣赏值得纪念

  从前也看过一些写张国荣的书,基本上大同小异,就是他生活琐事文艺创作综合体。《这么远那么近》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也并无新鲜,只是放在他生命戛然而止的十年后出版,让人多了一种对生命的怅惘之感。和他刚刚离去时读写他的书,感觉完全不同,也许是因为,这十年,也是我们生命在流逝的十年,经验阅历都会让我们对另一个生命有不同的体悟。

  我有一个不小不大的困惑,书里所言,哥哥患的类似于一种先天性抑郁症,说先天性就是说物理性的无法调节,也就是说什么入戏太深什么的基本上是无稽之谈,他只是患病了,而这种病又是一种先天性的大脑内某种物质失衡,导致他行为选择异常。其实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因为46年的时光里,无法让一种先天疾病某天突然爆发。当然,说他入戏太深,或者陈凯歌那句“他就是程蝶衣”,这些同样无法令人信服。我们人是很难认清自己的,当然要认清别人,需要多么刚愎自用内心?他患病,一定是和那个云龙混杂的圈子日经越累的浸染有关,也一定和他所塑造的成功艺术形象有关,和他的体质有关,和他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有关系绝对不可以妄下定义。只是斯人已逝,在讨论他为何得病又为何离去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未必就是幸福,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认为最好的归宿

  2000年“热 情”演唱会巡演的时候我在上高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接受能力,我还记得我当时在电视上看见张国荣穿着红色高跟鞋披着长发载歌载舞忧伤歌唱情景,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他很“妖”,很接受不了的感觉。这种感觉今天想来很奇怪,就像,看见一个小丑披着滑稽的外衣,让人们品评和嘲笑,但是他是为了取悦众人,但是没有人看的见他内心的忧伤。我并非贬低他,只是十年之后,想起那些“华丽的超前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头和那场视听盛宴,为什么内心却是悲伤的?他倾心所有,或许是为了那些疼爱他的歌迷或许是因为他本就是追求各异的艺术家,但是他内心的孤独和忧伤,我们看不见连他自己也看不清。

  他是为艺术而生的,所以,一切也许是注定。他走远了,但是他的艺术形象始终在那里,他忧伤的劲爆歌舞始终在那里,他又未曾走远。当我们真的用“心”去体悟他的艺术生命,就像他用“心”的去创作一样,他46年的生命就永远在焕发着生机

  十年,岁月静好,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能做自己,你就是你,你是多么特别的你,感激曾经有这样的你。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二):陪你倒数 - 荣迷眼中的Leslie艺术编年史

  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陆一直没有一本真正地完整回顾Leslie艺术生涯的著作。也许稍稍有名的是骨灰级荣迷的灰那本有名的"与他共度61世",但是那本只是从电影作品来论述的书籍,真正能把音乐,演唱会和电影一起涵盖的书籍还是空白。所以这次"这么远那么近"出版前夕所打的宣传词"荣迷珍藏的张国荣评传"和作者宇文卿的名字变成了最大吸引人之处。

  以前在网上看到过很多荣迷写的文章,有些文章写得太妙了。我曾经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文章集结起来,按照电影抑或音乐分类编辑成一本属于荣迷自己的乐评或者散文集,那是非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看着这些或多或少熟悉或者陌生的文章,那种内在的感动共鸣总会令你得到满足

  看到此书的目录的时侯,感觉宇文卿的确找到了直达荣迷内心的钥匙,这样按照时间倒数的方式,其实是在陪伴荣迷一起回顾老哥的艺术历程。99年的时候是老哥陪我们倒数他的音乐生涯,而14年后的今天是宇文卿"陪你倒数"那些我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我觉得不管你之前是老哥的歌迷或者影迷,或者完完全全的哥迷,都能在这些章节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特定的年份。

  如果你不是荣迷,在这些章节中找不到自己的部分那也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候你可以完全"由零开始"了解这位伟大艺术家所留给我们的巨大艺术遗产人生奋斗历程。

  这本书在音乐和电影方面都互相平衡着,所以浏览的过程其实更是一部老哥的艺术编年史的回顾。与那些官方出版的回顾史书籍不同的是,由歌迷自己执笔的文章在读起来更加得贴心感情更加细腻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三):他这么远,又那么近

  他离我们这么远,隔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却又这么近,你知道他一直在你心底

  ----题记

  我是在3月28号,香港之行启程前一天在书店买到这本书的,夹杂着对未来几天的不安期待,与隐隐的紧张兴奋,在这样的心情下,跟随着这本书,将他的艺术生命从尾倒数。

  我想无需我再赘述这本书的资料有多详细,考据有多真实文字有多真挚图片有多精美。“作者:宇文卿”,单这五个字便足以让人放心。更让我折服的是每一篇后面都会注明引用的资料及出处,足见作者严谨态度

  书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已知悉,甚至倒背如流,当然也有很多是我之前不太了解的。比如让我捧腹的哥哥在面对指责他“出尔反尔”复出乐坛时说的“难道我还要立贞操牌坊?”比如哥哥对Jeremy Irons的评价,而Jeremy Irons正是我第一个喜欢的演员。

  《这么远那么近》不但描写了张国荣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还详尽的叙述了张先生为人处世的种种美好品质。一个才华横溢的,勤奋敬业的,待人接物谦恭和善的leslie跃然纸上

  他离我们这么远,隔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却又这么近,你知道他一直在你心底,细心收藏,稳妥保存。

  一直希望荣门能有一部编年体的评传,奈何这个工作难度显而易见的。之前的种种关于张国荣的书,或是纯影评,或是对张舞台形象艺术形象的探讨,都是仅在一个方面的,并无较为全面的概述。而其他的书呢,则良莠不齐,甚至很多胡编乱造。所以之前看到远近的目录,不能不说是个惊喜

  但是真的翻开了这本书,面对第一页就是将我们希望抹去的2003年,还是微微心悸了一下。

  可是越向后翻阅,心中的感情越是难以言说。你越往后看,心里越是多了份明亮与蓬勃,仿佛那从前的一切都折叠过来,变成了现在,变成了未来,还有大把的无限的可能等着奔赴与实现

  你看那个意气风发少年,留英归来,带着满满的自信与期待,一路唱着他爱的民谣走来。

  那是旧日的动人笑面,仿佛一切都由零开始。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四):我们的哥哥——张国荣

  如果你了解他,你就一定会爱上这个男人——张国荣。

  这本书就可以是你喜欢他的一个开始。

  《这么远那么近》本是哥哥和黄耀明合作的一首歌,表达的是与自己冥冥中注定的有缘人的感觉,忽而远忽而也许就近在咫尺,哥哥在歌曲中念得对白,声音虽有些沙哑,但正好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相适应。现在宇文卿的书《这么远那么近》却是表达了我们这些荣迷的心声,我们哥哥时而会觉得哥哥在电影中离我们这么近,但时而又觉得那么远。

  作为一个后荣迷,我无法去像其他的追族们一样去演唱会现场和他一起stand up一起唱着歌,无法去盼望新影片的播出,无法去新专辑签售会激动等待只为到近身得到一个签名和一个微笑,更无法去参加他的生日会为他庆祝和他一起互动欢度新的一年,我们能做的只是去追忆他的点点滴滴,但这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演绎。

  看过宇文卿写给荣迷的第二封信,“二来我自己比较反感偶像赚钱。”我当时看到这句时我突然了解了,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迷。她也是一个后荣迷,能做的只剩追忆,但她却帮助我们去一起忆。考据派的荣迷,她将自己得到的关于哥哥的活动语录,幕后,都完全无保留的传递给大家,荣迷好像都有这个怪癖,让身边的人都去喜欢这个男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翩翩浊世佳公子”——张国荣。

  最近马上就要到他的去世十周年纪念日了,我很惭愧的说每年的四月一日我都是当做愚人节来过的,今年的四月一日对我来说确实个伤心痛苦的日子,因为今年我认识了哥哥。网络铺天盖地报道现在就已经开始袭来了,音乐播放器上有他!网址导航首页有他!视频播放器上还是他!微博、书籍专栏、娱乐节目都是关于纪念他的活动,这次远在香港,我也就只能望港兴叹了,原来看过一个报道说喜欢香港的理由,有张国荣排在首位,我很相信这个排名。我也是原来对香港完全不了解,之后去图书馆借关于香港的各种书,2023年4月1日我一定会在香港的。

  这本书从2003年开始写起,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按顺序从头看起,也许对于后荣迷来说这样的顺序才是一个理想的顺序,我却直接翻到最后一部分:张国荣生前所行善举不完全记录是的,不完全记录,有谁能全部列举出他的全部善举呢?世上应该没有人可以全部列举出来吧。接着倒着看,我想一步一步看“伟人“的成长脚步,就可以为他欣喜为他癫狂,我觉得这样的顺序更适合我吧。

  有人说“哥哥”这个叫法让人觉得有些假,可是张先生在一个访谈节目里明确表达过,他喜欢这个叫法,他不喜欢别人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因为“哥哥”会显得亲近很多,像家人一样。有时都会很庆幸自己也姓张,可能有些自作多情,但我真的很骄傲。我有一位哥哥他叫“张国荣”。

  他,离我们这么近这么近这么近……

  他,也许不属于我们的年代,但却是永恒经典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五):你离开,你永远在场

  坦白说,我从来不是追星族,娱乐圈一众明星中,没有谁是我的最爱。可这并不影响我去了解他们的兴趣,因为骨子里一点隐隐的小女子八卦精神,还有对人物传记类的阅读偏好,如此而已。

  印象中认识张国荣是那些年天天坐班车上班的时候,途中车上经常播放着《MONICA》、《倩女幽魂》、《风继续吹》等歌曲,一来二去,被这充满磁性与感情的声音所吸引,从那时开始,认识了张国荣和爱上了他的歌。随着成家作人妇,工作生活如此琐屑,况且自己更愿意将有限的时间投放到无限的阅读中去,所以近些年来,与电视、电影基本绝缘,而张国荣所拍过众多的电视、电影,还没真真正正从头至尾看过一部!可是,我始终从报纸的娱乐八卦新闻中知道张国荣(哥哥)的一些消息,诸如公开公布出柜感情,与挚爱唐鹤德公开恋爱,再就是2003年4月1日香港文华东方酒店24楼纵身一跃那个石破天惊,“荣迷”伤心欲绝的时刻

  如今《这么远 那么近》,藉2013年怀念哥哥逝世十周年的时刻,作者作为“后荣迷”之一,整理成这本书,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全面真实的哥哥。这里用倒叙的方式,翔实地记述了他26年的艺术生命。辉煌的背后是成长的酸涩艰辛,期间饱含着哥哥对事业坚持执着辛勤----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日的成就----这与他的坚持、追求完美个性不无关系。而通过对他的歌,他的电影,他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他的未竟的导演梦之路的展示,使我们了解到哥哥对事业的热爱,对艺术的纯粹真诚。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身上时时处处体现人性的真、善、美,对朋友仗义帮助,对歌迷的深切爱护,对师辈亲长的尊敬孝顺……对所有人,他如此的真诚、真挚。他是这样一位有着优秀传统美德好人。而为什么,这样好的一个人,却偏偏患上了严重抑郁症?在他盛年之际,在4月1日这个可以公开愚民的节日里,在4月这个充满泪水与怀念的时刻里,他给了热爱他的人们一个致命打击?在春天这个本该处处充满鲜花与生命跃动的时刻,哥哥倦了,他化羽而去了,在天堂,继续着他热爱的艺术事业!

  抑郁症!究竟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杀手”?可以令一个人毫无理由地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和鲜花着锦的生命,如此决绝地挥挥手,留给所有爱他的人一个不近人情姿势。生命呀,是如此脆弱!所有爱着和被爱的人,请好好地关爱彼此吧,给爱的人一个释放的空间,给他一个休憩的港湾,给他一份自由的心境,也许这样,抑郁症会远离生命多些!

  春江水流,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春天多好呀!只是哥哥,你从2003年的那个春天开始,已缺席人间春天10年了!其实我们也不必伤心,因为我们知道,你从未离开----你看,你的不老声音正唱响人间每一个四季。

  哥哥,你离开,你永远在场!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六):世界以痛吻你,要你回报以歌

  翻开第一章,开头就是令人心悸的告别,字字句句写着缘散梦醒。

  恍惚又是那日分别,我记得在4月1日时,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就开始哭泣。

  有一种悲伤和失去,在点醒我大脑之前,先击中我的心。

  其实是已经模糊的日子,只记得眼泪肆虐,千万次的质问和惶然,疼得入心入肺,就像要死去。

  为何那个人去了,化为尘土化为飞灰,再也不存在于世间,花还可以开得那么好,春日还可以那么明媚。

  为何那个人去了,这万物却可以无动于衷。

  但终于撑过,像赤足在寒冷的湖上行走,一步一步都是刺骨,起初不能忍受,而后是安然。这时我低眉看冰雪来路,便知道自己终究不能回头。

  这样想一想,似乎就有勇气可以走下去了。

  而他却在哪儿呢。

  还能旋舞放歌的身影,自然是远了,然而我戴上耳机,听电流还原他的声线,好像空气里仍浸着他的气息,轻柔妥贴,静而暖,浅浅地令人舒缓眉眼。

  是他的眼睛,是他的微笑,是他的低语,这样绵长,悠悠地穿越时光,斯人已逝,光影如真。

  当我翻阅他的人生,一页一页地看过,从死至生,从明媚到炙热,从温雅到飞扬,仿佛拾起多年以前的落花,指尖心上都是若有若无的香气,俯仰间流年销尽,旧境是浅淡的昏黄,那时的颜色已经不在了,而那种茫然的欢喜和悲伤,却还触手可及。

  十年之后,我们再想起他,鲜再恸哭,这是沉沉的痛,斩不断,拔不出,堪不破,滞在胸中,郁结于心,长长地叹息也无济于事。

  粲不哭而神伤,痛悼不能已。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们都知道,却都无法说出来。

  无论多么激烈的拥有和失去,最后都只是怀念,当那颗切切的热爱的心,化了灰,沉默地散在回忆里,总觉得懒散和幻灭。但我拨开它,看见底下星星的红色,竟还是滚烫。它依偎在那里,从来未曾离去。

  或许有一天,当我很老很老了,看见年少的最初,想起很久以前湮没在时光中的那个人,就像怀念自己做过的最美的一场梦,恬然又笑着怅惘。那时上帝赐予我的一点蜂蜜,值得用一生去回味它的微甜。

  即使曾有泪,也已化雪,融在岁月的肩头。尽管有撕裂般的哀切与苦楚,亦不曾后悔遇见他,望着他在晦暗纷繁的人世里,迸发出至高的光与爱,教人知晓竟有这样美的温暖和黎明。

  我永不能忘记,当我第一次看见他,看见一双纯净到耀眼的眸子。

  那一刻便是神恩。

  END

  -

  :纪念演唱会看着看着,手边翻开此书,一时感慨借了一个号来写这短短的书评,谨以微薄文字,连同标题这句诗,献给我挚爱的,挚爱的Leslie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七):光明

  我思量了许久,终于还是决定写下一点什么,不仅仅是为这本书,更是为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个小小的愿望,曾经就想要为张国荣写点文字,无奈总觉得自己有心无力,无法完整地描绘出心中他的模样,而今,十年过去了,当我抱着一份对哥哥的敬意和怀念,读完了这本书,停了几日,觉得差不多是时候了,是时候该留下一点与哥哥与自己有关的文字,是时候,说一说那十年中,我们的日子了。

  这本书的书名和我的笔名一样,都是这么远那么近。曾经有很多读者听友问我,说这个名字是否取自哥哥的那首歌呢?我都一一否认,说这个名字源于网络上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相隔千里之外,距离如此遥远,却因为网络,因为文字和声音,我们离得如此之近,这就是这么远那么近。在我想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还没有听过那首歌,而当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故人已逝,人散魂飞,那一时刻,我才能够明白,究竟离别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我算是比较典型的后荣迷,在他依然还在的时候,年幼的我懵懂青涩,只是算是听过他的歌看过他的电影,觉得这样的一个人不普通,而当他离开后,我这才开始慢慢了解他的为人、他的故事,那些真真假假,迷迷幻幻的往事,开始被许多人剥丝抽茧,一点点曝晒在阳光下,被人拿来诉说、放大、怀念,在他离开后,我才隐约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他、迷恋他、纪念他。

  这本书的作者和我一样,也是后荣迷,书中用倒叙的章节,详实记录了哥哥的从艺生涯,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真实的张国荣。而从这本书里,从那些哥哥取得的辉煌成就背后,是我能够体会到的孤单和心酸,是所有光明背后的灰暗,是热闹喧嚣之后的寂静,是成就事业背后的努力,是在那些华丽繁华之后,在那些舞台谢幕之后,在那段故事尘埃落定之后,我们所见到的,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

  很难讲的是,在面对这些诉说故人的字字句句,难免会带着自己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带着一份对哥哥的怀念和崇敬,书中也处处体现出了对哥哥的这份敬意,无论是在诉说他的歌曲,他的电影,他对事业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还是对朋友的真诚,对歌迷的爱护,字字句句都让人动容,而这其中,最让人觉得感动的地方,是从这些文字当中,我们所能够体会到的哥哥的人格魅力,那种对人性真善美,就夹杂在他的那些成就当中,似乎比那些华丽更加的让人觉得美好和炫目。

  曾经我和一个朋友讨论起哥哥,就说到了这一点,之所以哥哥在离开我们十年之后,依然被我们记得,依然有那么多的人依然喜欢他、爱他、怀念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歌曲他的电影他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人,他处处展示出的那份谦卑,他处处流露出的气度。这种气质并非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散发在全身。朋友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有的明星靠着作品来提升自己的气质,而哥哥却是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成全了那些经典的作品,而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让大家不顾一切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喜欢他。

  可惜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总是喜欢捉弄人,四月一日,本该是娱乐自己、娱乐他人的日子,本该是和亲朋好友戏谑开玩笑的日子,可是在2003年的这一天,哥哥却选择和世界的人以一种诀别的方式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一开始有消息传出来说哥哥跳楼自杀了,没有几个人相信,大家都笑着说这个愚人节的谎言一点都不好笑,可是当消息证实之后,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大家都在沉默,几乎无人在反驳,几乎无人相信这是事实,而后炮轰式的新闻,让大家不得不相信,哥哥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有人说他的离开是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反抗,有人说他是因为一部电影走火入魔,有人说他是追求艺术和人格的完美不得已的结束,而最后的结论,几乎都指证在了抑郁症上,这样一个可怕的杀手,让一个事业如日中天的哥哥对它妥协,让一个珍惜生命珍爱自己的哥哥对它妥协,选择用这样让人无法接受的方式,离开了他热爱的艺术,离开了他深爱的爱人,从高空坠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如此坚决地挥挥手,所有的故事自有后人评说,而我们面前的这本书,正是对他一生最为详实的记录,书中你很难看到所谓的客观的评价,而是一份给哥哥,给所有荣迷的一份礼物,或许,每一个荣迷心中都有一个张国荣的形象,都有不同的侧重面,都能说出让人感怀的话语,而这本书给予我们的,是对我们内心的慰藉,是对哥哥的怀念,是心中无法言说的感动和哀伤,是一份记录。

  时间愈久,就愈觉得哥哥的形象在内心中渐渐清晰起来,他的那些歌曲和电影,他留下的那些故事,都在内心当中自成一体,成为心中最难能可贵的回忆,被我一次次翻开来阅读和缅怀,我阅读的是哥哥留下的那些故事,缅怀的是哥哥生前的那些片段,我一次次从中寻找蛛丝马迹,想要寻找到有关于自己的出口,当自己难受时、失意时、迷茫时、困惑时,我都在这里,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坚持下去的理由。

  所以,于我而言,哥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明星,而是一种精神,虽然我们失去了他,那么惋惜,那么痛心,但对于真正热爱他的人而言,他未曾远离,他一直都在我们心里,不曾离去,或许之后我的笔名也被赋予了一层含义,虽然故人已逝,却依然停留在那里,不曾远离一分一毫,他就像是一种信仰,一种我们内心的存在,永远都会在我们心里,像一部永动机,生生不息。

  我很感谢这本书,它就像是一个张国荣的年谱,一点点为我们铺展开来,把他做过的事情,他的那些往事为我们慢慢讲述,我想哥哥的传记不容易写,能够真正得到读者的认可更不容易,但就现在而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哥哥最好的纪念,用他的事迹来纪念他,用他的精神来纪念他,用他的魅力来纪念他,用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那些梦想和信念来纪念他,我想,这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了。

  如今,十年过去了。你在那边,过得好么?

  你锋芒而来,粉身而去。你留下了一段熙熙攘攘的背后故事,把最后难得的清静留给了自己。很多寂静无声的夜晚,我都会想起你。想象着如果你还没有离开,会是什么样子。曾经的时光里与你为伴,我看着你的隐忍和坚强,脆弱和落寞,就像在看另外一个自己。

  很想问问你,十年了,你放下了吗?那些命运的不平,那些岁月的蹉跎,那些内心的痛苦,你都放下了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光影交错之间,那张我们熟悉的脸庞,在心中却依然清晰,十年过去了,哥哥从一个时代的传奇,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依然赞叹他的风华绝代,依然唏嘘感叹他的一生。你是年华盛放的火焰,你是斜阳渐远的纪念,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如果真的有来生,我希望你不要再是今世的重复。

  曾经我看过这样的一句话,心生感叹,我想现在对你说,最适合不过了吧——

  愿你已放下,常驻光明中。

  (新浪用稿)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八):“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有泪光”

  张国荣的歌陪伴了我的所有成长,虽然那个时候的我还过于年少,而根本忽略了那些歌曲那些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所有内在,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我终于明白了国荣彼时的彻悟应该说,不仅仅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而更加是属于那些如他一样矛盾中挣扎存在的生命。

  《这么近,那么远》是资深荣迷宇文卿为纪念张国荣逝世十周年而专门编选的国荣评传,本书通过翔实的记录,不仅将他的歌、他的电影、他的舞台魅力,他只实现了一半的导演梦想以及他处世为人的真实本性都立体地展示了出来,还还原了一个风云变幻时代,让我们看到他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到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的各种挑战与苦难,这是非常可贵的。

  读它的时候,音响里正循环播放着张国荣的《倩女幽魂》和《沉默是金》, 我虽不是十足的国荣迷,但是此刻,当那些熟悉的旋律熟悉的男声幽幽地送到我的耳旁的时候,我还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忧伤袭来,悄悄流下泪来。

  我对他的歌很是喜欢,不仅是因为国荣真挚而全情投入的演唱,更主要的是他的歌曲每一首都能够轻易地触碰到倾听者心灵的最柔软之处。

  “始终相信 沉默是金

  是非有公理 慎言莫冒犯别人

  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

  自信满心里 休理会讽刺与质问

  笑骂由人 洒脱地做人……”

  我笃信进入中年的张国荣必当是获得了某些关于生命和关于存在的思考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沉默是金》这首歌中反复地提醒自己“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了,他让热爱他的人真切地看到和感受到他的坚持和他的努力。

  但是命运弄人,我们终于还是无法预知他的生命中那些施虐地横亘前路之上,使他不能再有丝毫的力量或勇气去面对的羁绊,终于还是要接受他永远地沉默的现实,于是就这样把所有的是是非非皆摔在自己的身后,只留给这世间纷纷扰扰的尘烟和沉甸甸的一声叹息。或许这才是他给沉默是金所做的最为决绝的解释。

  “人生是 美梦与热望

  梦里依稀 依稀有泪光

  何去何从 去觅我心中方向

  风仿佛在梦中轻叹

  路和人茫茫……”

  他是去找寻自己心中的方向了吧!

  不知道天堂里是否还有是非,是否还有怅惘?也不知道早已归于天国的国荣大哥的梦里依稀还有泪光?但是我却清晰地明了,他带给我的所有美好和一个时代的印记都像他留给这个世界那些永远也听不厌的歌一样,依稀地停在某个街角,守候你我。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九):你不曾真的离去

  总体感悟:

  如果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初看这本书,会以为是非荣迷写的,因为太客观;再仔细想想,就会理解一定是荣迷写的,因为太透彻。

  非荣迷看这本书,很可能会爱上张国荣;荣迷看这本书,一定会更了解张国荣!

  作者其人:

  初识张先生,其实什么都不了解,什么都不知道,只能通过贴吧、官方网站、文献资料以及微博来一点点探寻。一次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宇文卿的微博,浏览她的主页发现她对张先生的日常了如指掌,这种了如指掌被称为“荣史资料库”一点也不夸张。

  作者其书:

  《这么远那么近》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张国荣评传,客观公正地评说了张先生的演艺生涯。虽然里边也有极个别的错误(宇文卿已经在微博上发了出来),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可读性以及收藏价值。

  致荣迷:

  我也是一名后荣迷,加入这个群体之后,看到很多荣迷朋友的真善诚痴,再通过读这本后荣迷朋友的真诚评传,我再一次强烈地认识到信仰的力量。希望我们可以永远继续张国荣。

  致张国荣先生:

  这些年来,你不曾真的离去。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十):还原

  以前以为,哥哥就是《霸王别姬》里的哥哥,没有之二。

  发现自己错了。

  他有千变万化,也是多愁善感,细腻的心灵和精湛的演技,其实让他可以胜任各种角色,各色人生。

  这,就是张国荣。真的哥哥,不是他的任何一个角色所能代表的。他不断尝试和体验新的角色,不断完善自己去适应剧本,并做到极致。

  而这个他,就是真的他,一个不断在寻求新和美的人。

  以前也以为,他的抑郁,是心理造成的。但可能真的不是。他,是可以看淡压力,无视世俗的怪异眼光和污言秽语。他有这样的胸怀。

  然而,他挨不过身体这一关。是喜,是悲?一如他本身一样,喜悲皆不是,这仅仅是他的人生罢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么远那么近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