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是一本由毕淑敏 / 卢淼著作,36.00元出版的2009-1图书,本书定价:278,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一):旅游使我们虚心,阅读使我们安静
喜欢旅行,但总是躲进飞机钻进火车,一个快速抵达快速离开的过程
曾经乘过P&O和Silja Line,但那也是短暂的一晚用来替代.
但,确切说,我是喜欢航海旅行的,或许觉得那过于缥缈而无从谈起.
Guinness有则广告,是现代人一直倒退,倒退,倒退到一只由海上上陆的小鱼,来一口黑啤,打个饱咯,好是满足,这似乎就透露人类原本来自海洋,即便并非,但,大海总对我们有种致命的吸引.而这本书的到来,恰恰给了一个方向,喜欢!
曾经见过毕淑敏,她是随和平静的人,有种妈妈的感觉,她用亲切的文字,细腻的感情,快乐的心情讲述着航行中的见闻,体悟,收获.而她儿子也继承了母亲的那种细腻基因.展示给我们年轻人眼中的航程又是何等的精彩,愉悦...各自有各自的视角,从中也得以了解不同一辈人对旅游意义的理解...
往常我们在陆地上漂.此书可以带你去大海上也漂一漂...
关于<海寇诗经>,我补充个Viking Laws,
1. Be brave and aggressive.
o Be direct.
o Grab all opportunities.
o Using varying methods of attack.
o Be versatile and agile.
o Attack one target at a time.
o Don't plan everything in detail.
o Use top quality weapons.
2. Be prepared.
o Keep weapons in good condition.
o Keep in shape.
o Find good battle comrades.
o Agree on important points.
o Choose one chief.
3. Be a good merchant.
o Find out what the market needs.
o Don't make promises that you can't keep.
o Don't demand overpayment.
o Arrange things so that you can return.
4. Keep the camp in order.
o Keep things tidy and organized.
o Arrange enjoyable activities which strengthen the group.
o Make sure everyone does useful work.
o Consult all members of the group for advice.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二):一本不错的游记
像记流水账一样记录行程为主的记叙型游记或者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写景型游记,特别是有关江南水乡一带的,有一段时间挺喜欢的,去到图书馆就会留点时间出来翻翻相关的书,不过都是看图片为主。后来迷上了学校图书馆三楼阅览室的旅游杂志,最喜欢的就是做完一个实验后,本着犒劳自己的心情,心安理得的把旅游杂志、青年文摘、读者、昕薇搜罗一叠,找个舒服的位置坐着翻上一整个上午或下午。后来就慢慢喜欢上所谓的以景抒情的抒情型游记或者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说理型游记。
毕淑敏,应该从初中开始就不时有她的散文出现在课本上,在我印象中,她就是“心灵鸡汤鼻祖”,说不上喜欢她,也不会刻意去找她的书来看,因为自己挺明白鸡汤喝多了会腻得慌,比不喝还反胃,偶尔无意中遇到,浅尝则止,不一定让你马上热血沸腾,但可能当下就足够让人“柳暗花明又一村”,至少也能让人心安。对我来所,毕淑敏的文字是那么轻易地挑拨到我最敏感的神经。
无意中发现的这本书,心想“这样的一个人游历世界肯定有很多可以说的话”,和她以往的作品不同,将近花甲的年龄,她用自己的稿费买了两张船票,和儿子开始了为期114天的航海环球旅行,从横滨港启航向西,越过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加勒比海,船上的人和事,所经国家的人和事,所见所闻所悟,她一个智者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喜欢的是文字中她所表达的从小事中悟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让人心安心静,甚至对生活安全感的膨胀。书的后部分是她儿子卢淼写的,他是以年轻人的眼光去探索旅行的意义,以年轻人的心态去看待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也能感受到两代人观念上的不同。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游记中比较喜欢的一本,是一本不错的游记。
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去学校图书馆奢侈一把,可能得去图书馆门口蹲点厚着脸皮逮人借校园卡。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三):2010.10.19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
其实这书题材还算新颖:关于15万/人,100天,坐船到世界各地港口城市旅游
写法也不错:前半篇是妈妈写,后半篇是儿子写
……
毕老师在船到新加坡时特地带着船上人的捐款
飞到北京
又飞到汶川
在北川中学
毕老师问学生
你们觉得我现在是应该继续环球游
还是留下来陪你们
大家一口同声的说
环球游
后来又进行了投票
97%的学生赞成环球游
3%的学生赞成留下来
最后
毕老师
继续
环球游
……
我的总结是
这种旅行重点已经不在各个港口城市了
因为停留的时间很短
重点在于和
1000名韩国日本游客
1000名船员服务员
在海上
朝夕相处那么久
15万一个人
30万一个标准间
还离水面这么近
真是性价比很不高啊
唉,我想说什么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读后感(四):观世界与世界观
很早就开始看毕老师的书,《红处方》《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等,文笔细腻动人,深含一种人生最朴素与通透的哲理,这是经历大风大雨后的人生练达,是丰富的人生经验与豁达开阔的人生境界。
毕老师以近60岁高龄与儿子各买了一张船票,从日本的横滨港起航环游世界。有篇文章让我特别有感触,讲岁月号上有很多日本的年轻人,20几岁就踏上了环球旅行之旅。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正确的,或者说大视野的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不是坐在教室里被标准答案教育成的,也不是背历史书看历史剧背出来的,甚至不仅仅是看看新闻联播看出来的,是真正走出国门,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和思考得来的。
这是为什么很多西方的年轻人读大学选择休学一年“gap year”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在旅途中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中国的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才是我们形成三观的坚实基础,才是为什么我们要读书旅行自省与思考,为了不在忙碌繁杂的生活和工作中迷失自己,不让自己被一些观点和争论所左右,坚持拥有自己的判断和信念。
观世界,所以有世界观。这更坚定了我要继续出发,走更远的路,看更美的风景~keep going~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五):假如我也去环球旅行
我想买了这本书,看了这本书的读者,也是向往有朝一日可以环球旅行。在看了本书后,我至少知道了环球旅形的三点必要条件,一、人均20万元起步;二、最好有旅友,因为日子太长;三么,还要有时间。金钱和时间是一对矛盾体,往往有钱的人没时间,而有时间的人又没钱。另外,还要找个同样有钱有闲的朋友,更是难上加难。因而能凑齐三点开一趟 环球之旅,实属不易。所幸作者为我们先开辟了一趟旅程。
文章和我想象的内容不同,我以为作为游记,重要的是介绍异国风情,奇异故事,然而作者却把重点放在了人上,这些人还不是外人,是内人——和平号上的人。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一起在船上待3个月,在船上教学,演出,开party,甚至开运动会,会是如何的景象?
一离开港口,和平号就在大海上启动了小社会,小世界,小宇宙,一切焕然一新,与其说是为了看下一个港口,不如说,是为了等待下一次起航,景色在变,不变的是那一船熟悉的笑脸。
原来环球旅行,到头来还是看人,风景再美,不及人美。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读后感(六):自由的心
每次看游记心里就会有个声音在叫嚣:出去旅游吧,看看外面的世界!仿佛这就是射手座血液中天生具有的冒险因子。随着书页一页页的翻动,流浪冒险的因子在血管里咕噜咕噜地沸腾,等到翻到最后一页,书已看完,烧沸的热血才开始慢慢降温。为什么想去旅游?这不单单是历练与开阔眼界,更是潜意识当中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自我的掌控的要求。当现实生活中诸多事物拴住了出门的脚步时,我知道唯一自由的只有我的心。什么是自由?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现在的感受就是:自由真的就是一种心态。当你坐在公车上,迎着清晨的阳光,在车辆奔流的马路上静静听着《蓝莲花》时;当你可以在堵车的十字路口,将手伸出窗外感受风的流动时;当你可以在大雨磅礴天,不抱怨积水的马路,湿漉漉的头发和鞋子时….你的心就是自由的,而不是身陷钢筋森林中的困兽。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读后感(七):感动
首先是这种旅行方式吸引了我.但细读下来,更多的是感动,不论是关于地震,还是关于怀抱着各种心情登船的形形色色的旅客,我为他们的爱和勇气而感动.我想这样的感动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过多的修饰,文字似微风划过耳畔.也许是因为与卢淼同龄,更多的会为他的文字吸引,虽不曾登船环游却也留连于他所描绘的那幅感官地图."我们的血液里都流浪的因子,那是远古的基因蠢蠢欲动."我想这本书只是他们母子环游的冰山一角,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我也曾经以为环游世界是个妄想,而他们母子为我揭开了世界的面纱,看来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
《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读后感(八):驮着希望的飞翔
杭城突然降温了,一下子竟有十度之多。江南细雨,总是缠缠绵绵的。借这样的天气,今天到闹市区去,把需到那里办的事情分两个半天分别安排好。
中间那一段午后的闲暇时光,特意安排稍晚一些。找一家豆浆店进去,已近下午一点。衣着整洁的服务生看我一个人,笑着说可以自由找位子坐。我回以笑容,还是找个角落里的两人位吧,尽量少占用你们的资源。
喜欢是那浓浓的豆浆,其它的都不重要。享罢简单的午餐,我早有准备,拿出随身带的一本书来,在这安静的角落,我沉入书的世界里。
是一本毕淑敏的新作:《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一直以来喜欢她,因为她的文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朴实,而又充满真情。
看的是她在旅行刚开始不久,因为汶川地震的事在船上募捐,而后中断旅行回到国内:送捐款,到医院去安抚病人,还有去北川中学讲课的那段。
医院里的病人,是几个被截肢的孩子,有过多年从医经验的作家看到他们仍忍不住地错愕和震惊,她说:“有一瞬间,我觉得躺在病床上的不是真实的孩子,是一些白绸折叠起的布娃娃。”
“可他们静静地凝视着我们,那轻轻的呼吸,证明着生命的顽强存在。”
作家精挑细选了会录音会说话的玩偶作为给孩子们的礼物,并且录上了自己对每一个孩子的轻声呼唤。当玩偶说出他们的名字,并且对着孩子们说出祝福的时候,孩子们静静悄无声息地笑了。。。
作家被深深地打动。“近在咫尺。这是我一生所看到的最缓慢的笑容,无比脆弱,像一个企鹅的蛋在冰天雪地经过长久的孵化,终于探出了小小的额头。然而这微笑又如此地坚韧,一经绽放,它就动人心魄地灿烂起来,携带着抵挡不住的芬芳。”
坚强、纯净、清澈......
简单、快乐、感谢......
作家随后到了北川。初二的中学课本里有一篇作家的散文《提醒幸福》。她将在那里给孩子们讲述这篇文章。
作家想更多地和孩子们互动,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她讲到创作的故事,讲到报纸上征集“谁是最幸福的人”并得到很多应征答案,她问孩子们,“那么谁是最幸福的人呢?”
她指的是应征者中间,而孩子们以为问的是现在。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我们!”
作家从事过很长一段心理临床,孩子们并不是被事先授意,而是给出发自内心的诠释。
孩子们说:我们还活着,多么幸福;我们还能上课,多么幸福;有这么多人在关心帮助我们,多么幸福;我们的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们的希望,我们要高高飞翔,这就是幸福......
捧着书的我早已泪如雨下。
面对生活,面对不幸,没有抱怨,只有面对,把哀伤化作坚强。虽然这坚强是多么的柔弱。
他们还是孩子,却拥有着怎样的聪慧?这是死亡之神在他们身边掠过后留给孩子们怎样的礼物。
这些被冷霜浸过的黑眼睛,流过多少的泪水,可是如今他们都在面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面对。
感动中的我,似乎看到一束从孩子们的未来世界里射出的一束光芒。他们不会只是哀叹,不会只是伤感,更不会沉沦下去......
心还在,一切都在。因为我们会飞翔,驮着亲人们的希望......
我不停地用手指轻拂泪水,想起那个在玉树的灾难中听到的那个微弱的女声:“谢谢你们!麻烦你们了!”那时的我,同样忍不住,一下子泪涌出眶。
什么是内心的强大,什么是摧折人心的感动?
收尾这些文字的时候,无意间抬头,看到自己的门户左上角那五个大大的字:“波儿在飞翔”。
自己也在飞翔,并将继续飞翔,驮着多少真诚而热烈的希望......
还有我亲爱的朋友们,和我一起飞翔吧,我们每个人都驮着最爱我们的人的希望。我们一起去寻找幸福,我们一起在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