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是一本由刘以鬯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徒》读后感(一):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所谓意识流小说,之所以难读,是因为那是另一个陌生人完完全全的自我,有多少人有热情和兴趣去探究那些琐碎呢?之所以难写,则是人思绪情绪变化万千,到落笔那刻,却应是理性而逻辑的,流动的意识,的确难以描摹。也许,正因为酒,才建立了二者的通路。
刘以鬯写《酒徒》,并不见得喝了酒,甚至因酒徒之名,借酒发泄胸中愤懑,也看得出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小说其实很好读,故事性极强,借落魄文人之口和酒意朦胧双眼,勾勒一副香港市井风情画,有早熟的女孩子,心急着长大,做出格的事;有海员的小老婆,生活被金钱和寂寞填满,空虚中随意弃置生命;有沦落舞女养家的女孩,反而被家人侮辱,终得嫁人,留得主人公“酒徒”一片怅惘……但是,酒徒看惯太多人情冷暖虚情假意,终归投入杯中物怀抱。
借酒徒之口,刘以鬯其实放入很多对现实的不满和文人特有的郁结愤懑,感叹“四毫子小说”充斥市面,真正的文学无人问津,虚拟了海明威到了香港不折腰因而饿死的场景,加之一位一腔热情办纯文学杂志、又很快梦想夭亡的朋友。其实,调还是那个老调,弹得也并不甚动听,比如那些怨天尤人的情绪,戒不掉的酒瘾,被沉溺自怜打断的“好小说”构思,无不是自我管理不甚的弱者写照。读来令人无奈,梦想在现实前面撞成一地碎片令人悲哀。
追求文学也好,别的什么也好,好多酒徒就这样子瘫在十字路口,呢喃着找不到出路,但是双脚却永远没勇气和力气,向正确的方向迈出那一步呢。
《酒徒》读后感(二):与酒为徒
刘以鬯的《酒徒》首先充斥的自然是关于酒这自在物的描写,全书大概有四百多处提到了酒;中国的和外国的,还有中国香港的。可能是因为醉了之后,“思想开始捉迷藏”,他的主人公是一个有很好的文学品鉴能力的作家,但他却不得不写他所鄙弃的武侠小说甚至色情小说以为稻粱谋(他以括号的形式穿插了大量的文学批评,看得出来他乐此不疲,其实有时并无必要,因为这让他看起来像个泥坑里的萝卜一样牢骚满腹)。这篇小说的成功不是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而是因为他引入了诗,诗的语言是一个更好的建筑师,它能使叙述的结构获得一种独特的氛围。这世上再没有什么能像诗的语言这样迫使读者将前一刻还毫无关联的事物与概念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联系往往十分独特,能使我们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即它们的效果拥有自主的意志,我们因此得以进入那个到处是酒的香港。 在这里,这种神经质的意象流淌自然与主人公的醉与醒,醒与醉;从现实到梦幻,再从梦幻到现实的一种循环形式相吻合。不过,更有意思的仍是促使他刻画这个人物的心理机制。对于酒的危险,他是有很清楚的体认的,就像他写到的香港的小孩子窥伺战场,明明知道“中了流弹会立即死亡。我们知道死亡是可怕的,但是我们谁也不肯错失这难得的机会”。我就觉得,在这种情节破碎而背景恍傥的无韵诗体中,两个世界(醉的与醒的;坏的与好的;破灭的和理想的;武侠小说的和意识流小说的种种)的对峙就是这种写作规则产生的回声,直白地说,这就是一种将两件事物配对和(或)等同起来的意识,对于作为酒徒的主人公来说,他所倾诉的痛恨世界与他的绝望与无聊是等量齐观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书中提到的女人都单薄得像一个个过客;她们是另一个世界的附着物)。 此种意味弥漫全书,使刘以鬯的这则小说具有了某种回忆录色彩(他不止一次提到战争在他童年记忆中的阴影面积)。不过,女人、生存或者文学在这位作家心中只有酒这唯一的立足点,对于一则以幻灭为主题的小说而言这倒是一个聪敏的选择(酒是已经被裁决、被消灭,或者被存档了的、成为了无穷无尽的遗忘之中的另一份备忘录)。如果一个人具有性质相近的体验——比如,你也因为有件事情深夜痛饮烂醉过,次日醒来,头痛欲裂——这样一种叙述便很难再被遗忘。一谈到酒,你就像见到了故人(他说:“香港这个地方,解下佩刀沽酒的朋友不多。”),这是一个所谓反应现代人“内在真实”的故事,然而就算它发生在古代又何妨——让我们跳过障碍,将遗忘等同于记忆。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让我们的精神生活等同于种种不平则鸣的奋厉高蹈;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对酒的持续作用于如今的都市生活以及它在每一种文化中显而易见的不断再现作出某些解释:酒精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多——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们仍然需要它,因为酒精带来的问题,父母、监管所、药片和吊瓶,都能帮我们解决。但是酒精能解决的问题他们不能。 应该再看一遍《2046》,我想。
《酒徒》读后感(三):一个酒徒的醉后呓语
第一杯酒。
发霉的日子又逢落雨天,意识在雨声中昏睡。推开门,一滴。二滴。三滴。四滴。雨滴又连成线。一条线。十条线。一百条线。一千条线。一万条线。天地之间变成了灰白色,整个城市在雨线中朦胧,连不远处的高楼也只见到隐隐的轮廓了。
这雨也不知几时会停,我转身回到屋内斜靠在沙发上,喝了一杯酒之后,拿起KINDLE开始看刘以鬯的《酒徒》。隐约记得这本是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而且香港导演王家卫也很喜欢,他的电影《2046》,灵感就来源于这本小说。王家卫电影风格独树一帜,既然连他都喜欢,那就试着读读看。
白荧荧的屏幕上写着: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小说的第一句话就这样醉倒在我的眼前,又有一种跳跃的诗意。我接着往下看,其实故事并不难懂,1950年代的香港,一个有文学理想的作家,陷入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之后,每天跳进酒杯里游泳,甘愿当一个酒徒。我忽然想到我自己,现在工作也没有,辛辛苦苦做个公众号:江南的故事酒馆,结果点击率也很低,明明里面的原创故事都还不错。酒徒说那个时候的香港人爱读四毫小说,而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则热爱成功学和心灵鸡汤,想想朋友圈里的那些标题,我由衷地笑了。不过这种问题伤脑筋得很,还是喝一杯吧。
第二杯酒。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雨声往耳内乱窜。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我的耳边嗡嗡作响,我的意识越来越淡,不过雨声兑着酒,刚好可入喉,于是我又喝了一杯。
把KINDLE往眼前凑了凑,酒徒正发牢骚呢。那时的香港盗版成风,作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报社只青睐武侠和色情小说,严肃文学没有市场。自己写了个剧本,却被朋友抄袭和欺骗。同时他也借办杂志一事对五四以来的文学成败进行了检讨,批判了通俗文学,又强调了文艺工作者的正确的创作方向。他的这些话只怕放到现在也还成立,时间过去了几十年,现在的文坛似乎并没有更好一点。
对现实有太多不满,酒徒一直靠喝酒逃避,但还是有一些人闯进了他半醉半醒的人生:急于长大和冒险的十七岁少女、孤独的海员留守妻子、因家境贫寒而沦落风尘的舞女以及因失去儿子而精神不平衡的老太太……。我就这样借他的一双醉眼看到了一幅幅香港市井的风情画。
第三杯酒。
雨没有要停的意思,我也还在继续看。又喝了一杯,醉意渐渐涌上心头。白荧荧的屏幕上黑色的小蝌蚪不断跳动,好像要跳出来似的。我抬头看了看,整间房摇摇晃晃地,似真似幻,有些像用PS羽化过,然后还调了透明度,美好得不真实。
不知不觉间,看完了小说,我努力回想,整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想了好久,酒徒时醉时醒,时醒时醉,故事从梦幻到现实,又从现实到梦幻,回环往复中好像是讲一个因处于苦闷时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识分子,怎样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的故事吧。也不知对不对?酒徒最终也没有找到出路,那自己呢?可我现在只觉得头痛欲裂,还是不要去想这个问题,不过酒不是好东西,应该戒绝。——我想。
这天下午,我在日记簿上写了这么一句:“从今天起戒酒。”但是,傍晚时分,我在一家餐厅喝了几杯白兰地。
李劫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茅盾:《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将军》
芦焚:《谷》《里门拾记》《果园城记》
姚雪垠:《差半车麦秸》
鲁迅:《祝福》《阿Q正传》
罗淑:《生人妻》
台静农:《拜堂》
老向:《村儿辍学记》
陈白尘:《小魏的江山》
沙汀:《凶手》
萧军:《羊》
萧红:《小城三月》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田涛:《荒》
罗烽:《第七个坑》
曹禺:《雷雨》《日出》
纳博科夫:《洛丽塔》
汤玛斯•曼:《魔山》
乔也斯:《优力栖斯》
普鲁斯特:《往事追迹录》
格雷夫斯:《我,克劳迪亚》
卡夫卡:《审判》
加谬:《黑死病》
福斯特:《往印度》
沙特:《自由之路》
福克纳:《喧哗与愤激》
浮琴尼亚.吴尔芙的《浪》
巴斯特纳克:《最后夏天》
费滋哲罗:《大亨小传》
帕索斯:《美国》
莫拉维亚:《罗马一妇人》
---------------------------------------------------------------------------------------------------------------------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江南的故事酒馆,微信订阅:jngsjg
《酒徒》读后感(四):历史架空第一作家
在写历史架空小说的作家中,酒徒堪称是里程碑般的人物,其语言质朴凝练,感染力强,比大多数同类作品更具真实感和厚重感,而这恰是很多历史类作品最为缺乏的东西,也是需要相当高超的写作功力才能实现之处。酒徒能在娓娓叙事的同时,将战场的残酷、爱情的凄美、人性的狡诈、政治的沉重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从容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写作水准着实令笔者高山仰止,个人感觉已经追及甚至超越老舍、巴金这种传统作家。每天看别人的作品,笔者心中也曾蠢蠢而动,前些天一度翻涌自己也写一部的念头,然而在看罢《家园》之后,这种不自量力的冲动已经烟消云散了。
《家园》是笔者迄今所看过的写作水平最高的历史类小说,这部书以隋唐之交的乱世为背景,以一个小人物逐渐成长的过程为线索,以权谋、政治、军事冲突为骨架,给读者展现了一幕栩栩如生的隋末画卷。凭借着自己高超的写作手法,通过主人公的挣扎、奋斗、快乐、悲伤,作者轻而易举便将读者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世界,让我们的心跳随着主角的脉搏一同跳动。
这部书的感染力比较强,多有令人掩卷感喟之处,对人性的挖掘也比较深刻。主角李旭不是跨越时空的穿越者,只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小人物,出身卑微,却凭着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一把刀砍遍大江南北,直至砍出一块自己的天地,守护了无数在乱世中辗转挣扎的可怜百姓。与很多历史架空小说不同,本书的主人公并非那种拥有争霸天下欲望的野心家,而只是一个正直善良、同情弱者的好人,尽管曾经遭遇了无数的黑暗倾轧,却仍能不改初衷,坚持自己心底的善良。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和平能够早日到来,好让百姓能从这乱世的梦魇之中解脱。在那个兵荒马乱、道德沦丧的乱世,纵然处处良知毁弃,满眼尽是李渊、李世民、罗艺、刘武周、梁师都这种投靠异族,卖国求荣的野心家,可在黑暗之中,总会有胸襟坦荡,正直无私,把百姓存亡放在第一位的英雄,长笑拔刀,用自己的热血染红历史的篇章。
作者对隋唐历史的掌握比较深刻,得以挣脱了传统错误史观的束缚,给被李唐妖魔化的隋炀帝重塑了人物形象,让我们能够对这个功绩卓著、泽被后世的千古一帝有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此外,作者还用大量笔墨剖析了大隋盛世亡国的真正原因,从被后人胡乱解读的诸如“修运河”、“隋炀帝荒淫无道”等虚假原因背后,揪出了令大隋灭亡的真正推手——祸国殃民的阀门大族对限制贵族特权,试图给寒门百姓提供晋身之阶的隋炀帝的反扑,给我们展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只从虚假的历史教科书和演义、电视剧中了解过隋唐历史的朋友,不妨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矫正你已然被扭曲的认知。
这部书不是一卷英雄的史诗。在大部分历史架空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群雄并起、汹涌澎湃的历史浪潮,是豪杰人物指点江山的雄姿英发,然而在酒徒笔下,我们更多看到的,却是普通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和无助。不同于那些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为文的作者,酒徒的书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写地,比起征服四夷的威风,他无疑更看重升斗小民的喜怒哀乐,这便让他的作品在读时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本书中蕴涵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寻常百姓在乱世中的不幸,在一幕幕金戈铁马的热血征战场景背后,是作者对人性的反思,对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野心家们的谴责,是对逐鹿天下者“一将功成万骨枯”自私本质的无声控诉。
“百姓安乐重于皇权归属”、“改朝换代是换汤不换药,无非是变了一个收税剥削的主子“、”民生重于国家和民族“……这样的观点显然与政府竭力宣传的“舍小家保大家”、“集体利益重于一切”之类口号相悖。在统治者眼中,无疑那些重国家而轻家园的老百姓们更容易号召煽惑、驱策利用,更容易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付出奉献,像《家园》这种流露出“以民为本”思想的作品居然没有被禁,实在是颇出笔者之预料。
《家园》的实体书名为《隋乱》,是将《家园》的精髓大量删减后的产物(大概是书中对豪门贵族祸害国家的谴责令某些人感到不安吧)。其实《家园》最出众之处,就在于思想凝重,颇具创见,因此此举给这部小说带来了致命的影响,不仅全书的灵魂被阉割一空,作者着意表达的很多思想也荡然无存,令其从一部思想深刻的佳作降格成了寻常的架空小说,因此大家在读时要注意选采原始版、完整版,以免错过最精彩的地方。
《家园》就如同一杯醇酒,饮下之后,香浓和辛辣会从肠胃里直冒起来,一路冲出喉管,将你全身的激情,一分一分地点燃。
《酒徒》读后感(五):酒徒
读这种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读一个人的思想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有时候作者的某一句话会像针一样刺你一下,并不会感到那种很明显的疼,但就是有种一激灵的感觉。
有些时候世事真是无奈。在这时代有理想的人本来已经不多,可惜有理想的那些能力未必够,而有能力的却未必有理想,有理想又有能力的承受力又未必够。
但是还是不要逃避吧。即便周围人再怎么麻木,社会现实再怎么残酷,自己能做一点点事情都是好的。这份责任无论有没有其他人愿意来承担,社会有没有创造条件帮你承担,只要肯去承担就是好的。比起逃避的人生我想每个人都愿意选择一个更有担当的人生。也不必去担心自己能力到底够不够,肯开始,肯去做已经胜于常人。人生什么的想太透了也没有意思,还是说一句很俗的话,只要努力去做,结果什么的就不要去想好了。今日不知明日事。
读后有共鸣也告诉自己不要做酒徒。
《酒徒》读后感(六):完全屬於中國人自身文學創新突破表現的作品
這部小說是中文世紀百強裏頭,最特別的一篇,因為我是先從英文的世紀百強小說開始看起,在英文世界裏頭,近代以“意識流“文學為整個潮流的頂盛,台灣讀者對意識流會比較有印象的,應該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為主。不過完全的意識流文學在全世界大部份的讀者還是占極為少數,也因此在中文世界裏頭其實是非常難接觸到這種純“意識流“文學的。
而作者“劉以鬯“這部『酒徒』幾乎就是中文世界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作。雖然作者本人是不太想承認這部小說是屬於意識流文學,但就結構和寫作手法而言,我想稱之為華文世界的意識流代表作是不為過的,不過不可單純地將其作品就歸類於其中,我覺得作者事實上還是作出了有別於國外文學不同的水準,這應該完全屬於中國人自身文學創新突破表現的作品。
小說主角老劉身為一個研究文學的文字工作者,在生活與理想中拔河,為了糊口他選擇給報社寫武俠小說,但與心中的理想背道而馳,扺不住內心的矛盾只好開始用酒灌醉自己,讓身體不時地處於酒精作崇的虛幻世界之中。
然而有些事情卻是無法用酒來逃避的,在有些情形之下,儘管喝了不少酒,卻是比平常任何時候還清醒。
他遇到了三個女人。一個是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的美麗女子張麗麗;一個是房東未成年才十七歲卻已迫不及待進入成人界的女兒司馬莉;一個是一樣未成年更年輕才十六歲有顆飽受滄桑早熟心靈的舞小姐楊露。
他喜歡張麗麗,他討厭司馬莉,但他卻愛上了楊露。
他碰上了對文學充滿熱忱的麥荷門,想找他當“前衛文學“的編輯,然而在創刊前他又退縮了,他不相信前衛文學能被大眾接受,真正前衛的文章是沒有市場的,他不能看著麥荷門為了理想賠了一大筆錢,但前衛文學依舊出版了,但裏頭的文章最後卻愈來愈不前衛了…
為了生存他也寫了電影劇本,電影上映了,劇本是他寫的,但卻是被算計剽竊走的,只被支付了應付的小小報酬;他還寫了黃色小說,市場反映奇佳,許多編輯爭相要他寫連載;不管做什麼他最後還是喝更多的酒,卻永遠也麻醉不了心中的那顆文學之心。
小說中充滿著亦詩亦散文的字句,各種荒謬誇張的畫面不斷地出現,對生活、對時代、對文學、對戰爭、對你、對我、對他、對外星人…做出許多思考,做出許多回憶,做出許多批判,但就是不敢做出決定,只有逃避、逃避、再逃避。正如許多我們思索過最後卻只能兩手一攤、無能為力…
小說最後他把生活的一切全搞砸了,那天早上終於痛下決定戒酒後,他傍晚卻又喝了幾杯白蘭地。
看完後我發現真是太令人驚豔了,華人世界竟然有人可以寫出這種不凡的作品,一查之下,這小說三十幾年前就出版過了,在今天這樣的年代看來,小說中的時代感相當真實,文句的組成也相當前衛,無怪乎一般市場無法接受這種文章。
小說中作者也對中西文學作品做出了相當精深的評論和批判,足見作者文學實力之豐厚,也可說是中國文學評論作品的開端。在國外行之有年的文學評論,在中國卻是近年才開始起步,更不用說戰爭時期了,在這種情形之下,文學的優劣都只能掌握在少數的出版編輯手上,在守舊和保守的風氣之下,出版商當然排斥創新,能賣錢的就是好作品。
關於這部小說大家應該可以在網上找到許多評論,我就不多談小說內容,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對於一般輕小說已經無感,想要激刺已經腦神筯僵化許久的朋友來說,這應是一帖良方。
《酒徒》读后感(七):将一个落魄酒鬼的生平与文艺评论贴合在一起。既是为香港文学立传,也是为香港立传。
看主人公在文学良心与苟且活着间艰难抉择,不免潸然衣襟,惟愿他早日脱离苦海,《酒徒》便成了读到的第一部盼着主人公死亡的小说。
小说写到的香港文学背景,因武侠和香港电影泛滥等背景较为大陆人熟悉,所以阅读起来对作者写就的香港文学在夹缝中的生存状态深有体会。
今天恰好读到一篇文章《所有事不过是一拖二懒三部读书》,写到阅读量的问题。正好也照应了在阅读该书时读者提到的现代和后现代的各种诗人、作家及作品,赧然。又由于港台和大陆的许多书名作家译名的不一致,深深考验着读者中学文学知识的积累情况。
最后说一句,这部小说对话较多,作者习惯于用破折号来标注,导致整部书排版的宋体字看起来怪怪的;作者对长短句的运用都得心应手,段落长短不一,又导致行距看起来怪怪的。阅读体验不是很爽。不过,大概这个不爽时从封面开始的吧,——编辑为了契合小说基调设计的黑色大宋体字无行距的封面。
《酒徒》读后感(八):你这个loser
自卑文人的落魄呓语,loser企图辩白,矫情竟混着酒气成了绝望地发泄。
他说:“香港这个地方,解下佩刀沽酒的朋友不多。”
起初注意到刘以鬯的《酒徒》是因为这本书有个难得的tag——“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意识流是20周岁那时我荒废灵魂园地中的丧钟,天上飘着的全部都是尤利西斯、伍尔芙夫人、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这种滑到哪儿就是哪儿跳跃无端的文字令我着魔,咦,我是很喜欢意识流的,反正就像是神经病人的絮叨叨,用不着考虑逻辑与修辞,后来看骆以军的《西夏旅馆》,通篇都是密度极大难以吞咽地文字,却不妨碍偶尔渐入佳境,这是二十世纪的文学流派,大英帝国博物馆在倒塌,张爱玲偶尔也会意识流,文学手段本就在不断推陈出新。
刘以鬯的文学功底毋庸置疑,阅读快感引人入胜,可理智还是不会同情他,我阖上书想,这不就是个大大的loser么?企图通过批判通俗文学来标榜自己对文学的崇拜与道德性,武侠小说风靡一时,大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红楼梦毕竟磅礴隽永,现代的年轻人们正在网络文学的坟地里贡献花圈,动辄就是100万毫无架构、文笔、人物塑造可言的——通俗小说。
通俗小说毕竟还论高下,纯文学到底值几个钱?不值钱,做什么都好,千万别做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抵是正确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是读书人写来糊弄你的,会一点点的舞文弄墨也没什么不好,你大概可以去做个文案,但是玩弄文字的这些家伙们在无限地对自己恶心中丧失了文字敏感性,大家越来越讨厌写字,你必须在十个字以内颠倒黑白绞尽脑汁一整个星期去渴求客户的大笔一挥,管你轻蔑还是不屑,你得混口饭吃。
你得混口饭吃,这成为功利社会最大的矛盾,酒精只能麻痹一时,卧轨而亡的诗人叫做海子。
赫拉巴尔甘愿做苦行僧,他去废纸回收站做打包工人,他推迟死亡刑期只为撰写《过于喧嚣的孤独》,艺术与精神世界的所有结晶被碾压成碎片,他也只能默默地哀悼人们的不予重视,新旧对立总是一个难言命题。
世界不会更好的,竟来到了一个怀念武侠小说水准的年代,金庸与古龙的文笔大抵还能有点儿端倪可循,但你点开任意一本网络小说,你都不知道那些人如何提笔,咦,其实我也在写网文,偶尔也会思考其不入流性,但瞬间又思考所谓地纯文学是不是又进入了一个无病呻吟地矫情境地,只是虚构的功力不够而已,大家本质的追求并不一样。
谈什么天赋呢?不能更苦。卡夫卡白天上班,晚上通宵写作。满面蜡黄也不代表你能金银满钵,梵高死得很灿烂,死后才更加灿烂,艺术是不朽的,但看客都少了起来,你不能渴求这个愈加虚拟化、碎片化的世界有人安心欣赏你琢磨良久的语句。
来不及,没功夫,没有空消化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东西方的互文。当然,也有很多自鸣得意老觉得自己下笔如有神的“文学天才”们,毕竟出书的衡量标准是是否有人看,出版界的商人们需要思考这本书能带来多大利益,这是一个商业化的社会,我一点儿也没功夫去讨论编辑们的审美功底,也曾遇到对此嗤之以鼻的编辑,那又如何,你得混口饭吃。
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了谋生去撰写武侠小说与黄色小说,给N家报社写文,也只能撰写喝酒钱,想来并不反感郭敬明,精明地商人可以穿上绝美地晚礼服,而你们呢?还是个LOSER。
没有纯文学可言,五四以后大陆的文学,没什么可谈的。莫言得了诺贝尔奖,也还不赖,但文学也已在大陆死得七七八八。
香港的书店都在二楼,台湾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儿如今却经常被误会为民国腔,民国未完不代表台湾就是民国。
去书店不能看畅销排行,那是令人无比绝望地数据,不能窠臼大众审美情怀的降低,连广告都是读图大于长文案的年代,你还写什么?
这是一杯苦茶,喝了也难醉倒。清醒是痛苦的,哪怕作者自恋地表达着自己的文学洁癖让人反感,却还是不可遏止地产生了共鸣,大陆的情况不会比那个年代的香港更好,我们需要写作地是赚钱的文字,无从考量其文学价值,改编成一个能赚钱的剧本那自是更好,清宫宫斗、豪门恩怨,让狗血来得更猛烈一些,如果作者置身于如今大陆文学地混乱阵仗中,会不会哭得更加悲怆。
他一定不会再苛责武侠小说了,而今的大部分小说,还比不上武侠小说。
我阖上的书不是纸质书,只是电子版的《酒徒》,知识分子是什么,我也不清楚。
大陆这个地方,根本无人与你解下佩刀沽酒。
《酒徒》读后感(九):先锋,是马原的虚构,是感觉的沉淀
作家刘以鬯借用《酒徒》的双眼,在半梦半醒中探讨究竟是做个严肃的文艺工作者,还是做个靠写通俗小说赚钱的寄生虫,来表达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王家卫借用《酒徒》,营造了一个半现实半科幻的《2046》,在烟圈中跟爱情捉迷藏,在记忆中寻找答案。两位作家背景相同,不知是故意,还是偶然,王家卫的电影中总有着与刘以鬯作品中的那种飘忽不定又琢磨不透的漂泊感。
片头的“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与片尾的“一若牡丹盛开,她站起身,走了,留下既非是有非否的答复”算是王家卫对刘以鬯先生的致敬,而将这两句原话放在电影中却也是恰到好处,由新的苏丽珍开始,片尾再与其呼应。
除了语句上的应用,人物的创作也很符合原著。老刘与周慕云都是是表面看上去喜欢出入夜总会,懂得应酬,喜欢结交朋友的人,书中多次描写老刘与张丽丽,司马莉,杨露等混乱交杂的感情。电影中也是如此,如白玲对他说“你有这么多女朋友,这种日子(圣诞节)能没安排吗?”但实际上他们却是内心是极度厌世与孤寂的一群人。就像电影中那辆开往2046的列车,必然经过1224,1225这两个地方,由于是严寒之地,需要乘客与另一人相互拥抱才能渡过,后来我们才明白所谓的1224,1225就是所谓的圣诞节,那个被周暮云感叹为最需要温暖与拥抱的日子。试问什么人最记得情人节?不是热恋中的成双成对,而是形单影只的死穴。
除了男主人翁,《酒徒》中“我做了许多奇奇怪怪的梦。我梦见太空人在金星唱歌。”可以作为《2046》科幻部分的羊水,让王家卫的灵感诞生了王菲,刘嘉玲那些个女机器人。“每个去2046的人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找回他们失去的回忆,因为在2046这个地方,一切事物永不改变,没有人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没有人从那里回来过。”正是电影中那个坚持的日本人,最后打动了王小姐,成为第一个改变去过2046这个地方的人的命运。这也印证了电影里面的那句“只要你不放弃,永远都有机会。”而你说周暮云不懂得这个道理吗?不,当他明白的时候,或许对方已经放弃了。原本新的苏丽珍可以带给他一段新的开始,但那个时候他没有珍惜,就像周暮云对苏丽珍说的“有一天等你放下一切,记得回来找我。”其实,这句话是说给他自己听的,当自己想明白的时候,或许一切都回不去了,毕竟现实不是2046。“司马莉是包租人的女儿,今年十七岁。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她会走进我的卧室喝杯酒”《酒徒》中对这个早熟女孩的描写算是挺多的,但在《2046》中却没有过多的描述,董洁扮演的王洁雯这个早熟的少女仅一闪而过。
而从手法上来说,《酒徒》严格意义上算是中国意识流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人物经历不能构成完整有序的情节线索,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发展也无任何序列关联,却成为人物意识流动的一个又一个外在引源,带出人物绵延不断的薏识之流,这与文章中的酒徒身份恰好相结合,以半梦半醒的醉态下讲述整个故事。从这本小说的背景1963年,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香港发生了罕见的旱灾,各行各业停工裁员,市民苦不堪言,20万人被迫远走他方。在这种大环境中别说工作难了,吃饭洗澡这些现在看来的生活琐事都成了大问题。从文章中“我欲乘坐太空船去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因为第二次的洪水将振滔而来地球又将淹没”可想而知当时刘以鬯写这篇文章的心情了。《2046》的开端也是从故事的想象中开始,然后运用时间空间顺序错乱,思想,情绪交替等,利用蒙太奇手法串联,这种说故事的手法很符合《酒徒》中的意境。
不过既然《2046》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自然有其独特性与原著不同之处。
《2046》鉴于是电影的关系,比原著更加通俗易懂,并且有时间概念的,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虽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但王家卫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从2046年,1966年12月24日,1967年5月22日……我们可以清楚理解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尽管其中穿插着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但《酒徒》则不一样,由于属于意识流小说,全篇不注重时间的概念,甚至没怎么提过,虽不是全以老刘思维活动为主,想一次看懂却是有点难度。两部作品虽都带有“实验性”,结果却是出乎的成功。
但在立意上,《酒徒》显然更胜一筹,它倾向于批判当时香港的社会现象,说教意味浓,如文章中讽刺意味极强的“如果没有作品的“作家”们想称霸世界文坛,只要多付些路费,就可以畅所欲为了。”道出了当时香港没有正真的文学氛围,有的都是铜臭味。三个排比句“香港真是一个怪地方…….”,类似这样的手法文章中还有很多,直接抒发对香港现实社会的不满与痛心。而文章中大部分他与麦荷门的对话,也可以看作是他老刘与另一个自己的对话,一个思想的天使,一个现实的魔鬼。一方面他不忍心浇熄麦荷门创办纯文学的热情,因为自己也是个爱好文学的好青年;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的窘迫,不得不拜倒在金钱的诱惑之下,毕竟人活着都得吃饭。《2046》用周慕云的话说就是描写一群痴男怨女的爱情故事。由于周慕云的痴,导致了很多怨女的产生,又由于对怨女的眷恋,产生了多个类似周慕云这样的痴男等等,反反复复。眼泪的蒸发,引起了潮湿的回忆。
《酒徒》读后感(十):绝望似酒无休
用一个晚上看完了酒徒,只是觉得压抑。颇有点太宰治颓唐绝望的人生境况。作者自己也说,成书于苦闷的时代,为稻梁谋娱乐他人,偶尔也需要娱乐自己。然而这种娱乐并不是让人开怀的东西。通篇的意识流,阅读之间整个人仿佛堕入醉酒后的眩晕里,天旋地转,哪里有什么逻辑,眼里掠过的词组句符都不假思索,仿佛天花乱坠。可是我没法拒绝。为了偶尔跳蹦出来的诡魅的比喻,迷幻的想象。六十年代的文章,就能有这样的气色,已算得上当年后现代主义的先锋。
说起酒徒,便想起古龙。酒壮胆色,美人下菜。乐也,醉以咏之。苦也,醉且谴之。可惜小说里同样写着武侠连载的酒徒,却丝毫没有潇洒侠客的游魂。他笑话武侠,鄙夷黄色故事,却又靠此寥落码字谋生,哀嚎着严肃文学已在香港行将就木,却对创办文学刊物嗤之以鼻。背井离乡漂泊,在快速隆起的商品社会没法求得文学理想的立锥之地,又放不下清高架子的文人,在生存面前,更像没有立场的软骨动物。于是买醉就成了死亡之上唯一的逃避方式。寥落的人,也只能与寥落的人作伴。但最后,就连死也都不能如意,买醉的舞女和疼他的疯阿姨都离他而去。在酒徒看来,酒是如何也戒不掉了。就像绝望。
我竟想起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