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是一本由[美]莎莉·霍格斯黑德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恋》读后感(一):说来容易,做来难
1、欲望
现实应用:
2、神秘
应用:
红牛里面的牛磺酸
3、警报
应用:
不要贪杯哦
如果想让一个人看一本书,就让他不要看,因为这本书非常非常烂
越是烂片,越是想看有多烂
打折最后一天
4、威望
思路:威望的本质是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的本质是高人一等的感觉,所以威望就是要给人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满足人的虚荣心
应用:
5、权力
思路:制造权力,让人无意识服从
应用:
跟权力人物绑定在一起:明星代言
6、信任
应用:
恒源祥,羊羊羊
日久生情
这本书也运用了它所描述的迷恋法则,阅读的过程,即是被迷恋的过程。
1、吸引力光谱层次:逃避、不感兴趣、保持中立、轻微的亲和、感兴趣、投入、沉浸、全神贯注、偏执、强迫;
3、蒙娜丽莎的微笑:83%的快乐、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4、微笑的声学源头:当我们微笑时,会将两颊肌肉向我们的牙齿后方拉扯,于是口腔缩小,而音调自然就提高了,就会被人本能地解读为没有攻击性和控制欲,显得和蔼可亲;
5、女性之所以钟情幽默的男性,是因为幽默显示了智慧和健康的过剩;
6、成人注意力缺失症: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散、总是感到无趣和厌烦,只有9秒的持续注意力时间;
7、迷恋信息的黄金标志:1)能够激发情感引爆点;2)能够创造粉丝;3)能够成为社会特定性为或价值观的“文化代表”;4)能够引发话题讨论;5)能够迫使竞争者们重新洗牌;6)能够引发社会革命性思潮。
第二、如何激活迷恋?作者给出了迷恋的7大触发器。
1、欲望——对快感的期待,我被它迷住因为渴求是一种对愉悦的预期;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体验来迷惑。欲望触发器建造了4大支柱——暂停思考、启动感觉(口腔湿润暗示);让平庸变得感性;利用五种感官;戏谑与挑逗(愉悦最大化是发生在得到心仪的东西的时候,而不是真正享受它的时候)。
2、神秘——未回答的问题,我被它迷住因为神秘让我想要解开谜团;神秘触发器建造了4大支柱——引起好奇、扣留信息、缔造神话、限制访问。
3、警报——直接后果的威胁,我被它迷住因为警报要求现在就做出反应;警报触发器建造了5大支柱——定义后果、限定最后期限、增加可感知的危险、专注于最令人恐惧的而非最可能发生的危机、化悲痛为积极的行动导航。
4、威望——等级和尊严的象征,我被它迷住因为威望会赢得地位、尊敬与爱慕;威望触发器建造了4大支柱——建立标志、确定新标准、有限的可获得性、赢的威望。
5、权力——指挥他人,我被它迷住因为权力控制一切;权力触发器建造了3大支柱——支配、控制环境、奖惩制度。
6、罪恶——反抗规则,我被它迷住因为罪恶用“禁果”诱惑我;罪恶触发器建造了3大支柱——创造禁忌、引入迷途、定义绝对、眨眨眼。
7、信任——确定性与可信度,我被它迷住因为信任给我以安慰,因为我可以依靠它。信任的5大基石——变得熟悉、重复再重复、保持真实、短时间内增强、让不健康的信息变得令人厌恶。
第三、开发迷恋的7个潜在区域
5、 益处:购买产品的奖励承诺,可以使有形、明示的,也可以使抽象的、微妙的
6、 行动:你如何运作、指导
7、 文化:所有能识别的关于你自身的特征,包括人格、行为模式和心态。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我在思考如何让企业大学变得让人迷恋。第三部分可以作为思考的焦点,第二部分可以作为方法论。想起我们之前的“梦工厂”,有声有色,生产课程,宣传文化,改变行为。
《迷恋》读后感(三):无法让人迷恋的一本书
就写书评而言,我并不认为有什么约定俗成的章法。作者把书写出来,读者怎样解读,就不能完全由着作者的主观意志来设计。
比较尴尬的事情是,鉴于本人热衷写书评,时不时也写出几篇有意思的书评,因为也得到一些编辑的关注和信任,他们往往主动送上新书,希望得到我的点评,假如书好,我自然乐意点评,而且不吝赞美,但是如果书不好,再说怪话,总有点拿人手软的嫌疑,想来想去,我还是宁可说真话,也不说假话。
我今天要说的书是一本自称是营销3.0时代的开山之作的牛著,中国品牌第一人李光斗倾情点评的奇书。
首先就奇在3.0这个概念,其实我听过3.0,比如WEB3.0,USB3.0,手机屏幕3.0,安卓3.0,宠物连连看3.0,小时代3.0,还真没听过营销已经进入3.0时代,我总以为,只要人性不变,营销就没有什么本质变化,无非是包装形式的变化,不知道1.0和2.0都是神马玩意?
再看标题《迷恋-如何让你和你的品牌粉丝暴增》,看到粉丝我立即想到微博,后来发现不对,粉丝是新浪微博特色,书是老外写的,不可能用粉丝这个词,再看英文原名是《Fascinate :Your 7 Triggers to Persuaion and captivation》 是《迷恋,说服和迷惑你的七个触发点》的意思,一包装就成了让你品牌粉丝暴增了,不知道这是不是李老师的点子,这可不是一个好点子。
这本书一大创意,就是每写一章或者几节,就插入一段李光斗老师的点评。这点评怎么说呢?套用书中一句话:世上有很多相当无趣的事物,比如鸡毛禅、牙线、麦片、各种税单,不断重播的肥皂剧(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寒暑假期的《西游记》和老版《还珠格格》),恳谈务虚会、堵车排队、盼着草木生长、烧开凉水、晾干油画...比如插入在《迷恋》中的李光斗老师的点评...李老师的书评和补充案例让书的结构破坏不说,很多案例还充满了自恋和某种不伦不类的植入营销感。
本来这本书还有不少观点可以探讨,但插入李老师点评案例后真的很糟糕,我个人以为本来我可以考虑把书给个三星或四星的,可惜在豆瓣上,真的是你有了光,我没了豆。
比如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解释一个人如何才有魅力的时候,列举了这样的一个案例《20世纪最有魅力的男人---毛泽东》,这个标题当场就亮瞎了我的双眼,再看到如下文字“大家非常清楚,中国现代史上,最具权威又最富于影响力的,就是毛泽东。远自新中国成立前的红军时期,毛泽东就被拥戴为全党全民族的当然领袖,这一地位是何等的不可动摇,乃至于没有哪个人会怀疑它的合法性和必然性”,我立马感觉到老大哥在看着我,我不是在看《中国革命史(第三版)》吧?
第2部分还举一个不是可口可乐而是肯德基的案例,说肯德基有个配方,和可口可乐一样保密,利用神秘感造成了品牌传播。我立马感觉我很弱智,吃了那么多肯德基,从来不知道它有秘方。当然这个案例的结论是:要是让人知道这个支撑肯德基数十年的神秘基石根本不存在,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个结论让我严重怀疑李光斗老师的水平,但是我转念一想,我关注了李光斗老师的微博,经常妙语连珠,没有这么没有水准,莫非这挂名是假的?
翻到末尾,李光斗老师照片大名在列,写着: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华盛智业 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对比本书作者莎莉•霍格斯黑德的介绍:从一个获得诸多奖项的广告创意人起步,到如今已是全球知名的品牌顾问和发言人。她曾为星巴克、微软等世界500强公司和众多刚起步的创意工作室进行创意推广,获得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NBC、CBS、ABC和CNN登媒体的高度评价。
我忍住不发了条微博牢骚:
读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类书籍,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国外作者简介要么介绍是哪个大学教授或专栏作家,要么介绍在哪些公司担任什么职务。中国作者往往是某大学名誉或客座教授+某年十大**营销人+**营销学派创始人+某杂志特约撰稿人+著名实战专家。大家有同感吗?
这书讲了一些故事,提出了七大触发点(欲望,神秘,警报、威望、权力、罪恶和信任),但是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叙事故事功力相比,那还是差一点,但开卷有益,我还是学到了一句话:
在拉斯维加斯发生的事,只能留在拉斯维加斯。
这句话要改成一句小说的开头,应该特别有意思,其实我是想,也许这是一句可以让某个MM迷恋的咒语才好。
《迷恋》读后感(四):Notes:制造迷恋
我一直认为许多谈论品牌的人都是半懂不懂的胡诌,其实我们都是凡人,本身有着动物性,能够把人分析透就能找到开启品牌的钥匙,所以研究品牌不如研究人。这本书分析七个引发迷恋的触发器。
1. 欲望,对快感的期待。欲望让人产生一种愉悦的预期。
2. 神秘,代表了未回答的问题。神秘让人想要解开谜团。
3. 警报,是直接后果的威胁。警报要求听众现在就作出反应。
4. 威望,代表了等级和尊严,让人迷恋的原因是威望能够赢得地位、尊敬和爱慕。
5. 权力,指挥他人,让人迷恋的原因是能控制一切。
6. 罪恶,违反规则,一种禁果的诱惑。
7. 信任,确定性和可信度,信任给人安慰和可以依靠的感觉。
《迷恋》读后感(五):#每天一本书#2011年10月25日,312天评分4.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正好做成定位和个人品牌方面的扩展书籍。全书主要讲述影响决策中最主要的因素:迷恋以及怎样利用它来吸引粉丝。思考一下,如何把书中的方法应用到个人品牌中去。
第一部分,主要解释了“迷恋”的相关内容
第二部分讲解七个触发条件,包括欲望、神秘感、警报、威望、权力、罪恶和信任。
魅力信息的黄金法则:
1、激发强烈即时的情感反应
2、创造“粉丝”
3、具有特定的“核心价值”
4、引发讨论
5、改变规则,让你竞争者重新适应规则
6、引起社会革命或文化变革。
1、先按黄金法则评估一下是否迷人
2、找准定位可以从七个潜在的方向着手,包括:目的、核心信仰、传承、产品、益处、行动和文化。向某方面创造并加强迷恋,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值
3、行动并持续改进。团队内统一意见,研究、分析和制作行动计划,在行动中不断的改进,,减少阻碍。
不知道""方""案"" 这个关键字为什么冲突,一发就无法响应了。
《迷恋》读后感(六):人们购买和感兴趣的就是你的触发器
就我个人而然,是刚刚入行做运营的新手,主要也是品牌运营策划,这本书提出了7个触发器,对目前的工作相对具有指导意义。看了前面各位大神的评论,有褒有贬。但是出于新手的运营,觉得这本书还是难能可贵的好书。特别是此书的前半部分,让我在文案策划,这方面更加注意到了细节。
本书提到的黄金原则:
1、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吗?
2、能创造粉丝吗?
3、能成为价值观和文化行为的代表吗?
4、能激发讨论吗?主要是给讨论提供便利
5,、有特定的核心价值,需要清晰的定位。
6、让竞争者重新站队,改变规则
7、能促进社会革新吗?
7个触发器:
欲望,对快感的期待。对五感、生理、心理的刺激。
神秘,代表了未回答的问题。限制访问。
警报,是直接后果的威胁。不是专注于可能出现的,而是专注于令人恐惧的。
威望,代表了等级和尊严,从logo,到规则,到稀缺性。
权力,指挥他人,利用他人的影响力,抖M的人;营造自己的权利。
罪恶,违反规则,一种禁果的诱惑,人的本性,对罪恶的向往。
信任,确定性和可信度,真是,曝光,重复和怀旧。
最后比较重要的一点的,根据自己的徽章,在钟形曲线上罗列出来,筛选出几个重要的,着重使用2个左右的触发器。
《迷恋》读后感(七):彼之龙虾,汝之鸡肋
如果不是雕爷写文推荐,此书评分不会如此。
《影响力》的评分才只有8.6。公道的说,通读《迷恋》全书,从可读性、启发性及经典性上来看,此书距《影响力》远矣。
我并不是质疑雕爷的判断力,而是如题目所说,这本书对于雕爷和一般读者的价值,不至于说天壤之别,也较之不远。
乍看之下,本书振聋发聩的观点甚少。第1部分堆砌感很强;第2部分对于“七种武器”的讲解令人感觉隔靴搔痒,很不过瘾;第3部分有干货和亮点,但对非老板级读者来说,却也难以吸收利用。
对于一般读者,此书就是鸡肋,或者说快餐书,或者说只是一本不起眼的拳谱。
但对于雕爷,此书就是龙虾,就是佳作,就是牛逼的内功心法。
差别就在于积累。
雕爷满肚子各种商业案例及实战经历,这些案例与经历不断给其提供营养,雕爷也从中汲取精华分泌干货。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不断思考实践,反复印证,凝结提炼,才有所得。而《迷恋》此书对于雕爷的价值,就像催化剂,一下子激活了雕爷满肚子的干货;又如“小无相功”,迅速使其储存的真气迅速运行了数个周天……
此书本身干货不多,价值在于激发。
文中对于七种武器的讲解不详不尽,没关系,雕爷可以调用苹果案例相互印证。
文中第3部分实践章节简略晦涩,也没关系,雕爷可以套用自己的品牌细细品味。
书中所述虽散,但对于雕爷来说,有了纲领便已足够,从自身积累中引申而来的体会,甚至要超过作者。
所以一般读者读此书,很难读出雕爷的欣喜与激动,也如之前的《海底捞你学不会》。
积累密切相关,基本功马虎不得。
雕爷写推荐文,用了六种武器,但对于资深雕粉来说,有“威望”一项便已足够。如果不是雕爷的推荐,以我的功力也看不出此书好处,大多是读过一遍就弃之一边,而不会像现在这般仔细笔记,拼命印证,尝试套用,努力运行真气详加体会……
呵呵,又一篇马屁文,雕粉共勉,共勉……
《迷恋》读后感(八):有点水平的人才能看懂。
书里讲的几个迷恋的要点,以前已有模糊意识。之前对男女之间的诱惑艺术很感兴趣,还专门研究了好久。本身也实践了很多次,所以对书中的那几点是认同的。这本书把这些因素,总结起来,系统化了这点非常好。起码对我来说,脑中对迷恋的路数,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
这本书适合有点水平人看,如果没有水平,看不懂啥意思。对概念的理解模棱两可,浮在文字上,不能充分理解文字背后灵动的思想。你觉得很普通,觉得这些观点已经都接触过,没啥新鲜感,可能是认知分裂的原因,你和作者的想的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像一个小孩看言情小说,能读下去,字也都认识。但他读不出那个味道,因为没有经历过,或者没有这个意识。如果一个有类似感情经历的人看,体味就全然不同了。
这本书一个瑕疵就是对各概念的表述比较简单,没有充分延伸,深入剖析,感觉每个迷恋要点讲得都很马虎。这点是遗憾
《迷恋》读后感(九):读罢此文不想看,就真的无须看,看了也学不会
这篇文章若是让你买书了,就说明这书值得买,要是没打动你,就可以不买,买了你也学不会。
雕爷曾云:刚刚入手一本好书!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但凡做品牌、想获得高额品牌溢价的人,100%想读,但只有20%的人读得懂,3%的人会按照书中所写去实践……最后,只有1%会感到有效果,这1%中的0.01‰人会获得巨大成功。。。。。失望么?但《迷恋》一书,该读还得读!
这本书应该被禁~!!!讲点营销方面精髓也就算了,居然透彻剖析——如何通过“罪恶感”让对方“迷恋自己”!——这不是教坏嘛?!怂恿商务精英去泡妞么?!有理想的男孩纸千万别看……会毁掉你的!!
《迷恋》
当我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2011年10月26日晚间这一刻,当当网(www.dangdang.com)上,《迷恋》一书已经卖断货了。是否重新到货,你现在可以去搜索试试。事实上,我其实希望永远断货才好。这样一来,我的竞争对手们就永远看不到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个令人愉快的消息。
这本书讲了一些秘密的事情,解释了很多平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尤其对于商务人士来说,也许是打开某扇神秘大门的钥匙。如果不是成书时间太晚,我都怀疑乔布斯是否在很早以前,就通读此书,知晓其中奥秘。
没错,这本书就谈一个核心问题:“迷恋”是如何形成的——七个触发器:欲望、神秘感、警报、威望、权力、罪恶、信任——在我看来,乔布斯在打造苹果时,运用得浑然天成,神乎其技。换句话说,边看这本书,我一边把苹果当成完美案例,最佳注解。
很多时候,迷恋的形成,和常识有很大差距。书中曾举例,美国政府开展DARE计划,花费几十亿美元,在全美80%的学校展开对毒品的零容忍政策,想尽一切办法对孩子教育,远离毒品。结果呢?居然答案是:不但没效果,反而孩子们更想去尝试毒品了……失败的原因很简单,这种教育,令毒品显得更酷了,无意中触发了人类潜意识中“罪恶”触发器,加速形成“迷恋”!
现实中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一个朋友,两个月前参加拒绝鱼翅的环保活动,邀请我讲演。我当时在外地没能参加,但我电话里反复告诉她:赶紧撤换街头那些姚明的环保广告吧,那是灾难!“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请拒绝食用鱼翅。”广告词还能更糟糕点么?这简直就是赤裸裸在点燃那些土大款对鱼翅“罪恶”之“迷恋触发器”!这种笨蛋环保广告打得越多,鱼翅就会卖得越火爆,鲨鱼灭绝就越快……正确做法其实是,把鱼翅中积蓄重金属的真相传播,告诉土大款们,由于海洋污染,鲨鱼做为食物链顶端,食量既杂且大,所以鱼翅里铅汞严重超标,而铅汞等重金属是令男人阳痿、不育,女人脱发、皮肤色斑最犀利、最快速的武器——你试试这个真相传播开来,是不是倒给钱,他们打死也不吃了?
我想说的是,你看,就算当个环保人士,不读书也是很可怕的。
如果,你有机会看到此书,(你去当当搜了没?重新到货了没?)并熟练运用七个触发器的话,无疑威力是惊人的——天!一个触发器应用好,就仿佛核武器了。可除了乔布斯,谁又能同时用七个?!
最起码,看过此书,你往后推销点什么都是轻松的。嗯,就像我现在一样——你如果已经、或正打算去当当下订单的话……那么,OK,我运用“欲望”那个触发器,推荐《迷恋》这本书,成功了。
-----------------------------
某杂志约的稿,请勿转载,多谢!
-----------------------------
《迷恋》读后感(十):魅力信息评估法则
花了一周的业余时间晚上看完。
分享下一些评估产品(组织、品牌)的“魅力信息评估法则”,对市场工作、甚至个人品牌都还是非常实用的。
-----------
1.我们激发了强烈、即时的情感反应吗?
“营销的最高境界”则是产品品牌能够传达消费者的特定心理诉求
如果你没有从某人那里得到一些负面反馈,那么恐怕你没有让任何人迷恋上你。
2.创造出了“粉丝”吗?
3.品牌是否具有特定的核心价值?
一个让人一见钟情的好品牌必定是一个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品牌、一个有独特记忆点的品牌
4.成为社会特定行为或价值观的“文化代表”了吗?
问自己:你的消费者怎样才能通过使用你的产品或者信息告诉这个世界,关于他们的一切和他们的观点?
5.引发讨论了吗?
人们其实不是想与品牌建立联系,他们是想与他人建立联系。
问自己:你为人们的相互联系提供什么机会或者便利了么?
6.迫使竞争者们重新排队了吗?
问自己:你怎么才能通过表达方式的与众不同,让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消费者的期望?
7.促使社会进步了吗?
问自己:你的广告引领一种心潮流了么?这种新潮流能为你所用么?
你能把自己的信息与人们正在做的、正在谈论的事情联系起来、形成捆绑么?
你的信息可能激活和吸引哪些群体,能让他们把你的信息当做他们自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