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改变自己》是一本由小松易著作,龙门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瞬间改变自己》读后感(一):为什么整理?
闲话少说。这本小书,虽然大部分是举例以证明其观点。但是我认为这些例子大可不必:当论点简洁且鞭辟入里时,论证其实真是多余的。下面就是作者所想表达的很简单的几个意思:为了养成整理的习惯,想清楚“为何”而整理,“为谁”而整理,明确整理的动机非常重要。正如我一直持有的观点:人类虽然是生物,但确实是高等生物,人的行为被思维影响极大。动机和目标、甚至热爱往往要比誓言、约定更有力量,因为我们至今都不知道我们是如何被大脑和思维控制的,而且根本无法摆脱其控制。所以与其对抗,还不如利用之。
做什么事之前,想清楚为什么。“整理能力”反映你“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其实即使看不到这本书的其他文字,读过此句,如果能够理解,那你大可不必再翻阅此书。整理的奥秘,作者参得很透。整理的四个步骤:“取出”“区分”“减少”“收纳”虽然看起来这些步骤就像“把大象放进冰箱要几个步骤”一样毫无营养价值,但是你真的做到了么?例如,你真的有减少你的东西么?
作为一个收纳狂(老婆为证),看到此书,正相见恨晚。是以记之。
《瞬间改变自己》读后感(二):每天1分钟,培养随手整理的习惯
整理术的书籍非常多,这本书也许成书较早,作者自称是日本第一位整理师,所以里面的技巧并不具体,但是理念是正确的——选定一个目标——每次1分钟——拿出来——分类——丢弃——打包收好。
作者留学的三个月,只带着一个皮箱生活。那三个月物质上一无所有,但却是作者一生中最充实的时光。他发现,【物质的量与人生的充实程度成反比例。】
他所教导的整理术,不是单纯丢东西,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精简后的物质产品。要让物品处于便于使用的状态,120%地充分利用。自己没有充分利用的东西,可以转送他人或者捐给社会。
每天都该选定一个地方,拿出1分钟--15分钟,把杂物【拿出来--分开来--扔出去--收起来】。
这一点可以作为一个习惯培养,每天拿出手机设定倒数5分钟,开始收拾一块区域,闹钟响了就停止。每天5分钟,非常容易培养随手收拾的好习惯。
对于我而言,【杂志报刊的整理法则】最有用,家里的书下一次要依照以下三个标准进行一次大清理:
1,一年之内不重读的,就可以扔掉;定下期限来整理,是整理术的要点。
3,不是签字版和初刻版的书,可以扔掉。
《瞬间改变自己》读后感(三):改变自己,从整理开始
我虽然不会疯狂购物,不至于买下很多没啥用的东西,却总是很舍不得丢掉东西。有些东西不丢,是想着以后有用,比如已经空了的面霜小盒子、矿泉水瓶子、买衣服的纸袋,等等。有些则是为了留作纪念,比如景点门票、火车票、飞机票、电影票之类的。
想着以后用矿泉水瓶做个笔筒啊,纸袋可以用来装东西啊,想着以后老了看着当年去过长城、颐和园、故宫、白洋淀、西湖、漓江等地的证据,回忆起来该多美啊!
事实是我只做了一个笔筒,那些不够结实的纸袋根本装不了什么东西,某天看到那各种票据只觉得心烦,于是学着室友的样,把那些七七八八的没啥用的——至少目前完全没用的东西,通通都扔了。霍!一身轻松的感觉。
那是两年前初次尝到扔东西的快感。但是,二十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是一次“扔”就能彻底扔掉的。早看到过“断舍离”这个概念,却总是没有时间来看这方面的书,也总是没有时间来好好收拾一下屋子——呵呵现在知道了,纯粹就是懒而已。
上次在首都图书馆借书,偶然撞见小松易的这本《1分钟整理术》(总是很喜欢这种与好书的偶遇),已经有些旧了,猜想大概不是近两年的新书,或者可能借阅的人太多。迅速拿起翻到版权页,是2012年6月出的,其实不算太久远,那看来借的人不少。
让我毫不犹豫地继续往下翻的是书前面的这句话:“如果你状态不佳,可能是你整理工作没做好。”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的办公桌,桌子很大,可是上面堆满了各种有用的没用的参考书和资料。工作业绩不好,也许,症结就在于此。
这本书很薄,不到200页,字还挺大的,看着非常疏朗、轻松。其中一个特色是每一小节结束后的第二页都是小漫画图,对比杂乱与整洁,很有意思。
我原以为单纯的收拾整理似乎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人勤快,总是可以做到的。读过这本书后,才意识到整理还真是一门技术,单勤快还不行。对我来说,作者小松易的好些观点都很新颖,且深具启发性。
小松易说,“为何要整理”“为谁而整理”是关键,也就是说整理的“动机”很重要。现在想想,自己经常懒得整理,是动机、动力不足,从来都没有特别明确的动机。一般只是想让房间变得整洁一点,但通常呢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还挺整洁的——其实细看就会发现,好几个角落都是乱的。比如某张桌子上放了几个大盒子,看似规整,但盒子里边装的东西就很杂很乱了:剪刀、笔、梳子、面膜、儿童霜……噢,还有一些吃的……
果然,就像小松易说的,“在动机不明确的情况下就进行整理,多半行不通,且坚持不了多久。即便一时兴起整理了一下,马上又会乱掉,退回到原来的样子”。偶尔心血来潮整理一下,过不了多久,又乱了。
他还说,要时刻想着“今后会怎样”,对“需要的东西”和“不需要的东西”迅速做出判断和取舍。“整理能力”反映你“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不可等闲视之啊。
“八成满规则”,不论是衣橱,还是冰箱、书架,都要切记不可塞得过满,而要留出20%的空间,以便放进新的衣物、食品、书籍。
不要把桌子当成“置物台”。小松易建议我们桌上(餐桌、书桌)不要放任何东西,只在需要时放上餐具、电脑、书籍等,一旦使用完毕,就应该立即把桌子收拾干净。
“并非没时间所以不整理,而是不整理所以没时间。”这句话对我简直如当头棒喝。在家里总是找不到一些小物件,完全想不起放哪里了,每次我都安慰自己说,等不找它的时候,它自己就会冒出来了。幸运的是几乎每次都如愿了。但是,万一碰上急需要用某样东西呢?就因为平时不整理,找不到东西,结果就要把时间和金钱费在重新购置上。一想到这种情况,就有点心疼肉疼了。
“整理贵在及时!从小事做起。”所以,不拖了,昨天就把办公桌稍稍收拾了一下,丢了好几本已经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工作笔记。把电脑桌面也清理了一下,虽然暂时没有达到小松易所说的电脑桌面上的图标最好只有1列,最多3列的目标,但是看起来已经整洁多了。
《1分钟整理术》,书名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内容很给力,从玄关、家居、办公室、随身物品四大方面、35个场所细节来分别解析整理的诀窍,很容易就能学会。
2015-7-4
我們身處物質豐盛,資訊氾濫的時代,擁有的越來越多,又不懂如何整理,結果弄得環境雜亂,不但影響心情,也拖累效率,更往往導致真正重要的物品或資訊遭淹沒.要是人生能有一個像瀏覽器的「重新整理」鍵,讓一切變得井然有序,清減煩惱,那該多好?
小松易就是專門為客戶整理資訊和物品的專業整理師.透過這本小書,他以簡明的文字,分享自己一套通過無數實踐而得來的整理哲學.從玄關開始,他一步步帶領讀者撿視家局每個角落,以至工作場所的個人空間,提供如何整理已有物品和新增物品的法則.
他相信,場所的整潔度是生活質素的一面鏡子.環境良好,反映好的生活狀態,一如血氣暢通的身體,處處為我們帶來助益,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整理空間的同時,也是為我們的生活,以至人生做整理.
作者提出的建議都直接可用,例如衣櫃鞋櫃保持八成滿最佳;信箱郵件必須即時整理;還原家具的原本用途,如桌子地下不放雜物;電腦桌面的圖示不過三行為佳,所有文件最多點擊三下就能存取.
物品也好,資訊也好,都是加易減難.難的,在於我們能否在接觸物品的當時,即時思考物品是否必須,如是的話如何處置方便長期使用.因此,如果保持整理的心態,生活一事一物都需要思考.換句話說,想生活井然,有賴一顆敏捷清晰的頭腦.
近日搬到新居,地方大了,收納也更方便,就是短短時間,已感受到環境改善帶來的正面作用.重讀此書,更下定決心把環境整理好,讓頭腦好好起動,發現真正重要的東西,探索生命更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