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体验》是一本由潘绥铭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6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存与体验》读后感(一):《生存与体验:对一个地下“红灯区”的追踪考察》 潘绥铭著
《生存与体验:对一个地下“红灯区”的追踪考察》 潘绥铭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
ubsistence and experience : investigation on an underground red-light district
近来潘绥铭老师和孙秀林老师关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孰优孰劣之争,可谓是唇枪舌剑,甚是激烈啊。借此机会,拜读了潘老师的大作——《生存与体验》,希望从中学到一些关于质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希望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质性研究的理解。
潘老师此次对红灯区考察,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入住考察”,也就是靠观察和访谈(聊天)来收集资料,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红灯区的情况,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剖析红灯区形成的逻辑和背后因素,诊断其病症存在的根源,并开出相应的治病“良方”。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本为“小姐(性工作者)”辩护的书。作者认为“小姐”之所以成为“小姐”,不是因为她们自己想成为小姐,不是她们贪图肉欲的享受,而是为生活所迫。她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为小姐,她们除了成为小姐之外,没有太多的别的更好的选择。作者认为那些把小姐想成很“肮脏”的人,认为是她们传播了性疾病的人,完全是对小姐的一种偏见和歧视。他们为什么不去怪那些嫖娼的人呢?作者认为“嫖娼”是主,“卖淫”是次,嫖娼者应该对性疾病的传播以及嫖娼卖淫所造成的其他社会后果承担主要的责任。当然,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嫖娼卖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之所以存在,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的根源。
作者极力为性工作者辩护,呼吁人们正确看待“小姐”以及性服务行业。作为一本学术性研究的作品,《生存与体验》里面(尤其是总结部分)充满了作者感性的语言,复杂的情感以及伤感的同情,尽管某种程度上,这体现了作者的“真实”和“感同身受”,但还是不免让人觉得有点过于“感情泛滥”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不是违背了“价值中立”(“价值自由”)的原则呢?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多听底层的、现实的声音,了解“小姐(性工作者)”真实的生存现状以及她们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多给予她们帮助而不是迫害,多一些同情而不是嘲笑。他在总结的最后部分引用恩格斯的话表达了他对妓女的态度和观点:(p328)
恩格斯认为“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作为现存社会制度的牺牲品的妓女本身的利益,并尽可能地使他们不致遭受贫困。”
他认为:“绝不应该损害她们的人格,也不应该损害她们的尊严。”
他还认为:“在卖淫现象不能完全消灭以前,我认为我们首要的义务是使妓女摆脱一切特殊法律的束缚。”
而且,他要求:“完全停止对卖淫进行追究并使妓女不受剥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550—551页。)
时代在发展,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妓女和潘老师书中当时的“小姐”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随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妓女(小姐)的生存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如果说潘老师书中的小姐成为小姐的原因更多的是一种“生存驱动”,那么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是不是会出现一种“生存驱动”向“利益驱动”的转变呢?尽管当时潘老师在书中极力否定利益驱动的观点,在今天,我们还是不得不重新去考虑这一点。
最后,作者认为,人们能不能够接受(认同)性工作者,在于他们对“灵肉分离”的态度。他这样表述:
“从学术上看,人们之所以无法接受性与钱交换,我想来想去,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是唯一一种买卖双方具有最直接的肉体接触的商业,而大多数人无法接受在这种活动中所必须的或者必然产生的灵肉分离。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人们越来越推崇和寻求爱情、自尊、人格完整、交往感受这样一些精神事物,性与钱的交换也就越来越侵犯人们的‘情感自卫圈’,不但不能容忍自己这样做,也很难容忍别人去做。”(p358-359)
“只有当个人权利意识高涨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才可能从妓女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才能开始宽容自觉自愿的灵肉分离和以性换钱。”(p359)
作者也会面临着伦理、道义的问题。面对处境困苦,自己充满同情的受访者,他也没有太多的办法。他直言他道义中的存身夹缝是:“尽可能多地给她们讲一些预防性病的知识,给几个人一些不要吸毒的忠告,帮几个人办一些与她们的业务无关的事情,资助一个人回家。”(p19)
作者充满了将心比心的同情,这确实不应该成为道德的义愤所要排斥的对象。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
y/2016.10.30
《生存与体验》读后感(二):无非
她们无非是
在城市里,为了
生活,保持
自己的习惯和麻木
无非是摘下
公园里的花
追逐着,慷慨地
送给行人
无非是蜷缩着
灵魂,再彻底得
将身体打开
一次次
无非是将青春
一刹那当作
火柴,点燃自己
照亮他人
无非是僵滞着的冷漠
以聆听耳朵上的钻石
无非是被车轮碾过
水中再清晰地洗着
无非是假装自己愉悦
闭上眼也可以高潮
看,她们张开的腿
她们咬破的嘴
只为呼吸
不要代价
“其实代价,
它也不说话。”
《生存与体验》读后感(三):一些杂感
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考察报告,算不上研究,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很多观察资料,并加入了一定的分析,但很少下研究性的结论,这就给了读者自由思考的空间;作者是一位挺有人情味的人,在他的立场上多少对「小姐」有些同情,这也说明了他或许不适合严肃冷峻的正经研究工作。
我对性产业有过一些接触。小时候常去理发的那家店无疑在做这样的生意,店里一男一女似乎是夫妻老板,但女的或许只是妈咪而非男人的妻子,说不清。印象较深的是一次有个看起来很正经的男人来嫖,还问老板在哪能停车,举手投足一股新晋嫖客的味,还专门跑后面看了姑娘说「还是原来那个」,看来也许是迷上哪位小姐了,没准后续还有些故事,但我是没可能知道了。
还有次是理发时听见小姐和客人在里面隔间说情话,隔音太差我听的一清二楚,但时间久远,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再一个我对男老板理发的手艺印象很好,简单几刀就完事,效果还不错。现在去到那片街区,早就拆完新建,面目全非;理发店还是有,是不是还做这些生意就不清楚了。
2年前有次无聊,深夜逛到火车站附近,好几个人向我搭讪,开始不解,后来才意识到这是妈咪在拉客。说起来火车站这种地方实在太乱,尤其是其中一个拉客的看面色很像吸毒者,还特别执著,费了我好大劲才摆脱。再想想机场的环境,相较之下说天差地别并不为过,社会的阶级差异显露无遗。
然后是近两年全国严厉扫黄,打散了很多小姐,于是各类社交软件上拉客的也多起来了。好几次收到QQ附近的人传来的消息,一般也不会说什么,只是简单的招呼,但你点进对方空间看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了。奇怪的是一般给人印象更混乱的微信反而没接到过类似的消息。
另外我和几位曾经在这行做过的女人聊过天(但我只是推测她们做过这行,并不十分确定),给我的印象是,她们一般具有中等或以上的姿色,而且比较会打扮,举手投足多少有些「媚」,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小姐味儿」。言谈方面,大概和我聊的都是年纪稍大的,感觉谈吐成熟,很会看眼色说话,另一个特征是满嘴谎言,这些应当都是职业特征了。
回到正题,性产业在国内无疑还是个禁区,但我个人持非罪与合法化的态度,毕竟性是人的天然需求,在社会结构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一种禁绝不了的地下产业。规范与正当化可以避免很多地下交易带来的疾病、犯罪问题,也会有税收,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全球大的舆论环境对此是谴责态度,二是规范化后便无法扫黄罚款,而这是某些特权阶层捞钱的惯用渠道。
作者也极力探讨小姐走上这条路的原因。其实简单总结无非几个要点:1.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收入的赚钱手段,做几次很轻松就能拿到别人辛苦一个月的工资,运气好更是数倍之多;2.教育与道德观念的缺失,而这个因素很多,有家庭的有社会的,和其本人个性也有关系;3.生活所迫,就目前这社会,山穷水尽走上这条路的大有人在。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按不同比例混合,便成了一个人「卖身」的缘由。
因为舆论的问题,她们内心多少有自卑感;因为长期逢场作戏,难免虚情假意;因为见得太多,对男女之事差不多看透,于是更加物质、拜金;因为种种,面对生活时她们趋媚而不快乐。作为一般男性,如果试图和她们建立婚恋关系,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这条路上走到自暴自弃的人不在少数,大多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毕竟还是违背了或许并不合理的社会准则,要受罚的。
再提几句书。后面的个案我看着有种麻木的感觉,因为故事看得太多了。归根一句话:除了少数幸运儿,大家生活都不容易。而这书的考察地点,虽然没明说,但我推测应该是东莞市内的某个镇,而且1999年左右那里的消费水平都相当高了(主要是指找小姐、旅馆酒店、吃饭的费用),读的时候多少有些惊讶,到底是珠三角,还是走在经济前沿的。东莞现在虽然垮了,但若是有这样类似实地考察的书,还是想读读。
《生存与体验》读后感(四):如此的研究需要如此的研究者
若干年前,我在上图借来潘绥铭教授的《存在与荒谬》一翻,可惜已经全然忘记讲了什么。直至今日,当我苦于自己实证取向的硕士论文难以下笔论述,又找不到明确文献,想从实证研究书籍中获取些许经验和指导时,在图书馆社区方面书籍上,找到这本即《存在与荒谬》后,潘绥铭再次深入红灯区追逐,续写的《生存与体验》。
我不了解人大的潘绥铭教授,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这老头子非常有趣。大多数教授,都很学究,弄得我们这些学生也很学究。写的东西除了发表,估计也没什么人愿意看。就是他本人,发表后,可能也不愿再多看一眼了。这老头子可是非常懂得黑色幽默,调侃讽刺,嬉笑怒骂不断,又带着几分北京腔。让我不时想起王小波的杂文。何况,他们两个都写得是性,(王小波和李银河一同写过同性恋调查《他们的世界》),都能把文字写的有趣,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具备这点,对于一个教授并不容易。因为这个有趣背后,还必须具备知识份子的明确立场——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官样文字必然有其政治立场,所以不可能有趣。所以潘绥铭老师在研究红灯区,小姐,卖淫这些敏感之敏感的社会现象时,没有借助官方的力量,仅仅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单枪匹马,深入虎穴,又“自甘堕落”——放下教授的身份,和红灯区的小姐陪吃陪喝陪聊,以此获得“相对真实的事实”。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不是内行,但也不至于还是个门外汉。所以在这里献丑学究一下。潘绥铭教授有着鲜明的知识份子立场,必然要像个战士一样和其他观点战斗。在这本书里,潘至少在和这几股力量斗争。第一,是生命高于道德,还是道德高于生命?舆论是知识份子的天地,对于大多数知书达礼的人,他们明确反对卖淫,视其为洪水猛兽。可是正如潘老所言,他们只有两个错误:一是绝对地脱离实际生活;二是信奉道德高于生命。第二,潘老也反对空洞的理论,反对本本主义。他在书中绝少提理论,只以事实说话。不是潘老对理论有偏见,而是连事实都摸不清楚,西方诸如福柯的理论,又与事实何干?第三,当然,光又事实不够,正如数学是理工学科的基础,历史至于人文社科,有着同等的重要性。潘老显然谙熟历史,把所得事实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具备极强的说服力。所以,即便潘老仅仅是调查了一个红灯区,从统计学上没有任何意义。正如一个人怎么能代表所有人呢?但是通过历史,这一个红灯区得到了升华,格外具有说服力。如是,潘老走着一条老路,即费孝通开辟本土社会学奠基之作《江村经济》后,潘老继续以实证为取向,用脚做学问。
最近香港大学有个关于儿童性虐待的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统计抽样的方法,了解中国儿童性虐待的百分比。据说这个论题在世界范围都没有人敢做。课题主持人自然知道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儿童性虐待的难度,可是还是接了这个课题。我对这个课题,持怀疑的态度。不是其方法不科学,而是太科学了,忽略了人的复杂性。对于如此敏感,涉及法律道德的问题,谁会告诉你真相呢?除非你得到对方莫大的信任。而这,正是潘老选择入场质性研究的原因。课题经费并不能换来一切信息,在潘老写《存在与荒谬》中,采取面谈酬谢的方式,每次访谈会给200-500块,但仍然有很大局限。所以这次,潘老采用蹲点调查,在红灯区一待就是47天。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是鲜活的。即便又一个十年过去,书中的描述的情况和观念已经有些被淘汰,但是研究者本人的人格魅力,高尚的情操,骨子里的愤世嫉俗,内心的悲天悯人,始终在那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