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10篇

  《爱到深处不见了》是一本由吕挽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一):沉吟往事,浑似前生无据

  《爱到深处不见了》的杂然心绪:我本将心向明月,不成风月转摧残,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陈吟的那身随风飘扬的长发,长发飘扬的日子如此具有杀伤力的风情。“我想我是爱上了她,这辈子要和她过了。”岑毅,对自己说。陈吟,就像一幅巨大画卷,而她的长发撩起了一角让她第一次看到了这幅画的上角,却让他再也不能控制窥看整幅画的欲望徐志摩最好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完美的注脚了,岑毅那种如火如荼的,欲抑先扬的惊喜。初见陈吟的惊为天人,自是一见倾心,于是两见滚床单了。

  犹记得岑毅,与陈吟聊天说, 我会一辈子好好做我的店,然后,结婚成家,有两个小孩。陈吟,暧昧的不置一语,也许结局早已注定。在人群中还是能一眼分辨出,生来就是姐姐样的的陈吟,曾经年轻的自己与男友走去婚姻殿堂,却与美国交换生闪婚,国外晃晃悠悠十年,离婚的她,两个男人失败,那颗女儿心该有多少的裂纹,伤痕

  存嘉暗恋岑毅,却又说不出口,20岁生日夜,第一次的童真主动捧着献给半醉半醒的岑毅。事后轻描淡写的说,处女很丢脸,与其给陌生人,还不如熟人,更自在。真是可爱小姑娘,即使成为女人,还是喜欢假装,无可奈何换得可以买一辈子水喝的钱。可惜时光不倒带,等再次回来,岑毅已觅得那一低头的温柔。错,错,错。

  70后的陈吟,80后的岑毅,微妙开始一段姐弟恋,因为年龄,为众人所不看好,前景堪忧。可是岑毅知道,她就是画像中的身着藏青连衣裙的女孩,我心中梦萦魂牵的女神,疼爱还来不及,哪还管他人说什么。我就纳闷了,姐弟恋就怎么了。我爱我的女人,爱情需要旁人指指点点。小男生们,请一定要勇敢保护你的姐姐恋人,她真的需要很多的爱。再说,大姐姐们与其给个老头儿看家,确实不如陪个年轻人拼一次。抱得正太归,这才叫他妈的人生

  陈吟,不诉离殇的我饮不可劝,很有味道的对男人胃口,自是我见尤怜。其实做一个人见人爱能留住男人的女人其实很简单,就一点:不揣着明白糊涂。女孩们,可要长点心吧。岑毅用自己浓浓的爱,巧克力味或者牛奶味,热热的融化陈吟的心之坚冰,温暖那颗死寂的心。

  可是“你就是我手中的优乐美,喝完,我就可以扔掉”,历史总是惊人相似,陈吟决定踢了心爱的岑毅,正是因为爱情,不能委曲成全,失去了自己,这样的爱情就没有主体,失去主心骨的爱情,无法站立行走,不要也罢,植物人的长眠不醒,或是最好的结局。亲亲我的小男孩我的爱人,请原谅我的决定,最好的爱情,也有一种叫我成全你,所以手放开。

  我生君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你我的惨淡收尾,不是时间错了,也不是人错了,无处安放的爱情,不是青春原因

  真正的绝配,是懂得用心经营感情男女。所以,这世界上其实没有天生的一对,只有用心的一对。爱到深处不见了,自此天涯两不知,相忘于江湖,谢谢你的爱。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二):爱情是驻扎在生活中的一个瞬间

  文Shirleysays

  七十岁的老爸指着电视里的马伊琍冲着老妈大喊:“老伴,你知道她比文章大多少岁?”如果评最佳老年男粉丝,俺爸绝对能拔得头城。老妈在此项目上绝对弱势。老爸说:“八岁,八岁呀!”

  《爱到深处不见了》是一本描写姐弟恋的小说,女主角陈吟比男主角岑毅大九岁。九年的时间要会发生许多事情,就像从本科可以读到博士毕业,或者打一场旷日持久战争。一个国家都可以翻天覆地,何况在他们相差九年的世界里谈一场恋爱,贴浮在时间轴上的事物早已不对等,比如爱情。

  认识吕挽是从她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开始:迎风坐在山顶穿着花布棉袄的蒙蒙,大红的围巾被山风吹得飘飘荡荡,脑海中萦绕的是李然骑着自行车在小巷里游走,微风将他的白色衬衫轻轻鼓起,他吹着的风与她的皆然不同。吕挽是江南女子,很擅长驾驭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差异,女作家总是有把握细腻的潜质,她笔下女主角都有种小家碧玉气质

  《爱》中的陈吟更是内向温婉,活脱脱现代版的林黛玉,她比林妹妹多了一层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躯壳。自古红颜多薄命,映衬在陈吟身上再合适不过。她在南方小城读大学时,与风流画家郭来相爱,却阴差阳错地与华裔交换生John闪电恋爱,远嫁美国。当年众人仰慕的校花,九年后回到小城时却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女人。生活在她上敲了无数个洞,就像地壳塌陷,时间越久陷得越深。在她眼里,生活是毒药。

  与岑毅的致命邂逅,让我们一度以为爱情是医治生活创痛的灵药。可吕挽将一见钟情王子公主故事沦陷在凡夫俗世里,离婚的单身母亲无法与年轻多金的男子长厢厮守。他们没有马伊琍和文章幸运,就像小说的题目“爱到深入不见了”。正是爱得深,所以陈吟才选择放手让岑毅回归他自己的生活路径。

  “爱情比天大”是许多现代青年的爱情观。爱过才知心痛,瞬间拥有并不代表永恒。二十岁时我们还在憧憬嫁一个什么样的人;三十岁时我们已经在想找个什么人嫁掉;四十岁时我们几乎已经承认能抓住点什么真是不容易。三十岁对于女人来讲,是一个分水岭式的年纪。陈吟正是处于这样的年纪,我想吕挽在这里是有暗喻的,她的决定不能再像轻狂少女般草率。林真理子说,男人是女人的一面镜子。如果你在对方的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对于未来恐惧,分离还是厮守的决定倒显得容易多了。

  陈吟和岑毅相爱吗?相爱。可谁又说陈吟没有爱过郭来和John? 就算岑毅不爱任可,但他无法否认对她的牵挂。爱情是件古老东西世世代代在延续。爱情与婚姻,互为产物,先来后到并不那么重要。可如果互为负担,那就是昆德拉所说的,生命不能承爱之轻,再轻我们也负担不了。

  “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岔/长长短短 /短短长长/一寸 一寸在挣扎”。我想陈吟也是在内心深处的挣扎中剪掉一头长发,剪碎了对岑毅的所有牵挂。就这样,情事终了,不再相见,爱的瞬间却永远驻扎在生活里。只不过,每个人在自己的轨道运行相安无事。现代的爱情需要我们多一点思考,绝非“爱就爱了”这么简单的话题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三):我爱着的你,是我自己

  文/吴丙年

  关于爱情,这些年,不是说得太多了,而是很少听到有人说起了。爱情,似乎像数十年前那明镜一般的天空,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关于爱情,到底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呢?还是一茬又一茬的事故?比如,爱到深处人不见了。这样的“事故”或“故事”,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吧。

  很难得,还有人在孜孜不倦切切深情地探讨着爱情这样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主题。读完吕挽的爱情小说《爱到深处不见了》,我有一种宁静深夜里轻轻柔柔明明白白的伤感。这感觉,已是多年未有了。有人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情,有多美好呢!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有爱过,或者正在爱着的人来说,爱情几乎就是“透过开满鲜花月亮”。而对于那些“曾经沧海”的人来说,爱情又像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至少开头几章是这样美好的。后来?这谁又能想到?爱情的鬼魅就在这里,似乎谁也无法预见爱情的结局,而掌握这结局的,往往又是自己。你说,还有什么比“自己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自己看”更让人伤感的呢?

  《爱到深处不见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青涩美丽地开始,自负狠心地离去茫然空虚迷失清风明月地回归,小心翼翼地呵护,相忘江湖般消逝,故事的女主角陈吟的爱情,在不同的男人间交错沉浮,而每一幅爱情的图景,都描摹出自己真实内心——其实爱与不爱并不那么费解,无论是对被她匆匆抛弃的初恋,还是对她结婚生子而最终签字离婚的丈夫,以及回归宁静后不期而遇却又最终忍痛放手的恋人,陈吟用了十数年的青春见证,才最终明白:我爱着的你,是我自己,是我真切自由的内心;而一个女人,只有不取悦于虚荣和他人,才能清楚这一点!这世间多少的所谓爱情“事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当“你”“我”循着某些条件有所选择的时候,爱情便恶作剧地躲了起来

  爱情太脆弱,经不得世俗的考量。多少美好的爱情,总是“一瞬”,“一眸”,“一转眼”啊!——“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有着不胜水莲花的娇羞。”——我爱着的你,是我自己,是我那真切自由的心。可是,最终,又有多少人坚持了这一份“真切”和“自由”呢?

  等陈吟或感性理性地明白了爱情,已经是十多年后了。虽然美丽依旧,可“心灵身体某一部分机能的损毁终究是无可修复”。这是不是很残酷?当你穿越迷迷障障纷纷扰扰,最终清风明月恬静自在,可以追随着内心自由飞翔,可这时候你却不可避免衰老了。你发现你虽然容颜青春内心却不胜沧桑;你发现你努力调整适应,而不过是在回头,而爱着你的他却才刚刚开始。开头和回首,是一个故事的两端,也是再不可以纠缠痴恋的悲情

  所以,当陈吟最终全心身陪着他七天七夜,又像风一样消逝于茫茫人海,这“爱到深处不见了”的人间故事,看得我荡气回肠而又不胜伤感。陈吟也许是对的,他那么爱她,想和她在TOWN HOUSE的温馨浪漫里生下两个孩子,她也相信他是真诚的,但她更加相信他的爱情才刚刚开始,他和另一个年轻的她在一起时,才那么自由那么活跃……

  在故事的结束,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寻找陈吟,都在回忆着她——她是个让人难忘的女人,像那首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而我想,大家所回忆的,所“沉吟”的,该是自己的内心吧:爱情,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模样,“你”和“我”似乎很难想清楚,这匆匆的一生究竟是认识了谁又错过了谁。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四):阿吟是长大的蒙蒙

  《得到与失去之间》是《爱到深处不见了》的半成品,都读了

  昨天晚上挤着时间看完了《爱》最后一章,敬佩同时可怜阿吟离开她深爱的小毅。

  内心深处一直被阿吟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对未来的无可奈何绞痛。

  在阿吟身上再次见证了爱一个人不是得到他,而是希望他幸福

  阿吟,蒙蒙在现实存在的几率太低了,以至于看完后久久不能释怀。别说是异性,同性的我也爱上他们了。

  男人爱上女人,或许是想让他们成为自己的附属品(拙见,我不是男人,不知道真实想法)。

  女人爱上女人,应该是想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自己身上会有他们的影子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五):《爱到深处不见了》何为爱?

  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这部言情小说《爱到深处不见了》。对于书中的这段情感,我有着几缕的以后,几多的惋惜,几多的怅然。不为别的,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有别于以往的言情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面,有着某些无奈之下让人失落情怀

  一如此书的书名:爱到深处不见了。哪怕就是没有阅读全文,我们便可以通过如此简洁明了的书名略知故事的结局。通常所述,因为爱让情投意合男男女女们走到了一起。但是,这个故事的定位却是因为爱终究让这段爱情故事无疾而终。如此的结局势必令人有着那么些许的失落。

  带着某种纠结的心,踏上了寻找此书中这段没有美好结局的感情故事。不仅因为有着那么的某种伤感,更因为想要透过故事找寻到爱情终结缘由。其实,作者理由很简单,也很典型:“年轻的爱情是会令人醉,但最后她却选择了放手,不因为年龄,只因为心境,他刚开头,而她是回头。”对于如此的概述,我个人觉得作者的写作出发点非常得独到。至少她能够很细致地发现当今社会中比较典型却有特殊爱恋故事为切入点,向读者一一道来如此特殊的关系之下的情感空间

  故事的内容其实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个小城的爱情故事。充满激情,青春洋溢的男主人公岑毅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结识了年长他近十岁的女人阿吟。如此两个年代的男女就此在不断的交往中相识,相知,相爱-----不过现实并非那么地尽善尽美。虽然岑毅一心想要娶阿吟为妻,但是阿吟却早已将自己的爱的心房关闭。因为她曾经已经被伤过,因为她已经无力去爱,因为她对爱已经丧失了信心,因为她不想在去尝试着接受爱。而他呢?他爱的疯狂而发生车祸;他爱得强烈时刻对她念念不忘;他爱她而娶了一个身形都有点和她相似的女孩。那么,究竟何为爱呢?看似简单的一个问句对于当事人的他们是如此的复杂。事实上所谓的爱其实很简单。就如岑毅向阿吟说描绘的婚姻场景。和谐的家庭,美满的二人世界,男女组合的儿女,淳朴的简单生活。不过尽管如此,这样的简单和淳朴也并非那么轻而易举地获得。现实总是那么地残酷。残酷到如此相爱的他们二人居然就此有如平行线般错过与茫茫人海之中。或许,这也就印证和强调着本书的唯一一个主题思想: 爱到深处不见了。正因为太爱了,所以我们情感漩涡中的男女或许不由自主地真正面对所谓的爱。于是乎,我们读者更应该在读完此书之后自问自答下有关于爱的定义和内涵。何为爱?何时爱?如何爱?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六):记忆的况味

  【记忆的况味】

  《爱到深处不见了》,这是吕挽新书的书名。

  吕挽的书名总是那么美好又余韵悠长:《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在得到和失去之间》,《爱到深处不见了》。

  像是一段连贯的人生:少年时永难忘记的青春,一路上的诸多失去与得到,后来恍悟,回头,才发现,爱那么深,于是,不见了。

  字里行间,当然也是这样的韵味:永远润泽的小城、普通人家、淡雅的姑娘、阿婆笑容慈祥,没有车来车往的喧嚣,仿佛你走过去,再淡然从容地回望——这样的滋味,不是正在路上或将要走路的人能写出来的。而一定是已经走过这条路,却又发自肺腑地惦念。

  所以,那些韵致,就融化在记忆深处、渗透在血脉里,短短几笔,晕开浅淡墨色。

  这就够了,太浓烈的,是进行时,而不是记忆本身了。

  记忆的至高况味,可以是“徐熙野逸”,而不是“黄家富贵”。

  【那些年,那些人】

  周蒙和陈吟,李然和岑毅,吕挽笔下,多得是求而不得的爱情。

  但那又偏偏是基于生活现实之上的爱情,与其说是造化弄人,不如说是“性格决定命运”。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不能说这是那种纯粹俊男美女除了谈恋爱什么也不干最后爱情没了自己死去活来很多年的纯言情。

  因为这里面的时光太琐碎了,是因为琐碎时光与理想的碰撞,才让爱情不圆满。因为遗憾,才让人铭记。

  康德大神仙说,悲剧是崇高的,喜剧是优美的。

  那么吕挽书写的便是悲喜交加的——这是生活。

  是鲜活的人。

  比如岑毅。

  1982年生的男主人公,跟我算是同龄人。

  那些惊人的相似——比如陈吟问岑毅:“好,算你24,打算以后一辈子都待在这个小城市吗?”“是啊,一辈子,有什么不好吗?我会好好做我的店,然后,结婚成家,生儿育女。”陈吟很吃惊:“这么简单?这就是你想要的,一辈子?”“噢,还有,至少要两个小孩。”“为什么要两个?”“一个要是万一夭折了呢?那多伤心。”

  我和我的丈夫,我们在不算大也不算太小的城市里这样生活:读书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两个娃娃,因为呆哥怕“一个要是万一夭折了呢”,我则是怕将来若我离去,我的大宝贝咚咚会孤单害怕。然后就是买房子——总得置办一套大一点的房子,三代同堂,儿子和女儿都有各自的房间。

  谁说我们80后不靠谱来着?我们当然有理想,我们只是不喜欢不切实际的理想。

  谢谢吕挽姐自序里的这句话,她说:我从未追悔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不过理想与虚荣也只一墙之隔,作为一个过来人,反而是那些孜孜以求过着自家小日子、忙着买房子办婚事的八零后,让我看到一个安稳踏实的底子,这样的人生也许没什么惊喜,好在也没什么惊吓。

  当我做了别人的妈妈,我才发现,许多时候,惊喜真的无所谓,没有惊吓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了。

  【陈吟&桑离】

  这本书刚看了前几页我就感慨万千,因为我联想到了我的桑离。

  当然在出发点上是没得比的——陈吟最多算是少女时代对国外生活的向往,带点虚荣,可那个时候太多人有这样的虚荣,没什么不好;桑离是为了理想可以不择手段,这样很不好,很不好。

  我只是说味道。

  甫出场的陈吟,岑毅看见的“只是她的背影,因步履匆匆而微微飘起的长发。从未见过如此富于表情的长发,仿佛由此掀开了心的一角,又仿佛是一个长长的、醉人的眼风”;再后来遇见,在岑毅的会所,“真的是她,一个人坐在靠窗的沙发椅上吃着一份日式寿司套餐,戴着耳机,眼睛看着电视……社会进步了,孤家寡人越来越多”;再一次,“八点过一刻,按老彭掌握的规律,她在酒吧靠窗的位置坐下来……她的头发放下来了,衣服也换过了,松松的米色套头毛衣,一个色系的长裤”;又是一个下雨的晚上,“他的手只碰到的衣袖,她跨出车门,回过脸来轻轻一笑。那笑容直似一朵花,还未开尽就默然收拢花瓣”……关于遇见,这是多么点到即止却又挠心挠肺的味道。

  而桑离,她的出场,是“午后的阳光温暖柔和,桑离就这样静静坐在“你我咖啡”角落里靠近玻璃窗的座位上,伸出手,用纤长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个书名——《别离歌》。”这天天气不错,“树泛新芽,花朵含苞待放,春天悄然降落”,对桑离而言,这样的时光,一年又一年,“简单得好像要泛起毛边”,在咖啡店的角落里,“她远离了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也遗忘了她”。只是意料之外和马煜相识,第一眼,马煜“有些许怔仲,虽然很短暂,可是却恍惚觉得,这样的笑容,似在哪里见过”,然后听见她演奏《索尔维格之歌》,“那种浸染着格里格式想念与忧伤的味道已经深深附着在琴弦上”,引发他浅浅的好奇;再后来遇见,是马煜路过咖啡店的时候,“透过落地玻璃窗,居然又看到了桑离。淡橘黄色的灯光下,桑离穿一件墨绿色的宽袖上衣,配一件黑色宽下摆长裙,披散着柔软的长卷发,就那样静静地坐在靠窗的位子上。她闭着眼睛,仰头靠在身后一个柔软的靠垫上,耳朵里塞着耳机,一动不动”;马煜却从此“不自知地养成了路过咖啡店时就有意无意就往靠窗位置上看一眼的习惯,偶尔和桑离的目光相撞,还能看见她浅浅的笑容。那笑容,浅得就好像水面上一点点风吹过留下的涟漪,若有若无,却一圈圈延宕开来,直到漾满了整片湖泊”……

  多么奇怪,本来不是一样的故事,更不是我当时能够企及的阅历,当我仰头凝视陈吟的故事,我无数次想起我的桑离——当然有人不喜欢她,嫌她三观不正,可是那时候她年纪小啊,等到她能够后悔、可以反思的时候,她刚好接近故事里陈吟的年纪。

  原来,反思这件事,本来就不是小孩子们能够做到的。

  但我很高兴:写《别离歌》的时候我只有28岁,所以许多韵味我写不出来,今天我32岁,我读懂了陈吟。

  这就够了,我只有32岁,以后,会有机会写出更多不让自己遗憾的人物来的。

  【生活的细节】

  我太喜欢这本小说里所洋溢着的小城气息,长江边的水蒙蒙、煮干丝、咸酥烧饼、鲜肉月饼、富春楼的早茶……亲切得让我忍不住想起我的婆家扬州——当然这是个缘分,2001年系里组织大三的我们外出文化考察,全年级80%的人选择去敦煌,只有20%的人选择下江南,我就是后者。十年过去,每次同学相聚都要有人回忆那次青春洋溢的旅行,每次都不忘数落我“早知道要嫁给个扬州人,你当初还不如跟我们去看看敦煌呢”。言外之意,就是扬州总有去的机会,敦煌却是去一次少一次了。

  可是怎么办呢,我其实没好意思说,直到如今,不管已经去了多少次,对于长江边儿上的那些小城,我还是没逛够。

  从一开始,我就更喜欢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小城,而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大漠关山。

  我就是个这么小家子气的人,能怎么办呢?

  偏偏这本书的代入感又太强烈——你读着读着,好像就置身那个安宁的小城里了,长江大桥上灯火璀璨,巷子里的小店汁香味浓,街边的得一书店里挂着少女的肖像画,推开窗是一大片湖水,石拱桥、湖心亭、挑着细竹帘的游廊……只缘身在此画中。

  这再次激起我羡慕嫉妒恨的小情绪:阳光正好的午后,要是能在这样的地方看看书,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敲键盘,那该多美好啊!

  然后是惊喜的认同:“阿吟对旅游的定义不是浮光掠影看风景,是要住到风景里去,她喜欢看街市,逛店铺,留意当地人的言谈举止,尝遍当地小吃,方觉得过瘾。”我雀跃,因为我也是这样,喜欢去人还不是特别多、没有丢掉味道小城里,坐着公交车看身边的楼宇——那些居民楼里的灯光后,孩子可曾写完了作业,妈妈是不是在烧饭?他们今天晚上吃点什么呢,聊着怎样的话题?街边的小吃摊档多热闹,人们表情不一,是经历了怎样的一天?他们的方言我听不懂,这再好不过了,因为这就是异乡,是我沉醉在这里,却又有着淡淡的距离。

  所以,我至今怀念2001年的苏州,在公交车上,我和同宿舍的四姐、五姐一起好奇地听着那些听不懂的方言,然后去吃好吃的小点心。枫桥那么小,寒山寺也不高,全然颠覆我从唐诗里获取的意象,但,当我站到塔顶,看护城河、白城墙、黑瓦片在夕阳照耀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时候,却觉得那是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安宁,仿似在时光深处。

  而如今,我们三个天南海北,一个在青岛,一个在济南,一个在澳大利亚,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记忆与未来,小说和现实,常常有着惊人的巧合,以及永不厌倦的重复。

  【那些修辞的珠子】

  修辞是些散落的珠子,在这本近三百页的书里,屡屡让人眼前一亮。

  “小时候不会注意,年纪大了才觉得,这些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小细节是根,是人的一个依傍,而她是那个没有依傍的人。”这是阅历的喟叹,我现在的理解是,的确得过了三十岁才能有这样的感慨。

  “时间就是人生的定时炸弹,死亡不过是其中最简单的一次。在死亡之前,所谓平凡生活中的爱情悲剧,大多是时间问题。时间不同了,怎么能够肯定你要的还相同?”这是冷静的讥诮,显然,年轻的时候,因为没了爱情就得死的时候,这些我们也悟不到。

  “一样是青衣草庐,教一辈子蒙学的私塾先生和飘然归隐的一朝宰相,境界况味相去甚远。”这是智慧的借用,借了别人的口复述这句话,但只要是智慧的感应,出处或许并不重要。

  “要说过日子,吴姐没得比是把好手。夏天海虾上市的时候……虾身子除去当天吃的,都放在一只只小塑料袋里,搁进冰箱冻起来。”这是会心一笑的细节,因为我从外婆处学来的也是这样。夏天鲜虾分装进冷冻室,远比冬天时买从冷库里取出售卖的速冻虾味道好多了。当然也不能冻太久,太久虾肉糜掉不好吃。偶尔有冻久了的虾,做虾丸倒是还不错。桃花虾是尽量不要冻的,以及基围虾,冻了很难吃,虾头不再是青色而是纯黑,视觉效果很不好。

  ……

  这书我看得很慢,因为总得找支笔勾勾画画,偶尔还要做点批注,于是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方才看完。

  这是个很磨人的过程——因为你太想赶紧看完了,看看结局,可是,偏偏又舍不得。

  这就是共鸣的魅力。

  【对一部作品的铭记】

  在自序里,吕挽说:08年出了个半成品,就为了时间不到,没磨好,以致现在我都不愿承认是我写的,恨不能毁尸灭迹。

  其实哪有那么严重,2008年第一次看《在得到和失去之间》的时候,我还郑重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看,我说:看看这文字,糯糯的,多舒服。这些人物,多有特点。

  结果吕挽姐偏要说她觉得08年那个太丢脸、人物没写透、主题没出来……一番自我谴责后,她在微博上说,“如果可以的话,我这本新书可不可以跟你的老朋友推荐下,消除一下以前的影响。”

  顿时觉得这姐姐太可爱了。

  其实,我每次写书,写的时候都挺兴奋,写完了就很自我厌弃,我想的也是,太丢脸了,人物没写透、主题没出来BALABALABALA……

  但神奇的是,有读者喜欢。厚道的读者会鼓励,会继续期待,会等下去,等我写出更好的作品。

  这真是最幸运的事。

  因为我们一定会用时间去证明,下一部总会比这一部有进步。而被眼前这部书连接着的你我,却已经相识,不再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等待了。

  这难道还不够幸运吗?

  对一部作品最好的铭记,不是记住主人公的境遇,而是记住作者这个人——只要他(她)还在写着,就是一件多么有盼头的事。

  所以,吕挽姐,写得慢挺好的,你得一直写下去,那就更好了。

  好吧,说结语。

  本来,我是想写一篇煞有介事的书评的。但感想太丰沛,还是选择了写成读后感。

  其实读后感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装”,很真实,除了真实的作品,还有真实的读者、真实的触动与想象,这是最动人的部分。如果说书评是走醍醐灌顶路线,那么读后感走的就是怦然心动路线,都好,都很好。

  最后一句话,这书很好,诚意推荐。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七):年少情怀或者更爱自己

  如果不是吕挽小说改编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其实我会很怀疑有多少人有耐心读完这部叙述实在过于平淡的小说。虽然这样说,那是却并非是贬低这部小说,相反,这部小说引起人的思索很多。相信,也只有走过了青春看淡了爱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似乎,它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姐弟恋的故事。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初恋”这个命题。和朋友在讨论这个好像有些久远的话题,我们讪笑着揶揄那过去似乎有点二的岁月,因为喜欢上个某某就纠结的夜不能寐,虽然如今的我们不会再经历这样的伤痛,可是,那种伤痛,的确是青春期甜蜜的负担,也是一种永远不再回来的年少情怀。

  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在外爷的小书店里第一次见到一个年轻美丽的穿着藏青色裙子的女孩的时候,这惊鸿一瞥就是他的初恋。在少年澎湃的青春情怀中,是没有年龄的概念的。美的东西人人都爱,那个时候,她正美丽,像一股甘泉,虽是远远观之,却甜美已经沁入心脾。

  多年之后,在一个相同的地方,他们再次相遇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慨缘分的奇妙,何况在一部小说里呢。只不过,疏忽十载已经过去,岁月改变了太多,于是,对面相见不相识,那也无可厚非。

  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其实真正爱的不过是另一个自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总是会爱上某一类人。只有爱自己,才有这样的执着,不怕受伤在所不辞。在我看来,小毅爱上阿吟,有年少情怀在其中,更多的是,这种情怀的背后是他对自己的惺惺相惜。从生下来就没有爹妈的孩子,只见过自己母亲几面的一个孩子,先天的,就想要找一个大自己很多的女人来弥补母亲的角色,而他的母亲,也是极美的。也许,在内心深处,他的年少情怀也是来源于此。当他最后和简结合,某种形式的和生活妥协,但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爱与怜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所以,这样的人其实是极其不稳定的,如果,我说如果,这是现实中活生生的故事,我想他的人生还少不了一趟出走。

  小说嘛,云淡风轻的就结束了。小毅再没有见过阿吟,故事也就戛然而止。阿吟是个聪明的女人,她知道自己是个自私的美丽女人,所以,她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念想,却不去破坏着一切,因为她明白,自己妥协不了——为了爱情?她还是更爱自己,虽然在我们看来,她的爱未免过于凄凉和寂寥。

  爱,终归是会不见的。要么转化了要么消失了,唯一能让人记住的深爱,都是求而不得的。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八):爱过,方知情重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不知为什么,每次读这首词时,心总是空空的,或许酷爱看悲剧,更能感受那种悲壮之美,义山的诗,容若的词,书写爱情时,优美感人,既有缱绻缠绵,又有离恨别愁,爱过,方知情重;恨过,方知心痛。爱越深恨越重,爱恨一瞬间,互为转化。我忘不了杜丽娘因情而死,我忘不了新月入葬时,楚雁潮用自己的身体为她丈量墓穴,那种爱,那种痛让人唏嘘不止,爱为何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阐释,难道真是《爱到深处不见了》吗?

  爱既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又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而对他人关切、亲近的心理取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爱情则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它的基本倾向是奉献,为了对方慢慢付出,无怨无悔,正像阿吟的放手,放开那只牵着的手,给他一片蓝天,任其翱翔,既是误会,也由自己承担,苦涩留给自己来品尝,只要他以后飞翔的天空越来越广阔。

  这里讲述一个姐弟恋的故事,他们结实于彬城,分手于彬城,爱恨都在这里交汇,爱之深,情之切,从美国归来的阿吟,遇到了小自己九岁的会所老板岑毅,岑毅用自己的爱,温暖感情受伤的阿吟,让她慢慢建立信心,最后,阿吟选择了放手,不是因为年龄的关系,而是因为心境,让岑毅与自己同龄的简妮结婚,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看完后,心中空空的,爱到深处不见了吗?

  我对书中印象最深的是描写阿吟的成长路,年轻时,为了一些虚无的东西,抛弃男友,离开中国,嫁给国外交换生,在国外生活几年后,才发现那里并不适应自己,又回到中国,她一直在寻找,她要什么?自我、爱情、婚姻、事业等等,这种茫然的寻找,难道不是一种成长,有几个人明白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问过自己的内心吗?

  年轻时的虚荣,中年时的朴实,都是自我成长中的经历,阿吟的成长,对我们也是一种提醒,人要学会自我觉察,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一直混混沌沌,虽然有时有所觉察,收效甚微,人生舞台太大,作为舞者,只要自己开心,在乐声中舞蹈,跳出最美的舞姿,也是一种幸福……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九):一幅朴素凄婉的爱情画卷,一场柔肠百转的姐弟之恋

  读吕挽的这部《爱到深处不见了》像是在欣赏一幅展开的油画,场景在画间跳动,心境随人物沉浮,在他和她的世界里,看似简单的爱折磨的人隐痛;在作者唯美的文字中,看似平淡的剧情纠结着心起伏。尽管故事很生活,但在吕挽的笔下它还是太超然。就像剧中那幅名为阿呤的女人的画像,朴素的衣装,淡然的神情,却总是让人看得忘情。这幅画是故事的一条线,不知不觉中就贯穿了全文。

  阿呤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美的太过不寻常。风清云淡的神情,娴雅脱俗的气度,朴素得体的衣装,让她的淡定和漠然都化作了别人眼中特有的光芒,她总是会在人群中脱颖,她总是会成为男人眼中的焦点。未曾相识时,她便已经是他心中的女神,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对她的迷恋,那个画中的总是穿着一件藏青色连衣裙的女子是岑毅心中最美的女人。她是他心中择偶的标准,以至于若干年后和她又一次在这座城市相逢的时刻,尽管他没有认出画中之人却依然义无返顾的爱上了她。她的世界里之前是没有他的,三十几岁的年纪一场恋爱一场婚姻,她的世界里曾经有过两个没有担当的男人。他闯进她的心,是因为一个动作,那衔着烟的不羁的轻轻一烫,便让这个细腻温情的大男孩闯入了她的世界。

  一个是刚刚毕业的八零后男孩儿,一个是三十几岁的已婚少妇,没有人赞成他们的爱情。这场从一开始就不被众人看好的爱情似乎注定是一场悲剧,终究会有一个人负了另一个人。他是那样的热烈而温情,年轻却不张扬,脚踏实地的走着自己的人生。认准了自己天长地久的爱情,便只想着让她一直这样快乐下去,买她喜欢的房子,摆她喜欢的书,种她喜欢的花,和她一起朝朝暮暮的守在这座安逸的宜居小城。事业如日中天的他却有着最为朴素的人生目标,和她一辈子守在一起,成一个家,生一个孩子。但她却总是让人感觉飘忽而疏离。刚刚温存的说过“我爱你”,转而又把它定义为那种时候的必然用语。刚刚让人幻想着一生一世,转而又浇一盆冷水让人凉的遥不可及。她似与这尘世格格不入,却又有着超凡的冷静和智慧,她的清醒让人绝望,她是个狠心又冷酷的女人。真的是她负了他?难倒她的清丽脱俗最终还是不免落入了俗套?她的生活里有太多的过去,九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女人对生活绝望。她只是一个女人,看似波澜不惊却有着女人的困惑和渴望,看似冷漠孤傲却藏着心底的脆弱和自卑。她和他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时间,她不愿让他为自己承受太多的苦,她只想留住他们爱的时光,她能为他做的只有这一伤,让他毫无自责的归于幸福,而后自己悄然隐去。

  一场姐弟之恋痛的人柔肠百转,这世间有多少人的爱能够得以圆满,这世间有多少人的人生可以称心如意。爱到深处,人不见了,留下的是对昨天的斑驳的记忆。吕挽为我们带来的是一件艺术品,一幅朴素凄婉的爱情画卷。爱到深处,人不见了,那不见之人又有多少爱深藏心底。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十):消失的是什么——读《爱到深处不见了》

  对于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作者是南通籍贯的,想着也许在她的书中能看到只言片语有关那些小城的影子,不由自主地选择了这本书。拿到书本后,看到介绍,才知道这个作者就是《无处安放的青春》的作者,这部曾经红极一时的小说给多少人带去了心的悸动。

  《爱到深处不见了》这本小说,延续了作者一贯的细腻文字,简单的片言只语却有着直击人心的魅力。故事其实是很简单的姐弟恋,只是这其中夹杂了太多其他的问题。

  阿吟,一个在海外生活了十多年的70后的女子,突然间来到了这个小城,为的是让自己放松心情,重新审视生活。岑毅,一个80后男子,在这个小镇算是个成功的商人,一边经营着从外祖时候就存在的古朴书店,一边与别人合伙经营着在小城属于高端消费的时尚会所。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因为一个偶然相遇了。

  也许,这真的是偶然,阿吟来到书店购书,而岑毅正好看到了这样一个淡淡的女子,也许这是命中注定的相遇,否则,岑毅的书店中怎么会有阿吟年轻时候的那幅画像。对于岑毅来说,阿吟就像是一段梦想,对感情的梦想,对心仪女子的梦想。也许岑毅在初次见到阿吟时并未发现这个女子就是那幅画像中的人,只是她的特质深深吸引了岑毅。会所的相识是一种必然,在那样一个小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必然会缩短,更何况岑毅还经营着那样一个时尚的会所。

  从相识到相爱,阿吟是被动的,在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她仿佛已经失去了爱人的勇气,但是岑毅的体贴照顾和满腔爱意,渐渐融化了她那颗惧怕的心,但她依旧琢磨不定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和想法。她就像是一个迷路的孩子,迷失在人生的茫茫之路上,在国外那段胆战心惊的日子在她的心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在于岑毅相识相爱的过程中,她开始慢慢寻找,慢慢找回自己的真正所想要的。

  故事的结局有些让人惊讶,但仔细思考过后,又会觉得理所当然,因为深爱所以选择离开,不是为自己只为深爱的那个人。

  一口气读完全书,流淌在心的有些淡淡的哀伤,但并不浓烈,恰到好处的语言,恰到好处的结局,琢磨起来,反而有种真实而又幸福的感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到深处不见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