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效应》是一本由杨照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效应》读后感(一):躯壳尚在,精神何存
近年来,以龙应台作品的热销为发轫,张大春、蒋勋、舒国治、朱天文等台湾作家“组团来袭”,让大陆的读者们品味到了宝岛文风之清新别致。而兼具作家、评论家和主持人等多重身份的杨照颇有些姗姗来迟,直到今日方有作品在大陆付梓。不过其刊行的第一本书《故事效应》并非他多年垂钓的一篓鱼,却是一根杨照自我所借重的鱼竿儿。
如果有一匹马刚好不会跑,一条鱼却不想活在水里,一个人偏偏不会死?故事就因此而产生了。作者在书中用三个与现实相悖却浅显易懂的命题来表述着故事之特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去阐述“故事”,是杨照在这本书中想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在《故事效应》中他摒弃了以往此类书籍的艰涩难懂,用一个个通晓易读的故事来攀爬理论之树。同时,在每一个小节的后面还都附有小贴士般的“知识放大镜”来简介行文中出现的作品和人物。手握书脊渐次读来,短小精悍的章节让人有不过瘾之感。读毕掩卷,故事之种种却逐一铺陈开来。
不过,这绝非一本任人捡拾的“武林秘籍”(实际上这样的奇书世间难有),看完之后路人便可习得一身功夫;它更像是一个诱饵,让你从此口衔故事之勾欲罢不能。书中固然有一些讲述故事的技巧,诸如“戏剧性反转”、“家庭女教师角度”、“叙事观点与叙事策略的择取”等,这些会让靠讲故事这门手艺吃饭的人有所启发,但作者的本意并非让读者从此受书中清规戒律之捆缚。质言之,这本书非但不愿封闭故事之种种空间,恰恰相反,它想要重启世人的好奇之心与探究之门。
为什么好奇,探究些什么?用作者的话讲就是故事可以把人带进一个“异质的空间”,进而保留人们对于变化的好奇与冲动。但这要建立在人们可以“放掉自我,融化在故事创造的时空”基础之上,营造于像婴孩般听妈妈讲睡前故事的氛围之中。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让今人再拿个小板凳听“爷爷讲粮票的故事”,抑或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都已不再现实,说书唱戏的讲述方式是属于过往的,那种口口相传的行为慢慢的已经让渡给新的叙事手段——影视。正如戴锦华老师所言:没有新鲜的故事,却永远有新鲜的嘴唇,永远会有讲述和呈现故事的新方式。于是乎影视在许多人那里变成了故事的新载体,我们不再是听故事,而是既听且看。
这便成为了一个悖论:故事需要听众伸开想象的翅膀,影视却因为视听的双重感受和时空、人物形象的具象化堵塞了观者的想象之路。据说在3D方兴未艾之际,如今已经有5D电影的概念。在5D影院你可以从视、听、嗅、触以及动感五个方面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说故事里想象中的“异质空间”已经外化为现实中的感官刺激。可是感官刺激的多样化能代替想象么?失却了想象与好奇,故事还是原来那个故事吗?
《故事效应》读后感(二):作者华丽丽地证明了神马叫做例证,神马叫做实力呀
刚刚拿到一翻目录,顿时眼花了,这是什么目录。。。一条一条教条式的句子,神马“故事的功能”“说故事的方法”,一瞥之下差点以为是教幼儿园小朋友如何看图说话的启蒙书。当时就差点大叫坑爹把书丢了出去。
幸好,我读了下去。
我最佩服作者的是,他够胆在每一篇文章的前面都再对你强调一遍那句标语式的句子而不怕读者看了这句话第二次产生扔书逃跑的冲动(至少我冲动了)。让我随手翻出一个来证明“故事具备强大的穿透力,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尼玛干嘛给我说这种谁都说的出来的总结式的语文课本式的话吖。
幸好,我忍,还是看了下去。
这时才真正出现了作者的功力。在我对此书已经毫无好感,准备只是大概翻一下就送人的情况下,居然身不由己地投入了作者讲的故事中,而且一口气看好几篇毫无吐槽的冲动。不晓得是不是自己读书还太少,面对作者貌似随手拈来的故事,顺理成章地轻轻松松地证明自己开篇那句相当废的废话,而且让自己感觉嗯嗯很有道理说的是,突然惊觉这才是水平,这才是洗脑啊。。。
另外,看完后,标出了作者提到的很多书,作为接下来的购书单。
作者确实是有实力的人。能够让你拿起就完全忘掉时间忘掉吃饭奋不顾身钻进去看而且,最重要,你无处吐槽,让你心服口服的书,就是值得五颗星。
《故事效应》读后感(三):杨照《故事效应》
杨照《故事效应》
知道杨照是因为深圳评选的十大好书在十一月末就出来了。一到年底各种媒体,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都会评选一下上一个年度的好书,而被评选出来的肯定都不一般,尤其是那些在几个媒体的名单上反复出现的书,肯定不应该错过。有了这样一个书单,再加上一年中的几个文学奖评选出来的书,也就构成了下一年我重点要看的书目了。也许是这样的评选
太多了,深圳读书月就提前了一周发布了今年的十大好书,我也很关注这个书目,不过挺让人失望的是排名第一的《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和排名第十的《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都是去年各个排行榜上的明星,虽然是去年十二月份出版的,按照深圳的算法可以算进去,但是有点让人失望。还好剩下八本都没读过,其中就有杨照,排第五,书名是《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在当当上把这八本书都放入收藏夹,有一年的时间一点一点读,先买的就是杨照的,一搜索,出来两本,出来《故事照亮未来》还有一本就是本书《故事效应》于是就一起下的单。书来了以后发现《故事效应》很薄,而《故事照亮未来》是厚厚一大本,就先看了这本。
很快就看完了,不过挺失望的。现在正在看《故事照亮未来》,还没看完,不过后一本的确精彩,其中差别不在一个层次上面。写书不难,写一本好书却必须要下足够的功夫,但是问题是你下了功夫的书往往并没有因为你下功夫,就会多给你版税,而你粗制滥造的书,也许会得到比你付出更多的回报。于是很多作家也就喜欢以量取胜,把一本书的内容抻长变成好几本书,就好象现在的注水肉一样。感觉这本书的水分就挺大,我想就是让杨照先生自己来评价一下这两本书,估计他也会觉得《故事效应》有点拿不出手来。
这个题材设想得挺好的,只是没有挖掘出那么深,一本说故事的故事书,本身应该比故事更吸引人,里面虽然有很多小故事,但是彼此之间却没什么联系,让人感觉除了那些小故事,并没有什么能够再打动读者的了。而很多读者都是冲着说故事的故事这个题目来看这本书的,于是就很难不感觉到失望。
《故事效应》读后感(四):说故事你会吗?
头一次看关于说故事的故事书,准确的说,应该是“故事效应”。
我们从别人的口中把故事听来,然后又传递出去,这样故事就成了一个连接人们关系的一个点,有的人讲的精彩绝伦、引人入胜,有的人讲的生涩枯燥,让人不愿继续再听。这本书呢,我觉得还不赖,关键是你怎么去读这些小故事,还有小故事背后的故事。
杨照,是个会讲故事的人。
你看这本书,会知道这些故事的作用,他把道理摆清楚,就像交给你做点心的技巧,怎么做的好看,怎么做的好吃,选什么样的材料,用料放多少,做成之后,你能看到你做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是色香味俱全的?还是一个丑陋又难吃的东西。
听故事谁不会呀,说故事就有难度,你的故事能被别人传诵出去,流传下来,这就是本事了。
《故事效应》读后感(五):不推荐本书
介绍故事的,本应该是娓娓道来,让人浴霸不能的。但是观此书却没有感受到文学和故事的魅力。通篇用着淡如嚼蜡的语调转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作者的功能只是在每个故事前面加个小标题,来表示这个故事为什么好,后面加个小总结。这完全就是一般人的文笔。更别提这转述地也不是很引人入胜。
照,将巨大缩小,同时让巨大能够被我们看到、听到。
眩,让人不在能介入领受事件的真实性。
(Western Front)。「西线」沿着法国和德国边界,绵延四百
年轻士兵部署在那里。”
《故事效应》读后感(六):终于出来了!
呼呼,这本书是台湾经典的小说家、评论家杨照先生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个人作品集,作为蔡国强“泡美术馆”大展总顾问,2010年出过蔡国强传记《我是这样想的》。
台湾的学生非常哈杨照,而他的好友、后辈们在内地活跃出书、做活动,他还是安静在台湾勤奋写小说、写评论。
终于,随着这本书出版,杨照先生走近大陆读者,期盼他温柔、沉静的声音,用故事让民众从空洞、麻木的新闻中跳脱,在智性的阅读中和故事的光辉中,获得理性批判的态度。
为驯马没有当当链接?贴一个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103912&ref=search-1-pub
《故事效应》读后感(七):【一些摘录】
【乌鸦】
有一个故事,也是关于光的起源的,则是住在北极圈的伊纽特人说的。他们说世界刚形成的
时候,有一只乌鸦在寻找啄食掉落在地上的豆子,牠找啊找,找得很辛苦,心里便想:「这
世界上如果有光,可以看得到地面上的豆子,那么啄食起来就简单多了。」
伊纽特人的乌鸦故事被写入法国犹太裔作家西蒙娜.薇伊(Simone Weil)的书中,在黑暗的
大战时期维持信念:「如果真的希望、期待和祈愿,只要真的如此寄望,那么所持有的希望
中将得以实现。」纪录了这个故事的书,二十多年后被曰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读到,那时他的
儿子,一个脑部先天残缺的小孩刚诞生,极度悲观中,大江健三郎受到了简单乌鸦故事极深
刻的冲击。
大江冲动地跟自己的母亲说:「孩子就叫乌鸦吧,我想好了。大江乌鸦就是你孙子的名字。
」母亲气得转头就走,不跟他说话。还好,第二天,真的要去户籍事务所登记了,大江健三
大江光虽然脑部受损,智力发展不完整,但既然叫做「光」,父母就把自己当作那在地上啄
食豆子的乌鸦般不断地期待、希望。后来,父亲发现大江光对于鸟叫声有格外敏锐准确的反
应,从而让大江光接触音乐,别人眼中的智障迟缓儿,慢慢成长为具备特殊能力的音乐家,
不只作曲也能上台指挥乐团演出。
【女教师】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最常出现的女性角色是governess,一般翻译做「家庭女教师」。这种
家庭女教师通常出身中下阶层,进到上流贵族家庭去教小孩。她们多半就住在主人家里,不
只教书,还要照顾小孩的生活常规,地位比一般佣人高,更重要的,跟主人的互动比一般佣
人密切得多。
小说喜欢写「家庭女教师」,因为家庭女教师带着好奇眼光深入上流家庭,可以看到很多或
荒谬或悲哀的秘密;也因为年轻、漂亮的家庭女教师最有机会在贵族环境中上演「麻雀变凤
凰」的惊奇戏码。
清末民初,中国,尤其是上海大家族曾一度引进西化的governess制度。宋庆龄、宋美龄的妈
妈倪桂珍就曾经进在盛宣怀家当「养娘」,就是身兼教师工作的奶妈。后来宋庆龄的妹妹、
宋美龄的姊姊宋蔼龄接替妈妈,也进了盛家,当的就是名正言顺的家庭女教师。靠这层关系
,盛家安排了宋子文进入汉冶萍公司,开始了宋家在实业界的经验。
民国以后,盛家的发展大不如宋家,倒过来,曾经被宋蔼龄「教过」的盛家老七盛升颐巴着孔宋家族做上海大做牛意。抗战军兴,盛升颐随国民政府撤退到重庆,出任「华福烟公司」董事长,大卖「华福牌」香烟赚钱。还有「华盛企业」、「大陆运输」和「昆明滇力制钢厂」,都是他的。
盛家、宋家、孔家,当然还要加上蒋家,纵横民国政商势力的这些家族,原来起头于「家庭女教师」的关系,「家庭女教师」之重要,可见一斑。
《故事效应》读后感(八):只需看目录没闲钱不用买的书,读《故事效应》——Leo鉴书(43)
人人都想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市面上这方面的书相信不少朋友也有买来一读的愿望,对经常需要给人做培训的讲师更是如此,我也是出于类似考虑才入手《故事效应》的。讲故事是我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书很让我失望。
作者叫杨照看了介绍感觉比较大牌,腰封也是N多名人推荐,与看后的失望成了绝对正比。事实再次证明——腰封不能信,名人推荐多半是扯。或者说梁文道、张大春等人本次是太不爱惜自己的名声了。
全书5.9万字,字儿大、行稀,内容多为引用国外或者其它人作品的感慨,讲别人是如何说故事的,麻烦的是因为字数问题感觉都没怎么讲透,只有杨照先生的博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写书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感觉作者多么有学问,多么的了不起,读了那么多那么多的书;写书还是应该让大家所收获才行——至少从讲故事的角度我没这种感觉。当然,也许是我读的书太少,也许是作者水平太高,毕竟道德经也就1万多字。
开卷有益,说书毫无价值是很过分极端的态度。目录结构是全书亮点,也是这5.9万字里能给我启发的主要内容。从人人有讲故事的冲动、故事的功能、说故事的方法最后是说故事的好奇心,分四章对故事的论述,整体结构相当完善、妥帖——看得出作者在目录结构把握方面功夫了得,让人一目了解很是受用。而且在当当上编辑也很贴心,把二级目录全列在网上了。我个人意见是:您看了目录基本就全部了然了。
到于每个小节下面平均1500字左右,至少在我个人看来读不读区别不大。这1500字里平均内含带1/3强的引用(其它小说或者其它非本书知识),为了解释前面的引用又引出1/3左右放大境内容(就是注释讲些背景知识)。
我自己也写书,很能体会作者的不易,每本书的出版都凝结着作者的汗水和努力,但是很遗憾不少大家仍然在写作时对读者诚意不够。写作不易,并不等于读者应该容忍一本质量不那么高、推荐者不那么负责的书。
给两颗星一颗是给作者和厚道编辑的——无论怎样作者还是付出了努力,引用也是需要功底的,编辑厚道是他们把二级目录全列出来了,非常感谢;另一颗是给印这本书的纸——无论怎样印这书还是用了很多纸,砍了很多树……
《故事效应》读后感(九):为什么人类从小喜欢听故事?
#为什么人类从小喜欢听故事?
还记得你小时候依偎在父母怀中听故事的情景吗?
爸爸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想必你我在小时候都眨着眼睛如此这般哀求过父母满足自己听故事的渴望。纵然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当我们回忆起来的时候依然历历在目。我们是如此熟悉那时的情景,以至于忘记了去问:为什么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呢?
#什么是故事?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清楚什么是事故。字典中已有的解释在此不赘述了,书中的定义别有一番情趣,甚至有些诗意化。
作者引用本雅明的话给故事下了定义:**故事是“来自远方的亲身经历”**。这句话道处了故事的两个特点:
- 故事不是切身、天天可以遇到的经验。
- 故事能给人以代入感,让人信以为真。
当我们尚年幼无知的时候,对于周围世界的经验和知识都极度匮乏。这个时候,爸妈口中牛郎与织女,小红帽与大灰狼等各种二样故事极大地扩张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在故事中,小孩子的想象力得以发挥到最大。虽然很多故事是虚构的,但小孩子分辨不了真假,他们向往故事中的世界,盼望着长大了有一天去游历。
因此,故事是孩子好奇的目光,是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哪怕有一天他们长大了,意识到故事是假的。但却不可否认,小时候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惊奇和幸福的情感体验却真实地留在了心中。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故事有这么大魅力呢?
#故事的魅力
故事有哪些魅力?和创意又有什么关系?问题的答案和作者写作意图是一样的。在作者杨照看来,故事的魅力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gt; 1. 人本能地喜欢故事。并且,人还喜欢讲述、参与到故事中来。
gt;2. 能耐心听故事的人,往往是对日常生活以外的事物抱有高度兴趣的。
gt;3. 相反,不爱听、会听故事的人,往往封闭和保守。也不太可能有创意。
gt;4. “故事意识”一旦被唤醒,可以召唤一批新的“听故事的人”。
gt;5. 人类对说理“反感”,对故事友好。
-----
- 最初的故事是怎样诞生出来的?
- 故事是如何潜藏在人类经验中的?
- 组成故事的因素有哪些?
- 如何讲述一个好故事?
如果你想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那么不妨将这本书买来看看。
虽然这是一本讲述故事好处的书,但书中作者并没有刻意说教。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好处只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阐述。人会在享受故事中期望听到更多的故事。
对我而言,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重新去审视故事在文化占有的独特意义。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很多观点只是点到为止,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和阐述。
《故事效应》读后感(十):这位大叔呀
虽然信誓旦旦地扬言要在下学期开关于叙事的公选课,并自编讲义,但其实,还没开始备课(掩面)。而已屡屡有学生来询问,就是来讲故事给大家听的课么?就是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么?短促的时间内,还真无法给他们说清楚叙事的谱系,也似乎无法扭转他们对于故事的平板印象,而迅速引导他们进入叙事结构的剖析中去。
杨照这本《故事效应》,可以是很好的暑期作业读物。浅显易读,入门普及,至少能让读者对“故事”的种种层面胃口大增吧。
在生活中,总是多一些讲故事的人、且会讲故事的人,日子会过得比较有趣。
杨照开篇的自序里引用本雅明(是的,如果自编讲义,本雅明的《讲故事的人》必然会收入其中),其实此自序也可算是本雅明的通俗版吧,同样说到经验的持续下跌,无有尽期,“因为经验从未像现在这样惨遭挫折:战略的经验为战术性的战役所取代,经济经验为通货膨胀代替,身体经验沦为机械性的冲突,道德经验被当权者操纵。乘坐马拉车上学的一代人现在伫立于荒郊野地,头顶上苍茫的天穹早己物换星移,唯独白云依旧。孑立于白云之下,身陷天摧地塌暴力场中的,是那渺小、孱弱的人的躯体。”会为本雅明的行文而折倒的人恐怕很难为杨照通俗的介绍动容,“故事没落,其实是一个社会的警讯,表示这个社会大部分的人,习惯于日复一日重复熟悉的经验,以为那就是天经地义,不相信在此之外有别种生活,有非常传奇。这样的社会,一直在自己有限的经验中打转,怎么可以有什么创意呢?”但是,大众需要的恐怕不是本雅明,而是杨照。
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书”,此书的编排也挺有特色,除了行文以外还有“知识放大镜”,有台湾人特有的细腻(所谓台湾人特有的细腻就是当你在ptt上问从a到b如何去时,湾湾不仅会给文字回复,还会附件捎上一张自己粗略手绘的地图),对于不熟悉一些小说家、作品的人来说,是很贴心的。而其实正文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读后平素与人聊天也多了份谈资。
在前两章中,会觉得杨照七拉八扯地谈故事冲动,聊故事功能,有借着故事拉扯人生、认知世界的感觉。而之后的第三章“说故事的方法”则比较“实用”了,对于那些着急着马上一甩墨水就能写出好故事的人来说,确实也提出了些很容易上手的建议(比如⋯⋯自己看目录吧)。功利点说,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就是喜欢那些嘴巧儿啪嗒啪嗒蹦出故事来的人,他们组织语言能力强,善于运用叙述策略。我最喜欢的某同学,在年轻时就是那种像机器猫似的人,不过她袋子里装的是故事,一掏一个(不过,也是年轻时了⋯⋯)。杨照也像机器猫,而且每次掏出来的东西也不多,就用一些经典、有趣的故事来勾搭你,来和你说“故事”。其实,给读者以故事训练的书都有这特点,比如《故事》和《电影的魔力》。但杨照的《故事效应》,更偏向于立志呢。
立志讲好故事,写好故事的人还有么?记得当时格非给我们上写作课时,留一作业是让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写同一故事。当时我们就紧张了,觉得大有玄机。紧张之际就忘了讲故事的乐趣,这乐趣有点像是小时候凭着理直气壮说故事的气概,一说一说就说成了孩子王那种感觉。所以,这次轮到自己上课,一定不吓唬孩子们(但当时格非教的东西还是很好的,我喜欢格非呀),不求他们都成大故事家,但至少能在生活中成为说话有意思的人吧。
故事本是和我们最亲近的东西,乍一磕碰到叙事学肯定会惊吓到,想讲故事的小火花都被扑灭了。所以,不如先读读杨照(先进入,然后再批判嘛),看他将“陌生化”用其他故事和文本来讲给你听,看他说卡夫卡的“寓言”,看他用例子阐述“互文”,用宋庆龄、宋美龄说“叙述人”,最后你合上书时,会笑道:“这位大叔好亲切、好有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