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是一本由卡尔•萨根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16开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接触》读后感(一):要有爱
办了图书馆的借书卡,拿回来的第一本书是Carl Sagan的Contact。这本书在科幻界什么地位呢?这么说吧,你要是没看过它,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硬科幻。卡尔萨根当然不是科幻作家里唯一的正牌科学家,前有BU教生化的阿西莫夫,后有UCSD计算机/数学系的弗诺文奇,老阿胜在宏大叙事与完美逻辑,文奇爷爷则是宏大叙事外加神奇预言能力,但在作品里面认认真真推广科学思维方式的人,还得数萨根爷爷。书里那些原话我就不引用了,你只要想想,爷爷为了写这部接触,专门儿请搞引力的专家帮他算黑洞能否作为穿越时空的交通工具,最后在专家建议下改用虫洞,这是多么严谨的科学工作者的思维方式!
不知道萨根爷爷有没想到,很多人说这本书写得像教材,晦涩难懂。这让我很烦恼,因为这帖很可能被归为炫耀贴;但我还是要说,那些解释一点儿也不晦涩,简直就是脉络清晰通俗易懂。事实上除了科学解释的部分,我觉得书里的语言还相当的有趣,也许是某些笑话太宅太冷,再译成中文,失去了不少阅读乐趣?
不过这本书还是有些地方让我觉得冗长,就是那些科学与宗教的辩论。或许五年前看到我会很激动,但现在我已经开始厌倦这种意识形态的具体争执。另一点让我有些失望的,要套用别人评论别人的话。纽约客的小说编辑问一个作者,你喜欢的Malamud 50年代享有盛名,现在却几乎无人知晓,你觉得是为什么?他回答说:“基本上,Malamud是个19世纪的作家。”随即补充一句:“我说这话没有批评的意思,不过他写东西和19世纪一样,还是要有一个中心思想,而20世纪的作家更关心的却是心理。”萨根爷爷的《接触》也是一样,无论多么宏大的命题,遥远的历险,到最后都要回归一个主题,正如大刘在三体二最后也一定要提出那个主题:要有爱。
其实我并不是想批评这本书,我只是努力地在解释为什么我只给它打了四星而不是五星——一本让你需要解释不给它满分理由的书,绝不会糟糕。至少我一口气看完了(四百多页啊!整整看了我一天),甚至还不停地替主角着急,在最后“要有爱”的主题那里,也远不如看三体二失望,因为萨根的“要有爱”只是个启示,而不是解决一切未来问题的法宝。
擦汗,如果大刘看到这里,应该不会计较我说三体不如接触吧。鞠躬。
《接触》读后感(二):说一下翻译
Years before, he had invented a module that, when a television commercial appeared, automatically muted the sound. It wasn't at first a context recognition device. Instead, it simply monitored the amplitude of the carrier wave. TV advertisers had taken to running their ads louder and with less audio clutter than the programs that were their nominal vehicles. News of Hadden's module spread by word of mouth. People reported a sense of relief, the lifting of a great burden, even a feeling of joy at being freed from the advertising barrage for the six to eight hours out of every day that the average American spent in front of the television set. Before there could be any coordinated response from the television advertising industry, Adnix had become wildly popular. It forced advertisers and networks into new choices of carrier wave strategy, each of which Hadden countered with a new invention. Sometimes he invented circuits to defeat strategies that the agencies and the networks had not yet hit upon. He would say that he was saving them the trouble of making inventions, at great cost to their shareholders, which were at any rate doomed to failure. As his sales volume increased, he kept cutting prices. It was a kind of electronic warfare. And he was winning.
They tried to sue him--something about a conspiracy in restraint of trade. They had sufficient political muscle that his motion for summary dismissal was denied, but insufficient influence to actually win the case. The trial had forced Hadden to investigate the relevant legal codes. Soon after, he applied, through a well known Madison Avenue agency in which he was now a major silent partner, to advertise his own product on commercial television. After a few weeks of controversy his commercials were refused. He sued all three networks and in this trial was able to prove conspiracy in restraint of trade. He received a huge settlement that was, at the time, a record for cases of this sort, and which contributed in its modest way to the demise of the original networks.
那帮人企图控告他——说他在搞一种阴谋诡计,妨碍自由贸易。他们具有充分的政治势力方面的支持者,作为被告,他提出驳回诉讼的请求被否决了,可是他们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能操纵诉讼的程度,他们也并没有完全取得胜诉。这次审判迫使哈顿仔细地研究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条款。很快,他通过麦迪逊大街一家著名的广告代理商,在商业电视上做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双方经过几个星期的争论,哈顿的商业活动遭到拒绝。哈顿把所有的三家网络公司告上法庭,在这次审判中,证实了存在妨碍贸易的阴谋策划。他获得了一笔巨大的赔款,在当时,在这类案例中,是创纪录的数目,并以其温和的方式作出贡献,使得原有的网络经营商,不得不将他们的不动产进行转移。现在,哈顿已经成为麦迪逊大街那家广告公司隐名的主要合伙人。
————————————————
译文准确性上有下列问题:
1 “哈顿的商业活动遭到拒绝”,应该是“哈顿的广告遭到拒绝”,关键是commercials的理解
2 “把所有的三家网络公司告上法庭”,应该是“把所有的三家电视网告上法庭”,关键是networks的理解,请考虑上下文
3 “并以其温和的方式作出贡献,使得原有的网络经营商,不得不将他们的不动产进行转移”,这句应该说是用温柔一刀的方式令三家电视网倒闭歇业。
《接触》读后感(三):翻译极烂
关于翻译,著名翻译家严复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但是要做到并不容易,特别是“雅”。英语的语法习惯和中文有很大不同,好的译者,必然讲究直译和意译的结合使用。但是本书的翻译却几乎是逐字逐词。没错,就是逐字逐词!而且断句还是按照英语原文来的。试看一例:“或许,真的,他们接受到的消息,来自天堂里其他的生灵。或许,根本就不是。”这完完全全就是英语句子的式样。再看一例:“科学家与政府官僚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上相互自恃高傲的态度,总是看着对方不对劲,不舒服,不自在,不顺眼。”后半句的四个“不”,语义近似,实际是英语里的一种修辞,目的是强调。这里译者也不管不顾地词对词直译。类似的翻译,在小说里还有好几处。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关于秦始皇的那段翻译,译者后来自己也觉得不妥,于是给吴岩先生去信,给出改进的翻译。
在人名的翻译上,译者也是相当地别出心裁。对于人名,现在的主流译法是音译优先,辅以意译。但是本书的翻译却是意译为先。而且即使是音译的部分,译者的翻译也与目前通用的翻译不同。按照译者的说法,他深觉“‘习惯势力’惊人地可怕”。但是译者可能忽略了一点,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习惯势力”。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大家已经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翻译习惯,而读者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翻译。翻译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看懂,如果你自成体系,不仅大众阅读的时候可能会看不懂,而且文字的流畅性恐怕也会打点折扣。比如书中主角的名字Arroway意译为“发利箭”,Drumlin意译为“鼓丘”,Bork“意译”为“宝客”……别的不说,这个“发利箭”,绝对是一大败笔。按照译者在后记中的意见,人名的首字最好不要用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但是这个“发”在这里显然是一个动词,违反了译者自己的原则。
本书是一本硬科幻小说,涉及到大量的天文学术语。译者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并不尽如人意。例如,著名的Arecibo望远镜,译者完全不顾现行的通译“阿雷西博”,将之翻译成“阿瑞稀薄”,然后在后面加上一条注释。若是对天文和英语都不熟悉的读者,读到这里不免有点晕头转向。还有,翻译本的53页,“……织女星,这是一颗A零主序矮星……”其中的“A零”其实应为“A0”.这里的A0是一个专门的术语,表示恒星光谱分类中的一个亚型。A和0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但是在后文中,作者提及另外一颗A7星时,译者的翻译却是正确的。究其原因,阿拉伯数字0和英语字母O容易混淆,所以作者把A0写成了A-zero,这也是英语的特殊之处。译者却不管不问,看见zero就译作零,于是A0变成了A零。
根据书后所附的译者简历,译者是一位很有能力的机械工程师,翻译过多本书籍。我毫不怀疑译者翻译的专业书籍的质量。但是科幻小说毕竟不同于专业书籍。若是萨根先生知道他唯一的科幻小说被翻译成这样,只怕要气得在坟墓里打滚(也许是在火星上打滚)了。
看在萨根先生的份上,给80分。实际分数分配是,萨根先生满分,翻译不及格!
《接触》读后感(四):contact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影,反正豆瓣上看过的人不过聊聊三千人(要知道大多数近期热门点的电影最少都是上三万的),而中文译本的书籍更是少的可怜的40人。当然IMDB上电影还是有六万多人看过的(综合评分7.3),不过毕竟和中国无关。
我第一次接触《contact》是初中的时候在电视上看的电影,当时真的是被震撼了,当最后女主人公说出对于是否有外星人这一看法时,尽管她亲身发现并参与了接触外星人的活动,她仍然给出了那个诗一样的答案
quot;the universe is a pretty big place,it's bigger than anything,if just us, it's a way of waste space"
当然英文版是上了大学才看得到的。上大学以前根本不知道卡尔萨根是谁。当年看电影的震撼也仅仅局限于电影的故事情节本身。
上个学期才算看到真正的原版电影和原版书籍。虽然英文版的原著最后因为专业词汇过多而没有看完,不过也算大致理解了主要精神内涵吧。
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电影最后在漫天的星辰背景下打出了字幕“for Carl”才会把我感动的泪留满面吧。因为电影在1997年上映,而卡尔萨根已经在1996年死于骨癌。对于整个科学界,对于这个世界,能拥有卡尔萨根这样的人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以至于这个学期花狠心买下了这本中国唯一一本官方译版,卖到了48块钱,比我当时在图书馆借到的原版书(3.98美元)还有贵,中国正版图书市场不景气还能怪谁呢?虽然那个翻译让我诅咒了无数次,人名译的一塌糊涂,还经常出现一些连我这个没过六级的人都能轻易看出来的语法错误,但是在忍受习惯了这些之后,还是比较轻松的在五一假期两天之内读完了全书。
对比原著和电影,还是各有千秋的,不像是《2001太空漫游》那样书和电影同时进行,《contact》的电影在基本保持了书中的大部分主要人物的同时省略了很多故事,加快了情节的进行,必须承认的是,书中的故事性有点乱,读着不是很流畅。
总的来说电影还是相当成功的,虽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的内容,但茱蒂的表演还是很令人佩服的。菲尔内特饰演的瞎博士是完全原创的人物,不过也是电影中最成功的改编人物(菲尔内特以此片出名,不过大多中国观众也许更熟悉的是他在《越狱》里面饰演的Mahone)。因为电影时间的限制,很多情节都裁掉了,好多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也消失了,不过还是体现了原著最想要表现的————contact表面上是和外星人的沟通,并最终和他们进行了接触,但这是一种暗喻,实际上contact是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接触;科学与宗教的沟通,交流,接触;我们人类对于自己内心的一次交流,沟通。这也是全书的主题。
原书中的内容实在是太过于广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成为上世纪40——80年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所讨论的问题——包括女权问题,包括人种问题,包括政府腐败问题,包括宗教冲突问题,当然了,包含最多的仍然是科学问题。如果不去认真的阅读这本书是很难准确的了解这本充满了各个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情节不是太连贯,内容过于庞杂的书真正的意义在哪里的。
对于一部真正优秀的科幻小说,总是不可避免的涉及科学,宗教,哲学的问题。这本书完全是这方面的代表。与其他科幻不同的是,这本小说居然包含了世界三大主要教派的宗教意义,还对于各个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对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也有比较详细的描写,使人不得不对这位专业天文学家表示赞叹。
这本《contact》也如萨根的代表作《宇宙》一样,表达了人类在无限大的宇宙面前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但同时也赞美了人类的在艺术取得的成就以及人类天真的梦想。前者否定了人类不管在科学方面还是宗教方面的自傲,后者则提出了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contact实际上就是讲述了我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康德的那句名言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我越是思考,越是觉得神秘,也越是觉得崇敬,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规范,它们提醒我自己,上帝即在天空中,也在我的心里。
当我们抬头看向夜空的时候
古人看到了漫天的繁星
对自然,对上帝产生了本能敬畏
希腊人幻想出了猎户星座,中国幻想出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们看到的是在满城的霓虹灯和严重的大气污染下
浑浊,肮脏,刺鼻的大气
以及那轮不是很明亮的月亮
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不过,我想更现实的问题应该是
你多久没有抬头看过夜空了?
《接触》读后感(五):天文学家的宗教
前几天买了本【魔鬼出没的世界】,也是卡尔萨根写的,此君是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以前类似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天文学排名中,最起码也在武松那个级别。好像和李登辉是校友。总而言之,是个大牛人。
他写了唯一的一本科幻小说,接触,可以看到他对宗教的态度。我的感觉是,也是不靠谱的态度。作为理性的科学家,肯定不信那些免罪符,巫女之类装神弄鬼的东西,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世界是理性的,是有规律的,那么谁制定的这些规律?上帝不会和人掷骰子。
所以,小说中最虔诚的信徒反而要主角抛弃宗教的想法去接触地外的文明,反而是所谓的科学家,非常的担心和害怕。
我想,这也是他的想法,他不信宗教,但是,这个有规律的世界,好像也得存在点什么。。。。
《接触》读后感(六):两个有意思的事实
小说中间章的重要人物哈顿,拥有的巴比伦主题公园,和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纽约的主题公园岛corney island简直一样 。萨根所在的康奈尔村离纽约那么近,大概他也和库哈斯一样发现了消费主义享乐的荒诞感。然而我发现事实显然要更荒谬,就是在发现当年corney island 的主题公园里居然把早产儿保育箱用来展览的时候,显然现实中的技术乐观主义+消费享乐主义比科幻更甚。有意思的是最后现实中的这个主题公园也毁于大火。
另外,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新千年的前夕,那时全世界的人类因为来自地外的消息被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仅仅是得知地外文明的存在就可以让“我们都是人类”这句话充满力量--对于宇宙尺度的未知和距离,我们小小星球上的差异语言,民族,文化差异简直不值一提。于是全人类团结起来完成一项来自宇宙的任务,军备大幅缩减,各地的冲突和战争都有所减少,科学家、政治家、工程师在全球水平上合作,技术乐观主义,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充满希望。
而现实中的那个时候也是如此,90年代改革开放的红利开始显现,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60年代婴儿潮一代正步壮年,97年香港回归,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加速,2000年悉尼奥运会迎接的新千年,无不显示出繁荣。
而十几年后的今天,2017年1月29日,记忆中80年代年轻的浪漫和理想主义消失殆尽。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带来的新右派,保护主义,冲突,都在抬头,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接触》读后感(七):问题是:上帝本身是如何起源的?
其实关于智慧设计论,我们也并不陌生,大量科幻作品中,结局总是会发现一些上帝存在的证据,比如“普罗米修斯”中的工程师、“2001太空漫游”里的黑石……
科普作家兼科学家卡尔萨根在科幻小说“接触”中,有一个绝妙的构思:无限不循环小数PI(3.1415926……)的小数一直往后计算下去之后,到了若干位之后会开始不断重复同一段数字序列,对这段序列经过一定的算法处理、密码破解,得到一张图片,那就是宇宙设计者的签名,他将这个签名隐藏在pi这个宇宙常量里,只有科学家卡尔萨根可以设想出如此精妙震撼的“智慧设计论”点子。然后人类通过SETI计划捕获到的无线电波里,包含了一个与外星文明进行宇宙级通讯的一套完整的设备设计方案……
也许人类并不是在地球上起源的,也许是来自更高级文明(或所谓上帝)的设计,问题是这并不能解决一个终极问题:设计我们这个物种、这个生态系统、乃至这个宇宙的智慧文明,其本身是如何起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