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奥狄浦斯王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奥狄浦斯王经典读后感10篇

  《奥狄浦斯王》是一本由[古希腊] 索福克勒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元,页数:1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狄浦斯王》读后感(一):俄狄浦斯的悲剧

  记得叔本华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条由炽热的煤炭所铺设成的环形道路”。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悲剧,人的肉体永远踩踏在炽热的炭上保守煎熬,终而复始的环形道路上行走,而灵魂也被这条环形的道路所圈禁,永远在重复的循环相同的悲剧。俄狄浦斯的悲剧是悲剧中的极致。他的悲剧表面上是一场命运的捉弄,伦理的混乱,但最核心的悲剧在于纵使他拥有非凡的智慧宽广目光,他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相比于一般戏剧的设置谜题-解开谜题的侦探模式,索福克洛斯更倾向于创新式的设置——揭示型戏剧。从帘幕升起的那一瞬间起,观众们似乎就有了一个若有若无的答案。随着戏剧的发展,当这个答案变得越来越清晰,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后,俄狄浦斯却是最后从混沌中醒悟的人。 在戏剧的开场,克瑞翁和俄狄浦斯对话中,俄狄浦斯势要追查出追查杀害老国王的凶手,这时,克瑞翁的回答中这样描述凶手:“都死了,只有一个吓坏的人逃回来,也只能肯定亲眼看见的一件事。他说他们是碰上强盗被杀害的,那是一伙强盗,不是一个人。”“一”在这里反复出现,“一伙人”“一个人”“一个”,最后是一伙人杀死了国王。显然,那个吓坏的人失去了理智,在惊恐状态下夸大了凶手的人数,这里,克瑞翁的话已经道出了事实真相。只有俄狄浦斯不明白,他势必要追查的凶手,就是他自己。 接下来的第一场中,俄狄浦斯与盲先知的对话,更是让看戏剧的人恍然大悟,而不明的依旧是俄狄浦斯本人。在俄狄浦斯的询问下,盲先知说“你们都不知道。我不暴露我的痛苦,也是免得暴露你的。”“我不愿使自己苦恼,也不愿使你苦恼。为什么还要白费唇舌追问呢?”。这里其实已经很清楚了,盲先知虽然看不见,但天地间一切可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秘密,他都明察,他虽然眼盲,但心却不曾失去光明,洞察一切真相。俄狄浦斯却不解,锲而不舍的追问,两个人逐渐吵了起来,气头上,盲先知说“因为你是这地方不洁的罪人,你就是你要寻找的杀人凶手!”一语道破,俄狄浦斯却依旧自欺欺人的认为这是克瑞翁的轨迹。但接下来伴随着戏剧的发展,一个个证人接踵而至,他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现实:弑父娶母,他,是罪人。他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从他呱呱坠地时起,这个悲剧就是注定的。他父母为了避免这个悲剧而早早把他送走想夺取他的性命;他长大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这个神谕也就是这个悲剧的应验,可是他还是失败了,弑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还让自己的母亲在同一个床榻上生下了他与他父亲的孩子,这,是一个伦理的悲剧。 他是王的儿子,他拥有非凡的智慧,他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救人民于水火,他是忒拜城的英雄,是人民的救星,但是他却永远没法完成对自我的救赎,让自己走出命运的圈子。为什么?虽然,他是智慧的,但是,他又是无知的。 他从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总在逃避却又找不到方向,在环形的道路上,他奔跑的越快,越是会回到悲剧的起点,上演又一轮的悲剧。在似乎每个人都知道事实的部分时,他却被蒙在鼓里。盲先知虽然眼盲但心却不盲,俄狄浦斯眼明确看不见事实。 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因为他的理性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题。但他又是一个无知的人,因为他其实根本就无法参透城邦政治的秘密,不知如何统治一个城邦。知识权力关系在这点上显得针锋相对历史无数次血的教训证明:浪漫文人政治永远无法成功。而在俄狄浦斯身上,我们似乎能看见这种追求哲学的浪漫理性。他极力追求一个真相即便真相对他的生活造成伤害,他杀父的行为也暗示着他对传统政治与立法的抨击。但仅凭一身血气和智慧是不能统治城邦的,索福克罗斯一直在强调:统治人类与知识无关。所以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对立也成为他悲剧的催化剂。 同时他无法看到世间差异,在剧中,他称臣民为“孩儿们”。明显这是一个定位不明并且混淆了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人才会犯下的错误。虽然显得慈爱但却缺乏了从政者的权威。 他崇拜知识,崇尚自律。但却没法认识自我。而宗教中的观念崇尚他律,这也就是为什么普罗米修斯在盗取神火后被永世罚在高加索山上,亚当夏娃在偷食了果实后被逐出伊甸园。这种知识和宗教上的对立又是一个悲剧的缘由。神谕即是神谕,亵渎神谕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所以,他的悲剧在于他无法认识自己,无法看到世间的差异,无法同时兼有知识和权利,无法认识知识与宗教的差异,无法摆脱哲学的终极追求。因而,他走不出悲剧的环形道路。 在得知了真相之后,俄狄浦斯才真正被启蒙,才在真正意义上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戏剧的最后,他无法接受自己所犯下的伦理上的恶,亦或者是无法接搜自己的无知和狂妄,于是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他的眼睛不再能看见光明,但他却终于启蒙了。他的命运要到哪里,就让他到哪里吧。他最终将自己流放。

  《奥狄浦斯王》读后感(二):命运的征途

  命运的征途

  ——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文本阅读的越来越走向多元的今天,我们总是会从无数个主题中洋洋洒洒的分散出各种解读:现代的,后现代的,现实的,超现实的。只要你想,总是会有结果.

  然而我们的命题总归会回到几个最本质问题上,这些问题早就由古代贤者们提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若干年,经历岁月变迁,大浪淘沙之后,依然的屹立不倒。比如,命运。

  我曾试图回答自己给自己的提出的一个问题:我的未来是注定的吗?如果是,那么我现在所做的对我的未来还会有影响吗?如果没有,那么我又何必去做?如此循环往复,渐渐的就陷入无限循环的鸡生蛋,蛋生鸡的无聊问题中。

  如果当时我能早些读到这本《俄狄浦斯王》也许我就不会把我有限生命投入到这无限的的无聊之中。至少他能告诉你,是该缴械投降,还是奋起反抗。

  作为科任托斯的儿子,俄狄浦斯从小就接受着高人一等待遇。在一次向阿波罗祈求神谕时,意外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弑父娶母时。他毅然离开科任托斯城。 在流浪的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伙出言不逊的旅人,并发生冲突,发生了血案,这血案渐渐的变成了无头公案。之后俄狄浦斯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解决了特拜城的危机,借此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英雄,当上了国王。

  若干年后,命运的前奏悄然来临,特拜城瘟疫横行,人民苦不堪言。俄狄浦斯便命令自己的小舅子克瑞昂去阿波罗神庙祈求神谕。克瑞昂带来了神谕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俄狄浦斯先是通过先知特瑞西阿斯了解到自己就是特拜城中的污渍,但他宁愿相信是克瑞昂联合特瑞西阿斯,妄图篡夺王位。

  直到前来报信的科任托斯的信使同多年前将他亲手救下的牧羊人的口供达成一致时,他才相信自己终究是命运洪流中的一页扁舟,一旦命运到来,便会成排山倒海之势。他冲进曾阻挠自己知道真相的即是妻子又是母亲的伊奥卡斯特的房中,发现他已经自尽而死,于是他决然的拔出了伊奥克斯特的发针,刺瞎了自己双眼。

  他不能去死,他无脸面对自己冥界的双亲,他只有苦行行乞,用现实的苦难抵消自己所犯下的罪孽。

  俄狄浦斯的一生无疑是抗争的一生,他抗争着自己恐惧的的命运。然而他的逃避却亲手将自己送到浪尖。正如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他急急所向之处,竟是血光之地。

  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抗争,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并击退了斯芬克斯,亦或者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他与命运玩着躲猫猫,其实是掩耳盗铃之举。他笃信命运所以才逃避命运的围剿 :他离开科任托斯,解决斯芬克斯。他以为在远离其实在接近,直到瘟疫爆发,他已经退无可退的踩在了命运的陷阱上。此时他的逃避成就了神谕,命运似乎躲在树后面发出狰狞的笑。

  俄狄浦斯的悲剧其实是每个人的悲剧。我们无法知晓命运会以怎样的方式展现他的魔力,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命运会以哪样的形式出现。也许,事后我们会说,如果当初......但是我们无法重复人生,命运此时便残酷的将我们与往事隔离。

  也许我们无法在客观改变命运的结局,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主观上,进行善意的掩耳盗铃:缩小结果,放大过程,让抗争本身变得有意义,这样,即便我们没有扼住命运的喉咙,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很骄傲的度过此生。这也是每个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应有的觉悟

  《奥狄浦斯王》读后感(三):俄狄浦斯的现实

  有人問我哈姆雷特身上是否有“俄狄浦斯情結”,並且說明了什麼問題。

  於是我作出如下簡單回答。

  曆史的深處就是現實,個人的深處就是人類。

  如何看待千百年來衆人對俄狄浦斯的書寫呢?

  弗洛伊德總結出“俄狄浦斯情結”,並不是一時之間的突發奇想。

  在之前的各種文學作品中,作家們已經在文本中複制了一個又一個的“俄狄浦斯王”,最有名的莫過于在《王子複仇記》中的哈姆雷特。

  榮格在《論分析心理學與詩歌的關系》中認爲:每一個原型意向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曆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余,並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床,生命之流在這條河床中突然奔湧成一條大江,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在寬闊而清淺的溪流中向前流淌。

  因此,哈姆雷特的複仇,也是對父權的反抗和重建。

  而俄狄浦斯的出發點,終歸是一種命運悲劇,是無可避免又無力抗爭的現實。

  往上追溯,又可以聯想到古希臘神話傳說。

  宇宙之初,從混沌中出生的神中,有一位地母蓋亞,她從自己身上生出天神烏拉諾斯。烏拉諾斯又與蓋亞生出六男六女,總名提坦。烏拉諾斯將子女囚于地下,兒子克隆諾斯奮起反抗,奪取父親政權,並娶妹妹瑞亞爲妻,克隆諾斯聽說自己將被一個兒子所推翻,便吞掉所生的子女。但小兒子宙斯被瑞亞藏了起來。宙斯成年後,果然打敗克隆諾斯,成爲衆神之王,建立奧林匹斯神系。

  而索福克勒斯的創作,也是依據神話傳說而來。

  其實,作者是集體無意識的代言人,孕育在作者心中的藝術並不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它專橫地把自己強加給作者,角色完美無缺地從作者筆下湧出,它們好像是完全打扮好了才來到這個世界。而來自無意識中的原始意向限制、影響和幫助了作者的想象,它使作者的想象沿著人心中某些固定的方向發展,並因而具有震撼人心效果

  因此,“俄狄浦斯”這個形象的發展,不僅可以通過個人表現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更加反映出人類在曆史發展中的不斷變化的現實。

  而這種現實,摒棄了“殺父娶母”的外衣。在現實中,更多地以自我的抗爭卻無法戰勝本我的悲劇來表現。于是,善和惡有時緊緊糾纏在一起,不是理智和邏輯可以分開。

  由此,“俄狄浦斯情結”不是人類本性的惡,而是思想的惡。

  《奥狄浦斯王》读后感(四):“无知”即“有罪”

  “无知”即“有罪”

  ——读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

  鲁迅先生有言,“悲剧将人生有价值东西毁灭给人看”;古语则有云,“不知者无罪”。秉持着这两种观点来读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便对俄狄浦斯产生了一种浅陋而矛盾的解读:一方面,他是勇于挑战命运的强者;另一方面,他又是无辜受害的弱者。然而真正细究索福克勒斯的用意,却会产生另一种解读:“无知”本身,恰恰就是罪过所在;也正是因此,悲剧恰恰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呈现给人看。

  俄狄浦斯因为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给出了“人”的答案,一度解救忒拜城邦;然而因为未能明晰“自己”的身世,因一时血性杀死生身父亲,又不加辨识轻易迎娶了亲生母亲,所以最终将忒拜城推向“麦穗枯萎”、“牛得瘟疫”、“妇人流产”这般生命湮灭的绝望境地,可见确是一位罪人,而罪恶根源,就在于他对于自身的无知。

  那么悲剧中“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说是俄狄浦斯所代表的人类大体对于命运的顽强抗争,可能并不准确。我认为,其价值所在,一是正义的最终胜利,二是对于罪责的主动揽承。

  无论是不是神明的肆意安排,毕竟是俄狄浦斯弑父又弑君、僭越了父权与王权、淆乱了维持城邦生活的人伦秩序、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重罪。因此神明置俄狄浦斯于失丧亲人黯淡双眼、流放他乡的悲苦境地,而对忒拜这座罪恶之城降下瘟疫,如同旧约中上帝降下洪水灭绝被罪恶之血污染的一切生灵。可以说,治罪本身即是为了扬善,苦难本身就是“正义”得以彰显。由此悲剧教化观众去认清自身,警示观众远离罪恶,并以罪恶自身的毁灭给人以欣慰与安然之感,正如黑格尔所说,悲剧的快感来自于“永恒正义的胜利”。

  更重要的是,“罪大恶极”的俄狄浦斯同时也有着英雄的闪光。一旦他洞悉了事实的真相,便不加犹疑地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他说:“是阿波罗使这些凶恶的,凶恶的灾难实现的;但是刺瞎了这两只眼睛的不是别人的手,而是我自己的”(见于退场,约第1330行),明知自己也是命运的玩偶,神明操纵了他作恶的双手,但是对于罪责的惩戒,却是他自己主动施行的。他当然可以以一句“我不知道”来自我开脱、来苟延残喘、来置瘟疫中的忒拜于不顾,但是他选择了承担。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是真正自由的(又不免使人联想到后世康德所谓“自由意志”),他自由地选择了负担罪责,用无边的黑暗和漫长的流落来赎罪。

  在今天,在这个科学理性和商业理性压倒神权与命运之敬畏的现代社会,在人们无数次以“没有预见其结果”或“未曾明了其缘由”作为开脱自身错误的借口之时,俄狄浦斯式的崇高更显得弥足珍贵。至于弗洛伊德以“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弑父恋母的暴行,用“力比多”置换掉“原罪”,最终为俄狄浦斯和人类的罪恶免责,不正是将这部悲剧最具价值的思考抹煞了么?

  《奥狄浦斯王》读后感(五):不知者无罪?无知即有罪? | 邱俣晗

  一位素未蒙面的朋友昨晚来和我讨论《俄狄浦斯王的》的相关问题,她很客气地说是“请教”,但我也绝谈不上是“指导”,不过是互相的交流罢了。

  这位朋友主要提到两个观点“无知即有罪”和“恶性中的无辜”,以及对于俄狄浦斯王最终刺瞎双眼之后的那部分故事的讨论。我在微信上文字编了删删了编,后来索性开了飞行模式发语音,最后自己一听完全不知所云,就还是特别写篇文章来好好回复她,以表诚意。毕竟与这位姑娘的结识,有一种莫名的缘分的牵引,偶然里又有些必然,让我想要认真地对待。

  我贸贸然地揣测,她的纠结的主要问题大概是在于:俄狄浦斯王到底是有罪的还是无辜的?以及刺瞎双眼出走城邦的情节的理解。俄狄浦斯王看上去像是无辜的,因为他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按照一般中国人的思维都会认为这是可以被体谅的、被宽大处理的,但苏格拉底又说“无知即有罪”,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俄狄浦斯王的罪就是因为他的“无知”造成的。然而人又从来都是无知的。

  《俄狄浦斯王》到底是一部戏剧,是承载了作者意图的一部戏剧,索福克勒斯要讲一个关于宿命论的故事,是人再如何也逃不过命运摆弄的悲剧,而人类注定的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人总逃不出他“无知”的局限性。于是作者给俄狄浦斯王的人物设定上极端地安排了世俗认定上的“智慧”,我们常说俄狄浦斯王是一个既智慧又无知的人,他从世俗意义上来说,的确是非常聪慧的,他解开了谁都解不开的斯芬克斯的谜题,但是他作为人而非神又有着难以摆脱的局限性,他即便猜到谜底才难以参透这个谜底背后的深意,他认识到人的动物性,但认识不到人的、人生的无处可逃的命运安排。“在所有人眼中最伟大的俄狄浦斯王也无法看出灾难的缘起。”智慧的俄狄浦斯王的无知带有人类本身的局限性,俄狄浦斯王对自己的生世一无所知,他始终没有办法认识自己,没有办法认识自己的命运,或者说他以为自己全知道了但实际他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他“无知自己无知”,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他当然会忽视德尔菲神庙里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他要到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之后,再往回看才能发现无处不是天启。

  那么很多人会拿“无知即有罪”这句话来责怪、来评定俄狄浦斯王,那我们来看他到底有没有可能来提前规避自己的“无知”,来避免犯罪。朱光潜老先生在《悲剧心理学》里指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是他的不谨慎造成的”,先生的意思是,如果他谨慎的话,在知道了自己有着“杀父娶母”的命运预言的情况下,他就应该终身不杀人或者终身不娶,才是真正避免落入这个预言之荃的最有利办法。这一点我就不太认同,因为完全的谨慎是做不到的,更何况在俄狄浦斯王看来他已经很谨慎了,他果断的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但问题是他根本不知道他越逃避命运其实就离命运越近,那如果这时候老先生又要来说他的不谨慎:你怎么不先搞清楚你的父母是不是你的亲生父母?我觉得应该不会有人会向父母做这样的提问吧?这也是人性的局限性。俄狄浦斯王不是不谨慎,他在小心翼翼地躲开命运的陷阱,要怪就要怪那些预言者和知道真相的神,所以他的那句谴责“我并不知道我以前做的一切,他们(众神)知道。那些给我设置了陷阱的人,他们知道!”才显得特别有力量!俄狄浦斯王是人,而非神。

  其实俄狄浦斯王对于命运要么干脆什么都别知道,那他就能安安稳稳在自己的养父母身边过上一世,要么他就开启上帝视角干脆什么都知道,但他的悲剧就在于他对于命运的“一知半解”,就像亚当夏娃干脆不吃禁果也就没有那么多事了,然而人类开了智,却又只是“半智”,始终没有神的智慧,所以不可避免的麻烦就层出不穷。

  这里可能要提到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罪”的看法的一个很大的出入,中国人是没有“原罪”的概念的,而西方世界认为罪分为两种,一种是“本罪”指的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还有一种是“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是他的本罪,而他之所以会犯下这些罪,是因为他本身带有“原罪”,是人物质上的、人性上的局限性,人的“无知”和“无法知”使他犯下这些本罪,“原罪说”的意思其实是说:不是因为我们犯了罪才成为罪人,而是因为我们本身是罪人才会犯罪。人因为一种“半智”的、“无知”的本质属性,即便个人拥有了相对于人类群体较高的智慧,也始终没有办法摆脱人而非神的局限性,所以人总在犯罪,犯下大大小小的“本罪”。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倒觉得《俄狄浦斯王》对于后人有一定的开示作用,但并没有什么指导作用,它只是用了非常巧妙的戏剧手法来讲人类的这一悲剧呈现给人们看,但俄狄浦斯王的束手无策,也是整个人类的束手无策。这大概也是这部悲剧的伟大之处。

  所以我有时候会想命运到底是什么,它可能是人对于自己尝试过去左右而最终无法左右的已经产生的那些结果的统称吧,用“唯物主义观”的眼光来看,命运可能不是真的像悬在全人类头顶上的一块巨型磁铁,操控着我们的前进后退;也不会是一个躲在暗处拿根魔杖指点江山的法师玩着所谓“命运”的游戏,而更可能是人类因为本身人性的局限性与惯性所导致一些有着一定可预见性和普遍性的事情的发生,被我们称其为命运。

  所以其实人生而就是无知的,于是人生而就是求知的。这个求知的过程,小到个人的学习与反省,苏格拉底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知道;大到最终经历了命运车轮的碾压,俄狄浦斯王最终刺瞎了双眼,请求被驱逐出境,这个情节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杀父娶母”是俄狄浦斯王生理上的成熟,而到这里他才完成了心理上的成熟(我认为是阶段性的成熟,到这里不是完全的结局,谁又能保证从此之后俄狄浦斯王就逃到命运之外去了呢?),正式向命运的宣战,开始对自己本罪的救赎。刺瞎双眼意味着慧眼代替肉眼,从前因为“无知”,俄狄浦斯王看得见却也是看不见,预言者说他:“你有眼睛,你却看不到自己罪在何处,看不到自己生活在哪里,也看不到自己和谁生活在一起。”人类通过不断地努力,通过不断地受苦去提高自己的智慧,去与命运抗衡,即便人类无往而不在命运的掌握之内,但人总有这个决心:要和命运做抗争。当然你可以因为看到人类的结局而感到这个决心的可笑,但你总是很难去否定和忽视一代一代渺小而高尚的人们的那些坚持与奋斗,这正是人类永恒的价值与光芒所在。

  通过《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作者传达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宿命论,所有的逃避恰恰是神谕的践行,但作者的行文中又无不流淌出对于人类不屈的斗争的精神的礼赞。

  《奥狄浦斯王》读后感(六):俄狄浦斯的双重性

  我在读《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克洛诺斯》,《安提戈涅》这部三联剧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感慨索福克勒斯或者说是希腊人的智慧。《俄狄浦斯》这系列的作品,连同后人对他的不同侧面的阐释,构成了一个精深而庞大的世界。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站在很多很多巨人的肩膀上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

  解读的视角决定了文本在读者眼中的意义,所以我想先和大家明确我的视角。我的视角是俄狄浦斯这个人物形象的双重性,我将和大家共同去思考这些问题:什么是俄狄浦斯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如何在文本中得以展现?这样的双重性意味着什么?

  想必大家对俄狄浦斯的故事已经了然于胸,我这里就略微介绍一下故事的大概。俄狄浦斯出生之前,神对他的父母预言这个孩子长大后必然会弑父娶母,他的父母害怕,派人把他抛弃在野山之中,结果派去的人出于善心,去把孩子送个另外一个国王的仆人,仆人把孩子献给国王,国王把他做为亲生孩子抚养成王国中最高贵的人,可是他在长大后却无意间听见了弑父娶母的预言,于是出于善良和恐惧离开了他所认为的父母,流浪到忒拜,在到忒拜的路上和一群人起了冲突,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他到忒拜,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挽救了忒拜城,被当地人奉为国王,娶了当地的皇后,也就是自己的母亲为妻。弑父和乱伦的罪行引来了瘟疫,神谕再次表示要找出忒拜城的污染清除之瘟疫才会平息,于是为了城邦俄狄浦斯寻找真相,结果终于发现了自己无意间犯下的罪行,他被诸神和命运玩弄了,他无法面对自己犯下的过错,选择了刺瞎自己的双眼,流放自己。

  这就是俄狄浦斯的故事

  什么是俄狄浦斯的双重性呢?

  那么,这样的双重性是如何在文本中的得以展现的呢?

  双关语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我所说的双关语与传统意义上的双光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双关利用同样词语不同语义的不确切和矛盾,表现无可调和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加深了精神之间的隔绝和性格的格格不入,勾勒出交谈双方的矛盾的交火线。

  这样表达也许不容易理解,不妨举几个例子:

  俄狄浦斯对克瑞翁这么说:(我追查这个血案)这不仅是为一个并不疏远的朋友,也是为我自己清除污染;因为,不论杀他的凶手是谁,也会用同样的毒手来对付我的。

  俄狄浦斯指的杀他的凶手也许另有其人,也许就是面前的克瑞翁,但是当我们已经明白了整个故事和俄狄浦斯的所有命运,再来看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呢?

  首先,俄狄浦斯说“为一个并不疏远的朋友”,这个朋友正是他的父亲,确实不太疏远。

  其次,“为自己清除污染”而不是别的措辞,因为对俄狄浦斯这样高贵的人来说,弑父娶母确实是自己的污染,同时也是城邦的污染。

  “会用同样的毒手来对付我的”,俄狄浦斯最后自己动手戳瞎了自己的双眼。

  这是巧合吗?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我为他(拉伊奥斯)而战,就像为自己的父亲作战一样。

  而这两番语言的对峙,事实上正是俄狄浦斯体内两个灵魂的抗争,这种激烈斗争我们称之为人的挣扎,这种神性和人性的挣扎是不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呢?

  双重性意味着什么呢?

  在凡人那里,俄狄浦斯是英明的君主,与天神平起平坐,但在天神那里,俄狄浦斯是个瞎子,一钱不值。剧情的逆转正如语言的双关那样,标志了人类的两重性。当天神借人类的口说话时候,这语言的意义就像相反方向转化了。俄狄浦斯“射箭比别人射的远,获得了最大的幸福”,可是在天神那里,升得最高的,也是最低下的,幸运的俄狄浦斯触到了不幸的渊底,歌队最后唱到“谁的幸福不是表面现象,一会就消灭了呢?不幸的俄狄浦斯,你的命运提醒我,不要说凡人是幸福的。”

  最后这样悲观的结论也许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索福克勒斯提出了这样一种观念,即万物都有向其相反的一面转化的趋势——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反者道之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种趋势被称为“逆转”,并说《俄狄浦斯》的“逆转”做得最好,这种逆转实际上也就是俄狄浦斯的双重性的对立而统一的过程。这种逆转除了体现在我刚才提到的双关语中,还体现在剧中的出现语义逆转的词汇,比如一开始他被比喻为一名猎手,追踪,围捕,驱逐那只出没在深山中的野兽,那个野兽也许是被比喻为命运,但是到了最后,猎手成了猎物,俄狄浦斯像野兽一样四处游荡,发出吼叫,刺瞎双眼,逃向深山老林。再比如他一直在第一场中强调他要调查,结果调查者称为了调查的对象,寻找凶手的人恰恰就是被寻找的凶手。他既是发现者,也是被发现者。他既是治疗城邦的医生,同时也城邦的病态的病源。再如文中,异乡人实际生在此地,猜破谜语的人自己本身却是一个猜不破的谜,主持正义的人是凶手,明察秋毫的是个瞎子,城邦的拯救者恰好是他的祸根。俄狄浦斯这个最高贵的人其实是个最卑贱的人。

  这样的逆转一方面以巨大的讽刺揭露命运的残酷,一方面也表达了索福克勒斯的哲思。双重性在万事万物中存在,人却总因为在双重性中颠沛流离而受苦,俄狄浦斯的苦难是这种痛苦的代表。

  痛苦孕育了伟大,双重性的两面是矛盾的,国王是“人上人”,替罪羊是“人下人”,两者如同两条清晰的分界线,勾勒出人类生存其中的小天地,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却毫无交集,然后在索福克勒斯这里,这种矛盾被打破了,人上人和人下人汇合了,混同到了同一个人身上,高贵和低贱汇合了,正义和邪恶汇合了,道德与非道德汇合了,限制人类的一切界限,就这样模糊了,人类面前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人类的内在呈现出无尽的混沌。于是人类试图去寻找自己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谜,命途多舛,没有独占的领域,没有固定的立足点,没有了确定的本质,他可以上升为天神,也可以下降为野兽,人类的伟大就这样展现了出来,它存在于两重性的摇摆不定之中,存在于无尽的可能性之中,存在于人类追寻命运的痛苦,挣扎,以及最后的一片澄明之中。

  《奥狄浦斯王》读后感(七):《俄狄浦斯王》主题分析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索福克勒斯最著名的悲剧是《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王》,而《俄底浦斯王》又是索福克勒斯最重要的作品,它叙述的是一个杀父娶母的骇人听闻的故事,在希腊悲剧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从神示中得知他的儿子命中注定要犯下杀父娶母的罪行,就刺穿了俄底浦斯的双脚,命令一个奴隶把孩子抛在山中喂野兽,但是这个奴隶可怜无辜的婴儿,就把他送给了科林斯国王波吕玻斯的牧人,后来被无子的国王收养。俄底浦斯长大后也从神示中得知自己将要犯下杀父娶母的大罪,于是逃到忒拜,在路上打死了一个老年人,这人恰巧是他的生父。俄底浦斯在前往忒拜的途中,遇见了斯芬克斯怪 ,破除了斯芬克斯怪设下的谜语。怪物跳岩自杀,俄底浦斯被忒拜人拥为新王,又娶皇后伊俄卡斯忒为妻,实际上是娶了自己的生母。俄底浦斯同自己的母亲生了两个儿子:厄忒俄克勒斯和波吕尼刻斯,生了两个女儿: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由于俄底浦斯犯下了乱伦大罪,遭到天谴,忒拜陷入瘟疫之灾。神示说要找到杀死老王的凶手才能平息这场瘟疫,追查的结果证明凶手就是俄底浦斯自己,这样,杀父娶母的预言应验了。最后伊俄卡斯忒在羞愤中自尽,俄底浦斯也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请求流放。

  关于《俄狄浦斯王》悲剧的主题,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命运悲剧说、恋母情结说和伦理禁忌说。对于俄狄浦斯悲剧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主要观点,分别是“命运悲剧”和“俄狄浦斯情结”。持这两种观点的最著名学者当是弗洛伊德,他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的提出者。在弗洛伊德看来,恋母情结是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源,这种说法被学者们广泛利用。一般人认为,俄狄浦斯悲剧是命运悲剧,典型反映了希腊人的命运观。

  命运悲剧主题:

  悲剧《俄底浦斯王》实际上也是表现的复仇主题,即向因犯了杀父娶母罪行的人复仇。由于俄底浦斯犯下了杀父娶母的罪行而给忒拜人带来灾难,因而整个忒拜人包括俄底浦斯在内的人都要找出罪犯,向给国家带来灾难的人复仇。这种对杀父娶母罪行的一致认同说明,杂婚制时代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在俄底浦斯时代已经完全被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所取代,远古时代父母同子女通婚的习俗已经被完全禁止,新的社会秩序已经得到确立。

  在弗洛伊德的批评出现之前,批评家大多把索福克勒斯的这出悲剧称为命运悲剧,把《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概括为个人意志和行为与命运的冲突。俄罗斯学者的塞尔格叶夫在《古希腊史》中说,命运观念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比在埃斯库罗斯的作品中表现得更加抽象,更加明确,表现得最彻底  。在古希腊神话中,命运作为神的意志被表现出来。命运往往借助神来体现,如命运女神。但是命运往往又凌驾于神之上,因为不仅人要接受命运的安排,就是神也要服从命运的安排。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命运是一种来自社会或自然的抽象和普遍的力量,一种来自未被揭发的寓于偶然之中的必然性。古希腊人的“命运”只属于人的想象的概念范围,而且是对抽象物的想象。在希腊神话里,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俄狄浦斯的命运是由神预先确定的,他自己的任何反抗都无济于事。无论他多么有智慧,多么贤明伟大,多么大公无私,也无论命运是好是坏,他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按照命运论者的观点,命运是无法反抗的,无法改变的,而且命运本身也是善恶不分的。俄狄浦斯的命运就是明证。

  恋母情结主题: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解读《俄狄浦斯王》的另一种主要方法。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主要由本能构成。人的基本本能有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但是人的本能受到文明的压抑,其中,被压抑得最彻底的是针对亲人的性和暴力,也就是乱伦和弑亲。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后来形成了制度,产生了两大禁忌:族内禁婚和禁止同胞相残,也被称为“族内禁婚”和“禁杀图腾”。两大禁忌产生后,针对族人的性和暴力就被定性为“乱伦和弑亲”,受到所有社会的严令禁止。针对父母的乱伦和弑亲就是杀父娶母,罪行最重,压抑最深。

  弗洛伊德发现,他的许多病人都有杀父娶母的冲动。在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伊俄卡斯忒就曾经劝说俄狄浦斯:“别害怕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的生活。”  弗洛伊德相信,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冲动,在男性表现为“杀父娶母”,在女性表现为“杀母嫁父”。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又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这个理论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大流派,即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通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来说明弑父和娶母是人类和个人的原始、基本的罪恶倾向,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犯罪感的主要根源。弗洛伊德认为,弑父的目的是为了同父亲争夺母亲,想把父亲当做竞争对手除掉。因此,“恋母情结”就成为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源。

  伦理禁忌主题:

  悲剧《俄狄浦斯王》在本质上只是一出伦理惨剧,源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伦理禁忌和俄狄浦斯不断强化的伦理意识。

  俄狄浦斯的伦理意识的核心是伦理禁忌,而在悲剧中伦理禁忌就是乱伦禁忌,由杀父和娶母两种禁忌构成。在古代希腊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的时代,伦理禁忌可以看成是一种规矩或一种制度一种法律规定或一种道德准则,或者说它就是约束人的行为的法律,对于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把乱伦禁忌看成是人类从愚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著名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说:“任何形式的文明中,如果其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允许乱伦,那么家庭便不能继续存在。……于是整个社会一片混乱,文化传统不能继续下去。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媒体乱伦将意味着年龄分别的混乱,世代的混杂,情感的无组织性,角色的急剧变化。没有一个社会能在这种条件下存在。”对马凌诺斯基来说,乱伦禁忌的存在保证了家庭的存在,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存在。莱斯利·怀特也认为,乱伦禁忌的存在促使存在的家庭联合,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列维—斯特劳斯还认为,乱伦禁忌是将“畜生”变为有文化的人类的方法。  由此可见,俄狄浦斯通过伦理禁忌表现出来的伦理意识,正是他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正确理解。俄狄浦斯是一个古代社会正常伦理秩序和道德关系的维护者的形象。

  在《俄底浦斯王》中,两种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的斗争已经得到解决,当时以父权制为基础的新的社会伦理道德关系已经确立,并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同和遵守。在对待新社会秩序的问题上,已经不存在《俄瑞斯忒斯》中所描写的争论和斗争,新时代的人类所面对的不是为了争取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而去同旧的社会秩序和旧的伦理道德关系进行斗争,而是如何遵守和维护新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如何避免新的得到确立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遭到破坏,以及如何解决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遭到破坏而带来的严重后果。《俄底浦斯王》这出悲剧表明,在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确立以后,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着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遭到破坏的可能性,无论这种破坏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这种可能性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俄底浦斯在无意中杀死了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这正是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可能遭到破坏的证明。

  在新的社会时代,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在忒拜城,由于俄底浦斯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于是天降瘟疫,给全国人民都带来灾难,而且这种灾难是毁灭性的,是人无法抵御的。因此,当时人类更加认识到遵守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去维护新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关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俄底浦斯从神示中知道了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实际上是他对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有可能遭到破坏的认识。在母权制时代被人接受的杂婚和乱伦现象,俄底浦斯已经完全明白这是他的时代和社会不允许和禁止的事,懂得是要遭到惩罚的乱伦罪行。因此,他竭力要逃避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就是要躲避自己破坏新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可能性。他最后还是犯下了杀父娶母的严重罪行,这并不是用命运就可以解释清楚的,而是说明现实社会中新的关系还不稳固,遭到破坏的可能性难以避免。俄底浦斯的犯罪破坏了新建立的社会秩序,因此就给整个忒拜城带来灾难。他身为国王,并不知道自己是罪犯,于是极力追查破坏秩序的凶犯,这表明在当时维护这种秩序的重要性。后来证明他自己就是罪犯,尽管他是一个人民爱戴的国王,但同样不能逃脱惩罚,这说明了遵守当时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是一个公正原则。

  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不幸遭遇代表着社会文明的悲剧性进程,说明人类社会已经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的伦理道德关系,并在维护这种新的关系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他的悲剧表明谁破坏了新的伦理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即使是无意的,也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给心灵带来痛苦,要遭到严厉惩罚。这出悲剧的意义不在于人无法逃避命运和命运的残酷性,而在于新的伦理道德关系遭到破坏给人所带来的灾难,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说明了维护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关系的重要性。

  作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俄狄浦斯悲剧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在伦理价值上,俄狄浦斯的悲剧影响了后代人,其弑父娶母给我们以伦理和道德的警示;其科学价值,则在于向我们展现人类进化的科学规律,弑父娶母的伦理禁忌,是古代人类对人类繁殖的朴素科学认识。此外,它让我们懂得,人类伦理秩序以及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即使现在,这出悲剧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伦理思考。

  对于作品中狮身人面的形象斯芬克斯,许多人认为是怪物的形象,是俄狄浦斯与之斗争的怪兽。这种看法带有人类的偏见,没有认识到本质意义。研究俄狄浦斯悲剧,首先要从斯芬克斯之谜入手。这个狮身人面的形象,实际上是古希腊人用他们的智慧向我们展示的一个真实的人,是人类童年的象征。斯芬克斯长了人的脑袋,却有着狮子的身子,这正是有了人的意识和理性萌芽,又带有兽性,但它的理性使它区别于动物而成为人。斯芬克斯之谜实际是追问什么是人的问题,是以谜语形式提出一个关于人的定义的问题。而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解,是给人下了定义,俄狄浦斯是第一个给人下定义的人,是一个具有理性的人。因此,对于俄狄浦斯来说,对于一个有伦理意识的人来说,弑父娶母的行为给他带来无比的痛苦和恐惧,也就造成了他的悲剧。

  索福克勒斯在《俄底浦斯王》中表现的古代希腊社会中建立的新社会秩序和新伦理道德关系的主题,后来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中又得到进一步的描写。

  《俄底浦斯王》是一部高超的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悲剧具有深邃的情感力量和崇高的思想内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活生生的人物。它的结构复杂、紧凑、完美。它的情节富于戏剧性,利用发现和突转推动剧情向前发展。即使在现在,它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也是让人赞叹的。索福克勒斯对戏剧不断加工,使用更多和更恰当的道具,采用巧妙和布局,避免夸张的标新立异。他的文风是一种严峻和雕饰的文风,人物性格塑造得鲜明生动。他剧中的情节、人物、气氛庄严肃穆。他的语言细腻,采用抑扬格的三音步诗句柔和的尾音,以及富于变化的节奏停顿,因此他的诗句有一种美妙动人的音乐感。

  《奥狄浦斯王》读后感(八):神示昭昭,迷途茫茫---《俄狄浦斯王》

  就这样昭示神的高高在上,主宰宿命。而我们则活在命运联锁的怪圈里,当我们意识到时业已身在其中,懵懵懂懂的浪费了之前被暗中控制的年少时光。当我们意识到要去反抗,控诉时,面对的只有一片残局。只能困惑的等待,结果的未知。

  我想整个世界和人类的进化其实就是一个大的蝴蝶效应:从最原初的a影响b,b反之,到a影响c,b影响c,ab共同影响,c则反之,进而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排列组合相互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在我们小时候是无法反抗这种命运的。就像俄狄浦斯是不能决定其母亲伊奥卡斯特将其双足钉钉抛入山中,被牧羊人收养,并被波吕波斯王抚养等一系列事情的,而成长的过程便是一个要求自我独立的过程,只不过他的命运过于悲惨,要求独立,反抗命运,反抗神示却反而坠入了连锁的命运怪圈。

  神示其实无处不在,在我所处的周围环境的中人们通常是被这样的神示告知的:我们被要求学习人文,自然科学,并被简略的告诉我们之前的不知是否被篡改过,隐瞒过的历史,被放置在被一种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大环境里(这种主流价值观只是此时代的标准,很可能有悖于之前任何一个和时代的观念。我们在这种怪头换面中嘲笑前代的无知愚蠢,前代的亡灵则唯唯诺诺活在自己的概念中。但不否认即使在时代变革后,美德与否,诟病与否还是被有所保留的沿袭)。

  我庆幸自己步入了一个质疑的,趋向独立的人生阶段,开始弥补原来的不自主和愚钝无知。每个人在开始都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自己现在并未成为那种人,这是我自己的缺失和遗憾。现在要求自己有规律计划的去探求未知,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匮乏和空缺。不再神示下麻木,俄狄浦斯在被折磨中质疑责备了阿波罗,我也没必要过于顺从了。

  有"命运悲剧大师"的索福克勒斯开辟了这个超越伦理之外的著名悲剧命题,悬念层层揭开,构思创意绝对巧妙。故事,情节,叙事强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1.从先知迟迟不道破天机给俄狄浦斯带来的疑惑---2.伊奥卡斯特提出老国王拉伊奥斯得到的神示,抛弃的婴儿,被杀的地点,初步揭开了事情的原委---3.波吕波斯王的报信人传来老国王的死讯,带来神示未应验的短暂的如释重负---4.再到报信人说俄狄浦斯并不是波吕波斯王亲生和知情的牧羊人的出现,揭开了他弑父娶母并与母亲生下了自己的兄弟的悲剧,最后以王后自杀,俄狄浦斯刺瞎双目为结局。

  《奥狄浦斯王》读后感(九):当价值诸神遭遇凯撒——从《安提歌尼》看法理学中的价值论争问题

  两弯小径在秋林中延伸

  多可惜,我不能同时把它们踏勘

  我久久地目送着一条远去

  看它扭动身子,消失在灌木丛间……

  ——诗人·弗罗斯特

  《安提戈尼》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此剧的大意是忒拜城的的俄狄浦斯王由于弑父娶母而自行流放,他的两个儿子厄忒特俄克勒斯和波吕涅克勒斯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残杀,一同死去。最后王位落在他们的舅父克瑞翁手中。由于波吕涅克勒斯曾勾结外敌攻打城邦,克瑞翁便命令将波吕涅克勒斯的尸体丢弃在田野里,让野兽吞食,并宣布若有谁敢违犯这项法令就将谁处以死刑。波吕涅克勒斯的妹妹安提戈尼出于对哥哥的爱,不顾法令埋葬了波吕涅克勒斯。于是克瑞翁把她囚禁起来,安提戈尼自缢而死。安提戈尼的未婚夫海蒙是克瑞翁的儿子,在他听到安提戈尼的不幸消息后就自杀殉情,海蒙的母亲听到海蒙自杀的消息亦自杀而死。虽然整个故事以悲剧结束了,而这个故事展现出来的冲突却是永恒的。

  神法与人法的冲突

  该剧一开始便从安提歌尼和她的妹妹爱斯梅娜之间的冲突展开。爱斯梅娜劝说她的姐姐安提歌尼要服从克瑞翁的命令,违反法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她的理由是,女人不应该与男人斗争,要服从男人。因为女人是弱者,而弱者就应该服从强者的命令,顺从是女人的德性。爱斯梅娜劝安提歌尼放弃安葬哥哥的念头,要“现实些”。而安提歌尼却认为替亲人安葬是最为神圣的义务,是天堂的法律的戒条,凡人必须遵守,这比人间国王的法律更高。古希腊人认为人死后尸体必须安葬,这样他的灵魂才有所归依,不然灵魂就会得不到归宿而非常悲惨。对哥哥的爱以及身上背负着的这条神圣诫命让安提歌尼在面对国王克瑞翁的法律诫命时,在面对死的威胁时,毅然选择了与克瑞翁的命令相抗争。

  在安提歌尼这里,对神的诫命的信奉和对哥哥的爱要远远高于国王的法律,这是她选择对抗克瑞翁的命令的原因所在。神法是永恒的,而国王的法律却是一时一世的;神法是不变的而国王的法律却是变动不居的;神法是人安身立命心灵皈依之所在,而国王的法律却只是外在的强制,不关乎人的终极意义。

  安提歌尼的身上也体现出希腊人重精神轻生死的精神气质,在神法与人法发生冲突之时,她不畏克瑞翁的强权,慷慨赴死,彰显了她高贵的气质。可以说是她对神的信仰和对于神法的恪守,使得她最终得以超越。本来安提歌尼是可以和她妹妹爱斯梅娜一样选择顺从——女人顺从男人,弱者顺从强者——一切都我为了能活下去。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安提歌尼也就不能成就她的高贵的道德了,与她妹妹选择屈辱的抱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活下去相反,安提歌尼用她的决绝的赴死彰显的是她对超越于人法的神的意志的体现的法的遵从。这是安提歌尼所信奉的个人伦理(价值)。在安提歌尼身上,一边是神的诫命也即亲人灵魂的归依,一边是自己的生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必须做出选择。而她的选择是轻死而存义,这正是她崇高之处。从个人伦理(价值)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出悲剧。即在她追求自己所谓的善(神的诫命——埋葬哥哥)的过程中复出了生命的代价。她对她的善的追求被世俗的“凯撒的权力”无情的湮灭。个人的精神上的正义得以实现,而她的肉体确被摧毁。

  然而从克瑞翁的视角来看,就不止是一个个人伦理(价值)的问题了。对克瑞翁来说他首先是国王(是城邦所有人的父亲),然后才是海蒙的父亲,才是安提歌尼的叔叔和未来的公公。在克瑞翁看来波吕涅克勒斯曾勾结外敌攻打城邦是不可饶恕的罪行,这给城邦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使城邦有倾覆之虞。他作为国王就必须对这种对城邦造成巨大威胁的人给予严惩以儆效尤。所以他必须制定法律来维护城邦的完整。神法与人法的冲突在克瑞翁身上体现得更加突出。克瑞翁是以双重身份出现在剧中的,一方面他是城邦的护卫者——国王,另一方面却是一个父亲,一个公公。在安提歌尼触犯他的命令将要执行死刑时,他的手上一边是城邦的永固,一边却是亲人的幸福。在这两者之间他同样必须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却比安提歌尼的选择要更为费人思量。选择是艰难的,最终他选择了大义灭亲以维护城邦的永固。他忠实地履行了自己作为一个国王的使命,却葬送了儿子的幸福。他所要维护的价值是世俗社会中最重要方面——城邦的利益。为了城邦他必须舍弃个人的小我,这也成就了克瑞翁的不凡,他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克瑞翁坚持:国家的法律必须得到遵守,不管事情的大小,不管是对——还是错。毫无疑问,统治者将是最贤明的君王,或为此他是最坚定的国民。在战争时期,他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没有比不服从命令更危险的事情:城邦将毁于此,家园成为废墟,军队溃不成军,胜利成为泡影。而简单的服从命令拯救成千上万善良民众的生命。因此,我坚持法律,永不背叛。在克瑞翁这里,家庭与城邦的对立,神法与人法的对立显得特别突出,这也是由克瑞翁双重身份所决定的。虽然最终他选择了坚持他的法律处死安提歌尼,但是这种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他们之间的张力依然十分紧张,并通过安提歌尼的死亡、海蒙自杀的悲剧而显得更加的永恒了。人们还没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个永恒的冲突。选择的艰难依然顽强的存在着。

  恶法非法?——希腊人自然法观念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自然”的观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都以自然为基础。在剧中一开始爱斯梅娜就是以自然法来劝安提歌尼放弃对克瑞翁的反抗,服从他的命令。在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中,女人应该服从男人,弱者应该服从强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从克瑞翁的命令也是顺应自然法的要求,因为克瑞翁是国王,掌握着强权,对他的服从自然是自然法的要求。但是在此之外,安提歌尼提出了神法的规定性——家庭成员必须由亲人埋葬,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够安息。在这里安提歌尼以神法来对抗自然法的要求。自然法与神法的冲突也凸显了出来。

  其实在古希腊人那里,除了自然的观念外还有神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要高于神,自然的背后是命运。而命运是希腊人信仰的最高存在,它是终极的信仰。安提歌尼以神法的要求来对抗克瑞翁的人定法实际上是对自然法的一种反叛。而克瑞翁命令的合法性的来源正是自然法的逻辑推演。因此在古希腊人这里恶法亦法。因为它是自然法的延伸。

  现代观念对于自然法的消解

  虽然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对于自然法的理解,自然法的内容也在不断变迁,但是,它的核心内容却没有变。自然法的核心理念是自然与理性以及对于终极的善的追求。自然法一直坚持对终极善(正义)的追求,终极的善(正义)蕴含在自然法之中。自然法的要求是评判世俗法好坏的标准。随着现代性的彰显,“进步”、“进化”等观念开始占据人们的心灵。历史主义、相对主义以及怀疑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兴起使得自然法的基础——理性得以动摇。特别是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更是使自然法的根基产生了很大的动摇,有人评价他是自然法的送终人。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原来越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将来必定超越现在,我们人类正朝着原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进步的观念。进步的观念是历史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念。历史主义坚信,一切的道德观念、价值意义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今天我们认为的善,在明天将会成为恶,而将来的善说不定就是由现在的恶衍生而来。所以看待我们今天的所有价值观念以及道德都要有“历史的眼光”,没有永恒的真理和善,有的只是一时一世的价值。所以就没有必要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空洞的终极的善。这就是历史主义对自然法终极善的追求的一种消解。

  伴随着历史主义的勃兴的还有相对主义的盛行。相对主义坚信人的认识和价值都是主观的,相对的,没有是非对错的客观标准。其中最著名是论断是休谟的有关事实与价值判断的论述。他认为事实判断是客观的,而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二者之间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不能够从事实判断推出价值判断来。是和应当应该截然分开。这就是被人称为“休谟的铡刀”的著名论断。它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正是相对主义宣称的价值的主观性导致了自然法的对于价值(善、正义等)的追求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一个社会中,你所认为的善于我而言有可能却是恶,所有价值都是依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个人主观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彰显。对于那种普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以及善的观念,人们给予了普遍的拒斥。

  最后给予自然法以致命威胁的是实证主义在法学领域的兴起,实证法学的形成。实证的方法最早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这种自然科学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功使得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而来很多信徒。孔德在最初在社会科学领域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孔德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拒斥形而上学的时代,相对于自然法的空洞的逻辑思辨,实证法学的实证方法更能让人感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使人们看到了法律研究的新路径。实证法学对实在法体系、概念的研究使得法律成为现代社会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并使得法律这个工具更加的有效率。

  总之,自然法受现代观念的影响开始变得式微,而实证法成为了现代法学的中流砥柱。

  实证法的困境与自然法的复兴

  二战前,实证法学已是主导的法学思想。但是随着二战后人们对于纳粹法律的反思,导致了自然法的复兴。实证法学所面临的困境在纳粹法律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在战后对战犯的审理过程中,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即依据当时制定的法律而做出的行为在当时不为犯罪,而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有违最基本的正义观念的。对于告密者案,法官感到非常头痛。

  在纳粹统治时期,许多人通过向党和政府检举自己的敌人来发泄心头的怨恨。被检举的事情包括:私下发表批评政府的言论;偷听敌台;和臭名昭著的流氓无赖以及特务狼狈为奸;囤集超过许可数量的干酪;没有在五天内报告自己丢失了身份证,如此等等。因为这些事情都挡了当时正义实施的道路,所以如果它们被证实了的话,被告就会被判处死刑。在有的案件中,判决的权威依据是“紧急状态”法,在有的案件中,判决的作出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虽然这些判决是由那些被合法任命的法官们作出的。而在纳粹下台以后,人们纷纷要最对这些

  告密者进行惩罚。然而惩罚却没了合法性依据。按照实证法的观点,法律就是制定的法律,和道德以及正义观念是没有联系的。既然按照当时的法律来说不是犯罪那么它就不是犯罪。问题的吊诡之处正是在于此处——恶人何以逍遥于法律之外?这是实证法学无法回避的事情,实证法学将道德和正义观念完全摒除在法律之外的做法,使法律本身丧失了合法性与合理性。价值无涉的法律很有可能成为对自由和尊严造成破坏的工具。

  二战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对纳粹罪行的反思。何以在人类进入文明几千年后的20世纪会发生如此对人类的尊严和自由进行践踏的罪行?我们何能在世俗建立真正的自由的国度,以让人能自由、尊严地过活?如何才能建立起自由的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对恶进行防范?于是,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入了曾经被我们丢弃的自然法思想,以自然法的要求来评判现存法律制度的优劣,以促进法律向善的发展。自然法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复兴。

  自然法学与实证法学背后的价值诸神之争

  自然法学关注的首先是善的问题,它的途径是通过人的理性去不断地发现善,以善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成就我们的行为规则,在我们的行动中达到具体的善,于是自然法就成了我们行为的准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法的终极价值就是一个字善。

  在此,我们通过对实证法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实证法摒弃道德、正义等观念,它持一种价值无涉的立场。只要是制定出来的法律哪怕它制定得再差那也是法律,主张“恶法亦法”。虽然实证法学在价值上宣称是价值无涉,但实际上它背后坚持的任然是一种价值观念——秩序。实证法学所有的的理论架设都是为这个价值服务的。秩序才是实证法学的精神内核。

  通过对二者的解构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自然法学诉诸对善的追求,而现实之中善却又是不断变迁的,从而使得它必须不断地要求实在法做出改变以适应它的要求。这就使得法的稳定性大大的降低了,法律的秩序性不能得到保障。此外,由于自然法所具有的思辨性和空洞性则容易是法律陷入虚无的境地。而实证法由于诉诸对秩序的要求,从而摒弃道德、正义等观念以求价值无涉,以此来保证法律的秩序性和效率。但是这却是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法律更有可能沦为一种制造恶的工具。由于自然法学和实证法学所具有的这些缺陷,所以二战后,哈特和富勒的论战结果双方都做出妥协。哈特承认实在法必须要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而富勒也接受了实证法学的方法。

  秩序和善这两位大神的争论仍在继续,他们之间的冲突也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才能够建构起一套内涵善的秩序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在这个难题没有解决之前,当价值诸神大战的时候,我们人类能做的就只有将悲剧缩小更小的范围之内。

  正如克瑞翁在面临一方面是家庭的悲剧而另一方面是更大的城邦的悲剧的时候所做出的抉择一样。当价值诸神面临凯撒之时,诸神得为凯撒让路。我们虽然可怜安提歌尼,认为她的慷慨赴死使她变得崇高,在屈辱的活着和高贵的死去之间她选择的是高贵,她的死使我们记住了她。她跟随了她坚信的神的脚步,我想她的确是“幸福地死去了”。而如果凯撒为诸神让路,安提歌尼的悲剧将不会出现,但是,我们面临的将是整个城邦的悲剧,克瑞翁所描述的景象:“城邦将毁于此,家园成为废墟,军队溃不成军,胜利成为泡影。”便会出现。

  所以在我们没能构建出一个内涵善的秩序之时,当价值诸神起纷争之时,我们只有坚信法律,坚信我们所需要一直遵循的秩序。仅此而已。

  《奥狄浦斯王》读后感(十):《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与人性高歌

  《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与人性高歌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伟大作品《俄狄浦斯王》无论在文学史上,戏剧史上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俄狄浦斯为了摆脱神的预言,“杀父娶母”的实现与命运和宿命进行着勇敢地反抗和斗争,但越是反抗的激烈,就像套在犯人脖子上的绳索,绳套越发束紧对其的扎捆,最终这种对命运的反抗越发陷入命运预设的圈套,这种对命运不断地反抗其实在事实上构成了命运预设的部分,成为永恒的悖论,构成了悲剧的意义。

  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用华美的语言模拟生活中的重大行为; 它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完成净化作用,而悲剧人物一定是他所处的受社会所承认的阶级的代表者。

  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俄狄浦斯身居高位,是国王拉伊饿斯的儿子,忒拜王国的继任者,身份显赫,符合传统悲剧中对主人公英雄显赫地位的要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悲剧中的人物既要是受害者又是加害人,只不过都是在其对自身的行为的过程和后果无从控制的境遇下因自己的行为受苦并祸及他人,最终的错误和责任并由自己承担。俄狄浦斯的悲剧性的行为招致了自我的不幸,故事的开始俄狄浦斯惧怕神谕的降临而逃离了科任托斯,远离了自己的养父母,但在过程当中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误娶了自己的生身母亲为妻,俄狄浦斯既然早就知道神谕,就应该极力避免杀死和父亲年龄相仿的老人,避免与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女人结婚,因此俄狄浦斯既是神谕的加害者,又在有意无意间由于自己性格的缺陷而步入了命运的陷阱,同时他的这些错误似的忒拜王国陷入到了灾难当中。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论及俄狄浦斯时也指出,“谨慎”是可以避免他的悲剧的发生的,“俄狄浦斯力求避免杀父之罪,却杀死一个在年龄和地位上都很可能是、而且的确是他父亲的老人;他力求避免乱伦罪,却娶了一位在年龄和地位上都很可能是、而且的确是他守寡的母亲。要是一个普通人处在俄狄浦斯的地位上,只要下定决心根本不杀人,只要终身不娶或不娶年龄比自己大的女人为妻,就会轻而易举地把问题解决。”俄狄浦斯多次到神庙祈求神谕, 却并未留意到镌刻在德尔菲神庙里阿波罗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他从未审视过自我,不了解那个匆忙出击杀人的自我,那个匆忙回应,并为自己的敏捷而高傲的自我。在此意义上,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一个在自我认知上出现悲剧过失的例证。

  作者对俄狄浦斯的描写并不是由于他的种种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而刻意的贬低他,索福克勒斯描绘俄狄浦斯真正的用意在于俄狄浦斯在明知道命运无法战胜的悲剧宿命之后的抗争和斗争,人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在与冥冥中不抗抗拒的众神之间的博弈和对抗当中所迸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和伟大精神力量。既然命运已经被众神所左右,反抗的结果注定走向失败,人是有自由选择的可能的,可以选择消极退却,抑或积极反抗,这种反抗精神是命运悲剧中最重要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做之无果,但绝不可无可为之,命运的大树虽无法撼动,但作为蚍蜉的我们却可以由于反抗而获得某种精神层面的高大,人与天命做着正面的冲突,即使人在这种悲剧命运中注定失败,但是人类的尊严由此而彰显,这不同于就像堂吉诃德一般的战士拿着长矛冲向风车般的鲁莽和滑稽,又不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消极悲观,而是一种对人性潜能的高歌。

  而最终俄狄浦斯为自己的责任实现了担当,他刺瞎双眼,自我流放,即使在与命运的战车当中败下阵来,但却彰显了人性,显示了人类的力量,与此同时,作品也就将这种命运神谕带给俄狄浦斯的悲惨转化为了对人类行为高歌的悲壮,俄狄浦斯也就从一个反道德的罪犯变成了一个受人敬仰的悲剧英雄。

  作者在彰显俄狄浦斯的英雄事迹的过程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个著名的谜语,这个著名的谜语就是斯芬克斯之谜。一头人面狮身的怪物斯芬克斯,向过往行人提出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却用三条腿走路。”谜底是人。因为人在幼年是四肢爬行,青年则两腿行走,老年就要拄着拐杖。俄狄浦斯以过人的但是和惊人的智慧成功的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铲除了萦绕在城邦之上最大的灾难之源,承担起了城邦的重任,而在城邦遭到了瘟疫的折磨的时候,他果断地肩负起寻找真凶的责任,以消除瘟疫,给城邦以安宁,不料却使自己陷入命运万劫不复的罗网。再次,俄狄浦斯还有着寻找凶手的坚定信念与信心。当他追问伊俄卡斯特有关拉伊俄斯死亡的细节后,他似乎预感到了凶手正是他自己,但他却坚持追查。他知道真相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自己即将要面临的处境与命运,但他却甘愿赴向命定的赎罪之路。真相给了他有罪的证据,他以无畏与勇毅的精神承担了一切,以金针刺瞎双眼,自我放逐,将和平与安宁留给了忒拜城邦。一个如此显赫的人物却得到了如此不幸的结局,他的不幸、他的抗争不得不使人扼腕叹息。

  回到作者索福克勒斯的个人身上我们也发现在这位古希腊著名的戏剧家身上,他本人的命运就巧妙地演绎着他撰写悲剧戏剧暗示的某种悲剧性,索福克勒斯本人是雅典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的朋友,曾任雅典税务委员会主席,被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远远胜过政治上的业绩。他从事戏剧创作60多年,写了120多部剧本。获奖24次。但是流传完整的剧本只有7部悲剧。其中最著名的是《俄底浦斯王》。他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的特征。和另一位戏剧家埃斯库罗斯不同,他认为命运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他以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人物形象,即使在命运的掌握之中,也不丧失其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罗马人马蒂乌斯征服了雅典后,索福克勒斯就如同他戏剧中的英雄一样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作为被俘者,他和妻子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坦然赴死。这种对人类尊严和荣誉的重要性就存在于他的著作当中,也即是作者人生命运轨迹的写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奥狄浦斯王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