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的读后感10篇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是一本由(美)约翰·麦克纳尔蒂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读后感(一):也去酒馆喝一杯

  起初打动我的是前言 也就是John的老婆写得那篇介绍一见钟情式的婚姻本就充满艺术色彩 再来看看John其人写得东西 远没有其妻的文字那样动人

  当然那是最初的感想 那个时候觉得他爱去那个爱尔兰老板酒店喝酒 碰到不同的人 听到不同的故事 于是有了我读到的那些东西 于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个会听故事又会把它们写出来的家伙罢了

  渐渐地 那一篇篇带有自传色彩的小故事慢慢浮了出来啦 小约翰才两岁 那高大水泥老爸就离他和妈妈而去了 依照爱尔兰的风俗 这个路都走不稳的小男孩儿便成了一家之主了 一个毫无家庭责任感也不用担负任何责任的一家之主 渐渐地 被宠坏了的John长大了 有点儿自我意识了 也开始越发不听老妈的话了 倒不是不孝顺 而是坚持自己爱做的事儿尽管妈妈并不喜欢 之后很长一段书中没有相关的故事 只知道他结婚了又离婚了又结婚了 因为心脏不好在那个写得篇幅最长的医院里头呆了好一阵子 也遇着了不少人 听来了不少故事 于是我们也趁机听了这些故事 再后来 老John有了个小John 小儿子成了他的至宝 最后几篇老婆觉得肉麻 我却觉得是他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产生的对儿子浓情 这里不禁感慨生命何其珍贵 John还担心过自己六十几岁的时候儿子才十岁 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父亲跟别人的不同而有疑惑或者不安 可是他的担心尚未成为现实 就也离开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 颇像是自己小时候父亲的早早离开重现了

  我忍不住会把John McNulty 跟Ring Lardner作比较 John注重故事里人们说了什么 Ring更在乎故事情节 可是两个人的故事都让我看得有喜有悲 或许还是该自己亲自拿来读一读才行

  只想说 我也想去那家酒馆喝两杯 跟那个爱尔兰的老板聊两句 听听故事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读后感(二):浮于事物表层的孤独

  “一间好酒馆,应该是个躲避孤独的地方,是纾解孤独的灵丹妙药。”纽约第三大道的科斯特洛酒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宿醉未醒的人们跟镜子“吵架”,靠酒精获得暂时的快感,就连流浪汉也享用了免费的雪利酒。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中都是一些浮沉于命运底层的小人物:酒保、杂工、赌马客、的士佬、流浪汉、警察、门房。他们没有欣欣然的乐观,但也无满布阴霾绝望生活没有将他们推入愤世嫉俗深渊,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世界达成小小的和解,虽有时未免机关算尽,却终不失底层的尊严

  作为《纽约客》黄金时代的撰稿人,美国作家约翰•麦克纳尔蒂被誉为“天才小人物速写大师”。如本雅明一样,他热爱城市的庸常生活,悠游于这街市之中,小酒馆、赛马场、街心花园大街上的出租车,无一不是其关注所在。他倾听着这喧嚣的市声,着迷于普通人平凡智慧,并将这灵光乍现的瞬间记录于文字之中。

  《别擦掉那些名字》里,赌运不济的赌马客格罗甘在又一次失利后,用冷幽默来调侃:“我今天过得很不赖,总算做到了慢慢地输”,总缺钱的他却将一生最大的存款交给非亲非故的房东太太还按揭。《他一直没有见到的那两个人》中,即使是在如出租公寓这般“最为孤独、凄凉”的所在,也因为薄薄板壁之后一声轻柔问候“祝你健康”而变得回味无穷。多年后,即使当事人已远隔天涯,人到中年的埃迪仍念念不忘当年那一刻的小小感动。在《卡莫迪太太的小店》里,温暖糖果店就是孩子们消解寂寞天堂

  在这城市的肌理中,孤独浮现于事物的表层。安慰快乐若隐若现地隐藏于简朴、白描的文字之后,麦克纳尔蒂想描述的是某种人际关系:每个人虽各自为阵,却能于不经意的瞬间,化解表面的疏离与隔阂;每个人既相互独立,却又在必要时于无意间给他人以慰藉,尽管这慰藉看似微漠无形,却能温暖那一颗颗孤独的心。“他们一直那样,每个人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岛,站在吧台前,人人两侧都留了些空间,就像水围着小岛。”初时自有横亘其上的隔膜,继而被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一个问好,轻易地击溃,终于消解,渐至无形。

  如果说,卡佛在《大教堂》里描写了人们在极端疏离的状态下某种近乎绝望的举动,疏离使人们陷入各自尘封的罅隙里,生活与食物一起腐臭变质,那么,《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关注的则是于逃避致命孤独之时,普通人流露出的些许温情。虽说市俗生活自有其残酷的因子,而麦克纳尔蒂在意的却不是这残酷。他带着温和眼神,捕捉到的是普通人性的隐隐内含光:他们彼此保有各自的距离感情克制,没有绝望得足以致命的疏离感。

  在麦克纳尔蒂笔下,没有绝对的绝望者,也没有绝对的失意者。孤独被话痨者的言语所肢解,于是,温情成了一切存续的基础。这城因为时时处处透射出的温暖,呈现出柔和的光晕。同为城市漫游者,孤独者眼中是深入骨髓的疏离及其衍生出的种种冲突夫妻反目、情人转眼成为陌路。麦克纳尔蒂显然是爱这世界的,孩子们的笑声陌生人无心的一句话、老年得子的欣喜,看似琐屑、散碎的生活片断,却足以安慰这一颗颗于浮世中挣扎、渐趋疲惫、濒临破碎边缘的心。作家终是看到了世间人心深处隐藏着的善良,这善良源于人性尚未泯灭的纯真。正是这与生俱来天性,打破了陌生人之间的疏离,使交流沟通成为可能,记录于纸端,方有了文字里潜藏着的丝丝慰藉。

  纽约是移民之都,其间自少不了世界各国的移民后裔。去国离家的背景使得人们加倍感受到世间的孤独与凄凉。作为爱尔兰移民后裔,麦克纳尔蒂在这显然是异乡的酒馆、城市里感受到脉脉的温情,我们自然不难理解,在他日后的返乡之旅中,内心彷徨与忧惧。他惶恐于爱尔兰式的热情之下,人们可能的语带机锋,话中有话历史的吊诡就在于此,当异乡因为某种温情的浸,不再成为异乡,而真正的故乡,却在某种程度上,化身为处处有排斥感、异己感、不被认同的他乡了。

  麦克纳尔蒂的写作基于现实种种,源于对普通人生的热爱,他虽无意编织梦幻,更无意去臆造美好的假象。生活充满了喧嚣与骚动,作家以精神的片刻愉悦为我们造就出这片“突出宁静乐土。在这里,移民的悲伤不复存在玫瑰色的美国梦虽已失落,而这世界仍有些许安慰可寻——“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潜在的感情音符,几乎听不到,然而就像心跳一样始终存在。”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读后感(三):[转] 和菜头:留心街中每个人

  都市生活由无数个彼此隔绝的小镇生活构成。你和你的朋友同事,以及你认识的那一小部分人,经常去的几个地方,构成了属于你的一个小镇。你不认识其他人,也没有去过绝大数多街区,而且对于他们的存在保持了一种超然的冷静。这一点不像小镇,在小镇上生活你需要许多想象力,因为你熟知周遭的一切。

  所有关于都市生活的宏观描摹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滥用,因为任何一个人只是生活在他的那个隐秘小镇,但是他却试图代替所有人发言,代替所有的镇子做个总结。而他手头只有一个镇子而已,最终就只能陷入泛滥的抒情,从历史、地理甚至是所谓城市气质上入手,活像是个市政府公关顾问。类似“北京很大气、上海有姿态”这种语句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它们宏大到了粗鄙的程度,一千年后再被人读起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证明你曾经在某个大城里生活过。

  在这一点上应该参考一下约翰•麦克纳尔蒂的作品——《第三大道上的这间酒馆》。作者在1956年去世,此前他围绕纽约市第三大道的一间酒馆写了一系列短文,时间是1930—1940年代。这些文章大多在《纽约客》上刊载过,具有那个时代人们喜欢的格调。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文字辗转被译为中文,中国刚好开始进入这本书里写的那种都市生活。而别人的写法和我们的完全不同。

  麦克纳尔蒂住在纽约,他的隐秘小镇由赌马投注站、小酒馆和家构成。在小酒馆里,每天来去的就那么几个人,但是对于他来说,这就是整个世界。经年累月地泡在小酒馆里,他对老板、酒保和熟客的一切了若指掌,并且这些都成为他的写作素材。在每日无穷无尽琐事中,麦克纳尔蒂非常精心地做减法,最后可以做到用几句话,或者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把一个普通人的特质勾勒出来,鲜活生动。人们喜欢说“世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但究竟是怎么个不一样法,却少有人能够说出来。麦克纳尔蒂可以,他可以在千万个鹅卵石中看到每一颗内在的纹理,你经过他的酒桌,他就不会认错。

  他的本事不止于此,在文章中他从不褒贬任何人,甚至不大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可是看完一篇短文之后,你会对其中的小人物产生某种情感上的联接,甚至有所触动。原因是麦克纳尔蒂很谦逊,他不大写自己。所有的短文中,很少讲述“我和XX”的故事,而这样的写法在中文世界里很常见感觉作者是一个微服私访皇帝,或者飞翔在街道上的天使世人要和作者发生联系才有值得记载的价值。麦克纳尔蒂在故事里隐没不见,只是作为读者一双忠实眼睛,透过这双眼睛 去观察纽约的这家小酒馆。他不试图左右读者的情感,所以因为作者白描手法而起的情感浮泛时,感觉陌生而温暖。

  纽约拥有这样的作家是幸运的。第三大道上的这家酒馆不知道换了多少任老板,也不知道是否还在那个地方。但是每一个纽约人,纽约的过客,知道纽约这个名字的人,可以通过麦克纳尔蒂的书很细切地了解这座城市的一角。这些普通人和平凡事,并不会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这种宏观历史的叙述而隐没不见。七八十年过去了,他们仍然在麦克纳尔蒂的笔下闪闪发光,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阅读

  并且,因为这本书的缘故,可以让我们换一个目光去观察自己在都市中的小镇生活,留心这镇子里的每一个人。不用价值判断,不用阶层分析,只是基于朴素的观察,发现每一个个人的独特光亮。《第三大道上的这间酒馆》读后让人感觉温暖,而且期待周围有这样的“自己人”记录当下的每一刻,让自己在另外一个维度上获得某种永恒的存在。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读后感(四):从相见恨晚到......

  邂逅约翰·麦克纳尔蒂的文字,还源自孙仲旭老师微博推荐其中一篇文章《他一直没有看到的两个人》,写的太棒。

  对于我这个酒鬼来说,首先这本书的名字就很吸引人。这位爱尔兰籍的美国作家,有着独特的对平民化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一种“博爱”的态度。仿佛看到纽约第三大道的那间酒馆里,形形色色顾客,一个个宛若穿梭于我的身边——好的作家,文字总有种穿透时空的空间感。细致入微而自然平实的描述,正如译者孙仲旭老师所说,有一种温暖的正面的力量

  多少篇小故事,好像在告诉我,如何用一颗谦逊而真实的心看待生活。

  这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直持续到,麦克纳尔蒂开始描写自己的儿子“约翰尼”的故事。刚开始看一两篇,觉得很可爱。毕竟约翰·麦克纳尔蒂是二婚之后老年得子,对此儿子宠爱有加那也可以理解。但是看着看着我就受不了了......上述一个让我觉得非常有魅力的作家,在几篇写儿子的小说里面,俨然变成了一个对儿子“过度”(totally over)关注的“小男人”......我已经有点儿毛骨悚然了。

  当然,我也没有孩子,不能对别人的为父或者为母之道说三道四。只是站在一个孩子同时是一个读者的立场,我不认为麦克纳尔蒂的这些关于儿子约翰尼的文字有太多的可读性——对于他的家庭来说可能还是蛮有意义的。

  突然想起肖兄对村上春树的评价,“极度自恋,这也许是阻碍他成为伟大作家的原因”。麦克纳尔蒂倒不是极度自恋,但是说极度恋子我想是不夸张的。自恋也好,恋子也罢,干嘛非得写出来呢?写出来也行,干嘛非得发表呢?发表也罢,那就不要指望读者说好话了。

  我有种希望自己没有读到过那些我不喜欢的篇章的感觉。那么我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读后感(五):从书的酒馆出来,进入现实的酒馆。

  这本书书评居然这么少。

  一般我会看完电影或者书,再来豆瓣稍微看看别人的观感。这里观感少得我自觉需要加上一点力量。这一本,我觉得很轻很轻,轻得读了跟没读似的。但是书放下了,再捧起看目录,又觉得每个故事都记得。那些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普普通通的,并不惊天动地,却在一些小小的时刻透露作为一个你我都一样的凡人能展现的最大闪光点。

  后来我觉得,这很符合我想象中的美国。从爱与分享,到圣诞节,到泰坦尼克号,到侏罗纪,到911,到迪斯尼,到老友记,到各种和自己国家领导人一样眼熟的领导人。美国这个国度一直活在我的喜欢里。我喜欢他们自大又乐天,喜欢他们很多电影和电视里透露出来那种不把人赶尽杀绝的温情,对陌生人也能展露的温情。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反而是与国籍人格无关的故事——《约翰尼有了个女朋友》。

  “约翰尼从童车上拿起他推着的玩具,笨拙地把手柄递给那个女孩。他们一起玩那个玩具。我想,对他们来说,这个玩乐场上再无他人,这个世界上再无他人。”

  全部都是些普普通通的瞬间,短的不能再短的短篇,可以无负担地读一个下午茶时间,却会有那么点东西留在你心里。比如我,虽然身不能至,却很想让纽约的同学帮忙去逛一逛那个地方,走走看看,用一双在场的眼睛描绘一下现在景随人迁的小酒馆。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读后感(六):一本不错的小说

  昨天晚上在家看《南方周末》出的一本书,《后台》,里面讲述了很多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其中说到了有个杀人案,结果当记者经过现场采访后,才发现事实和预想相差太远,稿子没法做下去,只得放弃,一周的辛苦完全白费,很是郁闷。没想到就在今天,我也着实郁闷了一把,理由——是相同的。

  上周接到一份材料,说是南陵县某村有个金矿,毁林上千亩开矿,给周围环境带来很大影响,看了以后非常兴奋,大概地了解了下情况后,立刻撺掇第一时间一哥们一起去,很快,周日我们出发了。

  一路上我睡了醒,醒了睡,在颠了四个小时后才到了目的地,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矿场在山里,我们先初步摸了下道路,回南陵休息,准备第二天上午采访。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读后感(七):孤独的和热情的

  花了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和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这本短篇小说集……其实并没有读完,京东和当当没有买到纸质版,就在网上随便下载了一个mobi格式,标题和本书同名的电子版在电子书里读了。电子书没有目录,文章的顺序原书出入也很大。第一篇是<皮瑟满嘴跑火车>,是我出门擦鞋时与一个流浪汉和擦鞋老头的对话。典型的当代美国小说的风格,自说自话,即使对方没有回应也会坚持说下去。

  我一直无法理解这种类型的小说……人物看似联系在一起,却没有交集,看似在对话,却互不理解,看似在交流,空气中却弥漫着孤独。一种我无法理解的孤独,这也许是我看不懂这类小说的原因吧,不理解他们的生活,不理解人为何会如此。所以当书评里有人写喜欢在医院的那篇小文时,我很想和他交流下。

  可是这种孤独却是我看得见的,虽然并不压抑。

  对我来说,关于约翰尼的几篇小文是本书的亮点。小小的人儿,带给年迈的父亲多少快乐,每个失眠的清晨,每个黄昏的午后,每个小人任性爆发的瞬间,每个小人灵感乍现的时刻,都能给爸爸带来无尽的喜悦。这种喜悦也是每个读者都能看到的。

  我一直在想,父亲去世后,年仅6岁的约翰尼会是什么心情。

  我家里的小人也带给了我新的人生体验,比如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妻子的序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让读者对作者本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读后感(八):"凑合"着写的四星书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吧,是“凑合着”开的,“光线不好,灰尘多,全然不讲效率”,而且不光是环境,连人也是“凑合着”的,老板没什么机会耍一下呵斥、炒掉员工威风,酒保呀服务员呀大厨呀动辄互相客串一下,是家没什么规矩可言的小酒馆。这种“凑合着”的状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追看的Dylan Moran的《布莱克书店》:一家极其“凑合着”的书店,老板员工都处于神经质的梦游状态,书店内凌乱的堆着各个年代各个风格的图书,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人想要好好经营这么一家店,烟鬼老板甚至会叫嚣着我最讨厌的就是这个破书店,可是他们又总在店里,只能在店里。

  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凑合着”的店让我特别着迷,也许那些过于整洁明亮以及宽阔的店总让人有压迫感有点不敢下脚,反而是这些拥挤的促狭的不那么规整的小店让人放松,并常会生出没有来由的怀旧和感慨来:“这酒馆的气氛不错,根本没有不上档次的感觉,尽管一切都实实在在、简简单单。吧台那里朴实无华,但什么都结结实实,你做到吧台前面的凳子上,它会稳稳的撑着你。杯子又厚又大。杯子和酒瓶,可以说这里只有这两样东西闪闪发亮。偶尔出来的太阳会穿过窗户上无损健康的灰尘照进来”。

  所以就是这样的小店,这种能够让你半梦半醒能能自言自语对着镜子和自己吵架的小店,这种小店的存活不是靠经营,而是以性格取胜,通常会有一个古怪的无厘头的老板,微妙的营造出一种难得的放松肆意氛围,虽然不会有太多的顾客,却往往有一批死忠。比如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的老板,请两个身上没几分钱的流浪汉喝上好的葡萄酒,不是因为善良,而是认为:“这两个流浪汉要不是穷,就会花钱大方”(读了这篇你就知道这两个流浪汉真是穷的很有型很有气质)。

  无厘头的很可爱的不光是酒馆老板,酒馆里的酒保服务生大厨以及各色常客都各有各的怪异之处:不准许人和人对杂工呼来喝去的酒保、总是差三百块钱的赌马爱好者(特别了解总是这种总是差三百块钱的状态哈),这些人其实不过是纽约八百万人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分子,妙就妙在约翰•麦克纳尔蒂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他们貌似无意义的行为举动发现了他们的“无厘头”:这种导致他们各自幸或不幸的“无厘头”。

  当这些无厘头的家伙的一举一动被文字临摹和放大,你简直可以想象作家就坐在一群酒客里面,闲闲的抽一支烟喝一杯酒,眼睛和耳朵却不曾放过任何会暴露一个人的小细节。然而他旁观却又不冷眼,字里行间总觉得他可能对这些人的生活有无奈之处,有某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成分,但始终没有居高临下的刻薄和嘲笑,甚至在某些程度上他可能还参与了这些人的生活。而当读者因这些文字而了解到这些庸常的小人物也害着“孤独”呀“无奈”呀“急着找乐子”这种“人人病”时,你会觉得他们也不是无知无觉的机械人物了,而是显得有点可亲可爱了。

  读这些小短篇很难去找所谓的主题性,谁说了什么谁做了什么似乎都是即兴的,作家也是神神叨叨的东拉一句西扯一句,一切似乎都是“凑合”到一起的,情节没太大曲折,文字非常的口语化,东拉西扯就把一个故事说完了,刚读过之后可能不太直接的触到哭点或笑点,过后却总会想起某个情节某个片段。对于这种触动点延迟的书,我常习惯于打四星的评价,剩下的一星不是不好,而是余音绕梁,是慢慢等待它的后发力量,等待回味之后忽然淡淡的感伤或微笑。

  当然这本故事集里有几篇写的不是那么旁观,那么“凑合”,而是投入相当深刻的情感,毕竟生活中遇见的一些人不只是偶然,而是命运。一篇是venite Adoremus,有些许的自传意味,写他童年时的糖果店青年时的酒吧以及疼爱甚至溺爱他的母亲,也只是发生在某年圣诞节的一件小事,然而:“有些时候,关于自己所过的那么多圣诞节,人们记得最清楚的,会是一些极小、极小的事情,也许根本无关紧要,我就是这样。”另外几个小故事专门写儿子约翰尼,他的妻子说他在写这些故事时像写情书,有点太肉麻了让人不好意思看,真的,读这些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孩子气的敏感的父亲在疼爱自己的孩子,那种疼爱方式让外人看着都心疼了。这些篇配合其妻所写的前言《约翰其人》,可以让人分别了解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作家本人。

  大概最近对主旨宏大但常常无解的叙事感到了厌倦以及本身执着于细节的性格,越来越喜欢读这种小故事,琐碎的生活中可能很难出现奇迹,但总会时不时的有几个闪光点和注意点,总会出现一个让你若有所思瞬间走神的人或者事的片段。大时代、大空间有很多东西难以把握难以捕捉,小空间里的所见所闻也就成了生活的主要部分,约翰•麦克纳尔蒂是很擅于把握小空间的,小酒馆,小公寓,小商店,小医院,甚至是出租车里的狭小空间,他都能捕捉到想象不到的意味。于是在不用上的时间里,窝在自己的小空间自得其乐的当着自己的小人物读着这么一本小人物小空间的书,真心觉得,这日子也还凑合呀。

  :有篇《他一直没有看到的两个人》特喜欢,是两个男人在圣诞节聊天,其中一个男人说他一直没有遇到他最希望能带着去吃圣诞晚餐的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只存在于他的臆想中,一个只存在于他的回忆中,真是无比忧伤无比迷茫无比遗憾又不动声色呀,“等待戈多”,有木有?

  :作为一个封面党,这装帧大爱呀简直,纯色的背景上几个简笔画小人,就是我热爱的整体简单略带修饰的风格呀~

  :其实我真的说不好我想说的那种凑合的状态,就凑合着说吧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读后感(九):君子之交,淡如威士忌

  约翰·麦克纳尔蒂是1940年代《纽约客》黄金时期明星撰稿人团体的代表者。那批人出生在前一个世纪之交,经历过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在二战结束、美国腾飞之时步入中年,现在差不多都已去世。他们的作品刊载在周刊和日报上,尽管无法与文学巨匠的力透纸背相比,但其卓越的文字功底与趣味却联手定义了代表美国智识中产阶级形象的纽约随笔风格,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后人玩味的大师级小品。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是麦克纳尔蒂一本主要作品集,围绕着一间平常而富有人情味的酒馆展开,林林总总地记录了发生在酒馆老板、雇员和常客们身上的故事。这些人是赌马客、是醉鬼、是都市贫民和怪人,但麦克纳尔蒂的笔触柔软,故事里没有一件罪恶不伦之事,写的全是不具名的小人物之间不求回报的温情、没有合同的信任、未见补偿的宽恕。令人神清气爽的是,这些事他们做得一点也不肉麻,自然之至。

  或者我们更应该夸麦克纳尔蒂写得好。他在职业生涯中担任的主要角色是日报市内新闻部的“改稿编辑”,手举电话,听记者描述前方场景(那时的记者不负责写稿),然后在办公桌上一气呵成,挥就一篇不用修改立即上版的新闻报道,这篇报道将在第二天铺满全城酒馆的吧台。因此,他的作品轻快流畅、好读易懂;他有捕捉小人物的性格和再现场景的天赋,又对语言拥有异乎常人的敏感;他用词严苛、妥帖而不失趣味。翻阅《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时,没人会嫌麦克纳尔蒂的故事不好看。

  但他不是文学家,只是撰稿人。从体裁上看,这本书应当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从内容上看,它又并非虚构作品。他描述的这间酒馆,就开在纽约第三大道与第45街的路口,按时开张和交税,老板蒂姆的名字都原封未动地上了纸页。在好莱坞蒸蒸日上的1945年,麦克纳尔蒂在加州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拒绝把朋友蒂姆刻画成一个滑稽的爱尔兰人形象以适应电影公司的要求,最后郁郁离开,回到纽约。之后,他也拒绝尝试出版社要求的写作长篇小说的计划。他的同行精确地评价麦克纳尔蒂:“艺术上的谦虚和他拒绝尝试写作大部头,意味着他将一直会被认为是一位手法娴熟、让人读得愉快的二流作家。”这也基本上成为今天我们对麦克纳尔蒂并不包含轻蔑的共识。

  不是一流又怎么样呢,至少麦克纳尔蒂对酒馆老板蒂姆保持了忠诚,没把他的朋友揉搓成一件能赚钱的笑料包袱。这样一种坚硬的温情,就在麦克纳尔蒂先生爱尔兰裔的性格中央耿然挺立,也成了《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中持续跳动着的脉搏。1956年,麦克纳尔蒂已病入膏肓,他的妻子准备带他回乡下休养,离开纽约前,他们来到酒馆与蒂姆作别。那是朋友间的诀别,蒂姆的脸上“又是震惊,又是难过”,但三人“在一起坐了几分钟,随便聊了聊”就告别了。这本写酒馆的书,成为麦克纳尔蒂留给那里的最后礼物。

  虽是威士忌中结下的情谊,却诠释了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突然谈起自己有点失礼,不过,当我年老临终时,也希望能够与一位酒馆老板如是道别,为此哪怕被人说一辈子写的都是《读者》范儿的文章,亦在所不辞矣。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读后感(十):微小的感动

  整本书的阅读因为自己的原因,极其拖沓。但游走在字里行间,温暖扑面而来。不至泪水夺眶,亦然动容。

  小人物的生活平凡而温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可爱可憎,可喜可悲,可哀可怨。可无论如何逆境或落魄,他们都平静承受,适时的苦中享乐,待到时运好转,便“阔绰”的与人分享来之不易的幸运之果。

  而正是小人物的命运与遭遇,内心的悸动与感受,才是人类最真实的写照,最强大的描摹。友情、亲情、爱情,陌生人之间的情义,对生命的情义,一切人类存有的最真实的情感,在小人物的身上都挥发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会让读着动容的原因。引发自内心深处的柔软部位,抖掉钢筋水泥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冷漠,用手心捧出一片可以滋生温存的田地,看着作者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普通人,在这块田地里耕耘出温硕的果,暖融的情。再有我们的心由内而外的活络整个躯体的血,让冷的慢慢变温,沉静入里,淡然回味。

  小人物,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没有叱咤风云的精彩,有的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挥动着满足的气息,对生的热爱与坚持,对爱的憧憬与保存。它会让你看到:嗨,你这个家伙看到了吧,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