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是一本由[美] 伍绮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一):独立
昨晚到现在读完了武绮诗的《无声告白》。詹姆斯作为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永远在意别人的眼光,永远在意自己那格格不入的肤色;母亲玛丽琳则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全都寄托在二女儿莉迪亚身上。他们过于重视莉迪亚,希望她能完成父母的愿望,希望她合群,希望她能成为一名女医生。父母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强加在女儿身上,以为她是真的对科学感兴趣,以为她真的有很多朋友,但这无异于是最能折磨莉迪亚的武器,因为自己最亲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
当家里自己唯一的支柱哥哥内斯要出远门求学,当自己暗恋的人向她坦白其实自己爱的人是她哥哥时,莉迪亚整个人处于崩溃状态。她没有选择自己的生命,就在她打算向父母、周围人坦白自己的真实想法时,意外发生导致她坠河死亡。感觉作者开了一个大玩笑。
但不管怎样,生活都要继续。父母终将接受女儿的离开,兄妹也要接受手足的离席,但莉迪亚会永远活在他们心中,家人的羁绊会让他们明白彼此的珍贵以及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正确摆位。
没有人能帮你实现梦想,梦想只能自己实现。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然不同。家庭会影响一部分,但自己的思想绝不可能完全复制给下一代。父母之于子女,子女之于父母,都只是拥有短暂但却弥足珍贵的相处时间,相互照顾,彼此支持,但总有分别的一刻。
《无声告白》读后感(二):雕刻人生
大概是语言习惯,《无声告白》的英文书名更加直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故事,我庆幸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我希望到今天世界会有所不同。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书的开头就注定了这是一个悲剧故事。16岁少女的死亡拉开了故事的帷幕,用锋利的方式划破家庭表面的祥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刀锋上起舞,小心翼翼地寻找心灵的归途。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women are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就不是一个天生的女人。玛丽琳在少女时代表现得野心勃勃,不断地挑战男性社会的权威。她目标明确,要成为一名医生。她相信自己和男性一样出色,甚至可以做得更好,这让她与众不同。尽管美国号称自由国度,鼓吹“美国梦”,但这个梦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的。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向世界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但美国妇女在1920年才取得选举权,更不用提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在女权运动兴起之前,社会对有着统一的期望。女性面前都有一条规划好的道路,就像玛丽琳的母亲朵丽丝•沃克尔在家政课欢迎演讲中说的:每一位年轻女士,都需要管理住宅。而玛丽琳拒绝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妇女,拒绝成为她的母亲的翻版。她试图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出色的实验、糟糕的家政来背叛母亲的道路。在前进的路上,玛丽琳遭遇了许多的困难。在家庭中,母亲不允许她偏离常规的道路,希望她能遇到一个“哈佛男人”,然后结婚生子,照顾家庭。高中学校校长带着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口气不允许玛丽琳改选手工课,课堂上男生的捉弄,玛丽琳用强大的意志踏碎社会既定期望,摆脱一切桎梏,选择自己的人生。
爱情和梦想是两个多么幸福的词汇,然而玛丽琳的爱情却让她失去了梦想。与华裔教师詹姆斯•李坠入情网,接二连三的孩子,让玛丽琳只得放弃了医生的梦想。母亲玛丽琳对女儿的期望,相信有不少中国女孩很熟悉,这种期望夹杂了太多过往的遗憾和不甘。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排行中间的孩子不容易受父母重视。而在这个跨种族婚姻中,拥有蓝色眼睛的老二却成为家庭的中心。在莉迪亚活着的时候,母亲玛丽琳一直以为是在帮助女儿实现梦想,当女儿死后,她最终发现,那个梦想一直不属于女儿。
父亲詹姆斯•李作为亚裔,黑头发黄皮肤让他在种族隔离时期的美国生活得并不幸福。他太过于扎眼,他过于与众不同,经历了少年时期难以融入群体的噩梦,李一生都在尽量平凡,尽量融入社会。尽管他考入了哈佛,还差一点就留校教书,但成绩出色的他仍被其他不那么出众的毕业生顶替。尽管他已经摆脱了父母靠出卖劳力而谋生的命运,成为一名拥有终身教职的教授,但他的子女依旧重复自己的噩梦,没有朋友。尽管他娶了白人女子,有了三个孩子,过上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但他依旧是那个在群体外徘徊的少年,不敢发声,不敢引人注目。他把融入的愿望延续到子女身上,儿子内斯太像他了,读书很好,交际很烂,没有朋友,泳池里的一幕直观地教育了他。二女儿似乎进展得不错,有几个能打电话的朋友,有几个能周末出去看电影的伙伴。三女儿还太小,一切都未可知。于是,李在二女儿身上得到了满足。
多么绝妙的爱情啊!李的独特吸引了玛丽琳,而玛丽琳的平凡同样打动了李。父母二人背道相驰的梦想,都不约而同地寄托在莉迪亚身上。最终,互相撕扯的沉甸甸的期望,成为压垮莉迪亚的重负,把她拖向沉静的湖水深处。
我们把目光放远一些,纵观吴绮诗为我们描绘的三代人的人生轨迹。每一代人都在努力摆脱上一代的影响,用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有的人看似成功了,像李;有的人好像失败了,像玛丽琳,但实际上没有人能摆脱原生家庭的烙印。就像一块石头,无论被雕刻成什么形状,你都能分辨出它的质地。幸运的是,只要足够勇敢,我们就可以自己选择图形,按照自己的愿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作者吴绮诗是香港移民第二代,父母都是科学家。我相信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地雕刻着
人生。
《无声告白》读后感(三):无声告白,一场最煎熬的诉说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可能还不知道。”
1970年代,是这样一个家庭:中国爸爸,美国妈妈,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莉迪亚是姐姐。
家庭中的爸爸,父母都是二战后从中国偷运来的,做着不体面的工作,所以他从小都被人用异样的眼光审视着,他从小都没有朋友,从小就融不进主流的圈子,从小就生活在“边缘地带”,哪怕他再努力的读书,也会因为身份和种族问题受到歧视。所以,这样的爸爸终其一生渴望平稳的生活,拒绝出挑的生活,不希望在人群中被一眼看到。
家庭中的妈妈,单亲家庭长大,被母亲一手带大,母亲是一所中学的老师,教授家庭妇女必备技能,比如缝纫、煮菜、清理等,希望女儿找一个正经人家嫁了,安安心心做一名家庭主妇。但是,女儿却生来聪颖,喜欢男生喜欢的学科,物理、化学,励志当一名医生(那个年代,女医生凤毛麟角)。后来在学校和教课的年轻老师好了,也就是莉迪亚的爸爸,不得不中断学业。但读书、当医生的梦想却始终萦绕在她心理,以致于后来她离家出走了几个月,为了完成年轻时的梦想。
家庭中的哥哥,性格像极了爸爸,内向,朋友少,但是发自内心爱好天文学,却不为家人所知。莉迪亚,因为从小聪慧,听父母话,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但是后来却自杀了。最小的妹妹,一直以来都是被爸爸妈妈忽略的人,家中地位无足轻重。
莉迪亚死了,她父母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是自杀,她是他们的宝贝女儿,她从来都很听话,成绩总是很好,总是会嚷着让妈妈出题考她,从来都不曾让父母失望。
作者开篇就道出了“莉迪亚死了”。随后,围绕莉迪亚父母的成长、以及这几个孩子的成长,莉迪亚的死因也就逐渐呈现开来。 准确的说,莉迪亚的死是一个意外,其实她并不想死。她深夜溜出家门到湖边,的确有那么一瞬间她想离开了。但是她在湖边思考许久后,认为自己应该重新认真地活一遍,为自己活一遍,所以她跳进了湖里。“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小时候,母亲离家出走的那段日子,她曾掉进过湖里,从那以后,她就变成了父母的提线木偶,生活越发沉重,以至于她踹不过气。所以,她想结束掉这种生活,她又一次跳进湖里。她本以为自己可以踩水游上来,可是,她不会游泳,就再也没回来了。
父亲从小没有朋友,与莉迪亚母亲的婚姻不被女方母亲或者说不被当时社会所认可,哪怕他名校毕业、有着体面的工作、娶了白人妻子、儿女双全、他一直生活在自卑里面。母亲一直有着不甘于平凡生活的梦想,却因为家庭不得不放弃。当她决定重返学校的时候,尽管割舍不下,但她依然选择抛家弃子。而母亲的离开让莉迪亚觉得是她表现不够好,母亲才离去的。所以,当母亲回来的时候,她暗自告诉自己:母亲说的话都是对的,一定不能惹她生气,要顺从她,要听话。这样的想法日复一日种在了莉迪亚小小的内心上,她逐渐失去自己了,她的生活就是围绕不让母亲失望来的。与此同时,因为婚姻而中断了从医梦想的母亲也更加变本加厉了,她完成不了的梦想可以让女儿完成!因为在她眼里,女儿有天赋并且热爱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女儿早已失去自我,或者说,女儿从来就没有自己。一直以来,哥哥是莉迪亚的保护伞,她可以向她抱怨,但是当她得知哥哥因为被哈佛大学录取终要离开他的时候,她内心的保护墙坍塌了:在这个家就是个牢笼,没有人理解她,她也挣脱不了。
家是什么?家是互相取暖的港湾,是交换爱的场所,是人接触外面世界之前“小社会”。家是一个平等的概念,父母只不过比孩子更有社会经历罢了,但是这不代表父母可以灌输自己的意志、甚至夺取孩子的生活。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建议,但不可以决定和要求。孩子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靠着爱链接彼此。父母不能举着“爱的旗号”随意定夺孩子的生活。这样的爱像牢笼,紧紧桎梏着孩子的生活。仅此而已。
尽管莉迪亚最后想要活出自己来,上天却没有给她机会。好在,她的父母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看着以前被自己忽略的小女儿,母亲紧紧抱住了她,像是抱住了她自己的母亲、抱住了莉迪亚、抱住了自己。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四):于无声处,对自己告白
这是我第一次读外文书籍,能够完全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这大概和作者是华裔有关系。
作者描述的场景虽然是在70年代的美国,可折射出的情感,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依然比比皆是。
比如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文章中是女孩子只可以上家政课,不可以上手工课。类比现在,依然有无数女性苦恼,她们想要在职业上奋斗,却不得以被家务拖累。
比如亲子之间的梦想传承,文中玛丽琳想要当医生,便将梦想的实现,完全压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这一点,现代的中国父母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詹姆斯所遇到的移民歧视,难以融入。现如今倒不只是移民外国,大约从小城市到北上广,哪怕只是从农村到城镇,换个地域,换个阶层去打拼立足,期间体会都同样艰难。
一本好的书,无论描写的是什么,总会在细微处,将社会与人性的无奈反应出来。这一点上,无声告白显然做得极好。
只不过,在无奈之后呢?
我们又当如何摆脱这样的命运?
书中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复,书中主角莉迪亚选择了自杀,哥哥内斯凭借优秀的成绩考取哈佛,成功逃离家庭。母亲崩溃后自我反省,父亲在出轨后幡然悔悟。基本上书中的人物都是通过和自己的对话,与自己本身达成了和解——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然而读完本书,我却觉得,单单只达到这样的和解远远不够。
詹姆斯依然要面对和周围的格格不入,玛丽琳还是要厌烦地做着一日三餐,内斯并不能永远不回家,小小的汉娜也不会永远甘心于被忽视。
为什么不去改变呢?
我们要和这个世界和解,最先做的并非是要放下执着,原谅自己,而是要认清自己需要什么,然而去努力奋斗和争取。
若玛丽琳当年肯去坚持读完学位,哪怕是她在离家出走之后,将狠心进行到底,她不会将自己的偏执给儿女们造成伤害。
若詹姆斯肯努力社交,就像他给女儿买的社交书籍一样,积极学习努力,以他已经是终身教授的身份,未必一个朋友也交不到。
至于莉迪亚,内斯,汉娜,这些孩子们所需要的家庭安全,关爱和重视,即使幼年时得不到,成年之后亦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弥补。
所有你需要的东西,都需得通过奋斗去获得。
妥协与交换,只能让你离他们越来越远。
最后,于无声处,对自己告白:保持奋斗,决不妥协。我想这是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启迪。
《无声告白》读后感(五):多个角度的想法
1.众生皆苦:苦于不能真正被理解,苦于难免受他人、经历所束缚
2.终其一生,我们都没法真正的了解任何人
3.心与心之间的鸿沟之大: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已在他人的心里繁生出不同的意义,乃至埋下了善果/隐患
4.封面所说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话真能做到么:对lydia而言,等他终于想通了,决定做自己的时候,却也是迈向死亡的时候。这样的结果是作者的反讽还是直言--做自己就是通向死亡;
lydia的妈妈呢。。。他做医生的梦想到底是她的母亲的期待,还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明明她一直很享受她的梦想,也愿意为之付出,不过是境遇所累,不得不放弃。。
lydia的爸爸,所过一声,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么。。
内斯,做到了真正的梦想,但这一切又是在什么的境遇和心态下做到呢。。。
汉娜,敏感的性格,难道不是难以名状的家庭氛围所形成的么。。不敢撒娇,只能默默的观察。。lydia死后,当父母正式了自己的问题,似乎汉娜又成了弥补lydia死的过失的替代品。。。
5.加之蜜糖,乙之砒霜
6.人到底能否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即便这个梦想本身是无害的,只是你追求梦想的行为会脱离大家对你的期待、给其他人的人生已负面影响,这时候,你是否应该坚持?----妈妈坚持梦想给lydia和内斯的影响
7.我们到底是为谁活着?
8.爱的枷锁何其沉重,难以支持,却又不能直言自己并不需要这份爱。。。
9.明白一切之后,真的能迎来美好的明天么。。。还是反复的循环
10.沟通很重要,但是我们毕竟不能为事事沟通,总会有误解--更美好或者更险恶
11.也许最乐观的一点是,不是我们一个人是这样,所有人都是或在这种痛苦中,那么,也许我们会乐观的努力坚持下去
12.杰克和内斯。。哈哈哈。。我的腐女魂
13.作者是否放大了人生的悲剧,个人的迷茫,生活的痛苦。。。。
----------------------------------------------------------------------
我喜欢的短评:
漫漫 2015-07-17
死了的人已经明白并得到解脱,而活着的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想通,那些我没能告诉你的,那些你误会了我的,因为不想让你失望,为了让你开心,为了明天你依然愿意陪伴,我选择承担那些不属于我的负担,在我决定卸下这一切的时候,我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体谅,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各自的修行,那些你想得而得不到的对我来说其实无关紧要,我关心在意的仅仅是明天你能否继续在我身边陪我成长跟我聊天全心全意关注我爱护我,哪怕我不能成为你的骄傲,也依然能拥有你对我无条件的爱和承诺。 2015.7.16 农历六月初一,半年快乐。
心理学家亚隆说,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地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而这个家庭里的种种矛盾似乎正是印证了亚隆的观点。
水珊 2015-07-18
让我想起自己,以前追求与众不同,现在尽量与众相同,才不显突兀才安全踏实。从而渐渐地失去了激情、乐趣、自我。
gegemoon 2015-08-04
虽然开头就是个大悬念,但这并不是一本推理小说。它讲的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错综复杂的过去和现在。每个人的缺陷和自私都一览无遗,但家人之间的爱和羁绊也无法磨灭,家务事大多如此,不同人不同立场。作者把母亲那种让人窒息的控制写得太到位了,尤其是从母亲自己的角度来看,出发点是那么美好。杰克的故事我中间猜到了,但看到后面还是很心酸,尤其在那样一个年代,是完全不会有结果的。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非常好,能把不是大起大落的故事写得很吸引人。唯一让我困扰的是叙事视角人物的转换经常很突然,有些干扰阅读流畅性。中译本的质量很高,翻译水平不错。
奕奕 2015-07-09
当你发现自己所有的期待都令对方不堪重负时
空夏 2015-07-26
我们总是在害怕:害怕一个人的生活,害怕别人对自己失望,害怕现实生活大大小小的不如意。我们甚至害怕到忘了自己可以结束这一切害怕。
《无声告白》读后感(六):可不可以不做父母
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很多父母会做的事。
我能理解莉迪亚学习和社交的无力感,她这样的孩子,就算不给她压力,也会非常难过,更何况家庭给她密不透风的压迫感。莉迪亚最大的误区在于,认为有些事情是可以换取的。只要听从父母的意愿,母亲就不会流泪,就不会离开家庭;只要和坏孩子结交,做出格的事,就可以解放自己;只要克服对水的恐惧,就可以摆脱对其他人的依赖。但至少在我看来,她认为的很多事都是不相关没有逻辑的,用换取的心态去做,去忍受痛苦和压力,当有一天不能再承受时,就会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即使莉迪亚度过了她的青春期,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如果一直以这种想法去生活,总有一天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以前也幻想过,如果有了孩子怎么培养,想着3岁之后一定要开始学英语,尝试各种学。仔细一想这也是把我想要的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如果到时候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者小孩什么都做不成,成绩不好,甚至只是孩子长得不好看,我应该会很焦虑。还没有从承认自己平凡普通的沮丧中走出来,就又陷入自己的孩子也是不出色的郁闷。教育真是一件太难的事,精力金钱爱心都需要,我没有信心能做到。
喜欢知难而退的我,认真的问:可不可以不做父母?
《无声告白》读后感(七):Lydia究竟为何而死?
Lydia人设是家中最受喜爱的女儿,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都因为不如她受到关注而多少有些嫉妒和不平。在父母眼中,Lydia成绩好人缘佳,被寄予厚望,完成母亲的理想,做一个医生;完成父亲的理想,好好融入人群,做一个被喜欢的人。
1母亲玛丽琳。
因为与詹姆斯师生恋而放弃自己学业,放弃成为一个医生的职业梦想。心有不甘的她在生完两个孩子之后,突然玩起了失踪。在失踪的过程中,Lydia发现了母亲烹饪书上表现出的对家庭的牵挂,她对母亲的心疼与爱倍增,发誓只要母亲回来她怎样都行。母亲对自我生活的不甘心让Lydia产生了恻隐之心,压力无形加之于身。
2父亲詹姆斯
父亲是在美国生活的亚裔,一直认为自己因此而被划分为少数人群。所以他对Lydia的要求是融入,努力去social,却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其实也一直没什么朋友。他活在自己对女儿的想象和期待之中,他看似没有push她,但是最大的关注和爱成为了压力。印象最深的一场是,女儿的考试失利和大儿子被哈佛录取同时发生,竟然注意力完全被Lydia夺取,多么讽刺的一幕。
3哥哥内斯
内斯看穿家里的关系,知道Lydia的真实人设,但是一心想要离开这个家庭。Lydia不愿意哥哥离开,甚至藏起了他的哈佛录取通知。内斯把最大的嫌疑瞄向Lydia的混混男友杰克,却没想到杰克真正喜欢的是自己。内斯对Lydia又爱又恨,曾一度把妹妹丢进水中,又救起,俩人关系复杂。内斯去上大学之后,俩人有了距离,Lydia无法有效地跟他在电话中及时沟通,电话那头愈渐冷漠。
4男友杰克
杰克是个看似玩世不恭的人,不在乎学业,传闻中和很多女孩在车子后座上have sex,而当Lydia决定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他时,被拒并发现了一个惊人秘密,杰克其实喜欢的是哥哥内斯。这成为压垮lydia的最后一根稻草。
书用了一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凭着印象梳理如上。
想到的再予以补充好了。
先这样。
晚安。
《无声告白》读后感(八):一个hug
扣一颗是感觉虎头蛇尾 内斯和杰克的正面冲击其实是一个小高潮 是全书铺垫了很久的线索 这么两三行就没有了 感觉有点萎靡
作者的功底还真是没得挑剔 看下来所有的人都和莉迪亚一起经历了这么久的煎熬 所有的痛苦甜蜜屈辱和压力都感同身受 这种代入感是很可怕的 尤其是当我们的视角寄存对象生活在那么让人窒息的环境下
我其实中途停了好几次 没有一口气看到尾 我太需要喘气了 来自莉迪亚父母双方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的期望与爱 仿佛我们身处一个封闭的空间 里面充满着黏糊炽热的蒸汽
我看到有人书评说莉迪亚的死是意外 麻烦这位朋友再回去读个高中 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后再来写书评谢谢
真的写的挺不错的 从头到尾其实贯穿的主题是爱 最后点明莉迪亚爱的从来都不是那些学科 杰克爱的也从来不是那些女孩 挺好的
就是我觉得结尾稍微太甜了一点 太温柔了 我们的确很想给书里的每一个角色一个拥抱 对他们或隐忍或被误解或被禁锢的爱表示理解 但是 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对于那样的一个家庭一个小镇都幸福的过分 可能作者内心就是很温柔的人吧
可能人人都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都想穿越回n年前 给当时的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无声告白》读后感(九):不要让爱变成背负的枷锁
每个人都有些难以启齿的秘密,可是有些秘密,会压得让人喘不过气。
“莉迪亚死了。”
伍绮诗在开篇就让莉迪亚的死成为一个公之于众的谜团,她的死也成为一个秘密,一个爱她的人不断试图破解的秘密。在讲述当下与回忆过去中,真相慢慢地回溯,不算惊心动魄,甚至没有太大的吵架与争执,在一个特殊家庭的平淡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默认的位置。
一切还要从多年前母亲的出走开始,更甚至于,从莉迪亚的父母的结合开始,从他们还没有结婚前的经历开始——
父亲詹姆斯,冒用别人的名号跟随父母来到美国,华裔的身份让他无法真正融入美国人的生活,也让他无法留职哈佛任教,而拥有朋友,成为他对莉迪亚唯一的要求。母亲玛丽琳,在重男轻女的社会中追求着自己的与众不同,梦想成为医生却不得不回归家庭主妇的地位。詹姆斯与玛丽琳的相爱一开始就是自私的,他爱她的融入人群,她却爱他的与众不同。二人追求上的矛盾在面对爱情是却是完美的契合,而这矛盾的追求也在莉迪亚身上埋下沉重的枷锁。
莉迪亚是这个家庭的中心,爸爸妈妈各自未完成的愿望都压在她的肩上,就像溺水,莉迪亚对于游泳的恐惧大概就来源于这种沉重的负担吧。而在妹妹唯一一次溺水时,是哥哥内斯伸出的手维持了莉迪亚的平衡,而这也使得内斯成为维系这个家庭的平衡点。在承受着父母给予的沉重枷锁时,是哥哥的存在让莉迪亚有了得以喘息的空间。他们什么都不说,但他们什么都知道,即使是一直默默无闻察言观色的小妹妹汉娜。他们的家庭,以一种极其扭曲的形式、平衡地存在着。
建立在自私上的异族婚姻的产物,只有莉迪亚一个人继承了妈妈蓝色的瞳孔,这成为爸爸期待她融入人群的希望,可是,华裔的身份还是无法改变人们的偏见。经历了妈妈多年前的那场出走,小小的莉迪亚很早就明白,只有做妈妈喜欢的事情才不会再次失去,而这也成为了一切错误的开始。医学物理书、教人交际的书……所有的这些都不是莉迪亚想要的礼物。她的父母却以爱之名冠以枷锁,莉迪亚以爱之名默默承受。
内斯远去哈佛读书,成为压弯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前杰克的出现貌似可有可无,在此时他却成为莉迪亚报复的工具。在与杰克相处、经过内斯眼中的“放纵生活”后,莉迪亚找到了一切错误的根源。原来她觉得爱是束缚,现在她想让爱自由。做自己,而不是他人期待的样子,这才是她想要真正告诉父母的。
于是,她走向了多年前她坠入的那片湖。
原来,她只是想要一个新的开始,用面对恐惧这样一种仪式。
可是,莉迪亚却沉入了湖中。
一直以来,爱都是她的枷锁,当她终于能够对爱的枷锁收放自如时,她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她的死给这个家庭带来一场巨大的失衡,在各人寻找死因真相的过程中,爱的枷锁慢慢浮于原型。
后来,这个经历巨大变故的家庭,会重新振作,步入正轨。
《无声告白》读后感(十):请找到你内心真正宝贵的东西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iss小小小(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05574000/ 我有时在想,人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算不枉费生命?是要努力拼搏,开创一番事业,取得成就,亦或是踏踏实实的工作,每日忙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市井生活之中。你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期待?你的父母亲人又对你有着怎样的期盼? 这两天读了《无声告白》,书中玛丽琳的母亲希望她的女儿成为一个家庭主妇,但是玛丽琳却一心想成为医生。在她所在的年代,性别歧视严重,几乎没有人相信女人也可以成为医生,她为了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努力,但是最终却因为爱上了詹姆斯而放弃学业,成立家庭,如她母亲所愿成为了家庭主妇。但是她心中依旧放不下自己的梦想,每天晚上独自一人时,她就读母亲留下的那本烹饪书,回想母亲渺小、孤独的一生。在一次重新捡起学业的离家出走的失败之后,她把自己一切的梦想都强加到她的女儿莉迪亚身上,对她倾注所有的关心,甚至忽视了她另外的两个孩子,以一种填鸭式的方式为莉迪亚铺好成为女医生之路。然而这些倾斜挤压在莉迪亚身上的东西,太沉重了。 莉迪亚的父亲,由于从小以黄种人的身份生活在美国,受到了很多歧视,他敏感、孤独、不爱说话、没有朋友,他不想莉迪亚也和他一样,拥有不快乐的童年,他急切地希望莉迪亚能够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希望她能和普通人一样有很多的朋友。他送给女儿如何与人相处的书,送给她女孩子都会喜欢的项链,希望她快乐开朗,但是他不知道,其实是他和妻子的爱和期待,牢牢的将莉迪亚禁锢起来。他们不知道莉迪亚一直以来的感受——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的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的令人窒息。 后来,当莉迪亚报复性的去找杰克的时候,杰克的话点醒了她,是她一直以来不够勇敢,是她的软弱将自己的内心一点一点隐藏起来。她想明白了一切,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她想通过一个仪式——游到对岸——去见证这一切,见证自己对以后的承诺——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然而,莉迪亚忘记了一件事——她根本不会游泳。所有的秘密都随着她一起埋藏在这深深的湖水中。 结局实在是意想不到。 孩子决定勇敢面对自己人生的时候,父母却还没有看到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强烈的爱与期望。 故事中的父母其实很像中国现在的许多父母们,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强加在子女的身上,把自己认为发展好、有前途的职业规划在自己孩子的成长路上,但是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们的意见,也从来不关心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当孩子们提出意见时,他们只会用“小孩子懂什么”、“爸妈是为你好,又不会害你”来搪塞。 孩子们在生活上无忧,只需按部就班好好学习,但是究竟为何而学? 中学时代,父母总说“再加把劲,等考上大学就解放了”,但实际上是这样吗? 你大学的专业是你感兴趣的专业吗?你现在的工作是你喜欢的行业吗?你努力挣钱,已经满足了当年许下的愿望了吗? 人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你可以为了亲人、为了责任而活,也可以为了梦想、为了追求而活,甚至你也可以单纯为了追逐金钱、名望而活,但你总得知道你人生的意义。不要当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都失去了之后才想起来珍惜,因为并不会总有失而复得的美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