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是一本由《朱熔基讲话实录》编辑组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5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读后感(一):学习朱镕基的做人原则
朱镕基以擅长经济管理和务实作风著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朱镕基,由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名,经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五位总理。
1998年3 月1 9 日上午,在九届人大会议结束之日,朱镕基率领新当选的几位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回答中外记者提出的问题。朱镕基自信、从容、机智、幽默的风格,以及他对全局清晰的把握、措词的得当,赢得了中外记者和观看电视直播的中国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当一位香港记者问及朱总理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他是否也会感到沮丧、灰心、犹疑不前时,朱镕基坦言,身处一国总理的职位,他的确感觉责任重大,心理负担很重,但是,他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一语激起全场热烈掌声。
在谈到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时,朱镕基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一个确保,是确保中国今年国民经济增长8 %。三个到位:是金融改革三年内到位;国企改革三年扭亏为盈;机构改革三年分流到位。五项改革:是指粮食流通体制、投资融资体制、住房制度、医疗制度、财税制度的改革。
朱镕基把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定位在“科教兴国”上。他说,过去的“吃饭财政”把钱都吃光了,加上各级政府的盲目重复建设,使中央财政无法支持科教兴国。他说“本届政府决心精简政府机构,把钱省下来,科教兴国的方针就可以实现了”。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读后感(二):朱一个人搜刮的民脂民膏比100w贪官还多。
下岗是为了把地方国企资源转移到中央国企。所谓解决通胀源于他之前先狂印钞票收“通货膨胀税”。所谓走私是因为他的超高“进口环节税”。所谓骗税是因为他的“欠退税”。所谓土地财政是他分税制之后对地方捞钱维持地方政府运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反腐败只是反那些通过权钱交易侵占特权阶级利益的地方官员(这点让一群愚民追捧他)。
一切都是为了搜刮民脂民膏。
其实如果长远上看,分税制改革、狂印钞票、积压民间金融力量、利用政治运动反腐反走私反骗税对中国市场经济和法制的破坏大得多。
总之江、朱、李是一帮人,更具体可以看看这一篇东西,带很多图片搬不了:http://www.tsuntie.com/archives/79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读后感(三):不容易啊
说实话,收到书后,有些失望,因为看到多是一些会议或者是正规场合的讲话,并非那么“实”。但是,这么做肯定有老人家的苦衷吧,正如当年他能做的那样。
在看了一部分后,还是很震惊。越发感到当年中国的问题,真是太多,太乱了,让人头大啊!老人家太不容易了!
总之,不管这本书是否是删减后的,对于我一个80后来说,教育意义已经很大了,让我更加理解了治理一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的,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过程中的艰辛与努力,更加珍惜现在的机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天天抱怨!自己也像总理那样脚踏实地去做点什么,去留下点什么、、、,不管大小、、、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读后感(四):因南方周末而起
9月8日的南方周末提前披露了该书的几篇内容,【《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如果不去关心人民的疾苦,我当什么总理》】。此时读来,恰合时宜,但因为印刷原因,引起了不必要的猜想,令人更加期待本书内容,据说里面很多不打稿子的讲话,中国一向是这样,大会说小事,小会说大事。我也一直以为并且很坚定的认为,中央高层一定是了解中国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的,新闻联播是给老百姓看的,一级一级的内参暴露的问题比我们知道的要多。
就看到的这两篇节选而言,朱最关注的还是经济问题,还是以发展为中心,保民生为底线。其实,一个国家,作为总理而言,要关注的不仅是经济,还有社会,政治体制。当然,心有余力不足,也可能是不愿提不愿碰的原因。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读后感(五):1991.5 - 1994.7
1. 银行曾经是调控的手段,而非市场主体。所以后来逐步建立政策性银行等。“不能把银行当做政府或部门的出纳和会计” (P267)
”什么叫做银行的独立性?银行不能独立于D中央,不能独立于国务院,但要独立于地方政府和国务院的各个部门。“
2. 三角债的长远影响
2.1 成因:项目在预计配套资金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上马,于是欠供应商的钱。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地方要拿50% - 70%的配套资金。地方配套不了;
2.2 解决方式: 给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输血;对流动资金欠款搞压贷挂钩;
2.3 影响:我的理解是,
(1)它促成了固定资产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 -- 不能空手套白狼,必须有铺底资金,而且达到一定比例;也就是外资中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概念。
(2)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银行被要求不能挪用流动资金贷款做固定资产投资。
(3) 国字头投资的项目被要求开工前确认资金特别是自筹资金的来源合理性、可靠性;不验资不能开工、施工。
铁路人浮于事,有亏损危险,朱建议搞多种经营,增加财源(P189)。。。所以20年后又搞主辅分离。。。
4.走私
朱看得很清楚:“分析走私活动猖獗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是我们自己的工业还处于幼稚状态,主要靠关税等手段来保护,我们的价格体系也不合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要求。”(P216)
然而,照样要求严打。而且要求工商利用其组织广度,参与缉私(哈哈哈原来这是起源)。93年军转干部填入缉私队伍,居然那时候算是高素质人群,相比于社会招聘。真是三十年河东河西。
5. 集资
集资被认为会形成“银行储蓄下降、资金周转失灵和投资失控的后果” (P281、P293)
实际上逻辑是通的:银行是政府的出纳和会计==》如果钱从民间走不从出纳会计那儿走(民间集资、民间借贷)==》对投资规模失去控制权。【待验证】
”把乱集资和超规模这两条路堵死,基本建设规模就难以扩大,这样物价就稳定了。“(P453)
6. 国库券
国库券也是亲生的。打压其他债权利率、而且给足国库券时间段+政治力量。妈妈的。雪诺和斯达克还是不同的。
言论明显地显示出屁股决定脑袋。比如(1)对于明明该取消的两金不取消,为啥?中央没钱。。。;(P324);(2) “这次分税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央财政的困难”(P360);(3) 对走私、国债等的态度等等。
8. 分税制的博弈
给了两篇讲话:广东和新疆,代表着被损害的快牛,和跟着中央去抢钱的食牙慧者。
对广东是实打实地让步、安抚、给甜枣;对新疆嘛,坦诚地说咱们最好等鹅肥了再下手不迟。“也不能太着急。第一年不能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开始第一年就拿人家的钱,人家就不干了。只能从第二年开始,拿那么一点点;再过一年,稍微多拿一点;下一年,再多拿一点;越到后来拿得越多。只有这样才行。你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把人家的都拿过来。。。所以,不能太着急”。(P374)
“如果税务局不分成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中央该收的钱是收不上来的。“(P420)
”如果不采用这种渐进的方法,中央和地方就会发生冲突。为达到这个渐进的目标,去年我跑了十几个省市去做说服工作,把我的身体都弄垮了。现在我才体会到,从地方口袋里拿钱是多么难呀。幸亏我已经完成了这个工作。中央拿到的钱不多不少,正合适。“(P470)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读后感(六):告诉老百姓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学
1.通俗易懂的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少了唬人的专业术语,高瞻远瞩的从宏观方向去把握中国的经济命脉。反思现在很多经济学家讲的大多都是一些专业问题,讲指数,而没有宏观的把控。如书中说的懂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很多,但是懂中国经济的人很少。
2.感觉即便是总理想做一些事情也是力不从心的,阻力很大。有些政策在九一年就制定了,可是在九四年的时候还没有得到落实。总理也充满了无奈
3.丛书中就可以看出总理对官员是很严厉的,但是对百姓却是很温情。有些照片看了以后,很有反思。总理在讲话的时候忧心忡忡,可是旁边的官员却面带笑容。总理在和百姓交流的时候是面带笑容,他问的是一个简单的具体的问题,但他心里想的却是宏观问题。问你菜价多少?是想知道农业的发展情况。
4.看了书以后,对一些经济评论也能看懂一些了,其它三卷也可以读,写得很好,虽然有删减,这个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读后感(七):朱镕基讲话实录
一位铁腕总理的峥嵘岁月
正在阅读中
但是看完目录之后就不得不说
第一卷是九几年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还是小孩子
92年我一岁
如今12年我21岁
现如今党所抓的建设
早在20年前就已经被总理当做工作重点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
好多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如果说党风廉政建设是很难得事情
但是对于老百姓生活必须的菜篮子
时至今日 依然是党的重点工作之一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好
可是现在真的变好了吗
通货膨胀带来的困惑
让我们真的害怕以后十块钱的购买力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读后感(八):改善生产,平抑通货,分税立威
91年4月8日开始副总理的历程,主管生产,上任伊始就开始清理三角债,以经济方式迅速解决了此问题,并开始着力调整国企,注重产品质量,逐渐培养市场经济改革的条件。92年10月18日进入常委,次年3月成为第一副总理,期间着重开始解决93,94的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开始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确实是有先见之名。此外开始进行分税制改革,加强中央财政。可以说其开局的十年之处,第一能够就最大的企业改革问题开始慢慢松土;其二在通涨之处就开始积极质量,一叶知秋,防患于未然;其三开始增强中央财力,为其经济改革历程奠定基础。既能够应对突发问题,又能够开始改革的松土,也开始创造条件,可以说是其前任们所不具备的能力。当然也是有前任们的失误,他从中看出了改革之道,但是他的方法是市场的方法。在那个年代,能够在体制内做出这些,又没有重蹈覆辙,确实不易。开局之初,就显方略。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读后感(九):改善生产,平抑通货,分税立威
91年4月8日开始副总理的历程,主管生产,上任伊始就开始清理三角债,以经济方式迅速解决了此问题,并开始着力调整国企,注重产品质量,逐渐培养市场经济改革的条件。92年10月18日进入常委,次年3月成为第一副总理,期间着重开始解决93,94的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开始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确实是有先见之名。此外开始进行分税制改革,加强中央财政。可以说其开局的十年之处,第一能够就最大的企业改革问题开始慢慢松土;其二在通涨之处就开始积极质量,一叶知秋,防患于未然;其三开始增强中央财力,为其经济改革历程奠定基础。既能够应对突发问题,又能够开始改革的松土,也开始创造条件,可以说是其前任们所不具备的能力。当然也是有前任们的失误,他从中看出了改革之道,但是他的方法是市场的方法。在那个年代,能够在体制内做出这些,又没有重蹈覆辙,确实不易。开局之初,就显方略。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读后感(十):如果未来
慢慢读完一遍,总体感受三点:
一、朱镕基是学了所有专业吗?经济、财务、营销、农业,工业全懂,这是多年工作的结果吗?
二、这可以当做一本教材,特别适合现在的领导人们看看,看问题的全面性、解决问题的细致,前人都已经给我们讲了,可是大家还是随心所欲,忽略现实问题。
三、这可以当做历史书看,看看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情况,特别是像我这种对历史知之甚少的人更应该多读,在我几岁时的中国原来是那样的。
我不奢望未来能走到朱总理那样的位置,但如果未来我能走得更远,希望自己能够尽最大可能改变一点中国的现状,至少让大家能够生活得幸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