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10篇

  《理智情感》是一本由简·奥斯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3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一):Austen小姐徒劳的告诫

  “人想获得宝贵东西, 就得支付相应的代价。 这可是世界规则哦。”——在《1Q84》中,村上春树这样写道。此时距Austen小姐出版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已两个世纪了。Austen小姐是否也同意“人想获得宝贵的东西, 就得支付相应的代价”?猫们不得而知,但若从故事文本来看,似乎正好印证了这个道理——爱情婚姻都是宝贵的东西,但若不能支付压抑自己情感的代价,任由感性野马般奔驰的话,便啥都得不到。

  故事很简单:被浪漫情感支配行为的Marianne对Willoughby一见钟情,毫不压抑自己喷薄而出的情感,却在上当受骗之后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地轻率,老成持重的Elinor虽然同样遇到了感情上的危机,但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沉着应对,终究和心上人Edward修成正果,最后,Marianne也终于没有沦为不可抗拒的感情的牺牲品,而是在十九岁之时嫁作人妇担负起新的义务,安顿在一所新居里,做了妻子家庭主妇,一个村庄的女保护人。故事虽然以第三人称书写,但作者搞不掩饰对Elinor的赞许和肯定——基本上其他角色多多少少都是她嘲讽的对象。这似乎是Austen小姐在那个男尊女卑时代对广大女性同胞善意的告诫:想要获得宝贵的爱情和婚姻,请支付一下压抑感情的代价吧。

  然!并!卵!

  并不是说Austen小姐说得不对,猫当然很同意不加节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反而会杀死一段感情,但这话有多少人能听进去?听进去了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人家女孩子嘛!在桂枝有个问题:“哪些事情你在理智上很反对在情感上绝对很喜欢的?”下面有个妙答——一见钟情。Marianne对Willoughby的一见钟情是理智无法改编的,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是无数少女梦想中的完美恋情开端,广大才思枯竭的编剧开始一段爱情的绝佳题材,尤其是写霸道总裁文那一路的。女性解放那么多年,Maugham笔下的Strickland太太仍然是主流的婚后型,那多一点理智或少一点情感又有啥分别?好在“喜欢就买,不行就分”已经深入人心,婚姻随时重启,又有啥好犹豫

  所以啊,道理大家都懂,但Austen小姐这个善意的告诫呀,或许还是对那些视把别人嫁出去为自己最大事业的太太们更有用呢。

  对了,关于“哪些事情你在理智上很反对在情感上绝对是很喜欢的?”还有个妙答——做爱不戴套。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二):姐妹终是完美的!

  因为特别喜欢<傲慢与偏见>,加之前几天看了一部很耐人寻味电影----奥斯丁的遗憾,对奥斯丁本人有了更深入了解,也引发了我对其更多的兴趣.早就想再多看几部她的作品,而这部作为<傲>的姐妹篇,当然是首选了.

  因此,花了将近一天的功夫,一气呵成把它给看完了.

  也许是之前看了译本序的缘故,对整体剧情结局有了大体的了解,在读的过程中缺少了原先读<傲>所感受的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的那种激情和吸引.但书中所反映的一些对待情感的乃人深思的观点看法,仍然让人受益匪浅.

  妹妹玛丽安虽然对待爱情过于感情用事,但她对待感情的投入和专一,让我对她非常喜欢.尤其喜欢她明朗欢快富有年轻人拥有爱情的激情.这种激情正是热恋中年轻人所应具有的最宝贵的幸福!有的时候,对待感情这种难以名状的东西,过多的理智也许并不能完全有利于感情的发展,一切还是顺其自然的好!该激动时就要激动,该痛哭时也要痛哭!只是,在选择爱情对象的时候,需要一些理智来对待,才不致像玛丽安这样大喜大悲,在感情上收到伤害!但吃一垫长一智吧,经历打击的她终于成长为一个懂得理性思考女孩了,很欣慰!

  姐姐对感情的理智与压抑,表现出了女性拥有的难能可贵的幽雅和内涵,这一点也是我们一直所追寻和向往的!这种知性美,无论在自身的完善还是为人处世,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过为压抑自己的情绪,内心得要多么的坚强,自己肯定也特别不好受,这一点我个人并不太赞成!

  情感和理智,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应该把二者用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状态上,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热恋的时候,激情不能过分压抑,但同时要保持一份理智和清醒,给自己足够的面对伤害的承受能力,才会不至于像玛丽安那样如此痛苦.

  故事的结局中感觉有点牵强.虽然布兰登上校对玛丽安一往情深,虽然他各方面都表现的极为优雅成熟,但35岁对17岁,我仍然有点接受不了啊!!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三):理智与情感。

  非评论,只是一些我很喜欢的段落。

  他理解力强,有主见,只是因为态度谦和才使他过分沉默。这些优点才无从显露出来。他知识广博,特别爱好读书,想象力活跃,观察问题中肯准确,鉴赏力精细纯正。

  对于他们来说,愿望就等于希望,希望就等于期待

  这些事很快就办妥了,无论什么事,只要她高兴做就做得特别快。

  这时刚入九月,季节好,她们初到此地就碰上了好天气,对这儿的印象很好,这对她们以后长远喜欢这个地方是会起大作用的。

  米德尔顿夫人:她虽然十分讲究礼节,却沉默冷淡,除了嘴普通的寒暄和客套话之外,自己便无话可说,这就多少减损了开头对她的赞美。

  凡是走亲访友,一般都该带个孩子,好有话可说。

  因为一个漂亮姑娘不忸怩作态,她的心灵就会跟她的品貌一样惹人喜爱。

  每唱完一支歌,约翰爵士就会大声喝彩,可是她唱每一支歌时,他从头到尾都在跟别人说话,声音跟他喝彩的声音一样响。米德尔顿夫人不时叫他守秩序,说听音乐时不能打扰人家,一刻也不应该,她自己专门挑了一首歌请玛丽安唱,却正是玛丽安唱过的那一首。

  我就喜欢那样,年轻人就应该那样,爱干什么就干个痛快,不知疲劳

  如果说她们的赞美等于排斥,那你们的贬斥就是赞扬,因为你们有偏见,不公道,她们并不比你们更加不明是非

  他见的世面多,到过国外,读过书,肯动脑筋。我发现在各种问题上,他都能给我很多教益,他回答我的问题总是从从容容,显得既有教养,又有耐心。我只能说他是个通达的人,有教养,知识广博,谈吐温雅,并且我相信,他心地好。

  在她看来,感情本身既然无可非议,要想加以限制,不仅徒劳,而是理智对种种庸俗错误观念可耻屈服。

  埃莉诺一眼就看出来,她的少言寡语只是由于态度冷淡,与通情知礼毫不相干;她对待丈夫母亲,跟对待她们一样,所以埃莉诺既不想,也不情愿和她亲近。她说的话都是头天说过的话,她淡漠乏味,因为她的情绪也是有一层不变的。

  不过年轻人的各种偏见还是有其非常可爱之处的,一旦接受了庸俗的观点,就会丧失掉,这很可惜的。

  决定是否是知己,决不在于时间或是机遇关键性格

  她是个大怀疑派,凡是对一切熟人的来踪去迹都好打听的人一定都是打怀疑派。

  威洛比跟她们告别时的态度,他的窘态,他的故作欢容,尤其是他不愿意接受母亲的邀请,那种迟疑样子根本不像一个情人,根本不像他本人,这些都使他非常烦乱不安

  不过当时就把事情说清楚那才更像是威洛比的为人。保密也许应该,但我还是不免觉得奇怪,他这个人怎么会忽然保密起来。

  她收起眼泪向他微笑,她为姐姐的幸福一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失望

  我跟别人一样希望美满幸福,可是,也跟别人一样希望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名望是不会让我美满幸福的。

  你的生活必需和我说的财富是非常相似的,我们都承认,现在的世道,没有钱,就必然没有各种生活舒适。只不过你的说法比我清高些罢了。

  我觉得欢乐也不是玛丽安性格的组成部分很难说她是个活泼的姑娘,她太认真,做什么都一心一意,又是话说了一大堆,总是那么激动,可是她并不是真正快活的。

  我也常常发觉自己犯这种错误,总是在某些方面完全误解了人家的性格,妄自估量人家是快活还是严肃的,是聪明还是愚蠢结果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我很难说得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也说不清楚这种误解从何而来。我们有时候会被人家对自己的看法所左右,也往往听信别人对他们的议论,自己却不花时间去仔细思考和判断

  我常想我一定天生爱交穷朋友,在陌生的正人君子面前我就浑身自在

  如果我能确信自己的举止从容温雅,十全十美,我也不会羞怯的。

  爱德华为了要避免一种矫揉造作,自己却因此陷入另一种做作中去了。他因为觉得不少人对自然美景实际无知却冒充风雅,他讨厌这种假冒,因此他便言不由衷,越加装出漠不关心,不分美丑的样子来。他是故意找茬,结果自己也就装模作样了。

  十九岁时幼稚的迷恋当然只会让他看到她的美貌和好脾气,而看不到别的,但是以后连续四年,这四年,如果合理地度过,正是可以大长见识岁月,一定会使他张开眼睛,看出她教养上的种种缺点,而这时候,她那方面却消磨在出身低下的人中间,做一些无聊琐事,那一度曾给她的美貌增添一份惹人喜爱的淳朴天真,大概都已经消失殆尽。

  她这样左思右想的时候,不觉为自己,倒不如说是为他悲叹起来。她深知她目前的不幸责不在己,也相信爱德华并没有做出什么使她丧失对他尊重的事情来,她觉得有了力量,得到了安慰,尽管现在正是刚刚受到严重打击而感到痛心的时候,也是能控制自己,能完全不让母亲和妹妹有所猜疑的。

  她一人独处的时候倒更坚强些,她自己的理智会给她巨大的力量,使她尽可能做到内心坚定外表性质如常,尽管她悔恨深痛,记忆犹新

  或许是分离减弱了他的恋情,或许是实利决定了他的负心,但是以前他们确实曾有过一段相爱,这是无可怀疑的。

  他们了解的不但对她丝毫无损,而且使她能幸免一次最坏又最无可挽回的祸事,不致跟一个全无情义的人结婚过一辈子,她觉得这是一次真正的解脱,一桩天大的幸事。

  她有好多天根本吃不下东西,没有真正睡过觉了;而现在,一旦精神失去了紧张兴奋的情绪,就支持不住,一切后果都显露出来了:头痛、胃口不好以及全身神经质的眩晕。

  她的好意不是同情,她的温厚不是亲切。她需要的只是谈话资料,她现在喜欢我只是因为我给她提供了谈话资料。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大半都是聪明善良的,玛丽安就是跟其余那一小部分一样,虽然才能出众,气质优异,却既不理智,又有偏见。

  她的心情却是沉静下来了,却是一种阴郁的沉静。

  米德尔顿夫人也同样喜欢约翰.达什伍德太太。两人都冷淡自私,彼此很合得来;两人都拘泥于无意义的礼节,又都庸碌无知,所以彼此就都意气相投了。

  但是如果她们跟她一样了解底细,露西恰是她们最应该伤害的人;而她本人,比较来说,是无从惹恼她们的,但都被她们故意冷淡。她一面嘲笑她们把好意摆错了地方,一面想到这样的好意来自不良的无知愚蠢,而且看到斯蒂尔姐妹殷勤作态,继续想博得人家的亲睐,她不能不对这四个人全都及其鄙夷了。

  除了谈话之外一切都显得贫乏了。可是在这方面的贫乏却是很大的。他们几乎全都想说话中听,却都苦于无能为力,缺这缺那——缺乏常识,或是天生愚钝,或是不学无术,缺乏风雅,缺乏活力,缺乏想象

  可是布兰顿上校的眼神却表现出他从中看到了玛丽安的亲切善良,看到了一颗容不得她姐姐受一点怠慢的热情的心,他是一只注视着她的。

  她很奇怪,露西怎么能因为费勒斯太太对她客气,居然就那样兴高采烈,怎么能被利欲和虚荣弄瞎了眼睛,居然看不出人家对她殷勤看来只是因为她不是埃莉诺,而她却真心以为那是对她本人的恭维——人家看中她只是因为不了解她的真实情况,而她却那样受宠若惊

  她绝不肯被露西监视的目光吓住,不敢向他殷切问候,尽管当时她就看见露西的眼神在紧紧盯着她,其实他是朋友,又算亲戚,本应受到亲切接待的。

  但是当别人对我们的行动想入非非形成错误的看法,而且根据表面轻易做出决定时,我们的命运多多少少就得听凭机遇摆布了。

  我自知并未做任何错事引起这场不幸,而且尽力忍受住痛苦不让人知道。

  目前我想到这件事已能保持冷静,我肯接受安慰,那都是经常痛苦地内心斗争的结果,不是自发的,不是一开头就能这样宽慰自己的情绪的。

  她看到他的享乐主义,他的自私自利和他的自以为是,也并不感到遗憾,但不免回想起爱德华的宽厚性格,简朴嗜好和谦和的情感,总是很惬意。

  她注意他的眼神,詹宁斯太太却只看他的行动。玛丽安刚开始只觉得头和喉咙不舒服,认为是重伤风的前兆时,他便流露出了关切焦急的目光,但因为没有说出口,那位太太就根本没有觉察,她却从中看到了一个情人的敏感和无谓的惊慌。

  有她的爱情,有她做伴侣,穷一点并不可怕,我却怕比人穷,妄图自己发财,就把能够变贫穷为幸福的一切全都丢掉了。

  我对玛丽安的爱情,我对她对于我的爱情的绝对信任,这些全都敌不过我对贫穷的恐惧,克服不了必须的有钱的那种错误的想法。这种想法我原本就有,而奢华的交际又加以助长。

  我说唤醒是因为时间和伦敦,忙乱和放荡,已多少平息了我的自责。我已变成了一个十足无情的恶棍,以为自己对她已经淡漠,就想当然地认为她自己也一定无所谓了;我自说自话,把过去相恋看成只不过是无聊消遣的勾当,耸耸肩表明确实如此,并且暗自不时地说,衷心希望听到她找到一个好婆家,想一次压住一切指责,消除一切顾虑。

  她默默地在想,这个人外表和才能样样出众,加上天生性格开朗正直,多情善感,却因为过早地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社会环境把他变成好挥霍、慕虚荣;挥霍和虚荣又使她冷酷自私。虚荣心驱使他损人利己,追求亏心的得意,却使他陷入一次真正的爱情中去,而奢侈的生活,至少是挥霍带来的需要有使他不得不牺牲爱情。每种错误的癖好都引他走向罪恶,也同样使他受到惩罚。他不顾名誉违背人情,抛弃了一切较好的社会关系,表面上摆脱了这次爱情,如今这爱情已经无可挽回,却抓住了他的整个身心;为了这次结婚,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妹妹,让她受折磨,可是他自己倒也许能成为更是无药可救不幸的源泉。

  她只是觉得这这种感情本身非常自然、惹人怜爱,又不引人注目,很值得称赞。

  一想起过去,我总是看到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而没有做,错事却由着性儿做。

  无论环境和看法怎么变,都不会抹去我对他的记忆,但是良心、理智和日常工作一定能控制这种回忆。

  她经过思考已能镇静地明辨是非,对威洛比的功过,自己有了清醒的看法;所以她只能说明简单的事实,是什么就说什么,还它本来的面目,丝毫不随便添枝加叶,免得引起误解。

  我的幸福他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那次罪过是他一切小罪过和目前所有不安分心情的根源。

  对于一桩不愉快的事,尽管心里多么肯定它一定会发生,事前等待时和实际出现时终究不同。

  只是为想埃莉诺求婚,这种事他并非毫无经验,可是这次居然会真的那么忐忑不安,那么需要鼓励,那么需要新鲜空气,倒是怪事。

  我十八岁时,普拉特先生对我的监护已经终止了,假如那时我母亲让我找个有事可做的职业,我想,不,我相信这种事绝不会发生;因为我离开朗期台普虽然对他的外甥女有压抑不住的喜爱,可是如果那时我有事可做,有追求的目标去占我的时间,只要离开她几个月,我很快就会成长起来,尤其那样一来,我一定能多接触些社会,丢开那虚妄的爱情。

  在他们之间话是说不完的,互相倾诉的事是没有底的,至少翻来覆去要说二十个来回。

  THE END.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四):自从遇见,忘记自己

  玛丽安没有遇到威洛比之前觉得这辈子也遇不到一个我会真心相爱的人,他必须人品出众,风度迷人,与她有共同爱好。当布兰登上校表达她对他的爱慕时,他却因为他太老,没趣味性而拒绝他的追求。但当威洛比出现了,他们双双陷入爱河,不顾旁人的眼光,眼中只有彼此。玛丽安勇敢说出来爱,而且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怒哀乐全在眼中。当威洛比离开后,她几乎每天几乎以泪洗面。她对自己的感情没有节制,但最终威洛比抛弃了她,她也差点经历了生与死的交结,重生之后,她对她姐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绝不能晚于六点钟起床。从那时起直到吃晚饭,我要把他每时每刻都用在音乐和读书上我已经定好了计划,我每天只要看六个小时的书一年功夫就能获得大量我现在觉得自己所缺少的知识"。以前的他急度懒散和任性埋怨,说话不经大脑,现在的勤奋努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正是以前的感情抛弃,让她涅槃重生。或许她天生注定要克服17岁时形成的那股痴情。但她并没有沦为不可抗拒的感情的牺牲品。现在她发现自己屈从于新的感情,担负起新的义务,安顿在一所新居里,做了妻子,家庭主妇,一个村庄的女主人。生命中遇见的每个人,都会教会我们一些道理,有些可能成为知己,有的成为一生陪伴的人,有些成为点头之交,有些甚至还会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以前不理解这个词,现在慢慢的明白了,有些无奈,有些伤痛,但曾经努力过了,就不曾后悔,但也就只能这样了。

  反过来看布兰登上校,从他第一次见到玛丽安起,他就深深被他着迷,虽然他说过他跟他以前的爱人很像,一举一动,说话的表情都闪烁着过去爱人的影子。但我相信布兰登上校是爱玛丽安的,从遇见她开始,他就开始一直守在她身边(虽然知道他的心仪对象是威洛比),帮助她,守护她。上校对玛丽安的爱大大超过了威洛比那些真真假假的感情比他热烈的多,也更真诚,更专一。他明知亲爱的,玛丽安早就不幸的迷上了那个不成器的年轻人,但他还始终爱着她!不夹带任何私心,不抱有任何希望,说不定他还能看着她与别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呢?经得起岁月淘洗的爱情,绝不是靠吸风饮露甜言蜜语就能过的下去,风雨人生打动女人的一定是男人的那份成熟与担当。布兰登上校正是是靠那份成熟与担当打动玛丽安的那份久违的心。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人会不劳而获。(如果有个人愿意许我一个未来,我愿意陪他从无到有,我愿意看到他从最初的青涩走向成熟,但我不愿意,等一切好起来时,他去牵别人的手) 现看威洛比,是那种只要面包不要爱情的一个花花公子。只因独立过早,染上了游手好闲,放荡不羁,爱好奢侈的坏习气,为了达到追求虚荣的可耻目的,他不惜损人利己,结果卷入了一场真正的爱情。但生活的拮据,又使他不得不割断这股爱情,他转向与格雷小姐订婚,因为格雷小姐家有钱。反观我们的世界,那种只要面包,不要爱情的比比皆是。是追求物质生活,还是追求精神生活,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同。威洛比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他追求物质生活,结婚之后他依旧过得很快活,他的家并非总是郁郁寡欢,他的马、他的狗,以及各种各样的游猎活动,都给他带来了不少家居之乐。虽然他与他的妻子没有爱情,但他是那种能够调整自己安分度日的人,这样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一种幸运呢?

  与玛丽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丽诺,她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他在选择对象时,不重仪表,而重人品,爱上了为人为人坦率热枕的爱德华,但爱德华早已与露西订婚。她虽然很难过,但她的理智很强,竭力克制自己,不表达自己的任何情感,若无其事。最后爱德华被母亲与露西抛弃,最终以爱丽诺结成终身伴侣。埃丽诺她对于身边的人观察的很仔细,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情、生活判断一个人,甚至这个人的性情,秉性,都观察细微。她甚至对于任何事都喜不怒于色,很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让身边的人担心。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五):跛腿的姐姐

  大家都知道,虽然《理智与情感》在《傲慢与偏见》之后出版,但事实上却是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被称为是《傲慢与偏见》的姊妹篇。

  我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理由相信这篇小说是《傲慢与偏见》的草稿。首先从人物设定来看:埃莉诺的善良和对感情的隐忍抽化而出成为班纳特小姐;而她的智慧和聪颖以及玛丽安的敢作敢为抽化而出成为丽萃。布兰顿上校的忠犬实际上是达西先生性格的来源之一,并且布兰顿上校背负着与达西先生一样的秘密。而他和爱德华的理性智慧又塑造了达西以及宾利先生。达什伍德太太实际上是更加纯粹可爱版的班纳特太太。

  从故事发生的背景来看,也是如此。仍旧发生在一个人人都认为姑娘的唯一出路就是嫁给一个绅士的社会背景下。同时,大家都认为钱,地位决定了一切。在这种环境下,一系列有关遗产的继承与剥夺的戏码又不停地上演。

  我必须承认,从我内心来说,《理智与情感》是无法和《傲慢与偏见》相媲美的。很大的原因是作者没有塑造让我心动的男女主。我的确欣赏埃莉诺的冷静理智,羡慕玛丽安的敢爱敢恨;喜欢爱德华的真挚和布兰顿上校的忠犬,但是作者始终没办法让我对这些角色留下足够深的印象。我深信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CP如丽萃和达西让我这搬刻骨铭心,但我却相信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埃莉诺和爱德华以及布兰顿和玛丽安。

  虽然我这样说,未免有些残忍,我却不能否认《理智与情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比如奥斯汀对书中那些可笑、尖酸、刻薄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就觉得比《傲慢与偏见》更胜一筹,令人印象深刻。

  =====================================================

  这是我第一篇读书笔记,我希望在kindle的带领下,自己能读更多的书,并且作更多的笔记。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六):理性与感性

  埃莉诺和玛丽安,

  一个是理性的代表,一个是感性的代表;

  理性的那位总能客观地看待问题,处事圆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捉住人们的真实意图,

  然而正是这份智慧,使她少了一份坦诚与直率,给人以冷漠的错觉...

  感性的那位热情,单纯,真挚,随性而至,不理会别人的看法,

  然而正是这份简单,使她遇事待人有欠考虑,情绪波动起伏太大,或迷醉于欢乐或沉湎哀伤不可自拔,忽略了别人的感受,甚至常常让主观上的喜厌驾驭自己而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个人比较喜欢结局是的玛丽安,

  不乏感性,也不至于完全感性;不缺理性,也不会绝对理性,终于成了“完美妇人的典范”~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七):关于言情故事的真相

  简•奥斯丁如果在现在的时代绝对是一位好的言情网站写手。或者说现在的那些言情作家很多都是在玩奥斯丁多少年前就已经玩过的那一套。

  布兰顿上校像很多现代言情出现的男主,一开始并没有喜欢玛丽安,在他人的言语中,渐渐对玛丽安有了关注,并且他发现玛丽安像极了以前的恋人,那无法得到命运多舛的恋人,综上,他开始喜欢玛丽安,关注她,安慰她,照顾她,像是公主身边的骑士一般。

  玛丽安则是一个幸福,拥有所有爱的,年纪幼小的公主,所有的事情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毫不顾忌他人的情绪,做事不会察言观色,并且认为按这样方式生存的姐姐是一个只有理智毫无热情可言的可怜人。她不喜欢布兰顿上校,因为他并不是她心目中的王子。她希望遇见的是一位温柔体贴又有共同志趣的恋人,满足她一切美好愿景的恋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她遇见了她的王子威洛比。

  王子威洛比谦逊,待人友善,与玛丽安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爱好相同。他甚至得到了玛丽安母亲的喜爱,以及其他人的一直赞扬。这一切都符合玛丽安的要求。

  就像埃莉诺说的一样,这一切都来的太快了,快到已经把所有的话说完,所有的事做完。所以注定得出现困难。

  而结果是,王子并不如同想象的那样,他也只是个登徒浪子,辜负了玛丽安的爱。实际上,真正的困难,还是关于钱,就像现代言情小说一样,横在两个人面前的只是金钱,没有钱的生活谁也受不了。

  埃莉诺后来说过一段话,我认为这是本书写的很好的一段,她说:他后悔他做的事了,为什么后悔?因为他发现不符合他自己的要求。结果没有使他幸福。他现在情况不困难了,他不受那种窘迫的苦了,他后悔的只是娶了那个女人,没有你那样性格可爱。但是难道就能说,娶了你他就会幸福吗?他的种种烦恼将是另一种样子。那时他虽有了一位可无抱怨的好脾气的妻子,但他总是会手头拮据,总是穷困;而且很可能过不久就会觉得,对于家庭幸福来说,有了固定家产和高额收入所带来的数不清的生活舒服条件,甚至比只有一位贤德妻子还要远远重要得多了。

  看,这就是事实的真相。无论是生活还是爱情都像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总是会不甘心,没有两全其美。

  所以公主得不到王子,因为王子没有钱,而公主自己也没有钱。最后只能由有钱的骑士来拯救公主了。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八):理智与情感的交锋

  终于读完了《理智与情感》一书,同样是出自简•奥斯丁之笔。

  看完这本书,总是会不自然地和《傲慢与偏见》一书作比较,好像这本《理》中的人物关系包括其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都更复杂一些,当然玛丽安除外。虽然《理》与《傲》两本书有各自相同的地方,比如《理》中的埃利诺就和《傲》中的伊丽莎白在性格上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从个人角度上看,埃利诺的性格未免过于理智了一些,这样的人物有时候确实会给人一种压抑感。至于玛丽安,真是冲动地一塌糊涂,不过呢,她身上的那种直爽真是让我喜欢。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真是无法评判。其实仔细想想,会觉得《傲》中的伊丽莎白是《理》中埃利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的结合体。所以伊丽莎白仍旧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据文献资料显示,《理智与情感》的小说文体要早于《傲慢与偏见》,但《傲慢与偏见》在整体构思上要提前于《理智与情感》,只不过最初的《傲慢与偏见》叫做《第一面印象》,而《理智与情感》的最初版本就叫做《埃利诺与玛丽安》。

  如此说来,《理智与情感》中,作者仍贯用多对婚姻对比法来呈现作者对婚姻的观点。不过在《傲》一书中在刚开始就已经显现出每个人的最后结果,而《理》中则出现了很多悬念性的东西,当然,我们在看过译本序之类的简介之后,很快就能知道结果,但是这样一种发展变化的过程确实是难以料想的,发生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也确实会比较累。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再读的。不过个人觉得仍旧存在一点美中不足,即是对结尾的处理。可能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他们各自的归属都是顺其自然的,但我仍旧觉得和前面的内容相对比,还有那么一点草率,似乎可以再拓展得更详细一些,或许这样一来人物的性格能够更加丰满而生动。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九):暧昧的情节、理智情感间模糊的界线

  刚写完一篇评述,却由于网络不好都没了,只好从新来过。

  会来读这部书的人,大多是由于看过傲慢与偏见,想更多的体验一把简奥斯丁风趣细嗦的笔法和一众小人物的栩栩如生的刻画。当然如果能象傲慢与偏见一样有着众多戏剧性元素那就更好了!

  事实证明,这部书还是值得一看,甚至多看的,尽管她和姐妹篇相比有着诸多的不同。

  它的情节比较缺少曲折、亮点,冲突很少。这也许是由于以理智型的姐姐的角度叙述,也可能过多的对人物心理、语言的描写,使得篇幅原因无法安排足够的情节铺垫和展开吧。

  它的语言更充满着“奥斯丁”式的冗长、暗喻、客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英国式的,或者叫英国那个时代的特点!总之和中国人的含蓄相比只有过之啊!看得我叫一个累啊,大脑要不停的运转好去除语句中的“水分”,拿捏实实在在的主旨。

  它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复杂,性格也更多面、多变。一些我能理解,但一些就不能理解了。为什么姐姐能原谅心爱的爱德华在对自己表达爱意后却履行原先的婚约,而由于“意外”却立马回转来向自己求婚;为什么她能在情感上原谅伤害妹妹的“威洛比”仅仅因为这人向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了懊悔之意,这一切都是作者笔下一个“理智”的人理智下作出的反应!

  原本还指望姐姐和布兰顿之间能走到一起,在我看来这两人不但互相了解的时间长而且深入,而时不时透露出姐姐对布兰顿非同寻常的好感与关注(情感上受其影响的起伏),那种我理解的暧昧仅仅是出自于友谊?

  我要说我的理解力实在太差,也许还要再多看几遍书才能接受人物的前后转变是理所当然、有充分原因的!这其中还包括布兰顿自始至终喜爱的是妹妹(他对她一见钟情、含有过去感情的痕迹,这些完全是情感上的)、为什么妹妹最终会接受布兰顿(之前完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作者都缺乏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草草结尾。

  种种原因,都使得我读完第一遍后,心情郁闷,感觉还有众多线索没有收尾,众多情节没有展开,众多人物性格转变没有交待……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十):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姐姐埃莉诺理智、深思熟虑、细致周全,看人重品格修养,隐忍大方;妹妹玛丽安情感化、为人处世但凭心情、重志趣相投,知己者无话不谈,不对路者无话可谈。相比埃莉诺,玛丽安认为志趣相投超越品性俱佳,坦诚相见超越繁文缛节,率真活泼,也颇有几分意气用事。

  理智的埃莉诺,遇事沉着冷静,即使实际上早已焦躁不安,甚至于手足无措,但还是能沉下心来梳理清楚脉络,或弥补或决定行之有效的事务解决办法,作为全家的精神支柱、主心骨的身份而存在。苦痛向来独自忍受,埃莉诺也因此差点错过幸福。

  情感化的玛丽安,率直坦荡,可是最终栽了跟头,差点忧郁成疾把命给害了。意识到这种处世原则的隐患,玛丽安认识到交游还是需注重个人品格修养,否则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反招致祸患。之后慢慢地开始赞同并接受埃莉诺的婚姻观,玛丽安趋向于理智。

  相较于奥斯丁的另一著作《傲慢与偏见》,书中的人物性格与际遇类似,可以看到很多共通点:埃丽诺对应于沉稳睿智的伊丽莎白,但少了几分机灵与伶俐;玛丽安对应于浪漫善良的大姐简,但多了几分莉迪亚的莽撞,与此不同的是这次婚姻道路上多了些荆棘;威洛比对应于莉迪亚那拈花惹草的丈夫,但堕落地少几分,有悔悟,只是属于间歇与暂时性质的;布兰顿上校则对应于默默解决事情的达西,宽厚而讷言敏行;露西•斯蒂尔与柯林斯则颇有相似之处。

  总体来说立意一般,是个一般的爱情故事。

  但是,这是现代人的观念来看的。

  立于二十一世纪,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物质财富、个人魅力、家庭与爱情结合的婚姻观,似空气般,早已浸淫在这种氛围中多年。雾气氤氲,却无形,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大众的主流的观念。因此,这种婚姻观已不具备冲击力,无法引起深思。然而,我们只是被同化罢了。对于习惯性的事物,总是不屑于过多关注的,或者吝啬给予赞赏的。

  对于作者那个年代,这般雾气则是另一般景象:当时女性地位低,处于从属地位,虽初具独立意识,但还是以物质财富、青春美貌来衡量婚姻市场。因此,奥斯丁这种注重个人品性修养、相互尊重、志趣相投的婚姻观,比较有感染力与影响力,领先于那个时代。启蒙者,总是会影响一批人的,这一批人又会影响另一批,进而影响普罗大众。

  以奥斯丁那个时代来说,是个不错的爱情故事。

  【注】禁止转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