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249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4》读后感(一):1984 摘
Winston began to dress himself with slow stiff movements. Until now he had not seemed to notice how thin and weak he was. Only one thought stirred in his mind: that he must have been in this place longer than he had imagined.
Then suddenly as he fixed the miserable rags round himself a feeling of pity for his ruined body overcame him. Before he knew what he was doing he had collapsed on to a small stool that stood beside the bed and burst into tears. He was aware of his ugliness, his gracelessness, a bundle of bones in filthy underclothes sitting weeping in the harsh white light: but he could not stop himself.
他把自己的破烂衣服穿上之后,不禁为自己不成人形的身体而感到难过。他不自觉地坐在床边的一张小凳子上痛哭起来。他知道自己丑陋,很不雅观,不过是穿着破烂内衣的一堆骨头罢了,在刺目的白色灯光下哭泣,但是他无法阻止自己不哭。
《1984》读后感(二):这尼玛是真的
看完更没兴趣入党了
书算是把那种我说不出来的感觉描述出来了
这不是寓言啊!
中间几十页“那本书”的内容有些枯燥
246页角上的语言很精辟
后半段的对话真是骇人听闻毁三观刷下线啊 人性与信仰在集体心智前不堪一击
不禁怀疑起乌托邦是不是真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个不可实现的梦而已
“我们知道没有任何人会为了放弃权力而获得权力。权力并非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目的。建立专政并非为了保卫革命,而革命则是为了建立专政。……”
虽然书中先扬后抑 最终否定了无产阶级觉醒的可能
其实当前国情下 很多人并不关心外部世界 只求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但希望就在他们身上
老大哥的统治之所以能维持
觉醒很重要
保持对2+2=4的信仰
多个国家身中数枪
《1984》读后感(三):哦!你绝望的哭吧
哦!你绝望地哭吧
哦,你绝望地哭吧,为你过去没有投入到老大哥温暖的胸怀里后悔地哭吧,为你那些卑鄙的思想罪得到宽恕感恩吧,为你不再是“思想不纯洁者”而感到光荣吧,为你现在才能够觉悟而绝望地哭吧,温斯顿!太迟了,温斯顿,太迟了,老大哥乌海浓密的须鬓中落满了你的泪水,你绝不孤独,你不是唯一一个,千千万万的人都接受了思想改造,怎么就只有你一个现在才觉醒?哦,我还能闻到你泪水里的杜松子酒的味道,你的酒杯里还有丁香的味道,啊,还有浓郁的绝望,那是我的味道。
我从你身上,嗅到了绝望。当我从乔治奥威尔含蓄而悲恸的文字中抬起头,将我的眼睛望向这片有我所深爱着的人民与文化的大陆上时,我感到寒栗,这片大陆深灰色的土地上所流动着的,驱动整个国家机器运行的鲜血,与温斯顿那个暗淡肃杀的英社居然是相似的,甚至,在根源上,它们拥有同一套基因。它们不分昼夜,孜孜不倦地流淌着、环绕着,守护着那一座高耸入云的金字塔的塔尖,紧紧地巩固着塔尖的每一块砖头。
我爱中国人民,尽管我没见到多少位外国人民,但这种爱是完完全全有理由偏袒的,它是出于对文化的归属感。哦,那些善良的老农民,即便是额头上一垄连一垄的抬头纹也闪烁着坚毅;那些文人们的骨气,从“宁诛十族”到为了正义而趋“飞蛾扑火”。鲁迅说:这是中国的脊梁。然而,这脊梁却正在失去神气,它不是老了,而是背了太多自己并不想要也从不需要的东西。
那些文化,那些让老大哥成为老大哥的文化,那些让温斯顿不再是温斯顿的文化,那些教人以麻木的文化正在毁灭我所爱的人民,让忍耐退化成了麻木,让自由不再普遍,让人格降格成了开脱。刻意?不,它不会是刻意出现的,它就是人性,它一直住在我们心里那个阴暗潮湿的角落,微微的释放自己的邪恶。善,也是人性,善会打败它,但善不会无条件的存在,善需要能力。但它,它就是人性,它是上帝对人类自甘堕落的最无情的惩罚——人类就是会自甘堕落的生物。
但是,善却是一颗坚毅不拔的种子,一旦扎下根,便会顽强的生长。它若是黑暗,那么善会比它更加黑暗,它会以黑暗为养料痛快地生长起来,培育出深深的对它的厌恶、痛恨。
在《1984》里,它确实是守护住了自己的土壤,没有任何的种子生长。可是现在,成千上万课种子正向往着春天,它们需要雨水,需要自由,需要开出一朵神采熠熠的花!
所以,温斯顿,你绝望地哭吧,你的哭就是于我而言,就是一片花海。
2013.1.28
《1984》读后感(四):1984读毕
以下想法零散,不成体系,仅是读完后热腾腾的记录,留待之后回顾。
不知道是不是有部分译者的原因,将1984归于一本伟大的文学作品我是不认同的。它的文学性并不很强,虽然不乏对人性某些点的深邃而微妙的洞察,但这些洞察恰恰是作为“以点带面”地“否认”人性的力量中的“点”出现的,是为了衬托某种政治可能性的强大而出现的。一本书的主角,甚至可以说作者关心的东西,并不是人性的情况下,语言文字又以能精准表达逻辑性的思考为目的,将其划为文学类书籍并不妥当。
就好像儿童数学书上画着三个苹果加五个苹果是八个苹果,其目的在于阐述3+5=8,而不是苹果是红色的。
而在政治学的领域,这本书光芒万丈。它用心用力地讨论了极权政体的极限是什么(此处表述大约有不当,其探讨的极限情况可能也不仅仅是极权政体,一时思考不清),扫清了一个思维盲角,这种思维方式颇有点写博士论文的感觉,在某一个点上钻得够深。
于芸芸众生,这种“帮你”极限深度思考,并将可能前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的书,大约就是通过破除我们对极权政体的乌托邦幻想,来敲响大范围的警钟吧,也驱散对权力的某种莫名其妙的崇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