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984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3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1984读后感10篇

  《1984》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4》读后感(一):-

  有个美国作家说,在故事开始创作时,最好能够将主角设置为一个好人,这个好人大概就是外表和性情都符合大众心理审美的,能用人格魅力吸引读者的人吧。这样做,即使故事本身不够引人入胜,读者也很容易记住主角人设继而对他的故事产生兴趣,就像他们那些流水线般产出的超级英雄一样成功。在看了《1984》和《我们》之后,后者的主人公和上期那位爷一样是个很不讨喜的角色,所以感觉上还是觉得前者好一些。但是《我们》的故事虽然是一个顽固分子喋喋不休的日记,容易引起反感,但胜在更轻松明朗,可读性更强。《1984》是用冗长的生活细节描写来制造压抑,而《我们》是用顽固的人性思想来传播压抑。现在的网络文学流行写能够给予读者直接的精神快感的“爽文”,单从阅读体验来划分,《1984》应该被归为“不爽文”了吧。这好像有点类似《发条橙》中的试验,奥威尔营造出这个他要批判的世界,并通过文字,让你对这个世界产生生理不适,让你从一开始就站稳立场,进入他想要传播的理念中,孤独,紧迫,压抑,超不爽的(▼へ▼メ)

  面对不理想的世界,温斯顿属于在可接受范围内依凭自己的认知做稍稍地出格的那种普通人,如果我作为温斯顿活在那样的现实里,我一定会燥郁得不停长痘长痔疮(也许他的静脉曲张也是因为憋的),不过还好,他遇到了奥布兰。“我和你一样,我完全清楚你的感受,我知道你蔑视什么、仇恨什么、厌恶什么,但别担心,我站在你这边。”虽然这只是他最初的臆想,但是这句话的确在一片扭曲的、绝望的黑暗中给他带来了一点光亮。就在他内心对于现状顶撞出的反抗还没有完全被自我感知和消化时,已经有人走在他前面,告诉他,我和你在一起,我就在你身边,我教你怎么做。“对生活在自我隔绝中的孤独的人来说,它依然值得铭记。”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跟随着光亮走上了这条道路,并且愿意相信那是正确的,并不去想他是否是从一个极端的环境里抗争到了另一个极端。

  集权者想要强行造就一个权威主义的乌托邦,就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人性,又压抑人性,利用道德,又曲解道德,首先一步就是教化孩子,孩子代表未来,孩子若是被佘毒,那么表示未来就没有希望了,这样的统治会顽固地存在下去。“犯了思想罪的人,会在深夜里被悄悄抹去生存的痕迹,没有审讯和报道。”执法者用“双重思想”来说服自己,蒙骗群众,摧毁记忆,需要更加完善不容易被推翻的一整套逻辑,倘若自认是正义的,是公平的,是人性化的处理方式,绝不可能用这种自认心虚的极端手段来处理问题。一旦用这种方式来维持,那么说明天平就已经倾斜得很严重了,这种方式还是太过于简单粗暴,像是失控之前的黔驴技穷,病急乱投医。(也许只有在需要处理的对象数量过于庞大时才会这样吧)而过于苛刻的生活条件“即使不是为了节约而将暖气完全关闭,也只会提供一半的热量”、“连换玻璃这样的小事,委员会也会拖上两年才解决。”将生活条件稍稍低于他们足够生存的标准,让大家忙于为琐事劳心费神,就能让大部分民众不会过多的思考生存以外的事。这样的方法是有效的,民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这样强行转移。而《娱乐至死》中阐述了另一种方法,使人民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用简单娱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也就会放弃思考和挣扎。他们将你的关注点引领到对不威胁到政治的方向上,而让真相、自由变得不那么重要,变得不再需要分毫必争地守护,甚至在有些时候可以稍作退让,毕竟大家不是全都为了真理而活着。而有时候,真理是个十分个人化的词,每个人都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在许多问题上是无法简单找到共通的真理,所以大部分人选择不去寻找,用普适的法律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对错,但是总有问题是司法无法准确评判的,而道德方面弹性巨大,这很容易出现解不开的对立、狂热,原本想要为了真理去抗争的人,真相的传播者,受害者,正义的旁观者,他们得到相对于真理来说更加实在的,直接受益的东西,就可以选择退让、假装蒙昧。

  不会有完全意义上的“思想自由、张扬个性且不孤独、真实的时代”。

  《1984》读后感(二):只摘录,不评论

  1、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2、当然,他也和大家一起呼喊,他不可能不这么做。这是人的本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控制自己 的表情,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3、他再次想起那个问题,他为谁写这日记。为未来,为过去——为了想象中的时代。可等待着他的不是死而是消灭。日记本会被烧毁,他也将“消失”。只有思想警察能读到他写的东西,然后他们又将会将关于它的记忆清除。当你存在的痕迹,哪怕是你随意写在纸上的没有姓名的字句都被清除得一干二净,你要如何向未来呼喊呢?

  4、思想罪不会让人死,思想罪本身就是死。

  5、她们待在一个类似井底、墓穴的地方,一边抬着脑袋看着他,一边慢慢下沉。她们在一艘沉船的大厅里,透过漆黑的海水仰望他。大厅里有空气,他们都能看到彼此,她们在绿色的海水中下沉,很快就被淹没了。他住的地方有光,有空气,她们却被死亡卷走。她们之所以会在下面,是因为他在上面。他们都清楚这点。从她们的表情上,他看不到她们对他的责备,为了让他活下去,她们必须死,无可避免。

  6、过去时时刻刻都在被修改,被要求和现况相符。如此,党的所有预言都是正确的,任何违背当前需要的东西都不允许留有记录,历史就像那种可以被反复重写的本子,只要需要,就可以涂涂抹抹。而一旦这项工作完成,人们就无法证明历史被伪造过。在记录司最庞大的处里,人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回收、销毁一切不合时宜的书报文件,这个处要比温斯顿所在的大得多。

  7、一个小时前还不存在的奥吉维尔同志,现在他却成了事实。他有种感觉,他造的出死人,却造不出活人。在现实中从未存在过的奥吉维尔同志,现在却存在于过去,当伪造之事被遗忘,他就会像查理大帝或凯撒大帝那样成为真实的存在,且有证据可以证明。

  8、你不明白新话的目的就是缩小思考范围吗?让每个人都不会再犯思想罪,因为找不到可用来表达的词汇。每一个必要的概念都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这样它的意义就受到限制,它的次要意义就会被消除,被遗忘。第十一版和这个目的相距不远。但在我们死后,这件事还会继续下去,词汇的数量每年都减少,意识的范围也跟着变小。

  9、你要如何判定其中的哪些是谎言呢?现在,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比革命前好了,这可能确是事实。唯一相反的证据来自你骨子里的无声抗议,这是一种本能,你觉得你无法忍受当下的生活,认为之前的情况一定有所不同。他突然觉得,现代生活真正的特点并不在于它的残酷和缺乏安全感,而在于它的空洞、晦暗和了无生趣。看看现实的生活中,它和电屏中没完没了的谎言毫无共同之处,和党宣称的理想目标也毫无共同之处。

  10、一切都隐遁到迷雾里。过去被清除,清除的行为本身也被遗忘,谎言成为真理。

  11、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它成立,其他一切皆是如此。

  12、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13、她说这是伪装,如果你能在小事上循规蹈矩,你就能在大事上打破规矩。

  14、温斯顿不知道多少年轻人会像她这样,这些年轻人都是在革命后长大的,什么情况都不了解,他们眼中的党就像天空一样,是本来就有的,不会改变的,他们不会反抗它的权威,但他们却会像兔子躲避猎狗那样躲开它。

  15、若你爱某人,就去爱他,当你什么都不能给他时,你还可以给他爱。

  16、恐怖的是党的所作所为让你相信仅凭冲动,仅凭感情什么都做不了。而同时它又将你身上所有能左右物质世界的力量剥除。一旦你落入党的掌控,不管你有没有感觉,不管你做一件事还是阻止一件事,都没有什么区别。你终究会消失,你和你做的事都不会再被人听到。在历史的大潮中,你将被被清除得一干二净。

  17、

  《1984》读后感(三):有一种哭无泪

  这本书多么久负盛名,恐怕没人说得清楚;但是这本书的影响之深远,却是显而易见,被译成了62种文字,在110个国家遍布读者,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时代周刊》评论其是最好的100本英语小说。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日,我拿起了这套英汉两版的《1984》开始阅读之旅,我只是想看看它为什么受到这么多读者欢迎,其在豆瓣上的打分高达9.3分,得到了强烈推荐。我想知道原因。

  书一打开我就没有放下。外面阴天房间有些阴暗,在这样的天气下读一本阴郁氛围的书再恰当不过。故事的开始时间是初春,四月份——这是林徽因笔下的人间四月天,浪漫温情,而在主人公温尔顿看来,却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恐怖抑郁。我幻想书中的天气,英国多雾,少见晴日,这样的天气暗合了主人公的心情。

  书中的生活毫无秘密可言,无时无刻不在监视之下。有一个屏,不仅要向你强压推荐政治观点,而且还在时时时刻刻记录你的生活。你的喜、怒、哀、乐都在其监视之下,你不能表情过于丰富,你不能在家随意表达观点,就连写日记也要谨小慎微,就算拿一颗白灰作为翻动的标记,还是无法逃脱无处不在的监视。这让我想到了前一阵风靡过世界的真人秀,一个人被关在一个玻璃盒子里,其生活起居都供人们参观,一时还好,一世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个代价惨重,如果用幸福的生活和生命作为交换,是苟且活着,还是幸福一时壮烈地死去,如果无法抉择,只有活着。

  在极权主义下,就算谈一场恋爱都变得奢侈。亲吻、拥抱,这些似平常的动作,却也要想尽办法、费尽心机。在男女主人公约会时,一直有个中年妇女在窗外唱歌,这歌成了约会的背景。这歌就像阴云密布的天空中,透过层层厚云中的一抹阳光,尽管黑暗得让人透不过气,至少生活还有歌声。极权主义扭曲了人格、亲情、爱情,把一切美好的事物打碎,任人践踏,而看的人却还要拍手叫好,此刻已无灵魂可言。唯有歌声安慰,尽管歌词不是那么美好。

  最终,温尔顿还是被改造了,改造成一部极权主义的机器,无感情、无色彩、无快乐……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美妙可言。

  这是一本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何谓寓言?百度百科上说,寓言或者寓言故事通常是一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只不过,这是一部长篇,但其警世的智慧却依然深刻的存在。寓言让我们不忘过去,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1984》读后感(四):1948-2017

  阅后让人后背一凉。

  讽刺的是,一本写于1948年的小说,竟能如此准确的预测很多事情。通常而言,含有过多政治隐喻的作品,都很难有长久的时效性。他们只能针砭时事,讨论当下和不远的将来,然而本书即使是在超过半个世纪后,也依旧振聋发聩。

  我一度以为温斯顿能够成为反抗浪潮中的一份子,随着滚滚洪流进入下一个时代。然而作者的笔触残忍得可怕,在集权的社会统治下,又怎会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呢。最终温斯顿还是被“Big Brother”驯服了,成为了庞大社会机制中盲目的一个零件,理解了2+2=5的道理。

  作为反乌托邦经典三部曲中最为出名的一部,本书在上世纪也一度成为欧洲的禁书,历经长久的岁月后 ,早已成为了文学经典。遗憾的是,我觉得本书在目前的社会中,被过度解读了,成为很多人攻击大陆当下政治政策的工具。其实我们还远远不到1984这个地步,现在没有到,至于以后会不会到,就要看新一代的年轻人了。

  《1984》读后感(五):争取自由民主,反对极权统治!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深度的书。

  全书讲的是处于集权(或者说极权)社会下的温斯顿,由于生活中的种种不满,开始反思所处社会的合理性,并从思想和行为上开始反抗起来,最主要的应该还是思想上的反抗。可是这一切都逃脱不了思想警察的监控,最终他被抓,然后被思想改造,直至屈服而结束。

  看完这个小说,不禁让我在想,社会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越来越自由平等?还是越来越限制独裁?联想到现实社会,自我感觉是人越来越自由了,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了。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如果大家都发展到一样的水平了,那么还需要统治者吗?恐怕很难有人再想要被管理了吧。因此,如果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为了维持这个社会的稳定性,肯定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例如通过战争来消耗过剩产品,通过劳作来限制人身自由,通过思想改造来迫使人们屈服。文中的统治者思想改造做法更为极端,直接改造语言,让人们无法产生反抗的思想,细思之下,手段高明,惶恐至极,人已完全沦落为服役的工具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984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