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饱》是一本由欧阳应霁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2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饱》读后感(一):最爱的是书名和序
欧阳应霁的《半饱》一如他的一贯风格,文字淡雅,图片精美。真正的图文时代。适合闲来无事时候慢慢品读。书名和序言我都很喜欢,并且赞同——生活绝对是一份大餐。所以对钟爱的人、事都要保持距离,万万不可沉迷。只有保持中正的情缘,这种钟爱的情绪才可能得以长久。否则就会像吃坏肚子一样,把原本的美好破坏,实在不合算。书里有一些小细节也颇讨好,比如说蜂蜜,“遇上真爱,开始懂得什么叫不离不弃”;比如说红肉,“我也尽量不吃红肉,除了广式清汤牛腩面、陈皮牛肉球、京式涮牛肉涮羊肉、韩国烤牛肋骨、凉拌生牛肉……”哈哈……大快朵颐,痛快淋漓,大抵就是如此了。全书唯一的遗憾,就是书中的材料太不好找。尤其是香料,比如鼠尾草、罗勒、柠檬草等等。不能下厨亲手操作,吃不到嘴里,不过看在眼里亦是好的;)
这本书是我的生日礼物,闺中秘友送给我。真是知己——我是那么爱吃的一个人。基本上没有畏惧的食材,端到我面前的都敢下口。好吃生食,鱼生贝壳,但凡海鲜都中意生吃以保证原有的鲜味。这个不是说我的嘴巴不挑剔,不好吃的东西我宁愿饿肚子。其实成都人的嘴巴大多挑剔,生长的地方太过得天独厚——川菜文化中心,所以自幼就有回锅肉、宫保鸡丁惯着宠着,以至于一出三峡就叫苦连天,在外过不得十天半月就必须回家。很多不了解川菜的人以为川菜就是辛辣,其实不然。川菜中不乏清淡的口味,而且做到极致的一道名菜更是不见半点辣椒。“开水白菜”——是用n种汤料过滤熬制,鸡、鸭、海鲜,到最后汤料清澈见底,宛如一碗清水,最后加入白菜最鲜嫩的菜心部分。而汤喝到口里却鲜香无比,口感层次丰富,大有别有洞天的味道。我甚至觉得这道菜很有佛家的气质——得道的大和尚,他们都有本事从清水中喝出千般滋味。大喜大悲都已经尝尽,表面的平淡下掩藏着当事人才明了的滋味。正如开水不是开水。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待在BONNA CAFE,翻完了此书。
7月25日当天上海的天气忽晴忽雨,刚刚才见街上的行人顶着皮包仓惶四散,现在再向窗外望去,阳光当头连闪闪发光的小水塘都已经消失匿迹,路上的小姐们纷纷把雨伞当了阳伞,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
ONNA CAFE的老板老朱是个在云南开了好多年CAFE又在上海开了好多年BONNA的香港人。店里会放BEBOP,挂他的摄影作品,还有书架。欧阳霁齐,霁齐此词也和这天气碰了一个巧,然而此书风格也确实很和BONNA CAFE,看似平常可忽然就转了个弯兜进一片好玩新鲜的天地里。
书里的美妙的词句我都忘个精光,只记得书的色调与图片的光影明暗实在令人舒服实在很“香港”,只记得每个甜点上的草莓每个面点上的橄榄都有个故事,只记得欧阳一头白发捏了个番茄,只记得他反复提到他常常无法“半饱高潮”。
期间我还遇见了老朋友sissi,她给我画了画留了句子,一切都很好。
反正我也没吃到欧阳的美味,可能我在BONNA才真正的半饱高潮了一回哪。
《半饱》读后感(三):美食100,只取50
当初认识欧阳应霁,是在《周末画报》(那时还仅卖3块钱!!太值了!!)的那篇《少吃多滋味》——菠菜毛豆意大利饭!光那句“重量级美味”就让我口腔湿湿的,恨不得把报纸看出一个洞,洞后面就是那碗饭!!
后来才在书店看到了《半饱:生活高潮所在》,封面我喜欢,古典的调子,果然美食是始终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内容我更喜欢,饭桌真是生活的浓缩与升华处;再看作者,原来是他!我对这家伙给影响深刻,因为他名字中的“霁”,我不认识!(汗,这有什么好骄傲的)然后我竟然查了字典!还是用部首查字法!!天,我有多久没查过字典了!不过“霁”字解释很好:雨后或雪后转晴~很美好,很明亮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喜欢作者讲话的调调,有点懒懒的,有点小聪明,有点幸福,有点满足的感觉。对,感觉对上了!
《半饱》读后感(四):不劳动者不得食
其实我挺喜欢台湾作家欧阳应霁的,尽管有朋友对此深表不屑。一个不务正业的建筑师,他的这种身份就让我颇有好感,因为我自己也常常的不务正业,不过没有他那么会生活。一个灰白头发的小老头子(我不是追星族,所以从来也记不住某某人的生辰八字,反正他长得像小老头子),却戴着一副时髦青年钟爱的何况眼睛,所以看见他的照片总是会微微笑起来,北京说那叫“各色”。也不知道他的头发是本色还是染的。
临睡前看他的《半饱》,世界各地的精致美食总让我在关灯的一瞬间偷偷咽下一大口口水,真的是“垂涎欲滴”。我一向贪吃,会做的却极少,半饱也常常因为缺乏自制力而做不到。于是真的羡慕这个细腻的男人,可以饶有兴趣得在厨房里摆弄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并且最后的成品往往美丽动人。
不务正业看来也要分境界高低的,在我蜷在家里当沙发土豆的时候,人家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书上说,提拉米苏一定要在加工出来的当天吃掉,才能保证味道的甜美。可怜我长这么大就只吃过好丽友装在盒子里的提拉米苏,保质期往往长达N个月。也是,不劳动者不得食,我既不能随心所欲去意大利吃最地道的提拉米苏,也不会自己动手做甜点,所以吃好丽友也是罪有应得。
发誓有时间的话一定要痛改前非,彻底和那些粗制滥造的食物决裂。我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发誓了,但愿这次能有效。可是忽然想起来中午又要去单位食堂吃……我狂郁闷啊。
可见,劳动者得食,但是还要分干什么。比如稳定的工作、坐在办公室里——结果就是你除了食堂别无选择:(
《半饱》读后感(五):迁客骚人
如果旅居在外,身无长物,只能带一本小书放在枕边作为慰藉,你带哪本书?
我带的是欧阳应霁的《半饱》。
如同他的书名,他的书我从来没有耐性和激情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买了有两年了,只是闲来无事翻上两页。
闲闲散散的文字,美美的图,如同睡前的点心,啜上两口就够,不必吃饱。
《半饱》的封底上写着:
一个擅长设计、见闻广博,
如果他恰巧又精于厨艺,
你可以想像,他的美食世界必定也精彩万分。
欧阳应霁这个人,我谈不上推崇——太杂太散,缺乏定力,成不了大家
但是喜欢是一定的。
生长在香港,留学在意大利。
走过看过吃过不少地方。
他的赏味,是中餐化的西餐,或者西餐化的中餐——
这点我相当欣赏。
见得多了,自然就会开始混搭
印度的味料,台湾的食材,法国的烹制技巧……
掌握了基本的要义便能开始混合创造
对生活的热情无非是如此:
眼里容得下这大千世界,
亦不忽视细节
如同对一颗纽扣一条丝带的执着
也如同对一只沙发一席墙纸的执着
这样就好。
套用一个古代的词儿:迁客骚人——
我来说文解字,就作四处漂泊又喜发点文骚的人。
遥想起一群古人,上数李白苏轼欧阳修,下至袁枚唐寅徐霞客
哪个不是能书擅画又懂得美酒佳肴?
可叹的是,古代中国,有点才情的人都想着得要做官
——真要是仕途倡顺了的人,最后在文艺上倒成不了气候
那些遭贬谪的,无心向仕的,懂得尽早告老还乡的,
这些古人要是生在今天,不知道能多有作为呢——
大学毕业了到欧洲美洲旅游旅游,写写畅销书,开开杂志专栏,连字儿带画,就可以过得潇洒舒坦
一不小心得个什么文学奖,再跟电影导演亲密合作合作,开个新浪名人博客
哪还有我辈的生存空间啊。
这一扯就远了。
哎,《半饱》若不是靠了些漂亮摄影和异国风味,哪能比得上《随园食单》呢?
原文发表于:
http://chitchytalk.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html
《半饱》读后感(六):方寸之间
前几天看欧阳应霁的《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有一段推荐语这样写道,“一个擅长设计、见闻广博,对生活永远有热力永远有好奇的创作人,如果他恰巧又精于厨艺,你可以想像,他的美食世界必定也精彩万分。他对待厨房不会规规矩矩,每道料理每样食材都有乐趣。”很舒服的阅读体验。我想,我暂且还没有那样的境界去摆弄柠檬叶,月桂叶,迷迭香,鼠尾草,但是我看的乐在其中,原来,在厨房里,有些乐趣,有些东西是相通的。
每次看到金融街食堂的饭菜就失去了食欲,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每晚必自己亲自做菜,第二天中午便可以有多余的带到公司去。
从等公交车的时候就在考虑晚上做几个菜,吃什么,等到家门口了,还是没有定下来,有时候选择太多,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于是让胡豆豆出去买菜,走之前还特意问他,你买什么菜,他留下一句,我去看看有什么菜就是关门的声音了。
不一会儿胡豆豆就回来了,手上两个大大的袋子,我赶紧接过来一看,细长的紫茄子,扇形的白平菇,不错不错,平菇炒肉,至于烧茄子,就稍稍有点犯难,茄子虽然好吃,俺还从来没有对付茄子的经验。于是搜肠刮肚,想到了在长沙时必点的“长豆角烧茄子”,可惜没有长豆角,那就“茄子烧茄子”吧,于是赶紧上网搜食谱。
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下厨的天赋,起码有一种向往,虽然在家的十几年和在外求学的七年里,从来没有真正做过几次菜,但是每每看到电视中播“某某厨艺大赛”,“某某私家菜”时,我便是忠实的看客。每每看到新奇好看的菜式,总是默默记在心里,想着哪一天也要自己尝试一下,无奈日积月累,大都只是记住了菜的样子,烹调的过程慢慢早就随了时间淡忘了。但是如今一旦有了自己的厨房,我却如鱼得水般的被激活了,我会花心思的改变菜的配料和做法,当然,让我得意的是竟然没有苦了当小白鼠的人。
回到我的“茄子烧茄子”。按照菜谱上的做法,我在切好的茄子上撒了一层盐,在小白鼠的强烈要求下,只撒了薄薄一层,先盐渍一下,据说这样处理后的茄子吸油少。然后,指挥小白鼠将辣椒和姜片切成小碎末,然后我去收拾平菇,看吧,我还没忘了今天还要做“平菇炒肉”的~~
再次回到我的“茄子炒茄子”。可能是浸渍的时间不够长,我想把茄子上的水挤压出去的时候,水只走了很少一部分,茄条还是精神饱满的躺在碟子里。
不管了,差不多了,要下锅了。
油烧热了,我放进去一勺白砂糖(据说可以保证色泽,不过结果证明对俺这次没作用),等糖都化了,把茄子放进去炒。茄肉略黄,茄皮略皱,在变色之前我将茄子起锅放在一边。
遂换了小火,少油,把混合好的辣椒末和姜末放进去,又加了豆瓣酱炒,恩,很香。开大火,倒入茄子进去。温度上来之后,迅速翻炒,让每一块茄子都均匀沾上调料,就在这个过程中,我眼巴巴的看着茄肉的颜色越来越深,茄条也因为吸饱了油而个个心满意足。加盐,加鸡精,加水,闷了会儿,很快,汤料吸收完毕,多余的部分也不见减少,于是决定起锅。
颜色不见得多待见人,但是香味仍在,心里安慰着自己,很麻利的炒完了“平菇炒肉”,最后我浇上水淀粉的时候,我用电视中美食节目里主持人夸张的语调说:“每块儿菇和每块儿肉都均匀的挂上了汁儿,真是perfect!”我觉得这道平菇炒肉完美极了,完全可以和饭店里德媲美了,马上逼着小白鼠吃一块儿然后等着夸奖,“恩,就是,就是,好吃好吃........” 虽然说吃人的嘴短嘛,但我还是很开心,要不是有小白鼠,我还不乐意做呢。hoho!
后话
我想,喜欢吃,喜欢自己手忙脚乱做给自己和家人吃的人才是真正热爱生活的。奔波于北京,天津的一年里,天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辗转于大大小小饭店餐馆,让我的味蕾和肠胃接受着重重挑战。如果哪一天如果能真正的放松下来,周末或是下班之后,周旋于案板之间,火光明灭,专注于手里茄子的色泽,陶醉于的肉片儿挂上的汁水,看普普通通的食材在自己的手里渐渐丰富起来,心无旁骛,真的是给身心的一种放松。窗外云卷与舒,亭前花开花落,在这方寸之间,我大可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了。
《半饱》读后感(七):我饿了,所以我又把你翻了一遍
翻欧阳先生的书,哪怕是写吃的,都能感到收获很多。
比如他写吃的,会在每道菜写感悟,或者写来历,甚至写很哲理的东西,所以每次还没看到菜谱和做法,我就先被他的文字感动的要死。
再来说说他写的菜,工序很简单,看着就觉得马上能上手了,但是想来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也必定是很细腻对生活要高追求的男生才会在怎么搭配这些菜上花时间。
也许天下的女人都一样,比起去高级餐馆,更愿意和会做很多可爱的菜的男生一起在厨房的感觉吧:)
当然不得不说的一句,他的食材我在学校附近的超市搞不定,大概只能去麦德龙觅觅,等我一个人住的时候再说,呵呵,这本书先好好屯着,只是,我此刻好饿啊,夜已深。
《半饱》读后感(八):主菜过后还有甜品,只有半饱才能引起更多的期待
爱上这本书,是在天津的天马书友会。
这个书友会位于平山道,斜对面是实验中学,我的初中母校。
实验中学的大操场有网状的围栏,透过空隙,可以看到一条很美的单行路。那时候上体育课,除了不停的跑步,就是和好朋友手牵着手走到围栏旁,望着这路聊天,或发呆。
这条路就叫做贵州路。忽然觉得名字美。
骑车骑到贵州路,母校的孩童笑颜如花,不知道他们哪里来那么多快乐。于是拐弯上了平山道,去看母校的大门,再骑过去,就是天马书友会,小时候经常中午躲在里面看书的地方。
一点没有改变,牌子还是那旧旧的牌子,几个大字班驳的很。破的很。也让人怀念的很。
我想这就是一见钟情的好地方。邂逅了欧阳的这本书。被书名打动。打动我的还有另外一本书,叫做一个人住。也是欧阳的。
比起住,更喜欢吃。因为吃是不寂寞的。有色彩有味道,进入胃口的感觉,温暖而实在。
碗里碟子里的美好食物全部被胃口、血液消化吸收。多好的感觉。
况且巨蟹座的人原本喜欢烹饪,原本也爱凑热闹,原本就喜欢让各种各样看起来很合的食材,变成真的合。
不过一直不胖。可以在一个晚上看一本书吃掉一整盒DOVE,照样不胖。我不是半饱的遵循者,也遵循不了。一定要吃的饱饱的,才有力气读书有力气寻找生命中的欢乐。
可是将半饱作为生活的原则,我是同意的。
喜欢一本书,不要扎的太久。曾经看一本书看到把书翻烂。后来好多年,都没有动它。里面的细枝末节,我了如指掌。看,还有什么好看?
爱人也是如此。喜欢一个人,不要喜欢的太疯狂,给他留一点空间。于是自己也多了一点空间。不要占有百分之一百,哪怕这人是你百分之一百的男孩、女孩。
梦想中的婚姻是他一直爱我。孩子听话。我的工作虽然也忙也累,但不足以消灭掉我对人生的期待与从容。我会给丈夫和孩子做饭做菜,让一大一小都健康快乐。
回家时候他能给我一个吻。
彼时,一定按照欧阳应霁的半饱菜谱,从意大利调来那个什么帕的奶酪,专心做一桌好菜给他们吃。只是——
我要他们吃好,吃饱。
《半饱》读后感(九):半饱,就是矫情
书名相当高明,表明了一种超凡的生活态度,加上三联书店的牌子,我虽然有点犹豫,最后还是买了。按照作者的观点,意大利面条包装上写着得下锅九分钟,他也得坚持减两分钟。站在买书者的角度,看这本书,应该是了解一种超凡的生活方式,可是我看不到这点。当作食谱来看吧,里面充斥这各种稀有的食材,总要夹杂这几个意大利语、英语,显示出作者的教育水平。如果说食物图片的精美是书的亮点,那么每过几页就插入几张作者吃东西的照片,让我没有往下看的勇气:作者简直不是一般的自恋。
可以说,作者不是一般的有品味,不是一般的时尚,不是一般的自恋,不是一般有个性,对颜色不是一般敏感的人。只是如此矫情,真不是我等一般人能承受的。
《半饱》读后感(十):如果你知道怎么生活,也许就知道了怎么奋斗
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把奋斗两个字挂在嘴边,在我看来也许只有像樱木花道那样一直充满着干劲,为了理想把其他都抛在脑后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强者。可是,自己,自从进入初高中时,就已经很难做到把什么都抛在脑后,只是一味的学习了
是我变了吗,还是像樱木一样的人只活在漫画里。没有杂念,没有勾心斗角,跑五百圈仍然带劲的叫老爹,见到晴子就两眼眯成一条线。。。。。
到了现在,进入大学,乃至接近毕业,我仍然放肆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不分轻重,花了自己半个月的生活费就为了买一套喜欢的精致茶具,没钱了,仍然眼都不眨的买下一只很让人赏心悦目的杯子。
有时候对自己的任性深恶痛疾,有时候连自己都对自己很无奈。
但这就是我自己,又能怎么办呢
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放肆之余好好地看书,在挥霍一面的同时,深入简出。
嗨。。。。。
但是,也乐在其中。
在我看来,生活的过程不全在于目的地,有那么一部分,他来自于生活过程,生活的本身若都是紧张,压力,那就不再是生活,而是疲于奔命。
在奋斗的同时,享受生活
也许就该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