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10篇

  《大唐泥犁狱》是一本由陈渐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一):这段历史:真的还是假的?

  这书,翻阅之后,对大山之下的宏伟工程很是惊叹。这段历史是真实的么?想想这是本小说,不太可能吧。

  唐太宗李世民,竟然会对这个工程有所了解,排除许多“侦探”来调查。并假借中计深入地狱”走了一趟。

  即使了解到这个过程,但他还是对“地狱”中的经历没有全盘否定,有着怀疑,这也就是“工程”所得到的结果,也是高僧玄奘所期待的。这段经历让李世民的后半生中止不住心中的恐惧一生中广建寺庙,超度死在自己手下的亡灵。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二):无神论者重写西游记前传中的“唐太宗夜游地府”部分。推理悬疑非常精彩,揭秘部分很牵强。以下严重剧透

  本书是一个推理悬疑故事主人公是玄奘,配角之一是唐太宗。前半部分推理悬疑特别精彩。后面揭秘我比较失望明显是文科生编的,以古人技术,不可能实现那么浩大的工程。

  我认为用明显超出古人水平的技术来圆故事,跟用鬼神来圆故事,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没法把故事说圆的时候作弊的手法。

  以下是我记忆中的故事主要情节,【】中是我对书中情节的批注:

  1:玄奘想在西行前找到自己的二哥再见一面。玄奘一路寻到了河东道霍邑县,借宿霍邑县令郭宰家中。

  2:第二天在郭县令家中小花园内,玄奘差点被人射死。

  3:当天晚上,有人给玄奘下了迷香,把玄奘背到郭家的水池中想淹死,幸亏玄奘的天竺仆人菠萝叶会瑜伽,危急时刻出手救了玄奘,杀了刺客。大家发现刺客居然是霍邑县大户周家的公子

  4:玄奘带着菠萝叶去霍山寻访兴唐寺,先路过一个判官庙,又遇到有人放迷香,引诱玄奘和菠萝叶掉下陷阱。危急时刻菠萝叶使出瑜伽功夫把刺客拉下悬崖,玄奘舍命把刺客抓住,发现刺客居然是郭县令的女儿绿萝,玄奘明白了前面两次刺杀也是绿萝干的。【我认为这里有一个逻辑上的漏洞:判官庙的陷阱是谁设置的,为了什么?绿萝为什么熟悉这个陷阱?】

  5:绿萝偶然发现自己母亲跑到兴唐寺跟空乘和尚幽会,杀了空乘,跑了出来。

  6:绿萝告诉玄奘自己杀了空乘,玄奘不信,带着绿萝找空乘,空乘果然还活的好好的。空乘让绿萝找刚才杀自己的房间,找到后发现院子里有不少灰尘绝对不像是刚有人来过。

  7:玄奘跟空乘细谈,空乘撕下面具,他不是空乘,是郭县令的前任崔钰,崔钰上吊自杀后郭宰接任。其实崔钰没死。空乘和崔钰经常互相扮成对方办事。【这需要个人身材声音都比较像,就算是这样还是会有许多生活细节会被周边人发现】

  8:玄奘和菠萝叶深陷郭钰的陷阱中,好容易逃出了陷阱,还是被抓进了另外一个牢笼中。

  9:玄奘和菠萝叶被狱卒带到了一个人面前,玄奘大吃一惊,居然是唐太宗身边的国师法雅。

  10:法雅给玄奘揭秘:法雅动用佛教的全国资源部下了一个天大的局,希望能让佛教避免再次被灭:把霍山山体内部几乎挖空,按照传说中的阴曹地府的格局做装修,使用风力和水力做动力,让传说中的阴曹地府的巨大机关真的动起来。地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兴唐寺。崔钰在上吊前负责地上工程,后来假上吊进入地下全职负责地下工程。玄奘二哥长捷是这个项目的联络人,后来带一个富家小姐私奔了。

  11:唐太宗巡视山西,到了霍邑,夜宿兴唐寺,被迷香薰倒,被顺着地道带到地下,清醒后被假扮地府判官的崔钰带着游地府,看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惨象。

  12:玄奘和菠萝叶从牢狱中逃脱,跑到了地府中的唐太宗面前,跟唐太宗一起还阳。【这里貌似又是一个逻辑上的漏洞:还阳的时候玄奘和唐太宗一起跳入水中,唐太宗醒来后衣服是干的】

  13:唐太宗告诉玄奘他早就清楚这个阴谋,但是利用佛教规劝人心事情还是可做的,他不会灭佛教。

  14:郭县令、郭夫人、崔钰三人见面,郭县令让郭夫人跟着前夫崔钰跑,自己掩护,被赶来的唐太宗乱箭射死。崔钰流血过多死了,郭夫人自尽。

  15:玄奘如期西行取经。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三):在历史的空白处写写画画

  对于历史悬疑类的小说一直很感兴趣,这其中又分为架空和推导,前者选定某一历史时期,安插进一段故事,后者从史料里加以分析,推导出一段故事,并加以还原,后者类似于历史的侦探,而且都颇有些恶趣味,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曾有多少惊天大案淹没其中,我相信,当时若有人详细记载,也必将成为一部部优秀的推理小说素材,毕竟现实比小说更加离奇。

  (《终结者外传:莎拉传》第二季中有一集便有点这个意思,翘翘跟一个档案管理员一起从档案中寻找线索,解决了一起天网的阴谋)

  曾有幸读过一本明代判词汇编,判词,古代的结案陈词,并无一定成规,格式,因各级官员的个人素养、文采的不同,这些判词写的有文采斐然的,有枯燥无味的,编者当时的想法,便是让人领略并欣赏其中的意味,但书有千面,任何人都能从一本书中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一面,我就从中读到了推理探案的一面,因为是判词,所以从案件的开始到侦破过程到结果,都详细的说了一遍,这些案件或大或小,却都是极佳的素材。

  对于大唐泥犁狱这本书,我感觉介乎于架空和推导,如果硬要选择一个,我更倾向于后者,正如本书封面所言,这是西游记的前传,讲的是玄奘取经前的一段故事,西游记看过的人太多了,不知其他人如何,反正我是从没有想到,西游记【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段历史,作者结合史料和虚构,虚虚实实之间,竟将这一回演绎成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悬疑故事,必须得赞一个。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四):大唐泥犁狱封面简介

  佛言。十八泥犁。

  人所犯以事善恶轻重入犁经。

  ——《十八泥犁经》

  大唐武德六年,神秘僧人造访河东道霍邑县衙,县令崔珏随即悬梁自尽。本是异事,亦生异闻。传说崔珏乃是入泥犁狱做了判官,审善断恶,掌管轮回

  数年之后,高僧玄奘为寻兄长来到霍邑,深陷迷局。县衙之鬼非鬼,谋划之人非人。判官庙成凶邪地,兴唐寺如虎狼穴,真相扑朔,诳语迷离

  与此同时,天子李世民出巡霍邑,入住兴唐寺,却遇玄武门事变已死的兄长在地府告状,引来无常索魂……地狱乃是人为,妖孽栖于人心,逃得出三千泥犁狱,逃不出内心的刀山火海

  帝王,名僧,才子,权臣,以百年佛运为枰、大唐江山为子,对弈一盘阴森诡谲、如刀如锯的棋局!谁是十八泥犁狱的最终主宰?大唐国运迷局究竟如何?小说杂取稗官野史笔记传奇,在历史的空白处驰骋奇诡的想象力,演绎一出奇绝千古的西游前传。

  帝王、名僧、权臣、魔女,神秘惊悚的西游前传;

  说禅、论道、理俗、斗法,亦真亦幻的东土地狱。

  地狱乃是人为,妖孽栖于人心,逃得出三千泥犁狱,逃不出内心的刀山火海。

  审断阴阳,鬼判原是人身;

  论说是非,佛子误入魔途。

  老僧谋国,为天下举屠刀;

  帝王入局,为凡俗寻真相。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五):匠气十分,才气三分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考究,以致于书里每一个细节都极力在还原当时的场景,比如人物服装,吃的东西,坐具是榻而不是一屁股坐在什么椅子上,而且据另外一篇评论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34499/

  崔珏这个角色的原型是西游记,原是崔判官给太宗私补阳寿的情节,书中巧手改换,另开天地

  而且书里面有很多偈语,是历史真实的高僧所言,日后有空抄录在下,还是很有趣的。

  但是作为一本历史悬疑小说,而不是历史考据小说,此书最大的问题在于——情节!人物!情节!人物!

  其实故事本身还是有不错的悬念性的,但是讲述实在是太糟糕,作为一个已经被各种悬疑小说吊高了胃口的读者来说,在后半段玄奘进到地下的时候就已经猜到了结局,而前面长长的铺垫,总缺乏一种节节深入,引人入胜的张力,总显得不紧不慢,缺乏紧张感。当然,各花入各眼,如果说作者的愿意或者喜好就是徐徐道来,那只能说这种类型并非我的菜。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里面人物的性格设定,玄奘是发光的男主角就不说了,把男主角设计的如此出世完美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很难让读者有代入感,从而就少了一种身临其境体验,如果加上情节又不是很有吸引力,就很难得让读者一直有兴趣追下去。另外,里面个个号称出尘出世,绝顶聪明心狠手辣的主儿,最后做出的结果竟然是让李世民来了一个地狱一日游,是不是太儿戏了?何况居然来!真!的!下油锅就真的下油锅,入火海就真的入火海,这也太实心眼了吧,就算是古代,也是有戏法、障眼法这种东西的!更何况,就算李世民当真了,要知道,人是善变的,几年之后,梦里的冲击被时间冲淡了,他又变卦了呢?而且,这么大的工程,当真就以为无据可查?这工程堪比现在三峡,你以为你偷偷造一个三峡工程,真的就无据可查?就算山榻了也是能查的出来的好吗,这么多人,能保证都死在里面?这么多人,不吃喝拉撒睡?不跟外界往来?跟外界往来,能保证一丝风都不露?这些人买了什么卖了什么说了什么,当真无据可查?而且最令人无语的是,居然一开始李世民就打算顺手推舟,跟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那还!搞!个!屁!啊!这么一个地狱一日游不就等于白搞了吗!这么多人不是白死了吗!

  建立在这个不稳固的故事上,整个小说中的情节、人物以及人物的反应,都显得很不真实,忘了谁曾经说过:好的小说里的人物,是让读者觉得他理所当然就是这么动作,这么说话,这么做事的,似乎是人物自己在行为,而不是作家控制他。而在这篇小说里面,所有的人的反应都显得矫揉造作的虚假,几乎一眼就能看到后面被作者操纵的丝线。

  所以我觉得很可惜,小说就像人一样,有的人五官端正,无可挑剔,但美则美矣,毫无灵魂,有的人虽然五官缺点一大堆,但莫名就是抓人眼球,有一种独特魅力,这篇小说,要说细节,可以说精美无俦,但纵观全局,则匠气有余,才气不足,只是才气这东西,真是上天赏的一碗饭,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作者笔力至此,也算是尽力了吧。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六):借史推理

  一直很喜欢看日本的推理小说,虽然小说里的总会去干一些我们看起来无所谓,不必要的事。可情节连续,思维缜密,甚至还带着宅男般的闷骚。

  可中国的这些个小说就意味的借鉴,没一点新意。

  可陈渐老师这借史来写推理当真是妙绝。

  我看推理小说从来都是只看四分之三,除非结局让你不能自己。这书我就311页,甚至附录。这大概也是一种认可吧。

  真心期待陈渐老师能再写几本推理小说。

  大爱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七):历史与传奇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时代之一,开国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长久社会稳定,稳定则带来当时傲视寰宇的繁荣。在政治开明生活富足的大环境下,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超越前朝的发展态势,其辉煌成就成为如今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数量庞大、风格鲜明且类别丰富创作下,除了威名不坠的唐诗之外,当属内容多为记载奇闻异事的小说。这种建立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的小说文体生活气息浓厚,透过鬼狐仙怪表达世态炎凉,名篇如《博异志》、《玄怪录》、《酉阳杂俎》与《枕中记》等等,盖其内容包罗万象,遂被后世称为传奇。

  又或许因为唐朝政治斗争激烈缘故,在唐传奇浩如烟海的文字世界里,常常有耐人寻味的隐情。《唐太宗入冥记》一文算是比较有趣的一例。此篇最早发现于上个世纪初期出土的敦煌藏经洞内唐代残卷中,建国后王庆菽先生将之整理收录于1957年出版的《敦煌变文集》中。尽管颇具争议性,却是如今难得一见民间话本传奇。大致的意思是唐太宗李世民被玄武门之变中被杀掉的兄弟建成、元吉告上地府,阎罗王派鬼卒拘唐太宗李世民之魂入冥界,巧遇崔氏后随鬼卒游历幽冥,还阳后派遣玄奘取经普渡众生

  这段传奇并没有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朝代的更迭与文字的魅力反到促使此篇历久弥新,在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的《西游记》的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这个段落里,更是直接成为唐僧取西经的引子,可见民间传奇之魅力。时值当下,国内悬疑小说家陈渐秉持以书娱人的精神,同样在唐太宗地府还魂的文字基础上加以发挥,将卓越的想象力转变成别具特色的悬念文字去填补历史的空白,透过解析稗官野史与笔记传奇去探讨不为人知的历史隐情,演绎出心思巧妙的历史悬疑小说《大唐泥犁狱》。

  《大唐泥犁狱》叙述的是,玄奘西去取经之前,为解后顾之忧,玄奘决意亲赴河东去寻找二哥长捷,没料到竟然卷入一个足以颠覆天下的阴谋之中。佛言,十八泥犁,人所犯以事善恶轻重入犁经。泥犁狱也就是中国民间传说的地府,无论生前贵贱都必须经历生死轮回与善恶审判。在小说中,以玄奘为代表的各派人马无疑都经历了“泥犁狱”的洗礼,所谓入冥与因果相报的佛家禅意迎面而来。人间怨祸与地狱酷刑彼此对应,惨烈景象尽显人性的扭曲,

  据正史记载,玄奘并非唐太宗派遣的官方使者,而是私下偷渡出关,可见玄奘不避刑罚一心求法的坚决,以及,胆大心细逢凶化吉所必备的惊人智慧。因此,小说中的玄奘不再是一心求经普渡众生的得道大德形象,而是合情合理的化身为福尔摩斯一般的民间神探,在繁杂的事物表象下通过观察去获得必要的线索,以佛心佛理感化世人,最终通过泥犁狱一役获得唐太宗的认可,查实真相并得偿夙愿。书中各派人物的面貌各异,计谋天下的帝王、为天下举屠刀的布局者、为职责赴险的不良人、为爱痴迷的情种;他们或是怀才不遇、或是铁石心肠、或是爱恨两难、或是家国两全,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儿女私情令人动容,书中人物都具有刻板史书中无法看见的人性,自我救赎也好,幡然悔悟也罢,正是复杂的人性促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无法挽回的判断与选择。如果说地下工程的鬼斧神工乃至政治斗争的变幻莫测体现出作者的史才与想象力,那么,善与恶的划分在佛家语境下不再是黑白分明,透露出的尘世烦扰与应对的无奈,则足见作者文笔功夫的坚实。

  《大唐泥犁狱》与当下国内悬疑小说偏重心理刻画完全不同,构思之精也加强了小说的感染力,选题上将历史名人与历史之迷糅合为一体,挥洒出一幅诡异莫测的大唐风情画卷。玄奘寻亲的线索与唐太宗出巡河东成为明暗两条线,看似平行的线索却成为作者设置悬念的上佳舞台,历史与传说互为映衬,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佛门与昔日旧臣的出现分别赋予两大人杰对决的砝码,不经意间折射出江山更迭中个人命运的卑微与政治角逐的黑暗。为了烘托气氛和贴近时代,作者在每一处转折时都以佛揭加以体现,在作者技法纯熟表现上佳的演绎下,传奇、历史与小说剧情完美的糅合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值得肯定的当然不仅仅是依靠历史去简单重塑历史与人物,而是能够在往事中钩沉索隐。近代以来陈寅恪等人也都提倡与肯定过小说证史的成就。小说中提及所谓玄武门之变是帝王家争权背景下的血腥产物,然而在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丑陋现实中,真相被历史的风沙逐渐掩埋。本书作者陈渐另辟蹊径以悬疑手法展现政治斗争与历史背景,折射出辉煌盛世下不为人知的阴影;将一代雄主与佛门人杰加以人性化分析的文字是现代语境下的上佳演绎,同时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史互补的特色,给予唐朝开元盛世之初那段阴霾间隙给出颇为有趣的诠释。

  或许,《大唐泥犁狱》本就是一块填补历史与传奇的碎片吧。

  刊今日时代报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八):还原历史的演义——陈渐《大唐泥犁狱》书评

  还原历史的演义 ——陈渐《大唐泥犁狱》书评 华斯比 读罢《大唐泥犁狱》,我的视线重又定在那一行不起眼的文字上——本书根据《西游记》第十回“唐太宗地府还魂”演义,思考了好一阵儿,我才将这篇书评的名字定为《还原历史的演义》。 《大唐泥犁狱》是陈渐老师第一部古代背景的悬疑小说,而且是一部根据《西游记》演义而成的小说。作为一种小说体裁,“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众所周知,《西游记》本身就是一部演义小说,其中有许多虚构的成分,那这部根据其中的章回演义而成的小说会更加虚幻吗?我的书评题目已经给出了答案! 读这部书,自然要和《西游记》的相关章回比照阅读才有趣味。 《西游记》第十回中,唐太宗阳寿已尽,堕入地府。判官崔珏私自篡改生死簿,给太宗加了二十年的阳寿,并送其还阳。直送至超生贵道门,崔判官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自然是唐太宗大办水陆大会,招来了全国的高僧。在众高僧里面,又“海选”出了唐僧陈玄奘法师主持讲授小乘教法,然东土佛教的所谓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而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却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由此可以看出,《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虽然是为了普度众生,但根本目的还是“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然而根据历史记载却不是这样的,玄奘不是贞观十三年奉旨前去西天取经的,而是提前十年就偷偷从长安出发了,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寻求佛法,答疑解惑。《大唐泥犁狱》还原了“唐僧取经”的真实样貌。 作为一部历史悬疑小说,《大唐泥犁狱》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一方面来源于小说中涉及到的初唐的史实、当时的佛教文化(包括对泥犁狱的介绍)、社会民俗等内容;另一方面作者又根据这些史料进行推理和想象,并以此来窥探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这些真相看似虚幻,但可能要比我们所认知的那些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更加真实可靠。所以,亦真亦幻才最真实,让人既不好轻易否定,也不敢轻易相信,徘徊在信与不信的迷惑之间,给人更多思考的空间。 以《大唐泥犁狱》第十五章《这一夜,魂入幽冥》为例,真实感强烈到让读者和唐太宗一样以为小说中的泥犁狱(即十八层地狱)是真实存在的。地狱本是宗教上的说法,是虚幻的,不是客观存在的,但小说中的唐太宗被人设计,进入了所谓的地府,真实游历了地府,但这个地府却不是真正的幽冥,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等他“还阳”之后,地府被毁,他又找不到它存在过的确凿证据,所以才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其实,相比于现代背景的悬疑推理小说,我更喜欢古代背景的作品,由于现代刑侦技术的存在,使得前者故事中的案件侦破和谜团的揭秘更依赖于技术而不是人本身。古代没有指纹鉴定和DNA鉴定,只有仵作的验尸技术还算得上有些技术含量,直到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出现,才形成了法医学理论的雏形。所以古代的断案基本依靠的是断案人细致的观察力和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 可以说,古代背景的悬疑推理小说,剥离了用来侦破案件的技术的因素,突出了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物和故事。有时候这些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而小说中的故事根本就是哪一段未解的历史谜案或所谓既定的历史。历史和悬疑推理,有些时候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历史小说和悬疑推理小说(甚至历史科幻小说,如钱莉芳的《天意》《天命》)在创作上还有其共通的地方。 正如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在《推理的乐趣》一文中指出的:“所谓推理小说,岂不就是史料与作者的推理及虚构的混血儿吗?”又说“以史料为基础,将史料加以重新组合、照应、再加上作者的推理,这岂不就是历史小说的基本写法吗?” 未解的历史谜案可能有许多种解答,正史记载的未必真,野史传说的也未必假,所谓既定的历史也未必是唯一正确的解答。所以,作家们乐于去创作有关历史(尤其是古代历史背景)的悬疑推理小说。而在这些作品中,有关唐朝的作品可以说是最多的也是最为经典的,如: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陈舜臣的《长安日记:贺望东探案集》、伴野朗的《长安杀人赋》等。 而现在,我要在这个经典的书单上添上一本书——《大唐泥犁狱》。 《大唐泥犁狱》真实地还原了暗流汹涌的初唐景象,帝王、名僧、才子、权臣,纷纷粉墨登场,百年佛运和大唐江山被放在了天平的两端,孰重孰轻?玄奘又该怎样抉择? 小说将演义还原为“历史”,让我们透过传说的迷雾一窥历史的真相。 2011年11月23日凌晨 写于上海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九):致那些无处安放的bug

  本书总体来说还是上乘之作,时代背景考究,人物服饰细节都OK,但bug作为一部推理小说还是多了些啊_(:_」∠)_

  1绿萝在判官庙刺杀玄奘时,玄奘暗地派波罗叶搜过,没发现人。而且小姑娘冒充崔判显灵,那声音语调应该很容易辨认是女孩子,她怎么变声呢?而且绿萝如何提前得知两人去判官庙,然后埋伏在那?总不能天天守着吧? 2古代盐铁都是官营,他们即使按佛门的借贷赚了很多钱,但哪来那么多造铁链的铁?

  3长捷早年就和裴相女儿私奔退出计划,但为何玄奘在密道遇到的小厮把玄奘误认为长捷,而且对伪长捷言听计从。

  4密道里修筑泥犁狱的人是战乱遗民,但他们用什么手段囚禁了这些遗民。遗民中包含校尉应该是有武力值和兵器的。而且管理那么多遗民需要很大的武装力量,这笔武装力量哪来?朝廷又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那么多反动势力和劳动力消失而不查探下落【类似,现在知道新疆恐怖分子有3000人,政府怎么可能无动于衷,不去搜捕这些人,反而当做这些人从来没有出现过】

  5李世民说自己提前得知了秘密。但裴相做的是相当于造反的勾当,即使皇帝再大度也不可能放过他,所以他要是真做了,绝不可能告诉皇帝,只会死的更快。毕竟曾经有动乱之心,皇帝怎么能放心让他继续活着【泥犁狱这帮人钱、人、兵器都有,即使说不造反,有这个实力,皇帝能安心吗?】而且皇帝为什么一定要亲眼目睹泥犁狱陪他们演戏?只要万分之一的差池他都会死,而且没有任何好处,这不符合皇帝趋利避害的精明

  5花了那么多力气,只是为了让皇帝尊佛……法雅能理解,但崔判官……他不信佛啊,为毛要舍弃妻女参加这个没有任何收益的活动?而且最后脸还花了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十):差强人意

  这是一本适合浅阅读的书,构思不错,可惜在悬疑和推理情节安排上还尚欠火候。基本到故事推进一半的时候就已经暴露了作者的全部意图,后面的一半不过是圆谎而已。绿萝纯粹是来卖萌的,郭宰也是,尽管作者对后者的死力图描摹得有点悲壮的意味。其实,书中人物一点都不可爱,都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对他们行不义之事。法雅等人造人间地狱,拿弘法作为大旗,卑鄙到了极点。在人间建造地狱,本不是什么难事,最近的那些,也是拿民族大业、万民福祉作为幌子来进行的,如希特勒,如斯大林,如红色高棉等等,法雅可归于同类。李世民之流更无需多谈。书中的玄奘,其实也不见得是什么高僧,他一再声称不能杀人是底线,但他却眼见无辜百姓在人间地狱中受折磨,也没有援手之意,就算在自己脱困后也没有设法相救之念。可以想象,当霍山崩塌之后,那些无辜百姓自然也真成了无定河边的冤鬼。在他心中,难道不杀人就是最大的慈悲吗?难道人只要不死就是幸福吗?难怪他会让绿萝守活寡十多年,硬生生把一个少女逼成了疯癫老婆子。地狱不在身外,只在人心中。禅师曾这么说过,书中也是这么说的。可惜为了印证这一句话,作者偏偏要让地狱再现于人间,写得太实反而少了趣味,或者说只能是恶趣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唐泥犁狱》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