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10篇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是一本由(日) 草间弥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15-1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一):跳跃的圆点

  一头红发、长相不出众的老太太就这样在一片圆点中用目光犀利的眼神盯着你,盯得你心慌,因为你之前从不知道原来每个圆点中都是一段独特人生,都是一个跳跃的艺术节奏

  人生的终点迫在眼前,我将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

  日以继夜,拼尽全力。

  草间弥生的这段话体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极度焦虑,这种焦虑成就一代圆点女王,成就了当代艺术的一个新视点,为观念式的行为艺术作出了贡献

  书中,草间弥生全面介绍自己,介绍了自己为什么走上圆点创作的艺术道路。从她对自己不算一帆风顺的人生描述中,我没有看到颓废,看到的是她对自己人生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坚持不懈努力年轻时,她的作品不被承认,她不得不扛着比自己身体还要大的绘画作品,走了40个街区才回到家。此后三天的时间她没有进食,几乎奄奄一息。这样的一段经历,也许只有曾经被看作“异端”的草间弥生才能做到,正因为如此,如今的她才能用圆点让这个世界仰视她!

  书中所附草间弥生的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美好,身穿圆点服装的她隐在其他的一片圆点中,冷硬的神情,让人有想逃离的感觉,正如曾经面对种种困难时的那种感觉。静下心,仔细欣赏草间弥生的作品,似乎自己也徜徉于一片圆点之中,肉体终将变成尸体,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然后在这圆点中升发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能附在一个圆点之上俯视这万事万人,怕不是妄想?

  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一个圆点开始,又从一个圆点开始灭亡,中间有限延展的圆点就是这匆匆的一生!圆点因草间弥生成为艺术,草间弥生因为圆点享誉世界!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二):为草间弥生而骄傲

  初读这本书时,还抱着期待心情,究竟一位世界前卫艺术家是如何诞生,而又如何奋斗一生的?读完这本书,我稍微认识到这位怪婆婆,她从小患病,有妄想症,致使她所认识的世界与我们截然不同。她不惧世俗眼光,毅然精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说过要为艺术献身,她的一生终将躺在艺术的殿堂里,为所有人所认识、理解并产生共鸣。虽然在当代社会尚无一人能读懂她的世界,但她也说相信在某一天,有人会认同她、理解她并传承她的艺术思想

  我有时候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能使她摆脱世俗的眼光而做回自己呢?我们大部分人都沉浸在别人所设定的世界里,没有思想、只有躯壳。就像《小王子》里没日没夜地在高速工作的那个星球里的人们一样。我们都被社会牵着走,慢慢地,社会会把我们的锋芒磨砺得一干二净,最后留下来像盖章一样的人生

  我没有草间婆婆那么伟大,但却能稍微理解她的所作所为,每个人的世界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幸福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抛开世俗目光,毅然前行,去见识这个国家、世界......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三):知己终难觅

  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里的这样一句话:“在我死后的一百年间,哪怕只有一个人,了解我的心,我也会为这个人进行艺术创作的”。听起来高大上,然而艺术家似乎又不需要别人的理解。所以当后来者在波普艺术中用到圆点以及后辈艺术家进行软雕塑创作的时候,草间弥生似乎颇不以为然,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她不需要模仿谁参考谁,因为她是先驱,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她首先创造的。这大概就是艺术的悖论吧,为那”知己者“而创作,虽然不知道真正的知己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出现,但是当出现的”知己“太多,似乎又真正的陷入了孤独

  话说,你懂草间弥生的艺术吗?当她在自己的书里探讨”自我消融“,男性的性器官对她带来的压迫和恐惧,南瓜的意义,以及”无限的网“,你真的懂了吗?虽然她在世界各地享誉无数,但是你真的懂了吗?如果你买了路易威登她所涉及的服装或者包包,你真的明白那其中草间弥生想要告诉你的关于宇宙关于灵魂密码吗?

  我承认我不懂,就像马尔克斯风靡世界,但是你真的懂得他的文学吗?艺术大概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即便是同一篇文章同一张画,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解读,而作者创作出来之后未必就真的与创作之时有同一的心情和领悟,所以说,有时候我在想,费那么大劲去读自传,其实多少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往往最后读者和作者一样,陷入了一种悖论的心情。所幸的是,草间弥生女士似乎也无法写的出自己真正的自传,书中援引的是而终艺术评论家、各国艺术界对她的艺术的普遍看法,而那个真正处在孤独中作画的她,她自己无法言语,别人也无需了解,这大概就是艺术,本质上是孤独的,那个”知己‘却千金难觅。

  我虽不懂评论界的草间弥生,也没有买过她设计的任何产品(一定非常贵吧,不是我们这种草根消费的起的),不过大学时代看过些书,曾经接触过她的作品。在我心中,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艺术家。她的精神世界一定浩瀚广袤,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并且用自己的艺术来表达那些无法宣之于口的秘密一定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所以,她不知疲倦的画着,不知疲倦的创作着。我很向往那样的一个世界,一定非常有趣,我也相信,她有和宇宙对话能力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草间弥生”吧。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四):白天不懂夜的黑

  2012年5月,安藤忠雄在上海的讲座中提及让他敬佩的高龄艺术家草间弥生:她在我眼中熠熠生辉,是个精彩的人,但,和她喝咖啡我是不愿意的。

  我很少看这种关于设计类书籍,一是因为没有这种细胞无法欣赏其中的美,二是因为这种设计类的书籍和我的气场不配。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对有些事情的确是无法感冒,比如设计美术对于我。

  这本书是因为关注吴晓波公众推荐书籍,其实一眼看到书的封面就是草间弥生的那头红头发,以及她赫赫有名的圆点设计。通篇读完,如今的草间弥生作品是洛阳纸贵,一画难求。她的圆点设计,她的南瓜主题,她的执拗性格,她百病缠身,她不停止画画。

  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一个殷实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不一样,前卫艺术天分。可那个年代,她的想法被认为不靠谱。所幸,她没有放弃。否则也就没有现在的草间弥生,也没有其全球的绘画艺术巡展。就连一向轻易不表扬人的安藤忠雄也对她赞赏有加,当然是对她的艺术绘画水平,而不是其人品。草间弥生在70年代离开日本,奔赴前卫艺术的天堂----纽约。从此一炮走红,被很多人熟悉。

  其实看到封面草间弥生的一头红发,我突然想到了香奈儿的凯撒大帝“老佛爷”---卡尔拉格斐。,佩戴着墨镜,手拿抓扇、脑后拖着辫子,就是这永恒的墨镜白发长辫的人却占领时尚圈制高点。出生于1929年的草间弥生和1938年的老佛爷应该属于同一类人,都是对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都是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草间弥生,现在百病缠身,却在医院周围租了一间画室,一有时间就去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卡尔拉格斐,德国人,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四种语言,掌管过FENDI以及另香奈儿起死回生

  草间弥生和卡尔拉格斐,都是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草间弥生一直停不下来的绘画工作,卡尔拉格斐成功的使曾经的胖子在13个月减掉42公斤。其实天才们的世界我们凡人不懂,比如他们的艺术天分凡人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我们无法懂,就像白天永远不懂夜的黑。他们生在俗世,所有的情怀我们无法了解,所以天才们都很孤独。比如梵高,比如高迪,比如毕加索,比如草间弥生,比如卡尔拉格斐。

  说实话,本书对于草间弥生的作品或者写作,介绍的倒不是很多,有作者曾经的作品展示,也有一些作者才创作某副艺术篇章时的思路,书里也三三两两罗列出了比较让人能引起共鸣的基调。就在最近,她的艺术巡展回到日本国内,也是引起轰动。

  其实真的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但只要你懂就可,坚持下去做自己。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五):白羊座女人——暗涌 by 陶立夏

  2012年5月,安藤忠雄在上海的讲座中提及让他敬佩的高龄艺术家草间弥生:她在我眼中熠熠生辉,是个精彩的人,但,和她喝咖啡我是不愿意的。

  同年秋天我路过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路易威登旗舰店,草间弥生的蜡像穿着红白波点裙站在橱窗里,头发是比火焰还要滚烫的红,隔着墨镜都能感受到她(的蜡像)那咄咄逼人的白羊座女生特有的犀利目光。

  但草间弥生也曾温柔过,或许只温柔过那么一次。

  在康奈尔送给草间弥生的诸多剪贴作品中,有一幅是以细线固定在木框中的两只黄蝴蝶,旁边写着:

  “Yayoi fly back to me spring flower and I shall be a spring to you like this butterfly."

  在她和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的合影中,康奈尔的双手牢牢扣住她的颈项,而她驯服得像只鸽子,因为他就是边界与依凭。

  康奈尔去世之后,草间弥生如失去了画框的蝴蝶,回到故土日本,为自己找了另一只可寄生的盒子:精神疗养院。

  这本是两个毫无共同点的人。约瑟夫·康奈尔曾是孤僻的布料推销员,不会画画,为受过艺术教育,与强势的母亲共同生活了一辈子。草间弥生是”科班出生“,从小展露绘画天分,受过正式艺术教育。文化年龄、创作方式截然不同,但康奈尔与草间弥生将在彼此简历中共享以下头衔: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和原生艺术。

  使他们得以紧密联系的是作品中如此相似的近乎病态的童真,这在无法恒常的现实世界里营造出强烈的反差,从而直刺观者的心脏。他们都将自己的疯狂与创造才华收敛在封闭的创作形式中,像孩子藏在衣柜。

  康奈尔自少年时代学习天文与自然科学开始,即被”无穷“(infinity)这个概念震慑,而草间弥生对“无穷”的迷恋从她第一次产生幻觉开始就没有停止,她称其为“infinitynet”。1965年,她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翌年则是《无限的爱》(Love Forever)

  长年累月,康奈尔往玻璃箱子堆砌出一个个“内在”世界。制造这个世界的材料有梅地奇公主、鹦鹉、芭蕾舞女、镜子、大理石、碎地图、杂志剪贴以及好莱坞明星照片………草间弥生则与自己幻觉中那些不断生长蔓延的波点与纹样搏斗。镜框与波点,可无限组合,也可自成世界。因为拥有这无法填满的黑洞,所有创作冲动情绪其实再强烈都可以是这样悄然。

  被困住的无穷,是更为无尽的虚空。

  “盒子”系列中流落街灯车流的梅地奇公主,是浮夸喧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中那个冷静克制的康奈尔,而波点世界中的爱丽丝,正是“水上萤火虫”包围下的草间弥生。

  当年支撑康奈尔在超现实体验中保持清醒的意念力同样帮助草间弥生在这场与自身精神世界的搏斗中取得全胜:保留灵感同时保持不被吞噬。

  草间弥生,这个康奈尔眼中的少女以乖张的方式,少女了一辈子,也以疯狂的方式清醒了一辈子。大概正是这种置身酸腐溶液而不消融般的“顽强”让永远清醒奋进的安藤在赞叹的同事选择敬而远之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六):谁要知道艺术家是怎么想的?

  野心勃勃的草间弥生并不满足文字的“自传记录”,也不急于解释自己创作某件作品的原因,她要以文学的手法书写自己的艺术宣言。她的随笔简洁洗练,看似云淡风轻,压抑倔强的情绪处处彰显。在这些随笔中,草间弥生缓叙自己的如何通过艺术(作画、作诗、服装设计等)来缓解精神恐慌,克服孤独,几乎到了一种强迫症程度;在这些随笔中,她简要勾勒自己如何挣脱环境的束缚,艰难地寻求在异国他乡的坚持做艺术的机会,俨然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在这些随笔中,她赞扬自己作品的原创性、肯定自己的艺术地位甚至“恬不知耻”地公开自己高傲的艺术野心,“女王”气场十足;在这些随笔中,女王还不忘向年轻人宣传”自己的人生哲学,认为年轻人一定会喜欢她的作品,会成为她的知音

  年轻人确实喜欢她的作品,却难以成为她的知音。艺术之于草间弥生,既是治愈心灵的苦药,也是思考人生的手段,更是表达自己的方式。可是走进展览馆的年轻人,既不关心她的情感,也不醉心她的哲学。去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承办的《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展出这位“怪婆婆”的代表作和部分新作品,我的一个朋友连续三天都没排到票,如此受欢迎的展览并不多见。然而有意思的是,年轻人大多只做两件事——拍照,购买纪念品。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是如此,在网上搜索草间弥生的作品,大量的展览照片拍的都是在现场拍照、自拍的人,这些拍照的人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布满圆点和花朵的展厅,还是数千盏LED灯装点的无限镜厅,都成了人们自恋照的绚丽背景,成为艺术新闻里的报道展览盛况的证据。只有走马观花地“照相式参观”,没有驻足其间的思考。每次草间弥生的展览宣传都只见种种标签,每一次展览都像是一场商业演出,无法看到一个多面的、发展的草间弥生,即使策展人有雄心壮志,最终观众也只是为看到刻板印象中的主题而买票。

  如果作者是个纯粹的艺术商人也就罢了,偏偏她还有颗文艺的心。我曾以为她的艺术是游戏性的、娱乐性的,可她笔下的作为艺术家的自己,是虔诚又傲气的艺术信徒,是严肃而努力的创作者,这有点可悲。她想在作品中绽放自己的光焰,她选择圆点这样的符号来传达她的核心哲学,在她看来:圆点象征生命,月亮、太阳、星星都是圆点构成的,她想通过圆点构成的和谐从她内心深处发出“对永恒的爱的憧憬”。她爱什么呢?她爱桌上的红花桌布,爱堇菜爱南瓜,爱菜园里爬行的小虫子,爱一切勾起她想象、给予她艺术灵感的事物;她爱幻想爱做梦,爱艺术,更爱从事艺术的自己,爱到争分夺秒都没有时间去爱人。她在作品传达的欢娱大半是痛苦的花朵,她想展现的爱有太深切的恨的痕迹。

  在书的前言里,草间弥生用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写这本小册子的“目标”。世界、人类、生命,姿态、拼尽全力的奋斗。如果你真的从这本书里看到全人类生命力的光焰,读取了她一生的艺术思想,你也会感到悲伤。最终,这些都只是草间弥生写给自己的情书,尽管备受追捧,依然饱尝孤独。评论家不关心,策展人不关心,参观者不关心,追随者并不真的关心。作品一旦完成,命运便不可测,受冷落不甘心,被热捧也未必好受。这大概是这个时代,自认为严肃的艺术家们的悲剧。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七):怪婆婆的心路

  生于日本松本市的草间弥生,家族从事苗圃批发生意。父亲的放荡与出走使母亲患上歇斯底里症,她幼年的照片鲜有笑容。十岁前后她患上综合性视听失调症,常被幻觉困扰,自杀念头时隐时现,为躲避这笼罩的“魔网”,她拿起画笔,用圆点和网格描绘她的世界,这些点组成了无限大的网 ,代表了她的生命。战败后不久草间弥生在松本一古旧书店看到本含有乔治亚•奥基弗作品的画册,在看其作品时就认为去了美国,这人会帮她,她前往美国驻日大使馆抄到奥基弗的地址,给素不相识的她去信,令她惊讶的是奥基弗回了信,还不止一次。后来在纽约创作,有一天年事已高的她来到画室,出现眼前恍若梦境。奥基弗援助了她的生活,她还将其一生中唯一的画商伊迪斯•哈佛介绍给了她。草间弥生在美国摸爬滚打十几年,投身于艺术,参展、办个展,在60年代后期跳出画廊、美术馆范围,直接参与到直接撞击社会的偶发艺术。1973年从纽约回到日本之后,便远离了公众视野,当时在日本也不受重视。很少有人了解她的生活,唯一的线索就是长期接受精神治疗。在工作室里她会换上宽松的工作服,并开始至少8小时的工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王归来,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她的创作被归类到女权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领域。她却说仅是位“精神病艺术家”,作品呈现一种自传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内容。在采访中她说“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有才华。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艺术上,并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用到了代表草间弥生的作品上”。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八):她的世界

  去年年初的时候,在雨中排了很久蜿蜒的队,只为一睹草间弥生作品的芳泽。《我的一个梦》是一个让我挺难忘的展览,无处不在的圆点冲击,与汹涌的人潮相映成趣。当时百思不解,这分明是前卫而小众的波普艺术,甚至是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噩梦,何以吸引包括了众多中国大妈在内的观众。而在那些积极拍照与用力拥挤的人潮里,又有多少人叶公好龙,不过为了朋友圈的炫耀谈资而慕名而来。不管如何,籍由这次展览,我记住了这个有个性的红头发老太太,她的世界太迷人。而在读完这本《草间弥生•圆点女王》之后,我更坚定了这一看法。草间弥生的世界,果然只属于她,特别而不可复制。

  在草间弥生看来,她的世界是孤独的,她说,“我坚信,艺术上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是从孤独中产生的,是从灵魂的寂静中闪现出来的。”她是如此珍惜自己的时间,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也不看别人的作品,用全部的才华去创造自己真正的原创。她忙于自己的创作,没有时间受别人影响,甚至没有时间去谈恋爱。草间弥生给人的感觉是特别拼搏与奋斗,独身为了梦想闯荡美国,她在孤独的世界里表达着自我,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字,全然地相信着属于自己的艺术。

  草间弥生是一个极为超脱而独立的人,她用自己的世界和更大的世界对抗。在她的回忆录与访谈中,没有祖国的概念,而是跳脱于现实与传统之外,用旁观者的眼睛去审视自己成长的土地。有才华的人往往敏感,对于自己身处的大世界,草间弥生会感到不知所措。她能看到山脊背后闪现的光芒,也能记录这种幻像,这就是她对待世界的方式,“通过绘画,当时所感觉到的惊慌、恐怖都变得烟消云散。这就是我绘画的原点。”而圆点,恰好能够表现出这种生命力,所以遍布了草间弥生的艺术世界。

  草间弥生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走得深、走得远,最终沉溺于这个世界而消融了自我。她创造的时候是这样专注,以至于常常忘了自己。草间弥生的偶发艺术与阴茎意象都体现了最原始的力量,离现实的生活倒有了一定的距离。在草间弥生的艺术世界中,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加强成为了主旋律。她的作品有时会让人一阵晕眩,但也许正因为如此,观众也能如她所愿,沉浸于作品之中,而从自己琐碎的生活世界中跳脱而出。她爱有关宇宙的大命题,也关注“永恒的爱”,当面对时空的大世界,小我自然消融不见,这便是草间弥生世界最终的出口。

  最后引用一下蔡康永的评价:“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在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九):叫人羡慕的一生

  一个为了一生追求追求了一生的人的故事

  对她的好奇,始终多过于对她作品的好奇

  不论是否伟大,不论是否是惊世之才,

  一个人能对最初自己喜欢的事情,执着一生,必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一个人能对最初自己喜欢的事情,热情不减,也真是个叫人羡慕的一生

  对于作品,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表达方式,

  多数艺术家,成名作就是一生唯一佳作,一辈子都在炒自己的冷饭,一副江郎才尽的即视感

  草间却能在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的情况下,始终向前,向前,向前!

  记录:

  65 - 虽说我正步入人称晚年的时期,但我的创作欲望正如火如荼。我的心中有着庞大的创作构想,即使再活一百年可能都无法全部完成。不管怎么说,从今往后都至关重要。

  97 - 一旦有某个人决定了自我前行的道路,我希望他能一心一意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即便遭遇了艰辛困苦,我也希望他不要中途而废,不要屈服于别人的反对,向前行进!

  151 - 我要让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为此,我有数不胜数的工作必须要做。一想到这一点,我就十分珍惜分分秒秒,要将所有时间都花费在创作上。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十):草间弥生关键词

  “我希望你们从本书中寻找到

  草间艺术的全部、我长年来一以贯之的人生姿态,

  以及我求道的光彩。

  我希望你们从书中读取我一生的艺术思想,

  接受我传达给你们的信息。

  我希望你们在这里看到全人类生命力的光焰。

  我希望把这本书奉献给所有憧憬艺术的人们。”

  在书的最后,再次重温草间弥生的话,深深地被她对艺术的执着、对人类的大爱和对自我的坚定所折服。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一定有她迥异于常人的理由。如此“怪异”的圆点女王、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究竟是如何被热爱者追随,被体制、规则认为是异端,被媒体误解,以至于被推向风口浪尖,又最终成为享誉全世界的艺术家的?一本小小的书,真的能够读懂草间艺术的全部吗?这是我最初翻开这本书时的疑惑。

  曾经以为,想要了解一个伟大的人,至少要花费与其等身的时间和精力,或许才能窥见一斑,所以对于这些名人,伟人,总是充满敬畏,不敢轻易解读。然而,草间弥生的这本艺术随笔,却颠覆了我的成见。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从草间弥生谈艺术、奋斗、人生、社会、生·死·爱五个方面来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思想。每章随笔后都附有一至三篇专栏文章,用以补充介绍媒体眼中的草间弥生和其艺术、作品。

  我把这本书的内容简单的归结为三个关键词:自我消融;精神扬弃;燃烧的心。

  一、艺术:圆点女王的自我消融

  “我们必须借圆点纹饰以忘记自己的存在。将自己委身于不断前进的、永远的时光之流中,必须丧失自我的存在。”——《草间弥生DrivingImage》

  草间弥生是一位让观众沉浸于艺术世界的艺术家。“自我消融”是其最感兴趣的主题。通过持续创作同一种东西,使得自我存在完全埋没于圆点之中。这便是草间弥生的Self-obliteration(自我消融)。

  媒体评论草间弥生的艺术魅力在于“我们无论是在看小小水彩画中高密度描绘着的、颇具幻觉性的细微形象时,还是被布满镜子的房间里那些无限反复的、色彩鲜艳的巨大圆点包围时,感觉都是相同的。观众完全沉浸于作品之中,可以将自己从日常的繁琐中解脱出来。这才是艺术家给予观众最好的礼物。”

  古往今来,很多伟大艺术家的创作都高居于庙堂之上,令人神往,却无法亲近。草间弥生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的简单,明了,前卫,却又来源于日常。

  草间弥生的最大特点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断地挑战新的表达方式。在不停变换的作品背后呈现出“不变的东西”。圆点,网,南瓜,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元素和题材都被草间弥生赋予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内涵。所以,当观众置身于这样的艺术世界时,便自然而然被消融,被同化,被宇宙的无限、神秘、悠远深深吸引。

  二、奋斗:精神扬弃,永不停滞

  “我没有受到日本文化传统的影响。”——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生于日本,长于日本,但却没有受到日本文化传统的影响,作为一个女人,她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离开了封建思想浓厚的日本,为她的艺术寻找更自由、广阔的世界。她以心中不断涌现的创造力为武器,一路与旧习惯、旧艺术奋战而来。成为了超越时代的女超人。

  草间弥生不但是伟大的艺术家,还是时装设计师、作家。她马不停蹄地进行创作,在艺术的世界里进行着永无止境的奋斗。如今年过80的她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每天伏案绘画。这样的勤奋与执着无疑是所有年轻人的楷模。

  三、人生、社会、生·死·爱:燃烧的心

  “我要以我的艺术填满亿万光年的浩瀚宇宙,我要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作品;怀着这样的希望,我的心在燃烧。”——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艺术创作。作为一个前卫艺术家,她的视角宏观且深邃。她从不将问题分裂开来思考。她既醉心于自己创作的世界同时又对现实世界怀着深切地关怀和期望。

  1968年,草间弥生曾在布鲁克林大桥上上演了裸体偶发艺术,表达了自己在社会、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的反战思想。2000年,创作了《无限的镜屋:水上的萤火虫》,表达了对浩瀚宇宙的思考。她的作品被许多艺术馆收藏,也有的被放置在户外供游人观赏。她走在艺术的前列,却又深深植根于大众之中。

  阅读整本随笔,最令人感慨之处便是草间弥生对自我的坚持。无论是年幼时对绘画的执着;年轻时代的学习、出国;还是之后漫长艺术创作中的孜孜不倦,历久弥新;乃至于现在的坚持与奋斗。草间弥生,无疑是一个独立、超前,眼界宽广,思想深邃的伟人。

  然而,她却觉得“艺术家并非一种特别出类拔萃的人。”她只是按照自己的活法生存下去。她从小立志当画家,后来从走出日本国门,在海外继续创作活动。最终成功在纽约艺术界确立了自己的稳固地位。16年后,重回日本,开始版画、粘贴画、小说创作。她只是在做她唯一热爱又擅长的事情。

  或许,这就是她的伟大之处,是她之所以能超越常人的秘籍。

  “一旦有某个人决定了自我前行的道路,我希望他能一心一意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即便遭遇了艰难困苦,我也希望他不要中途而废,不要屈服于别人的反对,向前行进——我对年轻人也怀有这样的期望。”——草间弥生

  与所有在坚持自己梦想的朋友共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