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爱在月食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爱在月食读后感10篇

  《我的爱在月食》是一本由李闷著作,古吴轩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0-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爱在月食》读后感(一):有爱的人的灵魂都是蓝色

  书做的很漂亮文字细腻,读书的时候感觉自己也和主角恋爱了

  失恋的人或者苦恋的相信得此书会犹如得宝!让你不寂寞空虚

  书里描绘了两段夭折的爱,爱时浓如香料,散时余香如露水渐渐蒸发。然而,有爱的人的灵魂是蓝色的,也正是因为彼此还爱着,再也看不到对方了。

  思念,有的时候比相爱还让人值得庆幸。

  《我的爱在月食》读后感(二):为爱歇斯底里的人

  1、游坦之爱阿紫;完颜洪烈爱包惜弱,18年一往情深……金庸笔下的单恋,非常歇斯底里。也许只有这种单恋造就的痴心不悔,才造就了爱情美好

  2、荷马笔下的无情美女海伦抛弃了丈夫跟随帕里斯私奔

  3、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描写了他对一位黑美人“Dark Lady”荡气回肠刻骨铭心却无法得到的爱

  4、歌德描写了少年维特对已订婚女子绿蒂的绝望,并以自杀而告终的痴爱

  5、但丁从九岁开始就对一位同龄少女贝阿特里齐情有独钟,这份单相思持续了终生,最终这位姑娘成为他不朽名著《神曲》中引导他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伟大女性……

  6、《我的爱在月食》作词人笔下歇斯底里的爱情……

  《我的爱在月食》读后感(三):一首简单的小情歌

  用了一周时间,在地铁上断断续续读完了李闷的《我的爱在月食》,脑中不停闪现出吴青峰雌雄莫辩的歌声:这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作者青涩脸庞也写满了雌雄莫辩的气质,原谅我读完本书后,不住地意淫起作者的性取向等花边琐事

  不可否认他还年轻,不论是李闷还是李察,他们在爱里的犹豫彷徨不知所措像极了曾经我们青春遇见的少年。虽然常常我会疑惑,为何一个男人动不动就流泪,终其原因他还是个男孩。他的文字如同本人一般青涩,没有太多故弄玄虚,没有形而上的隐喻没有玩文字花招(除了那些大段不知所以然的歌词),直愣愣述说着自己的爱恨情仇。如果你无包容心,无年轻时这般冲动一笔一划记录自己爱恋经验,那大抵也不会对本书感冒了。

  读此书的中间穿插着重温了张爱玲小说,才渐渐体会到曾经主编对我们80后的偏见来源,他总说我们是不读书的一代,起码不会读经典名著,文学熏陶只是来自郭敬明韩寒之流。我每每都会辩驳,因为我从小就是从最正统的四大名著、外国名著这样读过来的,但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已经不会读经典了。我对本书最大的诟病不是行文结构立意主题云云,而是作者文字功底的浅薄,举例之狭隘,“热锅上的蚂蚁”这类俗烂的形容也上得了台面,难怪有人会以小学生文笔来比较。转头看看张爱玲的文字,冷静深入鞭辟入里,对女性心理洞察微妙,“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读北岛的《青灯》就感触更深了,平白的叙述里总会时不时来那么一两句精妙的比喻,时刻提醒我们作者是诗人北岛而非他人。

  或许一上来就拿张爱玲做标准对作者们苛刻了点,对张迷们更是伤害。我想说的是张的阅历性子是她文字的基础写作必是一件敏感而细腻的活儿,你对生活理解有多深你的文字才能透出多少的味道,年轻永远是写作路上最大的一个阻碍。记得一个作家叔叔曾看着我的文章说:还年轻呢能写出什么好文章。当时的我不以为然,现在想想,可不是嘛!

  当然,还是会有天才神童这类人存在,也许他们不需要读多少书不需要历经多少曲折,便下笔如有神行云流水作文。但,毕竟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需要历练。李闷的历练来自生活,来自身边的一切。作者不遗余力地铺陈杭州生活的琐碎,甚至是F学院点点滴滴,恰好我在杭州生活过,F学院分明就是我的大学,书里从杭州大厦到B1车站都让我心有所感,但只是曾相识而未感怀唏嘘,甚而伏案沉思怀想流泪等等。还是作者力道未够,不能一击即中曾在此地生活过的我。

  继而连里面的旻京、相河、淑仪、葡瞬、绅次、朱色等等这些人都离我好远好远。观者被人物打动不一定非要有同样的经历才会感同身受,但这群人分明已经站在我身边了,却还能让我感觉如此之远真是不易。我不想妄加评断他们的对错、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是爱情。但也许正是这种虚无缥缈抓不住的感觉,才是青春文学特有的气质,它只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也许就是作者献给自己爱人的情歌,它不需要动听赢得太多人的认同,只要听的那个人接纳并感动了就好,我们旁人凑什么热闹

  还记得从遥远的南方回来后,我拿起了《往南方岁月去》,在地铁上读得泪流满面不能自已,那种青春猛烈不顾一切的冲动莫名而动人,第一次放弃了对这群青春文学作家的偏见。读书不一定非要功利地获取什么,花尽心思在其中挑挑拣拣,就如同你品尝一道美味,尝之前的期待和中间的过程最吸引人,当然如果可以回味那就最好不过。但如果它的味道并没有让你如痴如醉如入仙境,一如预想的美妙,也没必要大动干戈拿起那碟食物来掘坟鞭尸,这岂不是与你品尝美味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说实话,读此书的途中我有抱怨有气愤,也有掩面而笑的时候,我大体能懂主人公为爱痴狂的劲头与欲爱不能的落寞。爱情路、人生路都长着呢,作者的文学路也长着呢,我们都不急,慢慢来,你终会得到想要的。

  《我的爱在月食》读后感(四):一首简单的小情歌

  用了一周时间,在地铁上断断续续读完了李闷的《我的爱在月食》,脑中不停闪现出吴青峰雌雄莫辩的歌声:这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作者青涩的脸庞也写满了雌雄莫辩的气质,原谅我读完本书后,不住地意淫起作者的性取向等花边琐事。

  不可否认他还年轻,不论是李闷还是李察,他们在爱里的犹豫彷徨不知所措像极了曾经我们青春里遇见的少年。虽然常常我会疑惑,为何一个男人动不动就流泪,终其原因他还是个男孩。他的文字如同本人一般青涩,没有太多故弄玄虚,没有形而上的隐喻没有玩文字花招(除了那些大段不知所以然的歌词),直愣愣述说着自己的爱恨情仇。如果你无包容心,无年轻时这般冲动一笔一划记录自己爱恋的经验,那大抵也不会对本书感冒了。

  读此书的中间穿插着重温了张爱玲的小说,才渐渐体会到曾经主编对我们80后的偏见来源,他总说我们是不读书的一代,起码不会读经典名著,文学熏陶只是来自郭敬明、韩寒之流。我每每都会辩驳,因为我从小就是从最正统的四大名著、外国名著这样读过来的,但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已经不会读经典了。我对本书最大的诟病不是行文结构立意主题云云,而是作者文字功底的浅薄,举例之狭隘,“热锅上的蚂蚁”这类俗烂的形容也上得了台面,难怪有人会以小学生文笔来比较。转头看看张爱玲的文字,冷静深入鞭辟入里,对女性心理洞察微妙,“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读北岛的《青灯》就感触更深了,平白的叙述里总会时不时来那么一两句精妙的比喻,时刻提醒我们作者是诗人北岛而非他人。

  或许一上来就拿张爱玲做标准对作者们苛刻了点,对张迷们更是伤害。我想说的是张的阅历和性子是她文字的基础,写作必是一件敏感而细腻的活儿,你对生活理解有多深你的文字才能透出多少的味道,年轻永远是写作路上最大的一个阻碍。记得一个作家叔叔曾看着我的文章说:还年轻呢能写出什么好文章。当时的我不以为然,现在想想,可不是嘛!

  当然,还是会有天才神童这类人存在,也许他们不需要读多少书不需要历经多少曲折,便下笔如有神行云流水地作文。但,毕竟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需要历练。李闷的历练来自生活,来自身边的一切。作者不遗余力地铺陈杭州生活的琐碎,甚至是F学院的点点滴滴,恰好我在杭州生活过,F学院分明就是我的大学,书里从杭州大厦到B1车站都让我心有所感,但只是曾相识而未感怀唏嘘,甚而伏案沉思怀想流泪等等。还是作者力道未够,不能一击即中曾在此地生活过的我。

  继而连里面的旻京、相河、淑仪、葡瞬、绅次、朱色等等这些人都离我好远好远。观者被人物打动不一定非要有同样的经历才会感同身受,但这群人分明已经站在我身边了,却还能让我感觉如此之远真是不易。我不想妄加评断他们的对错、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是爱情。但也许正是这种虚无缥缈抓不住的感觉,才是青春文学特有的气质,它只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也许就是作者献给自己爱人的情歌,它不需要动听赢得太多人的认同,只要听的那个人接纳并感动了就好,我们旁人凑什么热闹!

  还记得从遥远的南方回来后,我拿起了《往南方岁月去》,在地铁上读得泪流满面不能自已,那种青春猛烈不顾一切的冲动莫名而动人,第一次放弃了对这群青春文学作家的偏见。读书不一定非要功利地获取什么,花尽心思在其中挑挑拣拣,就如同你品尝一道美味,尝之前的期待和中间的过程最吸引人,当然如果可以回味那就最好不过。但如果它的味道并没有让你如痴如醉如入仙境,一如预想的美妙,也没必要大动干戈拿起那碟食物来掘坟鞭尸,这岂不是与你品尝美味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说实话,读此书的途中我有抱怨有气愤,也有掩面而笑的时候,我大体能懂主人公为爱痴狂的劲头与欲爱不能的落寞。爱情路、人生路都长着呢,作者的文学路也长着呢,我们都不急,慢慢来,你终会得到想要的。

  《我的爱在月食》读后感(五):连环爱人:再无一种感情可与你的匹敌

  说实话,我是带着一种幸福感看完这本书的。

  与其他读者的感受一样,我觉得主人公李察很幸福

  他自身体拥有那么多的爱,是一个善良有趣的“连环爱人”,一个连环被杀手杀死的爱人。

  就算到最后一无所有,又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过程,哪怕悲欢离合眼泪多于笑靥,但总没到命运多舛的份,至少,爱过,记得。

  在冬天里阅读这样一本书,感觉很平静,我没有爱人,这算是圣诞节作者给我的礼物,一个陌生人给的礼物。感谢作者李闷闷。

  你看,书里都那样了,我又有什么好悲伤。感觉心里的痛在痊愈。书里有句歌词说“乌云是想你的天空在结痂,王屋与太行的思念在恶化,怎样再发力做回愚公移回它。”

  愚公移山,终是悲剧

  让我们就把心底的那些石头放着吧。

  连环爱人,你是坚强的悲催,再无一种感情可与你的匹敌。

  《我的爱在月食》读后感(六):一首简单的小情歌

  用了一周时间,在地铁上断断续续读完了李闷的《我的爱在月食》,脑中不停闪现出吴青峰雌雄莫辩的歌声:这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作者青涩的脸庞也写满了雌雄莫辩的气质,原谅我读完本书后,不住地意淫起作者的性取向等花边琐事。

  不可否认他还年轻,不论是李闷还是李察,他们在爱里的犹豫彷徨不知所措像极了曾经我们青春里遇见的少年。虽然常常我会疑惑,为何一个男人动不动就流泪,终其原因他还是个男孩。他的文字如同本人一般青涩,没有太多故弄玄虚,没有形而上的隐喻没有玩文字花招(除了那些大段不知所以然的歌词),直愣愣述说着自己的爱恨情仇。如果你无包容心,无年轻时这般冲动一笔一划记录自己爱恋的经验,那大抵也不会对本书感冒了。

  读此书的中间穿插着重温了张爱玲的小说,才渐渐体会到曾经主编对我们80后的偏见来源,他总说我们是不读书的一代,起码不会读经典名著,文学熏陶只是来自郭敬明、韩寒之流。我每每都会辩驳,因为我从小就是从最正统的四大名著、外国名著这样读过来的,但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已经不会读经典了。我对本书最大的诟病不是行文结构立意主题云云,而是作者文字功底的浅薄,举例之狭隘,“热锅上的蚂蚁”这类俗烂的形容也上得了台面,难怪有人会以小学生文笔来比较。转头看看张爱玲的文字,冷静深入鞭辟入里,对女性心理洞察微妙,“她又看了看表。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读北岛的《青灯》就感触更深了,平白的叙述里总会时不时来那么一两句精妙的比喻,时刻提醒我们作者是诗人北岛而非他人。

  或许一上来就拿张爱玲做标准对作者们苛刻了点,对张迷们更是伤害。我想说的是张的阅历和性子是她文字的基础,写作必是一件敏感而细腻的活儿,你对生活理解有多深你的文字才能透出多少的味道,年轻永远是写作路上最大的一个阻碍。记得一个作家叔叔曾看着我的文章说:还年轻呢能写出什么好文章。当时的我不以为然,现在想想,可不是嘛!

  当然,还是会有天才神童这类人存在,也许他们不需要读多少书不需要历经多少曲折,便下笔如有神行云流水地作文。但,毕竟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需要历练。李闷的历练来自生活,来自身边的一切。作者不遗余力地铺陈杭州生活的琐碎,甚至是F学院的点点滴滴,恰好我在杭州生活过,F学院分明就是我的大学,书里从杭州大厦到B1车站都让我心有所感,但只是曾相识而未感怀唏嘘,甚而伏案沉思怀想流泪等等。还是作者力道未够,不能一击即中曾在此地生活过的我。

  继而连里面的旻京、相河、淑仪、葡瞬、绅次、朱色等等这些人都离我好远好远。观者被人物打动不一定非要有同样的经历才会感同身受,但这群人分明已经站在我身边了,却还能让我感觉如此之远真是不易。我不想妄加评断他们的对错、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是爱情。但也许正是这种虚无缥缈抓不住的感觉,才是青春文学特有的气质,它只是一首简单的小情歌,也许就是作者献给自己爱人的情歌,它不需要动听赢得太多人的认同,只要听的那个人接纳并感动了就好,我们旁人凑什么热闹!

  还记得从遥远的南方回来后,我拿起了《往南方岁月去》,在地铁上读得泪流满面不能自已,那种青春猛烈不顾一切的冲动莫名而动人,第一次放弃了对这群青春文学作家的偏见。读书不一定非要功利地获取什么,花尽心思在其中挑挑拣拣,就如同你品尝一道美味,尝之前的期待和中间的过程最吸引人,当然如果可以回味那就最好不过。但如果它的味道并没有让你如痴如醉如入仙境,一如预想的美妙,也没必要大动干戈拿起那碟食物来掘坟鞭尸,这岂不是与你品尝美味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说实话,读此书的途中我有抱怨有气愤,也有掩面而笑的时候,我大体能懂主人公为爱痴狂的劲头与欲爱不能的落寞。爱情路、人生路都长着呢,作者的文学路也长着呢,我们都不急,慢慢来,你终会得到想要的。

  《我的爱在月食》读后感(七):为爱歇斯底里

  《我的爱在月食》内地首部唯美词小说,音乐中国携独立音乐人为歌词谱曲。词与小说的结合,似乎是最易引起共鸣也最易深化记忆的一种方式,于是,对于看惯纯小说,纯诗词的人来说,脑海里也总会萦绕着几首悠扬的曲调,挥之不去,音乐中国收录了本书中的精彩诗词,携独立音乐人为歌词谱曲。可谓是首首值得赏味,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声,声声慢描影中情。

  《我的爱在月食》描写并不花哨。开篇直奔主题——明年你还爱我吗?真挚纯朴的词句描勒出一片歇斯底里下的感动,强大的气场浑然天成。很少有小说开篇就沸腾澎湃,《我的爱在月食》伴随着引爆性话题入味,随后又急转而下,作者不疾不徐的创作,前后反差强烈,于是看见了歇斯底里的另类纯美爱情。

  有哪部爱情的小说会用到歇斯底里这个词呢?那无疑就是这部《我的爱在月食》。和虐心文不同的是,同样的疯狂和美好,这部小说的重点却不在虐恋的描写上,而是放在了话题的爆炸性上。陈升1999年台北国际体育中心跨年演唱会,提前一年(1998年)预售了门票。仅限情侣购买,一人的价格两个席位,分为男生券和女生券。 恋人双方各自保存,一年后,两张券合在一起才能入场。票当时卖得很好,很快被抢购一空。可是隔了一年演唱会现场空座无数,陈升唱了《把悲伤留给自己》……

  刘若英说:“我等你,我等你找到一个可以不再让我等你的好原因,在我们这个不完美的人生里,多少也需要一些无谓的浪费。”

  故事情节的安排可谓是费尽心机,表面上看是一个男孩为爱痴狂的故事,其实你读到故事最后方能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

  许下美好承诺,却又生生撕裂,让他痛彻心扉。只能说,也许悲剧,始终有着比喜剧更让人铭记的力量。

  每个人都要经历爱情,没人能例外。《我的爱在月食》就给人一种这样的震慑。那峰回路转的情节,残忍的爱情真相、濒临泯灭的痴恋,还有那悲悯中的一点点纯情闪光,都造就了这部小说的独一无二。

  ——歇斯底里,最后的疯狂!——弗洛伊德

  他一往情深的痴情,逼得她一再的想要逃脱,许多时候,痴情比两情相悦更叫人潸然泪下,朱色对李察的痴,李察对淑仪的痴,淑仪为现实狂,月食为出名狂,相河为旻京痴狂,旻京却害怕得想要逃离……

  只有初恋,才能让人爱得如此真切,如此歇斯底里。小说细腻的描写,非常到位的刻画了那个为爱痴狂少年,歇斯底里的爱情,让人感觉有点酸,又有点甜。作者细腻解读令人心底柔软的简单爱情,香甜温暖,旖旎动人,很自然的把人们拉入年少时代,那种对爱情充满美好憧憬。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李察在淑仪离开他之后,他哭着求她,想要一再的挽回,在淑仪的寝室门口,他留着泪,抹了把鼻涕,把双肩背书包往地上一摔,“我就是不走,我就是要和她谈谈。”那种孩子气的感觉让他稚气未脱。都说在恋爱中的人都是傻傻的,作者对李察的这一描写就非常的生动到位,而且逼真。李察在第二次恋爱的时候因为有伤,所以他不敢在付出感情,他时刻隐忍,时刻躲避,似乎也懂得了恋爱的技巧,可后来他还是一点点,慢慢的爱上了月食,越来越爱,无可救药。或许这种执著在成熟的人看来有些可笑,可是谁在爱情里又没犯过傻呢,爱情里本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比谁痴,正是这种痴触动了我们,让我们身临其境。

  相河爱旻京,一个在学校里万众瞩目的帅哥,帅到让人崩溃,相河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她要承受所有女生的嫉妒,又要大度的接受旻京的处处留情,但她还是痴迷于他,最后她只能沦为爱情的祭品。旻京在兜兜转转之后,却幡然醒悟的太晚……人生就是有很多遗憾。

  月食为追求名利,不断努力,付出,她是一个美女,让人惊艳的美女,然而现实是,她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只有美是不够的,她只能是不断的努力,不断的依靠,别人理解是拜金也好,是攀附也好,任何的成功都是有代价的,月亮被太阳遮住之后,才会有月食,或许她的美注定要躲在太阳后面吧。

  小说里还有一个重要人就是朱色,她的出场就是不断的借钱,后来被逼无奈,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得已去借高利贷,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然后作者的为妙之处就在于,即使是这样一个人,她在对待爱情的态度有非常认真的一面,她默默的爱着李察,从来不会拒绝李察的任何要求,然而在当看到李察和月食在一起的时候,她那种固有的女孩天生的嫉妒又油然而生。她管别人借钱,可在自己爱的人面前却又难以开口。后来等不到李察,她选择默默离开,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的爱也是这样美好。为了钱,她走了,跟了一个她感觉看上去能给她安全感,又有钱的人走了,虽然美好,却又有那么一点凄凉。

  读到最后你会发现,无论是李察、淑仪、相河、旻京、朱色还是月食,都有着让人喜欢的感觉。这是一个没有冷静与理智的故事,演绎的是那些痴狂,却把人的眼泪勾引出来,故事编得太薄弱,却又正好验证了越简单越好的道理。读完之后,你会感慨相见恨晚。

  这是一本让女性读者视野开阔的读本,在哀婉动人之后,是回忆,是幻想,还是憧憬,更多的应该是收获的感悟吧!就像是游坦之对阿紫,刘若英对陈升一样,爱得有点偏执,有点痴狂,但却很动人,因为那是真爱!只有真爱的人才会痴狂,才会歇斯底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爱在月食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