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第一辑》是一本由司马光 撰 / 柏杨 译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0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第一辑》读后感(一):臣光曰---柏杨曰
这本书翻译的还是很不错的,但一开始让我很是无语的是司马光说什么柏杨批判什么,很是不理解,也略有反感。
时代不同,有不同的价值观,原本就是正常的,那时候“忠君爱国”和现代“民主自由”其实是一样的,说不定若干年之后,后人看我们的“民主自由”也会不理解,就像我们不理解前人一样。
后来我慢慢的感觉到可能柏杨不是要可以批判司马光,而是批判以前那种“暗室政治”,一个国家只有一小部分人掌权,大多数老百姓更本得不到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没有任何基本的权力,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思考事物的出发点和重点肯定是君主,而不是普通百姓,这才是柏杨最为否定和反感的,这也是为什么柏杨一直批判司马光了。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第一辑》读后感(二):对于非资深历史书籍爱好者是本领路的书
虽然平时口口声声说是喜欢历史的,但是其实属于比一般只看历史类YY小说或者电视剧的人多一点常识罢了。史记、资治通鉴这类书籍一向望而生畏。最近图书馆借阅了这套系列,突然很感谢柏杨先生,不管这书是否有不专业的地方,但是他让我这个小白级别额历史爱好者爱上了正史。雄心壮志的想着这系列看完去看史记,看剑桥中国通史,看。。。。
凡是自愿看书的若不是为了学术研究,那就是为了单纯的兴趣了。这套白话版降低了欣赏正史的门槛。记得,有次在发型师给我吹头发时看安史之乱这集,看到杨国忠是张易之外甥并疑是私生子时候,想着杨贵妃和武则天的关系,乐不可支。发型师问:你在看什么书,答曰:故事会。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第一辑》读后感(三):司马光的明哲保身
司马光的明哲保身
柏杨在其白话文版的《资治通鉴》中对司马光的明哲保身哲学,大加讽刺,相当过瘾。但是我想分析一下司马光的“明哲保身”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词典上的解释是“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通常这里的“保全自己”是指生命、财产,而不是权力、志向。
先看一下,对于张良,司马光给出了“明哲保身”的评语:“...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功名——功勋和名位,是人生最难处理的关节。诚如刘邦所称道的,西汉王朝开创基业的英雄,不过“三杰”。然而,韩信全族屠灭(参考前一九六年),萧何投入监牢(参考前一九五年),岂不都因为他们已经达到巅峰而仍不知道停止?所以张良才假托神仙,放弃现实世界,把功名看成身外之物,把荣耀抛到脑后,所谓“明哲保身”,张良正是一个榜样。)
在这一例子,司马光的“明哲保身”是有相当特别的含义:
1.臣下功高盖主,有可能惹主上猜疑;2.然后,臣下主动辞职;3.最终,臣下安享晚年。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称臣下明哲保身。
1.臣下功高盖主,有可能惹主上猜疑;2.然后,臣下不辞职;3.最终臣下被主上诛杀的。称臣下不明哲保身。
如果我们更改一下条件,事情就变得很有趣了。
1.臣下功高盖主;2.然后,臣下不辞职,3.最终,臣下架空主上,最终得以安享晚年。比如霍光,废立天子(昌邑王刘贺);或是曹操,赤壁兵败,面临群臣攻击的时候,写了《述志令》,表示为国家为自身计,绝不放权。司马光肯定不会称这样的臣下明哲保身,虽然也符合明哲保身的字面意思。
1.臣下功高盖主,有可能惹主上猜疑;2.然后,臣下主动辞职;3.最终,臣下还是被诛杀。比如周勃,主动辞去了宰相,但还是被污谋反,已经下狱,差一点被诛杀。这种情况,恐怕司马光不会称之为明哲保身(或是不明哲保身)吧。
如果将君臣关系改成不同政权之间的斗争,比如刘邦项羽楚汗之争,最终刘邦胜,项羽兵败身死,这种情况司马光大概也不会用“明哲保身”这个词来判断刘邦和项羽。
更有趣的是刘禅刘阿斗这个例子,虽然国家亡了,但是乐不思蜀,仍然快快乐乐的过完了下半辈子。这能称之为明哲保身吗?
由此可见,司马光的“明哲保身”只是奉劝那些执掌权柄的臣下,将权力交还给主上而已。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第一辑》读后感(四):我正在阅读
这本书是柏杨十年时间翻译而成,最大的特点在于活泼的语言和丰富的地图,但也正因为语言太过活泼,有时候又失于严谨。尤其是柏杨曰部分。有网友说黄仁宇是大历史的眼光,而柏杨则是拿着放大镜看历史,我觉得甚是恰当。柏杨往往挖掘的是历史人物的阴暗面。还有有时候仅凭一点小地方就做出全盘否定的结论,如书中对于少数民族的姓名是用的汉语音译,柏杨就凭此就说汉语多么不如西文。柏杨把历史放在西方的民主上加以拷问,苛求古人,人所共见。但他却又机遇自己的民族偏见(柏杨是满族人,在所见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在民国之前满族人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极力在评论中贬低明朝,比如在第六册书中竟然说朱元璋是最最大的无赖,又说什么最最英明之一的玄烨大帝(之一估计柏杨也想去掉,只是没那个胆量。清朝是中国历史最黑暗最无生气的朝代已经为国人越来越认清)。感谢柏杨给我们一个通读资治通鉴的机会,但是我们却最好睁大眼睛,仔细辨别。不要被柏杨不成熟的政治思想和狭隘的民族偏见所蒙蔽。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第一辑》读后感(五):差强人意的译作
读完第一辑,对这套柏杨白话版的资治通鉴略显失望,不过,我想我还是会继续下去读第二辑、第三辑的。唯一的原因正如柏杨在序言里所说的,现代人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在故纸堆中直接吸取原汁原味的营养,当然,致力于古文研究的读者除外。而要不费太大力气了解中国历史全貌的话,柏杨这一套书虽然不能让人满足,但却无可替代,至少,要好过各种残缺不全的山寨白话版史书若干倍。觉得悲哀,却也无可奈何,谁叫咱们从来对老祖宗的书面语就没有用功研究过呢。
在我看来,柏杨对内容的翻译应该是恰到好处的,不过这一点随便哪个中文系教授我想也能做得一样好,并不值得夸耀,柏杨版的长处在于增加了很多批注,很多对我而言尤其需要的批注,比如,提到某件事时,柏杨会注明参见某某年某件事,翻阅起来很方便;另外一些批注则是对当时的一些细节加以补充,比如说某年干什么用了几十万钱,柏杨会大概地对当时的货币价值做一些分析。另外书中附了很多不同时期的地图,也很直观,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优点。另外一些对古地名对应现代地方的注释,在大部分书中都会有,中规中距。还有就是对古代官职的翻译,柏杨直接把各种官职翻译成对应现代的职务,显得很不伦不类。我想古代的职务与现代应该并不能互相对应,所以这样的翻译首先可能造成误解,其次这样的翻译容易让读者感觉不舒服,汉朝突然出现了个野战军总司令,难免让人反胃。如果他能把翻译放在注释里,而把注释里的原官名拉出来放在正文中,我想可能更合适一些。至于对历史事件的勘误,我不关注,某件事究竟是公元前800年发生的,还是前810年,对我来说都差不多,不加批评。
最让人不爽的地方其实在“柏杨曰”的部分,这一点我想可能最容易误导读者,误人子弟。当然,不可否认柏杨有些地方的确有些见地,但是,他非要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苛责古人的做法,让我读了很为愤慨。比如说,柏杨一直强调汉武帝滥杀无辜,不尊重人权,非要用现代的人权观与彼时相对应,试想一下,公元前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在当时的世界而言,我想中国应该算是最尊重人权的国家之一了吧,至少,我认为,丝毫不逊于罗马帝国,柏杨能为了这样的事情,一个劲苛责诟骂古人,无非是前人已经无法反驳了,可是,柏杨先生如今也已经作古,后来人对他的非议,他也势必没有办法跳出来再解释了。另外,柏杨对儒家的批评,非要把各种历史事件拉到他所谓的酱缸文化里分析,都让人觉得偏离主题,甚为失败。
总之,我觉得如果真的对历史感兴趣,这套书不妨一读,毕竟,我们也读不到更出色的了,不是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第一辑》读后感(六):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出齐 亮相北京订货会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套大部头套书,共九辑36册,曾在1985年,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这个封号当之无愧。时隔22年,这套书的最新修订版终于完整呈现07年北京春季图书订货会,成为今年订货会最大的一个亮点。
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一方面,对原书的文字与所涉及的史事进行了一次全面校订,改正了大量差错。另一方面,对不适合大陆读者阅读习惯和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词、叙说方式作了相应变通,阅读起来将更为流畅。另外,书中的历史地图、图表将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绘制。《通鉴》所记千余年间山川地理形势有不少改变,比如黄河大的改道就有上十次,海岸线也较20年前有不少变动,新的地图将更符合历史的原貌。
《资治通鉴》是第一部官修的编年体通史, 将自公元前四百零三年至公元九百五十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中国历史条理分明的呈现世人眼前。由十一世纪北宋王朝保守党代表司马光负责主持编书,书中内容以历代君臣事迹、各朝代的兴衰为主,以期给帝王鉴戒。梁启超称它为"帝王教科书"。拋开司马光的政治立场不看,《资治通鉴》的价值颇高,长达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缩影就在眼前,这样的史书却因为文言文之故,让现代人望之却步,宛如读天书。
从1983年到1993年间,柏杨以卓越史识、独特史观完成《资治通鉴》的翻译工作。十年《资治通鉴》的译写期间,几乎成了柏杨的另一场新的牢狱生涯。特于书房前悬挂“297”狱囚编号以志坎坷的写作生涯,书房成了囚房。每天晚上连做梦都梦见《资治通鉴》,常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中突然惊醒。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特点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卖点不仅止于史料而已,作家柏杨也在卖点之内。柏杨著作等身,曾经坐过文字狱,写过小说、杂文,《中国人史纲》曾在1985年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猛撞酱缸集》、《丑陋的中国人》称中国文化为发臭的酱缸文化,引起不小的震撼。文字风格辛辣,重批判。喜欢柏杨的读者,就会喜欢《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原著当中,原作者司马光附加"臣光曰"来阐述他的心得,而柏杨在翻译版则多加了"柏杨曰"纪录他的读史心得。以上已经提过柏杨的背景,故可猜想得到柏杨会以什么样的笔调来评论历史或评论司马光的"臣光曰",这是附加的阅读乐趣。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得先了解气候、地理环境带给中国的影响。中国利于耕种的黄土地、带来丰沛雨量的季节风、黄河,让中国成了一个庞大的农业国,要治理广大的农民,最方便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礼教。礼教的精义就是严守等级、尊卑有分、上下有别。君王永远是君王,士大夫永远是士大夫,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不容挑战与质疑,这是儒家最称道以及宣扬的。西汉王朝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控制了两千多年。司马光是非常典型的儒家学者,在《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表露无遗,礼教于是成为《资治通鉴》牢不可破的中心思想。在书中讲纪元前五世纪(前四零三年?前四零一年)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司马光认为那是个巨变,因此从这里开始记述《资治通鉴》,而在"臣光曰"里把周王国国王姬午骂了一顿,责难他破坏礼教,封韩、赵、魏三大家族为封国国君,并以极大的篇幅讲维持礼教的必要性。
有了礼教,当然也要玩文字游戏来彰显皇帝跟老百姓的不同和尊贵。于是,皇帝的称号极为复杂,有姓名字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等。谥号是周王朝首创,皇帝和贵族挂了以后,由底下的臣子依照皇帝老爷或贵族生前的言论和行为,给他另起一个形容词。这些形容词都有固定的规格,如:尊贤贵义称"恭"、刚强直理称"武"、温柔贤善称"懿",有时,明明就是一个混蛋,偏偏没人敢拿自己的人头开玩笑,去替死掉的皇帝老爷取个类似"纣"、"炀"之类的谥号,于是,谥号变成替死者抹粉的行为,成为后人的笑柄;庙号就是皇帝挂点后太庙祭祀所用的名号,好比"祖"、"宗";尊号跟谥号差不多,年号就是皇帝的纪年称号。
有人说中国人是个苦难的民族,摊开《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就会发现几乎每年都有战争,不是有外患就是处在内战,百姓永远在受苦,好不容易没战争,就会来个大饥馑或是水患,要百姓不得安宁。上位者胡作非为,当权派满口谎言,百姓哀鸿遍野,哭声一片,这些例子,随手一抓就是一箩筐。除非是被压迫的太厉害,短短十三年就把百姓逼反的随王朝杨广就是典型的例子,不然,中国人选择当顺民,只管吃饱肚子,有衣穿。
除了战争和灾难,人物的事迹描写颇精采。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要看什么样的人物类型没有?要看混蛋,有;要看忠臣,有;要看无赖,有;要看混世魔王,有;要看禽兽,有;要看烈士,有;要看荡妇,有……喜欢看八卦的当然也有,好比谁才是始皇帝赢政的老子?是赢异人还是吕不韦?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07年献给有野心或是菁英份子的一份礼物,要知道中国人心理在想什么,思考模式是什么,中国政治运作、权力的更替,这里都可以找到;若只是想打发时间,不想花太多脑筋,尽管把它当成纪录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故事书读,精采无冷场。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第一辑》读后感(七):柏杨曰有误
最近翻《韩非子》,对照着《战国时代·吞并六国》看,真想为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公元纪年击节而赞。
但对于这颇有特色的“柏杨曰”我却有话要说。
我入行浅,柏杨版资治通鉴算是我的历史启蒙。这个主观色彩强烈的柏杨曰确实有助于历史菜鸟不被司马光洗脑,但多看几遍,(战国这本看了3遍),就会觉得有些实在是可曰可不曰,这也是他常常被人诟病的“满腹牢骚到处发”。除此之外,还是有些谬误。
例如P462,韩非见秦王嬴政,上书保证如用我计,不能一举成功,赵不投降,韩不灭亡……就把我诛杀示众。
柏杨认为,韩非口吃,不会要求会面自曝其短。而这段幼稚言论也不可能出自韩非。就像江湖郎中卖狗皮膏药,声称包治百病,没用不要钱。这段话《史记》《战国策》都没有刊载,所以是司马光为了诋毁王安石的革新派,而蓄意编造的法家卖国贼形象。
仔细看看,书上明明写着“上书”,哪来“会面”之说?
事实上,韩非的这段话,并非什么狗皮膏药,而是出自《韩非子·初见秦》的最后一段。至于一口咬定司马光是出于政治目的故意篡改历史,那就真有点冤了。因为关于《初见秦》的争论古来有之,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初》是否出自韩非之手。不为别的,仅为其中的“亡韩”二字,这也是柏杨误认为司马光有意把韩非塑造成卖国贼来诋毁法家的原因。
有人认为,这篇作者应该是张仪。比如《战国策》、梁启超、胡适等等;也有人认为是范雎所作;一会儿是蔡泽所作;一会儿又是吕不韦所作;还有人认为是韩非的老师荀子所作。总之是众说纷纭。
首先,肯定不是张仪所作。因为张仪死于前309年,而文中提到的穰侯治秦发生在前300年,长平发生在前260年;显然,张仪不可能知道。其次,这篇《初见秦》很有可能不是指前234年献给秦王嬴政,而是献给秦昭王的。虽然史书未记载韩非在秦昭王时期入过秦,但也不能由此断定前234年之前就从来没有去过秦国。他很可能在入楚就学于荀子时到过秦国。也就是在荀子入楚的前255年到秦昭王去世的前251年之间。文中的历史事件,最晚到前257年,也符合这个时间。
这样看来,就很有可能只是司马光误认为《初见秦》是写给嬴政,所以摘取最后一段来概括此次入秦事件。
至于“亡韩”论,读过一遍就知道,这根本不是本文的主旨,只是一言带过。韩非初见秦昭王,要取得信任,必言统一天下的大业,不可能单单保韩。而紧接着的一篇《存韩》才是对秦王嬴政的上书。隔了这么长的时间,有“亡韩”“存韩”两种相反的论调,也是情势不同所致。
话说回来,瑕不掩瑜,柏杨先生耗时十年,译成白话,比起随处可见的山寨版通鉴,已属功不可没。不然我等文言白痴只好今生今世与这巨著无缘了。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第一辑》读后感(八):柏杨版的资治通鉴想说什么?
本来想随便找一篇评论支持一下,希望更多的人能一览柏杨晚年的心血大作,以告慰泉下的柏杨先生。可是实在是找不到一篇看法与我相仿的评论,加上这么好的一本书,不谈点个人心得和看法,实在说不过去。
先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吧,司马光穷其一生著成此书,是希望皇上能以史为鉴成就一番作为(可司马光居然又排斥王安石改革...)。可惜后世完全把《资治通鉴》看成是一本智谋的书,像老毛,慈禧都有此评价,这似乎和司马光所尊崇的儒家正统南辕北辙,当然啦,儒家所谓的“仁义”也是为后世诟病的,其中就有柏杨老头。
不管写《资治通鉴》是出于什么目的?翻开《资治通鉴》第一篇,就能看出此书之牛,司马光之牛。开篇不谈历史,首先谈“礼”,认为周室之所以没落,就因周王不注重礼,以至天下诸侯都不尊周王,各自为王,而有周室灭亡。这种论调简直闻所未闻,仔细思量下来,不得不发出感叹啊。一个礼就奠定了中国政权的基调,礼就是要遵守君臣之道,各有所礼,安分守己,这王朝的江山才能千世万世。江山不能靠铁骑去巩固,需要用文化去熏陶。
据说柏杨晚年所有的心血就是写成这部白话版的资治通鉴,如果单单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或许不需要花上数十年。翻开这本书,你就知道,柏杨的心思花在哪了?古今地名,路线图,难能可贵的是将古代历史所有事件一一过一遍,分析当时形势,最后才能将司马光的评论,一一剖析,得出柏杨曰。
有人说,古地名今注释,似乎每本史书都有,不足为奇。我却不这么认为,从柏杨的注释中,可以看出有些古代地名,柏杨老先生亲自去看过,这样严谨的精神不得不让后辈折服。配合路线图,再结合事件,你完全能看清楚秦始皇东巡的路线,秦末起义的事态发展,以及王朝江山的构架。当你严谨的看完这秦始皇山东暴毙些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历史上的细节。例如:秦始皇山东暴毙,李斯等人居然将“灵柩”绕道蒙古再回咸阳(为秦二世争取时间),这段时间比正常路线多花了一个多月,居然还能瞒天过海,简直匪夷所思。
也有人说,很反感柏杨曰,非要用现代民主观念去评论古代封建集权。其实我也很反感柏杨曰,但是我理解柏杨的出发点。首先民主这个东西不是现代的词汇,不是到了现代才发明的,自古有之,不是么?第二,柏杨为什么非要说民主来评判专制集权?那是因为他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的苦难(其间,柏杨娶了4个老婆,到了台湾又娶了第5个),所以他呼唤民主。只有民主的制度,才能让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集权统治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构架,总会有超强人推翻,然后超强人把功臣都干掉。不管谁封侯拜相,百姓没好处。
那我为什么还反感柏杨曰呢,因为他喜欢把历史上所有的伎俩都一一戳破,这岂不是让后世谋士都没饭吃了?这当然是我的小心眼啦。什么是历史?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最后一位大师费曼说“没有真实的历史,当人们回忆它时它就存在了”。中国的史官从来一种传统,那就是刚正不阿,客观记录历史。我也喜欢这种客观中立的态度,所以认为司马迁第一,而司马光,柏杨不如。可实用性上,后者的书远胜于前者。哎,这一点让人唏嘘不已。
书,我还是希望看原版的资治通鉴,因为文言文比较精练,白话版稍显啰嗦。看原版资治通鉴,配合柏杨版,花它个几年时间消化,绝对一生受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