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蝴蝶梦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蝴蝶梦读后感10篇

  《蝴蝶梦》是一本由[英] 达夫妮·杜穆里埃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3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蝴蝶梦》读后感(一):浅析杜穆里埃的蝴蝶梦

  《蝴蝶梦》一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悬疑性,几个误会吸引读者,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之时又会让读者大呼过瘾,这便是讲故事艺术。最大的误会便是:从小说开始,迈克西姆一听到丽贝卡的名字、海边小屋、大海等就会神情阴郁,读者和”我“都以为他沉浸在追忆故人的悲痛中,实际在后面才得知,是因为迈克西姆杀死了偷情的丽贝卡,丽贝卡跟迈克西姆之间毫无感情可言。还有一处,丽贝卡的记事本上的线索指引大家去贝克医生处求证,本以为丽贝卡当时怀孕了,最后才揭晓答案,丽贝卡患了癌症,而且,她故意引诱迈克西姆杀死了她。全书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Rebecca is the winner! 事实也如此,当大难不死夫妻二人连夜赶回曼徳丽庄园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天际的火光。窃以为结尾处书的处理比电影好,只是到火光就戛然而止,不必描绘火场,更能让人毛骨悚然,感到无处不在的丽贝卡的阴影

  但就全书来说,小说整体结构过于松散,很多时候洋洋洒洒着眼在毫无作用的次要情节和大量的景色描写之上,让原本很刺激紧张的故事核被冲淡了。其实可以从回曼徳丽的路上开始写起,在回忆中把“我”与迈克西姆的邂逅简单描述,而小说仅仅这部分就写了长长的六章!然后拜访邻居等等冗长的情节一笔带过即可,但要重点突出他们对丽贝卡的评价和”我“的内心由此埋下的阴影。电影因为本身时间的限制,很好的舍弃了无用情节,但是有些地方的衔接又有些不够自然,但是就其拍摄年代,算是上乘作品了,希区柯克真的是悬疑大师

  再谈小说的缺点,除了拖沓以外,小说中人物没有起到讲故事的作用,很多人物都不是功能型人物,比如罗伯特和弗里恩两个男仆,对情节的发展毫无作用,形同虚设。改进的话,会删去其中一个角色,并给他多些篇幅,比如可以由他透露丽贝卡生前的一些细节,还有丽贝卡的忠仆管家丹弗斯太太也是,不然悬念吊人胃口时间太长了会让读者厌烦。还有那个海边小屋的白痴贝恩也可以多些描写。

  此外,达芙妮·杜穆里埃受19世纪的哥特派小说影响较深,同时亦曾研究并刻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蝴蝶梦》即是模仿勃朗特姐妹之作,人物设计和《简爱》如出一辙:女主人公20出头,自幼贫寒,外表平平但内心美好,男主40多岁,经历失败的第一次婚姻,是哥特式英雄高大,沉郁,有悲壮的贵族气息,还有外表美貌实则蛇蝎心肠私生活糟烂的前妻和被欺骗的悲剧婚姻。此外也和《简爱》一样围绕一座大宅展开故事。但蝴蝶梦更多的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氛围,丽贝卡的名字像梦魇一样笼罩在故事中的人物和读者身上,神秘魅惑,令人难以忘怀

  《蝴蝶梦》读后感(二):并不是所有Rebacca们都值得歌颂

  究竟是自由自在来的幸福

  还是认真爱过和真正被爱过来的幸福?

  这是一本放在家里很多年的旧书,书的封皮污渍斑斑,“蝴蝶梦”三个字也让我自大的误以为这不过是本上世纪的矫作的甜腻的老套言情。若不是看到微博上的书单推荐,恐怕我永远都不会翻开它。

  说来可笑,被吸引竟只因肤浅的困惑于读者贴予它的标签:哥特 悬疑 女性 爱情

  有些语汇是无论如何都不愿被联系在一起放入想象的。就比如‘悬疑’和‘爱情’。

  于是打开书,一探缘由

  ‘阴冷’‘潮湿’‘诡谲’‘雾蒙蒙’以及看似的寡淡,鲜见阳光冲动,这是“我”嫁过来后的Manderly庄园,也是“我”和Maxim的婚姻生活。

  一个有两个女人的故事,即便作者本人无意去贬谁扬谁,若干年后的读者们也自会揪住她们,一定要分出主配一判高下。

  相比于那个艳丽鲜活肆意邪恶的Rebacca,作者吝啬的连名字都不给取的“我”自然是我心中唯一的女主。她不同于简爱、一生都在孜孜不倦追求平等自尊的爱情。她的爱情敏感谨慎卑微却诚挚,即使面对的是Rebacca那么一位‘阴魂不散’的丈夫的前度亡妻。

  如果说人人喜欢Rebacca的耀眼夺目,我更喜欢的是“我”的细腻深情

  最初在蒙特卡洛邂逅Maxim与之恋爱青涩雀跃、嫁到庄园后对新生无所适从却甘愿为爱人融入交际的忸怩慌乱到最后得知真相后对Maxim的爱依然浓烈并变得勇敢坚定。化妆舞会那次真是一个十足的亮点,很有深意:“我”一直偷偷艳羡Rebacca,可打扮成昔日Rebacca扮过的形象却非故意使然。

  这着实是个平常可爱灵魂。可这样的一个灵魂却不见得拥有happyending。

  有人说Rebacca的刻画象征着女权最初的觉醒,我无法苟同。我以为,真正的自由从不是靠以别人取乐、用金钱砌垒、让肉体放纵,而是表里如一的自尊自爱自信

  Rebacca纵然是燃烧着的不可一世的却也是冒着丑陋的烟的灵魂。

  我想,Maxim是从未爱过Rebacca的,爱是理解,他们并不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爱是妥协,他们无法做到让自己退一步从而换得一丝对方的快乐。当然,已瘗玉埋香的Rebacca或许根本不在乎爱与不爱。所以我们无从得知缺少这种感受力把一切当成游戏的她在世时是否幸福过。

  Maxim一定爱着“我”,可这种爱已经畸形,恨不能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相逢,偏偏在往日的阴霾还未散去之时遇到心灵伴侣,源于创伤后的情感障碍注定了新一轮的感情寂寥。

  而“我”呢,终究摆脱了这可笑的戏谑的第二位‘德温特夫人’头衔,而仅是以一位和Maxim身份相匹的普通妇人的角色与深爱的丈夫相度后半生。生活虽清寂而乏味也偶有梦魇般的回忆来袭,可好在,Manderly的石楠枯萎了玫瑰凋谢了,好在大火吞噬了这座阴郁的围城和有些人的心事

  大火是重生我敢肯定。可我无法肯定的是,重生后的人们是否真正的挣脱了内心的枷锁最终获得幸福

  作者是倒叙,最后结束的也就并不显得仓促突兀。达芙妮杜穆里埃没有再交代书中人的心理活动,百年后的旁观者们也给不出这个答案。毕竟,个中滋味,如人饮水。

  后来搜了作者的资料,得知达芙妮很崇拜勃朗特姐妹。果然,这书里隐约透着《呼啸山庄》的痕迹

  不一样的是,在蝴蝶梦里,不同的灵魂坠入爱河后竟也得以痴缠相守的终了。而在呼啸山庄里希兹克利夫和凯瑟琳这样爱的疯狂极度相似的两位却永世不得相伴。

  无关女权,读罢,只盼每一位用情至深的人都不会有‘奈何明月照沟渠’的遗憾和不甘。都终将不负勇往,获得真爱。

  《蝴蝶梦》读后感(三):一个第三人称的故事

  通篇的丽贝卡,一个从未谋面的第三人称牵着我们看完了整本书,一个影子如影随行,从高贵善良,到低俗,罪恶。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正反面展现在我们目前。

  离开她,主人公的我是不完整。生活有时候带来的这种不公,这种无奈,这种迷茫,这种无端的压抑,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你是什么,你只去承受后果,却忘记了去问一句为什么?

  有时候这需要勇气,有时候却需要自己的承受。

  没有人注定去忧愁,散去的乌云有时是一丝的微风,但更多时候是我们飞得更高的心

  《蝴蝶梦》读后感(四):蝴蝶梦——破碎的忧伤等待自由的小屋

  闲话不扯,谈谈吕贝卡。这部小说里,一直没有出场的是她,可是一直存在于所有人心里的也是她。外人认为这个尤物无可挑剔美丽,高贵,聪明,能干,具胆识,有魄力;可是在丈夫德温特眼中是个十足的恶魔,婊子!她能装得让所有人都看不到她的心,看不到她的放浪,可以和任何人打成一片,迷惑众生。她会做出有违道德的事,也在清理之中。这个女人太独立,太有胆识,她可以骑马胜过男人,自然就可以独自驾船出海。她谁也不爱,她只爱自己。她不想成为谁的附属品,不想在名字后冠上某个男人的姓。想想可怕,为什么穿什么衣服要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说话要看你的颜色?为什么举行party的邀请宾朋的一定要随你的愿?仅因为冠你之姓!

  我觉得这是部女性解放小说,书中的两大女主人,来自两个时代。吕贝卡,俨然是个女权主义者,她追求着自我的自由,享受各种男人,享受着欢愉,或许被人称作婊子,那又如何?她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小屋。任何人可以在这里过夜,却得不到居住权。天一亮,就要走人。我觉得吕贝卡可能不会带太多的异性过来,一个愿意出海的人,都有一颗拴不住的心,她或许只是希望,可以这样一直下去,看看书,发发呆,睡睡觉,都可以,只有在哪里,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主人,自己是吕贝卡,不是曼陀丽的女主人,不是德温特夫人。而可怜的另一位德温特夫人——续弦夫人,却是那么中规中矩。也难怪会得到男主的垂爱。男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吕贝卡一样的妻子,同时又害怕拥有。只是因为难以驯服?不,不是的。他们,是害怕,女人得到的尊敬比他们多,赞誉多,胆怯自己的光芒被她掩盖。使男人这个硕大的太阳躲在月亮的清辉下。他们受不了控制女人的这种把戏反运用在自己身上。

  自始至终,男主没爱过吕贝卡,却满足与吕贝卡给庄园带来繁华带来荣誉的情感中。男人怕的只是面子。而这位续弦夫人,姿色远远比不上吕贝卡,为人木讷,可男人看上她的是她的天真随遇而安任人摆布的本分。曼陀丽的那场化妆舞会,不是续弦夫人打扮成以前吕贝卡的样子让他生气,而是她婚后第一次违背了他的意愿——没有打扮成,爱丽丝,那个天真的孩子。男人真天真,娶个妻子希望她一直保持这认识她时的感觉,殊不知,女人自己能变得更完美。这,或许也是一种控制与摆脱吧。当吕贝卡尸骸发现的时候,男主摸着续弦夫人的头惊讶的说,

  “你那种小妞儿似的滑稽而迷惘表情,那种我喜欢的表情,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再也不会有了……你一下子变得老成持重了……”德温特又怎会知道,这个小妞多少次因为不老成压不住场子,怕做不好德温特太太,而忧伤?现实中,又有多少男子因为女人一直天真烂漫,无法成熟而离开?

  男人要女人这样,要女人那样,男人,你到底想要哪样?

  吕贝卡下场虽然凄惨,却真真正正活出了自己。

  伍尔夫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一间自己的房间》,书中鼓励女子们要独立,有意见自己的小屋。我想,在这里引用这书中的一句话是最好不过的“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

  《蝴蝶梦》读后感(五):幸与不幸

  很多书都曾给我带来过震撼,但蝴蝶梦的震撼是最大的。比起被遗忘花园巧妙的布局,她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文章只看了百分之十的时候,我没忍住,瞄了一眼百度百科的简介,在看到迈克西姆说吕蓓卡是他杀的以后,我觉得我已经被剧透完了。但其实真正在我读到这一刻的时候我才发现真正震撼人的不是他杀了吕蓓卡这件事,而是吕蓓卡这个人物恶魔般的设置,是她使得迈克西姆不堪重负,为了不给家庭不给他热爱的曼陀丽带来负面影响,他选择了隐忍。真相揭开的时候,文章还剩下百分之十,不得不说,我的心揪在了一块。看到那些人为吕蓓卡打官司,看到“我”和迈克西姆熬红了双眼,看见“我们”之间真挚的爱情,我第一次觉得他们为什么,他们凭什么要为这个女人的死付出代价,我第一次觉得又些法律过于的古板。忽然想起看死亡通知单里,袁志邦他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就是因为自己看不透,有些罪恶它们确确实实的发生,而法律却拿他们毫无办法,而一些人正义的复仇却让他们囚于监狱甚至丧失性命。看死亡通知单的时候,我只能感觉到社会的不公,以及法律确实需要很大程度的完善,美好的社会是人性的本身。而蝴蝶梦之后,我不得不说我看最后百分之十的内容,内心十分煎熬,我甚至想直接百度得出结局,我不想再猜测挣扎,我害怕他们俩判刑,我害怕真相被发现,不得不说我愿意吕蓓卡死去,她这样的恶魔死去。

  这篇文章把我的心里描写的十分形象,“我”的心里的改变看似简单实际并不简单。其中最大的转折就在于“我”知道迈克西姆一直爱的是“我”,看似可笑,但这就是爱情啊,得到真相的“我”与他紧紧相拥,第一次“我”感觉这么的舒服

  最后曼陀丽的大火我不知道是幸与不幸,幸是他们终究不被这样的房屋,这样古板的生活所束缚,在我看来,吕蓓卡恶魔般的化身就是象征着这个城堡,她的协议就是为了城堡表面华丽,迈克西姆必须承受他煎熬的内心。不幸是迈克西姆承受的所有不公,他的所有压力都为了保全那个城堡,保全他深爱的曼陀丽,几十年的心血付之一炬该是多么的伤心。

  但他与“我”终于走在了一起,脱离了舒服,祝愿你们爱情与自由常在。LOVE FREEDOM

  《蝴蝶梦》读后感(六):The Shadow of Rebecca

  When I was reading a book o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Meji Japan (1868 - 1912) a couple of days ago, the sort of reading that one reads merely for the purpose of her research, there was a line at the end of chapter 1 that caught my attention. It was a quote from Hakuchō Masamune (1879-1962), who was critic and novelist of Japan.

  “The more we neglect the past, the more persistently will it come back, ghost-like, to haunt us with its continual presence.”

  When I finished reading “Rebecca" (1938, Daphne du Maurier) tonight, I realized that this quote would be a perfect fit for the opening of a review on the novel, if I plan to write one.

  Rebecca (the late Mrs. De Winter) is the ghost in the story. Though she died a year ago before the story starts, she comes back to the narrator, who is Mr. De Winter’s second wife, Maxim De Winter, and readers like us constantly through the black ink that is printed on papers. “The long, slanting hand-writing, with curious pointed strokes (p.379).” Rebecca haunts us like a little unspeakable secret of our own, which we try very hard to forget, and yet it remains unforgettable.

  “He is wonderfully patient and never complains, not even when he remembers… which happens, I think, rather more often than he would have me know (p.5).”

  A good novel generates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Rebecca" by no means belongs to this category. Aside from reading "Rebecca" as a feminist’s critique, which I shall do so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the book tries to tell us, I think, that being humans, we always try to forget some memories that are unpleasant, memories that threat us. And yet, the more we try to avoid them, the more they will come back to life, to haunt us, like a living ghost, like Rebecca.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I argue that Rebecca, who has heavily colored the narration of the story through she remains as an unseen character until the end, is, and represents the criticism to the restrictions that were placed on women at the time. Opposing to the description that is given to the narrator, who is quiet, shy, self-effacing and dependent, a type of girl that would fit perfectly the conventional ideal of a wife, Rebecca is depicted as a modern one. She is manipulative, independent, confident, rich, tall and beautiful woman. From sports to socializing, she was good at everything. Through its characters, the novel mentioned no less than three times that Rebecca should be born as boy instead of a girl.

  The death of Rebecca serves as the first criticism towards the novel’s conventional setting. It indicates that in a society in which a woman was supposed to fit into a conventional feminine role, which was categorized by her modesty and her self-sacrifices to her husband and children, Rebecca, who constantly seeking freedom by encroaching social restrictions on woman while she was alive, shall never gain and feel the freedom for which she was longing.

  The second criticism to the conventional women’s role is unfolded by the constant coming back of Rebecca’s specter. Though Rebecca was dead, Manderley, which was an estate that became famous across the country because of Rebecca’s contribution, stood still until the end of the story. Through the estate’s interior design, its servants, and Mrs. Danvers, who was Rebecca’s maid ever since she was a small girl, her spirit glittered everywhere in Manderley, and haunted Mr. De Winter and the narrator persistently until the moment when Manderley was in flame. Manderley became Rebecca as soon as her husband murdered her and threw her into the sea, for it was maintained by Mrs. Danvers just like the night that Rebecca left.

  Rebecca’s soul remains alive even after Manderley was ruined by a catastrophe, most likely a conflagration, which happene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though the narrator never told the reader what exactly happened to the estate. And yet, we knew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for the story takes a form of flashback, that though both the narrator and Mr. De Winter ran away from Manderley deliberately in order to avoid bad memories and to begin their “new” life, they could never forget Manderley even for a single day.

  “Last night I dreamt I went to Manderley again (p.1).”

  Manderley cannot be forgotten, so does Rebecca. When the narrator passed down the story to us, as readers the image of Rebecca and Manderley lingers in our minds day after day, night after night. Rebecca becomes our memories now. When we recommend this book to our friends, Rebecca (and "Rebecca" the book) should become theirs, too.

  《蝴蝶梦》读后感(七):那片血红的石兰

  读这本书仅仅是因为有位学姐跟我严肃的探讨了一次描述性语言在小说中的功能性这个问题。确实,近似神话般的曼陀丽庄园,藤蔓丰盛盎然生机的曼陀丽,有迷人的血红色石兰的曼陀丽,烧红天际化作飞尘的曼陀丽,哪怕荒敗枯朽都让人魂牵梦绕的曼陀丽,成为这戏剧和主人公们的公正见证,和命运起伏互照辉映,最可贵的在于,她几乎承担了大部分的悬疑铺垫——讳莫如深的人们,深不可测的曼陀丽,共同烘托起人已不在又处处都在的吕蓓卡。

  我觉得这是本书最出色之处。吕蓓卡大约是史上最拽的女主角,不露一次面,连一次正面描写都没有,却统治了整个故事和曼陀丽。而我们的女主角,也终究沦为自卑的局外人。

  《蝴蝶梦》读后感(八):我喜欢这个”我”

  第一次写书评。

  很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的描写手法,从昨天晚上一开始读,就再也停不下来。书中的叙述者在我看来充满魅力,最重要的是她真实,比起吕贝卡,她不懂世故,不知怎么漂亮地跟别人周旋,处理事情也总是很犹豫,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少女,甚至,她充满了自卑,唯唯诺诺地生活在吕贝卡的阴影之下,没有勇气去追问德温特,如她所说的,如果自己再执着一点,四个月前就可以知道这一切。但我多么喜欢她的真实,她爱德温特,爱的有些卑微带着深深的爱慕,在弗兰克面前,她把他当成朋友,向他吐露自己内心的恐慌,那次去看望祖母,她也是考虑怕比尴尬而不是自己有多狼狈,在听闻真相后,她不是害怕德温特,而是无条件地相信他说的话和确定他的爱而欣喜若狂。

  我不喜欢丽贝卡,尽管她才是这本小说的主角,这本小说的名字。也许是她对感情不负责任的态度,也许是她的自我虚伪,好像这世界没有她搞不定的人和事,这种人太聪明也太危险。

  至于男主角德温特,他在我眼中是个充满魅力的人,看到他说出真相,我的心里不知有多开心,好像和”我”一样感同身受,虽然后来过上了平庸的生活,但曼德利的阴影得以渐渐消失,谈不上快乐,也算是平淡的幸福。

  总之是一本读到一半迫不及待想知道结尾但又因为文字描写而带入情境慢慢看完不觉得疲惫的好书。

  《蝴蝶梦》读后感(九):急转直下

  原来剧情的发展是这样的.让我匪夷所思,让我想了半天.我所以为的,我和女主人公一直以为的,原来见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什么都不是真的.应该相信什么,应该不相信什么.

  那么美的曼陀丽,一座很美好的庄园.在明信片上,在每个人的嘴里,描绘成那么美.有幸福谷,有大海.我也愿意去.何况忧郁的迈克西姆求婚了,那么不可思议.那个贵族生活的人,在上流社会风生水起的绅士,看上了一个平凡的女学生.可爱的小女孩还为了可以叫迈克西姆这亲密的名字而暗喜.

  回到了曼陀丽,所有的想象都还原成了现实,我和女主人公一起走进了曼陀丽,随着她的眼看到了美丽的鲜红的石南花.巍峨的建筑.

  可是生活并没有那么简单.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把未来的生活想象成美好,计划着自己的未来.可是迎接她的是严肃的生活,规矩的生活,满有吕蓓卡的生活.小姑娘暗暗筹划.可是每个人都喜欢吕蓓卡,每个人都在赞叹吕蓓卡.而她一个平凡的没有鲜明特色的小人物来到这个家庭.满被鄙视.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吕蓓卡,亲爱的吕蓓卡到底有什么魅力让每个人都那么喜欢她,迈克西姆痛苦的表情,不愿提起,那是多么悲伤的样子.

  吕蓓卡在书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但她无时无刻不存在.是,她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女士啊.而我们的女主角却那么的软弱,那么的没有主见.

  可是竟然竟然是这样.迷人的吕蓓卡是一个放浪形骸的女人.她和迈克西姆的婚姻简直是一个笑话.迈克西姆杀了她.

  怪不得.可是心中莫名高兴不是吗,迈克西姆没有喜欢她.其他的算什么呢,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丈夫心里喜欢自己就够了,其他的算什么呢.一起度过难关.女主角坚强了.可是原来那个憨憨的她也不见了,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两个人相偎着,可是聪明的吕蓓卡啊,她连死都在算计着人.想她是一个敢做敢为的人,一个生活地那么洒脱的人,为什么要让自己的丈夫那么难堪呢.她真的那么讨厌他么?

  小说写的很好,我看的很跌宕起伏.经过了生活的洗礼,那么诡异的案件.终于安静的生活下去....

  生活在等待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就像女主角那样,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显赫的家世,壮观的建筑,忧郁的男主角.一切都是这么完美.想象太好,总是十分的落败.迎接自己的总是会不好.

  经历坎坷,最终成长.但还是回不去了 ,再也不是当初的自己了

  《蝴蝶梦》读后感(十):《Rebecca》读后感

  陪小七去图书馆借热学参考书,在一楼逛来逛去想找司汤达的《红与黑》,可是果不其然地没有找到,所幸本着再看看的心态找到了这一本——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

  说起这本书,我对它最开始的印象是小学的时候了,每天守着cctv10看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其中有一期就放了蝴蝶梦电影的一小段剪辑,没记错的话就是女主角穿着准备已久的礼服下楼,却被麦克西姆责骂的场景。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对这段记忆深刻,大概是因为希区柯克的表现手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吧。不过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还将它与《乱世佳人》和《简爱》混在一起傻傻分不清楚。准确的说,一直到最近我才勉强分清它们几个谁是谁的,幸运的是在那时不久后就拿到了这本想读已久的书。

  不得不说,达夫妮·杜穆里埃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情节构架都让我有种禁不住要拍案叫绝的感觉,当然这也并不排除是我书读的少得缘故。刚翻开《蝴蝶梦》这本书,还没读完几章就出乎我意料地吸引人。以至于让我几乎放弃周五一早上的课,牺牲周五所有的午休时间来读它,甚至坐在会议室等着开会的一小丢丢时间也不愿意放弃掏出书来不顾别人的眼光继续往后看。

  关于书的主角,一开始的时候我是不爱马克西姆的,我以为他和女主角在一起正如女主角所想的一般,只是为了忘却那个在外人看来近乎完美的Rebecca。我以为他将卧室搬到相对偏僻的东厢是为了不必记起和Rebecca的音容笑貌,我以为他不愿意去那个小屋是因为害怕想起和Rebecca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我以为他斥责自己的妻子让她马上把身上的衣服换下时是因为Rebecca扮过的人物他不能容忍其他人再去扮演。原来马克西姆对Rebecca的感情和丹弗斯夫人不一样,不是觉得Rebecca神圣不可玷污,不是喜欢Rebecca到无人可替代,而是相反的感情。故事进行到这里,我不禁觉得之前以为自己是上帝对故事脉络已然通晓的感觉其实都是作者给我们挖的深坑,到最后才能让我们如此惊讶。而我真正爱上马克西姆是在Rebecca表兄对女主出言不逊时,一言不发上前狠狠揍了他一顿的场景开始的。书里的马克西姆给我的感觉是沉默的,将情感全然收藏于心,只有在提到Rebecca相关的事情的时候才会出现崩盘的情况,但那是由于他的恐惧,和突然揍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马克西姆爆发的一刹那,对女主的爱就已经足够明显地跃然于纸上了,这个场景设置在我看来真是绝妙的。在两夫妻误会解除之后来这一出,简直是锦上添花,之前我们所怀疑的他对女主的感情之类的情绪也全都随着他挥出的拳头一起消逝了。然而整个故事还没有跟着这个节拍一起结束,暴风雨还在兴头上。从发现Rebecca尸体开始就提心吊胆,生怕马克西姆杀人的事情败露,但作者总是坏心眼,每每在我们快要放下心来的时候又来一个线索指向马克西姆,所幸最后善良的作者还是没有让马克西姆走进监狱。不过就算如此,在小说的最后作者也营造了足够紧张足够骇人的氛围,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让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影射作为结尾真的不能再妙!

  《蝴蝶梦》英文名《Rebecca》,应该说表面上讲述的是没有名字的女主和男主马克西姆从相识到结婚,到最后共患难的故事。然而在这样一个故事里,一个从一开始就已经能够死去的人,从一开始一个模糊的轮廓,到最后完全丰满的人物成形,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应该算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了吧,读来确实令人折服。

  这样一本《蝴蝶梦》,写到最后实在是想单独提出来感叹一句:这书果然不能再赞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蝴蝶梦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