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是一本由刘晓宁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1-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医院》读后感(一):大美女刘晓宁和她的《大医院》
大美女刘晓宁和她的《大医院》
从昨天中午拿起书,一直到昨晚凌晨两点,把美女晓宁的新书《大医院》看完。哎呀,真好看呀!这个小妮子的故事编得实在绕啊。一本二三十万字的小说,主要主人公有四五个,次要主人公有六七个,还有一大群人物,围着几个主人公转,把一个大医院的甜酸苦辣表现得栩栩如生,让人看得瞪目结舌,直呼过瘾。
细细想来,这部小说的优点有三。其一,所有的细节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互相影响,催促着故事像海潮一样一波一波往前涌。我见过故事情节编得好的,但没见过编得这么丝丝入扣,严丝安缝的。如果说人家的好,就像把文字的散发编织成一根又粗又大,光滑顺溜的麻花辫。那么晓宁同学的好,则是电脑屏保里的那一堆会转弯的钢管,“穿针引线”,游刃有余,复杂无比,却没有一处绕不过去的地方。这本小说,整个儿就是一个大迷宫!晓宁同学的心思缜密得实在让人佩服。我怀疑给她一支绣花针,一根彩线,她一个人就能绣出祖国万里江山图来呀。
其二,这部小说的语言比较有特色,在景物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述上,时不时就有一些巧词冒出来,像玻璃一样划过心尖,让人麻酸酸一颤。
其三,这部小说人物也特征鲜明,个性十足。形形色色的面孔把各色各样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这部小说挺不错滴。相对一个美女作家而言,能写到这个份上,是谢某人没有想到滴。长得她这么漂亮的女子,小说又写得这么好,在此之前,我没见过第二个。哈哈!就说这么多吧!敢紧去找她的照片贴过来作证。:)
妈的,跟这么美丽的女人写读后感,很难逃脱“色迷心窍”的责难啊!真悲摧!这风险冒得太大了。想当年,我与她两人用网名在天涯论坛连载长篇,很有点纵横天下无敌的豪情和感慨。只是当年她并不知道俺是一个臭男人,一口一个好姐妹,把我叫得直捂着嘴巴笑。而我当时也以为她是恐龙一只,对她懒洋洋地漫不经心。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彼此才发现,原来一个是帅哥(打点折扣),一个是美女(成色十足)。相见恨晚啊,可惜,好青春都分付流光了。只能遥祝安好,呵呵!
《大医院》读后感(二):说说
2011年最后一个晚上,居然是熬夜看完这本《大医院》。
几年前看过刘晓宁写的《医生》,感触很深,几年后,又看到《大医院》。显然,写作是极为清苦的事,一位内心十分强大的作家才能历经辛劳,沤心沥血写完一部别人不常写的这类小说。
作为一部写实医院和医生的小说,《大医院》总体来说算是成功。同行当中,确实有很多如同乔之维、唐静熙这般只懂得钻研医术、置病人于心上的好医生,这样的好医生只谋事不谋人,极易受到那些只谋人不谋事的阴险小人们的排挤与打压。院方站得高却不一定看得远,如何用感情与待遇留住真正的人才可能是所有大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个矛盾与焦点的渲染在小说中一点一滴展现出来,这是成功的亮点之一。
医生脱掉白大卦,他同样只是一个普通人。七情六欲,名利争夺,谁也无法逃避。在这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年代,真正并记得并从一而终执行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医者不知还有多少?而作为病人,在关注自己的疾病之余,又有多少人何曾站在医生的角度换位思考过?这个面对特殊服务对象的特殊群体,并非全都金钱至上,利欲熏心。然而,面对舆论的错误导向,面对复杂的疾病变化,社会已将医生们深深埋入永远洗不清水的大染缸。这是小说中两位主角几番浮沉中所遭遇的险恶经历,若非业内人士,不一定能读得懂这白大卦里的深奥纠结。
唐静熙,作为一名从医的女博士,工作辛劳,医患关系紧张,科里院里人心险恶,要始终保持那颗正直善良的心不受任何污染谈何容易。或许婚姻与爱情本是女人一生的重心,一路走来,曾经执著相爱的男人自身难保,同样交织在险恶的斗争中。爱情,失去了温暖与庇护,褪色的不只是记忆。原来爱情经得起清贫,却经不起风雨,也经不起怀疑,更经不起离间。或许到最后,就算爱人背离,病人反目,朋友疏远,还有一颗医者仁心抚慰自己。只是,这样的唐静熙,又能有几人?
金钱、权力、爱情、婚姻、友情、道德、良知都是医生们除了病人的病情之外要权衡的东西,治好病人的成就感已无法超越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诱惑,更无法弥补医生们身心疲惫的劳累。所以到最后,能改行的、能“爬上去的”都竭尽全力逃离手术台与治疗室,这,已经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医院》读后感(三):A Slice of Reality
The Great Hospital is based in a traditional Large General Hospital. It focuses on the life of a group of young doctors at the large hospital and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 novel reflects the seamier side of medicine in China, especially after several recent real-life hospital scandals. It depicts problem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and high cost of getting medical treatment and conflict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大医院》读后感(四):好书
大医院里面的种种,听身边的朋友和同学讲了不少,,医生护士们到底是穿着白衣的天使,还是穿着白衣伪装的魔鬼。。。或许看了这本书就能明白了。多了解一点医院的事情会让我们多一份安全保障!
《大医院》读后感(五):书和碟之类,和刘晓宁的《大医院》
杨不易
说说最近的吧,刘晓宁的长篇小说《大医院》。这是今年读的,惟一一册国内作家的长篇小说。其实我读长篇本来就不多,平常倒偶尔读几个中短篇。
刘晓宁有个网名,叫满庭花雨,估计现在不怎么用了。她现在在新浪微博上叫“山东刘晓宁”,实名认证加了V的。现在流行这个。第一次看到她的名字和作品,估计要往前走个九年十年,至少也得有个七八年。那阵子,我在“听草阁”论坛做小说版的斑猪,另一个斑猪月满拦江拉了一个写手来发长篇连载,就是满庭花雨,和她的处女长篇作《媒子鸟》。《媒子鸟》后来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署名满庭花雨。后来又出了《医生》,再后来又再版,叫《白色巨塔之恋》,再再后来,就是上个月,新作出来,叫《大医院》,署名刘晓宁。都以医院为背景。所以我一度怀疑她本人就是医生,于是有一回在QQ上问她。她不说,估计以为我是娱记来着。后来说了。但我知道了,也不能说了,要不然让娱记看去了呵呵。
惟一一次认真跟医院打交道,是2004年母亲在华西医院动手术。我的感受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没有什么回旋余地,不过稀里糊涂跟着走程序,医生叫怎样,便怎样。手术前拿来一个单子要签字,看了真不敢签——死活都是病人自己的事。后来,是我爸签的。他说:“既然我在,就该我来签。”他是为我们兄弟俩减轻心理负担。所以对医院,我们都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心态,医院和医生,我们也希望他们是真的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一切按规矩和程序来办,如此倒还放心一点。这也正如对国家机器的希望——一切有了规矩,不徇人情,才有可靠的可能性。以前做记者,采访中有一回碰上医生把保健品当治疗药物开处方上坑病人,我就“想把他往死里弄”,我的理由是“医生开在处方上的字,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我痛恨这个,没办法。
人品是靠不住的。这一直是我迷信制度的原因。但问题是,制度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真的只能依靠人品。《大医院》,大概就是在讲述医院里的人品故事。医院有了权利之争,医生和护士有了爱情和利益之争,一切,就有了更多可能。正如封底上那句“医生也是人,有人的七情六欲,有人的悲欢离合……”而这些七情六欲,不过是在一念之间,而病人,就在生死之间。制度,很多时候似乎是没有用处的。但我希望,他们都不是人,是机器。所以读完《大医院》,我对医生充满了绝望。如果下次不幸进医院,还是准备上红包为好。
唐静熙是女主角。她主动也罢,无意识也罢,不但卷入了这家医院的院长级的权利之争,也卷入了小说中的情感大戏。作为一个医生,她有理想,有同情心,有底线,但在权衡利弊间,仍然无意识地有所倾向。因为处长等着手术,她便违反常态地破碎手术中病人的肿瘤切除迅速结束手术。也许事后,可以找到理由在心理安慰自己,可潜意识中,她仍然倾向了权贵。她选择了“利用”市长的权势,争取自己的那一份。以她的能力,那一份当然是应该的,但是……这个人物的形象是真实的,这也是人性本色。刘晓宁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
可是,我真希望,作为一名医生,她还是像一架机器更好。
另一个可怕的,像“人”的人物,是张航。一个游移于专业、权术和爱情间的年轻医生,有“背景”的科室主任。他对专业的进取,和趋利自保的心态,确实栩栩如生。
小说里最不像“人”的,是乔之维,唐静熙的老公。在医生这个职业上,他成了最干净的一个。为了做更多的手术,更完美的手术,他不惜“隐姓埋名”,去完成众多至少在外人看来是“成全张航”的手术;他可以不把感情跟工作扯在一起,哪怕是知道张航在追求自己的老婆;为了恩师的遗嘱和名誉,他可以纵容师妹而不惜影响到夫妻感情……这大概应该是理想中的医生的样子,一个对专业精神有洁癖的人。可是,这样的人大概是不存在的。对比整本书,个个都是“人”的医生和护士,更让人心情灰暗。
《大医院》这样的题目,难免让人想到揭医院黑幕,医疗行业的内幕这样比较“硬”的故事。但以刘晓宁的聪明和细腻,小说被安排成了爱情戏和权利戏两条主线,相互交融,虽是个小小的“大医院”,但风云际会、人生百态。基本上,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一直说想写写小说,所以于我很有参考和学习价值。
《大医院》读后感(六):跑了几趟医院,难免有些感慨
医院,是一个生命起步的始点,伴随着拍打声和哇哇哭语,医生成为了生命的第一个接待者。接下来,妈妈的奶水,爸爸的肩膀,自己努力地生长,都给予生命更多的力量。于是,生命忘记了那第一个接待它的人,这是一种带有喜悦地遗忘。一个医生曾经说过:当病人离开时,我希望他们会慢慢忘记我,因为这样就代表着他们变得健康。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可是每一个人终究还是要回到医院,喜悦地忘记,变成痛苦的想起。
当一个生命停止在医院时,医生的表情多是平静的,很多人以为是他们看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变得有些麻木。其实,他们内心也会痛苦,只是这种痛苦他们早已经预料,当结果到来,内心的波澜自然小些,而平静地表情,只是一种职业的态度。接下来,还要急匆匆地赶去会诊,冷静地看另一个患者的病历。
医院真的是一个十分让人纠结的地方,似乎到了这里,我们的生命将不由自己主宰。此时的我们就像一具丢了魂的躯体,灵魂就在头顶上飘来荡去,若隐若现,想伸手去抓,却总也无法抓住。于是,我们寄希望于医生来帮我们抓住灵魂,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天使,但天使是上帝的使者,它们来到人世,来帮助你免除暂时的痛苦,并在传达着一个讯息:生命终将消逝。
前几天,演员柏寒离世,在临终前,对曾经合作的一位女演员讲过一句话:如果不能有质量地活,那就让我有尊严地死。这样铿锵有力的生命态度,既是在鼓励生者,也是在宽慰逝者。生命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再高尚的灵魂也不应低看那些孱弱的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