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看(上下)》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看(上下)》读后感(一):张看永不厌
......我看的是有上下册的合集,经济日报出版社的一套精装版本。两本册子用一块暗红色的硬纸紧紧包起来,右边镂出一个半月形的空,恰巧显现书封面的康乃馨了,我选择了这套《张看》,就是因为这个心思细密如张。 年少时为表现自己的文才,爱说自己读张爱玲,好像只要和这个女人挂上钩,就能显得自己很牛X,其实也不过读了几篇散文、听了几个小说的名字而已。 再长大一点,开始着手阅读,而也是似有似无的读进去了,只觉得这个女人是我要学习的,独立、有思想、敢爱。 现在,我已经是个适应繁华都市繁忙节奏的人了,是老一辈上海人的后代、是脑残90后的前辈,而此时读张看,居然有种落泪的冲动。 曾经属于我的石库门、大饼油条的上海,已经和张爱玲的老上海一样,成为现代化大上海的过去了,所以,读张,竟然从似懂非懂读到了惺惺相惜。 为逝去的记忆伤感,但和张一样,为追求而勇敢。 第五颗星,是说,不懂的还是不看了罢。更不要不懂装懂,脏了这个纯洁的上海女人。
2010.2
《张看(上下)》读后感(二):一点点见解
初读张爱玲的散文,发现她的文字中总带有她淡淡的情感。她用女性独特的视角诠释东方女性眼中跌跌撞撞前行的中国,虽然她的文章从未出现过对政治的评论。
张爱玲的散文如流水娓娓到来,你不知不觉的进入她的情感世界。读她的文章就像她是你一位久违见面的老友,向你吐露她的所见所闻,在她的谈吐间渐渐的了解她。
张爱玲的散文总是写她身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把一个最真实的张爱玲展现在你面前。她是一个有思想、有故事的人,她的一生经历许多常人未经历的事。但她绝非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她也是个世俗的东方女性。她用文学塑造了强壮的躯壳,但你只有细细的品味就会发现在里面隐藏着一个柔软的心灵~~~~~~~~~~~
仅仅的一点点 个人见解
《张看(上下)》读后感(三):那一曲人生的华尔兹
读张爱玲,仿佛是欣赏一幅工笔画,工整细腻,色彩繁复,每处细节都勾勒得无微不至。
又像是春日的午后,慵懒地半卧在阳台的藤条沙发上,翘起兰花指,细细地撕开一个芒果的皮来,一片,又一片。
此时窗外应该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外面的遮阳篷上,滴、嗒,滴、嗒。
而时光,就在她的文字里一点一滴地悄悄溜走了,如同一曲在老式唱机里随着唱片渐渐转出的缓慢且优美的华尔兹舞步.......
《张看(上下)》读后感(四):张看
标题不错,简简单单的“张爱玲看”,倒是颇有现代社会的意味。按说散文也难以评说,但正好刚看完三毛,把这两位前后脚差不多的女子进行比较还是相当有意思的。我个人更欣赏张爱玲。
两人年龄正好相接,张爱玲成名之时三毛则出生。都是闻名的女作家。三毛给我的感觉有些空灵,如同世间之隐士。而张爱玲则大俗,感觉“大隐隐于朝”。三毛的文章多以故事想法,文笔简单,通俗易懂。而张爱玲的作品则颇为阳春白雪,没些知识在内根本看不懂,所以也就只有部份人群欣赏。三毛出身律师之家,又受西方影响颇深,虽然文章是很是洒脱,但不经意间总是提起金钱,就算是艺术也感觉非大家不可。而张爱玲则出身官宦,虽在红尘中打滚,感觉锱铢必争,但文章印象却是旁观者(标题之喻意),高高在上冷眼旁观。而张爱玲的阅历也丰富得多,所以其文如《红楼梦》般,一点一滴都是学问,浓得化都化不开。虽然三毛也非常喜欢《红楼梦》,但毕竟没有张爱玲的过去大户人家的感觉。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更为小众且精深,如同其在《更衣记》中描写的旧大户人家的女子的衣饰,就是在鞋底也雕梁画栋,正因为其闲,所以才精。所以我才更喜欢吧。
《张看(上下)》读后感(五):爱
又是一个夏天了。
其实每个季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都是人们某种情感潜伏之地。譬如,爱。
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描绘着爱的样子。他们无声地画着,最终把那幅作品安放在自己的心里,而不会选择轻易示人。因为只有自己最能读懂合乎心意的那份爱,在旁人看来或许什么都没有,像一张白纸;抑或是一张交杂纷乱的难以辨认的图,千丝万缕而难以理出头绪来,只好用时间来消退这些印记,直至显露出它的内核——除了他自己,旁人是没有这番耐心的。
很喜欢张爱玲的一篇短短的文字,题目是《爱》。它和同样是个性鲜明、才气过人的法国女作家玛格利特•杜拉斯笔下的那篇《爱》相比,后者即是呈现了一张交杂纷乱的难以辨认的图,在时空的交错变幻中描摹爱的情状,让你感觉爱是如此复杂难懂;而前者则可说抛开了对于爱的种种表象的建构,告诉你爱的心理——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这段话语是简单的,而又可以由各人理解中的细微差别衍化出千万般情态。它是爱的真纯而直接的表达,有一些唯美,却可能是我们追寻一生的爱的本由。
这又让我想起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这在学生时代是感觉费解的。面对着胡这样一种在当时被万人唾骂的身份,又有着家室的男人,张却这般深爱着他,即使这份爱最终被胡焚灭在三年这个仓促的句点上,张的心和她的文字最后走向了自将萎谢。
现在想来,却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这份爱情映证了她在《爱》中留下的那段文字。就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描写的那个女子一样,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爱情献给了一个永远不曾记起她的男人。这可能是一种宿命,一种爱的代价。可这样的爱却如此真实地存在过。抑或永远存在下去。
爱。原来你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