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随笔选》是一本由[英]查尔斯·兰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利亚随笔选》读后感(一):他如此可爱
没想到读200年前一个老头儿的随笔会如此有趣、如此亲切。本来觉得被推介为英国随笔典范的文章应该是满纸哲思、深沉古典、时时引经据典、处处长篇大论的样子,至少也像古老英国世袭的贵族爵位一样带着点儿高不可攀的劲头。可是,查尔斯·兰姆却完全改变了我的印象。
首先,从那篇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单身汉对于已婚男女言行无状之哀诉》之中便可看出,兰姆即使到了现代,也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吐槽大师”。对于因家庭原因一生未婚的兰姆先生而言,已婚友人的一两句冷嘲热讽可能就成他心头大碍:“譬如说,那些结了婚的人认定我们这些未婚者啥也不懂,因此就对我们摆架子摆的十足。···一个单身汉在他们面前,哪怕对已一个很小的题目敢于略述己见,马上就会被他们笑为根本没有资格,不如免开尊口。”···于是,“满腔怒火”的兰姆先生在文章末尾不禁怒吼:“算了,对于我所认识的这些结了婚的男男女女,我不必再使用拉丁文代号一一细说了。只请他们在做人的礼貌方面改进一下吧,不然的话,总有一天我要把他们的真实姓名全公布出来,让那些肆无忌惮冒犯我的人知道知道我的厉害。”读这些气鼓鼓的话语不禁让人想起《悲惨世界》中对巴黎下水道长篇大论表示不满的雨果先生。这般真性情着实令人难忘!想想他们紧皱眉头、伏案提笔的姿态吧,你会觉得大师们都是如此认真而可爱!
当然,19世纪那些“伊利亚”的已婚读者们不知会作何观想?不过可不要就此认为兰姆先生是个“恶毒”的老头儿,是个没结过婚性情怪异的小心眼儿,那可就大大错怪他了。如果把这一篇又一篇文章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嬉笑怒骂喜形于色、擅长嘲讽与幽默、言辞中肯而又悲天悯人的大师。
当他回忆起往昔光景、旧时友人时,总是情真意切、娓娓道来。无论是儿时的学校友人、南海公司的老伙伴,还是那位把打牌当做人生的老太太,兰姆都用可以用寥寥数语让他们活灵活现。有时,他还不忘再夸张一些。比如在那篇让人叹息又忍俊不禁的《友人落水遇救记》中,兰姆就着实像个小孩子一般,以轻松幽默的语气来叙述整个世界。他一会儿把搭救落水老友的医生描述成童话中的巫师,一会儿模仿荷马诗歌般的语调来斥责那条剑河,一会儿又在梦中假想这位老朋友光临冥府时被古希腊诗人带上不朽花冠···我们在这般优雅有趣的想象中,似乎早已忘记这件事情本身是吓人且忧伤的。这种表达方式正符合兰姆先生本人的个性。据说,个子矮小、眼神深邃、有点口吃的兰姆虽然不会像有些人那样在人群中高谈阔论,却可以时不时以一两句十分有趣中肯的俏皮话搏来全场欢笑。
不过,何尝只喜欢取乐于朋友们,对于自己,兰姆也可以大挥手笔。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像小孩子的身份互换游戏一般,兰姆一转身变成了好朋友柯勒律冶,以他的口气来叙述儿童时期的兰姆在学校里是多么幸福。那时兰姆的的父亲还都健在,他们在学校里做工,住在那里,小兰姆便可每天享受家庭的关怀和可口食物。而相比之下,寄宿生小柯勒律治只能每天吃学校供应的那一丁点可怜食物并且默默品尝孤独。对童年幸福的无穷回味以这种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饱含多少深情。
另一次身份变换就更为与众不同了。这次兰姆假扮成“伊利亚”的好朋友,在哀悼刚刚去世的“伊利亚先生”。“他个子矮小、相貌普通、又有期期艾艾的口吃毛病,他在别人面前说话太欠考虑,他的朋友大都是些无恒产的人,他生怕自己看起来像个地方上的要人,他太像个大孩子···”在这位不知名友人笔下,关于伊利亚的一生林林总总,侃侃谈来。它们组成那个真实的伊利亚先生,它们是命运悲苦的兰姆一生的写照。
童年的时光已成回忆,精神失常的姐姐失手杀死了他们的母亲,也弄伤了他们的父亲。原本无忧的兰姆默默接受了命运的凄惨和亲人的死亡,独自承担起照顾精神失常姐姐的重任。如果读一读兰姆在当时写给好友 的信,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经过了怎样的挣扎,运用多么强大的力量来抹平创伤,又有多么大的勇气来面对身后的一切。令人敬佩的是兰姆先生将这一切融化于心,并未曾抱怨命运,反而像一个深切明了人生真谛的智者。所以,即时在忧伤时,他也把这忧愁感伤变成梦幻。比如那篇《梦幻中的孩子们》。
“他说过的笑话早已失去兴味,他讲过的故事也费人搜寻。他早就赶到老年冉冉而至。”在这篇假借别人之名所作的追忆文章中,兰姆将暮年之情写的十分耐人寻味。读过另一篇《退休者》的人就更难以忘记,兰姆是怎样描述了三十多年的小职员生涯,每天从九点到下午五点如在牢笼中一般,只有那厚厚的账簿是他的伙伴。然而,就像费尔南多·佩索阿一样,他在这漫长重复的工作之外漫游在自己的“第八大洲”。所以当退休的命令终于下达的那天,我们不难感受到兰姆发自内心的欢乐。“从名义上说,我的确度过了五十个年头。可是,如果你从这五十年当中刨掉那些并非为了自我,而是为了别人而耗去的岁月,你就可以看出我现在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哩。”看看这位老小孩的话语吧,即便是青春年少的人们也不好意思去浪费光阴了。
我们爱读伊利亚不仅因为他这种从容的幽默,优雅的俏皮,还有他的细腻敏锐、悲天悯人。比如《病体复原》一文中,描述生病时和病好后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时,兰姆真正写到了人的心窝上。我们只能有一种“可不就是如此”的感叹。还有那关于饭前祈祷、穷亲戚的长篇大论,都是圆融自通,有理有据,十分有趣。至于对乞丐、扫烟囱小孩等穷苦人们发出的怜悯之心与呼吁之词,也让人不由把他归为雨果那一类饱含悲悯情怀的作家。
当然,就像在那篇悼念伊利亚君的文章中所写,“他的文章多是一些急就之作,有许多华丽的修辞,”我们在阅读时总是遇到一连串来自于古希腊、莎士比亚或者弥尔顿等等那样古典的人名,兰姆行文中直接运用这些名字来,并不多加解释它背后的涵义,导致不知道其中故事的人不看注释就读不下去。不过这又何妨呢?“俏皮话和对它的赏识必须同时并存。一方面是闪电,另一方面就是炸雷。”兰姆曾经这样说,所以我们只管像雷雨闪电一般在这些有趣的文字中畅游吧!
《伊利亚随笔选》读后感(二):关于《随笔选》的随笔
刚接触《伊利亚随笔选》这本书,是在去年秋末初冬之时。那时我自己燃起一股小说热,在短时间之内看了好几部小说,对文学这个玩意儿逐渐产生了兴趣。于是便想换换口味,读一些其他的文体。凑巧当时一个高中同窗在短信中无意却又隆重地向我推荐了这本书,遂第二天便上图书馆借来,开始阅读。
选集中的名篇,自然是《南海公司》了。但是我却不喜欢。我认为最好的几篇,要数《梦幻中的孩子们》《退休者》《拜特尔太太谈打牌》还有一则以勃利吉特口吻所作的回忆录,应该是《古瓷器》吧。《梦幻中的孩子们》中,以描写花园那一段为佳。《退休者》则给人一种真实,自由与突然获得自由之时的不适应在兰姆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拜特尔太太谈打牌》,私以为是一篇绝妙精彩的小品文。说到小品文,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文体。我印象中的小品文,都是能把一件生活中的琐事描写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譬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幼时记趣》,将小小草丛之中的虫蠡之争描绘成了一场尔虞我诈的战役。而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篇《拜特尔太太谈打牌》也是如此,将一种我从未见过的牌戏描写得像一场政治阴谋又像一场四国争霸,真是引人入胜,竟令我这个绝对外行甚至对惠斯特牌戏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也不禁想打上两把。而人物描绘得最出彩的,私以为要数《记内殿法学院的律师们》,而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就是兰姆儿童般的视角和童心,让人不禁通过他儿时的眼睛,仰望那些高高在上不可莫测的成人,趣味盎然的最后又带给你一点幽幽的失落。至于这些随笔的中心思想什么的,我渐渐发现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对我们的毒害!至于兰姆的时评,诸如《酒鬼自白》此类的,可能是我不喜欢此类文体,或者是时间与空间局限的缘故吧,初看之下并无很深刻的印象,在此就不加以推荐了。
如果说诗人佩索阿是一个又瘦又高脑袋浑圆双眼炯炯的老头儿的话,那么兰姆则是一个胖胖矮矮慈眉善目,眼睛细而长的小老头儿,他说话不拘细节,时常自嘲说笑话。然而胸中却包罗万象,只是他自己却一点也不在乎,你也根本猜不透他到底在不在乎,因为他偶尔的玩笑话里却会有一些不适当的感情流露。兰姆就有这样一种能力,他那饱经沧桑的笔能时刻左右你的心情。也许上一行他还在说着俏皮话开着往日的玩笑,下一行时就已经开始了韶华易逝的感叹。不变的是那一副油腔滑调的口吻,却仍旧能让你立即从会心一笑变成黯然神伤。
面对往事种种,兰姆既无悔恨也无嫉妒,只管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嬉笑怒骂夹杂其中,让人读来不免会心一笑,如释负重。因为他总能道破你心中所苦,然后又以他机智的自嘲来释你心中所忧愁。如果非得说兰姆告诉了我什么,那么就是:人生苦短,前路漫漫,然而自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走到终点重获宁静,我们自不必赶,自不必忧,且让岁月静静走上门来。
然而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窃以为其行文拖沓,中心不明,许多句子真话假说,假话真说,不免惹人心生娇揉造作之感,遂弃之于床角。久久晾在那里,只是偶尔闲来寥寥翻翻数页。直到,寒假归来,人事变迁,才重又拾起此书,遂发现兰姆妙笔,只怨我当时眼拙脑笨。现在想来,此书外借我处的命运,竟颇有点像兰姆自己的生平,壮年并得遂志,只是到了晚年,才逐渐过上安适的生活。而想想其中原因,也着实简单。当年我为俗事所扰,不得安生,朝朝暮暮患得患失,厌学情绪也颇为严重。所读之书多于课堂之上完成,老师堂上苦心宣讲,而我等堂下窃做那自己的勾当。而此情此境又岂是阅读随笔的时机所在呢?
经过自己的经验,我窃以为,随笔是要在闲暇的时候读的。所谓闲暇,并不是指时间上的闲暇,而是心灵上的宁静。整日无事却惶惶不可终日的人,绝不能算得上是一个闲人。只要心灵上是宁静,即便是如厕的空挡,也可说得上是闲暇。随笔类似散文,本身便是随感而发之作,自然形散。然而要从形散之中体悟到其中之神不散,或者说,要好好体悟那形散之中的小小细节,私以为,是需要一些精神力的集中的。所以,这本书,很大一部分是在熄灯后的睡前,背靠着靠垫似的枕头,半坐半卧,开着小台灯阅读的。这时的夜,安静而温柔,光亮之处刚刚限制于纸页之内,周围则是浓淡渐变的黑色和灰色,恰恰就成为了想象的油画布。那些久远的人们在教室的走廊里高谈阔论吟诗朗诵。剑河静静地流淌,两岸的绿树倒映在河中。南海公司那破败腐朽的大门似乎重新复活,那些灵魂各异却动作相似的先生们在不断忙碌,还有身着黑衣的扫烟囱小鬼头,伦敦街头的饮料铺......一幕一幕景象就这样从纸页中走出来,它们,的确是一剂止血的良药。而我也以为这也几乎是一个最佳的阅读随笔的环境和境地了。
《伊利亚随笔选》读后感(三):有人得闲饮茶,有人穷买苦力
总会觉得人生无奈,天意弄人。冥冥中有力量掌控生活的轨迹,你用尽全力也无法挣脱。这样被控制一生,想起来就彻底心死。可对兰姆来说,竟又是另一番生机怏然。
这个十八世纪英国伟大的散文家,名字仅留在课本与文学史中,作品流传度更不及同学柯尔律治。可我还是庆幸好运能遇到他的文字。不禁又感叹,这无情世界究竟还埋没了多少这样真诚生活和写作的人;可同时又有多少人在苟且卑劣地享浮名虚荣。
任谁也无法想到这个写闲逸洒脱文字的人,竟然有一段如荆棘沼泽般的苦难人生:先因口吃进不了大学;又因深爱的女人嫁给了富商而患了精神病(若不是天生,要有多大爱才能把人折磨进精神病院啊);后来疯癫的姐姐杀了母亲,独自扛起家庭重担;而为照料姐姐,又终生未娶;中年的人生穷困潦倒,只得寄居他人篱下度日。
生命的不公狠狠地在兰姆身上上演。有人得闲饮茶,有人穷买苦力,他却无一句抱怨。文章中满是风雅幽默、调侃玩笑和悠然自得,时时散发着失意者的巨大光芒。而且对这个如此不爱他的世界,他却投入了无比关怀和友善。他和蔼地对待每一个人,尽全力让身边的人过得开心和舒适。他的文章里曾写过:他的一次摔跤,引得了一个平穷失落孩子的笑声,他觉得能让孩子笑,自己多摔几次都无所谓。对这样的一个满怀同情包容和善良的人,生命也实在太无情了。
兰姆曾希望姐姐先自己死去,这样有病的姐姐就不用孤独地忍受人间冷漠。可是上帝连这样小小的请愿都没让他实现。1834年,兰姆下楼时不慎摔伤,卧病不久便离世,剩下了姐姐一人留在了世界上。这个与兰姆一同写出<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女人,最后顽强地活了数十年,彷佛是一种对冷漠世界的嘲讽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