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阅读=幸福》是一本由[法] 阿涅丝·马汀-卢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咖啡+阅读=幸福》读后感(一):若生活充满了悲伤,就让自己学着做一个小太阳
讲真,如果仅仅从《咖啡+阅读=幸福》这个书名上推想,我会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读书和咖啡营造出幸福生活的书。但在踏上阅读之旅后就发现,法国女作家阿涅丝·马汀-卢根原来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爱与陪伴以及自我治愈的故事。
人世间意想不到的别离与哀伤实在太多,就像本书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黛安娜,原本幸福的家庭在一场意外之后支离破碎。失去爱人与女儿之后,她整个人都垮了下去,只能靠着酒精和烟草痛苦度日,即便还有亲人挚友的关爱,黛安娜依旧是一副颓丧的生活姿态。
可人生的路总是需要朝前看,黛安娜满怀着对已逝亲人的思念来到了爱尔兰。她试着疗愈自己,但在最初的日子里,反而在痛苦中陷得更深。
本书作者阿涅丝·马汀-卢根原本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工作经验成为她的写作优势,在刻画人物时,她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细腻而真实。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不足十个,但这些人物呈现出立体式的形象,有血有肉,生动饱满,这其中被塑造得最为动人的,便是黛安娜、菲力克斯和爱德华。
而黛安娜由最初的颓丧忧伤,转变得对生活充满热爱,并敢于面对内心的欲望与情爱,这个转变过程虽然看似有些突兀,但也正表现出作者的美好愿望:尽管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悲痛和忧伤,但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个小太阳。何必求着别人安慰,求着别人来施舍爱?如果自己决定从人生的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那么即便没有外部支撑,也依然能够做到。
之前的黛安娜在经营咖啡书屋这件事上总是心不在焉,她甚至连生活中最细碎的事情都要靠着爱人和朋友的帮助。可是在经过马儿朗尼的那段旅程之后,黛安娜变得坚强而独立,最重要的是,她开始尝试着重新去爱,而不再将自己封闭在过去的悲痛之中。
最重要的是,黛安娜深刻地懂得了一个能够幸福安然地活在这世上的哲理:坚强和勇气需要自己灌注给自己,与其祈求爱与温暖,不如自己学会发热发光。小说里的爱德华,同样是个受过创伤、孤独寂寞的人,看似冷酷孤僻,实则非常需要别人的关怀。当黛安娜与爱德华摩擦出爱的火花之后,他们两个人都因为过去的伤痛而迟疑着、顾虑着,同时也向对方不断地索要着、求证着。
当黛安娜勇敢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决心时,其实她并非有意刺激爱德华,而是终于不再逃避现实。她接受了丈夫和爱女去世的事实,而只有接受不幸,才能承担幸福。以往的黛安娜只是不断地逃避,像个无法承受痛苦的孩子。但是,再任性的孩子,也总该有成长起来的那天。在自我疗愈这方面,黛安娜确实比爱德华更有悟性。
在故事的结尾,黛安娜和爱德华这对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世间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圆满收场。但是黛安娜却实实在在地振作起来。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承担的时候,幸福才会眷顾于她。
当我们无法避开生活中的悲痛与伤害,那么就迎面接受它。即便命运的阴翳再浓重,可内心的阳光依然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个明亮的白昼。
《咖啡+阅读=幸福》读后感(二):讨论帖:Felix对女主的感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第一遍粗粗看完后是这么理解的:Felix是个gay,是纯纯的友情才一直这么关照着女主,就这么简单。但后来觉得有值得推敲之处:1)文中Felix对女主情真意切,事事关心,和其它伴侣却更像是炮友,女主对Felix的生活好豪不关心(从未提及Felix 和女主交集以外的事情)对他更像拿来主义 呼之即来 心情不好时则不理睬。为什么Felix会和她长期做朋友呢?我觉得纯粹是可怜的话说不过去。 2)文中对Felix 情绪的描述 让人感觉几乎是围绕女主的情绪,女主佳则 Felix佳,女主低落则Felix亦受严重影响。 一般只有暗恋才会那么在乎吧? 3)Felix多次表现得很Man,女主老公挂了,Felix很沉静,感觉爱德华对女主有亏欠时,几乎要大打出手,俨然是她的守护神 4)法文 原题是 幸福的人阅读并喝咖啡,我觉得指的人也包括Felix,最终他算和女主在一起 阅读 和咖啡了。
我觉得Felix对女主的迷恋并不是传统那种全部拥有 而是若即若离;反观女主想和爱德华要传统的感情却不得,作者对幸福的定义也很明显了:两个人一起生活、工作、交流,但又隐隐的、晦涩的、脱离了包括性在内任何肉体接触和幻想的感情状态。 友情和感情,真的需要分得那么清楚吗?
《咖啡+阅读=幸福》读后感(三):每一份痛苦都有救赎
原以为《咖啡+阅读=幸福》是讲关于咖啡,关于阅读的故事。没想到开篇就看到女主角的丈夫和女儿在交通事故中丧生,后面讲女主为了疗伤,从法国飞去爱尔兰住了一年多的心路历程。
通过本书,可以发现自愈之旅需要几个必备元素:
1.钱啊。主人公黛安娜有一间咖啡屋,创业资金来源于父母和丈夫,经营上全靠gay蜜菲力克斯。在失去家人以后,她想起丈夫科林生前说过想去爱尔兰,于是在网上租好了爱尔兰的房子过去住……住了一年多。只有经济上毫无后顾之忧的人才能玩疗伤之旅,否则去休息几天就得赶紧回来赚钱吃饭,哪里有时间伤心呢?君不见,多少人在马路牙子旅到一边,停下来求回家路费咩。
2.爱啊。黛安娜来到爱尔兰以后,和房东一家关系很好,除了他们的儿子爱德华。他们就像欢喜冤家一样,从最初的敌对到逐渐改观,互相吸引。在她眼里,这个坏脾气的邻居渐渐成了不可替代的存在。就在爱德华决定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她却在千辛万苦赶走情敌后拒绝了他的求爱,说自己还没放下过世的先生。她知道自己的爱并不单纯,是在利用对方疗伤。然而撩了那么久的汉子,突然推出去了。
3.朋友啊。好友菲力克斯始终不离不弃地陪在黛安娜身边,从平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到为她和爱尔兰大汉大打出手,远在异乡时也通过电话嘘寒问暖,出谋划策。甚至在黛安娜离开法国期间,一个人经营他们的咖啡屋。更棒的是,他喜欢男人。两人间只有纯粹而温馨的友谊,真是男女间友情的典范。虽然,都是菲力克斯单方面在付出和照顾女主……
所以,虽然女主痛失挚爱,仍然不缺钱不缺爱不缺朋友的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最后终于能面对现实,走出阴霾。
全书最触动我的是女主的性格。她一开始非常脆弱和依赖。不仅仅是因为伤心所致,她的母亲甚至和她说,她一个人什么都做不了。一开始还以为是父母在无意间贬低她,后面讲到她到爱尔兰以后,停电和停暖时躲在被子里哭,在房间里差点把自己淹死,感情上受到挫折就跑到酒吧买醉差点被陌生男人占尽便宜……都显示出她在原来的环境始终依赖着别人生活,无论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独立。一直到她和爱德华的小恋曲,她才开始积极打扮,迎战情敌,生活中出现了期待和渴望。然而这份爱并不纯粹,她在感情上溺水了,新恋情更像是一块浮木。直到她拒绝的那一刻,她才真正想要独自面对失去家人的伤痛。
情感上的成熟,有时是从割舍开始的。拒绝一个人,也并不仅仅因为不爱。离开原来的环境生活,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平静。
《咖啡+阅读=幸福》读后感(四):简单的治愈故事
这是一个遁世的故事,丧夫丧女的女主从巴黎逃离,来到阴霾的爱尔兰,用一片新的空气来舐舔伤口。文中对爱尔兰的描写有些许《简爱》的画风,男主角从这阴雨不断的情境中暴戾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只是女主并不是一个独立强大的角色。
这是一个简单老套的爱情故事,经历生离死别的女主和情伤累累的男主从互相讨厌,分享旅程,心生爱慕,到情愫升华。这不算一段特别出彩的爱情传奇,却是一个曲径通幽地让男女双方打开紧闭心门,发现对方内心花园的旅程。
这是一个治愈的故事,男女主人公都在时间和情感的沉淀中,渐渐走出悲剧,愿意去重新寻找幸福。文笔并不华丽,故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读者波澜不惊地享受一个治愈奇迹,是一本不错的地铁/床头读物。
《咖啡+阅读=幸福》读后感(五):你不自我救赎,谁也帮不了你
初看此书的名字,本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营造阅读氛围的书,结果翻开之后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本治愈之书。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改变了黛安娜原本宁静而幸福的生活。丈夫科林和孩子克拉拉在一场意外中相继丧生,自此黛安娜开始变得消极沉沦,她拒绝走出自己为自己打造的内心困境,连她的父母也无法改变她。终于有一日,黛安娜开始试着要走出阴霾,去开始面对全新的生活。她离开喧闹的巴黎,来到一个宁静的小镇并结识了许多之前并不认识的陌生人,这当然也包括一位性格古怪的新邻居爱德华。就这样,黛安娜开始了她新的生活,虽然她还是会时常想起有关于科林和克拉拉的一切,可是她毕竟开始试着让自己不再消沉下去。
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的不可思议,在一次次的接触中,黛安娜居然与曾经与她针锋相对的邻居爱德华产生了爱的火花。正当黛安娜觉得自己即将开始一段新的恋情之时,一个意外的人出现了,她打乱了所有的一切。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诸多波折与打击,如果真的是事事一番风水,反而会让人感到虚假而不像真实的人生。遭遇挫折并不算是十分可怕,关键是遇到挫折之后如何去调节自己。你可以哭泣、可以沉默、可以去选择其他一切可以供你发泄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忧愁与苦闷。当然,前提条件是不违反法律与道德。在这期间,或许你的亲朋好友会出于关心来想方设法的为你排忧解难,但是真正能使你重新面对一切的只有你自己。
就像书中的黛安娜一样,在失去丈夫和孩子的最初那一年,虽然有亲人与朋友的各种关怀与帮助,但是她终究走不出那片忧伤的世界。因为在她的内心世界中,自己一直是拒绝任何人的建议的,她根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
可是一旦她自己决定做出改变,事情便变得顺畅了许多。或许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当事人自己决定了,一切就皆有可能。书中的黛安娜虽然在走出阴影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诸多挫折,最后并没有像老套的爱情故事情节中所讲述的那样,完全开始一段全新的爱。可是她最终还是决定改变过去一年里的自己,试着去自我治愈,不去依赖别人,一个人去重新完成自己的人生的改变。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别人的关怀与建议终究只是别人的,他们并不能强迫你去做什么。真正的改变自己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能够完全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如果你不自我救赎,那么谁也帮不了你。
《咖啡+阅读=幸福》读后感(六):我们终会重新振作——读《咖啡+阅读=幸福》
文/凡悦颜
《咖啡+阅读=幸福》一书讲述了一个自我疗愈的故事。一辆卡车,夺走了丈夫和女儿的生命,失了妻子与母亲双重寄托的黛安娜,变成了一个逃避世事的“精神病”。
阿涅丝•马汀-卢根,有心理学基础,尤为擅长在小说创作中剖析人物心理。在本书中,作者绕开了飘渺宏观的理论,用细致入微的动作、对话以及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画面感很强。
“无论是卫生间冰冷的瓷砖还是水龙头里滚烫的热水都无法刺激已麻木的我”,黛安娜经历失去挚爱的第一站,就是逃避与自我麻痹,她拒绝参加丈夫与孩子的葬礼,将自己封闭在家,穿丈夫的衣服、用女儿的洗发水、抱女儿的玩具。她用所有一切“病态”的行为暗示自己,他们并没真的离开。
一年后,当她的朋友菲力拉她去墓地之时,是黛安娜自我解救的开始。不将心打开,阳光永远不可能照进来。她选择离开,去她丈夫曾经想去但没到达的地方(爱尔兰)。在那里她将心口的伤小心包裹,一旦被触及,仍旧会泪流满面,甚至自我怀疑。
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巧妙的伏笔。
第一个就是她的朋友菲力克斯,看到他与黛安娜如此亲密,还受到科林(黛安娜死去的丈夫)的托付,大多数读者会怀疑他的身份,他毫无保留的关心,随时充当黛安娜的情绪垃圾桶和全能保镖,为她喜为她忧,甚至不惜为她和爱德华大打出手。难道随着菲力男男恋身份的揭开,就可以将他为女主所做的一笔勾销吗?他们之间的默契、坦率就像对待另一个自己,这算不算暗恋的魅力?
第二个伏笔,就是爱德华,这个暴躁的人渣人设,一看就是同样受过伤的人。人每受一次伤,他的保护甲就增强一分,能再走进心底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少。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变的如此冷酷无情,甚至对一个女人恶言相向。
当然,黛安娜与爱德华的针尖对麦王,在心理层面,也有积极的作用,那就是唤醒了彼此的战斗欲望,虽然疗愈一次次失败,但身体总不再继续沉睡。这为他们的关系奠定了转折基础。
小说的高潮,是黛安娜接受了爱德华,甚至开始觉得自己已经走出阴霾,然而,随着梅根这个自称爱德华妻子的女人出现,矛盾升级,她原本的疗愈地变成了她的埋葬地。故事中,作者将菲力与爱德华、黛安娜与梅根的对手戏作了描写,尤其是后者,通过对黛安娜大量的心理描写,揭示她从心灰意冷、到要解释、再到迎战的全过程。也侧面暗示了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唯有自救者,才有可能人救之。
黛安娜自我疗愈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担忧,当她确定了爱德华对她的感情,她又陷入犹豫了。很多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安排让爱德华很憋屈,就像古语说的“卸磨杀驴”一样,我(爱德华)帮你看到了未来,你又要离我而去。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去把握的道理谁都明白,但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奇妙,尤其是受过伤的人,理智往往是管不住心的,被伤过,越想要就会越害怕再受伤。黛安娜的“逃” 反而暗示了她对这次爱的尊重,只有彻底将自己整理好,才不会让对方沦为死去丈夫的替代品。
疗愈的最终阶段,就是振作。作者创作过程中,时不时提到咖啡与书,让书中故事同主人公经历的现实相呼应,情绪起伏时总有咖啡为伴,最重要的是“幸福咖啡书屋”是黛安娜新的目标,她也已经开始行动,“我终于又有能力享受生活里美好的小幸福”。如果喝咖啡、看书是快乐的催化剂,最后的“电话响”才是让她摆脱孤独和无助的良方,能再爱才是整个疗愈行动的最终目的。
《咖啡+阅读=幸福》读后感(七):治愈之旅
文:薇薇爱阅读
这是一本可以治愈人心灵的书。 戴安娜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丈夫和孩子的生命。 戴安娜也成了人们眼中的“神经病”。她把自己包裹在房间里, 不走出去, 也不与外界交流, 唯一经常来看她的人就是Felix,除此之外她谁也不见。她拒绝接受丈夫和孩子去世的消息,甚至没有出席葬礼。 只有穿着丈夫的衣服才觉得安全,抱着孩子是玩具才能入睡。 极度的悲伤让戴安娜失去了面对以后生活的能力。 在整理的过程中,她想到了之前丈夫的愿望,希望去爱尔兰生活。 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导,她决心去离开巴黎去哪里生活。
一个全新的地方是否能让她走出去面对新的生活呢?
来到了一个安静的小镇子,院里了城市的霓虹灯,作息时间也改变了。 当然还包括一个奇怪的邻居爱德华。 戴安娜的到来让爱德华大为恼火,他对戴安娜的态度很冷漠,甚至双方还发生了冲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戴安娜对爱德华的了解也更多了, 还参加了爱德华妹妹的派对,爱德华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着排斥的。
一个人的治愈之旅慢慢的开始愈合的伤口。 于此同时菲利克斯,这个虽然嘴上说着她影响他生活的人, 却一直给于戴安娜帮助。
故事的最后,戴安娜让菲利克斯陪着她去了墓地, 当她开始和科林对话的时候,她跟科林讲了很多, 就像自己真的跟丈夫对话一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把自己的经历和自己这段时间的状态都说出来了,读者看到了戴安娜已经开始面对自己的生活了。
她重新回到了巴黎, 回到了幸福咖啡屋,闻着咖啡香,偶尔的阅读, 还有一个很棒的朋友的陪伴与支持。 关于悲伤唯有自己走出来才能驱走阴霾。
整部小说中,菲利克斯是不错的角色,他是戴安娜的朋友,一直陪伴在戴安娜的周围。 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于她帮助, 与其说最后戴安娜遇见爱德华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 我觉得有个这样一直陪伴的左右的朋友,对戴安娜来说更加重要。
《咖啡+阅读=幸福》读后感(八):世界上总有这样一个地方
世界上总有这样一个地方
阅读文本和读者的期望值是有差别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本来你也许只想读一本轻小说或者心灵鸡汤,放松放松心情,缓解缓解压力,结果,你却拿了一本虐心小说,就比如我。
《咖啡+阅读=幸福》咋一看,非常像流行的解压散文类,实际拿到手,开篇就是女主老公出车祸死了,女儿出车祸也没了,女主只靠着酒精、吸烟来麻痹神经,活在以前幸福的假象中,不肯醒来。这是一本讲述女主在失去女儿和丈夫以后,如何慢慢从阴影中走出,重新生活的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鸡汤,更可况它还虐心。
曾经幸福的人,如今不得不与家人天人永隔。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要失去,还不如不曾拥有。女主人公戴安娜就是从幸福的时空跌入痛苦的悬崖,丈夫和女儿的死让她痛不欲生,不肯参加葬礼,不承认他们已经离开人世,不想承担失去家人的痛苦。原本幸福的家,现在如今充满烟灰缸,空酒瓶,以及乱糟糟的生活。故事发展到了此时,女主人公情绪跌入谷底,如果想要重新振作,需要一个契机,于是在GAY蜜不断鼓励和骚扰下,无意中她选择一个叫马儿朗尼——一个爱尔兰名不经传的小村庄旅游散心,从这里开始,女主人公的生活才从绝望中走出来,逐步步上正轨。
作者阿涅丝-马丁芦根,她本身就有长达六年之久的儿童临床心理学专家经验,投身文学后,近水楼台先得月,她特别擅长剖析人物心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至今,已陆续出版《我手中的幸福列表》、《生活很简单,所以不用担心》、《对不起,我还在等待》等多部小说,深受法国读者的喜爱,作品已经被译成多国语言出版。
本书开头就写了一个陷入绝望的女人,似乎已经陷入人生的死胡同,读者被这一开头吸引,并带着好奇阅读,接下来作者怎么样安排女主的人生?是重新寻找生活的真谛,还是重新找到了心中挚爱。从此“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好奇心,作者运用巧妙的布局展开了一个看似平常、实则充满励志的故事。
不论女主人公结局如何,读者总不会忘记她最开始的绝望,从最初的阴霾走出来,重新认识生活,即使这个故事不是圆满的,充满遗憾的,它能够从心里打动读者。即使失去过,却依然能够勇敢去爱,因为“在这充满别离的世界,还好有这样一个角落,容得下我和你”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