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团队》是一本由朱瑛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9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团队》读后感(一):因为“伟大企业将在传统服务业诞生”这句话,忍不住吐个槽
“一入旅管深似海”,作为一个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专业的学森一枚,看到这句“伟大的企业将在传统服务业诞生”这句话,瞬间觉得血脉喷张。虽然这是这本《第一团队》的后记部分,但是却是最让我感触的一句话。
自从学了旅游管理,总觉得没有财会、金融、管理等专业高大上。尤其是所在院系以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方式授课,将我们的大学四年时光都用在抄一张张陈旧的不能再陈旧的PPT上了。所以心会慌,不知道以后该做什么。
当导游?那为何要上大学呢?
销售?可以说我酒精过敏吗?
所有,当看到这四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大神”们的创业故事时,不免唏嘘他们的平台之高,资源之广。其实,在褪去了光芒之后,他们也有凡人的一面,他们奋斗的故事,或许比膜拜神人光环要更有实际借鉴作用。都说做旅游做的好的,都不是学旅游的。如果脑子当中只将自己定位于”旅游“,那么视野难免局限于”旅游“圈子。所有读了此书最大的感触莫过于要有高瞻远瞩的雄心、短期和长期的合理规划以及对于自己喜爱的事物所抱有的激情。
互联网急速推动下,所有产业都迎来新一轮的变革。所以,互联网创造出无数神话,无数青年才俊,无数不可能成为可能。如果能在这股大潮中,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创新思维,或许能够开创出不一样的事业。这一切听起来是多么激动人心,似乎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一段动人心脾的创业故事。可是现实告诉我们,你这样想就太天真了。
将自己定位于旅游服务的携程,也同样能够凭借出色的表现冲进纳斯达克,这就说明了在传统服务业,也是能够凭借经营创造伟大的企业的。书中对于旅游业前景的肯定,虽然和专业课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如出一辙,但是此书却更加具体。中国人长久以来挣扎在温饱线附近,难有享受服务的意识。可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服务意识必然普及。所以,谁能让顾客满意,谁能让顾客感受贴心的服务,就越能赢得顾客。
虽然身在旅管,可是不能局限于旅管。这个产业朝气蓬勃,会有更多的企业诸如“携程'、”如家“,书写属于自己的企业传奇。
《第一团队》读后感(二):研究“第一团队”
书买了好几年了,这次抽空好好把他看完了。
四个关键词:时机、并购、专注、服务
并购:并购了一些企业,加速了企业的发展
专注:所有业务围绕旅游服务展开
服务:企业定位及长远考虑
从本书中可以看出,这四个关键词是属于携程的,也是属于一些类似于携程的互联网服务企业的。
2、人物比较“接地气”
从书中看到,团队中的人物,都是大学毕业的创业人员,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学习基本都不错,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验,对西方的商业规则比较了解。除了季琦“胆商”高一点,其他基本属于沉稳型。
3、流程
(1)很好的想法。
(2)相互信任的团队
(3)相对可以的启动资金
(4)不断获得的融资
(5)不错的业务资源
(6)并购大的企业
(7)新加入的管理人才
(8)包装上市
(9)不断完善、追求卓越
(10)成功
流程很美,成功的就在台上了。
感觉“资本”是最关键的,怎么吸引资本进入是最难的。
4、如家的篇幅蛮小的,但提出了一个概念,要做大一个企业、做好一个企业,领头羊不一定要很懂这个行业,关键是企业要干什么?他能干什么?
总结:团队=人才+资本
团队围绕共同的目标,施展各自的才能,凭着市场的运气,共同努力,成功后就是第一团队。
《第一团队》读后感(三):《第一团队》笔记
从四个维度阅读:
4个人加上孙坚个人都非常成功,而且创业之前在职场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经济独立,创业之后又利用自己的经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另外他们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轨迹迥异,能够给不同类型的人作为参考。在这5个人中,你总能找到一个和你成长路径类似的人。
1、季琦
• 1966年出生在江苏南通,1985年考入上海交大,读了7年,大学期间做过电脑生意,1992年研究生毕业时,其和女朋友就已经有了几万元的收入;
• 分别参与创办携程和如家两家公司,承担公司早期的开创性工作。
• 在其他团队成员在工作之余兼职创业的情况下,季琦一人承担了早期公司创办较大的责任和风险。
• 大学本科四年,季琦都泡在了图书馆,读哲学、历史、毛泽东传记。大学给他最大的收获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让他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个体的生命相对于世界是十分短暂的,或者庸庸碌碌、平淡无奇;或者积极向上、奋发作为,都是度过一生。但二者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人生的价值也因此而迥异。”
• 正是因为想通了这个问题,所以后来季琦放弃了留校机会,放弃了在国企体制内的发展机会,开始不停的折腾。
• 26岁交大机器人专业硕士毕业后,因为没有上海户口,放弃了进入宝洁工作的机会。后来进入长江计算机公司,做大项目经理,找到校友关系拿下了上交所的大单。
• 季琦也曾经想过出国,背过托福和GRE,但没有成功,不过他女朋友出了国。
季琦把这两年半的生活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认为这两年半的时间学会了三点:
第一,明白了创业必须因陋就简,篮子里有什么菜,就做什么饭;
第二,在业务上交了一些朋友,在以后自己创业时给与自己很大的帮助;
第三,终于明白老板当初的那番话,研究生毕业时,觉得自己啥都懂,实际越做越觉得自己不懂,最不懂得的是做人。可能自己的技术、英语、销售比老板强,但是怎样领导别人自己不懂。怎样把客户从生意关系变成朋友关系,这个自己也不懂。
•
2、梁建章
• 帮助携程做到精细化管理,在后台已经完成了客户服务系统、CRM,库存管理系统、结算系统等内部流程和管理体系的建立。
• 在甲骨文做ERP实施的经验,让梁建章把应用于生产性企业用来控制精细化生产过程的ERP系统用到了携程这类服务性行业里。
3、沈南鹏
• 1967年出生在浙江海宁,母亲是国营企业厂长,从小就寄宿在上海的姑姑家。
• 1982年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中,和梁建章同时获奖。
• 是个数学天才,大学选择交大应用数学系;1989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后来发现自己不适合学数学,于是退学进入耶鲁读MBA。在耶鲁的2年里,拼命学习以缩短自己在商业和金融领域与同学的差距。
• “从中学开始就特别专心做一件事,就是把书读好,比较少关心课本以外的事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说你有多大才能,更多是在于投入了时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回报。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周日都会在少年宫花两三个小时参加数学班,即使你原来没有数学天分,经过这样的培训,可能你也会有了。”
• 风险厌恶型,很保守。“假如手里有100元,我可能只会赌20元。”他不会破釜沉舟去做完全没有把握的事情。
• 一个家庭观念极重的人,每个周末都尽量会香港的家中陪太太和孩子。
4、范敏
• “旅游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旅游的行为了,它已经是人的一种生命冲动,是一个生活目标,是梦想的实现。”
二、“第一团队”的组建及优势:
* 三个上海人和一个南通人;三个交大人和一个复旦人;
* 私交很重要,不然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散架。季琦和梁建章经常一起旅游,和沈南鹏、范敏又是交大校友,这样的私交可以化解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带来的危机;
* 经验、背景、能力互补:团队里每个人都明确的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 契约精神:季琦两次出让CEO
* 上海人的风格:利益问题算清楚。没有江湖,没有称兄道弟,亲兄弟明算账
三、商业模式的探讨:IT应该服务整合传统行业
* 互联网是一门技术,它除了可以应用在网络之外,还可以去整合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整合传统行业分散的资源,让供求两方在网站上交易,自己赚取中间费用,三方共赢。
* 季琦:IT概念要泛化,不能搞纯粹的IT。在中国市场,IT技术的应用和理念文化的渗透更有优势。
* 携程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利用互联网整合旅游和酒店预订行业
* 一个公司总要赚钱,不赚钱的公司没有存在的理由。所以即便是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携程一方面谨慎花钱,另一方面一直在寻在可以赚钱的业务,订酒店、卖门票、卖旅行团等。
* 善于利用资本四两拨千斤,借力资本市场获得快速发展:携程和如家在短期内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资本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 如家孙坚:关注现有消费人群在未来三年内可能出现的变化和流向
* 两个产品如果转化成本为0,那么品牌和用户习惯就成为了更重要的决定作用
四、携程创业中的两个策略:
1.抓住一个市场切入点,然后猛击:
携程打开酒店预订的市场突破点:机场免费发放携程卡
吴海从2000年3月到2001年底,18个月的时间,使携程的订房量从每月几百间上升为每月10万间。
学习的行为模式:
• 突破原有模式的限制,原来都是收费会员卡,收费卡虽然可以获得现金收入,但做不大。采用免费卡上机场推广可以迅速铺开占领市场
• 吴海发放免费卡的想法来自员工的启发:一个员工讲有个朋友雇佣大量销售人员,上门推销卖牙膏牙刷,一年赚3000万。
• 抓准了一个切入点,就应该迅速大规模推广开来
2.如何做到服务的标准化?
* 像制造业那样,将 服务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环节,每个过程,每一道工序都可以进行控制和测量。(如销售咨询8步)
* 引入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如控制接听电话时长,从240s缩短到180s
《第一团队》读后感(四):非常不错
他们是擅长创建企业的中国新商人—在他们出现之前,我们只在大洋彼岸的硅谷遥望过类似的故事。他们提供了一系列完全陌生的商业理念,譬如“创办企业不是为了拥有它,而是出售它”、“资本是能够让企业价值充分放大的最佳工具”、“泡沫是个好东西,我们用它整合了传统行业。”
对于所有有志于商业成功的年轻人来说,“第一团队”的成功模式实在是太让人动心了。
在商业教科书上,没有一家公司的诞生或成功,是必然存在的事物。而商业又是一个用结局来评判过程的功利游戏,只有在当今的金融商业主义年代,创业家才拥有了完全不同的职业命运,他们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地起步,然后,又能够在获得初步的成功后,再依靠资本平台的运作,安全地全身退出。对企业家的成功定义,已经与十年前全然不同。这也是“第一团队”能够出现的时代原因。
《第一团队》读后感(五):超级团队
本书即将展开的故事,在任何一个商业国家都可能流传为一个传说。四个出身背景全然不同的年轻人聚在一个小酒馆里谋划创业,他们中有野心勃勃的银行家、能言善辩的创业爱好者、内向腼腆的软件咨询经理和一个不满现状的国有酒店管理者,一开始为了办个什么企业他们吵得面红耳赤,最终之所以能够达成共识,是因为这四个人都自称是旅游迷。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三年内两次把自己创办的企业送进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他们是纪录的创造者,所以,这四个人堪称“第一团队”。
青春激荡,拍马相聚,商场当歌,所向披靡;
一战即胜,呼啸而散,相忘江湖,余音荡漾。
这样的创业故事,像不像一个充满了东方侠客气韵的“中国梦”?
对于所有有志于商业成功的年轻人来说,“第一团队”的成功模式实在是太让人动心了。
《第一团队》读后感(六):说几点
一、
1、创业一定要找合伙人。一个人搞,累死。
2、一定要找好合伙人。匹配。没有好的合伙人,宁愿不创业。
3、从携程到如家那段,峰火四起。尤其是孙坚的出场。
4、10倍速的公司才能存活。携程、如家,都是10倍速。
5、王石那辈企业家面临的问题在沈南鹏他们那跟本就不是问题。这是契约精神的进步。
中国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越来越有国际范(素养)。
6、沈南鹏发型屌爆。上海男人很厉害。比如,分众传媒的江南春
二、
结论:
10倍速往往从创业期就已开始
案例:
a.如家
2002年......6月如家成立......当年营业额2000万RMB......分店5家
2004年......营业额1.3亿......利润1600万RMB......分店55家......酒店平均出租率90%以上
(数据来源:《第一团队》P198,第十二章,引入管理层,也即孙坚加入,全书的高潮)
2013年......净营收59.61亿元......净利润1.96亿元......截至2013年9月末,已在全国287座城市
拥有连锁酒店2180家......其中新开酒店437家)
2014年...... 预计总营收将介于68~70亿元......新增450家酒店
.携程
1999年......创立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2013年......净营业收入54亿RMB......利润8亿3800万RMB
c.小米
2010年......4月成立
2011年......销售额5亿
2012年......销售额126.5亿......纳税总额19亿元
2013年......销售额316亿
d.锤子
估计也是10倍速度
5.20发布会过去后2天订货量5万台,1.5亿到手
e.老罗英语(别笑,这个规模是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样本)
2008年......6月创立
2009年......收入160万......亏损300万
2010年......收入436万......亏损100万
2011年...... 收入预计1000万......利润100万
数据来源:罗永浩2011年保利剧院演讲(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II) 97min-103min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zMTM1NTY0.html
三、
小米316亿是个神马概念。列几个企业一类比,你就明白
a.魅族科技
2003年3月成立
2013年......销售额50亿
.康佳集团
1980年5月21日成立
2013年......销售额200亿RMB......净利润4516.30万RMB
c.TCL集团
1981年创立
2013年......营业总收入853.2亿元......净利润29亿
d.格力集团
1989年成立
2013年......营业总收入120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8亿
e.万科集团
1984年05月成立
2013年......销售额1740.6亿
f.腾讯
1998年11月29日成立
2013年......总收入604.37亿......利润191.94亿
g.百度
2000年1月成立
2013年......总营收319亿......利润105.19亿
.最后有一个疑问。万科和百度,谁得利润率更高。科技行业利润率是否比地产更高。营业额是一回事,利润率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