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猎手》是一本由[美]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5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三联的这套卡森的书的时候,每次合上书本都要停下来凝望封面上卡森的照片,望着她那双深邃的眼睛默默想,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要有怎样一颗心怎样的情感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1953 年的一个晚上,田纳西·威廉纳姆在电话里问利夫斯“卡森怎么样”,利夫斯沉默了一阵,然后坚定地说:“坚不可摧。”尽管那时候她那时已经局部瘫痪 5 年,尽管那时她的身体状况十分不佳。
那个被关在修道院门外幻想里面的精彩聚会的小女孩;那个 17 岁离开家只身去往纽约弄丢了所有的钱,躲在电话亭里想给家里打电话又不敢打的卡森;那个在凯瑟琳·安·波特门口苦苦哀求波特开门想和她说话而被拒的卡森;那个在酒店里歇斯底里就是不能在旅行支票上写下夫姓“麦卡勒斯”四个字的卡森;那个一生都在找寻“我的我们”却始终孤立的卡森。
她是脆弱的,渴望被关注,渴望对等的交流,渴望爱,对未知恐惧,对失败恐惧,但没有什么能够打倒她,不管是爱情的破裂、友情的受挫还是身体的病痛、精神的低谷。她一直没有丢掉孩子的本性,这个世界对她来说过于复杂,她应付得很艰难。她是圣洁的天使,也是最邪恶的魔鬼。她孤高,以自我为中心,吝啬,特立独行,你爱或不爱,她都是她自己。永远不要对她有半点怜悯,她会看不起你,她要的只是爱不是同情。
她爱生活,但有时觉得要被迫从生活中退出;她热爱人们,但有时被迫离开人群。她的信仰太执着太热烈,注定要遭到孤立。她的作品里,那些孤立、疏离的情感,那些敏感、细腻的感触,写的是她自己,写的也是我们。说来她并不是多产的作家,大部分书都写了很长时间,不断写不断改,积淀了全部的生命体验和天才,用生命写作的人都过得很难,最后一本长篇写完的时候,她的精神已经被抽空,生命的力气也几乎被抽空。艺术成就了她,艺术也毁了她。
本来是想写一写《没有指针的钟》的,写了两页最终放弃了。回头看看上次写的关于《心是孤独的猎手》的文章,真失败。我不能写,写得很糟糕,卡森。
如果卡森活着,我要给她写一张明信片,或许还配上她喜欢的礼物,我知道她会很高兴。而我只会写一句话:你好,亲爱的卡森!
读完《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眼睛的映像》、《婚礼的成员》以及弗吉尼亚的《心灵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这套书就这剩下一本《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短篇小说集)没有读了,不知为什么这本图书馆没有。我急于读到它,我又害怕读到它。读你喜欢的已经去世的作家的最后一本书,这种矛盾的感觉是多么令人沮丧。但我知道肯定有这么一天,注定有这么一天。
《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二):女神是不存在的
我对她爱恨交织,她是一个对外人来说密封的蛋壳,看起来脆弱却很坚强但其实又弱小,你想用暴力把她撕开,那等于毁了她,你想用感动俘虏她开壳,等于徒劳,她是一个完整的自我中心的渴望成名的天才,的确如此。
一开始我是带着激动的心情拜读的,我尤其记得我是在巴士上读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当时我心情难以名状,像一个挖开的深渊,痛苦幽深缠绵,让人理不清头绪,同时我又坚定的认为,是的,这就是爱情殉葬的真谛之一,眼中的泪水不停打转,我忍的很辛苦,望着窗外的街景觉得自己跌落了,非常迫切的希望游荡在外面直到意识醒来,我总是需要一点点时间去磨平四处挂漏的心洞。
在看完《心是孤独的猎手》之后,好几次突然扑到在床上,把脸埋进被子里哭了,哭的特透彻但很迅速,这是我熟知的举动。
我抱着忐忑的心情,一方面急需某方面的共鸣,另一方面我个人也不希望自己过于沉湎于所谓消极的情绪里,尽管进入白昼和人群面前我会进入人生中的竞技状态,只有那个状态让我游刃有余、八面玲珑起来。在库布里克偶然发现了这本书,欣然买下,一开始我真的是非常激动,我觉得可以靠近作者一厘米的距离,但是叙事性的平淡、对社会历史背景的陌生让我渐渐少了兴趣,读到她选择同丈夫分居并有明显双性恋性格、对畸形人的迷恋反映到猎手中咖啡馆男主人公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一切陌生起来···
《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三):此路不通——关于麦小姐,杜小姐和张小姐
先列个年表。麦小姐姓麦,麦卡勒斯,从夫姓(她一生与其困苦纠缠,在1953年,最终部分导致那个爱她的男人4O岁自杀身亡,当时她自己36岁)。杜小姐并不姓杜,29岁才改的姓,是她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Duras,那是1943年(麦小姐丧夫之前1O年)。张小姐确切姓张,名字是改过的,姓始终未变,1944年(麦小姐丧夫之前9年),她在24岁时将自己嫁给一个姓胡的男人,婚姻仅维持3年,至今世间仍有其传奇,但人们从不会称她胡太太。这是大抵拥有同一时代最出色的才情的3个女人,年龄的递进值是3岁,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杜小姐,麦小姐,张小姐。后来最早离世的是中间那个,麦小姐,她以残疾之身活了短暂的5O年,1967年病殁。张小姐活到了1995年,75岁时独亡。杜小姐在这个世界热烈地坚持了82年,1996年去世。杜小姐和张小姐都有过两次婚姻经历,麦小姐说是两次,但实际只有一次(因为是离而复合)。可能跟文化,环境背景有关,麦小姐和杜小姐在婚姻之外都有N情人(麦小姐尤甚,她是一个坦然的双性恋者),张小姐有没有?她是一个骨子里具有克制和内敛气质,或者说神秘,私密,的中国女人,八卦里的蛛丝马迹,跟她后半生的性情一样,惊人淡漠,犹如城门关。麦小姐是美国人,杜小姐是法国人(出生在越南西贡),这两人最后都死在自己的国家,张小姐是客死美国。杜小姐有个儿子,麦小姐,张小姐没生过孩子。
这3个女人都写小说,都写剧本,小说和剧本都被拍成过电影。马龙。白兰度,梁家辉,刘嘉玲这些演员饰演过其间角色。其创作都被认为流于畅销与经典的接缝之间,“还可以吧”,“又不伟大”(只是,伟大与否只能是公认的概念吗?我就认为某一只蚂蚁很伟大)。
世界,或者说社会?或者说人际存在环境?总而言之,人作为一个生命落地,注定就置身于无数的关系纠结体里,千丝万缕间。世界自有一套庞大而空洞的游戏规则,人就像蚂蚁,皆自主或非自主地被吸附在上面,最为追求安全感的那一类,不得不苟且委身这套规则,才不致被轻易抛出轨道,当然,还有某小撮蚂蚁是鄙视,脱离这规则的,他们从未获得游戏的善终(如果另做佛眼观,他们也许会被慈悲地认为是求仁得仁)。但这一切似乎都不重要,最持久的生命也就82(或许极至是10O吧,比如张少帅),关系体本身,游戏规则本身,远远长过它,所以这种抗衡,或者说某些结果,能有什么意义呢?世界还是世界,规则还是规则,蚂蚁飞快爬过来,飞快爬过去,爬着来去间其实就是飞快消失了。与世界,规则,到头来,彼此仍不相干。俯首于它的,未见有更多光彩,与之决绝的,也未见真的太惨淡。这样一比较,还不如在万千蚂蚁里做只不同的蚂蚁。也就当这3个女人是代代无穷尽,匍匐于世的蚂蚁里有那么一些不同的3只吧。
杜小姐最热烈。这个热烈,以地域与人生关系做考究,大概是由热带前殖民地小国越南(我去过越南谅山,谅山不能代表象征意义的越南,象征意义的越南,恐怕只能是西贡)与欧洲最富浪漫质感的法国部分催生而成(其实这么来说都表面得很,因为这个热烈的程度似乎本质上跟这些都没啥关系了,它的程度几乎是一种难以启齿,不能分享的异质的生命秘密),当然,从成长背景做分析,杜小姐的热烈也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于童年被忽视,受到诸多隐秘伤害的心理经历的反弹(这跟麦小姐被万千呵护,宠爱的成长方式导致其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张小姐在激烈的对决抗争中种下黯然、冷漠因子都一样)。她在7O岁才写下《情人》。这仍不能说明问题。她心不在焉地说过一句话,“真奇怪,你考虑年龄,我从来不想它。年龄不重要”。人都有过度表达自己并不理解的概念的习惯。显然,杜小姐不是这类人。“年龄不重要”,对于她,显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实际的生活。所以,这个酗酒、乖戾,晚年相貌实在不美(哎,有时候还是美的)的女人,以飞扬跋扈的热烈超越了人生里无边无际的琐碎诸事及一地狼藉。但你也仍然可以认为这无节制,看似永无法平息的热烈,就是源于内心深处自始至终,像潮水一样的孤立和惶恐。就像自卑到了极点以后就孵化出了大骄傲。很强悍,同时也很脆弱。经不起推敲与分析,经不起微笑。
麦小姐最自我。我得小心翼翼写下“最自我”这个词,并且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做修改。我更愿意认为她是这3人里对“孤独”最有超验和天才的理解力的一个。如果与她彼此曾倾心,尔后疏远的另一个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他写下过著名的《欲望号街车》)愿意如此评价,“卡森的心经常是孤独的,它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猎手,寻找着那些她可以为之奉献它的人们,但那是一颗明亮的心,它的光彩盖过了它的全部阴影”,我就得更加警惕。对“孤独”超验和天才的理解(她所创作的那些小说,比如我所喜欢的辛格)是其光彩,“它的全部阴影”,我则在《卡森,麦卡勒斯传》这本诚实的传记里发现了。退后十步,百步,也许仍应给予所有生命无限的理解。尤其是意识到“孤独”的确是人类的真理之一,我只能对我认识的“过度自我”去做消解。
是在南方某个海湾,用了大概5天的时间看完这本厚达551页的传记,某夜半梦半醒中都出现过这样对自己的提醒,“你的慈悲心只是被执念遮盖了”。太过自我的天才和灵魂,它并不温柔,温暖,它只是深刻。它是真正的矛盾和悖论。那些狂乱,暴怒与索求,骨子里的冷漠、自私。在彻底的热烈与彻底的淡漠之间,这样的冲撞,最令人无话。“只有人才知道和害怕自己的局限,但正是承认这种局限,才使得他能够完全面对生命,并从生命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东西。”这是传记本身在说的,尤其值得细心体味。果然如此,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谅解的,不管是小说里的生活还是现实里更破碎的生活。这个谅解,大概就是慈悲心吧。人活着,在相对正常指征里,对生命的热情始终存在,对生活的热情能力就不那么乐观了。但是缓慢静下来的心灵,有可能获得一种不动声色的热情。慈悲的心,大概有可能具有比较本质,沉静的热情(在这里,孤独是被承认、领受了的生命局限和真理,如同绕指柔)。从传记看起来,麦小姐没有抵达过这里,她天才地奔向了另一个地方,只是留下一路机关、预示,做了有可能被后来者警惕的反射。
最后,说张小姐。张小姐。冰冷,寂静。她没有热烈过吗?她的热烈曾经是低到尘埃里的花。被梗在怒放中途。这被梗住了的一刻,万千翻覆,她并未告诉任何人(只有过一封手书,她写自己从温州乡下返沪的船上,在雨中对着江水“饮泣良久”)。偏偏早就看穿人世薄情。她只说小说里的人,不说自己,大概是不肯承认她也终于落到窠臼里去了吧。此后一转身,城门关。孤独,对她说这个词,只显得矫情。成名已趁早,她没兴趣继续做天才,如果你愿意,你就认为她本身成了小说要表达的种种所谓主题吧。有没有看到,有没有看懂,她至死都漠不关心,至少是至死都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点隐忍到死的傲气。
从更多一些零散、二手的描述中,我会谨慎地判断麦小姐和杜小姐是快意恩仇而无意于谅解的一生,张小姐与这浮世是否达成过有限谅解,我有点拿不准。我似乎认为这个写了太多性情尖利的小说人物的女人,自己的心地其实并不尖利,并不刻薄。看到了这世间的尖利、刻薄的人,自己往往并不会是那一类。谅解。后来者的衍生吧。那是已经与她们无关的概念。她们已自负其责地表达了其他的东西。
在下午,潮水将回的时候,我的脸,终于变得舒展。年轻时我喜欢杜小姐,人生过掉大半我愿意懂麦小姐,如今我一直想着张小姐,城门关,城门关掉以后里面有什么,我好像全知道,又好像全不知道。
孤独(其实我更想用孤立这个词)。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说过(此后还有更多的人在说,不再一一展开),拥抱过,死过。热烈,冲撞,淡漠,万千岔道都通往孤独。然后,孤独之后,此路不再通。
《孤独的猎手》读后感(四):女神是不存在的 2
两个小时前,当我读到388页时近乎崩溃,我对卡森·麦卡勒斯时不时耍弄的“把戏”和生活方式感到反感和厌倦,但是这本书我还没有看明白,我自己只是为了读而读,像上了发条,其实我脑中并没有什么实际问题,我一度认为书是用来读的,至于揣摩和体会是不能想象的艰巨和抽象。
但是就像我第一句说的,灵感来时,我突然明白卡森为何曾一度在朋友中“败坏”丈夫利夫斯的名声,不仅像戴蒙德觉得的那样简单——利夫斯的酗酒和紧迫会扼杀艺术家的灵感,更多的是她与利夫斯从根本上就是不合适的一对,对此卡森早就知道了。
在我看来她是把自己的感觉以一种隐喻的故事形式编制出来透露给朋友,这样做符合卡森一贯希望受的受到热切关注的希望,虽然她在文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但是现实中她明白自己的过失和利夫斯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一面。
利夫斯的确是个撒谎的人,一个懦夫,一个失败的男人,一个很会讲故事,但缺乏天分的人。但因为利夫斯和卡森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再加上他确实在卡森写作的起步阶段做了很多退让和努力,以及他状态好时对卡森无微不至的照顾,更何况后来他在战争中表现的英勇和坚强,又以及卡森清楚只有利夫斯愿意做她的膏药,凭她差遣,更何况卡森那虚弱的身躯,她知道自己需要一个人照顾她,而其他和卡森暧昧的艺术家决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复婚了。
当利夫斯在卡森面前吐露自杀念头甚至是伤亡念头并最终实施时,卡森侥幸逃脱,到这里,我确信,卡森用一种极端变态的方式保护自己,(我突然觉得她好狡猾,而梵高是多么可惜)而利夫斯则成了糟糠的稀泥,完全丧失了自制力。在卡森的第一步戏剧在百老汇成功上演的时候,我心中暗想一切困难应该已经结束了,他们得到了一大笔钱,足够他们安静生活的,可是两人由于长期的胡乱生活,养成了糟糕的生活习惯,到最后生活不是生活、爱情不是爱情,卡森亲手葬送了一切。
卡森是个很坏的女人,她玩弄利夫斯的感情,她不是把利夫斯当成自己亲爱的兄弟,而是看做一只宠物、一个奴才。事实上我认为她对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感情态度,尽管她经常说自己多么爱他们,但其实那不过是一种语言上的蛊惑。
卡森谁也不爱,她只是在永无止境的害怕,她永远在寻找某个出口,她像抓住生命稻草一样抓住每一个看似可能的机会,虽然如此,但其实她并没有那么丧心病狂,她只是出于病态的本能,这就是为什么好多艺术家逐渐疏远她,虽然他们承认自己爱她且承认她的才华。
最终,没有人能给她做很好的定义,至少我这么认为,因为卡森的存在是把一切搞的和她自己的内心一样混乱,任何思维意识正常的人都不可能禁得住如此折腾,所以每个人在她面前都变得“渺小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真心赞叹她的才华,那么你便很容易受到卡森的“奴役”,若是你打一开始就对她的作品不以为然,那么充其量你和卡森不过是两条平行线,不会享受到卡森那极端的思想美,也不会领教她的“恶作剧”,从而不存在卡森及卡森小说中的角色里。
而利夫斯,由于经常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逐渐丧失自己的归属感,他只得依附于卡森并堕落下去。
说到底,让利夫斯变得堕落的原因多半还是卡森一手造成的,卡森的贪婪像恶魔吞噬着一切与她亲近的人,她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与她同在,除非他想遭到卡森的“迫害”。
虽然作为读者,我们为卡森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但同时又对他的本性感到恐惧。她的孤独是为小说而存在的,她必须在现实和虚幻中得到某种平衡才能激发出自己的创作力,她的生命里有太多巧合。
由此我感叹文学是多么销魂和不可信···
《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五):孤独的爱情
终于还是读了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我有许多机会读这本书。以至于印象中已经看过了。但实际上,每次都是拿起来翻翻又放下。也许是潜意识中,我有点害怕麦卡勒斯,如果拿《守夜人》的标准,她一定是一个“他者”,可以把人性中光明的、黑暗的以及模糊的地带看得那么清楚。《伤心咖啡馆之歌》是之前看过的唯一一本,可是里面写出了爱情的疯狂、无私、冷酷,一个孤僻古板自私的女人偶然遇到她的爱情(哪怕是世人眼里不相称的爱情),也会像春天的树木一样绽开花朵,释放出温暖,而爱情一旦远去不可追回,花朵又会快速凋谢,一切回归到枯萎,甚至比枯萎更加悲凉的荒芜。而对不爱的人,每个人又都足够残酷,甚至连这种残酷都懒得掩饰。
而《心是孤独的猎手》某种意义上比《伤心咖啡馆之歌》还要冷。书里所有的人,除了那个智障儿安多那波利,没有一个人拥有过真实的幸福。聋哑人辛格爱着安多那波利,视他为人生的知音,为了他什么都可以付出。而安多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到他进入精神病院后,可能连谁是辛格都不记得了。而沉默有礼的辛格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小镇上四个人的心灵伴侣。狂热的爱着音乐的小女孩米克,漂泊不定的酒鬼杰克,为了种族平等独自奋战的黑人医生,生活中没有爱的酒店老板,杰克和医生到辛格这里来倾诉不被人理解的思想,米克和老板在辛格这里找到沉默的安慰。可是,辛格说,这些人都很奇怪。他们“说”的我全不懂。
故事的最后。安多病死了。辛格举枪自杀。米克的音乐和初恋在贫困的生活面前蜕变成一份售货员的工作。医生的梦想破碎,向现实妥协。杰克仍将没有目的的继续流浪。小老板仍守着他的小酒店和过去的回忆一天一天过下去。
就像白骨精一样。一切被打回原形。而麦卡勒斯,她写完这个故事之后,在想些什么。
2008.4.16
关于卡森.麦卡勒斯
《孤独的猎手》读后感(六):不只是孩子
本来准备的题目是“只是孩子”,但是等真正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样的题目并不足以表达出这本传记所描绘的真实麦卡勒斯的形象。
孩子有什么特点?一般情况下有下面的特点:
一是心智不成熟。
二是对信任的人,尤其是对家人或监护人的心理和情感的依赖。
三是对一件事情的热情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四也许是最重要的,孩子是几乎不可能在经济上独立的。
麦卡勒斯多年写作上的持续专注以及通过写作获得的金钱,完全说明,她的坚持写作并不是孩童短暂的、很容易被新生事物所转移的热情;而且她也至少基本具备经济上独立的能力了。
表现为成人的方面更是在自我观点的坚持、不轻易收到动摇;以及人们对她的认定:一个成人,虽然总是表现出孩子的特点,但是在面对身体的逐年恶化的残疾,却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坚强,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坚持写作。
然而相比她成人的方面,麦卡勒斯孩子气的方面更凸显出她的与众不同。她就像孩子一样,对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三个人(她的母亲、她的丈夫、他的表兄)表现出极大的依赖,不仅是心理的,更是情感的。这方面与孩子几乎无异。她需要她所依赖的人给予无限的温暖和援助,但是又不希望受到任何枷锁。任何对她的批评以及不够的热情都会引起极大的愤怒,而且是对所有出现在她面前或者她所喜爱的人。
但是也会给予。但仅仅在于她觉得自己的感情需要而非责任和道义的要求,她的字典里从没有感激和回报这方面的字样。可怜的是,麦卡勒斯的母亲和丈夫给予她的温暖要超过许多人,她也并非对他们没有爱,但是不乐意尽到对等的责任和义务,或者说她的观念本身是没有这些的,孩子这方面也是。
然而孩子与麦卡勒斯不同的是,虽然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很重,但并不会因为父母之间的情感深厚,甚至超过他们对孩子的爱而感到不满。而麦卡勒斯满足于一种全心全意呵护她,围绕她组成的关系。或许是幼年失怙的关系,她自己所建立的一种“三角关系”中总有异性的存在。学数学的时候,中学老师曾说三角形是在所有多边形中一种最稳定的关系,因为它的部分各个凝结在一起,相互关联。而通常“三角恋”是一种三人之间的单向情感关系。麦卡勒斯所努力建立的关系,是一种以她为核心,向另外两方发散的情感关系。她要求另外两人不仅要对她是感情上全身心的关注和呵护,而且这两人直接也必须有相对亲密的关系,但是不能超过他们对麦卡勒斯的情感。麦卡勒斯只是想享受被全身心呵护的感觉,她的付出则是依照她自己的心情勾勒,或者说有没有付出,很可能没有。这是一种全然的畸形关系,但是她深深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所谓“我的我们”。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为好几年前买的那本心是孤独的猎手解惑的。当时的我读不懂《心》,当时心智尚还幼稚的我也很难体会到那种总有种荒谬感的情感。因此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迫不及待买了下来。但直到今天才把后半部分读完。
这本书确实有些沉闷,不知道作者本人的风格是不是就这样,不过翻译的还不错,虽然觉得其实没必要翻译那么多。
每次读完一本作品的时候,总觉得有特别多想说的,然而这本书在我写这篇评论的时候第一次感到一种压抑,令我很难继续下去。也是因为他的丈夫利夫斯的遭遇。
我现在终于明白读完这本书,我心里堵得横,是怎么回事。有时候虽然我们不情愿,不甘心,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意外得到某种东西最多的人,往往是挥霍这种事物最多的人。麦卡勒斯就是这样。她不停汲取生命中真正对她做出最多的人的情感,而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付出和需要,甚至他们本身是否实际存在,也无关紧要。我感到心痛,为这般付出的人感到不值,或许也为自己感到伤感。我越是知道,越是清楚,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真的不会再出现,越觉得悲恸。而麦卡勒斯何德何能,能得到如此多的爱?也许只能自嘲“得之我幸 失之我命”。
那么谨此我以这本书的一些段落来结束我的观点:
“她对爱情和关注有一种无法阻挡、无法满足的渴望和需求。毫无疑问,她爱的那些人必须时不时停止满足她的要求,因为他们面临被这些要求压倒的危险。”
“她是我所见过的一个很厉害的说服者,你不可能认识卡森而不知道她也在编造她自己的事实。她的部分小说变成了她的部分事实。”
很多想了解麦卡勒斯生平的人,我以为读这两段话就足以。也许可以加上这句“麦卡勒斯是这样的人,她的意志有多强,她的精神就有多脆弱,她的情感对她的精神的影响也许超过世界上任何人”。如果读完正本,你会有一种很难改观的对麦卡勒斯的偏见。我就是这样。
或许也要感激传记作者是在她身后做的工作,要不有可能无法保持个人观点的相对客观。这使我感到对下一本传记感到不安:约翰逊传会是客观的么?
于2012.11.27晚 改
《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七):是猎手也是猎物
继续上两篇
自卡森的丈夫(一个在卡森的意识里早已不存在的男人)和其母亲相继去世后,她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新生。
按照她的生平叙述,前半部分很容易让人对卡森的个人特色感到愤怒或至少是困惑,但是直到她的生活有了另一种可能我们才认识到她所有的愤怒和焦躁不是没有缘由和支点的。
因为在卡森的母亲及丈夫去世之前,几乎所有人一致认为没有其母亲的培养和溺爱、没有利夫斯的跟班,现实世界更加不能令卡森满足,尤其是她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她虽然对其母亲和利夫斯常怀矛盾的情绪,但是当他精疲力竭的时候她会想到她需要他们。这是一种依赖的习惯,至此我们无法读出书中早已说到的卡森的精神“坚不可摧”。
但我对于她年少和成年后遇到的两次火灾很感兴趣,因为她总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即迅速又周到的决定和安排,这暴露出她潜意识的坚韧和她自身的能力。只是可惜她的皮囊太过纤弱,以至于让她在病痛中感到过于无助,她需要伪装,因为医生不能帮助她,也许她早就知道,所以只能看着活。
她害怕的不是死而是孤独。
在卡森短暂的生命里,她爱过,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她尝试建立我的我们这样的三人关系,她喜欢把自己夹在两个男人或一对夫妻之间,虽然她对性没有任何企图,但他喜欢用一种三角的方式稳定关系,也许是起源于他和利夫斯的婚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但对于卡森来说,也许一切都是直觉那么简单。
她爱上了安妮马瑞,但对方却没有回馈她的爱。不管怎样,她觉得自己受伤了,就像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女主人。那样的爱恐怕任何人一生最多也只能接受一次,也许她爱的是她自己认为的安妮马瑞,但不管怎么说她的爱是不分性别的,或说是偏向同性的。
后来,由于她和戴蒙德之间也产生情愫,不知她怎么搞的,居然把他的老公利夫斯也拉入这暧昧的关系中,企图产生稳定的三角关系。
她的爱是超越肌肤之亲及性别的。
因为她认为所有人性的都是可以被接收的。
也正因她这样的博爱和滥情——其实更多的是她想象的爱和欢乐,她伤害了别人,激发了自己的才华,并最终没有受什么太大伤害,她在感情这个问题上与常人不在一点。
她是一个完全直线思维的人。
在她活着的最后几年,病的很重,却很少抱怨病痛——这才是她所具有的真实力量,她表现也比之前收敛很多,如果有意识收敛,她会是一个非常得体的人,这在她身体好时可不常见。她身体一好,就容易“胡作非为”,她病了,反而更正常了,因为她不用故意装模作样,她没有力量,她的精神只够她写作的,而且她更加不能没有人陪伴了。
至此,她也证明,即使没有母亲的陪伴,她依然游刃有余。所以她果真是她母亲所担心的那样吗?我始终认为,很多事情,她都预感或有意识排练过,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很顽强的帝国,而且很完整,她完全知道怎么应付。
在卡森的世界里,她有很多束缚,但有很宽容,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其实是不相干的。她讨厌欺骗、束缚、被忽视,她同时也有嫉妒、夸夸其谈的习惯,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她会忘记很多事,因为她永远只对下一个或下一刻感兴趣。
意思是,如果她喜欢一个人,不管这之间她还喜欢过多少人,这个人依旧在这一刻存在,如果哪一天她放弃了,她会去享受下一刻的精神依赖!
最后的几个月,她过的很辛苦,走的据说很安详,她的人生中有太多巧合,她是真正的猎手,感受孤独、捕捉孤独、并亲身示范,她写故事,也将故事演绎到真实世界,她虽然死了,但你会感觉她存在每个人心中,并亲自做着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