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人》是一本由申赋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一):一个人 + 一个个人 = 一个一个人
所谓人生阅历,大抵就是透过时空的滤网,把自己一个人的经历融入到周围一个个人的经验与过往中,积淀下来的记忆与所得。它们有时是甜蜜的,有时是苦涩酸楚的;有时是激情燃烧的,有时是平淡的;而更多的时候,它们就如同这个纷杂的世界一样,是五味杂陈的,在经历过后,它们更多的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最强烈的一种味道,而这味道是甜是苦,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从《不哭》到《一个一个人》,我之所以大爱申赋渔的文字,不仅因文字本身的平实质朴和动人,更因为他文字背后的生活态度。与很多作家一样,申赋渔的文字关注于苦难,然而他笔下的苦,尤其是在书写自己时,永远都是不植入过多感情的记录式书写,永远都是将视角放于更深远之处,永远都不会让你感受到那么那么地苦,更不会有入木九分几乎将树砍倒式的夸张、催泪与煽情刻画。也许就是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所说,当你真正经历过苦难,你笔下的文字反而就不会那么苦。
还是在几年前读《不哭》时,我便百度过这位自己非常喜爱却不甚知名的作家,然而,直到翻读着《一个一个人》,看着作者年轻时的经历,才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当年远非“打工仔”几个字可以简单涵盖:寄人篱下,每晚回去被远房亲戚在铺板上放满刷洗厕所的工具;没有住处,只得在夏日的夜晚铺上席子露宿天台;找工作被骗,不交钱不让离开;不愿与黑心老板同流合污冤枉别人,就被老板勾结派出所抓去拘留,一连几日光脚踩在冰冷的水泥地上……也许这些素材放在其他作家笔下会是怨妇式的哀鸣或干脆把整个社会黑化,大书特书。然而,在申赋渔笔下,当年那位态度恶劣的远亲的举动他早已释然,反而是当得知这位远亲在家人都不愿照顾,不得不拖着年迈的身体在新年背井离乡去打工,最终客死他乡时,心底涌起了许多悲凉。不同于那种时局所限,无法言说却又觉得自己委屈不尽的欲说还休和颠三倒四,每描述一段苦难,申赋渔都只是清晰而简单地将事情的经过叙述带过,然后便将笔触落在对他好的人身上。就在看尽远亲白眼的同时期,他少年时的伙伴筛子常常让出自己的宿舍铺位给他,而自己却常常要和工友挤一张单人床;他的高中同学志远,闻之他睡天台,就赶去接他到自己的住处用生姜红糖茶驱散他身上的寒气;江南大学书屋的老师知道这个爱读书的贫穷少年买不起书,不仅从不撵他走,还在书屋替他找到了工作。珠海女孩妙妙,在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爱上他,得知他被冤枉,第一时间让家人救他出看守所,不仅是妙妙,这个女孩的全家都对他这个穷小子那么好,而在得知他要离开珠海很难与妙妙成家时,他们没有责怪他一句,只是一如既往地对他好。不难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是常怀感恩,而常常感恩的人都是善良的,他们的心是金子做的。
只有一段是例外,那是在他新年离开广州时,他先是在火车站排队买票,窗口却不售票,他去询问被驱赶,接下来,火车站不让滞留,为了多省下些借来的路费只得露宿附近的公园,然后经同露宿的人指点去住旅馆,再多花钱从旅馆买票,好容易弄到票已是大年初一,而就在临上车前,票还被一个混混骗走,最终又花钱才赎回……就在思乡、委屈、疲惫到达顶点,周围再无人对孑然一身的他伸出援手时,无处感恩的他却又将目光放在了追着火车跑的一位年轻父亲身上,就是这位年轻父亲和他的妻女在前一天晚上指点他去住旅店买票的,而他追着车跑想必是与母女俩失散了。在拥挤恶臭的一刻,申赋渔将他悲天悯人的目光转向了车外,转向了比他承受着更多苦难的其他人。在他梦想得以实现,最终成为作家后,他的善良与悲天悯人继续延续着,延伸到了《不哭》中的流浪艺人、在阜阳开办孤儿院的老人、幼时被拐卖成年后再无法找到家人的无名人,也延续到《一个一个人》中的白血病女孩与新时代农民工的身上。这是一个心怀感激的人对社会的回馈与回报。
“编年断代体”散文集《一个一个人》又不同于单纯记录苦难与感动的《不哭》,除了对苦难的关注外,作为记者的申赋渔还以时间为序记录下了一个个时代的剪影,梦想宏大不安于现状又一再失败的大学生,最终被现实招安的与周遭格格不入的驴友,乐于慈善的前大款……每一个形象都跃然于泛黄的纸页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这些经历与变迁构成了《一个一个人》,它既是对由一个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的记录,又是刻画作者一个人经历的史诗,一个一个人就是一个个人加一个人。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二):尘埃不掩书
邂逅总是在无意中发生。初见时,它在袁家岭新华书店某一排书架的最底层静静竖着,小小的,旧旧的,尘埃满面的样子。却让我生出莫名的好感。
再见时,它已经在我的书桌上。揭下那层塑料薄膜,惊讶地发现这是一本没有封面的书。或者说,它拥有一张实在不像封面的封面,淡淡的字迹还是从书页背面透过来的,几点污渍、一枚指纹、透明胶带修补的痕迹,让人感觉它仿佛已历经岁月沧桑。正红色竖版腰封上印着——“一个一个人”,也当真直白地把一个一个人的称呼、名字列在你的视线里:大舅、断指、清源、胖子、妙妙、宏雅、志远、铁头、行果、加措……另一面居然谦卑而坦荡地写着“本书还没有找到一个人推荐”,连少了两个字都是潦草地以加字符号补缀了事。于是我不断地惊讶,问自己:你见过这样的书吗?没有诶。所以,好想读下去啊。
现在你知道了,它的设计者有多么聪明。你以为的轻率,恰恰是他的灵感和匠心。
有一个点灯的老头儿,每每读到欢喜的书就要哇啦哇啦让很多的人知道,他想要大家都来到这盏灯下捧起这本书,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他都想吸引了去。我许是受了他的影响吧,也向往了这灯光,读到好的一本书也藏不住了,也忍不住要哇啦哇啦。但是今天我不能大声了,只好小声哇啦一下,因为我怕惊扰了这本书。你看,它在这个春天的午后懒洋洋地半睁着眼睛,模样旧旧的,呼吸旧旧的,连给我讲的故事也是旧旧的……
“1979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因为顽皮,经常挨父亲的打。但我的确是很自尊的孩子。那时候,村里难得飘肉香……”这个顽皮而自尊的孩子,被怀疑偷了邻居家的肉,虽然后来真相大白,但心里蒙受的委屈岂是一碗饭能够安慰一块肉能够抹去的?“我翻过身,用被子蒙着头。奶奶走了。我在被子里,默默流着泪。”故事结束了,书页右下角出现一行蓝墨水手写字——“想吃这块肉才怪呢”,几滴泪痕模糊了字迹。这分明是那孩子撇嘴含泪写下的呀!我已经落到了故事里,真真地看见那景象了。
“1981年,我上小学五年级。父亲撕光了我所有的小人书。多少年后,一群中年人聚在一起,说起童年,总是要提到小人书。那也算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对于我个人,那记忆的色彩却不一样。”读至此,忍不住摸一摸那张只剩一角的碎片,是不是“我”小心翼翼拾起夹在书页间,藏在铁皮盒里,就这样静静穿越了三十年的尘埃?
阅读时的呼吸更轻了。发黄的书页继续在讲述,讲述“我”生命里的一桩一桩往事,一个一个人。爱上鞋匠的、高调唱歌的、卖玉米的、没挤上火车的、在雪地里徘徊的、半夜起来喝酒的、在卖肉时写毛笔字的、变成了绅士的、找寻小喇嘛的、在轮船上聚了又散了的……都逝去了,如烟,如尘。
留下来的是什么呢?
老照片、瓜子壳、香烟纸、头发丝、油渍、墨汁、涂鸦、票根、用信纸叠成的千纸鹤、被蚕啃食过的桑叶、被夹在书里的蚊虫尸体……我在读一本怎样的书啊,前所未有过的,独一无二的。它不光靠文字牵引着你的思绪,还时不时让你摸到、闻到、真实地感受到某一段时光。在那里,曾有一个一个人走过、爱过、挣扎过、存在过。
从1979到2012,随着年代的推移,纸张的颜色从黄变成白,从暗淡变成明亮,这些都是不动声色的。就像一个人不动声色地将一本日记写了三十年,一半已经老去,另一半依然年轻着。如今它被你轻轻捧在手上,忍不住也要问一问:你的1986在哪里?你的1997,精彩或是平淡?你的2004,又遇见了谁?三十年家国,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这样的一部当代史,都有着这样活生生的故事与记忆,但是我们不很习惯于留住和打捞。这本书让我怀念了。我也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微叙事”,我也遇见那么多的“一个一个人”, 原来天下无二,统统都珍贵。只是时光不停息,步伐快了,目光淡漠了,很多日常都变成看不见,历史亦不能落纸为安。
著书者说,“我希望打在泛黄纸张上的文字,能打捞一些遗落在时光之流中的诗意贝壳,它的力量让能让异化麻木了的灵魂重拾感受力,让原初的生命力重新起身,最终能把一颗完好的心——我们这些行走在星空底下的人的心,安放到一个妥帖之处。”
设计者说,“如果你想听我的故事,就需要有点耐心,否则的话你会连我的样子都看不清。我的书不需要大喊大叫,它就是让你在书店邂逅的一本书,它就是要让那些有慢的心态,能够和这本书产生一种缘分的这些读者看得见。”
好,我的哇啦哇啦到此结束。
哦,对了,这个讲故事的人叫申赋渔。
设计这本书的人,叫朱赢椿。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三):我们生命中的大多数
也许是因因为轻微的强迫症,对不按规矩包装的CD深恶痛绝,书的开本根本没法统一,但是我的要求就是好翻,书脊不易脱落,最好不是硬皮的,躺在床上看硬皮书很难受,也许硬皮书更适合那些精典公斤地放在桌子上读。
书的设计有新意,有意思,让人不自觉得把玩一下,这种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在别人家的柜子里找到邻居家大哥大姐的书一样。但也仅仅是这样。
书的内容,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生命,说实话,看过两天后,没有几个让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其实,这些人就像我们生命中的许多过客一样,在生命的某一点有些交集,然后一扭头,就再也没有见过,只是在某一天,突然又想起了这么一个人,或是感叹或是会心一笑,仅此而已,而这些人,才是我们生命中的大多数。
不过百度了一下作者名字,怎么也没法跟书中那种有些伤感的形象联系起来,比如“2001年4月,《周末》报社为申赋渔召开其个人”大特写作品研讨会“,江苏新闻界的专家,南京大学新闻系主任、中文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等教授、研究者从作品的题材、思想、风格、写作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周末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对此加以报道。”
我只能说,呵呵。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四):想起一件事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关于小人书的故事,看到书被父亲撕成碎片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在看到爷爷拿浆糊一页一页粘书的时候有种想哭的冲动,当时在上课,于是忍住鼻头酸了下就过去了。是因为太感性吗?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我是跟着二伯家的哥哥长大的,小时候摔跤、捉蟋蟀、叠纸飞机都是跟着他学的,还包括象棋。刚开始在旁边看着他跟别人对战,然后他让我车、马、炮,等到我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能在他让一子的情况下偶尔打成平手或者十局里面侥幸赢个一两场。哥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伯伯和伯母总是说他贪玩成性,象棋在他们眼里当然也是不误正业。然后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大雪,但屋里因为烧着炉子很暖和,伯母在拿到哥哥的成绩单后一气之下把我们玩了几年的象棋扔进了炉子里——当柴火烧了。那时候,哥哥一句话都没说。今天那种同样的旁观者的心情似曾相识。可惜没有那样爷爷存在,替他把破碎的东西再粘起来。
前几年,最疼爱哥哥的奶奶也去世了,之后他谁的话也不听了。和一群人混网吧、抽烟……然后有一天突然听说他有了个孩子了。最近几年也很少见到他了,偶尔见到我,只会傻笑笑,叫着“老大老大”(因为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可是象棋什么的再也没跟我玩过了,我始终还是得他让个一子。从这点看,他倒是赚了。
象棋被烧掉的那一刻,我是恨着我的伯母的,倘若我处在哥哥的位置我一定会报复,而孩子的报复手段其实很多是在折磨自己吧,那时候的叛逆心是很重的。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五):三十年记事本
随便抽了张明信片来当书签用,是小文从福州寄的,“三坊七巷”,老旧的感觉正和书契合。
第一眼就被书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朱嬴椿的大名是从设计体诗就知悉的。封皮的书钉和反着的标题字,以及透明胶和纸质不一样的材质,让我惊诧地翻来倒去。看过不少设计复古的图书,这一本,是绝对的用心和考究。书的设计和内容是一体的,正如作者申赋渔所说, “不动声色地融合在文字之间”。每一页,都被精心地算计过。他了解你的需要,了解你在那一刻的目光所及。他适时地递出一张老照片、票据、香烟纸、千纸鹤,甚至是油渍、蚊虫尸体或灰烬,便能引你会心一笑。有时我担心他做得太满太极致,但我仍能在不经意间被这些细节一一打动。有一次撇了一眼右页的发丝,以为是铅笔划痕,读到“半长不长的头发”,才心领神会。“从疑惑到了然”,与人的“相识到相知”,几乎是异曲同工,这是朱嬴椿特别懂申赋渔的地方。
孤陋寡闻的我对作者申赋渔不甚了解。
扉页的“1979-2008”,字是用红色圆珠笔写的,让我想到我那小学老师妈妈,批卷的笔迹是一样的颜色和力道。一本泛黄的书,像一个记事本,1797到2008,从单薄的童年跨到厚实的青壮年。1979年的申赋渔是个小孩,小孩的世界是单纯的也是单调的,因为能够够得到的东西太少,一块肉、一本小人书,都是无比重要的。青年间的失意得意再失意,壮年间的激情消褪勤于自省,生命里的人来了又去,一如书页上的人名般,深深浅浅影幢幢。
“一个____的人”,用这样一个定语中心语,是带有定义的,也是赋予了想象力的。说实话,我并没有因为这定义而强化对谁的印象,相反,设计和内容其实是孤立的甚至是有反差的,朱嬴椿把他的阅读感受放进去,使得申赋渔作了二次修改,得到现在的目录和书名,设计感多了一些,但也容易跳戏。申赋渔的故事是流动的随性的,朱嬴椿拿了个有形的容器把它装进去,他的设计是计算过的精巧的。故事是第一颗眼泪,设计造出第二颗,它是书本更为张扬的呼吸。
我有随手做批注的习惯,唯在这本书上不会,因为这种别样的设计,担心自己多一笔的痕迹会给日后看的朋友或是自己带来误读。
我想我是喜欢的,它像一个友人多年的日记本,没有说教,只有一些他经历过的人和事,走了许多年,走到你跟前。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六):一个,一个,每一个
在豆瓣上查书时无意看到此书,一看简介及评分都还不错,觉得是终于碰上了一本好书了,肯定爱不释手。其实到手后,刚翻阅时,确实觉得不错不错真不错,看看前言,写的也是很好啊,装帧啊别有用心,是确确实实花了心思做的。但开始慢慢读,慢慢翻,就觉得和期待中的感觉就出现差距了。作者文字倒是挺实在的,但是人么,也许就多少有些自恃清高了,所谓的“一个一个人”,本以为是在这个时代跨越中的一个一个不同的人,谁不知作者也的全是他自己再这个时代里的变化和过渡,多少觉得有些自恋和狭隘了啊~~再说装帧,我看有人评价说,装帧的人有些走火入魔的节奏,不能赞同更多啊~~定好的设计方案是撕了又做,做了又毁。书的每一页几乎都是不同的设计,其实,还是过了。对一个作品有高要求固然好,但就此书而言,我觉得设计的分量已经超过了文字内容本身(或者说作者你的文字被设计压过去了,有些遗憾……),所以到读者手上,必然会有更深一层的失落。作者和设计者都是太自我的人,其实多少有些忽视读者的成分在里头,应该对市场多作些考量。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七):夜空中最亮亮的星星
同事借我看的这本书,她说因为那天我发了一朱赢椿在一席的演讲《慢慢慢下来》。
《一个一个人》就是朱赢椿设计的,得了2012年最美图书奖。
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她看旧了,弄破了,书而的泛黄的,卦很杂乱的有许多字,看起来像是经过无数人的手摸过的一样,是脏脏的感觉。
再来认真看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它是去年才出版的,十分好奇,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仔细的从头到尾翻了一篇,才发现了其中的缘由,作者以时间为主线一步步推进于生活,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写一个个在他身边生活的人,一个一个找肉的人,一个一个谈恋爱被开除的人,一个一个卖肉写毛笔字的人。。。。。。看起来似乎都没有关联,却构成了作者的完整的一生,也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缩影。
里面没有用多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多重大的事件,仿佛很平常地在说过去一段故事,心酸看不出心酸的词,快乐也没有幸福的感觉,一切都很平常,也就是这样的平常,让我看出了真实,也明白,这就是生活。
如若在前几年还是文艺理想范特重的我来看这些内容,那定是看不下去的,但随着年纪的渐长,阅历的增加,如今来看这些小故事,却有感同身受。
想起小时候,一起在村里长大的伙伴,十几年不见,小时候一起偷过的黄瓜,一起说以后要干嘛干嘛,都如昨天,现在去年见到某女子,在麻将桌上忙前忙后,互相打招呼后竟无语可说,时间带走了所有。
也想起年少出去打工,白天黑夜的加班,一起加班加到哭的姑娘,我们一起努力改变当时的环境,一起梦想以后的光明前途,现在,却再也联系不上了。想起佊时爱过的人,哪些心动的感觉,哪些痛心的时刻,却再也想不起他们的样子。。。。。。
这样的一个又一个的人,也构成了我的前半个青春,还有成就了现在的我自己。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设计及弄出来的怀旧的感觉比这本书的内容更能吸引我,因为怀旧,不是说过去的时光有多美好,而是,过去的我们正青春。那个时候一切都有可能。
我想,有一天,我是不是也可以静下心来给我的前半个青春里出现的人写一些回忆,这些年的只字不提过去发生的事,是时候该跟自己说说了。是的,是时候了。
申赋渔说,每个人都是一颗星。我们都挂在遥远的天空,看着现在的自己。
而我想做最亮的那一颗,不光照亮现在的自己,还要照亮身边一起前进的一个一个人。
:昨晚在李峙的新不老歌里听到的一首歌,很好听,许久未有的触动
夜空中最亮的星
夜空中最亮的星 能否听清
那仰望的人 心底的孤独和叹息
夜空中最亮的星 能否记起
曾与我同行 消失在风里的身影
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
和会流泪的眼睛
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
越过谎言去拥抱你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
夜空中最亮的星
请指引我走出去
夜空中最亮的星 是否知道
那曾与我同心的身影 如今在哪里
夜空中最亮的星 是否在意
是太阳先升起 还是意外先来临
我宁愿所有痛苦都留在心里
也不愿忘记你的眼睛
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
越过谎言去拥抱你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
夜空中最亮的星 请照亮我前行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八):那些忧伤的老年人
2016年读完的第51本书,申赋渔《一个一个人》。很吃惊申赋渔会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我熟悉的无锡江南大学,原来至少92年前学校里还有一个叫江南书屋卖书的地方。里面提到的无锡和南京的一些地方因为熟悉就觉得亲切,河锊口,惠山,沿河新村,江宁,鸡鸣寺,明长城…
做为一个在南方生活过几年的人,几次被书里记录的细碎片段掀翻记忆,只要有机会,总会找时间每年都要去南方,这种情感就像挂念老朋友一样惦记着,不需要天天见面,但一年能见一次总是喜悦。
终于我还是选了一个梧桐树很少空气干燥没有海的城市生活,所得所获和过去并无二样,我们这里没有石板路,没关系啊,我们这有琉璃瓦,没什么不同,不一样的只有年纪,我不欠自己什么交代。
不对,也有不同。以为我特别爱写一个一个人,一个接一个的写能不打磕巴儿,现在也爱写,但是…我的记忆力不行了。
所以,哼,看到“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样的字句就来气,年轻人有什么好忧伤的,老年人才需要的忧伤的好不好。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九):记忆里的那一个一个人
原来学书装设计的时候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我们那位胖胖的李老师很喜欢这本书,我也是。
申赋渔、朱赢椿,这两人身上都带有传统文人的味道,安静、随缘、温文尔雅、爱观察、爱思考。申先生的文字很有画面感,将过去的点点滴滴如过电影般呈现在读者眼前。朱先生的设计更妙,直接用一本承载生活碎片的旧书放在读者手中,老旧的纸张、稚气十足的涂鸦、星星点点的茶渍水渍、蚊子、老发票...如何来传达一段历史?直接把属于那段历史的东西拿来好了。
这书读了几遍,每一回都在不觉中沉醉其中,这是本好书,不论是文字还是设计;这也是本大胆的书,文章和设计形式可谓不入窠臼;这是本适合捧在手中安静的读一下午的书,作者记忆中的一个一个人,有种在自己的生活中曾经出现的感觉。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十):绝妙的装帧
在一个· 文艺那里发现这本书的。刚拿到这本书是确实惊叹了一番这本书绝妙的装帧,尽管在买之前已经看过不少的介绍。
随着各种电子阅读神器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电子阅读。读实体书的人越来越少,但我还是觉得,实体书有存在的价值并坚持读实体书,至少拿在手上很有感觉。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书的理解,书居然被装帧成这样!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实在是太逆天了!
这是一本“没封面”的“旧”书,第一页上的文字是背面透过来的。咋一看这是一本尘封已久的旧书,连个封面都没有,封底还剩下一截,居然有个图书馆的印章!翻开版权页还有个新华书店“购买留念”的印章!内页泛黄,并越来越明亮,与文章相关的物品巧妙的镶嵌在文字中。为了配合文章内容,有时候你会看到墨汁,甚至血迹。因为这是一本旧书,当然会看到虫子,蚊子,还有一些手写的字迹。
内容就不剧透了,每一个故事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