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慢》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慢》经典读后感10篇

  《慢》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1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读后感(一):只是笔记

  1.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脱离了时间的连续性;他置身于时间之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身状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害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顾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2.速度是出身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意识到自身和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3.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4.被选中的想法比如说,在一切爱情关系中都是存在的。因为爱情从定义上来说,是一件无功受禄的礼物;无名分而得到爱,这才说明是一种真正的爱。假如一个女人对我说:我爱你,因为你聪明,因为你诚实,因为你给我买礼物,因为你不勾引女人,因为你洗碗,我会很失望;这种爱好像有什么功利目的。我爱得你发疯,虽然你不聪明,不诚实,虽然你撒谎,自私,混蛋一个,要是说这样的话就动听多了。

  5.可能是人还在襁褓中时,无功得到了母爱的关怀,第一次有了被选中的幻想。得到多也就要求更多。后来是教育使人摆脱了这种幻想,让他明白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经常是太迟了。您肯定见过这个十岁的少女,为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同伴身上,理屈词穷时,突然会怀着说不清自豪高声说:“因为我对你这么说”;或者:“因为我要这样”。她感觉自己是上帝的臣民。但是有一天她说“因为我要这样”时,周围的人哈哈大笑。那个自认为被选中的人,为了证明自己被选中,为了要自己相信,要别人相信他不属于庸俗大众,他能做什么呢?

  6.这时候,建立在摄影发明上的这个时代,带了它的明星、舞蹈家、名人来拯救了,他们的形象投影在巨大的银幕上,人人可以从远处看到,人人崇拜,人人无法接近。出于对名人的崇拜之情,那个自认为被选上的人公开宣称他属于非凡精英,同时又跟平凡俗人保持距离,平凡俗人具体说就是他生活中不得不来往的邻居、同事和伙伴。

  7.在这段时间内,他竭力靠近黑夜,而黑夜无可挽回地融化在日光中了。

  明日不再来。

  听众不再有。

  朋友,我请你做个幸福的人。我有个隐约的印象,我们唯一的希望取决于你有否能力做个幸福的人。

  《慢》读后感(二):梳理《慢》的脉络

  读书不只读爱读的,更要读开阔眼界之书。《慢》就是一本开阔了我眼界的书。书中有三条线,两百年前的T夫人和骑士。现在的文森特、贝尔克、蓬特万、朱丽等等。文森特的故事和骑士的故事交叉叙述,虚实相生的感觉无与伦比作者本人有时候还会跳出来。魔幻的现实

  art1: 两百年前 T夫人和骑士

  T夫人和骑士的缠绵夜慢慢的尽兴

  T夫人和骑士,露水的情缘

  art2: 我和薇拉到城堡酒店住

  我写作,薇拉梦见捷克人,薇拉梦里的交响曲

  art3: 政治舞蹈家贝尔克。文森特与蓬特万的关系。

  伊玛居拉塔的“被选中的情怀

  捷克人自我感动的发言。

  贝尔克和捷克学者,话不投机的交谈。

  贝尔克绞尽脑汁的发言

  文森特对话三件套男,无力反驳,难堪之极。

  文森特借与朱丽的约会排解郁闷。

  文森特、朱丽游泳池边的交媾,然而插入没有实现,变成了众目睽睽底下的模拟交媾

  伊玛居拉塔与旧情人心理战。

  游泳池闹剧,伊玛居拉塔形式化的溺一下水。

  文森特考虑讲述自己的游泳池淫秽传奇

  文森特欲望苏醒,寻找朱丽而不得。

  在文章的结尾: 文森特和骑士的荒谬相遇。文森特的快,骑士的慢;一个想忘记,一个想回味

  《慢》读后感(三):在快的世界里保持慢的姿态

  昆德拉的这部小说讲了两个相互对位的故事,慢与快,古代与现代。

  第一个故事来自于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记述了18世纪的一位无名骑士与一名称为T夫人的侯爵夫人的一夜情。两人互有情人,在一个美好的夜晚邂逅,骑士陪伴T夫人来到一座古堡,他们先是眼神调情、再是漫步花园、最后去小屋共度良宵。由于彼此之间都知道没有明天,也因此反而更加享受现在,在暂时的美好中获得了永恒的乐趣。这样一个有些苟且的故事在昆德拉的笔下,变得慢悠悠的,充满了古老而暧昧的色调。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现代,那座曾经见证了骑士与T夫人偷情之夜的古堡现已成为一处度假酒店,各式各样人物(昆虫学家、政客、女记者)在这里上演着一幕幕色情而荒谬的故事:昆虫学家文森特装逼受挫,试图在新邂逅的美丽女打字员身上寻求慰藉,结果在泳池旁试图交媾时没能成功勃起。总之,这里面再也寻不到当初那位骑士和T夫人之间那种缓慢而美好的感觉。

  这里的对比是明显的,同一座古堡,不同的时代,同样的故事,不同的叙事手法和笔调。昆德拉不断地在两个故事之间来回切换,而随着情节的推进,两者之间的对比也愈加强烈。小说的最后,昆德拉恶搞般的安排了一幕穿越剧,18世纪的无名骑士和20世纪的昆虫学家文森特在清晨的酒店门口邂逅,骑士坐上四轮马车慢悠悠的离去,车轮的颠颠簸簸伴随着他一夜缱绻后的无限美好回忆,而文森特跨坐上他的摩托车急驰而去,用速度来遗忘自己阳痿的一夜。

  小说的题目就是《慢》,而这一概念在小说中自始自终都与美好、优雅、安宁同时出现。相对的,“快”的世界中充满了聒噪、荒谬以及无处不在的窃笑。

  一开始,昆德拉就这么写,“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失的行动。”

  他还说,“在存在主义数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方程式:慢的程度记忆的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

  的确,我记忆中那些美好的场景从来都发生在那些节奏很慢的时间里。记得刚读大一的时候,我常常跷掉下午的课,一个人宅在寝室里看书或睡觉。大一时的那间寝室是很破的,有时候我会躺在床上透过那扇木质结构的窗子看着外面发呆,朝南的窗口看不到光华楼也看不到邯郸路,只能看到一排有些年月的水杉和另一栋古老的书院楼。这时候,时代感就被完全模糊了,分不清是在2007年还是在1980年。那个从窗户中看出去的画面是我对这所学校最美好的记忆。

  这些安静的、无所事事的下午使我至今都很怀念在学校的第一年。如今,我已经快在这里呆上第五个年头了,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每天都有很多做不完的事,学不完的习,即使忙完了这些,又得开始担心将来工作问题。节奏越是快,生活本身就越是容易被遗忘。现在回忆这一年来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追念的内容

  如何在快的世界里保持慢的姿态,这是一个问题。慢不下来不是因为事情太多,而往往是因为想的太多。而我恰恰是一个容易想太多的人。

  《慢》读后感(四):慢。慢。。慢

  和以往看的外国小说一样,书中角色的名字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仅仅能够通过强行的回忆不怎么清晰的对对口型。这是一本我这几天看的书,米兰﹒昆德拉《慢》。于是乎,快速阅读的我与用钢笔慢慢写下感受的我形成了强烈地对比,无疑是对我这种生活在快的时代,又企图做到慢的人的最大讽刺。

  小说与米兰﹒昆德拉以往的作品十分的不同。没有庞杂的体系,没有复杂的情节,有的只是浓缩和对比。人们从一个慢的时代,逐步走向了快的时代。或许你想问这快慢之间质变的点在哪里,这个问题和秃子有几根头发才不算秃子一样对于我们的问题本身没有太大的影响。在昆德拉的《慢》世界中有两个世界组成,或许也是一个世界,只是处在了不同的时间段和不一样的维度之中。一个世界时慢的,是“舞蹈”的世界,或者说是舞蹈着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之中,每一个人都保守着属于自己的秘密。哪怕在这个世界没有明天,人们依旧会享受那份慢。存在不在于永恒,而在于慢中诠释存在;另一个世界时快的,是舞蹈者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是舞蹈者,是一个暴露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别人而舞。这个世界必须有明天作为预设,否则面对虚无的人们将在潮流中快速地奔向未来,由于太快,灵魂受到很大的阻力于是留在了肉体之后。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灵魂并不是活在了明日的虚无而是活在了昨日的虚无之中。(而此时此刻更是难以把握。)

  这两个世界的分法不得不让我想到了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对于世界的分法,但是这样的联想无疑是过度解释的。撇开不谈,让我谈谈自身,或许能够挖掘出一些共性,哪怕是个性使然也可以当作无聊的谈资。

  阿信在《在梅边》中写道“爱是什么/什么是爱/接近以后就追/腻了以后就飞”所谓的生死相恋不再流行与今世,但是快节奏的爱情是无法掩饰欲的因素,甚至是欲望将爱置于身后而将人拖入疯狂。而我目前的光景就是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快将我全部狠狠甩下来的慢。

  恺哥最近常在宿舍说:“多少人以友谊的名义爱着一个人”,不知道他在暗示什么,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含蓄是美的,至尾多半是像《那些年》的结局那般引人唏嘘。这或许是慢的代价。

  不知不觉也快中午了,想起华叔永远不在调子上的调,其实也是一种心酸。那日在厦门听古琴演奏,情溶于弦,而华叔的歌声或许正是因为情过重而坏了调子。

  2010.3.22

  图书馆二楼哲学区老座位

  《慢》读后感(五):反正我看了

  【慢与速度】

  故事是球形的。球心张狂地撑起球面,是一对多的决斗,是慢对速度的嘲笑。

  经历尴尬难堪的时候,遗忘的欲望最渴求速度了。遗失了女士的文森特戴上头盔,急需跨上摩托追风去。

  所以对速度的需要是罪吗?

  速度是直抵目的的手段,如算罪过,大概为了不坦诚、无艺术。可慢也不是坦诚的,它并不空白,充满安排。T夫人与骑士的一夜百转千回,乐趣都是精心安排孕育的果实。夜色宁静吗并不,黑树与明月都咆哮着“慢下来!慢下来!”慢不是单纯地拉长、稀释,要给出精密得多的填充物。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否则亢奋将不可逆转地衰老至死。

  这令人怀疑:越长的征途必能到达越远的对岸?无限地放慢,结尾的乐趣就能极致?愿望是什么呢,创造改变还是游手好闲?

  不,游手好闲并不是负义词。生命的主宰是时间还是生命体本身,这问题由谁回答都会显得自大。乐趣从不与道德对立,甚至不与苦难对立。享乐主义者持续受审判,就因为乐趣是他们生命圣殿的最高幕墙。那么审判者们呢?他们的幕墙?未必不是每一个自我的群像。

  速度的另一种形式是代劳。表达爱意的玫瑰该是亲手种下的,情书要不是墨水浸染的真信笺就不具资格被接受。那么助手和秘书是最可笑的角色了对吗,他们耕种别人的土地,窃取无我的乐趣。恶魔是谁恶魔是每一个站在前方和高处的人物,让你心急。有贞操的年轻人很难不憎恨纵欲者;儿童爱糖爱钱,在梦里追杀钱包持有人。乐趣的概念太脆弱了,老被比较和追赶狠狠戳伤。代劳者过高信任他人,托管了自己的灵魂。他们是弱者,不要剑要盾。

  【舞蹈与舞蹈家】

  是这样吗舞蹈是封闭美,而舞蹈家的责任是展示。影像记录技术(真实的)被发明以后,世界重生为另外一个。亲眼所见容易得多了,人群瞬间一分为二:观众与舞蹈家。没有目击者的行为值得做吗?(不拍照发微博的饭值得吃吗?)(严肃!)曾经担心的人越来越不担心:这世上太不缺少镜头。镜头前的舞蹈家人格已经不是话题,独处时也起舞才值得说一说。

  不展示,意味着少成果,这是速度伴行者的忧伤。隐秘于己的记忆显得不那么光荣,分享出去才有丰碑。都来都来,来看我来记住我。舞蹈家利用技术环游世界,在舞动中杀死舞蹈;在暴露中杀死艺术,还称之为艺术。

  【正经与裸体】

  我们应该嘲笑自己吗?嘲笑从前的自己相对容易,当下呢?对自己的不满意究竟要如何处理,咒骂镜子还是穿上衣服?最重要的是得体吗,是自由吗?这问题需要问吗......需要者是不被眷顾的对吗。

  【乐趣与幸福】

  是一事儿吗?

  《慢》读后感(六):明日不再来

  ——读米兰·昆德拉的《慢》

  忽然想起写一首诗,吃完早饭就呆在桌子前。但很久感觉都找不到,在纸上乱涂乱画。不想写了,——那是昨晚剩下的几句,也无法再沉浸到诗思里。顺手拿起一本书翻,书的名字就《慢》。书是两年前买的,却一直没想完整读一下。

  哦,两年前应是2006年,那时的我可是天天在找一个逃避的处所。没有一个人能像我一样把自己与周围对立起来,又时时刻刻需要一个“安适”的周围把自己裹起来。到书店买书,也是突然想起来的,于是就去了。那一阵子我对去图书馆感到无比厌烦。坐公交汽车,于我有时亦是乐事。

  坐车,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却什么地方都恍然到过。还可以看车里很多的人在一起,我与你互不认识,但却走到了一辆车上,那感觉就像被“裹”了起来。“万千人海一身藏”,就是这种感觉。这比呆在屋子里要好,会使自己觉得“我”还是人世里的人。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

  我去的一个书店,有各色的新书。频繁地去过几次后,又感觉乏味。书架上都是满满“花色”,我反觉得无书可读。偶然一次碰到昆德拉系列的书排在一起,有《玩笑》、《生活在别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慢》。“昆德拉”,还是在一篇叫做《榫》的散文里听到的个名字。以后又在杂志期刊里数次看到“昆德拉”。但我从来对所遇到的名字,殆于了解。一次真正的邂逅,是在他的小说里。而我对《慢》想也没想就买下。

  因为那时我正想写一篇关于“慢”的小说,盘思日久,却不知道怎么下笔。慢,真的是世界的本质。曾经我认为“快”才是世界的形式,因为“快”才痛快。生活,要“赶快生活”。时间,也是匆匆。学习,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地去珍惜。年轻,可是一辆满载能量飞速向前的大轿车!慢一点,你就落后啦……

  在“快”的后面,我总觉得有什么不对。钟情“快”的人,似乎都曾充满了“希望”。而我,这时,已无所谓“希望”。如果“快”是一青年,那么“慢”就是一老年。而这个世界确实总是趋向“老年”的,比如:公元一年一年地加长,而今年你又刚长大一岁。年轻的脚步随着岁月趋于沉重,人生的“希望”总不免落空。没听人欢喜地说:“过了今年,我的年岁就减少一岁啦”。当“慢”的时候,才会注意到什么悄悄已变化。“快”,是感觉不到的。因为它,总膨胀着“希望”。因此,“能把自己变慢点”,是我如今的希望。

  追赶的脚步令我太累!而我一直追赶不到前面。停下来,我才发现自己真是“慢”的,而不是像人们那样认为的。慢慢地,我才思考有关“自己”的一些事情。悠闲,是慢的特征。人生,本应该把自己分给“悠闲”,谁说“悠闲”是罪恶!也许“快”是人类的一种毒素。我发现真正的艺术是慢的,满溢着宁静和谐的美。而人们的生活,总那么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脚踏着生命的乐章。

  在“快”中,艺术渐渐地消失,诗人退缩到屋角一隅。

  昆德拉站在窗台前,想起了德农小说里伯候爵夫人和骑士一晚的浪漫,——那爱,是“慢”的。自己身体在衰退,昆德拉深刻地感觉到了。似乎可以从巴黎游泳池边文森特身上看到他的影子。而那年高的捷克学者,对于被勒去建设劳动和“快”年代中锻炼起来的发达的肌肉,余年里仍为自己感到自豪。

  有时,真只有在“慢”里体一种被我们忽视了的乐趣。我也早放弃了那篇所构思的“慢”的小说。生活乐趣的丧失,我已无法沉浸到自己的空间里。因为人们、我希望把这空间粗暴地推到了生活前面,被世纪的裸狂病鼓噪着再也回不去。

  上午没有困难地一口气把这本小书读完,全篇不过八万汉字。八月一日匆匆回家也几日。每次在外面不顾一切飞速前冲,回到在家里,才晓得其实什么都不重要。耻辱、悔恨以及很多的“不快”,都轻轻拂去。我重拾两年前不曾读的书,今天又想起那个我想写的又放弃了很久的那个关于“慢”的小说。昆德拉写得实在不坏,“没有一句正经话”,可是否智慧太高?既然这样,我何必还要去错过世上的每一本好书?家窗外的香椿树枝叶繁茂,摇晃着团团绿的影子。蝉,长鸣在上面。这时,我反而什么也不想写。慵懒地靠在椅背上,心情异常地平静,脑子一点不痛。书,往往要这时候读。一拿起,就再也不放下。阅读就是美好的,什么都不去想,什么也不去做。最好什么也不用写,因为这就是最好的享乐:——

  明日不再来。

  听众不会有。

  我们的诗人也曾这样祝福着每个陌生人。最后我也要用那来自“闪电”的灵感,借用古罗马诗篇里流传的一个著名的叠句:

  “愿未爱者明天就爱,爱过者明天也爱!”

  二〇〇八年九月

  《慢》读后感(七):简单概括《慢》

  《慢》 与他之前的小说在叙述和安排主人公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情节和故事的穿插。在最小说的最尾也交代了,慢与快,甚至公开与保护隐私的对比上来,由浅到深地描绘人物亦或当代人的习性与丑陋。 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说,可见它不像其他昆德拉的小说的篇幅的长,但通过鲜明且诙谐的手法,将故事中的人物在各自所处不同环境下的内心世界与格格不入的现实世界缓缓见之,再与十八世纪文人名著下的惊艳人物描写与文中主角所求现实的对比或是相穿插比较,让人惊叹作家如此让“最不正经的小说”变成了最诚恳揭露现实中那些赤裸裸的“不堪入目”的场面。

  2017 三月10号,宿舍

  《慢》读后感(八):小角度

  在十八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在《明日不再来》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之间,不只是漫时代转入快时代,也是从保守秘密到传播张扬的时代,从舞蹈到舞蹈家的时代,城堡变成了酒店,T夫人和骑士在花园和房间,没有旁听人没有目击者。而文森特和那些出席者,在那里就是需要引人注目,因为没有目击者他们的生活就没有意义。这个快的时代里,所有东西的价值都取决于显示和被显示的能力。

  这部小说从另一个层面表达了对电子媒介社会的隐喻和反思,回到最初开篇昆德拉对时间概念的描述,人置身于高速的状态,其实是对时间与身体的背叛,摩托车手的高速体验与我们每日在电子媒介上目睹的现场直播,时事新闻,不断呼吁新事件的阅听人状态是高度一致的。昆德拉推崇的慢,其实也是推崇着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因为这具有不可压缩的性质。也许在如今的环境下要寻找时间缓慢流动的安宁与温情,就必须在适应社会节奏的同时学会延伸自己的直接接触的感官空间。

  《慢》读后感(九):所谓缓慢的生活,只是一场闹剧

  不用一整个下午,便读完这本小说。合上书页,嘴角的笑,还未散尽。这笑容,源自于凡生愚蠢的模仿失败,忘记发言稿的捷克学者,对贝克示爱但遭粗俗辱骂 “纯洁”的英玛菊娜塔,和那泳池边惊人又雷人的交欢大战。

  作为资深的无脑读者,长久以来总钟意于那些哪怕看似深刻、怪诞、无法定义的作品,就像一个相貌丑陋的人,见到整容后或者化妆后显得美丽的人而不由得喜欢一样。那么,语言即是小说的脂粉。第一次读昆德拉,便被他精心的充满了讽刺、隐喻、有些犀利、有些吊诡,在句段里总有一个词语或者几个字眼令你心跳的语言所吸引。他不安分的调动着语言,填充起看似空洞,没有关联的故事情节,串联起他的意图。小说家是最会为自己作品化妆的人,他涂抹的脂粉,吸引着读者的眼睛。而剥落语言的脂粉,里面的小说,是个荒诞的,充满热辣讥讽与戏谑的躶体。所有人都如此的虚荣,虚荣撑起了一个社会。人们前仆后继的奔赴向聚光灯下的舞台,争相恐后的进行恶心的表演,互相揭发对方是恶劣的舞者。彭德凡揭发贝克,凡生揭发彭德凡;英玛菊娜塔和茉莉们,则想着如何从舞台上的那人处抢得一点聚光。人物身上的虚假、伪善、媚俗、阴险、扭曲、癫狂、愚昧,互相嘲弄,都像是在他们彼此的身上镶嵌了一面面小镜子,将彼此的丑陋映照得如此清晰。当凡生意识到自己与自己一直批判揭露的那些人完全相同时,感觉到了痛苦,算是我们有着深重劣根性的灵魂在某个时刻有了稍微的清醒,但很快的就被惯有的训练成本能的理性驱走了。就像豆瓣某评论所说的,这本书里没有 一个正经人,不正经的人都在快乐的做着不正经的事,并且冠冕堂皇。政客和学者们,男人与女人们,都在抢占舞台,演出这一出最荒诞的闹剧。所谓缓慢,只是个高大上的理想状态罢了。

  吐槽一下小说的结构,起初真心以为是一半小清新一半重口味的散文集子,但当重头戏开始,人们纷纷登场,雷人的,惊人的,引人发笑的情节展开,才发现这本是个坑。直到作家与妻子的生活交替穿插着出现在闹剧里,仍忍不住担心他们也会在水边,学凡生和英玛菊娜塔们来那么一下子……

  《慢》读后感(十):米兰·昆德拉的快与慢

  1    第十四周,后现代主义文学课上,我们被年轻的讲师告之,期末论文选题是米兰·昆德拉的《慢》。没有任何人读过,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满地挂着茫然。    “可以自选其他的作品吗?比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或者昆德拉的其他作品,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们很快有人发问。    年轻的老师和蔼地摇了摇头。    “多少字?手写还是打印?什么时候交?”无数细碎琐屑为问题不可避免地跟来。    老师笑了。过了会儿,她说:“我想同你们分享的,是昆德拉书中那种缓慢的生命节奏,它能带给你的,如果比千字论文的期末作业更多一些,那我就心安了。”    我从卓越上找到了这本书。三天之后,它一路辗转一路风尘,从快递员那里颠簸着到达我的手中。    即将大四的我们,或出国或读研,或双学位或实习工作,天知道我们有多忙乱。曾经那些闲适从容的步履早已被紧张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打乱,我们一路踉跄前行,慌张得几乎丢失了自己。当我接过《慢》的时候,当我阅读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书本封底的那段话的时候,我真正意识到这个几乎与我们同龄的年轻女老师,她有多么地了解我们: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调中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的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捷克有一句谚语来比喻他们甜蜜的悠闲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他幸福。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退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真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2    第一次读昆德拉是在大二。在此之前,我对捷克,乃至整个东欧的了解,仅限于历史教科书上那些生硬讲述的片段。许钧先生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牢牢记住了米兰·昆德拉的名字。昆德拉洞察人性的角度很特别——政治与性爱,这让我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有种难以化解的尴尬与惶恐,因为无论哪一个视角,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毫无疑问,第一遍阅读我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地感受了昆德拉哲学的沉重与深邃。随着阅读视野的不断开阔,以及阅读深度的不断挖掘,一年以后,我终于又重新翻开了这本落满尘埃的米白色书卷,在清扫了猎奇和虚荣之心的杂质后,一个孟夏的夜晚,我又一脚跌入了昆德拉关于生命“轻”与“重”的哲学思辨里面。    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文学奖授奖典礼演讲词中说:“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我常想象拉伯雷有一天突然听到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顾。”《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这样一部在上帝的笑声中由作者思考、酝酿而成的作品,昆德拉像现实的勘探者一样,用笔下的人物,探索出人类存在的多种可能。政治和性爱成为昆德拉思索存在的两个载体,一个指向集体的公共生活,一个指向个人的隐私生活。在托马斯、特丽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的政治与爱情故事背后,作者不断地思考叩问着这样一个问题:“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意义何在?”然而,存在的意义是永无穷尽的,人所向往和追求的生存境遇是漂浮不定的,人们只能追求某种生存境遇的可能性。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的生活轨迹都显示了人的存在的某种可能性,而究竟哪一种是人的存在的真意?哪一种是理想的生存境遇?人的一生只能作出一次选择,昆德拉以其高明和睿智的头脑向人们昭示了一个不是答案的永恒答案——可能性。时间是线性的,人生是唯一的,是一个从起点开始永远不可能修正的正式演出,永恒轮回只是不存在的幻梦。人生是无数个偶然行动的集合体,人生的选择和意义便是由此而来。        3    1975年昆德拉离开捷克,在定居法国20年之后的1995年,他第一次用法语写成了这部名叫《慢》的小说。弗朗索瓦·里卡尔认为,“尖端与法语写作”,是《慢》不同于米兰·昆德拉以前作品的两个显著的特点。他认为,《慢》是用“简约的散文”写成的,“书里这种散文是最直接、最不花哨、同时也最柔软、尤其是最精准的法语散文。”    “转念间,我们想到一个城堡去过上一宿。”《慢》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里漫不经心地开头的。    故事的发生地——干脆说作者为其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的表演舞台——被设置在巴黎郊外的一座城堡改成的酒店里:城堡改成了酒店,私人府邸向大众开放,交换亲情的地方变成会议大厅,而城堡原先情人幽会的玫瑰园,则被改造成一座一览无余的游泳池。我们——作者和他的妻子薇拉——到达时,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国际昆虫学研讨会。于是,借着这样一个平台,作者用文本展示了那些活跃于城堡各处的荒唐可笑的人们。    六十来岁的捷克学者切克赫里勃斯基,在大会发言时忙于表演自己的陶醉和忧郁,而激动地忘记了演讲的主题。知识分子贝尔克,热衷并擅长在电视里抛头露脸,曾有过和议员杜贝尔克竞相亲吻艾滋病人的举动,也曾飞抵非洲拍下濒临死亡的饥饿黑人女孩的照片,在这次大会上,他更是竭尽所能地抢镜,为攫取观众观赏的目光而不遗余力。电视台的女导演伊玛居拉塔,被电子传媒时代的畸形表演欲所控制,想尽办法证明自己就是荧幕上的贝尔克早年暗恋着的女同学;在遭到贝尔克的恼怒的羞辱之后,只能穿着一袭白裙跳进泳池假装自杀,扮演一个为情溺死的悲情角色。为了捣乱而去参加会议的文森特,在发出针对贝尔克“生活在摄像机镜头前踩上反抗不由我们人类选择的生存处境”的宏论并遭到三件套青年尖锐的驳斥后,在泳池边和刚刚勾引到手的女打字员朱丽赤身裸体大肆表演着模拟交媾的游戏,并将这种快速勾引和征服视作“唯一值得争取的胜利”。    作者就像一个可怕的隐形杀手,随意出没于小说内外:凭借智力上的优势,技术上的优势,话语权力和无所不用其极的一贯作风,对那些带着各种人性弱点的普通人实施随心所欲的精神暴力和形象宰割。小说中,薇拉睡醒之后对丈夫说:“不要开玩笑啦,没有人会理解你的。你会冒犯所有的人,所有人都会恨你。”附在《慢》后面的评论文章《没有一句正经话的小说》的作者弗朗索瓦·里卡尔说道:“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把小说说成是‘道德审判被悬置的疆域’;也可以更广泛地说这是‘不正经’的范畴。这决定了小说的固有领域和揭露能量:这是一个正经被搁置的领域。在这里一切动不得的东西,一切自称唯一和无辜的东西,一切道貌岸然和强加于人的东西,立刻就会被在其中流传的无限轻的空气,怀疑与可笑的空气,融化、侵蚀、兜底翻。在这种空气的吹拂下,生存、身份、言辞都剥下了面具,暴露出幕后新闻、弄虚作假、无悔、既可笑又让人痛快的真实情况。”        4    与二十世纪的巴黎郊外的城堡里这个昆虫学研讨会的丑剧相呼应并形成复调的,便是十八世纪之前的,T夫人与无名骑士的情色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中的故事,同样发生在这座城堡里,不同的是,那时候的城堡是私人的,幽闭的,静悄悄的,贵族气息的,而不是现在改造成的面向大众开放的样子。    故事里的所有神秘人物,T夫人和她的丈夫,侯爵以及骑士,他们都是乘坐着深色的四轮马车出入城堡的。    如果说二十世纪昆虫学研讨会上,被米兰·昆德拉纠集上场的那些人与事,都是现代电子传媒时代引人注目的“媒体小丑,蹩脚演员,自命不凡的人,舞蹈家”都是作为“快”的角色出演这场闹剧的话,那么这个以两百多年前的私人城堡为背景的伯爵夫人和无名骑士的故事,便是昆德拉所向往与推崇的,深富哲学意味的“慢”。    T夫人和陪送她的青年骑士坐在通往巴黎郊外的城堡的马车上,“他们第一次挨得那么近,笼罩在他们四周的那种不可言喻的情感氛围,正是由于一路上慢悠悠引起的。马车往前走,摇得他们两个身体一颠一颠相互碰上了,起初不知不觉,然后有知有觉,这样故事发生了。”接着,便是由T夫人按照理智组织、丈量、划线、计算、测定的两个人的“三折画夜晚”:他们挽着手臂在花园里散布交谈,他们在秘密的小屋里相爱,他们在密室接连的山洞里继续相爱。昆德拉在文本里赞美道:“(T夫人)具备慢的智慧,掌握慢的一切技巧。她才是伊壁鸠鲁的真正门生。追求欢乐的良友。温柔的骗子—保护人。幸福的卫士。”    仿佛是为了进一步强调T夫人所拥有的“慢的智慧”的价值或意义,米兰·昆德拉在《慢》的第11节为我们创立了他称之为“存在主义数学”的两个基本方程式:“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成正比,快的程度与以往的强度直接称正比。”他说,“我们的时代迷上了速度魔鬼,由于这个原因,这个时代也就很容易被忘怀。我宁可把这个论断颠倒过来说:我们的时代被遗忘的欲望纠缠着;为了满足这个欲望,它迷上了速度魔鬼;它加速步伐,因为我们明白它不再希望大家回忆;它对自己也厌烦了,也恶心了;它要一口吹灭记忆微弱的火苗。”    这段话带给我们的沉重,仿佛又使我们回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关于生命价值意义的永恒探讨,关于灵与肉关系的不懈追问,回到了“存在的被遗忘”的可悲现实的氛围里。        5    故事读完了,十八世纪的以及二十世纪的。这个老人的沉重与深邃,我不确定我是否都懂。微博上,碰见一个好友,向她表达了我的阅读困惑,她飞快地回复,隔着小小的屏幕我仿佛看到她潇洒挥手:“把书丢了,过慢生活!”    在《慢》里,我逐渐琢磨出一种关于“慢”和“享乐”的某种朴素关系:    追求慢的时代,生命如同陈年的佳酿,每一滴酒浆,都值得我们牢牢记住、细细品尝。    追求快的时代,生命被匆匆翻过,并快速遗忘。    慢,是对这个时代的速度魔鬼,最有力的抵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慢》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