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正见》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2-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正见》读后感精选10篇

  《正见》是一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见》读后感(一):正见:佛陀的证悟

  我们没有勇气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恐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壹·

  破天荒的看了所有推荐序和作者自序。

  很喜欢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自序中的说法,如何才算是佛教徒。

  不需要生长在佛教国度,不用出生于佛教家庭,不用穿僧袍剃光头,甚至喝酒吃肉也可以。

  只要能接受佛陀宣说的四法印。

  智慧来自佛教徒所谓具有“正见”的心。但一个人甚至不需要自认为是佛教徒,就能具有正见。

  就好像塔罗牌的使用说明,先是说不同颜色的布会给牌带来不同的磁场。

  如果你有钱,就干脆一样一条,问不同问题的时候用不同的布。

  然后又写了水晶球,四要素,木盒什么的,还要注意养牌。

  下一段却说,塔罗是什么都可以通融的,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你要务必信任自己的塔罗牌。

  这是我最喜欢塔罗牌的一点。

  作为一个散漫唯心的人,是不可能崇尚太过严苛的外部戒律的吧。

  一直相信心才是最强大的。一直认为只要心到了信了尽了,体验或者享受一下也无可厚非

  所以老实说,我也一直理解不了苦行僧禁欲坐禅之类的事情。

  ·贰·

  我们的社会习惯以“你拥有什么”,而不是以“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评断他人。

  其实,如果你用有了正见心,也是你拥有的,而这说明你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物质的拥有是拥有,精神上的拥有就不足以令我们富足了么?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们学孔子学论语,这么多年,却学不到其精髓。

  我们明知道有钱人也有苦恼,穷人也有其乐享,还是拼命努力赚钱积累财富

  我们的内心空虚的,才会想要用物质来填满精神。

  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会过度融入社会性而不加以辨别。

  我们已经习惯了把群体标准视为个人标准。

  荣格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经历痛苦的。

  心灵身体受不了清苦,才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贪婪

  选择容易的路永远都是最容易的事情,跟随别人的标准就好像不会犯错一样。

  闻香识女人里阿尔·帕西诺有一句台词说,我知道正确的路在哪里,但是我始终没能走上去,因为那太痛苦了。

  ·叁·

  不信也需要信仰:对自己基于多变情绪的逻辑和理性完全盲目的信仰。

  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不断的渴求。

  ·肆·

  男女关系是最多变,也是最能说明和合现象与无常的例子。

  我们保险公司的人貌似都是基督徒,人都很和善,说话也都是慢条斯理轻声细语的。

  每次打电话也会寒暄很久很久,直到我说不出话来只能一直点头嗯啊为止。

  昨天的电话中,不仅热情邀请我参加教堂的活动,在得知我依然单身时还跟我恳谈婚姻关系的重要性。

  他说他们教会里有一对老夫妻现在在开展为未婚青年做的婚姻咨询之类的活动,顺带有相亲介绍什么的。

  成功率很高啊,一百多参与活动的青年男女中,成功结合了二十一对。

  我随口问了句,婚姻咨询这种真的有用么?

  对方难得的提高了嗓音说,当然有用啦,blablabla,你下次也来参加吧。

  宗萨蒋扬钦哲果真是深得我心的。

  他说,有些夫妻以为他们能借着阅读书籍或婚姻咨询,来维持至死不渝的关系。知道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只能化解婚姻不合的一些明显因缘。就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小小的了解也许能带来短暂和谐,但却无法顾及婚姻和合关系中许多隐而不见的因素。

  如果我们能见所未见,也许就能享有完美的关系,或者从一开始就不会去发展关系。

  每段关系最终都会结束,如此一想,我们对每段关系的因缘就会更珍惜与理解。

  ·伍·

  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

  ·陆·

  我们鲜少真正地满足

  我们的心里有一种永不休止的唠叨,想要从生活中获得更多,而这种不满足就导致了痛苦。

  ·柒·

  我一直以为遇佛杀佛是反佛教人士或者豪气干云的邪恶大反派说的话。

  佛教徒说见佛杀佛,是一种象征比喻。

  意思是,真正的佛并非一位为时间和空间所局限的外在救主。

  ·捌·

  借由了解空性,你可以继续欣赏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却不会把这些幻象当做真实而产生执著

  你看穿这些幻象,因而能提醒自己从一开始这就是自我创造出来的。

  ·玖·

  我们不愿意冒险,因为我们认为会损失太多。

  如果认真地想要达到证悟,我们需要有力量放弃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事物,而且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独自步向这条道路。

  ·壹拾·

  当你觉醒而证悟,你从来未曾身为众生,你从来未曾挣扎过。

  ·壹拾壹·

  悉达多本院佛学会 www.siddharthasintent.org

  钦哲基金会 www.khyentsefoundation.org

  《正见》读后感(二):《正见》——通向证悟的指导书

  正见:佛陀的证悟 Almost buddhist

  深入浅出让我们认识和了解佛教的基本尝试和努力方向,四项真理每天思维,书也要时常温故,一颗心不退转,才能慢慢积累出证悟的果实吧。人生的意义幸福快乐也基于这些道理的理解和运用。感恩大师的开示。

  以下笔记特此纪录。

  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

  四项真理:四法印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1. 造作与无常

  我们以为静坐时才出现妄念,事实并非如此,你只是这时才知道有妄念而已。

  灵性道路与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驰

  无明实际上就是散逸,当心攀缘某个事物,就是无明,散逸分心的行为就是无明。

  我们总是在做事,想事,我们总是在忙碌,我们因此让自己迷失在无数的执迷和僵固当中,当我们禅修,什么也不做的时候,所有这些僵固就会被揭露出来。

  假使我们怀抱雄心壮志,就会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执着,即便我们的目标是证悟,那么就没有禅定。因为我们总是惦念它,幻想它,渴望得到它,这不是禅修。

  过往的大师反复教导我们,若没有智慧,所有这些所谓爱、慈悲、非暴力,只会变成一些现象,最后让你成为一个完全陷于因缘法的人。

  悲心不是同情心事实上,它是了知平等的心,了知自他之间的平等,好坏之间的平等,一切二元对立之间的平等,这就是悲心。

  2. 情绪和痛苦

  不论我们受了多少痛苦,不论我们感觉那个痛苦及其原因有多么真实,它其实是一种幻象,并非真实存在。

  对佛教的一个常见错误观念,便是以为佛教的目标就是要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

  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quot;自我"永远试着去迎合别人,并希望别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严重,其实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偏离"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离。

  培养对情绪的觉察,限制它们的活动,这些只不过是幻觉,我们所欲求的对象事实上是和合而成的现象。

  当你开始注意到情绪所能够造成的伤害,觉知就会开始发展,当你有了觉知,就会了解在面前的危险

  3. 一切是空

  最好能仔细思考自己希望以及需要从上师那里得到什么,而不要花太多时间待在上师身旁。

  我们一切的存在都只是标签附加在并不真实存在的现象上而已。

  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觉受都是"在目前是"。事物目前显现出存在,我们就是没有勇气或意志,如此地看待事物。有醒来的勇气,并且加以检视,就是佛教徒所说的出离心。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习气、想象和贪着中觉醒,修心和禅定是处理心流最迅速、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你是自己的主人。

  不是显现(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显现(外相)的执着困住了你。

  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空性就是,你所见的或事物所显现的,并不是其真实的样子。

  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

  4. 涅槃超越概念

  以简单的语言确认智慧并不容易,但我认为,处于正常状态的心,即是智慧。

  佛法以智慧为导向,当我们谈到智慧,我们谈的就是在不受文化,社会,教育或个人顾忌所干扰的情况下看待事物,这基本上就相当于看到实相。

  一般我们认为别人比我们不幸,我们替他难过,才会生起悲心,但是要体验纯净的悲心,就必须修平等舍心。

  你的平等心愈大,就愈接近于了解空性,因为空性就是平等——空性、无二以及平等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你想完成证得佛果这样一件困难的工作,那么,不动摇的决心是不可或缺的。决心来自慈悲,特别是来自菩提心——它是一种无法证服的决心。

  决定行为是否恰当,最终的参考点是见地,不充分了解他人的见地,就不能判断他人的行为。

  不论你如何自己贴标签,除非你对这些真谛有信心,否则还是会继续活在一个幻象的世界中,却相信它是坚固而真实的。

  《正见》读后感(三):最喜欢本书关于“不执”的言论。

  最喜欢本书关于“不执”的言论。

  文中道:“不是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外相的执着困住了你。”

  从小读古龙、三毛长大的我,对这句话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我们都有太多执念了,而它们大多就像李寻欢背上那兄弟情的枷锁一样沉重,又如三毛对荷西的爱一般令人痛心。

  执,当然不仅是情感,还指对金钱、权利等的各种欲望

  前一阵,因为某诱因,我对于逛街扫货的执有些入魔了,爱上花钱,甚至想留学后嫁个老外也不错。这种不劳而获的想法也是源于对物的执。

  在如今这个对追求物质大肆鼓吹的社会,谁又能说自己没有物欲呢?

  于是欲望驱使着我们。

  我们总在做事,总在忙碌,让自己迷失在无数的执念与僵固中,到底何时能醒呢?

  《正见》读后感(四):纠结爱想很多情绪不稳定者的福音

  感谢

  感谢地

  感谢命运让我们相遇

  OH OH OH~~

  这么好的书用这么狗血的歌来开头写书评实在是恶俗,八过,也只有这么狗血的歌才能体现出我对这么书的感觉。

  确实,正见讲述的是佛教的真理,不是拜佛不是戒律更不是迷信活动,是一个又一个已经存在却永远被人忽略的真理。

  笃信真理,渗透到你的思想心灵和生活,这才是佛教所要宣扬的。

  纷繁杂乱的世界中,让你一眼看清真相,一眼洞悉生活乃至生命都是循着如此简单的规律在行进着——一切和合事物皆是无常。

  到现在已经看了几遍了,每遍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受,感恩我有如此福缘能遇见这边书。

  《正见》读后感(五):爱上无常

  如果有人告诉你要推荐给你一本关于佛教的书,也许你会和我有同样的反应:漫不经心地回一声“行啊,等我闲下来慢慢看”。但倘若这个人告诉你,要介绍一个有趣的人给你认识,这个人身兼藏传佛教上师和全世界唯一的“喇嘛导演”两种身份于一身,而他的新著在曾经是美妙的印度教王国的巴厘岛乌布村中一个非常怪异的咖啡馆中发想,成形于温哥华充满松林与雾气的黛西湖畔,完稿于喜马拉雅山中……这会不会引起你的好奇心想要一睹究竟呢?

  常言说,好奇害死猫。天可怜见,猫是我最喜欢的动物,而此书作者也在书中说到:“愿它带来某些好奇心”。看来事物都是相对而言,而好奇心,权可当作引领我等对佛法一知半解的兔子们靠近真理的一道法门吧。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隆重向你推荐的《正见》一书。

  先声夺人,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背景和经历已经足够传奇:1961年出生于不丹的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创新、最具创意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19岁时在印度的一个火车站因偶然在电视里瞥见印度宝莱坞制作的电影,从此迷上了电影。他曾向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学习电影,并在其电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中担任宗教顾问,他把电影视为现代的“唐卡”,先后编写和执导了《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两部屡获佳评并获奖连连的佛教主题影片。

  而这个拥有如此大能量和胆魄跨越不同的领域和疆界的人,在《正见》中清新幽默、深入浅出的行文又让每一个读者领略到他不拘泥而清晰锐利的思想。本书是在欧美和台湾引起广泛影响的《近乎佛教徒》(Almost Buddhist)简体中文版,在此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从佛陀悉达多的成道故事和四法印两个方向交织阐述,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最贴近生活的众多现实例子举证,讨论的领域涉及时政、历史、生活、情感、工作……以此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引导和启发人们脱离人生无明的困苦。而此书对于受众的适用性是那么富有弹性而令人欣慰:它如此贴近生活地旁征博引,无论是不是佛教徒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并领悟智慧。

  虽然这本书已经位列世界畅销书,自它07年初面世以来也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批读者,但正如佛家所说的凡事讲求一个“缘分”,我遇见它却是在07年几乎最后一天的时候。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我的老师杜边疆说他用了一个通宵手不释卷地读完了它,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读一本这么好的书,牺牲睡眠又算什么。”鉴于杜老师在追求真理方面一贯的勇猛和坚毅,我备受激励地和一众朋友在冬日明净的杜马禅园度过了也许是此生最难忘的阅读时光,在读书中度过美好的一天并进入新年前夜的倒数……“我们以烟火与香槟庆祝新年,让自己忘掉旧的一年永不复返、新的一年难以预料的事实。然而,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当你能够觉察不确定性,当你确信这些相关联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恒常与不变时,就能升起无畏之心。你会发现,自己真正能准备好面对最坏的状况,同时又能容许最好的发生。”书中如是说。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辞旧迎新方式!在新年到来之前,我编写了一条短信频频发给好友:“亲爱的,新年好!为了我们即将进入的新的里程,让我们爱上生命的无常和变数吧,这真是美妙的人生!”

  从一本好书的产生到你和它相遇,这之间似乎需要无数个复杂的机缘,但相遇就是相遇,好书就是好书,不会因相遇时间的早晚而改变意义,套用杜老师的语式:“对于一本好书,时空又算什么。”

  《正见》读后感(六):偏见

  本书有好有坏。好的地方人们说的多,我说点不好的地方。

  对,一切都是“无常”,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解、重组,没有什么是整全的。但是,“永恒”的否定不等于一个个零碎得无法收拾的瞬间。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整合出长时段、短时段。在相对的时间段里面取得意义。

  举个例子,吃饱的状态不是永恒的。一个人吃一顿饭,获得饱的状态,这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吃进去的总要排出来。但是,我们不能由此推出,因为人不能永远吃饱,所以任何一次具体的吃饭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吃-饿-吃-饿,人不断地克服饿的状态,这个过程当然是有意义的。因为不吃饭会饿死。也许佛教徒会说,死生无常,何必如此计较。对于这个回答,我想最好的反击不是言语,而是行动。我拿把刀砍你,你躲不躲?如果你躲的话,你不是还存有自私的执念吗?

  再讲一个我不满意的地方,作者说,“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P48)。当然,人不是佛,人有依傍、有所欲念,自然是有所偏向的。但是偏向不一定是坏事。比如一只老虎要吃一个人,这个时候,从佛的角度来看,死生无常,我谁都不应该帮。但是,这个时候偏向人一边,抵抗老虎的进攻,应当是有意义的。再比如,抗日战争的时候,你不能说在那个特定的情况下,游击队、反击战是偏见,日本人也是人,日本人杀人是因为他们有错误的想法,我们不应该以暴制暴,而应该什么都不做,那么,至少世界上少了我们这一方的偏见,且我们自己做到了无执的状态,战争总会结束的,所以,放下武器吧。。。这怎么可以呢?至少对弱者的偏向是有意义的偏向。当然,强弱会转换,没有永远的弱者,犹太人也有得势、肆意妄为的的时候,也有被关进集中营的时候。但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弱者会被认为强制地固定在弱者的地位上。强弱的改变不是像天气一样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需要人主动的搏斗去改变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天意,不是无常,而是烈士用一滴滴血换来的。

  套用齐泽克套用柄谷行人的说法,正见不是凭空得来的;正见发生于偏见与偏见之间的缝隙,是一种视差。作者在书中讲到,大与小是相对的。没错,但这不能取消大与小的概念及其意义。因为“大”本身就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大”本身就诞生于对某事物甲和事物乙的比较。我们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虽然一切都是相对的,但还存有这么对相对的概念?

  或许,恰恰是只有相对才是绝对的。绝对不存在,因为绝对将摆脱时间的损耗,而上升到一个我们无法触及的另一境界。但是,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像人们批判康德的物自体概念一样,物自体和人的世界是绝对无法沟通的,那么,我们根本就不用理睬物自体。它不会找上门来。

  《正见》读后感(七):教你放下什么

  关于为什么活着

  高三毕业我去了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碰巧当时宗教盛会,有位四川佛学院的硕士给我们做免费导游。“佛渡众生,带领我们脱离苦海。”以及其他的一些教会,让我觉得自己人生的最后的几年一定要去寺庙里思考我的人生,领悟一些真理。

  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就心思很重,不然18岁的我有什么可觉得人生苦痛的呢?想要被救赎的心很强烈。

  后来自己慢慢领悟,我觉得人生就是来吃苦的。不断地被现实打击被挫折和失败磨砺,才能更游刃有余地面对任何困难,磨砺出夺目的光芒。每当受挫折,都安慰自己要更努力,以后一定会幸福的。只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觉得自己有那么强大。原来我没有那么特别,只是芸芸众生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了。关于未来,一直努力争取,虽然很累。。。

  大概是佛缘吧,把这本书带给了我。看完以后仿佛领悟了很多,放下了很多。许多的道理只是通过小故事娓娓道来,没有说教。

  原来一直追求的快乐、 幸福、成功,竟然不能称之为对的。这种追求大概也是痛苦的所在;

  原来一直骄傲的、恐惧的,其实并不存在;

  原来变幻无常本是最最普通的事情了,我们却不愿意接受,想抓住一切;

  原来一切情绪皆苦。

  而关于为什么活着?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有这么多需要领悟、需要思考、需要探索。总觉得人这一生,至少思想要走远一点。清心寡欲一点,不要计较那么多,淡淡地活着,对我而言足矣。

  关于情绪与幸福

  如何发现自己i的情绪?知道他们是如何产生的?怎样去处理情绪。

  大概从前一次失恋开始,我有了一个流程:打电话给好友倾诉心结,有的帮你打开心结,有的灌输心灵鸡汤,有的理智地指引未来的方向;然后出门旅游;找个男闺蜜吃烧烤喝个酒;必不可少还需要本心灵救赎的书。走完这一系列,差不多就走出来了。

  只是偶尔的清晨、或是落日时分,心里说不出的落寞与颓废。会有不知道如何处理情绪的时候。众多的情绪如同碎片一般涌入心底。如溺水者般挣扎,却抓不到一根救命稻草。

  这本书教给你,情绪是痛苦的来源。有些痛苦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比如黑暗的屋子里有一条领带,你以为那是一条蛇,并且恐惧着。而智者就是替你打开灯,让你看到那只是一条领带而已,恐惧就消除了。

  我也想给自己打开灯,带着善意看待一切。这个世界没有这么恐怖,人性没有那么不堪。不要怕。

  关于出离

  在人生的大电影里,很少人拥有出离的勇气。

  大三的时候我丢过一个书包,里面装了我生活所有的“必需品”,护肤品、耳环、书、文具、文曲星。丢了它,我觉得丢了生活。只是慢慢地,我发现他们也没有那么必须。失去他们,生活还会继续。舍不得的那些,其实放下后发现也没有那么必要。反倒让生活轻松了很多,不需要涂那么多护肤品,不需要每天选耳环。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珍爱的东西,我们舍不得,希望它们永远停留在我们的生命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却偏偏还是放不下。

  书中所讲的佛教四法印: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

  一切情绪皆是苦;

  一切诸行无我;

  涅槃永寂。

  我只能体会前两个,第三个勉强。。第四个完全看了就困。领悟有限吧。毕竟生命中还有很多我所珍惜的、放不下的美好。还有很多关心我、爱我的人,对我有期待,不忍让他们失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在心灵修行的路上,你我共勉。

  结语

  最后,之所以没有打5星。是因为,我发现有些人正处在幸福中,他们相信人生是为了开心快乐,满足于现在得到的,对生活充满希望。那么我何必要打破别人的美梦呢?

  学佛的人未必是比其他人聪明和多领悟,除了真正的智者,其余的无非是因为痛楚太多寻求解脱罢了,没有高人一等。

  《正见》读后感(八):自我是最大的执着

  在看《正见》以前,我也知四谛、八正道,对此也有些似是而非的理解,可怜大多数人都与我一样,只理解的似是而非,只知识正见便是正确的认识,具体如何正确的认识却一无所知。

  常看些粗浅的佛理书籍,我也知世事无常之理,也知一切虚幻之理,也知无明蒙蔽之理,也知不可执着外相,不可执着欲望,具体如何的无常,如何的虚幻,如何的无明,如何的不可执着,却还是理解的似是而非,知道一点粗浅意思,却不甚明了。

  《正见》里说,悉达多王子三次出宫,见世间生老病死,便知世事无常,年轻、健康、生命都将逝去,何况爱情事业,没有什么是你能够永久拥有的,那我们现在为之奋斗又有何意义。

  知世事无常,自己什么也拥有不了,从中便堪破了一切都是虚幻,没有什么是真实存在,也没有什么是你能够真正拥有的。如此看来,那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岂不是皆由虚幻引发,自讨苦吃。

  那一切苦难,皆由虚幻引发,人们又为何沉浸其中,不知脱离苦海呢?这便是被无明蒙蔽心智,看不清事实所在,由此可见,人最大的敌人便是无明了。

  既然无明是最大的敌人,那如何才能打败无明呢?你得放下执着,你执着于欲望,执着于爱情,那便是被无明蒙蔽了,因为这些皆是虚幻,你放下执着,便是放下虚幻,打败了无明。而书中又说道,人生最大的执着便是自我,最大的虚幻便是自我,无明最大的谎言也是自我,一切贪瞋痴皆从自我来,那么放下了自我,你就打败了无明,看到真实所在,找到了恒常之所,生老病死,无所恐惧了。

  可惜,目标指出来了,路却不知如何去走。

  《正见》读后感(九):学习佛教就是为了最终抛弃它

  这本书的读后感,我不打算以摘录的形式来写了,因为整本书几乎都是精髓。倘若摘录不全,恐怕会对这本书的内容有所偏失。于是,我就随意发挥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两个东西。

  一个是一幅画。那是一幅可以看到很精细的地方的一幅画。本是一副平常的画,拿起放大镜聚焦到某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原来就足以是一个世界;再聚焦到这个世界的某一个点,那个点里,居然有个人在忙乎着什么...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么?我们为之忙碌的看似重要的东西,在这幅画里真是和“地上的口水”一般,微不足道。

  还有就是盗梦空间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大家都在议论,到底有几层之类的。而我们自己确定我们生活在哪一层么?我们都以为我们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活着,“我”很重要,“我的”也很重要,所以“我”要努力得到更多“我的”。我们是否已经有足够的洞见,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一个虚幻,我们也可能是在一部戏里,而且还是跑龙套的。

  以上是我自己的yy,是我在看这本书时,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奇怪想法啦。至于这本书里的各种类比,来源于佛陀的开示和诸佛的说法,然后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贴切地应用到我们这个现代化高科技的世界。这就是上师的智慧吧,善用善巧来引导众生。

  最让我折服的是,居然建议我们到最后也要抛弃佛教。佛教和佛教徒是不同的,就像民主和民主党人不同一般。所以,不要因为对佛教徒的一些观念而影响了对佛教的想法。佛教不是那么重仪式的,仪式远没有四法印(四真谛)重要。佛教更提倡的是一切以趋近四真谛的方向,而不以表面的行为作为判断。

  (这段又是我的yy)就像行驶在一片大海,远方有个终极的灯塔。也许,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灯塔,又或者我们已经看到了灯塔,再或者我们之前看到了,可是现在因为天气原因又看不到了。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并为之努力,我们总是在趋近灯塔的。而趋近灯塔,又不是那么容易。每一次移动,都有360度可以选择,而灯塔只会在一个地方等我们,所以每一次,我们都需要检视自己是否趋近了一步还是偏差了。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嘛,只要愿意趋近,所以佛教的各种善巧都会引领我们趋近灯塔。那些仪式制度什么的也是善巧,只是别忘了善巧背后的真正目的——趋近灯塔。而佛教是什么,佛教就是趋近灯塔的道路,一旦我们抵达了灯塔,道路就不需要了。而在趋近的过程中,掌舵人佛陀也一直提醒我们不要盲信他的话,欢迎我们时刻保持思考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总之,佛教原来是这么开放。只是找寻上师是自己的事,不是任何一个学佛的前辈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导师,对于导师也要不断去分析他,直到让自己真的折服于他。

  这个灯塔就是四真谛:

  诸行无常

  诸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磐寂静

  .s.还有就是,之前听课时,有老师质疑佛教说“为什么几千年来只有佛陀可以成佛”,当时我好像醍醐灌顶。可是现在,我又貌似醒悟:佛不是神,成佛不是说要变成有神奇力量的人。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表面被染污附着。我们需要做的,是洗去污秽。至于最后有没有成佛,不是需要靠世人公认来界定的。成佛不是一种名利的追求,那只是一种修行;成佛也不是一个奋斗目标,否则我们就又攀附于结果之中了。

  《正见》读后感(十):人受困于无明,因正见而自由

  这已经是第二遍看正见了,看完之后感觉可能还会继续看第三遍。倒不是其中的内容晦涩难懂,相反里面的道理近乎于直白,但就这是这种简单的道理,却不容易真正的领会。

  这本书的核心主旨就四句话:一切合和事物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涅槃超越概念。如果再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空性,怎么理解这个空让自己迷惑了很久。自己曾想,如果一个人把一切看做是空的,不因外物产生任何的情绪波动。心静如水,好像没有任何情感似的,那这样和一块石头有什么区别,人生意义又何在?佛学这种世界观未免太消极了吧!看了正见这本书,发现自己根本完全误解了这门古老的传统教义。佛说一切皆空,并非通俗意义理解的没有。而是说万物的无常变化,事物皆是因缘和合而聚,因缘消散而逝,没有任何东西都是恒常的。这点和我们知道的世界万物都在运动,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很像。但却不一样,对于客观事物的变化,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自然可以坦然的接受。但是一旦涉及到了内心的那个我,就难免会生出各种情绪。因为人们只倾向于变好,却容不得变坏。一旦事物超坏的方向发展,滋生的各种情绪就会让内心深受折磨。

  为了避免深陷在这种苦海里面去,佛说就要深入认识到变化是无所不在,又难以人为控制的,放下执着。有人会说,这还不是消极嘛?劝人放弃,也不能解决问题呀!简单来看,似乎是这么回事,但仔细想想却发现这里面还蕴含着更深一层的道理。明面上,这是坚持和放弃的对立,但底下却是控制和自由的问题。比如说,心灵鸡汤,常常会把成功的故事简化为坚持就是胜利、细节决定成败等几个教条。却无视实际过程中内心那种纠结与反复,这样一味想掌控结果的态度反而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焦灼当中,最后结果也往往不如人意。相反,佛学先让你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背后都有万千因缘,并非一己之人力所促成。事情成功了那是因缘聚合的结果,事物失败了那时因缘未聚的原因,自己这份努力只不过是万千因缘中的一个。何必苛求一个自己实际上控制不了的结果。如果你能接受这种观点的话,你对于所做的事情的结果就会少很多外在的期待,也不会有太多的得失心,反倒会专注于做事本身。其实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放弃控制欲,并不是无能的表现,反而会给我们处理具体事物时带来更大的自由,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去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一旦你设定一个不得不完成的目标时,看起来这个目标指引着你,实际上是困住了你。此时,目标不再为主体的你服务,反而成为了约束你的外在枷锁。活在未来的期待里,只能错过更多的当下,活在当下,同时也就构成了未来。

  再说说情绪,一切情绪皆苦,这样一句话会让很多人嗤之以鼻。对于像我们一样的凡人来说,情绪体验可以算的上自我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了。人们对各种情绪体验记忆深刻,比如说爱的感觉,亦或者恨的感觉。人或许会承认一些消极情绪是苦,却绝不会承认爱的感觉是苦的。这一点上,一种考虑是基于佛最先提出来的一切事物都是和合而成,皆无常性。此时的甜蜜,可能就会演化成求不得、怨憎会等人生离苦。这样一个视角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人如果因为未来的可能的痛苦,而放弃当下的幸福,反而像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另外一种考虑是,这种苦不在于否认美好的情感不存在,而在于执着于某种情感。即使这种情感因为因缘消散而终结了,也放不下内心的沉迷。这种沉迷于某种情感、某种情绪,即使它是好的,但也是苦的。这种苦是因为它不随人愿恒常的存在。

  对于日常产生的情绪,还有一种看待的视角,就是把情绪客体化,把它从主体中剥离出去。有时候情绪就像火,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小火苗,如果不控制而且顺应它的话,就会越烧越旺。如果把它客体化,那么它就是一个可供观察的对象,当受一件事刺激时,有了情绪,先不要发作,而是在内心观察它,看它怎么生起的,又是怎么熄灭。一旦你采取客体的视角来观察情绪,就会发现很多情绪是经不起审视的,稍稍一看,就熄灭了。同样的对于杂生的念头,也可以同样来处理,其要指无非是不要把念头当做自身的一部分,只是一个念头而已,生生灭灭,就犹如清风拂过,随它来随它去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正见》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