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告别薇安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告别薇安经典读后感10篇

  《告别薇安》是一本由安妮宝贝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3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别薇安》读后感(一):不相信爱情

不相信爱情的人会比平常人容易不快乐。---《告别薇安》
感情是最难带来温度的物质。因为它不成形,因为它不持久,所以不值得信赖和依靠─安妮宝贝《告别薇安》
我想给我的灵魂找一条出路,也许路太远,没有归宿,但我只能前往。---《告别薇安》
诺言和深情,没有出路的潮水,一次次淹没了我。---《告别薇安》
爱如捕风,你想捕捉注定要离散的风吗?---《告别薇安》
时间让爱情面目全非情欲是水,流过身体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告别薇安》
人的生命如花要死在采折她的手心里,才是幸福。---《告别薇安》
爱情是美好的.相信爱情的人一般都是积极的,向往幸福.有追求的人,他们活在希望里..而不相信爱情的人.则活在恐惧里.不是真的不相信.只是不敢相信,为的只是保护自己..害怕受到伤害.这样的人活在无奈甚至绝望里.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快乐呢.呵呵..

  《告别薇安》读后感(二):既是告别亦是重逢。

这是安妮更改名字后重新出版的小说,这是她早期的作品,沿袭她一贯的风格。颓废,没有出路。主人公,自杀,酗酒,一夜情,或者同性恋。许多人是这样批判她的风格,只有一些高中生和部分心智不成熟大学生才会看。对于这点我极为反对,他们看到的只是作品的表象,却未踏入其本质。她作品探求的更多是人性里黑暗,见不得光的部分。而这一部分,没有人写不代表不存在。
归正题,这本书的封面上那句,“追寻落空,爱欲求不得,死亡或为告别。”深深吸引我的眼球,我在想,我只会选择告别,死亡是可怕的,至少对我而言有着对死亡未知的恐惧。那爱呢,爱而不得呢,那该怎么办,忘了他,或是让时间带走他。如果都没办法,就顺其自然
我还特别喜欢书里写作的风格,凌乱而有章节,句句无多余,句句带着漠视的冰冷。只有用心灵生命写作之人,才可以写出这样不刻意,又动人心弦的文章对么。也如安妮所说,早期的作品有不成熟之处,却也独有自己风格,是自己年轻时的一个心理路程。她无疑是聪明的,后期的作品转变的风格也正是人成熟了以后应有的品味。
说说故事里的人吧。微安是林在网上认识的一个姑娘。他们在故事的结局还是没有见面,又或者是那个在地铁站邂逅的叫vivian的人是她。我不确定,但我不是很想记叙故事了,因为写不出庆山的那种风格,反倒是觉得在凑字数,恩,还是直白谈谈自己的感受吧,顺便省点时间,毕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书要看。
书看到最后,在写感受时,我又大致重翻了一遍,故事的情节依旧吸引着我,想必再重看一遍我也不会拒绝的。但是,故事情节真的很难被记住,是我天生愚笨吧,也许。我在想,在某一个午后,或者某一个清晨黄昏,我是否还会无可救药,义无反顾的迷恋着庆山的书?我会成长对吗,成长以后我就不爱她的书了对吗?
人总是这样不断的嫌弃曾经的自己,趋利避害。人性所趋。还因为是一小篇,所以容易阅读吧,事实证明,我是一个极度缺乏耐性的人。却还总是标榜爱看书,我只爱看喜欢的书,也只爱自己。我的自私也让我无措。
                                2015年11月15号9:15

  《告别薇安》读后感(三):爱与流浪

这是我第一次看安妮宝贝的东西。
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刻意规避这类疼痛文学的。一方面觉得爱情是一件太过浅薄的事情,所以写爱情的人总让我觉得不切实际,过于漂浮。另一方面,不太喜欢凑热闹,人人都看的东西,我反倒不愿意去看。
当然,这都是许多年前的想法了。
但是什么东西一旦成为习惯,就很改变
对桌的同事是一个很小巧的妹子,特别喜欢《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推荐了许多次,今晚看了觉得还不错,就连着把书也看了。
有一点点花与爱丽丝的味道,也有一点撒玛利亚女孩的味道,总之,它是青涩、稚嫩、希望、疼痛与爱纠杂在一起的味道。
同性之间的情感是很微妙的,无论男女
因为她更加明白你的内心所想,所以多了一点感同身受,多了一点不言则喻,但也多了一点嫉妒,多了一点怨念,多了一点复杂。
我在22岁的时候,第一次喝加了冰的喜力,很苦,苦中带着涩。那天的我也很苦,苦中也带着涩。
安妮宝贝说,当你很爱很爱一个男人的时候,你才能忍受他的一切。其实不然,当你因为并不够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也能忍受他的一切的,因为根本就不在乎。
人最不喜欢的那个样子,也许就是她最内里的样子。就像七月不喜欢游荡,安生不喜欢固守。因为得不到,就索性装作不喜欢的样子罢了。
很有趣的是,电影和书是相反的结局。但是故事都是由安生记录的,就像她说的那样,她写了一个有关于爱,流浪与宿命的故事。
她向我们展现了前两个字,剩下的得我们自己去寻。

  《告别薇安》读后感(四):喜欢却又惧怕

      这是什么时候看的书我都忘记了,这么多年我也就只记得一些片段例如七年里那晚上光脚踩在地板上来回走动不停喝水的女人。她叫蓝,神经质且抑郁;暖暖里那最后离开爱的男人安静生活女人。
     那时的片段变成了现在的生活。是巧合?还是什么?自己都说不清楚
      巨蟹座的女人也许都会这样吧?所以才那么感同深受?可惜不是。有些时候引起共鸣是因为你发现那文字里刻画的人物就活生生的站在镜子里。你们互相注视。悲哀无可奈何。因为没有办法彼此慰籍。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这一切。一面过着幸福小女人的生活,一面却又像蓝一样孤单悲伤。每当想到最后会不会成为那个穿高跟鞋歇斯底里和自己孩子发疯的女人时就会有种窒息的感觉
        我很喜欢这本书。喜欢里面阴郁的词藻,喜欢里面纠结的人物,喜欢那些压抑的故事。
         但是我会在我的女儿可以读它的时候烧掉它。因为害怕轮回。
          vivian
          巨蟹座
          喜欢忧郁的蓝色
          左眼下一颗棕色的泪痣
           

  《告别薇安》读后感(五):在生生死死中告别薇安

      作品中大都是一个个灰暗的,阴郁的,孤独带着些自闭倾向的女子。这是现实?还是隐喻?或许只有安妮宝贝自己知道。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人性逐渐堕落的年代。现在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当物质需要不再成为当下许多人的追求目标的时候,人们潜意识里阴暗、灰色的情绪便渐渐侵蚀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原本单纯世界在充斥了利益、自私、放纵之后,“人性”这个字眼俨然有点陌生了。
    火车站有出口,地铁站有出口,就连下水道也有出口,但是,人们压抑的情绪到哪里找出口?好像看变全身也找不到一个适合挂“EXIT”的地方。这也许就是现代OL们的烦恼。人们极其高兴时,可以互相拥抱,连蹦带跳裂开大嘴肆无忌弹甚至面目狰狞般地哈哈大笑,这都没关系,因为高兴。但是这好像不太适合那些目光阴郁面目清冷的现代小资。你是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在穿着高档西装或者套裙穿梭在高档写字楼的时候,因为觉得生活灰暗而当众边感慨“为什么我除了钱什么也没有”时边做出如上所述的激烈动作,要知道,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是西装革履名牌套装束缚了这份宣泄的痛快?还是人一旦有了身份、地位、名利以后,这一切便抹杀掉了最原始的表达?这样想来,他们全身上下除了铜臭味之外,也就空有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使有,那也不是属于自己的灵魂。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作品里的爱情总有一种悲情色彩。安妮说过,不相信爱情的人不容易快乐。但是相信了又如何?这一个个女子在她的笔下支离破碎地消失,留下的也只有读者的长叹,亦或是她自己的不忍。或者“死”本身也是生的一部分,就如村上春树所言:“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在生生死死中,我也终于告别了《告别薇安》,安妮眼中的誓言、宿命,人生与爱情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感伤的心情,或许这正是她的目的所在。

  《告别薇安》读后感(六):告别薇安

乔为林像一朵花枯萎了。林去了薇安的城市,北方,看见了海,海是地球上最清澈温暖的一颗眼泪
和乔,身体激烈碰撞,灵魂越走越远。
和薇安,从没见面,灵魂交融。
                                                 

  《告别薇安》读后感(七):青春是一场矫情的喃喃自语

情绪&杜拉斯
     《告别薇安》里所有的故事说的都是一个故事:爱而不得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此相像,丧失了情节,都是感觉的描述。情绪写作的鼻祖,杜拉斯,推翻了故事必须靠情节推动的写作规则,零零碎碎的感觉、回忆撑起了整个故事。安妮行文效仿,亦在书中多次向这位女性大师致敬,“她的行李包中只带了几件棉布衬衣和一本杜拉斯的传记”。所有的寂寞、空洞、绝望、怯懦将书的主角卷入洪流。
理想&散淡
       有句话反复出现,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理想。理想是什么?作者从未言明,只有一处提及,散淡的生活。散淡的生活里有不褪温度的爱,如风般的自由,不合社会的锐气,甚至是不劳作就可得到的无恙、平静生活。这种“散淡”是最难实现的美丽又自私的幻想。有趣的是,在大多数让人疲劳的复述之外,还是有真诚的探索,作者曾说“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梦想,其实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些人坚持,有些人遗忘。”然而真实的世界并非黑即白,还有灰色地带。
边缘人物&金钱、迷幻剂、死亡
       书中有数篇写的都是一些边缘人物,幼时缺爱,依赖金钱、迷幻剂、酒,放纵、空虚,出卖身体、灵魂,最终“灭亡”。我以为这些故事最是无聊,一个没有任何实意的陈述,加上一些美丽的辞藻,生产出一场又一场“绝望、美丽”的臆想。我只认作他们是实验作品。
爱&文字&旅行
       书中写的女作家最有意思,她们“不知是玩文字还是被文字玩”,骄傲、固执,去寻找熟悉温暖的男人,却又不安于此,平静、不屑的外表下是波涛汹涌、欲念盛生的心。她们每一次离开,奔赴他处都是一场刺激感官,生活永远在别处。

  《告别薇安》读后感(八):薇安,Vivian

薇安,Vivian,乔。
 乔——    “她记得他在电梯门口咀嚼樱花瓣的样子。他的身上散发着淡而游离的花香。他的眼睛忧郁。当一个女孩觉得她不太了解那个男人的时候,她会爱他。 乔也一样。 我不会带给你任何麻烦。她说过。然后她一意孤行。 她知道他们的身体痴缠太久。所以灵魂越走越远。又或许,她根本始终都未曾掌握过他的灵魂。 乔美丽的脸上有脆弱而天真的笑容。在现实中她不是他的同类。也不是他的对手。而乔是脆弱而天真的。她需要温暖。需要诺言和永恒。 乔躺在放满冷水的浴缸里。浴缸里的水已经被血染成深红。血从她悬空的手臂滴落在瓷砖上。她的脸很寂静地仰在那里。就象一朵枯萎的洁白的花朵。
Vivian-- “他说,那个男人肯定死了。女孩淡淡地用手指抚摸着盛咖啡的白瓷杯子。死亡是很平常的事情。也许他刚失业。也许他面临离婚。也许他上当受骗。也许他仅仅是厌倦。   
女孩把她的耳机放回包里。她说,如果他挨过那一刻,他就可以喝杯香浓的咖啡。”   
“她冷笑。我什么也没有。我只是想这样生活下去。不想贫穷。也不想死。” 我真的是不了解你。他说。从来没有了解过你。 但是为什么要了解呢。她笑。我们始终孤独。只需要陪伴...
阅读时间:2009年8月

  《告别薇安》读后感(九):告别网恋

于是,借用一下安妮宝贝的话,在这孤独孤独的宇宙中,我终于慢慢的认识到,网恋,不过是手指慢慢失去贞洁的过程。
《告别薇安》里的网恋即便有许多令人沮丧的无法企及的东西,我还是幸运的发现这不是一场靠脸的爱情。这恐怕是我觉得最浪漫的地方了。不靠肉体不靠脸,从而发生所谓爱情,安妮宝贝还是浪漫的,即便她又是不厌其烦的写他的衣着品位,棉群球鞋,小资到令人捂着钱包发憷,效仿也只能悄悄的在网上download帕格尼尼,怀揣着刻奇的心情一遍遍聆听到睡着,做梦梦见自己终于忧郁的冠冕堂皇,如愿的买上了黑胶唱片。
于是当我说回网恋的时候我发现这是成本最小的爱情,倘若姑且称得上网恋为爱情的话,它简直就是最标准的爱情,无人得知你的硬件条件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是怀揣着骗钱骗色的目的,也不必张口就问是否有房子是否付首付是否有车子,直白将扼杀一切的浪漫,取而代之的,保大之类的情话绵绵的通过光纤电缆在不同城市间穿梭着,在寂寞的夜空中擦出闪电火花,没准那才是理想中的爱情形态。不必知道长相,光凭想象就知道对方的不俗,平头,穿优雅的西装,喝水一样喝咖啡,因为会寂寞。
因为会寂寞,所以网聊。因为网聊比世俗爱情足足浪漫过一座金山,所以会网恋。网恋恋到凄美处,光纤电缆尽处的那个电脑屏幕前,是人是妖还是狗根本不是一件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只要屏幕上打出来的话符合我的想象。网恋情投意合到只用几句话就可以勾勒出一个近乎完美的世界了。有所不及的地方想象会补足的,充满爱意的想象力会把近乎完美构建为完美。于是,只要原本充满寂寞的地方忽然地被爱充满。发达的想象力补足了一切,让人以为深夜里另一个亮着的屏幕前面那个人是同自己一样寂寞的人,于是自己的寂寞就有了依托,而爱情也有了着落,不必飘着,也不必委屈给一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只要实体存在就有缺憾存在,没有一种实体存在能够胜得过爱的想象。更何况,爱的想象可以深情到让他能够投射到身边遇到的一个人。就是有这么巧的事情,他爱的是薇安,所以明明是vivian,也似乎是薇安。倘若他遇到的、触摸到的vivian在他和她交谈的一瞬间灰飞烟灭了,不存在了,消失了,我也丝毫不会感到惊奇。但那与小说的发展并不存在有什么特别大出入的地方。待深交之后,发现寄托于爱情都不是那个人。幸好,那个人不是薇安吧。即便她是薇安,她也成为不了他的薇安。他的薇安在一个沿海的有阳光的城市,并且没有与他见过,但能慰藉他心中的寂寞与孤独。他的薇安懂他,其实也就是他懂自己。
我想没准那个薇安只不过是一个爱听,或是爱听说帕格尼尼的大叔,有着一脸的大胡子,却在网上保留一颗似水的少女心,他碰巧听说安妮宝贝笔下的人物特别容易寂寞,于是乔装打扮潜进这个故事。这样惊悚的脑洞在现实生活中倒是层出不穷,却也由此证明了网恋这种春梦是更加纯洁的爱情的真正形态,超越性别的纯粹爱情将依托这种形式存在。寂寞和想象将会弥补所有被现实打击的缺憾。少了结实的生计就少了许多无谓的烦恼。只要目的单纯,没准真的可能是柏拉图之交。
始于柏拉图之交,止于柏拉图之交。最好终生不见面,我感受过你的气息,我去过你的城市。我终生未曾见过你,却爱过你,比爱过这世上的人更加用心与感激的爱过你,也谢谢你的慰藉,谢谢只有你懂我。
话虽如此,那我还是更愿意与柏拉图本人去谈爱情。
2015/1/12

  《告别薇安》读后感(十):我所有情结的出处。

我也许再没有像读这本书一样读其他书读那么多遍,也从没像读这本书一样读一遍就铭心刻骨。她,和她的主人,变成是我所有情结的出处。
大学之前,生活单纯如自然。爱一个人多年,回忆时且疼且美。每一天都运动到汗如雨下。也会安静在午后校园铺满阳光的课桌上,写几句没有格式的诗。所有的时间都成为青春,唯独心里,一无所有。
大学生活实在是无聊到无言以对,无以复加。我已经忘记是从哪里了解到安妮宝贝,了解到告别薇安。也许在梦里?谁知道呢。总之我开始看她的书。不同是第一印象,阴暗是第二,在我还没能说出第三,我已经病入膏肓,是爱的病入膏肓。她对我的影响,又岂是在“他轻轻双击她的名字,HI。然后在红色的小窗里看到她的回答,HI。同样的简单和漫不经心。”而改变了自己的聊天方式。又岂是“我知道,就好象我知道你肯定是喜欢穿棉布衬衣的男人。你平时用蓝格子的手绢。你只穿系带的皮鞋,从不穿白袜子。你不用电动剃须刀。你用青草味道的香水。你会把咖啡当水一样的喝。但是你肯定很瘦。”而让我日后随时光长出胡须便只用吉列最经典的那款刮胡刀,夏天只穿棉布衬衣。又岂是“她告诉他,她喜欢上海的地铁。”而让我一而再,再而无数次的奔赴那座被刻上安妮宝贝烙印的城市。又岂是南京路,哈根达斯,伊势丹。又岂是从地下走到地面,微微眯起双眼。我从来没有被一本书改变生活行为。内心,也终于不是一无所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告别薇安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