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忏悔录》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忏悔录》经典读后感10篇

  《忏悔录》是一本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182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1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一):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年轻的时候托托是个好孩子,广泛阅读目标是“完善”,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幼年一直接受宗教洗脑教育万幸的是大基数的阅读在培养了他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他不接受宗教那一套。青年时期他开始困惑,为什么他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却反而会成为一个受尊敬的人。出于虚荣开始写作创办学校兴教化。名望地位都有了,他却开始抑郁。他向家庭生活寻求精神寄托,却越来越怀疑生命的虚无,压抑地想自杀,如果他都知道生命是一场无意义的苦行的,为什么还要把自己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让他们受苦。所罗门王讲日光下的一切都是捕风都是虚无。他还讲了一个旅人的故事。荒野上一个旅人被猛兽追着跳入了一口枯井,枯井下却是一头龙,上有恶虎下有猛龙旅人牢牢地抓住了树枝,这个时候却有一只白鼠一只黑鼠晨)啃咬树枝。树枝上有星星点点的蜜。旅人伸头舔蜜。托托认为众生就是那个旅人,但更多的人看不见虎与龙也看不见鼠,只顾埋头舔蜜稀少的蜜。托托那个时候骄傲地觉得看得见的只有他所罗门王叔本华佛陀等几百个人人类历史上。而其他人人都只是某种畜类。后来托托开始向宗教追寻答案。实验科学人文科学不能满足他。他向和他同阶层的贵族追问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信仰都是虚假的。后来他向农民们追思,终于得到了答案。生命的确是罪恶虚无的,因为他过得是奴隶主的罪恶的生活。朴实的农民都在创造,而寄生虫只是消耗。那个罪恶的生命只是他自己的生命而已。想通了之后他就很愿意和农民工们在一起,重;新变成了一个愿意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但他信仰上帝可是又无法支持自己的信仰足够的知识证据。
看了这本书我不得不再次赞扬王小波。波叔真是太了不起,托托痛苦了一辈子的疑惑波叔年轻的时候就想通了,所有的答案都在他的沉默的大多数里。且听下回荡荡分解王小波。
波叔很早就看透了宗教的本质,就是树枝上的蜜。波叔讲他永远也不向宗教这罐蜜投降。

  《忏悔录》读后感(二):人性是靠不住的

通过托尔斯泰《忏悔录》中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变、脆弱,人天生的堕落和自私倾向,看到了思想、文明律对于人性的反思、规诫,在道德面前,人性总是不免自惭形秽,也可见人性是多么的靠不住,无论这个人是多么愿意完善自己,也无论这个人取得过何种伟大的成就。
因此,要引起我们对于人性的警觉,进而引起我们对于权势者的警觉,因为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监督权势者,防止其作恶、堕落。另外,为了防止我们自身的堕落,我们应该时时反省,多接触真善美的东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这其中也可以看到理性对于信仰的解构,以及随后所产生的一种消极结果。理性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规范人类行为方面。
实在不好表达,我造了“文明律”这个词(因为有“道德律”的说法),表示文明对于我们自身的一种规范和要求吧,违背了它,我们将不再是文明的。尽管这个文明律有时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认识。

  《忏悔录》读后感(三):生命的意义

在这本简短的忏悔录中,列夫托尔斯泰勇敢地坦白了他现在认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无意义的蠢事。他一方面否定自己和周围人空虚的生活,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理性推断获得生命的真谛,结果却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用文中的话说,他就像一个吊在深井中的人,外面是猛兽,下面是恶龙,而暂时支撑他的藤条,随时都有可能被老鼠啃断。
我在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不得不佩服托尔斯泰的勇气。在他当时那种“功成名就”的状态下,还能如此冷静、理性地剖析自我,并且全盘托出,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另外,我也折服于托尔斯泰的逻辑思考能力。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确应该是“文理”皆通的。
但是,我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生命无意义的分析。我不认为人终究要死去是虚无生命的证明,恰恰相反,正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赋予它更大的价值。我同意乔布斯和钱穆的观点,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增加后来人的选择性。Make a difference!
后来托尔斯泰想通了又投向“不理性”的宗教,在我看来很难理解。但是,旁观一位智者严密地审视自己、艰难地做出改变,亦给人启迪

  《忏悔录》读后感(四):“生命的意义”这个问滥了的问题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有什么意义 ”这类问题,其终极答案就是“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所以那个问题就会变成 “人活着对人的发展有什么用?”
     我认为我们是无知的,很被动的,很多东西我们是弄不清楚的,既然我们已经被莫名其妙的放在这个世界上了,就活得开心就好,爱你爱的人,做你能感到快乐的事。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做的那个梦太绝了,托翁一开始苦苦探寻生命的意义,(但他自始至终也没找到答案),无果后,投奔宗教,不再寻根问底,只求有所支撑,相信上帝的存在是他生命的支撑,原文中写道“他了解并看到我探索,绝望,斗争,他是存在的,只要我瞬间承认这一点,生命就立刻在我身上高涨起来,”(我觉的这是因为他把上帝设置为一个具有最高理智的,正义的上帝的角色,认为这样的角色创造的生命一定是有一意义的)东正教的缺陷使他失望了,最后在梦中,他向上看,看到蓝天就感到安稳了,因为他找到新的信仰,相信进步,相信明天,相信美好努力生活。那句话“宗教信仰是生存的能量,只要人活着,他总要有宗教信仰”中应该把“宗教”去掉。每个人都需要相信些东西。我们不信宗教,但我们都相信美好,不是吗 ?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要不就是相信自己能一点点向上,要不就是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忏悔录》读后感(五):评论忏悔录

首先,对于忏悔这两个字,毋庸置疑,就是认识了过去的错误,决心改正。我的感受就是作者写的有些东西还是很有道理的。我就是被书里面最开始的几页震撼到了。“生命就像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日夜不息。最终,却回到原点,一切的努力成为徒劳。那么,生命旅程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我并不觉得一切的努力会成为徒劳,也不会是什么都没获得的状态。可能会在财富上,社会地位上面,并没有很明显的提升,但生命存在的意义从来都不会是徒劳的。
这本书让我看到,无论一个人多么的富有,有学识,社会地位。他也会有迷茫,困惑,不知所措的时候。书中作者反复的提出,他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教给别人什么,他在生活的同时,在教育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困惑着。作者也反复的提到过自杀这个词。一个人要到什么样的境地才会反复不停的想到要去自杀。然而作者还是一个极其富有,有才华的作家。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很有名,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比任何一个作家都有名气。他美满幸福的家庭挽回不了这个念头,只能说作者的精神境界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当然我也不理解。他的一辈子活在不停的寻找过程当中。
那么,生命旅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作者也在不同的年龄段,给出不同的答案。
从一开始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到后来按时的祷告。
我相信看过这本书的人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作者是在无病呻吟,是生活的太美好了。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他也在为其他人的生活奔波着,他建立学校,教书育人,虽然他反复的强调不知道自己能教什么。但是,他还是在为当时社会的进步而做着努力。至于,为什么,他会时常觉得要终止自己的生命,也许,就连作者自己也不清楚。
《忏悔录》是我看过的唯一一本托尔斯泰的书。他觉得文学无用,却又能创作出很优秀,具有历史代表性的小说。他讨厌贵族生活,却又出身贵族。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也同时铸造除了他这不平凡的一生。
第一次看到一本书的作者会把自己的想法这么深刻的写出来,包括他的无奈彷徨,他内心的想法,每一点都让我觉得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
作者说过“能够推动我生活的动力是-也是我当时唯一真实的信仰-"自我完善"。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是已经能够感觉得到作者的进步。其实,我们往往也是一样,想要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完美,只是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开始,其结果就是一直停留自最初的状态。然后,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这一生也就是这样的生活着,抱怨着,最终结束了。
我能明白的是,作者就是不想那样,而是想真正的做些什么,找到生命习题的答案。有些答案只能解决暂时的困惑,却不能解释所有。
每个人的困惑都不一样,能解释的答案,也都不一样。尽量去理解,并专注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完美,或许,我们就不应该去追求完美,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忏悔录》读后感(六):像生活而非在生活

       昨日躺在床上读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托尔斯泰最终在寻求人生的意义中转向了他一度丢弃的宗教。他试图用理性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人生有什么意义?如何处理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时间的反差所带来的苦闷?”——“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非理性的,应该抛弃。”他不满这样的答案,认为一定是哪个地方出错了。后来,在一段苦闷和绝望之后,他意识到通过理性去寻求人生的意义是错误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就好像当我们在解一道方程,然而最终却得出了“0=0”“生命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恒等式。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他又重新回到了宗教里,即使他逼迫自己去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我也怀疑经过如此一番宗教是否真的能让他赋予自己人生以意义。
       最初在他的生活圈子里,那些所谓宣称自己信教的人往往却最没有信徒应该具有的谦卑、善良气质,托尔斯泰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信徒们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信仰的截然对立,然而当他将目光转向劳动阶层,渐渐将自己从独处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融入到劳动阶层中,他却发现劳动阶层的人们用他们的全部生活去验证他们的信仰并赋予他们生活以意义,那些劳动的人们的生活大多充满了贫困、病痛和不幸,然而依然笃信福祉,笃信上帝。他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狂妄,“竟然轻易否定了人类所有的努力,妄图单枪匹马,以我自己的方式推倒一切重来。”在托尔斯泰看来,劳动阶层、那些创造了生命的人的活动,成了唯一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寄生虫如他,不仅没有通过劳作去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一直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他渐渐意识到只有劳动人民的生活才可以去阐释、验证他们所赋予的意义,而他如今所寄生的这个阶级,“我们赖以生活的奢华使我们根本无法了解生活。我知道,要想真正理解生活,必须了解的不是我们这些少数寄生虫的生活,而是朴素的劳动阶层的生活,以及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
       并非所有的劳动阶级都如托尔斯泰所言那般虔信宗教,在苦难贫穷、病痛中保持一颗平静祥和祈福的心,更多的时候,至少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坚忍,即使日子实在困难捉襟见肘,强忍着苦难依旧生活。是的,在穷人的生活中,除了每天劳累归来之后有家人体贴妻儿同桌的短暂温馨,大多数时候是无尽的劳作和汗水。如何赋予生活以意义是极为私人的内在行为,其中的艰辛苦涩并非如此简单概述的。
       然而我却对这种“寄生虫”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厌恶,当我躺在床上读书,就一次次质问自己为何读书?于我而言,有时候读书也如奢华生活,仅仅是“像生活而非在生活”,对许多事情无法切身体验——确切地说,并不是为了体验,许多时候基于体验多元体验更多可能性我选择去尝试,然而体验并非生活,体验也无法赋予生活意义,体验依然将自己置于一种隔离的地位,在贫民窟住一辈子也无法尝得贫民一日的心酸,我渴望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厚实的,切肤的苦与痛,笑与泪,哪怕是衣衫褴褛,头破血流
       《安娜·卡里尼娜》里,卡列文在自己的土地上,和农民们一起割草,大汗淋漓,然而他却感受到了劳动的喜悦

  《忏悔录》读后感(七):人生的意义

一不小心把刚才写的全没了,刚才那一遍也许是打草稿吧。
看这本书是想要来寻找答案,没有想到却抛了更多的问题给我。想要从这本书中获得积极正面的力量怕是有点难,它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抛给你,让你思考一个似乎要花一生时间来渐渐明朗的问题。
一个师兄说过,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弄明白做这件事情的道理,我不这样觉得:因为生下来之前我们也没有弄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出生?也许一件事情在做着做着中就知道它的意义,或是知道它的乐趣。
人在夜晚的时候是脆弱的,昨晚自己很迷茫,不知道抛下对美的追求,对吃的追求,我还剩下什么想要追求的。
以前小时候,我有一天忽然意识到死亡这个问题。我脑中浮现了一个画面:妈妈牵着我在森林里走着,不管知不知道方向,但是我们在一起。如果有了死亡,我将会一个人在那个阴冷的森林里走着,找不到方向的一个人,我感到没有止境的孤独。我问我妈:为什么人会死。妈妈说:如果人不死的话,后面又会有人不断地出生,那么地面上会没有位置的。当时我想:那为什么不能一直是这些人活着。
既然有人走了,有人又来,那么人生就像是给了每个人一张游乐园的套票。有人玩了很多项目,有人一直在玩一两个自己喜欢的项目,或者是自己面前的项目。有人玩着玩着不想玩着,就提前离开游乐园了。
可能是失恋,可能是看了忏悔录和蒙恬随笔可能是乔任梁的人,让我生出很多问题和思考。
我觉得自己活着是一方面是为自己,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因为父母在,我一定要陪着他们。后来想着,父母如果有天离开了,那么我还会有支撑我活下去的目的吗?
早晨吃饭的时候,一位友人对我说,当你这个欲望熄灭的时候,又会有新的欲望。
还有一个微博博主李幺傻,他说:我绝不自杀,因为我有三个愿望:1.我要吃遍天下美食;2.我要看完世间好书;3.我要看着邪恶毁灭。
陈乔恩说: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忏悔录里说:生命是彻底得虚无。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即使它的确是虚无的,至少对自己来说是这样的。人死了之后,带不走什么。不过生命对于世界却不是虚无的,它留给了世界很多。
忽然想知道更多的人的活着的愿望。
我先来说:我想我的愿望就是,吃遍天下所有好吃的,每吃一样,就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它的美味。过有腔调的生活,彻头彻尾都过得精致和讲究,从头发根到脚尖。
我知道了别人的话都不重要。人生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快乐?只要让自己快乐,那有没有意义又怎么样。发微博记录自己的生活?有人说,如果活着真正精彩,那么就没有发微博的时间。可发微博也可以是人生精彩的一部分呀。一个人怎么快乐怎么活,怎么开心怎么活。怕的就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我现在在写书评一样(其实也是想法记录),有人可能觉得浪费时间,有人觉得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才是有意义的?跟金钱挂钩的?还是那句话,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就行。

  《忏悔录》读后感(八):托尔斯泰《忏悔录》小摘

【按语: 参加了衡山路教堂的晚礼拜,有点喜欢这种模式:晚间的礼拜总是比较静谧而安详的,而且教会确实将一种平安和灵魂自洁的意识放在心中,但有点惴惴,害怕这种卷入:一人的时候,敢于勇敢设想埋身于皑皑雪山或茫茫的碧海蓝天之中的唯美;但卷入教会的共同体意识会导致强烈地谴责那样的想法或远离之,甚至有误入歧途的幻觉。
来回的路上顺便读完了托尔斯泰薄薄的《忏悔录》,马睿翻译得并不好,幸亏是中英文双语本,但托氏的《忏悔录》却让我很失望,这是一本很平庸的作品,尤其相对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来说。托尔斯泰的主题无非是:早年逐渐放弃信仰,后来困惑于“生命的意义”问题,又接纳信仰,界定信仰是有限者融入无限,然而在朴素的普通大众身上发现信仰的本真表现;在接纳信仰后又断绝与正统教会的联系,同时最后在一个悬空依赖仰望上天来平衡的梦境中表达了对信仰的一个带点怀疑的看法。有点存在主义的味道。
相对而言,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何等伟大而缜密的著作啊,那里不仅表面上记录了一个人的心灵经历,而且以最严格的方式论证或解释了信仰的真理如何可能:如何理解世界与创造、恶的根源、自由意志、空间与灵魂、时间与永恒。虽然奥古斯丁并不宽容,但其却是以最沉思的和最严谨方式呈现了通往上帝之路。奥古斯丁主旨的高度,卢梭未曾抵达,托尔斯泰更不用提了。】
 
Tolstoy出生在东正教世家,但18岁放弃东正教,然而他也“根本未曾笃信过宗教,知识信赖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托尔斯泰:《忏悔录》,马睿译,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年版,下同】其间宗教热诚日渐消退。做过很多坏事,如私通、暴力、谋杀,但仍被认为是同辈中较为品德高尚的。
写作赢得荣誉,作为思想者、艺术家和诗人,传道授业,但并不明白真理,只是信奉“诗人和艺术家在无意识中成就其作为人类导师的使命。”【6】狂妄自信,彼此相轻。相信进步,相信自我自我教育。
在巴黎观看处决,觉得“没有哪个关于人类生存和进步的理论能够为这样的暴行开脱。”【10】仍相信进步,办农民学校,开始对进步有批判态度。结婚了,很幸福,目标就是“如何让我的家庭和我本人过上最好的生活。”【13】
幸福的生活了好多年,然后又开始困扰: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前面除了毁灭之外什么也没有…生命,原本是彻底的虚无。”【15】想自杀,然而这时从外边看来,托尔斯泰过着最幸福的生活。“我此时因为心智完全成熟,已经来到一个生命尽头的悬崖边,我像个大傻瓜一样站在那里,如此坚信生命的虚无。”【17】就如关于深井悬人的东方寓言中的处境。
于是长期探求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寻求生命意义问题的解答。实验科学远离这个问题,哲学呢不提供答案,只是换了种方法提出了该问题。Socrates说肉体生命是大恶;叔本华说生命是意志、罪恶和虚无;所罗门说生命是虚无;佛陀说生命是苦难。这一切加深了Tolstoy的绝望。
然后从生活中寻找答案,发现有四种逃避该问题的路子:1.无知,无法理解生命是虚无;2.享乐主义,如实证哲学;3.诉诸力量,如自杀,“这样行事的人都是在青壮年时期做出这一选择的。”【38】4.软弱,即使知道生命没有任何意义,也仅仅抓住这邪恶和徒劳的生命不肯放手。
但也怀疑自己的推理有问题。因为毕竟活着,不只是自己。发现与理性对立的生命意识(consciousness of life)【42】:走出自己,关注更广泛的人类。区分学者小圈子和数百万的民众。“那数百万一直活着,如今仍然活在世上的人,它们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呢?”【43】认为“整个人类尤其理解生命意义的方式,我自己不知道哪种方式,反而还嘲笑他们。…这种非理性的知识就是信仰,那正是我曾经禁不住鄙视和放弃的东西。”【44】Tolstoy将信仰与理性对立起来了。
然后就发现自己以前思考的错误之处:提出的问题是“超越时空和因果的生命究竟有何意义?”但自己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时空和因果中,我的生命有何意义?”【44】而现在,“无论信仰给出的答案看上去是多么缺乏理性的谬论,它们的优势就在于,每一个答案都回答了有限和无限的关系问题。…我应该如何活着?答案永远都是:‘根据上帝的旨意’活着。”【46】融入无限、上帝和天堂就无法被死亡摧毁。非理性知识,也就是信仰为全人类所拥有。“正是信仰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可能性。…这些答案永远为人类有限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无限的意义;那种意义无法被苦难、匮乏或死亡所摧毁。”【47,这里我觉得是此书的最高峰,后面就是不断的停顿和下降,甚至混乱】Tolstoy随即给了信仰一种宽泛的解释“信仰是一种有关人类生命意义的知识…信仰是生命的力量。”【48】“我是什么?我是无限的一部分。”【48】
虽然看清了,但问题并没有变得简单。那些精英、那些正统的教徒把真理和不必要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不是真正的信仰,只是享乐主义在生活中找到的安慰。恰恰在那些穷人、没有受过教育的信仰者中找到真正的信仰,甚至迷信也是真正信仰的一部分。“他们宁静地生活、无言地受苦,在走向死亡时安静平和,且往往充满喜悦。…他们不觉得一切都是虚空,反而认定那是向善之路。”【53-4】这里Tolstoy将财富知识阶层同劳动阶层对立起来,认为后者“才构成唯一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54】数次说财富阶层和知识阶层是“寄生虫。”【64】我觉得这是一种危险的反理性主义。就是在这里,Tolstoy也没有对劳动人民的信仰给出有力的证明,而似乎只是描述除了一个事实:普通人的信仰是真实的,而这种真实似乎只是被迫的。他说,“如果一个人活着,他就必须有所信,如果他不相信有什么让他必须活着,他就不会继续活着了。…没有信仰,人类不可能生存。”【48】“他们(穷苦、朴素、没有受过教育的信仰者)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信仰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信仰本身是为他们的生命注入了意义,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下去。”【53】这根本不是为信仰提供的论证,而只是说在信仰为穷人的生活提供了意义,而这种意义Tolstoy感觉比较真实。
在章12中描述了心灵在徘徊中的求索,似乎未必是上文的完整延续。对上帝的求索。一方面坚信康德的说法即无法证实上帝的存在,由觉得因果论证有理,不能把因果范畴与时空范畴并列,但是仍然无法提供完整证明;无数次的徘徊后,最终确信了上帝,“我没有自杀,我得救了。”【62】“彼岸就是上帝,方向就是传统。”【63】开始了新生活。全盘接受传统东正教信仰,哪怕压抑了理性。接受神学家的解释“信仰的基本教条是教会的无缪性。教会所教授的知识和教义的真实性都不言自明。”【66】“在顺从这些教会仪式的过程中,我压制了自己的理性,全盘接受一个全人类共有的传统。”【67】
但最后无法忍受,觉得相信圣餐是“肉体和血”是残酷的要求,只是“那时的我不可能放弃信仰,于是我屈服了。”【70】3年后,越来越发现有些东西永远无法理解除非自欺欺人。教派的主张相互冲突加剧了内心的冲突。最终发现具体的教派的问题:“我追求的是信仰,是一种驱使生命不断向前的力量,而他们追求的却是如何以世人眼中最好的方式完成人类必尽的某些义务。”【75】“最终断绝了与东正教的联系。”【72】
深信自己信奉的教义并非全部真理,“即使普通人的信仰也是真理与谬误并存。”【77】最后补了一个梦境的寓言:自己悬在空中,靠仰望上天来保持平衡。“身体悬在半空,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深渊…但是我只往上看,恐惧就消失了。…只要人能用身体的正中央平躺在绳子上往上看,就根本不会掉落下去。”【80】
江绪林 2012年9月9日星期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忏悔录》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