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忏悔录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忏悔录读后感10篇

  《忏悔录》是一本由(法)卢梭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6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一):看卢梭的忏悔,照自己心灵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刚上大学去图书馆的时候。当时一眼就被这个名字吸引过去了,然后一直站在书架旁阅读。由于从小到高中阅读阅读的数目相当有限,所以阅读能力也是相当的低,当时就觉得这本书出现了很多“肉体的快感”,当时有一种觉得作者是对自己人生的艳情史的忏悔。读了两章,然后因为太厚没耐心就没读下去。
    如今,大三了。再一次翻阅了这本书,才发现这不是所谓的艳情史的忏悔,而是对其一生的阐述。这一切得多谢我三年来的阅读,因为阅读了比较多的书籍,从而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加之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一些事情和问题看得越来越清楚,从而阅读理解能力也有了提高。
    我从头读过,阅读便是越喜欢卢梭,喜欢他的直白,直面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丑与美都是那么果敢。人生不正是需要这样敢于面对自己的勇气吗?一个人不仅仅是有优点的,缺点也有,但是有谁能像卢梭一样直面自己,虽然阐述时不免优点囧,但是卢梭做到了。他不是虚伪的人,我看到了一个有着无比高尚的人格的人屹立在我眼前,并向我呼唤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忏悔录》读后感(二):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

      忏悔录,一部卢梭的皇皇巨著,六十余万字,在文学乃至社会政治思想史上奠定了崇高的地位。绝大部分文学爱好者都对忏悔录不惜溢美之词,将忏悔录推至近代文明史金字塔顶端。卢梭其他的书我目前还没有浏览,不过对于这本忏悔录,我认为大多数人抬高了它的成就。书名虽为忏悔录,其实是作者本人的一部自传。对于自传类型的书,我一直认为如果不是该作者的铁杆粉丝或者基于对文学或历史的爱好,一般的读书人是不会选择的,至少我便是如此。该书洋洋洒洒六十余万字,又加之是翻译引进的外国文学(国外文学的语言特征,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历史背景等都与国内迥然不同),这样便加剧了阅读的吃力感。没有以往地一气呵成将书读完而是断断续续两个星期才收尾,如果他人没有以上两点中的一点估计会半途而废。所以这便是该书的一个不足之处。其次,该书并不能算是完全的忏悔录。虽然作者对生平做过的错事表示过深切的忏悔,但是一个人的一生又怎么能由多数令人忏悔的生活构成,所以以忏悔录做题是以偏概全,并没有反映该书的主旨,还不如以卢梭自传为题来得清晰易懂,切合主题。以忏悔录为题虽容易吸引读者,但是却有蒙蔽读者的嫌疑,因该书还有其他大量的桥段描写卢梭本人年少时期幸福快乐的日子,以及成名之际到处受排挤与迫害的灰暗历史,真正忏悔的事情只是小部分,所以这便是该书的另一个弊端。
       不过作为传统类型的自传,该书确实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带来了一次重大的突破。我最欣赏该书的一个精神便是卢梭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暴露出来,对于自己所做过的傻事,蠢事,错事毫不加以修饰和美化,是这样的便是这样的。诚如卢梭在《忏悔录》的另一个稿本中,批评过去写自传的人:“总是要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名为自述,实为自赞,把自己写成他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他实际上的那样。”十六世纪的大散文家蒙田不就是这样吗?在他的《随感集》中虽然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他们写的相当可爱。卢梭对自己犯过的错没有丝毫的隐瞒:他在年少的时候把一次偷窃的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永的头上,而玛丽永却只是强调自己没有盗窃并没有与卢梭对质,戳穿卢梭的谎言,这给玛丽永造成了巨大的不幸。朋友勒•麦特尔对他照顾有加,在卢梭困难的时候竭力帮助他,而在勒•麦特尔重病的时候,却卑劣地抛弃他,独自离去。为了混一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天主教;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嫖过娼••••••••正像卢梭所说:“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敢于将自己所有的过错毫无遗漏地暴露出来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比那些用自传美化自己,到死都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黑暗面解剖出来的人,让我们看到卢梭高尚无私的精神,无处不在的光辉形象。韩寒说:“给自己写自传的人都是可耻的。”显然这是对那些隐藏自己内心中“恶”的人放出的阙词,而卢梭却是可爱的。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的是卢梭与华伦夫人甜蜜美好的幸福生活。卢梭与华伦夫人形同母子,却有恋人,友人关系的羁绊。也许这是那个动荡而浮华的社会形成的一种特色。这种关系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可是卢梭却丝毫不介意周围人的飞短流长,谰言谰语,乐在其中。他对华伦夫人痴迷到无法自拔,以致在与她发生肉欲的关系后为了维持与她的天真无邪,纯洁透明的关系,不断地去克制自己的性欲,将她作为自己的圣母玛利亚,好心守护与照料。这都是出于卢梭那诚挚,纯净的爱。因为华伦夫人,卢梭年少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卢梭感受到这个世界精彩绝伦,新奇美妙。还有什么比爱一个人,却又能在身边陪伴她守护她更幸福呢?然而卢梭平静的生活终究被世俗打破,他离开了华伦夫人,开始了孤独,漂泊的生活。该书的第二部分正是一点一滴揭开卢梭不幸的晚年的序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奠定了他在整个欧洲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新爱洛伊丝》一经出版,洛阳纸贵;《爱弥儿》开创了近代教育学的先河,大街小巷无不因其中的故事情节而痛哭流涕•••••••• 这一切都使卢梭一次又一次地成名,其声望不在同时代的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之下,有甚至而无不及。然而这一切在给他带来无尽的荣誉和地位的同时,那些心肠狭隘,居心叵测的“正人君子”却不断地攻击他,算计他,以伤害卢梭为乐,这里不乏他平日的“好友”格里姆,狄德罗,埃皮奈夫人等。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被迫忍受他人的污言秽语,四处流离颠沛,过着毫无安定的日子。在卢梭晚年的时候,能真正算地上他朋友的只有卢森堡元帅和元帅勋爵,在这世上风光数十年,晚年却只有两位知心朋友,除了叹息,悲哀,和难过,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这便是卢梭简短的一生,对于卢梭的才气,我望洋兴叹,对于他所描述的社会,我痛心疾首,对于卢梭的晚年,我摧心剖肝 。伟人以逝,佳人不在,如生活在卢梭的时代,我一定会掏心掏肺地和他做朋友,那种生生世世,永不背叛的朋友。
“不管某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断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这个人好!”’”
                                                       ——让•雅克•卢梭《忏悔录》

  《忏悔录》读后感(三):活自己

我读过很多书籍,但没有一本像《忏悔录》这般带给我久久不能平息的感动,它令波涛汹涌的内心简直快要使我窒息。如果你想让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除了告诉你它是让·雅克·卢梭的自传体以外我给不出任何其他更让你明了的阐述,那些深深镌刻在我脑海里在我心里的感动激动震撼我竟无法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语去表达它形容它述说它。
出生在一个钟表匠家庭的让·雅克一生都无法摆脱自己的出身,但却用自己的真情与才能为自己赢得了迟到的尊敬与名垂千古的影响力。在《忏悔录》的开始,他所承诺的将自己赤裸裸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做到了,不仅毫不避讳自己的偷盗行为、精神出轨以及与妓女发生性关系、将自己五个孩子送到育婴堂等等,这些都是他不忘此书初衷的体现。在一生可以称之为凄苦的道路上,尽管时有好运相伴,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愿屈服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所作所想。
我没有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那般杰出的才能,我渺小的如浩瀚宇宙中的一颗粒子,但我同样想要追寻自己的所长自己的心存活下去。有时虚伪违心的趋炎附势为了什么?为了生存,而在生存之外的思想境界,我希望不违逆自己大人生方向的过活。也许我的路也曾一度众叛亲离,也曾流浪四海,也曾被质疑与指责,但作为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我知道是非曲直、善恶黑白,我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走在通往真理与正义的道路上昂首挺胸不卑不亢的前进,不需要违逆自己的真心实意而将就自己的感情与幸福。
也许我很执拗,也许我很固执,也许我很狂热,但在前进的路途上我并不孤单,踏着前辈的足迹毫不迟疑的走下去,在前行的途中我将把《忏悔录》一直带在身边,反复阅读。我盼望着有一天也能有一个读者去正大光明的看我当时的所作所想。
功过是非自有真理,世界上只有一个我。

  《忏悔录》读后感(四):卢梭《忏悔录(The Confessions of Jean-Jacques Rousseau)》小摘要

【按语:卢梭的《忏悔录》第一部(卷1-6)完成于1767年,第二部(卷7-12)完成于1770年。前者发表于1782年,后者发表于1789年。
1、卢梭的《忏悔录》无异于18世纪法国的一幅社会画卷。首先提供了18世纪早期日内瓦地区、法国、意大利北部地区一幅祥和温馨的社会图景:16岁的少年卢梭离家出走后,除了在都灵的感化所和里昂(lyon)大街上遭受过同性恋男子侵扰外,所得到的都是关爱、培养、提携和有益的指点,竟至于最后成为作曲家和大学者。其次,卷10中也提供了1760年代卢梭和时人对法国政局忧心忡忡的判断,“我和他一样,也和很多人一样,认为那腐朽的制度在威胁着法兰西,使它不久就会崩溃。…这种预见甚至也使得我自己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也应该在那些似乎威胁着王国的动乱爆发之前跑到王国以外去找个栖身之处;…以防这个庞大的机器一旦如当时似乎令人可虑的那样垮下来。”【卢梭:《忏悔录》,范希衡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0页,下同】
2、卢梭和伏尔泰、狄德罗等文人(man of letters)对法国的贵族社会的感情应该是极其复杂的。这些文人彼此相轻,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譬如伏尔泰在《公民感情》中对卢梭的致命的匿名攻击);但这些文人却都自觉依附于贵族的保护和资助。在《忏悔录》中,卢梭唯一可信赖的朋友恰好是他在上层贵族中的保护人:卢森堡元帅和吉斯元帅勋爵。虽然卢梭说,“我一向就不爱英国,也不爱英国人”【545】,但相比之下,同期的休谟和斯密具有一种健康得多的情感和思想模式:休谟或斯密或许远远没有卢梭那么精细的感受、那么雅致的品味,但休谟和斯密的功利主义观念却也是属于市民的、劳动者的、是不仅仅属于贵族的,是接地气容纳着未来的;而卢梭那雅致的观念哪怕是在呼吁着抽象的自由与平等时也具有一种唯美的色彩,实际上对于底层和普通人是嗤之以鼻的。文人之于贵族,犹如啤酒泡沫与啤酒的关系一样:革命摧毁了旧贵族,也必然摧毁这些文人,虽然他们的观念和思想将存留下来。
3、卢梭是一个天才。他所犯下的错失在普通人身上可能早就摧毁了一个人的灵魂或生活。然而卢梭的灵魂似乎总是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清新的、洁净的、美好的情感与思想。卢梭总为美好之物所激动,他的心灵始终强有力地惊诧于大自然的美丽和女性的魅力——虽然或许晚年以前的卢梭的视角常常有点情色唯美。在知道卢梭是著名思想家的同时,我们常常忘记卢梭早年更以作曲家知名,他曾创作著名歌剧《风流诗神(Les Muses Gallantes)》和《乡村卜师(Devin Du Village)》,后者更曾在枫丹白露上演,受到路易十五的称赞。在路易十五召见卢梭并准备赐以年金的时候,卢梭还以出逃拒绝,巴黎为之轰动。
这次阅读《忏悔录》于我是苦涩的经历:阅读休谟著作甚至卢梭早期作品的时候,总是能以获得对思想和知识的理解而愉悦;然而,当卢梭彻底地袒露心灵的时候,却让我体悟到自我灵魂的苍白和平庸。】
 
卷1
Intus et in cute (深入肺腑和深入肌肤)
卢梭1712年生于新教共和国日内瓦,父亲为钟表匠Isaac Rousseau,母亲为牧师之女。卢梭出生时母亲死于难产。“上天赋予他们的种种品德中,他们遗留给我的只有一颗多情的心(a feeling heart)。”【6】小时候就喜欢与父亲一起读书,印象最深的是普鲁塔克的《名人传》,“爱自由和爱共和的思想便形成了。…我不断想着罗马与雅典,可以说我是同罗马和希腊的伟人在一起生活了。”【7】 “多话,嘴馋,有时还撒谎。我偷吃过水果。”【8】对音乐的爱好,受姑姑Susana的影响。
1722父亲与人打架,议会要判监,父亲离开日内瓦。舅父Bernard成为卢梭监护人。与表哥一起被送到M. Lambercier牧师家受教育2年。在Miss Lambercier惩罚卢梭打卢梭屁股的时候,卢梭感受到快感,“无疑有点儿早熟的性本能。”【13】一次委屈的暴打结束了幸福感。回舅父家。卢梭的两个成年人的小情人Miss Vulson和Miss Goton。先学律师行业被以“无能”的罪名赶走;又被安排去零件镂刻师M.Ducommon家做学徒。备受凌辱,堕落,“撒谎、怠惰、偷窃”。【27】发展了新的读书兴趣,“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凡是我所读过的书籍,在我的内心里,都比我的职业能唤起更高尚的感情。…结果,我就讨厌起我周围的一切,养成了爱好孤独的性格,从此以后,我始终是一个爱好孤独的人。”【37】
16岁时,礼拜天与伙伴出外散步来不及回城,担心遭到师傅打骂,决意离开日内瓦去流浪。
 
卷2
在离日内瓦城外漫游,拜访萨瓦Savoy教区神父M.de Pontverre,神父是个好人,却无德,只想着把这个小新教徒变成天主教徒,却不劝卢梭回家。Pontverre让卢梭去Annecy去见刚由新教皈依天主教、获撒丁王给予一笔年金的华伦夫人(Madam de Warrens)。卢梭一眼就爱上了华伦夫人:“第一次会面,第一次交谈,第一次凝视,就不仅令我对她无限钟情,而且对她产生了一种永不磨灭的完全的信赖。”【48-9】华伦夫人对卢梭极慈爱。另外的人提议让卢梭去都灵的皈依教养院,华伦夫人就资助卢梭去。
卢梭从小就是新教徒,被培养得厌恶天主教,但现在却被迫接受天主教皈依培训。神父们发现卢梭很难对付,就在教养院里培训或关了很久,卢梭还遭到一个摩尔人同性恋者的侵犯。卢梭屈服了,皈依了天主教,但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安顿,而是收到20多法郎的布施后被赶走。“我刚采取的自私的行动,只给我留下自己是个背教者又是个傻瓜的回忆了。”【65】不过手头有了前所未有的钱的卢梭又高兴起来,“我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看看那里是否有个值得我尊敬的年轻公主,以便和她闹一场风流韵事。”【67】
被一个商铺的女主人Madam Basile接纳在商铺里做点活,抄写账簿。但遭到另一个伙计的妒忌,Madam Basile老公回来后就把卢梭赶走了。房东又介绍卢梭到Vercellis伯爵夫人那儿做事。在重病的Countess of Vercellis家逗留时间,卢梭却犯了一件大罪。顺手偷了一个小丝带子,被抓获。卢梭却陷害说是厨师Marion给他的,这事导致Marion和卢梭都被不名誉地辞退。事实上,卢梭喜欢Marion才想起来这么个人去陷害。
 
卷3
结识的萨瓦神父M.Gaime对卢梭有很好的教导,部分地是《萨瓦助理师铎的信仰自白》的原型。Countess of Vercellis的继承人Count de la Roque给卢梭找了个工作到Count De Gauvon家做事。卢梭表现了很好的才华,甚至Gauvon神父教卢梭学拉丁文,变成了弟子和仆人兼具的身份。这一House of Solar家族想把卢梭培养为给家族效力的人。
但有一个日内瓦人Bacle来了,卢梭与之形影不离。被解职还很开心,年近19岁的卢梭决定与Bacle一起去漫游,幻想凭一个小玻璃瓶游戏讨生活。浪了几天后,卢梭直接去找华伦夫人了。Madam de Warrens说,“别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既然上帝把他给我送了回来,我就决不能抛弃他。”【96】于是卢梭就住在华伦夫人家了。这里卢梭描述了某种近乎母爱的感情,既区别于爱情,又区别于友情。双方的称呼是孩子和妈妈。
有人对卢梭评价不高,华伦夫人安排卢梭往神父方向发展,于是送去神学院学习。卢梭记忆了自己的学习的风格。在神学院有另一个M.Gatier教士也给了卢梭好印象,是《信仰告白》的另一个原型。但卢梭没表现出才华,又被送回华伦夫人处。善良的华伦夫人并没有抛弃卢梭,想把卢梭培养为一个音乐家。就这样呆了一年。
华伦夫人让卢梭送一个乐师Le Maitre去里昂,但Le Maitre在里昂的旅馆癫痫,卢梭吓得抛弃了Le Maitre跑回了Annecy,但华伦夫人却去了巴黎。
 
卷4
就在Annecy等候,这里卢梭浪漫地回忆了与Mademoiselle de G—和Mademoiselle Galley的一次郊游。华伦夫人长久未回,家里的侍女Merceret就要会弗莱堡去。卢梭送她回乡了。之后卢梭又漫游了,没钱。于是改名,并自称巴黎人在洛桑(Lausanne)当起了音乐教师,出丑。回忆小时候的女友,“我一向是从女性身上找到巨大的慰藉力量,在我时运不佳的时候,再没有比一个可爱的姑娘的关心更能减少我的痛苦的了。”【143】游历Vaudois和Vevay这些华伦夫人出生的地方。穷到住旅店都没钱付费的困境。从Lausanne换到Neutchatel继续当音乐教师,边教边学。
碰上一个募捐的希腊正教的主教,号称耶路撒冷修道院院长,卢梭因为语言上有帮助,就做起了临时秘书。在伯尔尼(Berne)还很有收获,获得大笔捐助。到Soleurre时,因为自称巴黎人,卢梭为法国大使扣留。大使安排卢梭去巴黎,替一个叫高达尔上校(Colonel Godard)的人的侄子做伙伴,卢梭也很高兴去巴黎旅游一趟。但高达尔上校只想让卢梭做仆人而不是辅导人。
卢梭听说华伦夫人已经离开了巴黎,就决定去找华伦夫人。去里昂找华伦夫人的朋友Mademoiselle du Chatelet打听。在广场上碰到一个同性恋工人和一个同性恋教士的骚扰。又是一阵子需要露天睡觉的艰苦日子,饿得骨瘦如柴。最后等待华伦夫人的消息,并获得一笔路费。这是卢梭最后一次穷到饿肚子的地步。到了Chambery,华伦夫人刚好通过宫廷事务总管安排卢梭担任了撒丁王的土地登记文员。
 
卷5
1732年卢梭担任土地登记处文员,年过20岁了。这时与华伦夫人住在Chambery,直到1738年。另外还有华伦夫人的仆人和情人Claude Anet。这里卢梭的教育开始有了稳定的基础,对音乐的爱好和进步。但华伦夫人常常为卢梭看不惯的人所包围,却入不敷出。喜欢法国和法国的文学。研读Rameau的《和声学(Treatise on Harmony)》。华伦夫人举办小音乐会卢梭担任指挥。卢梭要辞去土地登记员的工作,专搞音乐。虽然华伦夫人只是勉强同意,但这个行为却为卢梭赢得尊敬和好处:学生来了。
一位女学生的妈妈挑逗卢梭,卢梭告诉华伦夫人。华伦夫人决定将卢梭当作成年人对待,准备让自己做卢梭的情人。卢梭第一次投入女人的怀抱,“我幸福吗?不,我只是得到了肉体上的满足,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忧伤毒化了它的魅力。我觉得我好像犯下了一桩乱伦罪似的。”【186】回忆了华伦夫人的经历,其第一个情人M. Tavel对华伦夫人灌输的迷途观念,相信“没有任何力量比‘占有’更能使一个男人依恋一个女人了。”【187】
于是华伦夫人、卢梭和Claude Anet构成一个三人组。华伦夫人喜欢炼制药物,而Anet是一个植物学家和医学家。Anet病故。失去了谨慎的Anet的支持,华伦夫人的事业在走下坡路了。卢梭决意在音乐上求前途,但没啥大进步,“我决定一心一意地和妈妈呆在一起,听凭她的命运的支配,和她苦乐相共,也决不再为自己无能为力的将来枉费心思了。”【198】 消磨了几年时间,渴望爱情,“我有了一个温情的妈妈,一个亲爱的女友;但是我还需要一个情妇。”【206】
卢梭身体不好,感伤。鼓动妈妈一起搬到Charmettes去过乡下生活,这是1736年夏。
 
卷6
病中,思考宗教。华伦夫人的神就是爱。不注重惩罚的观念。与医生Monsieur Salomon的谈话涉及高深知识,卢梭开始转向研究学问。交替的学习方法。研读时遵从作者本意而先不做诠释。在几何学上进步不大;拉丁文学习。对冉森派的地狱观念的恐怖,通过扔石头击中大树相信自己灵魂得救了。【231】华伦夫人的新农庄事业也有所进展。
卢梭动身去看医生,华伦夫人也很热心地鼓励。路上卢梭冒充英国人与Madam de Larnage风流一阵子。但卢梭说,“我一生只有一次感到了真正的爱,但不是在她的身旁。”【241】
作乐一阵子后,卢梭决定回到华伦夫人,但发现华伦夫人有了一个自己的替身或合伙人Courtilles。卢梭感到孤独。卢梭决定终止于华伦夫人的肉体关系,单纯以妈妈的身份对待华伦夫人。但由此华伦夫人却与卢梭疏远了。卢梭甚至想培养Courtilles。这一三人组合中,卢梭变成了外人。做家庭教师也不利。决定去巴黎闯荡,“我一心只想去到巴黎,确信我的乐谱稿本一交给学士院,我就会掀起一场革命。”【258,这里是卢梭回忆录的上半部。】
 
卷7
1741年秋到巴黎,结识了Abbe de Malby还有Abbe de Condillac,还有M. Bordes.部分教作曲;将自己的数字记谱法论文提交给学士院并宣读。但并不成功,虽然得到恭维,如Rameau指出:数字记谱“要求脑子想,而脑子跟不上演奏的速度。”【271】受挫。结识Diderot。
Castel神父教卢梭走女人路线。于是去拜访Madam de Beuzenval及其女儿Madam de Broglio,还有Madam Dupin.卢梭一眼就爱了了杜宾夫人(Madam Dupin),就给杜宾夫人写信,但被退回并被责备。写了歌曲《风流诗神(Les Muses Galantes)》。Madam de Beuzenval帮卢梭谋到了法国驻威尼斯大使The Count de Montaigu秘书的职位。卢梭说自己做得很好,受人尊敬。但最后与The Count de Montaigu闹翻了。任职约1年。追忆了威尼斯的娱乐,Scuole的音乐;与欢场中的女人的两次经历:一次是帕多瓦的姑娘;一次是Zulietta。卢梭还跟另一个职员Carrio合包了一个11-12岁的小姑娘聊天。
回到巴黎,与大使闹翻的事情并未得到公正处理。心里开始憎恨社会制度。认识一个女工Theresa le Vasseur,与之同居,而Theresa就跟了卢梭一辈子了。但Theresa有一个很贫困的家庭一堆人。卢梭走回杜宾夫人的家了。帮Dupin夫人和 M. de Francueil干活,开始每年900法郎,刚够生活。这时Theresa怀孕,卢梭决意把孩子送到育婴堂(foundling hospital)去,虽然Theresa极不愿意。第二年Theresa怀孕亦然。
卢梭认识了Madam D’Epinay和Countess of Houdetot,两个后来在卢梭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后者是卢梭唯一爱过的女人。
 
卷8
认识Grimm,1749年夏天,去监狱探访狄德罗的时候,看到第戎学院的征文《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有助于伤风败俗还是敦风化俗》。卢梭的情感激昂,犹如电击,“被对真理、对自由、对道德的热爱窒息掉了。”【331】应征论文。被狄德罗鼓励。杜宾夫人提高卢梭的年俸。卢梭与Klupssel牧师包养的一个小姑娘发生关系,随后向Theresa坦白。
《论科学以艺术》获奖,“从此我就觉得做一个自由的有道德的人,无视财富与物议而傲然自得,才是最伟大,最美好的。”【335】Theresa第三次怀孕,先后5个孩子都被卢梭送到育婴堂去了。卢梭辩解自己不是一个失掉天性的父亲。“我可能是做错了,却不可能有这样硬的心肠。…我的错误在于当我因为无力抚养我的几个孩子而把他们交出去由国家教育的时候,当我准备让他们成为工人、农民而不让他们变成冒险家和财富追求者的时候,我还以为做了一个公民和慈父所应做的事,我把我自己看成柏拉图共和国的一份子了。”【336】
M. de Francueil让卢梭做自己的出纳,但一段时间后,卢梭决定放弃,以抄乐谱为生,“于是我由金融家的出纳员变而为乐谱抄缮员”【341】卢梭的怪癖使得与巴黎格格不入,想搬到乡村去住。
卢梭的歌剧《乡村卜师(Devin Du Village)》在枫丹白露上演,国王观看,歌剧受到欢迎。卢梭接到觐见国王路易十五的通知并被告知可能或获得年金恩赐。卢梭比健康为理由离去。卢梭认为《乡村卜师》让自己受到很多文人的嫉恨。1753年就《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应征论文。在萨瓦见了一下华伦夫人,“美貌荡然无存。”【368】恨自己没有跟华伦夫人走。在日内瓦改回新教并重新获得公民权。想去日内瓦退隐,但伏尔泰就住在附近;而Madam D’Epinay在巴黎郊外紧邻Montmorency的地方为卢梭修葺了一个房子,名为退隐庐(hermitage)。
 
卷9
1756年秋,卢梭入住退隐庐。
构思《政治制度论》《感性伦理学》等。对Madam D’Epinay承担的义务有些厌烦。Theresa及其母亲背着卢梭接受很多馈送。整理Saint Pierre的著作。与伏尔泰在里斯本地震上的争论。Madam d’Houdetot来访。爱上Madam d’Houdetot,唯一的一次恋爱。但她爱的却是Saint Lambert。
与Madam D’Epinay关系恶化,与狄德罗关系恶化。怀疑D’Holbach。Madam D’Epinay怀了Grimm的孩子,要去日内瓦分娩,让卢梭陪去。卢梭没答应。关系恶化。搬出Madam D’Epinay提供的退隐庐。搬到Mathas在Montmorency提供的一所房子。
 
卷10
搬家是1758年的事。Grimm, Diderot, D’Holbach和Madam D’Epinay携手对付卢梭。卢梭对Madam d’Houdetot的热恋被广泛流传。Madam d’Houdetot被迫与卢梭绝交。
回忆与贵族交往使自己经济上难以负担。卢森堡元帅(Marechal de Luxembourg )拜访卢梭,并与卢梭为友。
 
卷11
《新爱洛伊丝》出版大获成功。在法国最成功。在卢森堡元帅公爵的社交圈子中不如意。担心《爱弥儿》被耶稣会查扣。有风声官方会对《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的作者不利。逮捕令下达的那天,卢梭离开Montmorency,开始逃亡。
 
卷12
卢梭在法国和日内瓦都被通缉,被媒体骂。逃到普鲁士治下的Motiers避难。在George Keith元帅勋爵保护下生活。《山中来信》发表。遭到谩骂。当地Montmollin神父煽动民众驱离卢梭。搬到Saint Peter岛。爱好植物学。再遭伯尔尼邦驱离。…“想去伯林,而实际上却到了英国。”【615】
 
在一个手稿序言中,卢梭说:“我在这里谈到了自己一些特别令人厌恶,而我也不想求得原宥之事。但这确是我心中最隐秘之事,是我的一份极其严格的忏悔。”【623】
江绪林 2013年4月5日星期五

  《忏悔录》读后感(五):哲学即生活

全书虽看着比较简单,其实真正读出味道的人有多少呢?相比现在社会的虚情假意,作者的真情流露,天真无邪(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自己保持一颗童心),难能可贵。爱智,爱生活,善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作者的出生就是和生命的斗争史,作者的出生造成生母难产而死(说明作者体质不太好)。很小就离开家乡到处流浪,随时都有可能面临饥饿,疾病,各种危险而死,然而作者却依然坚强的活下来了遇到好心的“妈妈”。作者后来因为做石灰石和雌黄加水的实验处理不当,导致吸入肺部。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或许正是在死亡的边界线待过几次,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无论“妈妈”当初收留作者是为了出于一如既往的好心,还是栽培,还是其它。作者一直敬畏,仰慕妈妈,不敢有半点造次(或许个人觉得他们的结合才是最优战略)。青年卢梭存钱希望给妈妈改善下经济状况,然而加速的妈妈的破产,也希望抑制妈妈奢侈浪费的习惯来改善,但这是不现实的。妈妈的感情经历更为不顺,第一个不久就死了,然而遇到第二个的时候,就纯粹是引狼如室,贪图美色和钱财,妈妈的晚年自然是贫困和疾病中凄惨的度过。卢梭就幸运多了,各种艳遇,还遇到了虽然知识上配不上卢梭,但真心爱卢梭,而且善良的妻子。——
       第一次写书评,有不对之处请各位大神指正,欢迎交流。
——————希望遇到懂你的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忏悔录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