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犹不及》是一本由[美]亨利·克劳德(Henry Cloud) [美]约翰·汤森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321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犹不及》读后感(一):我是谁,我又不是谁
就在前不久,看了一期2012职场好榜样,老板是李湘,要为她的影视公司招聘一名市场企划,有一
女孩在1分钟的电梯
时间里
先声夺人,说
自己最大的优势是
性格外向,从事过多家外企的Marketing工作,手上有许多媒体资源可运用。当时李湘坦言,在8位应聘者中,这位女孩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到了情景剧环节,需要扮演一个在酒会上挖墙角的角色,这女孩却表现得非常
平庸,她没有表现出任何
出其不意,
引人入胜的社交本领,她仅仅是走到正在谈话的两个人中间,插入她要说的话,
平铺直叙毫无新意地说出该说的话。最后,李湘亲自淘汰了她。
也许是直觉,我在第1秒就觉得这女孩不应该是她所展现出的那种人,她希望成为一个社交达人,但她说话的时候,那种洒脱和
自信的表情是装出来的,她说话的时候,双肩不自觉地向上耸着,她的话语也透露出自己一直在跳槽,所以我想,她不是个社交达人,甚至也不是个对自我有明确定位的人。
这也是我
阅读《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
心理界线》时突然想到的,这本书我读了2遍,第二遍读的时候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获得的体会也更加深刻。建立心理界线的最关键一步,就是认清自己,给自我定位,知道我是谁,我又不是谁。
过去的我大约是一个没有
成熟心理界线的人,开薪资的时候,我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心中的那个数字,却给对方一个区间范围,于是,老板就拿这个区间里的下限雇下了我。有成熟心理界线的人,能够听从自己的
内心,
自由地说出“好”或“不”,而不会为了内心的种种顾虑违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要
拥有成熟的心理界线,内心的基石需要非常牢固,这个基石就是自我定位,知道我是谁,我又不是谁,
我喜欢什么,我厌恶什么,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只有这个时候,我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可以自由地说“好”或者自由地说“不”,我在表达
观点的时候不会
模棱两可,而是明确的
态度,让人知晓,我展现在别人面前的,也是最
真诚最
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装出来的我。
就像人的个性,内向和外向,并没有好坏之分,虽然大多数老板招聘的时候
更喜欢外向型,似乎内向就是吃不开兜不转,干不好业务的标志。于是,一个内向的人希望能获得更多工作机会,总要在简历中写上开朗活泼、善于交际这些词。但你知道的,如果你让一个内向含蓄并不善于交际的人去做社交工作,这比杀了他还
难过。
但是,书里说的很明确,出现这类情况,不是老板的
责任,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是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
价值,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于是,始终在做自己
不喜欢的工作,干一行怨一行,怨一行换一行。像那期职场好榜样中的女孩,她说自己的优势是活泼外向,说自己不是跳槽女王,说自己
经历了不同的公司和岗位,积累了不同类型的Marketing资源,可之后的表现
大相径庭,让本想雇佣她的老板
大跌眼镜。
所以,我给本书5颗星,因为它能让你认识自己,从而
生活地更好,也更自由,不仅仅表现在找工作上。
《过犹不及》读后感(二):帮助孩子立界线
个体成熟的一大标志,就是懂得为
自己的生活负责,而界线的概念就是帮助我们学会责任感。
孩子能从小就能接触界线、设立自己的界线,使界线成为他们真实性格的一部分,无疑是对他学习责任感最好的帮助。一个三岁的孩子应该能具有初步的界线
能力:有能力对别人说适当的不,却不会
担心失去对方的爱;有能力接受别人向自己说不,并不会因此在
感情上退缩。我们现在的家长,都羞涩于向孩子说“不”,常常误解无条件的爱为无条件的
满足,以至于孩子听“不”的能力丧失。
无条件的爱,不论你做了什么我都会
爱你,你不需要担心因跟我持有不同看法就会丧失我对你的爱,你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捍卫自己选择和控制的
权利。你需要对自己拥有主权,能够识别自身的需要,有一条清晰并善意的界线,主动担负照顾自己的责任。但是我不会无条件满足你,我有我的原则和界线,我会清晰地让你了解,并且
温柔并强悍地坚守。因为这个
世界上不止你,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界线,你需要学会去尊重别人的界线,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这个世界不是绕着你打转的。有两个原因:其一帮助我们对自己负责,了解别人不是
随叫随到可帮助我们反求自己,不是老向外
依赖别人,每个人都需要担负起自己的“背包”;其二帮助我们去爱别人,尊重别人的界线是可以对别人
感同身受的基础,当我们能够用同理心设身处地感受别人的需要,我们才能变得成熟,更能
爱人。
《过犹不及》读后感(三):我们的界线,我们的责任
看完过犹不及了,不管作者怎么说,用什么例子或什么定义,我认为,全书在说的,就是“责任”二字,所谓界线,大约就是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别人的责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是
爱自己,也是爱别人。因而,过份的自卑与过份的自恋都不是爱自己,因为这些都是可以产生后果的,不管拖的时间多长。也就是,作者就是换种说法,让人们一步步学会分清、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想,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
莫过于“责任”了,若每个人都能分清并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个世界一定是安和乐利的。我们总是因为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一切外求:我们或许希求别人的认可或爱,或许掠夺别人的认可和爱。而让自己的生活陷于无法控制中,越无法控制,我们就越想控制,我们用我们的
眼泪、
情绪、讨好、引诱、暴力、指责、
羞辱、操纵。。等等,以求得或强迫别人担负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最终发现,越求的,越无法得到,越掠夺的,越会
失去。。如果我们自己不承担,没有人会替我们承担责任,也没有人能替我们承担责任。
因而,设立界线,不但是对自己的慈悲,也是对别人的慈悲。准确的说,也是
智慧,是悲智双运。
我们的界线,就是我们的责任,我并不认为只有受过界线戕害的人才应该看看这本书,而我想,在缺少觉察的状态下,可能大多数人在某些时候都可能会不经意的出现界线问题,所以,任何人都有需要清晰的明白自己的界线,让我们的
父母成为“父母”,子女成为“子女”,
伴侣成为“伴侣”,
朋友成为“朋友”,上司成为“上司”,下属成为“下属”。。。我们就更能成为“自己”,知道自己的“才干”,也明白自己的“局限”,我们就会有一个更
幸福与
成功的生活。
《过犹不及》读后感(四):你的问题?TA的问题?
有一对父母找到心理咨询师,希望咨询师能帮忙“修理一下”他们25岁的儿子。
咨询师问:那这个儿子怎么没有来呢?
父母说:他不想来,他不认为他有什么问题。
咨询师问:那可不可以请你们告诉我他的情形。
于是这对父母列举了儿子很多“问题”:从小就没有“乖”过,没法好好待着学校念书,最近几年还嗑药,也找不到工作,滥交了一堆问题朋友。
这对父母特别
忧伤地说:我们总是供应他生活上的一切需求。他不去上课,我们就帮他另外找一所学校。他找不到工作,我们就让他金钱上宽裕一些。希望他能把
心思用在正事上,发展好一点的社交生活。他怎么搞出来这么多问题呢?
咨询师默默听完,然后说:我觉得你们儿子说的没错,他是没有什么问题。
这对父母当时就呆住了,
目瞪口呆一分钟以后,那位
父亲终于开口说:我们没听错吧?你不觉得他有问题?
咨询师说:没错!你们儿子根本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你们。因为不管他想要什么,他几乎都可以
如愿以偿,
没什么好操心的嘛!反正,你们付钱,你们不满,你们忧虑,你们策划,你们自会使用一切的精力来满足他所有的
欲望。你们儿子没有问题,因为你们全帮他负担起来了。那些问题本该是他的,现在看起来,那些问题都变成你们的了。你们要我帮忙给他一些问题吗?
那位
母亲问:你说“要给他一些问题”,是什么意思?
咨询师说:你们或许应该把一些界线跟他说清楚,这样,他就必须为他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而不是由你们来替他负担了。
那位父亲问:你所谓的“界线”是什么意思呢?
咨询师说:这样说好了,就好像他是你的邻居,他从来不为他家的草坪浇水。而你每次打开你家的自动浇水系统,水都浇到他家草坪上。于是他看到他家绿油油的草坪,就觉得没什么问题嘛。但是,如果你修好你家的自动浇水系统,让水只洒到你家草坪上,他继续不浇水,很快就会
发现自己住在没草的土堆中了,他或许就不会
喜欢那种生活了。但现在呢?他不必念书,不必工作,不必负责,照样舒
舒服服,钱多得花不完;你们负责却过得很凄惨。其实,只要你们设立地界就可以了。
那位父亲问:这样停止帮助他,不是太残忍了吗?
咨询师问:你们这样出手援助,就帮了忙了吗?
父母:……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开头的这段对话实在精彩,我甚至觉得,就这段话,已经把这本书的
思想说明白了。什么是界线?非有界线不可的理由?没有界线的恶果?以及如何建立界线?都在一段短短的对话里展露无遗。
《被讨厌的
勇气》里所提的课题分离,其实就是个界线的问题。前书点到即止,具体怎么回事儿还得看《过犹不及》。谁的问题,谁承担后果,谁负起责任。而对那个被划清界线的人来说,Ta终于有机会承担起自己的问题,发展自己的能力,一时的伤痛,带来的是长久的效能感。好比牙医在蛀牙上钻洞治疗,痛吗?好痛好痛。然后就会
感觉好多了。于是人与人的关系,就变成更加
单纯美好的尊重、陪伴、支持,好像彼此馈赠礼物,而不再是填补空洞。
我读着比较
烦恼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谈
哲学,《过犹不及》又完全建立在《圣经》的框架之中,有些地方只好混着过去了。道理似乎明白了,仍然不知怎样可以不把“明确界线”操作成“割席断交”。
《过犹不及》的建议是:为自己的愧疚感负责,
宽恕控制你的人,在安全的支持团体中练习建立界线,然后告诉那个界线不清的重要他人——这就是我的界线,最后接受表明界线的后果,可能是丧失、
哀伤,也可能浴火重生。
举个例子:
Sherry的闺蜜Lucy常在Sherry的午饭时间打电话来,
滔滔不绝倾诉她的
苦恼,终于有一天Sherry
受不了了。
某一天喝咖啡的时候,Sherry如实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Lucy:Lucy,好像每次你受到
伤害,都想找我谈一谈,这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为什么每次我遇到
困难,你不是没时间,就是表现得
漠不关心。
Lucy马上抗议了:这不是事实。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啊。
Sherry说:我们很快就知道这是不是事实了。我们以后呢,首先,不是每次你一有什么问题,我就可以马上放下一切来帮你忙的。我重视你,但我无法总是为你的
痛苦负担责任。第二,当我真的很难过的时候,我会打电话给你,寻求你的支持。其实我不晓得你是否真正能
理解我的痛苦。反正,我们到时候就知道了。
嗯,她真的知道了,她仍然在午饭时间接到Lucy的电话;而当她打电话给Lucy的时候,Lucy仍然只愿意讲她自己。
当Lucy再一次在午饭时间打来电话,Sherry说:
很高兴你打电话来,但是我要出去吃午饭了,我待会儿再打给你。
Lucy说:可是我现在真的很需要你。
Sherry说:待会儿吧,那时候会比较空些。
嗯,Lucy再没出现了。
然后作者十分光棍地引用了耶稣
离开众人与天父独处、众人因为失去耶稣的帮助而不
高兴的典故,“为Lucy的感情担负责任,就像要承担神未曾交予
我的责任,是没
有意义的”。Happy Lunch~~~
这本书说,界线是测验我们人际关系好或坏的石蕊试纸。那些尊重我们界线的人,自然会
喜欢我们的
心愿,我们的意见,以及我们
独立自主的人格。而那些不尊重我们界线的人所告诉我们的是:他们不喜欢我们对他们说不;他们只喜欢我们向他们说好;他们只喜欢我们顺从他们。
然后举了个栗子:一位妇女,常常被
丈夫训斥,而每当她试图表达不同意的意见,她丈夫就马上扭头走开。
作者干脆利落地回答:我们无法控制别人将怎么做。但是,如果你对你丈夫的绝对服从是他愿意维系
婚姻的唯一因素,那你们的婚姻还算是婚姻吗?重点是你无法强迫别人非得和你在一起或爱你不可,最后的决定仍在你丈夫。有时,设立界线可以帮你看清楚;对方除了肉身还跟你在一起外,真正的那个“人”早就离开你很久了。
说到这里,忽然想到在别地儿看到的一个绝妙段子:
新婚之夜。
丈夫说:我这个人工作繁忙,应酬众多,我没法确定我每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我甚至不能告诉你我每天晚上会不会回来。
妻子说:没关系,你回来或是不回来,我都OK。反正每天晚上准十点,我开始做爱。
《过犹不及》读后感(五):建立自己的心理庭院
有这么一个庭院,完完全全属于你自己,自产自足,自我打理,不会轻易受到别人语言、行为和情绪的影响。在这个庭院里,我们是完全自由的,只有在有界线的范围里,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我们奔跑撒欢,我们尽情欢笑痛哭。这个庭院具备优良的筛选功能,自动吸收好的物质、过滤坏的东西,我们完完全全为自己的庭院负责。这个庭院就是我们的内心界线。
我们不做“顺从者”,坚守自己说“不”的权利,不会担心失去别人的爱,能够明白哪些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而哪些是不用我们负责的,比如别人的坏脾气;我们不做“回避者”,用心体会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接受一切美好的事务;我们不做“控制者”,我们有听“不”的义务,需要尊重他人的界线,需要学会延迟满足;我们不做“没有反映者”,因为我们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仍对世人有责任。
我们只能对自己设界线,即只能打理自己的庭院,而不能去干涉别人的庭院。我们不要指望去改变别人,但是我们能改变对别人行为的态度,坚持因果律,什么样的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回报,对于侵犯界线的人也应该给予够过。我们自主选择,但是要承担选择选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