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食堂 05》是一本由[日] 安倍夜郎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食堂 05》读后感(一):可以随意点餐
虽然我没有吃宵夜的
习惯,但是
生活在深夜的人们,总是在大部分都白日人都各自回家,关上房门的时候出行或者还在准备归家的路上。而我可以算作,
喜欢看着这个夜里的场景,其实我已然待在家里。厨房里有暖灯,光照着有温度的美食,传递美食的
温暖给别人,静静的看着厨房里的灯,再想想等下里有一个人正埋头做着既温饱又美味的事物,这份安心出了做的人能身心有体会,看的人,吃的人,路过的人想必都能感受到。美食就是深夜里泄露出来的光和热,这是美食的
魅力,同时也是深夜的魅力。聚集在一起的人,坐在刚刚好的饭馆里,有种不
孤独。且只有彼此
享受着这份深夜独有的
安静。~~~随便点餐,
随心所欲,是照旧还是品鲜,都让人
期待夜的到来。
《深夜食堂 05》读后感(二):子时一盏食肆幡
高中毕业前课业繁重,下了晚自习都已经9点。对于正处在
青春期
贪婪的拉骨催筋的我来说,晚饭早在一条条化学公式和ABCD中消耗殆尽。回家路上的某个巷口,总有一个身材高大的大叔摆的馄饨摊等候着各个裹着饥肠而向家赶路的人们。两张小方桌,4,5个小板凳就构成了他的领地。馄饨摊好像是老式机关中的办公桌改制而成,桌面上架着一口大锅,周围摆满各色佐料。下面的柜子一边变成了炉灶,而另一边是个小储藏间。就这样,大叔的馄饨摊几乎陪伴着我度过了整个高三时代。尤其冬天的时候天黑的早。待到我放学的时候,马路上几乎没有人影。就这样,回家前一碗
热气腾腾的馄饨,会让我暂时忘记了升学的压力和
父母的
期望,
内心只有温暖的
满足。客人吃的时候,大叔就站在一旁边抽烟边观望,没有多余的语言和寒暄。即便常客如我几乎每天都要吃上一碗,也顶多是从碗中馄炖的数量逐渐增加来判断他对我的熟识。下雪的时候就更妙了,小茶几上方会支起一把大伞。喝着香浓的馄饨汤,看着外面纷飞的雪花,间或飘过大叔抽的烟,那
感觉美好极了。在还没有豆瓣或文艺或清新的年代,我经常在王家卫电影中停留休憩。仿佛张曼玉正擎着洋伞拿着保温桶正款款的从摊子
离开走向黑暗。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馄饨了。无关于食材的精良做工的讲究,美食的最重要的特质还是存在于特定的
回忆中才最
珍贵。当我们想家的时候,最
想念的还是
妈妈的拿手菜或
奶奶的手工面,那一份掺杂了
亲情与爱的
牵挂是米其林厨师也无法烹饪出的美味。当我看到《深夜食堂》的时候,
自然而然的回忆起当年的那个馄饨摊。即便现在,很多城市也有这样的作坊式的手工食摊。网吧或KTV的门口,大抵都有一些小吃来等候作息
时间不规律的食客,但大家不过是果腹而已,没有
故事。
只所以喜欢《深夜食堂》就是因为那一个个跟不同的料理搭配在一起的故事,当午夜钟响,
疲惫的路人卸下心防时,一顿
简单的饭食都足以让人
浮想联翩,肉体与
精神都得到满足。美味照亮了夜。
《深夜食堂 05》读后感(三):美丽新时代
早年读书时学习
哲学,就被
老师们教授:求知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获取,“绝知此事要躬行”,一种是间接获取,从他人处间接感受知识。
没有去过日本——虽然有
朋友去日本旅游时会时常给我们带点礼物;虽然有一位我很敬重的长辈早年是在日本留学的。
但是我
自己对日本委实是没有太多好感的,且不说每天电视剧中抗战片的轮番轰炸燃烧起来的爱国
激情,就说我认识的那几个日本人——不合群、神秘兮兮以至于神经质——就足以让我对她们没有丝毫好感。
But,“神秘兮兮”貌似成了日本人的特征之一。
我从《深夜食堂5》中间接获取的知识之一就是:爱吃麻婆豆腐的丑女响玲其实是万人迷的声优,优雅迷人的老太太八千代太太
年轻时是
曾经风靡一时的脱衣舞娘,送外卖的李先生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
哦,My God!都够神秘的吧?
只是……除了李先生这样的民间高手,其他的人的神秘又有着什么样的必要性吗?
也许是不想让自己
平静的生活被人打扰,也许是不想让人看见自己的另一面,也许……
有着太多的“也许”太多的猜测,但是我的确
很喜欢八千代太太猛然给麻里玲的那一个响亮的耳光,
随之而来的是一声怒斥:“脱衣舞娘有什么不好,演音乐剧就比较高尚吗?”
哦,换句
中国的封建式的老话来说,脱衣舞娘和演音乐剧的不都是“戏子”吗?何必五十步笑百步、何必自以为
高人一等呢?
呵,这个时代真的是在进步了。
美国的脱衣舞娘Dita Von Teese俨然成为
传奇式的
时尚名媛。
《深夜食堂5》“竹荚鱼干”中,喜欢吃“竹荚鱼干”的前脱衣舞娘八千代太太才会自我解嘲地说自己
少不了“大开”嘛。
而“汉堡”中,官能小说家也无需避讳,将自己的小说作为礼物恭敬地送给断绝关系、多年不来往的
父亲。
呵,这是我间接获取的知识之二——时代果真是进步了。不再鄙夷某些职业,大家各凭本事吃饭,谁也不必理会谁的有色眼光。
你可以说这是“
笑贫不笑娼”的
价值沦丧。
But,难道你真的不觉得这其中更有着一些“人人平等”的
思想么?
真是美丽新时代。
《深夜食堂 05》读后感(四):且把记忆煮作粥
去年还是前年,豆瓣上有一部日剧被刷的很火,叫做《深夜食堂》。我看着大家
赞不绝口的架势,也去看了一下简介和剧照,但由于当时还有《绝命毒师》在追,就没凑那个热闹。其实心里还是怀疑,每晚一道菜,这有什么好看的?
一直到现在也没看过这部剧,但这两天,我在看它的原著,安倍夜郎先生的漫画版《深夜食堂》。手上有的是5-8,便从第五部看起,反正是关联性不强的
小故事构成,从哪里看起都行。
这种结构就像我们熟悉的情景喜剧,不论是《老友记》、《生活大爆炸》还是《我爱我家》、《武林外传》,场景大致是固定,主要人物万年不变,按说这种剧集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什么清晰的线索,应该
没什么好看吧。但恰恰是这些剧集,不论在收视还是在口碑上都相当出色,甚至,比一般电视剧更长寿。
因为没有具体的情节和线索,反而能够容纳下更多内容。人物生活在一个空间里,故事自然发生,正如我们的生活一样,一些人出现了,产生一些故事,然后消失,接着出现另一些人,但这个空间不变,这个空间的主人不变,故事可以
永远讲下去,直到我们看腻了,或者作者写累了。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容易忘记时间的概念,它似乎是
永恒的。
就像一千零一夜,传说阿拉伯有一个国王,每天娶一个女子,然后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了。有一个姑娘要阻止他这种残忍的做法,自愿做他的王后。进入王宫后,她开始给国王讲故事,讲到紧要关头,行刑时间到了,国王正听得
津津有味,就说:过一天再杀吧。可是故事一个接一个讲下去,一千零一夜,永远讲不完。
以上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但一千零一夜里有一千零
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整个大故事的细胞,它们一起,构成了这部
经典。就像我们在夏夜里抬头,看见银河,其实看见的是无数颗发光的星球。
在《深夜食堂》这部漫画里,我们看到的也不仅是一个开饭店的老
男人和他的食客,而是在午夜食堂这个空间里,
一连串小人物的故事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些像邻里,但有不同,他们有着都市人的特征,孤独,自我,他们彼此是陌生的,但由于经常光临这个店,和老板产生了半熟不熟
恰到好处的关系,甚至和其他的客人也有所熟识,于是,打个招呼,一起聊聊天,甚至变成
情侣都是正常事。
于是,看这部漫画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刚看几页,觉得还好,越看的多,越觉得好。
因为你和这些人物混熟了,对这家店也相当了解,这是一家开在东京街头的小店,午夜开门,早上关门,店里的菜单上永远只写着猪肉套餐,但只要客人点什么,老板大概都能做的出来。
深夜,食堂,所以,来这里的客人大致都是些在世俗
生活中不如意,或本身就存在于
社会边缘的那些人,比如总是倒贴年轻
男生的小瞳小姐,减肥不成的真由美小姐,虽然已经年老但曾经
风华绝代的脱衣舞娘八千代太太,卖保险的午夜牛仔志村先生,年轻的酒店女招待小花小姐,变性人阿
润,牛郎佐藤先生,开夜总会的加代子妈妈桑,SM女王丽美小姐和她的来自美国的奴隶艾力克先生,拍
美女脚而成名的导演高岗先生,还有具有“碰不到好男人”基因的麻子麻美麻里一家……
是他们的故事丰盈了深夜食堂,他们大多不如意,或者
失恋,或者孤独,到这里点一碗吃食,在深夜里给自己找点温暖。这些食物也很平常:五花肉大番茄卷,大麦茶,黄瓜,高汤,姜汁猪肉套餐,酱炖青花鱼,烤饭团,茶泡饭,麻婆豆腐,青鱼子,奶油炖菜,泡菜猪肉,咖喱乌冬面,芝麻拌菠菜,蛋包饭,汉堡和尖椒……
但他们对于食物往往有自己的偏好,小花的姜汁猪肉套餐一定要碎肉的,午夜牛仔志村先生的烧酒里是要加黄瓜丝的,麻子一家的烤饭团必然是花椒小沙丁鱼的馅的。这些偏好和选择的后面都是记忆和
温情,每一种口味的形成,都是故事。
妈妈的味道,前任的味道,
初恋的味道,我们用食物确定回忆和自我,故事不用复杂,但因为有了时间的参与,而变得
温情脉脉,并且略带
忧伤。
我们都活在故事中,
经历故事,讲别人的故事,也被别人讲进故事。
你肯定也知道哪里有一家这样的“深夜食堂”吧?
《深夜食堂 05》读后感(五):食物的逆袭
很难确定这新一轮“美食
文化”的兴起是从何时开始,无力做论文式的梳理,只记得那部从舌尖抵达眼球通往集体吃意识的纪录片,还有那本名列畅销书榜却是某维多利亚男的絮絮叨叨的流水账。还有每个杂志必备的老饕专栏,披着轻美食的重姿势。《雅舍谈吃》等民国范重被提起,还有个岛国舶来的
心灵厨房系列。
当意识到海贼、火影满天飞时,二次元
世界早就不是外貌协会者的天下了,却时不时老牌地回忆着EVA、CLAMP几本书讲一个战斗的超级慢镜头。这本手绘漫画从纸上火到屏幕上,看到无数吃货喷油奉为圣经。翻过发现果然老人不能适应彪悍泼辣的画风,那些在宫崎骏油画中圆润多彩的盘中餐,和眼前这些无
生命的乱麻硬块自然不是一路。
除却画风的术业有专攻、白菜萝卜各有爱,食物
安慰心灵的故事模式,倒是有些新意。想起红楼里被描绘得如有神效的粳米粥和螃蟹宴上的
唇枪舌剑,吃饭这个母题,并不新鲜。深夜食堂变化的是从饭局到夜宵的滑落、从群体到个人的位移。食物从充饥到宴飨,完成的是工具到审美物的变化,而这个连顿饭都不能端着吃的时代,食物链底端以
灵魂再造的方式
醍醐灌顶。我们是该有多
寂寞?还是疲惫得更愿意在脐内寻找慰藉,而不是从同类身上?还是有效的、更舒适的沟通方式是在咀嚼之间呢?
食物疗伤系的前提是街道上行走着太多觉得自己伤了的人。这场食物加冕的故事背景是后现代式的感官
胜利。从口到胃的长度,也许便是我们能容忍的万灵药到心脏的距离。治愈只需一碗,同样,
悲伤也不过一阵。“辣白菜猪肉”讲述体重问题下自我认知的
迷失,“鱼子”以食欲讽刺性欲……每个现代病,似乎都被五味治愈。科学地说、洋气地说,You are what you eat。但身为一个已被逐出美食伊甸园的食草者,怨也恨也该来的仍会来,不会因为草容量而变绿发芽。
不管如何,即使一切徒劳,在深夜
享受一刻血液在胃不在脑的空白,也是极大的功德了。
《深夜食堂 05》读后感(六):温情煮意的胜利
曾经炒的
沸沸扬扬的《黄金大劫案》最终被证实不过是一个被吹过了头的肥皂泡,整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金镖十三郎临死前惦记着要吃一碗疙瘩汤。在两个小时的癫狂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但就是这个细节为影片带来了一丝生活的气息。
也许你要笑我像
张爱玲笔下的老太太——以前的老太太看《红楼梦》,就看个吃。其实又岂止是《红楼梦》呢。我们不但记得刘姥姥品尝过的茄鲞,想象贾宝玉巴巴要吃的荷叶汤,抽动鼻子搜寻史湘云烧烤鹿肉的香气,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金瓶梅》中用一根柴火炖的稀烂的猪头,《儒林外史》中七斤重的老鸭,说来也怪,那些过分精致的事物我们只当猎奇般一扫而过,更懒得提起,倒是那些家常材料和浓重味道,令人
念念不忘。
圣贤说食色性也,
男女之事恐怕不可天天都有,
一日三餐却是一顿也缺不得。吃得多了,于是就多了心肠和花样,也多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苏东坡与东坡肉紧密联系在一起,袁枚大才子写出了《随园食单》,大贤梁实秋饕餮一生,著有《雅舍谈吃》,将心得细细记录。小时候读到张季鹰见秋风起,思莼菜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不禁神往这两道菜的味道。
当自己也终于离家千里,数年不一回的时候才明白,莼菜羹、鲈鱼脍所有的不过家乡的味道和童年的回忆。就像我不能忘记的炸肉、剔骨肉、大锅全羊、兔子肝一样。那味道承载的是无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回忆。莼菜羹和鲈鱼脍的鲜美只属于张翰自己。
每一份美食都承载着无数个故事。
《深夜食堂》就是这样一本讲述美食和故事的漫画书。
肉酱面、奶油炖菜、泡菜猪肉、芝麻拌菠菜、春甘蓝、蛋包饭。
肉酱面里包含了无法忘怀和彻底决断的爱情。
奶油炖菜炖出来的是家庭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
泡菜猪肉里饱含了对亡友的深深思念。
芝麻拌菠菜拌的不仅仅是菠菜,还有小职员的辛酸。
春甘蓝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活力。
蛋包饭包的不是饭,是浓浓的爱意和永不放弃的决心。
这就是安倍夜郎通过一个深夜开放的小饭馆和一个脸上有疤、望去狰狞可怕的老板给我们讲的故事。客人来了又走,小饭馆见证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就像做菜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人生也是如此。
那么,用一道道菜来讲述人生的故事,不是很自然吗?
安倍夜郎用他的温情煮意,用心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夜晚,打动着饮食男女们的心。
《深夜食堂 05》读后感(七):小生活 轻感动
我总觉得因为作者做过广告导演的缘故,他知道如何在简短的篇幅里把故事讲好,也知道在何时结尾最能触动人心。在《深夜食堂》里,没有累赘的气氛铺垫,一道菜,仨俩人,五页纸讲完一个故事。讲聚散,讲离合,有人生无常的戏谑,有看破红尘的淡然,更多的则是贯穿全书,淡淡的,有点儿懒散的积极人生态度。这是我觉得难能可贵的东西。
其实最开始接触的是《深夜食堂》真人版,并不觉得好看,看完一集就弃掉了。后来在一次活动上,有位老师提到《深夜食堂》,她说网路上有人整理了里面的菜谱,她也有按照那些菜谱去尝试,虽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做出如书中那般令人难忘美味,但偶尔也能收获惊喜。那时候我在想,这本书内容一定很棒,不然不会有人花这么大的心思去做这些事情。于是决定买漫画来看,先买的1-4,还记得拿到书时的惊喜,虽然是祖国版,但质量真的是业界良心。
那时候因为急着出门,又太想看内容,于是直接带着上了地铁。是去离家很远的琴行上课,基本上去行我就看完了一本,内容真的很棒,和浮躁的青春读物完全不一样。也会有年轻人的故事,但讲诉起来更有诚意,也不以寻常的价值观(一定要功成名就这类)去做判断定义。被内容打动所以这系列一本本陆续看了下来。
我们说开卷有益,我想这本书的“益”是能给生活带来快乐。我喜欢里面食客和老板的关系。大家抱着品尝美食的心态来到这儿,互相分享互相关心,却又能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过分探究。谁和谁分开又合好,没有人去追问合好的原因,大家都只觉得是好事,高兴的去祝福。读它的感觉很轻松,跟着里面的角色微笑,偶尔收获感动的泪意。它让我愿意相信,生活其实很简单。失望有时,得意有时,千帆过尽,总能找到适合你的位置,总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即便你我的生活里没有真的“深夜食堂”,但它就像你家附近的那间面店,去的次数多了,老板记住了你,你们简单的问候,兴头上的时候能多聊几句。很久之后你依然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你的故事却被他煮进汤头,浇在热气腾腾的面上。
《深夜食堂 05》读后感(八):人生百态,各有精彩
初听“深夜食堂”这四个字,是知乎日报上深夜推送的一个专栏名,当时好不知道深夜食堂是什么,只是觉得知乎日报用“深夜食堂”这个名字十分有趣——深夜推送,精神食粮,确实不错。
初见《深夜食堂》这本书,是在图书馆与之偶遇。找了一个座位自习,看到对面某同学用来占座的是赫然是《深夜食堂》这本书!我恍然大悟——原来,深夜食堂是一本书哦!这勾起了我的兴趣,打开豆瓣搜索这本书,发现这个系列的书竟然每本都在9分以上!!!这简直是奇迹啊。我马上在馆内搜索,找到其所在位置,取下Ⅰ,翻开一看,怎么是漫画呀?唉,略感失望,因为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欢漫画这种艺术形式。
初看《深夜食堂》,是一家只在深夜营业的小饭馆,只要有食材,点什么菜基本都能给客人做出来。所以就开展了一段段不同市井小人物与各式菜品的温馨故事。看完“第一夜”,我就决定,借走书架上所有的8部《食堂》。
————————————
看了四部,感动渐趋平缓,感觉缺少新意。
在第五部时,最后两夜——汉堡和蛋卷饭,让我落泪——我才知道,并不是《深夜食堂》缺少新意,而是它描绘的市井人物和生活过于丰富,题材广泛却能总是隐于平凡。对于有些故事没有甚多感受,只是说明那一类故事,对我来说没有共同经历,没有相同感受,所以无法引起心灵共振。而最后两篇,我恰有同感——儿子专著官能小说(h),与世代从医的家庭矛盾激烈,导致父子决裂。而父亲病危时嘱咐要烧尽他保险柜里的东西,不能让任何人看到。而柜中的书,竟全是儿子所著小说——虽然痛恨自己儿子没有继承祖业,而从事低俗的创作,但是,骨子里,还是刻着对儿子深深的爱啊!
————————————
庆幸自己能邂逅这样一部书
图书馆真是个好地方。
《深夜食堂 05》读后感(九):大陆什么时候能好好做漫画?
我最负面的评价留给“浦睿文化”或“新经典文化”或“湖南文艺出版社”!
买了5-8的套装,迫不及待的打开来读。可慢慢发现,只要有拟声词出现的窗口,如果有背景网点,仔细看绝对会看出一块一块的“补丁”!应该是为了覆盖日文的拟声词而做的恶劣的修图~~有些修的好算好,不仔细看真的看不出,但很多都是一块块像疮疤一般的令人恶心的显眼!难道非要覆盖原图中的日文,而不能在旁边用中文做注释么?
不只是修图问题,在一些颜色较深或不容易注意的画面,会偶尔有几个不相干的文字在上面,不仔细看会忽略掉。我想着也是编辑在校稿时的疏忽。
因为频频出现的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怀疑其1-4本质量是不是也如此恶劣而我竟没有发觉?无奈书已经不在手中,无法印证。
大陆出版机构什么时候能好好做漫画??
《深夜食堂 05》读后感(十):日本知名漫画家
日本知名漫画家。自幼就有当漫画家的梦想,早稻田大学毕业后从事了一段时间广告工作,仍对漫画的初衷念念不忘,练习画了几部作品后便报名漫画比赛,没想到初出茅庐就以《山本掏耳店》获得“小学馆新人漫画奖”,此后便辞掉工作,走上了专职漫画家的道路。
有一次,安倍夜郎听到某张CD里的一首歌,间奏旁白说了一句“深夜零时起营业的炸串店”,这成了《深夜食堂》故事的起点。漫画一出版,好评如潮,这部充满脉脉温情的都市漫画治愈了无数读者的心,一连获得第55回小学馆漫画奖和第39回漫画家协会大奖两项日本漫画界重量级奖项,并两度改编成同名电视剧,赢得观众一致好评推荐。目前,《深夜食堂》全系列在日本、台湾、韩国等地的累计销量已突破千万册,而这里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