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悔丁族》是一本由武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4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悔丁族》读后感(一):生活中的幸福与烦恼 ——评《悔丁族》 文/朱衣点头
认识武亮是在6年前的北京。给我的印象,
沉稳、冷静,没有圈内
夸夸其谈的通病。写书、出版,与多数北漂一样,忙碌且
执着。
作品从早期《致微微》到《421
家庭时代》,再到如今《悔丁族》,如同
人生成长历程,逐步从
青春懵懂到深度
思考。
如果说《致微微》是青春的
记忆,那《421家庭时代》就是
成熟的宣告。而《悔丁族》在成熟之外多了一份
厚重。
作为写作者,同时又是
阅读者的我来说,
故事的思考性远比故事的曲折离奇更重要。
向志远与梅亚楠,一对过着十年丁克
生活的夫妇,年近不惑决定要个
孩子。故事就这么
简单的开始了,没有离奇的情节,更没有
惊天动地的背景,有的只是存在于身边的
真实生活。
梅亚楠因曾流产导致不育,对于一心要孩子的向志远该如何接受?近
不惑之年的他,在这个
现实社会,正是吸引
年轻女孩的黄金阶段。是接受还是
离婚?
感情与现实的对决,谁会
胜利?梅亚楠的家人知道这一切,又该如何面对?
金一娜是梅亚楠同学,
大学时代
喜欢上有家室的
老师窦斌。多年苦追,终于在一起。严格来说,这是让人唾弃的小三。但在感情
世界,我们不敢妄定对错。在一起三年是小三,在一起十年应该可以说是
爱情。
苦追七年,未婚同居十年,对于
一个女人来说,青春有限,需要名分,也需要
一个孩子。而一直愧对前妻与
女儿、年近五旬的窦斌,却不愿给这个名分,也不愿再要孩子。
自私与否,我们无从判断,这或许才是真实
人性。已成年的女儿窦寇也加入阻止
父亲二婚行列。
苏小凡是梅亚楠的侄女,爱上姨夫向志远的好友赵英杰。这对青春与成熟的碰撞,自然遭到外界极力反对与阻挠。而苏小凡未婚先孕给结果增加了筹码也增加了烦恼。
除了他们,还有围绕他们身边的
亲人、
朋友。有欢笑,
有苦恼,有
喜悦,有
泪水,
亲情、爱情、
友情交织在一起。整本书呈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社会。
放下书,思考良久。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有些
情感在
改变,有些情感却
永恒不变。
生活里有悲惨,有曲折离奇,有太多的不确定。但生活的主体是
平凡,
绝大多数人都在平凡生活着。
平凡不是
平庸,不是
一成不变。平凡是
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
心境,是承载整个社会正常前进的基石。
为吸睛而故意为之的
悲欢离合不一定能打动
内心,因为离我们太远,远到无法存在于现实,只有平凡中的小幸福与小烦恼才能真正触动内心。想了解这种平凡生活,请打开《悔丁族》。
《悔丁族》读后感(二):你确定你是丁克吗?
我觉得这本书适合伪丁克与真丁克。并能从故事学到要么选择非丁克,要么选择铁丁(铁定丁克),千万不要是伪丁,否则后果难测。
我这么说是觉得,尽管故事简介里的三对人都有不同的丁克理由,但看完整本书我认为三对都是伪丁克。为什么说是伪丁克呢,我觉得也许作者写作是材料来自身边朋友的
经历,但作者本身并无丁克想法,所以并不知道一个真实的丁克主义者是怎么想的。
向志远与梅亚楠,是为了工作与
事业暂时推后生小孩计划,本身是想要小孩的。
金一娜和窦斌呢,是因为一娜本身是小三,考虑到不希望小孩是非婚生状态下出生而希望等到
结婚后怀孕的。
苏小凡和赵英杰呢,更多的是小凡
小孩子的心性未定而乱下的决定。
所以我觉得故事三对人物根本没任何一对是真正的丁克。
《悔丁族》读后感(三):不做丁克,不后悔
“丁克:亦即DINK,是英语Doubl eincomes no kids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有双份的收入而没有孩子的家庭,
说白了就是两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一种组合。据说一些汉语词典已经吸纳了这个外来的名词。 丁克族有固守双收入、无子女的丁克家庭模式的都市人群,他们大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丁克族标志,比较好的学历背景;消费
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很少用厨房,不和
柴米油盐打交道;经常外出度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以前对这个词是很陌生的,一直以为丁克和同性恋有关,是两个性别相同的人结婚后没办法要孩子,所以只能过着没有孩子的
夫妻生活,刚刚在网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才
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所谓的丁克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样,其实这些人的想法也是不难
理解的,当今社会压力这么大,养一个孩子的成本不可计量,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孩子就是全部,而且由于多年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落地,也使得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越来越重要了,这样养孩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如果没有能力给他们最优质的生活,那就宁愿不要孩子。除了金钱的支撑外,还要付出人力,
精神。还有一种原因我认为是
中国千百年来传承
文化的淡化,尤其是
传宗接代已经不被大家看的那么重要了,这样没有了长辈们的
软磨硬泡,含沙射影,我们也就对孩子的概念不是那么深刻了,还是想趁着年轻的大好
时光过一过
美好的二人世界更现实吧!有能力的不愿意生,没能力的生不起,这就形成了今天的丁克家族如此庞大的原因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家庭观念在人们心中又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分量了,这样就又出现了本书中的一族:“悔丁族”。他们经过了年轻时的丁克生活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发现孩子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不得不踏上了
尴尬而又
艰辛的备孕之路,然而这条路却异常的艰难,就像书中的梅亚楠和向志远夫妇一样,从书中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悔丁族的那份艰辛与
痛苦,这本书也很好的告诫了那些想或者即将步入丁克一族的夫妻,一定要
三思而后行啊。
书中最后的
结局在我看来还是圆满的,希望所有的悔丁族都能如己所愿。
《悔丁族》读后感(四):如果你想丁克,你需要去读这本书 文:冷残河
网络上说,中年危机有二,一是守着一份看不到前途的工作;二是当年青春靓丽的
老婆如今人老珠黄,读了这本《中国式悔丁族》才知道,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又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摆在了中年都市
男女面前——悔丁族。
现在的都市男女处在
前所未有的高压状态下。工作、住房、还有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问题,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许多男女选择晚婚。就算不晚婚的,也会选择丁克,丁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省去备孕、怀孕、生产的漫长周期,可以省去昂贵的奶粉钱和养育一个孩子需要花费的精力。有这些金钱、
时间和精力,他们可以在事业上取得更多成绩,在生活上更加
随心所欲,在感情上能更加
单纯轻松,对比起年轻的时候生孩子,丁克对年轻人的
诱惑来说简直太大了。
中国式悔丁族这本书写了三对男女,都是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人到中年,突然觉得
生命里需要孩子了,想要一个孩子的时候,却突然发现生孩子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他们已经有了属于
自己的事业、社会地位、房产,他们觉得有了要孩子的所有条件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没法生孩子了。
年轻的时候,他们天天担心意外中枪,各种避孕措施严防死守,就是怕噩耗突然降临。等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发现以前最简单的要求,对中年的他们来说,已经变得非常不易。三对男女为了要个孩子,
经历了一系列的
痛苦挣扎,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情因此出现重重问题。有夫妻为了不能生孩子误会重重,几乎反目的;也有夫妻为要孩子意见不合,几乎
分道扬镳的,他们在生孩子这个问题上互相碾压纠结,本以为牢固
完美的爱情和
婚姻,在这个现实问题面前变得孱弱不堪,几乎崩溃。
读过这本书,与其说这本书是部小说,不如说是部剖析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求而不得的
男男女女在悔丁在问题面前,展示出一幅幅血淋淋的众生相,也许这本书的语言是
幽默的,但展示的社会现实却是残酷的,
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他不至于让你震聋反馈,却足以引起读者的深刻反思,能让沉醉于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男女们停下来重新审视丁克这一问题。
如果你打算丁克,或者沉迷于
追求个
性生活,抵触生孩子的人都应该翻开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里讲的,也许就是你
未来要面对的生活和问题。
《悔丁族》读后感(五):有些事现在不做,可能一辈子都做不了了
在看到《悔丁族》这本书前,我根本不知道还有“丁克”这个名词的存在,说明我实在是out了。
自然而然地,我
恋爱了5年,然后就结婚,接着
顺理成章的生孩子,从没有出现过,因为经济、心里等因素而不要生孩子的想法 。
说实话,看过书之后,我也没有办法真正理解那些“铁丁”。
《悔丁族》这本书的三对夫妇,都不算是真正的丁克一族,因为,在不久后,他们都
后悔了,也用实际行动来表明反悔,他们只是伪丁克,是悔丁族。悔丁族就是那些当初的丁克族在大龄时又想怀孕了,不得不踏上尴尬而又艰辛的备孕之路。这本书中的梅亚楠和向志远就是典型的悔丁夫妇,他们铁心丁克十年后,又开始迫不及待地要生一个孩子,在满心欢喜的精心准备下,梅亚楠发现
自己闭经,甚至因为
曾经流产过而导致现在已经不育了,生活、感情、工作等一系列不
和谐,导致他们的矛盾升级到了离婚……所以,不得不说,在什么样的年龄段不做相应的事情,往后再想做的时候,却是
永远也做不了了。
是的,我
相信一个人的想法,会随着时间、随着自身阅历的增加而有不同的变化,然后每个人的幸福方式都是由自己决定的,谁也没有办法强迫另外去做一件他们不想做的事儿。就像剩男剩女、和丁克族,他们一定是经历过亲人朋友和父母的一再劝说的,但是他们还是
坚持己见。
有些事,现在不做,可能一辈子都做不了了。
所以,亲爱的,如果你们想做丁克,请好好想一想,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到最后,到了后面的某一时刻,又会不会后悔。;来看一看《悔丁族》这本书,
说不定会给你带来不少启发。
《悔丁族》读后感(六):那些该经历的事
在故事的最后,梅亚楠对不想生下孩子的苏小凡说“生孩子不是计划来的,就跟生活一样,我们计划的再好,最终生活还是有它自己的轨迹,我们改变不了。”读到这一句的时候,莫名的想哭,好似真的都是这样啊,生活从来都有它的轨迹,我们该经历的一切,人生中该做的事情一件也不会少。
有一次和奶奶谈论到婚姻,奶奶说,这条路谁不要走呢,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都是人生的大事,都是要走的路途。在合适的时间就应该去做这些事。
梅亚楠到想要孩子的时候才发现要不了孩子,让自己和向志远的隔阂越来越大,两个人的婚姻也由此存在了问题,最终梅亚楠远赴巴黎。是工作也是逃避,因为不敢面对自己过去犯下的错误,因为爱到极致想成全向志远有一个能帮他生下小孩的女子。我在想如果他们不丁克或是不悔丁,这生活可能又是另一番局面。
没有孩子,在身强体健的时候尽力享受,尽情欢娱,两人世界快乐自由。可是待到年过半百之后呢?只有夫妻二人相偎相依,两人能够拥有足够多的钱财来养老固然是好,可是生活永远不是戏本,万一对方比自己先走一步,那就只有自己孤寂的留在这世上了。正如梅老爷子说“中国这个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家庭观念在每个人心中早就根生蒂固了。”
有个孩子,他能为家里添加声色光彩,抚养他,教育他。是婚姻关系的脐带也是两人婚姻的结晶。作为你们血液的传承和延续,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好。丁克,丁克。如果是铁丁克,那也不会有悔丁的打算,最怕的人是只是暂时不想要小孩,但到了想要小孩的时候又为时已晚。
本书在前几章平平无奇但是越到最后越是能引人深思,已经步入婚姻的人们应该看一下。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存在。
《悔丁族》读后感(七):谈谈单亲——《悔丁族》里的两个小角色
单亲家庭,这是怎样的一种痛。
造成单亲的原因千千万,然而结果都是类似的——无辜的孩子,得到了最深的伤害。
感情不和、婚内出轨、长期异地、生活习惯不相容,都是家庭破裂或明或暗的导火索,也有意外事故导致的单亲,实质上面临的选择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是否再婚。
父母若是形单影只,尚且能够用
恋爱或者再婚把自己破碎的的心缝缝补补,年轻的错误用时间去安葬。组建新的家庭,再要一个孩子,通过看着幼儿快乐成长来冲淡自己内心的伤痛——不论过去如何,现在过得平静快乐就好。
然而他们不会不知道——
与Ex留下的那个孩子,正夹在“生父”“生母”之间,不知如何自处。
鲁莽的爱情跌跌撞撞地走进婚姻,甚至诞下了爱的结晶,然后又撕破一纸婚书——我不知道“悔婚族”是否是比“悔丁族”更尴尬,但我知道如果已经有了孩子,然而不能给他足够的爱,这是比不生孩子更加罪恶的事。
大多数人知道,父母的爱不是一份赡养费就能够弥补的——少年内心的凄凉、看淡人情冷暖的悲哀,一旦造成就难以愈合的创伤。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听从自己的情感,放弃了对孩子的责任。
如果是成年之后父母离异,孩子就只能净身出户。
——外地念书或者工作的孩子,甚至连过年都不知道该回哪儿。
也许只能远远地想象他们在各自家里欢声笑语、锅碗瓢盆、其乐融融,等自己到了那里,又仿佛寄人篱下。
所以,当我看到书中的单亲女孩儿窦蔻的时候,我一点都不为她性格中的极端、任性、执拗感到惊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表现——一个不能快乐地生活在正常家庭里的孩子。
单亲——沉重的话题一旦提起,很难驾驭。这本书里竟然安排了两个。
——苏小凡、窦蔻。
苏小凡和父亲从未谋面。父母离异后,父亲只身前往美国,母亲“净身出户”,小凡一直由母亲养大,父亲从未尽养育义务。
窦蔻则是一直和父亲窦斌生活到了青少年,后来年轻的金一娜狂热追求她父亲窦斌,两人师生恋最终使窦斌和前妻离婚。窦蔻跟着母亲进入了新组建的家庭,与之前的三口之家不同,后爸也带来了一个孩子。
作者的笔触虽然看似大喇喇的,有种北方人的直爽和逗乐,但是描写单亲孩子的时候,逼真得让我难以相信这是同一支笔下的作品。
窦斌是一个好父亲,他爱他的女儿——他也知道他的女儿只有他,窦蔻的生母再嫁之后生了另一个孩子,不再那么爱她了。窦斌的心那么敏感,处在两难的境地,依然愿意履行父亲的责任,给女儿全部的爱,不放弃她,舍得疼她——
几欲落泪。
(本书的节奏是捧腹而明快的,非常精彩,在此不剧透了,亲爱的读者们不要因为我用很严肃的笔调写了让我有触动的两个小角色就误会了哟~)
《悔丁族》读后感(八):读了《悔丁族》,我“不要悔” 文:Lily
世界上有很多事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的,比如虚度过的校园时光,不懂珍惜而失去的人,只能徒劳感叹有些事“来不及也回不去了”。
顶着父母催生压力的“丁克”一族,有些开始几年确实是因为年轻时喜欢浪漫的二人世界,或者因为工作太忙、物力财力限制选择了暂时当“丁克”;后面几年,夫妻感情已变得平淡,工作也已经稳定下来,却还是怀着一种惯性和叛逆心理,想要把“丁克”坚持到底,不知不觉彻底错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的朋友都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丁克”们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家庭并不完整,两个人对家庭和彼此的责任感都没那么强烈,心理上也愈感孤单,走上了艰难的“悔丁”路。书中的三对男女,亦是如此。
作为一名暂时是“丁克”一族的女性读者,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也在深深反省。不得不说,作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丁克”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收入和时间,可以毫无顾忌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可以不必操心做家务照顾家人的事,可以和同龄的已晋升为“孩妈”的女性朋友炫耀自己的最小码收腰连衣裙……除了以上这些,在普通的婚姻里,女性注定要比男性为孩子付出更多,承担主要的照顾孩子的责任,可能这也是让我心理不太平衡,导致我不想要孩子的原因吧。
一本好书,是要对读者在心理上、生活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武亮的《悔丁族》是一本好书。看完这本书,仿佛让我提前看到了自己以后将要面对的“中年危机”,才意识到如果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我真的能接受一辈子都没有被人叫过“妈妈”吗?即使我不会后悔,但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我能确定老公也不会后悔吗?十年后,我人老珠黄,如果老公后悔了,我却不能生了,我能确定他不会离开我吗?
坦然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或者起码不再和父母较劲儿,不再和工作较劲儿,不再和自己较劲儿。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美好的家庭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好好读读这本书,不要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