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SC5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SC5读后感精选10篇

  《SC5》是一本由合集著作,獾和出版社出版的60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8-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C5》读后感(一):不一样的感觉

  本人是第一次接触sc,就不具体评论某一篇的内容,就说说我自己的感受。我是在微博上接触到SC5的,看了立马就买了,就是想看到不一样的漫画,吸引我的是“无字”。
  首先说下正本书的设计,整本书的画都是黑白的,将不同画风的作品整合在一起,纸张采用彩页的设计是很出彩的,让黑白不那么惨白,开本、页数都给购买者觉得很值。
  无字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不像一般的漫画看了文字忽略的图,或看了图忽略了文字。不过看这样的漫画还是有点难度的,还是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里面有一些本人就看得不太明白。但是这样的漫画让我们充满想象,思考很多东西。
  这本书值得我们这些漫画爱好者学习的,可以拿来当参考书用用的,也是值得收藏的一本漫画书,可能没有其他一本漫画书能容纳这么多的无字漫画作品了。

  《SC5》读后感(二):阅后感

晚上的时候姥姥从家里把书给我送来,确实不轻,两块大砖头。里面夹着sc的贴纸,其中有一张烟囱赠给的,姥姥觉得很是喜欢那个小胖人,便要去玩了。顺便把套在书上的包装泡泡也一并拿走说回去没事的时候可以捏。
饭后我翻开书,一个人慢慢的看,好久没有这种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感觉了,广煜兄的字排的真舒服,读起来一点也不堵,很顺畅,和无字漫画的感觉类似,尽量快读,希望把那种最直接的东西抓出来,很快就翻完了,意犹未尽的很。600页还是薄了点啊。按照这个阅读快感,其实应该3600页会读饱的感觉,我估计不会腻,有些作品是之前看过的,有些没有,看过一遍的再看一遍又不太一样,熟悉作者的和不熟悉的又不一样,一层层的,一次次的,比起读字来的舒服,大家轻轻松松的,语气缓和
明日早起再慢读一遍来试试。之后再读的话恐怕要当做教材,当做各种东西,做笔记,圈重点,真得要把这个说成是漫画语言大观也不为过。
后续

  《SC5》读后感(三):Sc5(无字漫画)的价值

Sc5这期破天荒的出版了一期无字的漫画集子,在05年漫画史的总结里,仅为无字漫画的画集不够二十本(不包括杂志的单幅连载),这个发展了将近一百多年历史的艺术,漫画,无字漫画在这里充当一个隐秘的角色,在漫画史的起初,有过一段无字漫画的热潮(美国便是我们熟知的小尼莫,欧洲便是笑这本杂志),也出现了很多漫画大师。
无字漫画的出现和其它艺术形式中的去除某部分不太相同。无声电影,它是一种特殊的电影,或者它根本就不需要声音,无字漫画的意义大概也在此,只是技术上,无字漫画是有字漫画过渡到一定阶段的副产物。现在对漫画的定义,大凡会提到几种东西,对话框,分镜,这些代表漫画最主要元素的东西,被人们认为漫画的一些代名词,但实际上漫画有很关键的部分,那便是叙事,即便是文学,我们也似乎没有单独说过对它的印象是叙事这样的话,漫画的本意,之初是来于连续图像的。所谓连续图像,实际上是对于一幅作品(或是一句话)的拆分。而一幅作品(或是一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对复杂事物的概括。
现在反过来,再从头开始做无字漫画,有些类似回到一个初始点或是对一种语言的回观,但这个初始点是站在这经过了近一百年的漫画史上的,即便我们可能没有完全通读这些年间的所有作品,但我们大概了解现今的漫画包含什么主要的东西,试想一些事情,当人问及漫画是什么的时候,你脑中迅速经过的几个念头,那便是我们的基点,就像一百年前漫画家抛弃文字,去研究图像自身的叙事一样(它不同于无声电影相对于有声电影的被动,无字漫画是一种主动行为)
那么sc做了什么性质的尝试呢。
画过漫画的人,或者读过漫画的人,会有一些经验,这些通过现实事物累积下来的经验或是阅读的经验。回忆一下当我们观看一个漫画,图像和文字的刺激是互相映射的,最后我们感到阅读的快感,这种快感让人沉浸在内部,当我们合上书时,这段经历就暂时结束了。而无字漫画所做的要比这种刺激少很多,或者说,它对读者来说,激不起任何(习惯性)阅读快感,这时有些问题,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最近于我们的刺激,而忽略了对简单事物的感受能力,想想古典音乐,再想想情歌(这些独白中所透漏的信息使我们觉得感动,音乐只是一种催化),它和现在的漫画有些类似,阅读大概已经变成一种愉悦的过程,比起一部小说,漫画更像是消遣品,这里我并无意抬高漫画,只是它该有一部分是用于自身的。
通读所有45位作者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其中的性质,这个性质不像以往的故事那样,那么容易概括和表达,我们寻求语言上的意义,以及在这的,以图像作为语言的意义,在漫画史上,无字漫画所属的叙事区域更靠近行为或者戏剧,而并非现今所见的文学(我们对这种观念的积累来自于书的形式源于记录,源于文字作为先期媒介的缘故)。
把它当做舞蹈,一部戏剧或者一个行为表演来看,或许更加能体会到里面的东西。
这本书对于漫画的价值远不止它的形式,而是内在价值,实际上可以说,无字漫画已经不算是漫画,或者说是一种新的漫画,它跳过一种陈规的叙事方式,去思考图像间的联系(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想象一下盲人对于声音的利用,以及我们对事物的学习)。我在想可不可以说无字漫画是一种思维方式。
主动阅读和被动观看
无字漫画读起来不太容易,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节奏,一种思维的节奏,而这些我们在寻常的漫画中是看不到的,因为故事掩盖了在这之下作者的心绪,对于作者来说,每个作品的诞生都是有一段故事的,一个刺激它的点,之后这个点被慢慢扩大(实际也可以说是修饰,或者完整),直到我们看到的眼前的这本书,这本被反复修改,已经成为一个单位的书籍。我们很难看到作者的意图,至少它不是很明显,这里无字漫画或许会在犹豫之间产生些新的东西,(当然无字漫画不一定是完全没有文字的,无字漫画的定义实际上是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刨除了字在漫画中的决定性意义,因为有些漫画没有字,只看文字是读不懂的)这种新的东西在一种不可表述的感受和画面表述之间来回,我们注意到一些动作,一些画面的细节,这些对于作者来说很重要的东西,他们要远远高于一个完美的镜头,一个对于作者和读者都能体会的细微之处,我们慢慢学会体会这样的感受,无字漫画使感受变得细微,但画面并不一定削弱了相对有文字的漫画的力量。对于图像来说,它和我们所用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快餐式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图像的美,那些可以深入感受的东西,被刺激和视觉效果消融了。现在,很多事物都被看做习以为常的,我们对他们视而不见,这真是件可悲的事情。想想多少年之后,当图像的数量达到饱和的程度,我们的视觉习惯被形成的时候,还会不会有人反过来,捡起那些过去的图像(作为物质的废品)去重新思考他们的价值呢。
最后我想,无字漫画还会继续下去,它不仅仅是一种漫画形式,它是很多东西。但最重要的,它也许是唤起人们对美的体会和思考的一把钥匙。

  《SC5》读后感(四):如何拯救文艺女青年 ——评《忐忑》

SC5第二篇顾问(什么名字?!)的《忐忑》。
故事我觉得大概是这样子的吧: 一个普通青年,想探索一下未知而黑暗的世界,于是他坐电梯直下地底,在黑暗中,他遇到了一个姑娘。
这个姑娘做各种音乐节里常见的嬉皮打扮,漂亮忧伤,一看就是个文艺女青年。小伙子要带她向上,寻找光明,他们走进了电梯,在电梯里,他们产生了分歧。
 姑娘素食,喜欢低俗小说、发条橙、出租车司机之类有点逼格的电影,小伙子喜欢哈利波特和机器猫……
这就好比平克•弗洛伊德遇到了贾斯汀碧波儿。
于是空气变得凝重,所有他们脑子里的想法聚集在一起,变成了粘稠可怖的浓雾,并且开始弥漫在了整个电梯……
   
 他们吓尿了。
于是团结起来,撑起浓雾,在这并肩战斗中,他们产生了爱情
小伙子掏出了自己的心脏,给了女孩,他们团结一心,终于冲破浓雾,找到了光明。
不知道作者试图表达什么意思,我是这样想的,文艺女青年大多阴郁、忧伤,莫名其妙,要有一个能为她们掏心掏肺的普通青年来拯救,带她们走出那浓稠的被各种逼格填满的世界。
  “忐忑”二字,上呀下呀,都离不开一个“心”字,也就是说
拯救文艺女青年的,唯有爱情。

  《SC5》读后感(五):关于shoot the night

这是我第一次写书评。。
我去了在当代moma库布里克书店的sc5首发,见到了漫画的作者们(当然其中的一些之前也见过真人或者照片~),然后听了他们逐一关于各自漫画的阐述。
我说一下印象最深最有共鸣的象牙塔的作品shoot the night吧。这个作品中的一些场景参考了照片,是夜间开闪光灯拍摄的侧柏、垂柳、黄杨球等的小区植物,包含侧柏鳞片状叶子的画面可能要耗时数小时才能画完,很细致也有趣味。
说这个作品其实是因为它恰恰应和了我长期以来的困惑,那就是漫画,画画到底要如何画。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9998562/
这是我自己的“漫画”,打引号是因为我一直不知道它能否称为漫画,画这些之前我脑子里已经有了情节和桥段,画之前也先画好了分镜,但是细节,我不知道该怎么画(“不知道怎么画”这个表述,漫画作者们也几次提到了)。有些表情和动作,以及细节,尤其是衣褶和手,我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于是要请我的舍友帮忙,俩人摆出我需要的动作神态拍照,我再参考照片来画。
这跟我印象中的漫画是不同的,我唯一完整看过的漫画作品是《龙珠》,里面的打斗场面是生活中没有的,人物造型也是经过提炼夸张的,这都是作者鸟山明想象出来的,而对于没有经过刻板训练,对于人体解剖没有研究的我来说,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那漫画到底是什么呢,我懒得再百度百科了,我一向也看不太懂很官方严谨的定义,我自己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语言通过画画讲故事。那这么说的话,借助照片是可以的,小时候看动画片狮子王花絮的时候看到,作者会对着镜子挤眉弄眼,参考着画一些动物的表情。我画画是为了乐趣,解剖学这种我不感兴趣的东西我就不研究了,我就基于照片,融合自己的情绪情感来画画,很多知名的画家也是这么干的,这就是我对自己的定位,我总是这么想,让自己宽慰一些。
但是归根结底我觉得这样不如凭空创作高级。参考照片当然也会经过大脑处理,把实物转化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语言,但毕竟还是偷懒的,凭空画画反应了作者多年的观察积累,就像在照相机发明以前的画家,他们画现实中没有的神话人物和场景,这真的太了不起了。
那么如果我不借助照片,想象着画呢,那我画出来的东西会有很多问题,也就是一些不符合解剖学的东西,画出一些人类做不出来的动作,不属于人类应当有的骨骼肌肉结构。或者,会缺乏美感。、
美感,这个词太他妈沉重了,什么是美的,估计谁也说不清,至少我不能。而且在这个时代和环境下,美和丑的界限已经很不清晰了,莫奈、毕加索、马蒂斯、pollock、安迪沃霍尔这些大师们混淆了非黑即白的审美,我已经不能和不敢说一幅稚拙的画作很丑了,它可能是表现主义的,扭曲的线条反应了作者复杂的内心和世界观,而且,孩童一般的线条可能是作者儿时画画埋下的潜意识的流露,是一种原始的、纯粹的表达。我对这样的审美并不持否定态度,但我也不能很明确地肯定,我怎么知道作者在拿捏似是而非的东西,还是表现力不足呢?
玩豆瓣以来我看到了很多人的画,也深受他们的影响,一些审美观点潜移默化渗透进我的思想里,我开始欣赏甚至深爱我看不懂的东西,我开始对一些刻板的学院派的东西嗤之以鼻,觉得一些东西无需理性的解释,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些情绪上的冲击,尽管我不知道它确切是什么,作者本人可能也不知道。我开始觉得我在慢慢走向虚无,这种审美上的变化也慢慢渗透进我的生活,我是园林专业的,我开始讨厌很炫的效果图和排版,我想使用尽量少的文字和标注,我想用油画棒水粉之类的材料画效果图,不讲究透视。当然这些在专业领域是不行的,至少在国内是不行的。
我说了太多不相干的东西,抱歉我也很久没写东西了,思维乱七八糟的。再说两句吧,希望有人能指引我,或者把我拉回来,告诉我画画和生活还是需要学习思考的,不能把所有东西交给感性。

  《SC5》读后感(六):我的sc5是封面是桃红色的

买sc3时我还在上大学,当时还只是好奇,600多页的大开本漫画,拿在手里到底是什么感觉?一本漫画集做的如此郑重其事,也让人佩服sc主创们的态度和胆识。
sc3之后,我就在豆瓣和微博上时刻关注着各个作者的信息和作品,让我看到了除日本商业漫画外的另一种漫画——艺术漫画和欧洲漫画,更多的可能性,让我这个读者也想拿起笔画漫画了。
9月22日那天我去了sc5的首发,但是到库布里克书店时活动已经结束了,满头大汗地买了sc5和anusman的漫画集,找了喜欢的几个作者签名留念(54boy、烟囱、JNN、狸空)可惜anusman没有出席这次的首发。
sc5中港台和海外漫画家大大提升了总体水平,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形式感和故事都让人耳目一新的《猎人》和有着意外结局的《机器斗》其他的如《小五义》《小灰人》和盲公夫人的作品也非常有趣。
我一直比较喜欢的sc作者的作品也让人满意,风格多变的anusman的《这不是一张照片》实验味道浓重,这篇作品并不是像在“讲故事”而是更像在“解释一件事情”让人看到漫画更多的可能性,有质感的画面也很得我心;烟囱的《灵感》一个波澜不惊的故事让他画的如此有震撼力,让人看到了他的进步,而且逐渐成熟的风格,也令我更加期待他之后的作品;54boy的《morning》把日常画的多了许多情趣,看一遍就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我也渐渐习惯了他的风格,竟然觉得他画的比以前好多了哈哈;胡晓江的《物尽其用》以前对他的作品并没有多大好感,虽然也觉得是个高手,但是总不比前几位的作品有趣。而这次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冰冷的画面配上冰冷的故事(如果这算故事的话)一股强大的末日感向我袭来。JNN的《棒》sc3到sc5他的作品就像三个人画的,这篇《棒》暴力感很强,画面感觉也独树一帜,非常痛快的作品;猫跳高的《塘》40页左右的无字漫画,故事讲得荡气回肠,线索清晰,节奏感强,那个四格木盒的设计也特别容易让人记住,非常显功力的一篇;左马的《公园里的人》平实朴素的风格很讨人喜欢,画面也在sc作者里数一数二,这篇让人想到了五十岚大介的早期短篇漫画。甘木的《诺亚》画面实在太喜欢了,虽然故事没怎么看明白,但是线条真是喜欢得不行;狸空的《椰子》手机短信变信封的想法真的太棒了!
还有几篇的入选让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比如市井的《time!》和口香糖,作为一个多年的漫画迷,自认为对各种漫画的解读能力还是说得过去的,但是实在不懂这两篇要表达什么,看得一头雾水,不过这也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而已。
最后祝sc越来越好,真正做到篇篇精彩。

  《SC5》读后感(七):唯独没有平庸和司空见惯

SC成长得太快,一年一册,像个孩子似的变幻面孔迅速成熟,600页里可以找到令人惊艳的各种极端,唯独没有平庸和司空见惯。
因为是无字漫画,作者们本就偏执的画面情绪更彻底地个人化和电影化了:有金宁宁大刀阔斧的凶悍,胡晓江不动声色的超现实,象牙塔极繁极简的空灵,左马让人牙疼的怀旧,Anusman越模糊越真实的记忆,舒欧文外星语言解析的人类史,烟囱悲壮戏剧与索然日常的扭结,当然还有54boy,把早已沉没在身体程序的生活细节搬跃纸面的毫不留情,等等等等。
可以映在印象里的作品太多,越回味越有滋味,它没有文字总结,而是用画面直接打入你的情感和潜意识里面。

  《SC5》读后感(八):阅读笔记.《物尽其用》

      这是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至少初看起来是这样,它有着寓言的某些特征。从整体来看它保持着一种客观的叙述态度,其中的表达很直接、很理性、有很强的逻辑性,似乎是在隐喻着什么。
      三人途经的场所也就是他们所错过的场所,而当他回望整个过程才发现,这里他身处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初看可以理解为他通过一系列的理性近于无情感的选择得到的是孤独。
       因为这篇作品有一个近乎无情感的名字,所以便顺着理解,另外两人的行为都是自然的,他人的境遇便是对他们的使用,而最后一人目的地便是水边或者陆地尽头,去到孤独的状态,成为旁观者,出离出陆地(社会)。
       再者,他们出发与目的并不是无因的,产生意义也不仅仅是过程,从一开始选择道具,便提示出这是一场经过谋划的行动,但是在过程中有呈现出对待外界环境的无力,谋划中的道具并不完全能够恰如其分的起到作用。
     作品精巧的设置了对比,头盔男在整个行动过程中,被隐去了眼睛,但是两次离开同行者时都后顾了,而雨靴男仅有在雨伞女停滞之后并没有做出反应。头盔之下的流露与无掩饰的面无表情。
       作品通体的无机感和其中的各种线索可能都属于一个更为明显并且隐蔽的主题,一个于海平面以下社区建筑群,作者在对建筑的构造中更为克制,但并非缺乏生气,作品中出现的植物呈现出孔雀羽毛般的纹样。以整体环境为主役的话,那其中人物的行为就似乎变得可解了,也使得整个阅读经验得以倾覆。这并不是作者唯一目的,使作品尽可能呈现出一个开放的姿态,由不同读者经验得出的不同体验,更为作者感兴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SC5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